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测试: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2.作业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应指出并解释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修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接着,提出拓展问题:“土地改革对当今社会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价值观素养。
总计:45分钟
2.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献、图片等史料,对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进行实证分析,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生应学会对土地改革进行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理解改革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历史思维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土地改革中的不同角色,如农民、地主、政府官员等,以增强学生对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理解。此外,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还可以设计实验活动,如调查当地农村改革的历史,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改革的影响。
3.教学媒体使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相关历史事件,拓宽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课时
编写时间
年月 日
授课周次:第2 周
审签
审签时间
教学内容 (课题)
土地改革
课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与学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二次
备课
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讲授新课)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
农民
产品分配
地主阶级占有绝 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劳 动成果
土地 归私 人所 有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 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 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 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 业化开辟道路。
注意: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
动地主不动富农,则更能孤立地主,保护中农……我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
统一战线,现在……都形成了,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起见,暂时不动半
封建富农似较妥当的。——董志凯《土地改革史话》
地主 富农
占大量土地,不劳动。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收取地租)
占较多土地,参加农业劳动。采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雇工经
营,获取雇工剩余价值),此种较封建剥削方式具有进步性。
据调查,农民一般要向地主缴纳相当于产 量50〜70%的地租,有的甚至高达70〜 90% ,有如"引耕谷"等种种额外负担。 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缴纳地租后所剩 无几,生活极端贫困。每逢灾年,饿殍遍 地。 ——沈金生《土地改革运动概述》
①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贰·依法分田地
——土地改革的背景
——土地改革的过程
贰·依法分田地——土地改革的过程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地区:新解放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
类别
不同点
相同点
地主土地 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中国历史上为解决土地问题都有哪些尝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地改⾰》优秀教案《⼟地改⾰》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回顾学⽣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地改⾰的内容认识到⼟地改⾰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块:⼟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地改⾰流程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地改⾰》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课《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没收了地主⼟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了农民的⼟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部分地区改⾰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地的主⼈,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完成有着重⼤的意义,是巩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地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3)理解⼟地改⾰的意义。

【过程与⽅法⽬标】通过指导学⽣搜集整理教材图⽚、⽹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地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对教材主⼲知识体系进⾏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对新中国成⽴后⼟地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下册说课稿第3课《土地改革》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下册说课稿第3课《土地改革》

八下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 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 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 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交流学习体会, 培养合作意识, 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 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 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 体验学习的快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图文声像并茂, 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 拓宽知识面。

教材中的小字及自由阅读部分不作讲述, 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 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1.重点: 土地改革, 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 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 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改革等运动,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突破方法是通过录像、图片、小品表演等方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业绩, 分析、提炼、归纳土地改革意义。

2.难点:学生可能对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难以理解。

因为1931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开展的,却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

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第三课土地改革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一、导入新课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土地改革的意义四、强化练习8、练习:⑴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⑵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⑶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⑷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950.6
3、土地改革的完成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吹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巩固了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首页) 第 7 页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拓展、延伸、补充
3课土地改革
复习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教学设想
本课知识性较强,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适当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Biblioteka 性:-----严重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6
3、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1952年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经过: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知识点2 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1951年,某地农民领取了“土地居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据是(B)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1949年9月29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十七条:“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实现耕者有其田。

”为完成这个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C) A.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B.剿灭各地土匪C.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D.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准备3.以下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张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学习主题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C)1950年1952年人口比例土地占有比例人口比例土地占有比例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14.5 54.8 7.9 8.6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西藏获得和平解放C.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D.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胜利知识点2 土地改革的意义5.我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3课 土地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3课  土地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占有土地70%~80% 20%~30%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本课分析土地改革,前承中华人民某某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内容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但是刚诞生的中华人民某某国百废待兴,经济面临崩溃。

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自己的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宣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某某专政,为即将开展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感到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会感觉非常乏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补充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口述史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分析时空观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史料实证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计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到堂堂清。

历史理解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解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土地改革》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12——14,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所具有的历史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也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和经验,亦未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

为了避免抽象化和概念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要做些深入浅出的解释。

如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是由农业来提供的,这是“农业哺育工业”的时代;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打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几个具体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初步形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用而有效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初步尝试去探究学海奥秘,在合作与交流中碰撞思维,增长见识,接受情感教育,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形成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那么,农民最大的愿望应该是什么呢?对,获得土地。

为了人民的愿望,也为了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

那么土地改革是怎么回事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 .展示图表: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90%占有土地70% 〜80%20% 〜30%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 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1.图片展示:斗地主游戏的界面历史上的斗地主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 而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如后图。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是一节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感受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对新中国成立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其重要意义,并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景象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呈现(10分钟)呈现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地改革的背景【教师活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东北、华北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出示材料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表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理解: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教师活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部法律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一章第一条,说明土地占有形式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提问: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学生活动】知道土地改革的开始。

思考后,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内容及教材第14页《相关史事》,讲述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土地改革的时间、依据、主要内容、结果及历史意义。

3.理解土地改革的作用。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背景。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导入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课本上导入框中的照片,就是土改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自己。

(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

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2:同学们听过这句话吧:民以食为天,那么,“食”是在哪里生产出来的?学生回答出“土地”;然后接着提问:“谁在土地上进行生产?”学生回答出是“农民”;接着提问:“农民的命根子是什么?”学生也会很容易的答出是“土地”;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从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入手来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课堂探究框题1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9年前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阶级成分 占人口(%) 占有土地(%) 地主、富农 10 70~80贫农、中农、雇农 90 20~30材料二【问题导学】(1)材料一中的情况对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农民的这种做法依据了当时的哪一文件?这反映了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土地改革何时基本完成?答案:(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颁布法令,进行土地改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底。

过渡语: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有什么重大意义?课堂探究框题2 土地改革的意义看图:【问题导学】(1)请你根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农民获得土地后中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论是封建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请举两例史实说明。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数据,放映有关土地改革的影视,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

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了解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改革的业绩及意义。

2. 难点: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教学准备与手段自主合作探究板书设计一:土地改革1.原因2.时间3.内容4意义二土地改革的影响:教学反思分析土地改革的性质是关键。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院子当间摆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分马了。

小户一家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

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

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人们拥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不用你说,都知道了。

动手分吧,眼瞅晌午了。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地响。

他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

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接着说:“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许多声音回答道:“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说:“现在分吧。

”说罢,跳下地来,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片段,它反映的是中国东北农村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土地改革时分马的情景,表现翻身农民获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改革教材分析: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土地改革》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12——14,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一,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了解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进而得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二,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等基本史实。

感受到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获得了解放。

3、通过自主学习模块三,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史实说话”,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4、通过“问题探究,情感升华”环节,比较新旧中国土地制度的主要不同点,从而深刻理解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土地改革法》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探究问题,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对比法。

通过和旧中国的土地所有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2、讲解法。

本课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在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3、例证法。

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图片教学过程故事导入切入视频《周扒皮半夜鸡叫》师:这个故事描述了什么?生1:描述了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悲惨景象。

生2:反映了旧中国的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无保障。

师:为什么旧中国的农民,生活如此困苦?我们来看看旧中国的土地分配情况。

模块一:耕者无田渴望土地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师: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生: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生:解放前,旧中国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

(展示幻灯片)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生: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生: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原因吗?生: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师: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模块二:土地改革梦想成真[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来了解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出示材料: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根据材料,自学课本12到13页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1、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2、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说出土地改革的主要地点、步骤、措施和结果。

生: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生: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生:主要地点在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步骤是1950年冬开始,有领导的分期分批进行。

措施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结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等。

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得到了解放。

师:总的看来,解放前很多农民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终年饥寒交迫,不得温饱。

土改以后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模块三:翻身解放工农发展为了更好地总结,现在我把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2: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资料3: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同学们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问题探究,情感升华小组讨论:土地改革前后,从土地占有者、产品分配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关系三方面进行比较。

课堂回顾,巩固归纳:土地高度集中 实行土地改革农民无地 颁布《土地改革法》阻碍农村经济 基本内容 摧毁、翻身、巩固、解放和社会发展课堂检测1、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 产品分配农民 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农民 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地主阶级被消灭, 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自己占有 劳动成果土地归私人所有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类别 名称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下表为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1948年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0 4 0 7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新中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的胜利4、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A.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5、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大跃进”运动C 农业合作化运动D 人民公社化运动6、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A、新解放区B、老解放区C、少数民族地区D、边远地区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A、1950年—《中国土地法》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8、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镇压了反革命B、进行了土地改革C、加入了人民公社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9、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10、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时间及标志是()A、1949年——南京解放B、1949年—新中国成立C、1951年——全国领土基本解放D、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1、毛泽东说:“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将压抑不住。

”你认为在50年代的这场“暴风骤雨”是指()A、镇压反革命运动B、抗美援朝运动C、合作化运动D、土地改革运动拓展延伸你知道我们现在农村施行的是什么政策吗?他和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共同作用是什么?你能为党和政府为“三农”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