作文技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技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这样的习作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的习作水平未能达到以上目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证明从以下三种途径着手辅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通过写作材料的积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周围,每天都在产生着丰富的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可不少的学生却偏偏“视而不见”。“公园遇迷路的小孩”或“陡坡上帮老大爷推车”之类的材料,从三四年级到五六年级都不知已被多少人引用过多少回了。为了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且富有新意的文章,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辅导。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大作文”观念。所谓“大作文”即在生活中构建作文框架,渗透作文意识,营造作文氛围,激发作文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之泉,积聚作文能量。教师要把作文教学延伸到课外,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结合起来。在参观、访问、游玩、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这个大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作文资源,培养他们良好的作文态度和作文习惯。在写作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写作文就在写生活。

第二、引导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即要求学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进行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后所做的记录。观察日记可以写一件事、一个人、一件实物、一个场景,也可以写一段对话,几段话或一篇。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还不是很强,故在刚开始练习时,先由教师确定观察对象,明确观察重点,待学生观察后再写成日记。如“仔细观察爸爸的笑脸写一段话”,“仔细观察日出前天空的变化写一段话”等。当学生有了自觉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时,再放手,由他们自主去观察,写成日记。这样一直坚持下去,学生的手头就会有大量亲眼见过、亲耳听过的生活素材,作文也就有话可写了。

第三、督促学生坚持摘记好词佳句。小学语文教科书即便再好,课文数量也是有限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我鼓励学生主动买书、借书,并在班级里设置了“图书角”。每周五抽一节课时间作为“小书虫交流会”,用来检查阅读任务,

并交流读书心得。经过一段时间的督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自觉摘记的习惯。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又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二、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让学生有兴趣去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我认为采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一、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一个学生对他的眼前所发生的事感兴趣时,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作文辅导时,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小品、图画等,把故事内容、生活场景、事物等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这样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思维的大门骤然打开,要想把眼前的一切写下来,就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如在指导写《接爷爷》时,讲完了书上的知识后,大部分学生还是无从下手。于是,我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小聪、爸爸、爷爷,上台表演“接爷爷”的小品。结果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在表演完三组之后,我要求学生把刚才看到的写下来。最后,仅花了40分钟,全体学生基本完成写作,且作文中三个人物的语言都很符合各自的身份。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按照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读和写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仔细研读一些贴近生活的段落,并通过阅读悟出写法,从而唤起他们类似的生活体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教学《秋游景山》第二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通过研读,讨论这一段是怎样写果园景色的,你认为这段话哪里吸引你?经过讨论,学生的答案各一:有的说这段的比喻用得好吸引了他;有的说这段的总分总结构吸引了他;有的说这段的词语吸引了他等等。接着,我抓住有利时机,启发学生谈谈夏天的果园有怎样的景色。待学生充分发言之后,要求以“夏天的果园里果实累累”为中心句写一段话。全班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均在十分钟内成文。由于这里的写是建立在研读类似段落的基础之上,写也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第三、在作文批改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并常常产生依赖心理,写作只是匆匆忙忙应付了事,毫无兴趣可言。当老师辛辛苦苦改完作文发下去时,学生却只看看分数,很少有人过问老师的评语。其实,在素质教育的蓝天下,教师应当辅导学生自己改作文。做法是:每个学生都当小老师,来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

用作文批改符号标出错别字、病句、佳句等,并写出评语。当小老师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当然,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进行作文批改训练,并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第一步,要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作文批改符号批改作文中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第二步,训练学生找病句和佳句;第三步,让学生对照印发的《作文批改登记表》,进行量分(表中包括标点、错字、病句、佳句、本次作文的各项要求等,详见附表一);第四步,让学生参照《旁批总评参照表》(详见附表二)仿写旁批和总评。对有能力的学生,可鼓励他脱离表格进行简评。介于辅导的对象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要求不可过高,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如果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作文批改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通过写作方法指导,让学生有信心去写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存在畏难心理,他们面对作文题总是愁眉紧锁,不知所措。作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找回作文的信心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呢?

第一、指导学生写好句子。句子是文章的细胞,把句子写通顺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指导学生写句子了,但是写句子不是低年级的专利,而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第二、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一些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干巴巴的。我参照了一些作文辅导用书上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用“事物分解法”给学生打开作文“具体”大门,事物分解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某一个事物的整体按一定的顺序分解成几个部分,而后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写,使文章言之有物、言而有序。如练习写作《青松》时,经过大家讨论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松树分解成干、叶、皮、花、果等几部分,教师要求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描写,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要重点写。

第三、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结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文章:“早上我起床后就去洗脸,洗了脸就刷牙……吃了晚饭后看电视,看了电视后去睡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清楚什么是文章的重要内容,什么是文章的次要内容。对于这种情况,我通过范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重要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的道理。除此之外,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写好文章的过渡等写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