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

“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
“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

“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人教版)

●张念东/山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257091)

●刘培光/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257000)

“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初中地理青藏地区第二节的内容,作为世界海拔最高高原——青藏高原,其自然与人文环境都具有典型的高原特色,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是中国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实际的教学状况是,三江源地区不受教师的“待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真正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来渗透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及人地协调关系等方面的设计历历可数。笔者愿和各位同仁一起追本求源,走进这片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

一、学情分析

笔者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你印象中的三江源地区”,对学情做了初步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三江源所在的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有所了解;对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水文特征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初步具有根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收集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归纳总结地理特征的能力。生活经验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到3%的学生有去过青海察尔汗盐湖等地旅游的经历,大部分学生没有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二、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生态问题;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及措施。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①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认识和归纳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水系组成,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②能够分析说明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多要素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方式。③结合图文资料,认识和分析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人地观念。④结合课下研学旅行,归纳总结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实现实践、考察等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教学过程(表1)▲

表1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走进三江

师生活动

师:认真观看视频,然后说说你对三江源地区的认识

(播放三江源地区的视频,并配有介绍三江源地区的旁白: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

悬,冰塔耸立……)

师: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

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生

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而又神奇的三

江源地区

自主探究1:读下图,收集有关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信息

学生小结: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

称;海拔高,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

设计意图

视频呈现方式生动形象,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对视频资料的概括,一方面

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

达、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

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课例精品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在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后,结合当前的教学背景,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实施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16

2019年第2期

2019年第2期

三江源地区的位置三江源地区的地形

南海诸岛

青海省

板画总结】三江源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河流中下游地区输水。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因此三江源地区被“中华水塔”

自主探究2:结合以下图文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的降水特点。思考这里江河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

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

三江源地区的雪山和冰川

融水

三江源地区的湖泊

师生小结: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来源。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开始形成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这就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另外,三江源地区的湖泊众多,湖泊也是河流的补给来源之一自主探究3:阅读以下资料,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湖泊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当雨季来临和冰雪融水丰盈之时,这些湖泊储蓄河水,起着削减洪峰的作用。到了冬、春季节,因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湖泊将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沼泽分布区。广布的沼泽像海绵一样,吸纳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

师生小结:湖泊和沼泽不仅提供了水源,而且还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

这样一个如此美丽又重要的区域却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合作探究1:下列景观图反映了什么问题?该问题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拍摄于1972年

拍摄于2009年

拍摄于1972年

拍摄于2009年

长江正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对比黄河正源的星宿海对比

师生小结:长江正源的冰川萎缩、黄河正源的湖泊干涸,将直接影响到河流水源的补给,成长江中下游的干旱;黄河近一半的水量来自三江源地区,流经地区多为半干旱地区,此将造成黄河下游的断流现象

“中华水塔”

长江:25%

澜沧江:15%

黄河:49%

17

2019年第2期

(图略)

“掠夺式”采挖冬虫夏草

(图略)

过度淘金挖矿

(图略)源区污染

材料二:据调查,三江源地区每公顷有鼠兔120

只,每年消耗牧草相当于286万只羊一年的食草量。鼠害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同时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造成大量的裸地,虫鼠猖獗,加速草场退化

材料一:长期以来,青藏高原被称为生态“处女地”。由于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采掘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

师生小结: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仅加剧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对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危害。如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造成河流的含沙量增大,使得黄河断流的天数增加;而长江会造成洪涝灾害【板画总结】

断流天数增加干旱、洪涝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44:对此人类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

教师补充:为了保护生态环境,2000年8月,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保护区内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源区内的林草植被,增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现在三江源保护区内大小湖泊明显增多,野生动物数量大量增加,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也得到一定遏制知识构建:选择用知识树、流程图或其他方式将所学知识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桂侠.地理教学设计[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江源

认识:“中华水塔”走进:问题及原因18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南、北方的自然差异有哪些?(回答:略)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了解两区域在人文方面的差异。 [讲授新课] 放录像片段:分别介绍北方、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及熟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民居的特点等。 根据片中讲述,完成活动!(大屏幕显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在完成“其他不同”这一项内容时,分成几个小组,最后由组长发表组里的集体观点,学生们 会从:饮食、服饰、音乐等方面说出两区域的差异,教师要总结、点评。 大家想一想,造成这些人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提问。提问时第一个同学回答完后,其他的同学则主要让其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总结,大屏幕显示: 南方、北方差异类型差异特征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北方:旱地为主 南方:水田为主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北方:小麦、大豆等 南方:水稻、油菜等气候 作物熟制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北方: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水运地形、气候 传统民居北方: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南方:屋顶坡度大,墙体高气候 其他不同 在“其他不同”这一栏中,主要针对前面提出的几项,分析其形成原因,关于这些原因,首先由同学回答,之后教师要做好点评,“去伪存真”。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2题) 橘树是喜温作物,移栽到淮河以北,因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热量不足,所以树木本身及果实发生了变化。 活动:(课本第10页活动第3题)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所以寒假较长。 南方地区夏季更热,所以暑假较长。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到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南、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两地人文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这些反映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为主。 (2)南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为主。 (3)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等。 (4)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等。 2.判断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作物熟制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地的热量差异引起的。 (2)北方传统民居的墙体较厚,主要是因为此地冬季寒冷。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 理解三江源地区为什么被誉为“中华水塔”。 分析三江源地区的水源来自哪里。 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江源地区的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的原因。 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这里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这里细草

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是江河之源。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描述的是哪里吗?(三江源地区) 大家都非常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美丽的地方——三江源地区。 二、新课学习 (一)江河的源地 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青海省南部 2.范围: 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3.“中华水塔”: 三江源地区为什么被誉为“中华水塔”? 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这里。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拓展延伸:三江 三江平原中的三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 三江源中的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 三江并流中的三江:长江、澜沧江、怒江 4.三江源地区的水源 这里降水并不丰富,为什么有这么多河流发源于这里呢? ①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进而蜿蜒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 ②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它们和雪山、冰川一起,使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水源源不断,流向大海。 为什么说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湖泊是河流的补给源之一,同时还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当雨季来临和冰雪融水丰盈时,这些湖泊储蓄河水,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到了冬、春季节,因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将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沼泽分布区。由于每年夏季冰雪融水补给丰沛、稳定,因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东港区后村镇初级中学王永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要树立正确地生态观,加强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三江源之歌》,引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题: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我们分成三个考察队,(长江考察队、黄河考察队、澜沧江考察队),进行比赛。比赛要求: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按照发言的质量和数量计分。 在出发前,老师先建议大家做一些准备。大家对照学案内容熟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明确我们这次考察的任务。(图片:学习目标)第一个考察任务: (一)江河的源地 用最快的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搜集有关江河的源区的第一手资料,,把不会的、有疑问的内容标注出来(……)。 自主学习:阅读第1页至第2页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部分, 谁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内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学生说)大家搜集到的这些资料非常准确,我们再一块用图来熟悉一下几个地方(图片:青海省的位置,图片: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我们知道了三大河流源区的位置,继续考察,寻找河流的源头。怎样寻找源头呢。我们组织了一 我们的考察就到这里,现在请各位考察队队员发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

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第二节 南方地区》教案

《第二节南方地区》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省区; 2、了解自然条件优良的红土地; 3、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教学重点: 1、了解南方地区的基本概况; 2、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教学难点: 分析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理区之一——南方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省区; 2、了解自然条件优良的红土地; 3、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三、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省区划分 (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读图6.8南方地区图,找出各省区的位置。 (3)读图6.8完成P16活动题。 2、自然条件优良的红土地 (1)了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地形特点。 (2)了解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 (3)了解红土地的特点及对林业的影响。 (4)完成P19活动题。 四、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自学。4、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划分。 (南方地区主要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东南丘陵的土壤是红壤) (2)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是我国严重的水稻、茶叶、甘蔗、油菜、柑橘、鲜花等产区,也是我国严重的淡水鱼产区。同时,也是我国严重的经济林区,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4)南方地区红土地的特点及对林业的影响。(见“知识之窗”) (5)了解南方地区水运交通。 (南方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多,水陆交通便当,经济活动最活跃,制造业最发达,对外联系最广博的地区,南方地区的面积占25%、人口占55%、GDP占75%,珠江水系号称“华南大动脉”。)

2019年高考区域地理专项突破作业:31青藏地区——三江源地区

第三部分第三十一讲青藏地区——三江源地区 目标达成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8·昆明期末)日喀则位于拉萨以西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这里的农民被称为“离天最近的耕作者”,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等。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与b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 A.a处与b处经度相同 B.a处与b处海拔相同 C.a处位于阴坡,b处位于阳坡 D.a处位于冬季风迎风坡,b处位于背风坡 解析:图中a与b纬度不同,但位于同一条等积温线上,主要是因为a处位于阴坡,b 处位于阳坡,C对;经度不是影响积温的主要因素,A错;a处于高山区,与b处海拔不相同,B错;a处、b处不受季风影响,D错。 答案:C 2.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 A.日喀则地区的年积温值较小 B.日喀则地区的降水少、晴天多 C.日喀则地区光照强度大 D.日喀则地区年日照时数较长 解析:日喀则地区的青稞比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麦类要晚两个月左右成熟,最主要的原因是日喀则地区的海拔高,年积温值较小,A对;成熟期晚与降水、光照、日照时数关系不大,B、C、D错。 答案:A 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回答3~4题。

3.下列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主要原因的是()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B.地势高亢,气候寒凉 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D.冰川众多,湿地广大 解析: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导致人类对该地的影响较少,不是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答案:A 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④⑤⑥B.①③⑤ C.①②③D.②④⑥ 解析:三江源地区的湿地,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三江源地区湿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水源地,调蓄洪水的能力很弱。 答案:D 青海省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纬度 C.夏季风D.人类活动 解析:图示区域积温等值线有与山脉走向相吻合的趋势特点,因而影响其弯曲的主要因素为地形。 答案:A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广告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三江源保护区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好分布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广告语、宣传语: 1、保护三江之源,同享碧水蓝天。 2、保护中华水塔,造福炎黄子孙。 3、我与环境友好,我与自然共生。 4、保护三江之源,共建绿色家园。 5、青海三江源,美丽大自然。 6、三江源,我们永远的不解之缘。 7、三江源:生命之源,绿色之源,幸福之源。 8、让天更蓝,让山更绿,让水更清,让三江源更美。 9、手拉手保护生态环境,心连心关爱三江源头。 10、保护三江源,有你更精彩。 11、兄弟姐妹共携手,保护建设三江源。 12、改善生态环境,源于一点一滴;保护三江源区,始于一言一行。 13、保护三江原人人有责,建设三江源个个争先。 14、三江源源远流长,青海情情牵四海。 15、绿色江源,自然和谐。 16、保护中华三江之源,同享华夏幸福甘泉。 17、同心保护生态三江源,携手共建和谐新牧区。 18、保护中华水塔,润泽华夏大地。 19、碧水、蓝天,三江源我们共同的家园。 20、三江源——中华水塔,民族命脉。 TIPS: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对我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青藏高原群山起伏,河流众多,有着独特的高原特色,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in polar regions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篇 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2、篇章2: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南方地区教案

教案 教学内容: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班级:八年级(1)班 教者:孙奎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发展南方水田农业的条件,揭示区域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 1.读图说出南方地区的范围及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 2.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图片。 2.提问: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的的美景位于我国的哪个区域?(南方地区) (2)你能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南方地区吗?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总结。

我国南方地区,树木常绿,山清水秀,河湖密布,物产富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二、讲授新课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2.引导学生读我国南方地形图,描述南方地区的大致范围。 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3.在图中找出南方地区的四大地形区。 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4.读图分析,回答: (1)南方地区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28-300C、00C以上) (2)南方地区的干湿情况及年平均降水量。(湿润地区、800mm以上) (3)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4)南方地区的土壤及成因。(红土地、湿热) 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5.阅读课本P 46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阅读课本内容,回答: (1).南方地区的耕地以什么为主? 水田 (2).南方地区的耕作制度怎样?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3).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 种植业:以水稻为主,也种小麦、油菜、棉花、甘蔗。 经济作物:柑橘、香蕉、荔枝、菠萝、椰子等。 渔业:河湖盛产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2.分析 (1).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水稻喜湿热环境,适合大面积种植。

《三江源》教学设计

第九章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2.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涵义。 3.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描绘,确定三江源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归纳三江源的地形特征;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源独特的自然环境。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源头。 3.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教学难点 河流探源,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的三江源》,展示三江源地区的景观图片。 吉祥的山沟里/吉祥的山沟里/神鸟布谷在歌唱/雄伟的山顶上/金色的太阳升起/故乡三江源头/故乡三江源头/生活幸福美满…… 直观感受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一)走进三江源──位置范围

1.情景创设:展示图片“高寒地貌、高原湿地、高原生态”,学生观察,推测这些图片来源于哪个地区。 2.我们去哪里? (1)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三江源地区,结合地图,你能猜出为什么叫这个名称吗?有哪“三江”?“源”说明什么问题? (2)结合地图确定三江源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3)描述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 师生总结:对积极读图、析图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 通过刚才的图片,我们发现三江源地区雪山连绵、冰川耸立、湖泊星罗、沼泽密布,给人一种水乡泽国的感觉。接下来我们品味雪国水,透视三江源。 (二)透视三江源──“中华水塔” 1.阶梯位置:展示地形图,描述三江源地区所在的阶梯,猜测这种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2.形象类比:生活中,水塔是建在高处的储水池,利用落差实现自动供水;而三江源地区矗立在高峻的青藏高原上,类似于“水塔”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黄河、澜沧江等“输水管道”向下游送水。

(完整版)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26.0分) 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地区是 A.长江三角洲 B.东北三省 C.黄土高原 D.三江源地区 2.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3.三江源地区中的“三江”不包括下列河流中的哪一条() A.怒江 B.长江 C.黄河 D.澜沧江 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A.滥采砂金 B.全面禁猎 C.乱砍滥伐 D.过度放牧 5.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逐年萎缩,这反映了 A.地壳活动强烈 B.海陆变迁剧烈 C.开采活动频繁 D.全球气候变暖 6.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B.位于青海省北部的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 C.生态环境恶化,草地沙化严重,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D.湖泊、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7.关于三江源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B.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 C.该区位于青海省 D.由于不合理的砍伐、放牧、耕作,该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8.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最主要目的是 A.防止水源污染 B.维护生态平衡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

滥猎 9.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地区曾是河湖密布、水草丰美的高原草甸区。目前,三江源地区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善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修建水库 B.修水平梯田 C.跨流域调水 D.种草植树 10.“三江源”中的三江不包括 A.长江 B.黄河 C.雅鲁藏布江 D.澜沧江 “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最敏感的地区。”读图,回答4~6题 。 11.青藏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A.暖湿 B.高寒 C.干旱 D.炎热 12.游客乘火车沿青藏铁路经过三江源地区时,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大地碧绿翠无瑕,草原宽阔有人家 B.羚羊飞奔在天边,牦牛信步在山间 C.千里冰封河成桥,万里雪飘梅傲立 D.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 13.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逐年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滥伐森林 C.全球气候变暖 D.湿地面积缩小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读东北三省和青藏地区图,完成10~11题。 14.关于两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初中地理_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通过一个学期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初一学生掌握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知道了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认识一个区域。但更多的是掌握了有常住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理位置特别、自然环境特殊、人烟稀少的两极地区却少有了解,一方面相距甚远,了解相关知识少,另一方面平时讲授的较少,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一般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心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地理学习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对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区域地理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鲁教版教材第十章《两极地区》,这是世界地理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是世界地理最后一章。本册书的前几部分已经对世界地理不同分区的地理概况有了较详细的论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分析某一地区地理环境的方法,可以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对前一部分内容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地理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教材重点以南极地区为例,以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对比学习,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方面,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南北两极地区的异同,探索原因。教材这样安排符合知识点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点难点】冰雪覆盖的地区

南方地区教案

南方地区 儋州市第五中学彭雪娟 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同时学生们也居住在该区,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应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我们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行政区划以及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这些内容都是分散的,学生还不熟练。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知道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人口和主要民族;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河、湖等水域盛产淡水鱼,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主要的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利用方法及改良措施;长江的冶理措施;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2、记住本区的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秦岭、南岭;全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以及海南岛和南海诸岛;重要城市:上海、杭州、福州、广州、海口、南京、南昌、合肥、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南宁、昆明、攀枝花、马鞍山、宜昌、宁波、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3、理解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及其特点;平原和谷地以水田为主;“山青水碧、鱼米之乡”以及经济作物、林果业同自然条件,尤其是同气候和地形的关系;南方平原地区的水稻土与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为什么肥沃,东南丘陵的红壤为什么需要改造?进一步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河湖淤积的原因及灾害;南方地区水能丰富的原因;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关系;南方人民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海市发展成全国最大城市的有利自然条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南方地区与其他区域的分界线,确定所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区,继续培养阅读普通地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学会分析南方地区主要农林果产与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关系。 3、通过对比黄土与红壤在成因及治理方面的异同,初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对比的能力。 4、学会分析沿海和内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继续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5、通过列表对比南方与北方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培养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6、把本区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以及主要城市填在填充图上,培养学生正确填绘地图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学习目标 1.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够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2.根据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资料,分析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 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教学用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略)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情景切入.问题感知 好玩的:青海湖鸟岛、浓郁而神秘的民族风情等。 好吃的:牛羊肉杂碎、醪糟、甜醅、锅榻 好看的:藏族歌舞、土族召安舞、互助县五群山的“花儿”、“热贡艺术”中华民族有两条母亲河,这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第一大河,黄河经过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长5500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那么黄河、长江的源头在哪里,那里的自然环境又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吗? 二、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高原环境 1.地理位置: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深居内陆的高原。 2.地形:高原为主,山脉众多。西北部有地势相对较低的柴达木盆地,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高山上雪山广布。 3.气候特征:高寒干冷,大陆性强。 中华水塔 1.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一个咸水湖。 3.两个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丰富的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矿藏丰富,这里的煤、石油、铅锌、钾盐矿十分丰富,察尔汗 1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中华水塔”三江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799257073.html, 2007-11-30 11:01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 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日前,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正式启动。

放牧在三江源地区的羊群。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有效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日前,中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正式启动。

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牧民

高原彩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之地理位置 https://www.360docs.net/doc/799257073.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4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其东、东南部与甘肃省、四川省相邻,南部、西部与西藏自治区相接,北部分别与治多县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市和都兰县交界,东北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贵南县、贵德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接壤。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4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15.23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4.05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26.6%;长江源区面积9.4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61.7%;澜沧江源区面积1.78万km2,占保护区面积的11.7%。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799257073.html, 青海新闻网 2006-09-23 09:24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 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极地地区两幅图的内容为中心,将教材文字内容逐一落实到图上,将两幅图的各个自然要素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地球仪。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 极地地区 [讲授新课] 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 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第四,需要了解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了解在科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图10.1“北极地区”和P101图10.2“南极地区”。 读图分析: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南极地区”图,B组同学观察“北极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 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 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 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 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 在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 找出北极圈,说明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 指出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 3/ 12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13-人教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 ■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读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位置特点。 2.能理解“三江源为何被誉为‘中华水塔’”,“为什么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的源头”。3.了解确定大河源头的困难和原则。 4.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了解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源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读图描述,确定三江源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和回忆旧知,归纳三江源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 3.通过资料判断河流源头,学习确定大河源头的原则。 4.阅读课文,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分析研究,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讨论探究,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寻找黄河源头的“仿真情境”,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教育。2.认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意义,渗透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和人地协调思想,培养学生用地理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为什么三江源地区能成为“中华水塔”。

2.三江源地区巨大的生态功能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1. 河流探源。 2. 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要树立正确地生态观,加强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两条重要的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区除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性河流澜沧江。这就是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地区。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里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观吗?你们想去看看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三江源,去欣赏和认识一下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看完后请思考问题:三江源地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三江源地区的地貌景观、湿地景观、生态特点)。 (我们分成十个组,进行答题赛。比赛要求: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答对一题加一分,最后比一比看哪个组分多。) 师: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那么它位于青藏高原的什么地方,哪个省境内呢?(东南部青海省的南部)板书:一、高原湿地:1、印象。2位置。 师:在这个特殊的地区有哪些山脉和河流呢,地势如何?看课本92页三江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 板书:3地形 师:可以看到,这块土地是我国第一、第二长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百分之二十五,黄河总水量的百分之四十九均来源于这里,另外,澜沧江总水量的百分之十五也源于此。自主学习 4,江河的源地:中华水塔、大河源地 自主学习:阅读第92页至第93页及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部分,思考: 谁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内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学生说) 师:大家搜集到的这些资料非常准确,我们再一块来熟悉一下几个地方(图片:青海省的位置,图片: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我们知道了三大河流源区的位置,继续考察,寻找河流的源头。怎样寻找源头呢。我们组织了一个考察活动,准备了三个方面的素材,第一,我们描出92页两个图上的长江,再描出黄河。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