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课件 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活动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 登高 去, 无人 送酒 来。 遥怜 故园 菊, 应傍 战场 开。
活动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杜甫
唐 李益
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杨载《诗家法数》
绝句在第三句要有变化,是一种规律。
——孙绍振
活动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李白
唐 杜甫
峨眉山月半轮秋, 岐王宅里寻常见,
影入平羌江水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夜发清溪向三峡, 正是江南好风景,
思君不见下渝州。 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 回乐峰前/沙似雪,
崔九/堂前/几度闻。 受降城外/月如霜。
正是/江南/好风景, 不知何处/吹芦管,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夜征人/尽望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
活动一 诵读诗歌,感受诗韵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 山月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江水流。 夜发 清溪 向三峡, 思君 不见 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 宅里 寻常见, 崔九 堂前 几度闻。 正是 江南 好风景, 落花 时节 又逢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 沙似雪, 受降城外 月如霜。 不知何处 吹芦管, 一夜征人 尽望乡。
活动二 品味诗歌,体味情感

语文统编版初一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课件

语文统编版初一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课件

春朝:春天。 碧霄:蓝天。
初中语文
任务一: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冷清萧条。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我却说秋天的风光远远胜过春天。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便引发我的诗情飞到了碧蓝的天空之上。
半年就失败了,唐顺宗禅位,王叔文被赐死,刘
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初中语文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 朗 史,南下的路上又改授为朗州司马(今湖 州 南常德),据当时的史书记载,朗州“地 司 居东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 马 言者”。
初中语文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学生习作一:

刘禹锡带着行李和家眷,迎着深秋的凉风,离开长
州 安,奔赴遥远荒凉的朗州,想到自己突然跌落到人生的
司 低谷,不免黯然神伤。他仰头望向天空,碧空中,一行

白鹤正在空中鸣叫。突然,一只白鹤推开重重云层,直 冲入云霄。他想到这白鹤能推开云雾,克服困难,豪情
油然而生,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于是,仰天大笑,吟
一般直冲云霄,那洁白的身姿穿过层层云朵,直飞向碧
空的深处。一瞬间,他的心门敞开了:何不像这仙鹤一
样?任它千难万阻,任它重重云霄,我自吟啸九天!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
任务四:多篇探究,研读诗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 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构思奇特、 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词折射出诗人与李龟年当年身处盛世、同在权贵之家的人生际 遇,也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追忆。
3.《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表达了对唐王朝盛衰变迁的感慨,并对自身与李龟年如今 的处境发出悲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解读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重阳佳节,陶渊明独自在宅边菊花丛中 沉思,不料江州刺史王弘携酒前来。二 人痛饮畅谈,直到陶渊明醉意浓浓,才 依依不舍地返回家中。
诗意:九九重阳,我攀登高处,望断天涯路,却无人送酒 来。
李白的诗歌想象奇特,他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这首 诗描写“月”,展现边塞的苦寒,更衬托出征人思乡的愁绪。
3.试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中“尽”和 “望”两字的表达效果。
“尽”字体现思乡之情普遍存在,“望”字描绘思乡情态, 共同展现征人欲归而不得的愁苦,揭示诗歌主旨,表达强烈思乡 之情。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对菊的怜惜,以 “__遥__怜__故__园__菊___,__应__傍__战__场__开__”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和对和平的渴望。 (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重阳节登高却无人送酒,表现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的两句诗是:____强__欲__登__高__去,____无__人__送__酒_。来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幻灯片42张)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 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 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 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 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犯者,反对屈辱求和, 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故 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 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 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 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亲人(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 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是写眼前的景还是 想象中的景?如何理解“涨”字?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 错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 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 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 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 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 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 低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 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 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 性情是一致的。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 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 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 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6张PPT).ppt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6张PPT).ppt
我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离你愈远就愈发思念,恋 恋不舍随着小舟去向渝州。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极为独特,请你品 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给 人造成空间迅速转换的感觉,让人感受 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 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
硬要,迫使,尽力:~使。~迫。
3.jiàng 固执,强硬不屈:倔~。
结合诗歌,发挥想象,描绘岑参笔下的“故园菊”。
战火纷飞的长安故园四处断壁残垣,饿殍遍野,虽是金秋时 节,但是家乡却没有一丝生机。突然,诗人仿佛看到一抹淡雅的 黄,那是一丛菊花在战地傲然开放,她是如此弱小又如此倔强, 仿佛在哀诉又仿佛在期盼些什么……
课外 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李白和杜甫 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 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 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军旅诗 闺怨诗 送别诗
军旅诗指以军队和战争为题材,表现现实的或虚拟的军人形象, 战时或日常的生活及其心态的诗词。
知人论世
岑参 (约 715 年— 770 年),江陵人(今湖北荆 州),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岑参长于七 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 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2张PPT)(2024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2张PPT)(2024版)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情愁的诗作, 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 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 满心的哀愁之情。
艺术特色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 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 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 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 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课堂检测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
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
句是: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 人的衰病漂泊 的诗句: ,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
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
画图 。这句诗是: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思 长 安
岑 参

课堂检测
(1)描写深秋时节月下边塞的奇特景象的 诗句 :
(2)表达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的诗 句: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了,多
么想念你啊!
重点赏析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 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又不着痕迹地 表达着离情别绪,思乡的情怀。
重点赏析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 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词解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统部编初中7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PPT课件

统部编初中7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PPT课件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背景资料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 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十 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 故名。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 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 性悠然相会,而提笔成篇的。
板书白
借景
抒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故园情
联想
逢入京使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
(今湖北荆州)人。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 经史。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 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 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 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 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这一年春 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
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

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 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 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 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 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én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暮春,阴历三月。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指李龟年。
【译文】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我)在这 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全诗主旨: 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
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 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 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背景资料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 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 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 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 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
李白
qiāng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yú
回乐烽前沙似雪,
山峰名。在回
乐县(今宁夏 受降城外月如霜。
灵武西南)。 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笛子。
不知何处吹芦管,
全。
一夜征人尽望乡。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 个个眺望故乡。
1.理解型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3、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 不同?
•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 (实写)
• 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想象异日重逢两人同在长安 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 意。(虚写)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 漂泊在外的孤寂 • 苦雨深秋的落寞 • 归期无期的无奈 • 相见共语的期盼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第1句中的两个“期”字是否重复,为什么?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 离别之苦、思念之切跃然纸上。
2、赏析第2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1)“涨”字一语双关,既写出巴山水满池塘的秋夜雨景,又表 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2)描写巴山水满池塘的秋夜雨景,烘托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生动描述:今夜巴山大雨倾盆,雨水涨满了池子,我的心啊 像这池子一样,满是对你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无奈。 (4)“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 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 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 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 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 精神传承。
悲哉,秋之为气也
——先秦 宋玉
秋 词 (其一) 刘 禹 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学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诞生于 河南郑州荥(xíng)阳,唐朝文学家、哲学 家,有“诗豪”之称。 793年,刘禹锡进 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加入以王 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 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 户部尚书。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李益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 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 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李白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 出四川时写的一首迷恋故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 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 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致,意境清 朗秀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理解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 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共6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 (共64张PPT)

译文: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的秋雨和我 痛苦的情思。
【三】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看似平淡,实则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 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 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而且,“期”字重复出现,构成了回环往复、缠 绵曲折的意境。
【三】
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1.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答案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 翱翔,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2.“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明丽秋景”为什么能引发诗人豪迈的诗情?诗人 又为什么用“鹤”这一意象?
答案 (1)“晴空”写出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开阔景象,展现了明丽秋景。 “排”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四】
探究写法,提升技法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对比手法。诗人首先写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 寞凄凉。接着道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 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夜雨寄北》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探寻背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 年六十八岁。陆游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 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 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 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 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的陷害,终于被排挤罢 官。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 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 眉

月 歌
李 白
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 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 杜”。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风格:诗歌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 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三 诗句赏析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中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诗人从清溪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 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三 诗句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这些地名有什么作用。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 地点就勾起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三 诗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分析诗中蕴含诗人的情感的意象是什么
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重逢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 现状的感慨。两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 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 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寄予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落花”这一意象, 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①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 ②寻常:经常。 ③崔九: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您的演出,在崔九堂 前,也多次听到您的歌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PPT课件

作者生平
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 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 称“大李杜”。 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优越,因此生 活比较富足,自幼很顽皮,但也非常好学, 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公元731年,杜甫 十九岁,出游郇瑕,次年又漫游吴越。数 年后回到故乡参加“乡贡”,后又到了洛 阳,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最终都没有考上。
在杜甫诗《北征》中描绘的是杜甫回家探亲的所见闻和感慨家困情形,曾 如此写道:“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由此可看出杜 甫妻子杨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时日生活极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 曾如此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表明战乱中杨氏无时不在思 念杜甫,两人得以相见,竟然以为是在做梦。 而《北征》也曾描绘杨氏得知杜甫即将回来,可以打扮一番,而他们的两 个小女儿也学者妈妈的模样打扮,将脸蛋涂的乱七八糟,可见他们在此当 时的条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后杜甫病逝,杨氏因无力下葬,便将棺材置于岳州,带着孩子们回洛阳, 之后不久便去世,后得子孙将他们合葬在故土。
作者生平
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 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 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主要事迹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 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 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 其墓迁至青山。

2024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2)课件(共49张PPT)

2024秋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2)课件(共49张PPT)

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 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已从繁荣昌盛的 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 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逃 难》),其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 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 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小结:诗歌的语言凝练,意境优美, 同学们不同的译读,让我们领略到不同 的诗意美。
品读诗歌晓手法
这四首诗是四幅画、四段 情,一幅幅,一段段,徐 徐展开,诗人是怎样叙写 的呢?结合每首诗歌下面 的解说,赏析诗歌。
这四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屏 幕上的四幅图,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绘。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 倒映在江中,仿佛和江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 行。诗人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 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故园菊”蕴含着丰富的 情感,它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寄托 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 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征人” 的思乡之切;“望”字写思乡的情态,表现了征人欲归而 难归的强烈思乡之情。
背诵诗歌延传承
1. 独立背诵。 2. 同桌相互检查背诵。(检查标准:不能错、
漏字) 3. 展开背诵比赛。(评比标准:音准、节奏、
韵味) 4. 默写这四首诗歌。(默写后当堂评判,同桌
交换) 5. 课外积累相关诗句。
谢谢大家!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直接抒情。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 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 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乡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 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 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 “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