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医学微生物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第二章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数病毒和噬菌体的核酸是线装开放类型,但常 具有特殊的末端结构以利于它们在进入宿主中 形成环状结构)
3.基因组有连续的,有不连续的 大多数连续
流感病毒:8条单链RNA
4.编码序列>90%(基因组)
5.
多为单拷贝,即每个基因只出现一次
6..基因有连续的和间断的 (有内含子) 7.相关基因丛集: 功能上相关的基因排列在一起 8.有重叠基因 9.含有不规则结构基因 基 因 之 间 无 间 隔 区 . mRNA5'端无帽子结构. 结构基因本身无翻译起始序列
7、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很少
8、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isogene) 9、存在可移动DNA序列
10、分子中有多功能识别区域
复制、转录起始区 复制、转录终止区
二、质粒(plasmid)
是细菌内携带的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 是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 closed circular DNA, cccDNA) 1、最大特点: 可独立复制
第三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 一 、特点
1、体细胞: 两套基因组 性细胞: 一套基因组 2、基因组结构复杂,数目庞大, 多个复制起始点 3、mRNA为单顺反子. 4、含大量重复序列. 5、非编码序列占90%以上. 6、基因间有间隔区(spacer DNA),基因为断裂基因(split环状 (450kb+200kb) 6个(每个> 50kb) 多个环状和1个线状(5~ 200Kb)
根癌土壤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 疏螺旋体 大豆慢生根瘤菌 马尔他布鲁菌 猪布鲁菌生物型1,2, 4 猪布鲁菌生物型3 巴克纳菌APS 耐放射异常球菌 大肠杆菌 问号钩端螺旋体 脱氮副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苜蓿根瘤菌 解尿脲支原体 霍乱弧菌 副溶血弧菌 苛养木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2章细菌的生理练习题及答案【知识要点】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规律。

2.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3.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其意义(2)细菌的营养及人工培养方法。

(3)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课程内容】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一、细菌的化学组成二、细菌的物理性状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一、细菌的营养类型二、细菌的营养物质三、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五、细菌的生长繁殖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第五节细菌的分类【应试习题】一、名词解释1.专性需氧菌2.兼性厌氧菌3.专性厌氧4.菌落5.生长因子6.热原质7.细菌素8.培养基9.抗生素10.纯培养11.细菌的种12.细菌的属二、填空题1.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菌落。

2.含5g/L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上,___________细菌生长后出现混浊,___________细菌则沿穿刺线生长。

3.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________,液体培养基多用于________。

4.细菌色素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5.根据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要,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营养类型,而病原微生物多属于________。

6.菌群体生长曲线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状态。

8.培养大多数病原性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___________度;最适酸硷度,即pH为______________。

9.细菌的繁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0.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必需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条件。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体系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指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微生物按照生物学特征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动物。

此外,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通常被单独归类。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1. 细菌的结构和形态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菌的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2. 真菌的结构和形态真菌是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菌丝、分生子、孢子和细胞壁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3. 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套等。

病毒的形态多样,包括线状、球状和多棱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菌的生长是指细胞的增加和分裂过程,主要包括营养摄取、分裂和排泄等。

细菌的繁殖有二分裂、分裂和梭孢子等方式。

2.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真菌的生长是指菌丝的延伸和分支过程,主要包括分生子的产生和分裂等。

真菌的繁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3. 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病毒的生长是指在寄主细胞内复制遗传物质和合成蛋白质,主要包括吸附、穿透和复制等。

病毒的繁殖有裸核和包膜两种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1. 细菌的代谢和营养细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厌氧和需氧代谢。

细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多种。

2. 真菌的代谢和营养真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生长温度进行低温菌和高温菌。

真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无机盐等多种。

3. 病毒的代谢和营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因此没有自身代谢和营养循环,其复制和生长需要依赖寄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掌握1.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2.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熟悉1.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2.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三、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掌握1.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2.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二、熟悉1.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2.常见生化反应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三、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3.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掌握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2.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二、熟悉1.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三、了解1.超声波杀菌法2.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四章噬菌体一、掌握1.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二、熟悉1.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2.毒性噬菌体三、了解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二、熟悉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了解1.基因突变与损失后修复2.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掌握1.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2.细菌的致病机制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三、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掌握1.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2.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原则3.人工免疫与生物制品定义一、熟悉1.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2.病原菌的检验程序3.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三、了解1.动物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检验方法2.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第八章球菌一、掌握1.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4.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5.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二、熟悉1.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2.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4.肺炎链球菌5.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6.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三、了解1.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3.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4.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5.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6.卡他布兰汉菌第九章肠杆菌科一、掌握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2.志贺菌属的致病性3.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4.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二、熟悉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2.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3.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4.肥达试验三、了解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3.沙门菌分类4.其他肠道细菌第十章弧菌一、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熟悉1.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三、了解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副溶血弧菌的致病物质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一、掌握1.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二、熟悉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3.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4.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5.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6.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三、了解1.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一、掌握1.放线菌的概念2.硫磺样颗粒二、熟悉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三、了解诺卡菌属第十三章棒状杆菌一、掌握1.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2.白喉外毒素3.白喉的防治原则二、熟悉1.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3.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4.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三、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属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一、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1.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2.非结核分枝杆菌3.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一、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二、熟悉1.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2.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三、了解1.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2.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3.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4.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六章其他细菌一、熟悉1。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总结总结性重点:1.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有哪些3.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总结4.重要的细菌,按照革兰氏染色分类,并列明细菌需要记忆的重点。

6.与口腔相关的厌氧菌:【1】脆弱类【2】放线菌1. 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中,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见,而需要借助光学乃至电子显微镜放大成千上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有益,少数引起人类和动物植物病害。

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1.营养作用:产生人类必须的一些营养物质,如VitK2.生物拮抗:人体正常菌群占据人类表皮和黏膜,使得致病菌难以粘附3.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是维持人类免疫力的基础4.抗衰老作用:乳酸杆菌等在胃肠道的大量存在与长寿有明显对应性。

**科赫法则:1. 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而健康人中不存在2. 该特殊致病菌能被分离培养得到纯种3.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4.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中能重新分离出该致病菌纯培养。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定义:广义: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对细菌的形态观察时机:选择:适宜生长条件下的对数生长期原因:细菌在不利不环境或者衰老时产生形状多形性,亦称衰退型。

1.微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组成的差异分为几大类?各有何特点?三类,分别是球菌、杆菌、螺形菌。

补充:【1】肽聚糖组成区别4.L型细菌的特点及医学意义。

【1】由来:当某些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等)破坏或抑制了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菌细胞壁发生部分或完全缺损,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因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故称L型细菌。

【2】分类: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仅剩一层细胞膜原生质球:G-菌因有外膜保护,且胞内渗透压较低,对低渗环境仍有一定抵抗力【2】特性:1.产生因素:青霉素、溶菌酶、胆汁、抗体、补体等2.形态:大小不一,高度多形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3.培养特性:高渗低琼脂培养基,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荷包蛋样菌落4.致病性:引发慢性感染【3】医学意义:1.L型细菌在体内、外均能形成,尤其在使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某些L型细菌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疾病;2.在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时,L型细菌往往被漏检而造成病原菌感染的漏诊。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论述题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论述题答案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思考题1.从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上,比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de)主要区别.(1)形态结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只有原始核,由裸露(de)环状双链DNA构成,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分化明显.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无典型(de)细胞结构,只能在活(de)易感细胞内生长繁殖.只有一种类型核酸(为DNA或RNA).(2)培养特性:细菌和真菌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病毒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需采用鸡胚接种、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方法培养.(3)致病性:细菌主要依靠侵袭力和内、外毒素致病.病毒可直接杀死宿主细胞,但主要是通过免疫病理损伤致病.第二章细菌(de)形态与结构思考题1.试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上(de)差异及其在致病性、抗原性、染色性和药物敏感性(de)意义.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穿插其中(de)磷壁酸组成,特点是肽聚糖含量高,结构致密,为三维立体网状结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但具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构成(de)外膜.(1)致病性: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所构成,是细菌内毒素(de)主要成分.革兰阴性菌主要靠内毒素致病,而革兰阳性菌无内毒素,主要靠外毒素致病.(2)抗原性: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特有(de)成分,是重要(de)表面抗原.(3)药物敏感性:革兰阴性菌脂质双层上镶嵌有孔蛋白,可阻止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de)进入,故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4)染色性:脱色时,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结构更加致密,结晶紫不被脱出体外,菌体呈紫色.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外膜,含大量脂质,可溶于乙醇,结构更为疏松,结晶紫易被脱出菌体外,故菌体最终呈红色.2.细菌(de)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主要功能及医学意义细菌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并参与细菌生物被膜(de)形成,与细菌(de)致病性有关.(2)鞭毛:细菌(de)运动器官,有利于细菌主动地趋向高浓度营养物质和逃避有害环境,与某些细菌(de)致病性有关.可用于鉴定细菌.(3)菌毛:普通菌毛具有黏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可传递遗传物质,与细菌(de)毒力或耐药性转移等有关.(4)芽胞: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辐射等抵抗力极强,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de)休眠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迅速发芽转化为繁殖体,应以杀灭细菌芽胞作为判断灭菌效果(de)指标.芽胞(de)形状、大小、位置等可用于鉴别细菌.3.细菌L型是怎样形成(de)有何特点和临床意义细菌L型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少数自发产生L型,多数诱导产生L型,主要诱导剂有溶菌酶和作用于细菌细胞壁(de)抗生素如青霉素.细菌L型因缺乏完整(de)细胞壁,不能维持其固有(de)形态,呈现高度多形性,大多为革兰染色阴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de)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2~7天后形成“油煎蛋”状细小菌落.去除抑制物后,L型细菌可返祖而恢复成原来形态(de)细菌.L型本身可能不致病,其致病性与回复有关.此外,有些L型亦有一定(de)致病性,并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因此,细菌L型与许多慢性反复发作(de)感染有关,在临床上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并常在作用于细胞壁(de)抗生素治疗后发生,易复发.在临床上遇到症状明显而标本细菌分离培养为阴性者,应考虑L型感染(de)可能性.4.试述革兰染色法(de)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最重要(de)染色法,其步骤是:在细菌涂片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芦戈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再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菌体最终呈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了解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de)意义.第三章细菌(de)生理思考题1.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有何意义为什么(1)感染性疾病(de)病原学诊断:由细菌引起(de)感染性疾病,最确切、最可靠(de)诊断依据(“金标准”)是,从患者标本中将病原菌分离培养出来,并鉴定其菌属、种和型.细菌(de)生化反应对菌体形态、革兰染色反应和菌落特征相同和相似(de)细菌(de)鉴定尤为重要.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能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2)生物制品(de)制备: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等用于防治,制备菌液、抗血清等用于诊断.2.根据培养基(de)性质与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培养基是人工配制(de)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de)营养基质.按营养组成和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等;按物理性状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三大类.其中,平板固体培养基用作纯种细菌(de)分离;斜面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de)保存;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de)增菌;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检查细菌(de)动力,即有无鞭毛.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思考题1.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为什么强调医务人员一定要树立无菌观念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从预防感染出发,医务工作者必须建立“处处有菌”和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这就要求必须对所用(de)物品(如注射器、手术器械、手术衣等)、工作环境(如无菌操作室、手术室、产房等)和人体体表进行灭菌或消毒,以确保所用(de)物品和工作环境(de)无菌或处于无菌状态.为防止疾病(de)传播,对传染病患者(de)排泄物和实验废弃(de)培养物亦须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2.简述湿热灭菌法(de)杀菌机制和各种湿热灭菌法(de)特点和用途.热力灭菌(de)杀菌机制主要是,促使菌体蛋白质(酶)变性和凝固,失去生物活性而死亡.(1)巴氏消毒法:72℃ 15~30s,可杀灭液体中(de)病原微生物或特定微生物,用于牛奶和酒类等不耐高温物品(de)消毒.(2)煮沸法:100℃ 5min,常用于饮水、食具、注射器等消毒.(3)间歇灭菌法:100℃水蒸汽15~30 min,取出后置37℃培养过夜,次日再加热一次,如此连续3d,可达到灭菌目(de),用于不耐高温(de)含糖、牛奶或血清等培养基灭菌.(4)高压蒸汽灭菌法:在一定蒸汽压下,水蒸汽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 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de)所有微生物.这是最有效和最常用(de)灭菌方法,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等耐高温、耐湿物品(de)灭菌.3.简述化学消毒剂(de)分类与常用化学消毒剂(de)主要用途.(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红汞(皮肤黏膜、小创伤)、乙醇(皮肤、温度计)、重金属盐类如高锰酸钾(尿道、阴道冲洗)、甲醛(浸泡尸体)等.(2)破坏细菌(de)酶系统:双氧水(外耳道、口腔冲洗)、碘液(皮肤)、氯(饮用水)等.(3)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de)通透性:新洁尔灭(洗手)、肥皂(洗手)、醋酸(空气消毒).第五章噬菌体思考题1.试述噬菌体感染细菌(de)可能结局.噬菌体侵入宿主菌后有两种结局:一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释放出大量(de)子代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二是噬菌体核酸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中,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随细菌(de)分裂而传代,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即为溶原状态,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2.为什么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子可作为基因工程(de)重要载体噬菌体基因数量少,结构简单,容易获得大量(de)突变体,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de)重要工具.例如,利用λ噬菌体作为载体,构建基因文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可将外源目(de)基因插入到噬菌体衣壳蛋白基因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从而简化抗体库和单克隆抗体(de)筛选过程.第六章细菌(de)遗传与变异思考题1.试述细菌(de)生物学性状变异及其在医学实践中(de)意义.(1)耐药性突变:耐药菌产生、选择标记.(2)毒力突变:减毒活疫苗研制、新现传染病(de)产生.(3)营养缺陷体突变:新药诱变作用检测.(4)高产突变:抗生素等药品、食品生产.(5)抗原性突变:逃逸免疫机制.2.什么是质粒质粒DNA有哪些主要特征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de)遗传物质,大多由闭合环状双链DNA组成.质粒DNA(de)特征:①具有自我复制(de)能力;②所携带(de)基因往往赋予宿主菌新(de)生物学性状(如F质粒、R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增加细菌在不利环境下(de)存活机会;③非生命活动所必需,可自行丢失或消除;④可在细菌之间转移.3.试述抗菌药物(de)作用机制和主要种类.临床应用(de)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抗菌药物(de)作用机制主要有:(1)抑制细胞壁(de)合成:主要有:①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②糖肽类如万古霉素.(2)干扰细菌核糖体(de)功能,抑制蛋白质(de)合成:主要有: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②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③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3)抑制核酸(de)合成:主要有: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可抑制DNA聚合酶,干扰DNA复制;②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平,抑制DNA依赖(de)RNA聚合酶,干扰mRNA(de)合成;③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恶唑,竞争抑制核酸前体物质(de)合成.(4)影响细胞膜(de)功能:多黏菌素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de)磷脂,使细胞膜受损,细胞质内容物漏出,引起细菌死亡.4.试述细菌产生耐药性(de)生化机制和遗传机制,并举例说明.如何防止细菌耐药性(de)产生和扩散(1)耐药(de)生化机制:①灭活作用: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de)最重要方式.细菌被诱导产生灭活酶,通过修饰或水解作用破坏抗生素,使之失去活性;②靶位改变:通过产生诱导酶对抗生素(de)作用靶位进行化学修饰,或通过基因突变造成靶位变异,使抗菌药物不能与靶位结合,失去杀菌作用;③药物累积不足:通过减少药物吸收或增加药物排出,使菌体内(de)抗生素浓度明显降低,不足以杀死细菌.(2)耐药(de)遗传机制:①基因突变:由突变产生(de)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相类似(de)药物耐药,且比较稳定,突变频率较低;②R质粒接合转移:细菌(de)耐药性质粒(R质粒)可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主要通过接合方式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之间转移,造成耐药性(de)广泛传播;③转座:当转座子或整合子插入某一基因时,可因带入耐药基因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与多重耐药性(de)产生密切相关.此外,还有转化和转导等方式.为了提高抗菌药物(de)疗效,防止耐药菌株(de)出现和扩散,应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生素前,除危重患者外,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de)药物.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de)指征,如病原体不明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de)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剂量要足,疗程要尽量缩短.5.试述细菌遗传物质(de)主要种类及其特点.(1)细菌染色体:为一条环状双链DNA,含核蛋白,但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围.有4000多个基因,遗传信息是连续(de),无内含子,功能相关(de)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2)质粒:是染色体外(de)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de)双链DNA.(3)转座元件: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de)特异性DNA片段,可在质粒与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随机转移.转座元件主要有插入序列和转座子.其中,转座子不能独立复制,必须依附在染色体或质粒上与之同时复制.在结构上分为中心序列和二个末端反向重复序列.中心序列带有遗传信息,如常带有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4)整合子:是可移动(de)基因元件,由5'端保守序列、中间(de)可变序列和3'端保守序列组成,具有启动子、整合酶基因和位点特异性(de)重组表达系统,可识别和捕获外源基因和基因盒,尤其是抗生素耐药基因.6.试述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de)意义.(1)研究病原微生物(de)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de)相互关系:阐明病原微生物致病基因及其产物对于了解其致病机制至关重要.根据病原微生物(de)全基因序列,应用现代生物信息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基因与毒力有关,为研究细菌(de)致病性和毒力因子提供了有效(de)途径.(2)寻找更灵敏及特异(de)微生物分子标记,作为诊断、分型等依据:通过测定多种致病与非致病微生物(de)基因组序列,可以获得大量(de)基因信息.如特异DNA序列用于诊断,菌株特异性基因用于分型,特异性毒力基因用于判断疾病进展,耐药基因用于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等.(3)促进抗微生物新药(de)开发和新疫苗(de)发展: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de)测定一方面能揭示细菌耐药(de)确切机制,另一方面可找到对细菌生存必不可少并在感染过程中常优先表达(de)因子.选择这些因子作为抗菌药物(de)靶位点,可设计出具有很强针对性(de)药物.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de)测定还可大大加速新疫苗(de)研制.第七章细菌(de)感染和免疫思考题1.试述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de)条件.(1)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宿主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缺陷,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烧伤或烫伤,接受放疗与化疗,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防御能力普遍下降,成为免疫容忍性宿主,易发生机会性感染.(2)菌群失调:当较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可诱发菌群失调,体内原本处于劣势(de)机会致病菌(耐药菌)则趁机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引起疾病.(3)定位转移:正常微生物群在其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de),如果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无菌部位,则可能致病.2.试述细菌致病(de)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包括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类和内外毒素等.例如,鞭毛运动逃离不利环境;菌毛黏附作用,避免被排除体外;荚膜抗吞噬作用.透明质酸、链激酶、链道酶有利于链球菌在组织或血液中扩散.尿素酶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创造适合生长(de)中性微环境.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内毒素休克、DIC 等.外毒素引起特殊临床病变.3.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de)主要区别.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de)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存在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由活菌分泌,少数细菌死革兰阴性菌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脂多糖.主要毒性组分是部位化学组成稳定性毒性作用抗原性亡后释放出蛋白质.大多为A-B型毒素多不耐热(60~80℃30min被破坏)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de)临床病变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脂质A耐热(160℃ 2~4h才被破坏)弱,毒性作用大致相同,有发热反应、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和DIC等弱,刺激机体产生(de)中和抗体作用弱,不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4.以破伤风梭菌和伤寒沙门菌为例,试述影响感染过程发生与发展(de)主要因素.致病菌侵入宿主能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细菌(de)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和机体免疫力(de)强弱.(1)毒力:破伤风梭菌靠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伤寒沙门菌具有菌毛、Vi抗原、内毒素.(2)侵入数量: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3)侵入部位:破伤风梭菌需有厌氧微环境.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4)宿主免疫力:破伤风愈后免疫力不持久,伤寒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5.试述病原菌抵抗宿主免疫防御机制(de)主要策略.(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有些致病菌能引起吞噬细胞凋亡.有些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具有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de)吞噬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能使血浆中(de)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de)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吞噬细胞(de)吞噬.有些胞内菌虽被吞噬细胞吞噬,但能抵抗杀伤作用,在吞噬细胞中生存和繁殖.(2)产生IgA蛋白酶:流感嗜血杆菌能产生IgA蛋白酶,水解宿主黏膜表面(de)SIgA,降低其免疫防御机能,增强致病菌在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与生存能力.(3)抗原变异:通过修饰菌体表面抗原,可协助致病菌逃避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4)干扰补体活性:某些致病菌能抑制补体活化或灭活补体活性片段,抵抗补体(de)溶菌、调理及趋化作用.6.什么是内源性感染为什么目前内源性感染有逐渐增多(de)趋势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内或体表(de)感染,大多为机会性致病菌,少数是以潜伏于体内(de)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大多来自患者自身,亦可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或医院环境.近年来,由于免疫容忍性宿主(de)增加和抗菌药物与介入性诊治手段(de)广泛应用,机会性致病菌所致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二重感染(de)主要病原菌.7.试述医院感染病原菌(de)主要特点.引起医院感染(de)常见病原体具有以下微生态学特点:(1)大多为机会致病菌:病原体主要是患者体内(de)毒力较低(de)、甚至是无致病力(de)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等,以及来自医院环境中(de)非致病性微生物.(2)具有耐药性:由于在医院环境内长期接触大量抗生素,医院内耐药菌(de)检出率远比社区高,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de)出现,使许多抗生素失效.(3)具有特殊(de)适应性:一些细菌在获得耐药性质粒(de)同时,也可能获得侵袭力及毒素基因,从而增强其毒力,更容易攻击免疫力低下(de)宿主.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有黏附于插(导)管、人工瓣膜等医用材料表面(de)能力,可形成生物被膜,增强对抗生素、消毒剂和机体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de)抵抗能力.8.试述二重感染产生(de)原因和防治措施.二重感染是指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de)一种新感染.在正常情况下,宿主正常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维持动态平衡.但是,当较长期或大量服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时,宿主正常菌群中(de)敏感菌株大部分被抑制,来自医院环境(de)或体内原本处于劣势(de)耐药菌则趁机侵入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引起疾病.例如,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可破坏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寄居在肠道(de)艰难梭菌趁机迅速生长繁殖,释放大量(de)外毒素A和B,引起假膜性肠炎.若发生二重感染,除立即停用正在使用(de)抗菌药物外,需对临床标本中优势菌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同时,亦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协助调整菌群类型和数量,加快恢复微生态平衡.9.试述外毒素(de)主要种类和作用特点.根据作用机制和所致临床病理特征(de)不同,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①神经毒素: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质,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②细胞毒素:通过作用于靶细胞(de)某种酶或细胞器,致使细胞功能异常而死亡,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③肠毒素: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吐、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症状.根据作用部位(de)不同,外毒素可分为膜表面作用毒素、膜损伤毒素和细胞内酶活性毒素.根据肽链分子结构特点,外毒素又可分为两大类:①A-B 型毒素:是由两种不同功能(de)肽链构成完整毒素;②单肽链毒素:主要包括膜损伤毒素和磷脂酶类毒素.10.具有超抗原性质(de)细菌毒素有哪些有何生物学作用具有超抗原性质(de)主要有葡萄球菌肠毒素A~E、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链球菌致热外毒素A~C、链球菌M蛋白、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等.细菌毒素性超抗原作为一类强大(de)免疫激活因子,生物学效应主要有:①对免疫系统(de)直接效应:SAg可超常量地激活T细胞.由于T细胞被大量激活后,随之出现凋亡,T细胞数量骤减,必然使宿主免疫功能下降,继发免疫抑制.此外,SAg 还可能大量激活B细胞,使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例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关节炎等;②由细胞因子介导(de)间接效应:SAg超常量激活T细胞和MHC分子表达细胞,使之分泌过量(de)细胞因子,尤其是IL-1、IL-2、IL-6、TNF-α和IFN-γ等,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紊乱,往往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与毒性休克样综合征、食物中毒、链球菌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等密切相关.11.试述抗细菌感染(de)免疫特点.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杀灭和清除胞外菌(de)主要力量,黏膜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de)主要免疫机制.特异性抗体(de)作用有:阻断致病菌黏附与定植、中和外毒素、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等.体液免疫对胞内菌感染作用不大,主要依靠以T细胞为主(de)细胞免疫,主要包括CD4+Th1细胞和CTL.12.试述医院感染(de)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患者绝大多数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婴幼儿由于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处于未完全成熟状态.老年人免疫水平随着寿命(de)延长却相应地呈下降趋势,并可能患有免疫受损(de)基础性疾病,对微生物感染(de)抵抗力较青年人和中年人低.因此,婴幼儿和老年人较易发生医院感染.现代医疗手段(de)应用,如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以及介入性诊治手段,使医院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受损(de)机会增加,受到机会致病菌感染(de)机会亦相应增加,尤其是抗菌药物(de)不合理应用,可导致微生态失调而出现二重感染.对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实施全方位(de)监测,认识医院感染现状及其特点,是制定控制与管理医院感染规划和措施(de)依据.控制医院感染(de)关键措施是清洁、消毒、无菌技术、隔离、净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一次性使用医用器具、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其中,手部卫生如洗手最为重要,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在患者之间传播疾病(de)关键环节,手部卫生“达标”可明显减少医院感染(de)发生.第八章细菌感染(de)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第一章生命的特征与起源1.生命的基本特征★★★(9条 p7-p9)①生命是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②生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③生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④生命是以精密的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维持的自主调节体系⑤生命是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⑥生命是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守恒体系⑦生命是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⑧生命是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⑨生命是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1.细胞的发现(时间、人物)(P10)1665年,英国物理科学家胡克。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4条)p13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3.细胞的基本定义(4条)p14①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一切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病毒为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除外);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在有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与执行功能过程中,细胞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有序的、自动控制性很强的独立代谢体系;③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生物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与细胞的分化来实现的。

绝大多数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最初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过程发育而来的;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人体内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都是相同的,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功能不同是有于基因选择性开放和表达的结果。

4.细胞体积守恒定律(p14)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为“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5.细胞的主要共性(3条)①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②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③细胞都具有核糖体6.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表2-1)7.质粒的定义(P15)很多细菌出了基因组DNA外,还有一些小的环形DNA分子称为质粒。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基础知识

第二节 细菌的基本结构
• 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 一、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围包绕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被洗脱的粘液性 物质,其厚度≥0.2um,称为荚膜(capsule);厚度<0.2um者, 称为微荚膜。荚膜对碱性染料的亲和性低,不易着色,普通染色只能 看到菌体周围有一圈未着色的透明带;如用墨汁作负染色,则荚膜显 现更为清楚(图1-7)。
• 三、 细胞质 • 细胞质(cytoplasm)为细胞膜所包绕的胶状物质,基本成分为水、 无机盐、核酸、蛋白质和脂类等。胞质内还含何多种重要结构 • 1.核蛋白体(ribosome)游离存存于胞质中的小颗粒,其直径为 18nm,沉降系数为70S,由50S与30S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其化学成 分由RNA(70%)和蛋白质(30%)组成,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每个菌体内约含数万个核蛋白体。 • 2.质粒(plasmid)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 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F因子、R因子、Col因子等。 • 3.胞质颗粒(cytoplasmic granules)大多数为营养贮藏物,包括 多糖、脂类、磷酸盐等。较常见的细菌胞质颗粒为异染颗粒 (metachromatic granules)。 • 四、核质 细菌没有完整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仅由裸露的双股DNA盘绕而 成,无核膜包绕,称作核质(nuclear materia1)。因细菌细胞质中含有 大量RNA,用碱性染料时着色很深,将核质掩盖,不易显露。若先用 酸或RNA酶处理,使RNA分解,再用Feulgen法染色,便可在光学显 微镜下呈现球状、棒状或哑铃状核质。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
•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菌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种基本形态(图l—1)。 (一)球菌(coccus) 外形呈圆球形或近似球形。按其分裂繁殖时细胞分裂的平面不同、 菌体的分离是否完全,以及分裂后菌体之间相互粘附的松紧程度不同, 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 • 1.双球菌(dip1ococcus)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两个细菌 成对排列。 • 2.链球菌(strept0coccus)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多个细 菌相连成链状。 • 3.四联球菌(tetrads)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 个菌体排列在一起呈正方形。 • 4.八叠球菌(sarcina)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 八个菌体排在一起呈立方形。 • 5.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 分裂后排列不规则,许多菌体堆积如葡萄状。

医学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
简述质粒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质粒主要有如下特性 :
(1) 质粒可赋予细菌某些遗传性状。例如:① F 质粒编码细菌性菌毛。② R 质粒带有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可使细菌获得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③ Vi 质 粒编码细菌毒力。④ Col 质粒使大肠杆菌产生有何临床意义?
(1) 形态与结构变异:
①细胞壁缺陷型变异②荚膜变异③鞭毛变异④芽胞变异
(2) 菌落变异:细菌的菌落可分为光滑型 (smooth ,S) 和粗糙型 (rough,R) 两种。 S-R 变异常见于肠道杆菌,如沙门菌属与志贺菌属的细菌。从患者中分离的菌株,其菌落呈 S 型,但经人工培养基多次传代后,菌落变为 R 型。当 细菌发生 S-R 变异时,其毒力、生化反应与抗原性等也常发生改变。
3.间歇蒸汽灭菌法(fractional sterilization):是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杀死细菌所有繁殖体和芽胞的灭菌法。
4.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目前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方法是在一密闭蒸锅—高压蒸汽灭菌器内进行的。通常在1.05kg/cm2的压力下,温度达121.3℃,维持15~30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第三章 消毒灭菌
物理消毒灭菌有哪些方法?
一、热力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一)干热灭菌
1.焚烧: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法,但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尸体等。
2.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图3-2)。
3.干烤:用烤箱灭菌。一般加热至160℃~170℃经2小时。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蒸发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瓷器等。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各章提要

医学微生物学(第六版)细菌学总论(9学时)绪论(0.5学时)P1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一)定义:微生物是一群形体非常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

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放大上千倍,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虽然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且繁殖迅速,适应环境能力强,因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二)种类: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不同,分为三种类型1、非细胞型(acellular)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体积非常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结构中仅有核酸和蛋白质,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为其代表。

近来又发现结构中没有核酸只有蛋白质构成的朊粒。

2、原核细胞型(Prokaryote)微生物:具有细胞的基本结构,但细胞的分化程度较低,仅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胞浆内缺乏完善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两菌、四体,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eukaryote)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具有这些细胞结构特点的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数量大,而且分布极其广泛,土壤、水、空气中都有,甚至在人和动植物体表以及人和动物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有微生物存在。

但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无害、甚至是必须的,只有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二、微生物学发展史(自学)三、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范畴:1、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遗传变异性;2、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的相互关系,包括:微生物的致病性,如何致病机体的免疫性,如何防病3、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理及方法。

课程内容:细菌学总论9学时细菌学各论9学时病毒及其他微生物18学时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5学时)P5-16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相对恒定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不仅有助于鉴别细菌,诊断疾病,而且对研究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也有重要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考纲要求】1.微生物的定义。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考点纵览】1.微生物定义。

2.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可分3大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历年考题点津】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螺旋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D.真菌 E.立克次体答案:D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考纲要求】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3.肽聚糖的结构。

4.革兰阳性菌和荫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5.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6.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7.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8.菌毛的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9.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0.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考点纵览】1.细菌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基本形态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

4.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及结构不同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肤侧链和甘氨酸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织成。

除此之外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革兰荫性菌有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荫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6.不同抗生素作用机制。

7.质粒的概念和特点。

8.芽孢、荚膜、鞭毛和菌毛的概念功能和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9.最常用的革兰染色的方法和医学意义。

【历年考题点津】1.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A.肽聚糖B.外膜C.脂蛋白D.脂多糖E.类脂A答案:A2.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是A.抗吞噬性B.具有毒素活性C.耐热性D.粘附性E.侵袭性答案:C3.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E.性菌毛答案:C(4~6题共用备选答案)A.中介体B.包涵体C.吞噬体D.线粒体E.异染颗粒4.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答案:A5.可用于鉴别细菌的结构是答案:E6.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可出现的结构是答案:B第三章细菌的生理【考纲要求】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归纳细菌学总论及肠杆菌属

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归纳细菌学总论及肠杆菌属

医学微生物学 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检测方法,机体抗感染免疫,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细菌学 总论部分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广义范畴的细菌是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狭义范围则专指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结构的细菌。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测量单位:微米μm细菌按照其外形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三大类。

球菌: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约1μm 。

根据菌体分裂时的平面和菌体间排列方式的不同,分为: 双球菌 eg 脑膜炎奈瑟菌 链球菌 eg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四联球菌 eg 四联加夫基菌 八叠球菌 eg 藤黄八叠球菌杆菌 双歧杆菌、球杆菌、链杆菌、分支杆菌 螺形菌 弧菌、螺菌、螺杆菌上述均为细菌在适宜条件下表现出的典型形态,当细菌衰老或环境中存在不利于细菌生长的因素(如抗菌药物过高的盐分等)时,细菌可出现对中不规则的多形性,称为衰退型。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菌毛、鞭毛、芽孢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胞壁 cell wall 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紧贴在细胞膜外,是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G +和革兰阴性菌G-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细菌结构细胞壁的功能①维持细菌固有外形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物质交换④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⑤某些成分与细菌致病性相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即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在普通环境中不能生存,但在高渗环境下仍能存活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革兰染色阴性。

G+菌肽聚糖结构受损,细胞壁几乎完全缺失,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绕,称为原生质体G-菌肽聚糖结构受损,其细胞膜外还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2.细胞膜cell membrane 位于细胞壁内侧,为紧密包绕着细胞质的半渗透性薄膜,占细胞干重10%-30%,结构与真核细胞基本相同,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不含胆固醇。

医学微生物学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基础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
德国医生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年)他创建了固 体培养基和细菌染色技术。先后发现了炭疽芽胞杆菌、结 核分枝杆菌和霍乱弧菌,并提出了郭霍法则。
德国医生郭霍
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病毒。
(二)免疫学的兴起 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于18世纪末 应用研制的牛痘苗预防天花是人类运用人工自动免疫方法 预防疾病的开始。 (三)化学疗剂及抗生素的发明 1929年英国人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年) 发现了青霉菌产物青霉素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1940年Florey等提取出青霉素的结晶纯品,并证实了其临 床应用价值,给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一次大的革命。
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 比较
(4)细胞壁的功能:
保护细菌和维持菌体形态 物质交换 与致病性有关 与耐药性有关 与静电性有关 决定细菌的抗原性
(5)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壁受 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 G+菌:原生质体;G-菌:圆球体 形态:球形、杆状和丝状,G培养:用20%人或马血清与低琼脂的高渗培 养基,形成“油煎蛋”状细小菌落。用抗生素治 疗后易复发。 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 溶菌酶能切断M-G之间的β -1,4键的分子连 接,破坏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青霉素能干 扰甘氨酸交联桥与4肽侧链上的D-丙氨酸之间的 联结。
6.细菌L型是指 A.细菌的休眠状态 B.细胞壁缺陷型细胞 C.非致 病菌 D.不可逆性变异的细菌 E.光滑型-粗糙型菌落(S-R)变异 7.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作用机理是 A.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 -1,4糖苷键 B.竞争肽聚 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胺酶 C. 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D. 竞争性抑制叶酸 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8.细菌的特殊结构主要有 ____, ____,菌毛和芽 胞。 9.革兰阴性(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即内毒素包括 类脂A,____和____3种成分。 10 .按细菌鞭毛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将鞭毛菌分为 单毛菌,____,____和周毛菌4种。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76b5e49a-6ea5-11ec-b543-7cb59b590d7d绪论1.微生物的三种类型和八种类别是什么?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术语解释:细菌L型;中介的质粒;孢子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g+菌与g-菌的细胞壁的比较。

3、简述细菌l型的形成、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其临床意义。

4.描述一些抗生素(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链霉素)的抗菌机理。

5.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第2章细菌的生理1.术语解释:imvic测试;热原;细菌素;内毒素;外毒素;培养基;菌落;纯文化2。

细菌生长和繁殖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专性厌氧菌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繁殖?3.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类型及其医学意义?4、细菌的生长曲线可分为几期?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按物理性状不同可将培养基分哪几种?各有何主要用途?6.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些文化媒体?请列出一种常见的培养基。

7.根据细菌代谢过程中对分子氧的需求,可将细菌分为哪些类型?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术语说明:消毒;消毒;不育;无菌手术;2.常用湿热灭菌方法的种类、效果及适用范围。

3.高压蒸汽灭菌需要什么条件和用途?4.请描述紫外线的杀菌机理、特点和注意事项。

5.根据杀菌能力,化学消毒剂可分为哪三类?6、简述乙醇、碘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主要特点。

7、请简要说明手术室常规使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什么?9.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和感染后对个人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可分为哪四类?10.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是什么?每个类别的代表是什么?1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第4章噬菌体1.术语解释:噬菌体;原噬菌体;有毒噬菌体;溶原细菌2、毒性噬菌体增殖以何种方式增殖?它的增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3、温和噬菌体在宿主菌内有哪几种存在状态?一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名词释义:转换;共同的转导;溶原转化;耐药变异;卡介苗2。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各章知识点总结一、病原微生物1.细菌细菌是病原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肺炎、结核病、痢疾、伤寒、炭疽病等。

细菌的形态多样,有的是球形,有的是杆状,有的是螺旋形。

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有的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

细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2.病毒病毒是一种不能单独存在的微生物,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生存和繁殖。

病毒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麻疹、艾滋病等。

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毒抗体的检测以及病毒的培养和鉴定。

3.真菌真菌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表面和体内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真菌性感染病,如白癜风、念珠菌病、肉芽肿病等。

真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真菌的培养和鉴定。

4.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能在人体内寄生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各种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寄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寄生虫的病原体检测。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随着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喷射到空气中,再被别人吸入,传播给健康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2.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传染病,如疱疹、生殖器疱疹、麻风等。

3.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腔进入到消化道内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肠道传染病,如肠炎、腹泻等。

4.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液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母婴传播给新生儿。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染病,如梅毒、艾滋病等。

6.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悬浮粒子传播给别人。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是气溶胶传染病,如结核病、麻风等。

三、感染的机制1.侵入侵入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口鼻、视觉器官或肌肤等进入到人体内。

其途径有三种: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皮肤感染。

微生物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学

微生物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学

细菌类型 生长范围 最适生长温度 嗜冷菌 -5~30℃ 10~20℃ 嗜温菌 10~45℃ 20~40℃ 嗜热菌 25~95℃ 50~60℃
26
3.氢离子浓度(pH)
H+影响代谢过程酶活性,从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多 数细菌最适pH7.2-7.6。 每种细菌都有一个可生长的pH范围,以及最适生长pH。 嗜中性细菌生长的pH范围是6.0~8.0 嗜酸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低至3.0 嗜碱性细菌最适生长pH可高达10.5。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在宿主体内极易生存; 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 pH8.4-9.2 生长最好 , 结核分枝 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5-6.8.
系列生化反应。
5
(二)、无机盐:
占细菌重量的2%~3%; 常量营养元素:
P、 K、 Ca、 Mg、 Na、Cl、 S等 微量营养元素: Cu、 Fe、 Zn、 Mn、 Si、Al、Co等。 作用: 构成菌体成分 作为酶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调节渗透压
6
(三)、有机物
1.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
第二章 细菌生理学
细菌的生理活动包括摄取和合成营养物质, 进行新陈代谢及生长繁殖。整个生理活动 的中心是新陈代谢,细菌的代谢活动十分活 跃而且多样化,乃至繁殖迅速是其显著的特 点。
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不仅是基础生物学科 的范畴,而且与医学、环境卫生、工农业生 产等都密切相关。
1
2
第一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
(4)化能异养菌: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以有机物作为碳源。
病原菌
33
腐生型: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 寄生型:从活的寄生体内获取营养物质。
中间类型(兼性腐生或兼性寄生)如大肠杆 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医学微生物基本知识第一节医学微生物学总论一、微生物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型微小(微米为其测量的常用单位)、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后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种类和分布: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至少在10万种以上。

按其结构、组织等,可分为三大类(表2-1)表2-1 三大类微生物的比较性状非细胞型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种类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大小(μm)0.02~0.300.2~5.0 6.0~15.0核酸DNA或RNA DNA+RNA DNA+RNA核膜——+核仁——+组蛋白——+内质网——+线粒体——+核蛋白体——+溶酶体—+(70S)+(80S)活细胞培养需需(立克次体、衣原体)不需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能通过除菌滤器。

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物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之。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系成裸露的环状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只有核蛋白体。

这类微生物众多,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菌毛、鞭毛、芽孢、荚膜等;细菌可分为:可利用无机物为原料的自养菌和不能利用无机物为原料的异养菌;细菌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螺旋菌又包括螺菌和弧菌,球菌(直径一般在0.8~1.2μm)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在细菌组成中,水为主要成分,而蛋白质类在固体成分中的比例最高。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内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于此类。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是有益的,而且有些是必须的。

自然界中N、C、S等元素的循环要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的有机氮化物转化为无机氮化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食用。

此外,空气中的大量游离氮,也只有依靠固氮菌等作用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和动物也将难以生存。

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对构成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其生理学意义主要包括生物拮抗、营养作用、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成熟和持续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等。

在医药工业方面,许多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利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A TP等药物。

有少数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他们分别能对人类引起伤寒、痢疾、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对禽、畜引起鸡霍乱、鸭瘟、牛炭疽、猪瘟等,以及对农作物的水稻引起白叶枯病、小麦赤雷病、大豆病毒病等。

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导致疾病,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的屏障作用包括皮肤与黏膜、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细菌的多种致病成分参与致病过程,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毒力主要由侵袭力和毒素所决定。

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病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毒素包括外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白喉毒素、痉挛毒素、肉毒毒素、表皮剥脱毒素、霍乱肠毒素)内毒素等。

外毒素包括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细菌的内毒素为脂多糖成分,均由革兰阴性菌产生,160℃、2~4小时才被破坏,其毒害效应不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毒性作用包括DIC、Shwartzma现象、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虽毒性作用较弱,但不能像外毒素那样经甲醛脱毒而成为内毒素,鲎试验可用于对细菌内毒素的测定。

第二节、细菌基本知识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一)细菌的大小细菌室单细胞原核型生物,一个细菌个体就是一个细胞。

在适宜条件下,细菌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

球菌测其直径,杆菌测其长度和宽度,通常以微米作为计量单位。

不同种类的细菌,其大小不尽相同;同一种类的细菌也可因菌龄和环境因素不同而其大小有所差异。

(二)细菌的形态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即球菌、杆菌、异形菌。

1、球菌细菌细胞呈圆球形或近似圆球形的细菌,称为球菌。

由于细菌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分裂后菌体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不同,分裂后菌体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不同,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不同的排列形式。

常见的有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此外尚有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等,均依其菌体排列形式而取名。

2、杆菌圆柱状的细菌称为杆菌。

杆菌种类很多,其长短、粗细及显微镜下形象很不一致。

多数杆菌为直杆状,也有的菌体微弯;菌体两端多呈钝圆,少数细菌两端齐平(如炭疽杆菌)或尖细(如梭杆菌);有的杆菌末端膨大呈棒状,称为棒状杆菌。

杆菌多分散存在,无一定排列方式,也有呈链状排列的。

白喉杆菌常呈栅栏状或V、Y、Z等字母状排列,可作为诊断参考。

3、异形菌菌体形状不规则的称为异形菌。

弧菌如霍乱弧菌是重要的致病菌,其他如弯曲菌、螺杆菌和螺旋体。

以往划分为独立类型的微生物如立克次体、支原体和衣原体、都属于广义的细菌,有时也呈不规则的形状。

细菌性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18小时,形态比较典型。

培养基的成分、pH、培养时间、温度等都可影响细菌形态。

幼龄细菌菌体较长,老龄细菌往往呈多形态性。

二、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前者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后者包括荚膜、鞭毛、菌毛等某些细菌所特有的结构,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而进入休眠状态,称为芽孢,其结构和形状与其繁殖状态有明显不同;此外,细菌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还可形成L型。

(一)基本结构1、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胞膜外具有坚性、韧性和弹性的复杂的结构。

细胞壁的厚度因细菌的不同而异,一般为15~30nm,占细胞干重的10%~25%。

细胞壁折光性弱,一般染料不易着色,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到;需用高渗溶液浓缩胞质,使细胞膜与细胞壁分离,再经特殊染色方可观察。

用超薄切片技术和电子显微镜,可直接观察细胞壁超微结构。

细胞壁有承受胞内高渗透压、支持细胞膜、维持细菌形状等重要作用。

细胞壁上遍有小孔,适于物质交换,还带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由之决定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有鞭毛的细菌,其细胞壁是鞭毛运动的支点。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为黏肽、胞壁质。

肽聚糖是原核型生物细胞的特有成分。

肽聚糖是细胞壁抗胞内高渗透压、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的主要成分;凡能破坏肽聚糖分子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用革兰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细菌(以G+表示)和革兰阴性细菌(以G-表示)。

两类细菌的细胞壁有明显差异(表2-2)表2-2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20~80层10~15层肽聚糖层数可多达50层1~2层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50%~80%占细胞壁干重5%~20%糖类含量约45%15%~20%脂类含量1%~4%11%~22%磷壁酸+—外膜—+(1)革兰阳性细菌的细胞壁:革兰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及穿插于其内的磷壁酸组成,其中肽聚糖不仅层数多、含量高,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而且质地致密,是具有高机械强度的三维空间结构。

革兰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磷壁酸,依据结合部位不同,可将磷壁酸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磷壁酸有很强的抗原性,是革兰阳性细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于对细菌进行血清学分型。

(2)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化学成分组成极为复杂,依次包括肽聚糖、脂蛋白、外膜、类脂A、多糖等成分。

此外尚有胞质周围间隙。

肽聚糖:阴性细菌的肽聚糖仅有1~2层,占细胞壁干重的10%左右,是疏松薄弱的二维网状结构。

脂蛋白: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链接于外膜与肽聚糖层之间。

脂蛋白是阴性细菌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外膜:外膜是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胞壁干重的80%。

外膜由平行排列的脂质双层构成,其内镶嵌有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特异性蛋白;此外,外膜上还有性菌毛,噬菌体的受体。

脂多糖(LPS):脂多糖是细胞壁外膜伸出于细胞表面的特殊结构,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

LPS对动物具有强烈毒性作用。

LPS牢固地结合在细菌细胞表面,只在菌体溶解时才释放,故称为细菌内毒素。

类脂A:类脂A耐热,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和毒性部位。

类脂A无种属特异性,各种细菌的类脂A 都相同,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核心多糖:核心多糖位于类脂A的外层,具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的细菌其核心多糖的组成是相同的。

特异性多糖: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是革兰阴性细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

不同种的细菌其特异性多糖链所含有的单糖,在种类、位置、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等方面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菌体抗原种的特异性。

2、细胞膜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包被于细胞质,是质地柔韧、富有弹性的夜性膜状结构,又称为胞质膜。

在革兰阴性细菌,常称为内膜,以便与外膜相区别。

细胞膜由平行排列的脂质双层组成,其内镶嵌以多种蛋白和少量多糖。

细胞膜是细菌赖以存活的要害结构之一,其主要功能有:(1)物质纳泄: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可选择性地摄取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

物质纳泄是细胞膜的主要运转过程,其中载体蛋白和酶类物质起重要作用。

(2)生物合成:细胞膜上有多种合成酶,是细菌细胞生物合成的重要场所。

肽聚糖、磷壁酸、磷脂、脂多糖、荚膜、鞭毛等多重菌体成分,都是在细胞膜上合成的。

(3)呼吸作用:细胞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包括细胞色素和一些脱氢酶,可以运转电子完成氧化磷酸化,参与细胞呼吸过程,与能量的产生、贮存和利用有密切关系。

(4)形成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细胞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革兰阳性细菌。

中介体的形成,有效的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使其酶含量和产生的能量均由增加,因而又有真核细胞线粒体的作用。

3、细胞质细胞质是由细胞膜包裹着的溶胶性物质,其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糖和无机盐等。

细胞质的化学组成菌种、菌龄、培养时间和条件等不同而有变化。

细胞质含有多种酶系统。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质,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各种颗粒。

(1)核糖体:核糖体是游离于细胞质种的微小颗粒,当mRNA连成多聚核糖体时,就成为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2)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由裸露的双股DNA回旋、盘绕、卷曲而成的松散网状结构,无组蛋白包绕、无核膜、无核仁,故称为核质或拟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