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名言名句寄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名言名句寄语
姚春鹏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庙的门楹上写着说“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意思是孔子之德等同天地,孔子之道贯通古今。孔子儒学是伟大的人生指南,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历久弥新。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同样具有启迪意义,是我们人生的生命之源,指路明灯。今拣择其精华,以飨读者。
一、论学
1、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论语·憲問第十四》所引名言皆出自《论语》,以下只注篇名)
儒学不是关于外物而是关乎人的学问,首先是关乎自己内在精神生命的学问,是“为己”之学。学儒学决不是为了用儒学的词句来装点门面,好为人师,炫耀自己的学问。如此则尚未入儒学之门。正如孔子所说:“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为政第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不事张扬,但对孔子的思想理解得最好。所以孔子赞其“回也不愚”。“古”、“今”,在这里不是时间概念。在古代思想家的思维结构中,古是指理想而今是指现实。现实的往往有不合理、不如人意之处,所以古人“褒古贬今”,并不是真的要回到古代而是要追求理想。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是学习,而“习”是实践。“习”繁体作“習”,羽是羽毛,意为刚出生不久的小鸟练习飞翔,引申为实践。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之中,并获得成功,是快乐的事情。显然儒学具有重视实践的品格,当然主要是道德实践。所以“學而時習之”就是学习并实践道德,这是孔门的第一要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做思想精神的交流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人不了解冒犯了自己而不愠怒,这是君子风范。由此可见,儒学对己重视内在的精神生活,对人有包容的心胸。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学而》)
我们已经知道孔门儒学是为己之学,其首要的为学方法就是时时的自我反省。曾子是孔子高足,它主张从“为人謀”、“與朋友交”和“傳”三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划是否做到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信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做到了温习。当然需要反省的还不止这些,在夜深人静时,我们当对自己的行为的当否逐一作出反省,这样才能进步。
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第四》)
这是反省的又一好例。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为政》)
这是孔子对学思关系的辩证理解,符合认识的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他得自孔子学问的实践。所以才有下文。
6、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憲問第十四》)
7、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第七》)
默默地记住,学习而不知满足,誨人而不知疲倦。这是孔子一生为师的写照,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8、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学而》)
好学的人不应过分重视物质方面的条件,应该向有道者学习,勤奋做事,谨慎言语。此名言当代青年尤当记取。有些人胸无大志,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不知慎言敏事。这样,人生是不会成功的,也不会有幸福。古来多少仁人志士在困境中奋发,终成大事,载入史册;相反,多少纨绔子弟被历史淘汰,为人所不齿。
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第七》)
孔子的自画像。
1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
天道酬勤,不论天资如何,持之以恒,必获成功。《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11、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第八》)
学习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二、论志
12、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第九》)
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古人云“心之所之曰志”。志立而不可变。
13、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第七》)
志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立什么志呢?立志于追求人生的大道。大道既立,当以仁德为依据,为指向,遨游于艺术的天地,才能保证成功。注意,这里的艺术是个广义的概念,指包括今天的艺术在内的一切技艺、技能。这是孔子教育培养学生的具体步骤、方案,也是今天青年学生成就完满人生所必须做的的。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人生目标,美好的德行,和应世的本领,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第二》)
孔子对自己一生志学向道,精神境界提升,最后臻于化境的描述。
三、论乐
15、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第六》)
儒学从根本上说是内圣之学,通过道德修养体认天道,达到与天同德,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有永恒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一时的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的恒常之乐,这是儒学的最终目的和终极关怀。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的特别嘉许,正因为他不计物质生活的得失,哪怕在最艰难的生活状态下都不放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才能做到“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这就是后世理学家褒扬的“孔颜乐处”。因此,儒学的“学”与“乐”是统一的,学以致乐,乐以学得。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弟子王栋有一首《乐学歌》云:“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论语》讲到乐的地方很多,如“山水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点之乐”等等,学者当互参。
1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第六》)
认识、实践、快乐,生活的公式。
1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
我们知道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有着强烈的入世担当情怀,与道家的出世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实际上入世担当在儒学体系中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达到终极目的的手段,儒学追求的最终目的只是超越的精神自由。所以孔子时常发出一些感慨,如果道义在人间实在不能实现,我将泛舟海上,追求世外桃源的宁静之乐。
四、论君子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