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江苏电视台节目形态的发展和变革-精品文档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之任何其他电视传媒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扫描当今国内和国际电视屏幕,所有的划分方法都显得捉襟见肘,各种元素在不同形态中互相渗透,元素嫁接和融合成为形态创新的本体策略。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元素题材、叙事、新闻、视听题材元素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具体的题目X围,政治,经济、文化等。
题材选择的三个X围:迅速的事实信息、丰富的情感信息、鲜明的个性信息叙事元素是电视新闻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和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
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于拓展叙事元素。
在以观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叙事元素的组合特点:1、主题事件化:精心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报道主题的载体。
勾勒、突出、深化报道主题。
2、事件故事化:用故事来结构新闻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吸引观众。
《60分钟》3、故事人物化:用人物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
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切入来反映大主题。
4、人物个性化:对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意细节的描述和拍摄,用细节突出人物个性,神态、表情、动作,加深观众印象。
新闻要素包括时效、真实、新鲜、形象四个基本元素和重要、接近、互动三个拓展。
视听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元素。
视觉元素有1、画面(再现、实证、表意)、2、字幕(功能:说明字幕、复述字幕、信息字幕)(形式:整屏字幕、滚动字幕、插入字幕、特效字幕)3、动画:通过动画语言报道和评论事实。
听觉元素有1、音响(实况、背景、环境)2、同期声3、解说4、音乐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方式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从“内容为王”的时代到“元素为王”和“结构为王”时代。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有:模仿式:旧元素+旧结构借鉴式:新元素+旧结构嫁接式:旧元素+新结构孵化式:新元素+新结构(一)模仿式结构以市场率先尝试的创新者的思路和行为为标本。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19
第20页/共30页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0
第21页/共30页
当前电视事业发展 两大趋势
集团化
网络电视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1
第22页/共30页
中国网络电视台
• 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
• 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 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 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 务平台。
27
第28页/共30页
328/1/2024 1:30 AM
谢谢!
第29页/共30页
谢谢您的观看!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9
第30页/共30页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12
第13页/共30页
二、节目状况
1.节目娱乐化:追求吸引力 2.栏目品牌化:追求影响力 3.频道专业化:追求号召力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13
第14页/共30页
• 电视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
• l、ENG的普遍采用
• 从80年代初开始,ENG设备开始在我国普及。目 前,电视台在制作新闻、专题等节目时,几乎全都 是采用的ENG设备。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7
第8页/共30页
•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 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 栏节目《观察与思考》。
• 1981年,央视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 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 1983年春节,央视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
• 1987年2月1日,央视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
地方电视台发展历程与转型思考
地方电视台发展历程与转型思考作为国家层面传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电视台在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地方电视台经历了从模仿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面临着数字化、网络化和全媒体时代的转型挑战。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历程及转型思考。
一、发展历程1. 模仿引进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方电视台基本上以模仿引进的方式进行节目制作和播出。
国外影视作品和节目形式成为地方电视台的主要内容来源,同时受限于技术和资金条件,地方电视台在播出设备和制作水平上与国外水平相距较远。
2. 自主创新时期进入21世纪,地方电视台开始逐步实现技术和资金的积累,开始进行自主创新。
一方面,地方电视台开始进行自主制作和创作,推出一系列反映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的节目,受到观众的青睐;地方电视台在技术水平和播出设备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模仿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3. 面临转型时期2010年以后,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地方电视台面临新的发展挑战。
传统电视台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对地方电视台构成了竞争压力。
地方电视台必须面对转型升级的任务,才能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转型思考1. 加强内容建设当前,观众的观看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电视台的节目形式,更倾向于在移动设备上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地方电视台需要加强内容建设,在制作与播出上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推出更多受欢迎的内容,创造更多受欢迎的IP,提高观众的粘性。
2. 推进技术改造面对数字化、网络化的挑战,地方电视台应当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不断升级播出设备和制作手段,提高画质和声音品质,同时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实现与观众的多渠道互动,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
3. 强化品牌建设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中,品牌形象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地方电视台应当树立人文关怀、公共服务的形象,打造良好的传播口碑,加强自身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电视台发展历程
电视台发展历程电视台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兴起的一种媒体形式,它以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娱乐和教育的重要途径。
电视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将从这个角度展开介绍电视台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电视台还处于初创阶段,当时的电视信号传输距离有限,设备也比较简陋。
最早的电视台诞生于英国,192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了第一家电视台,开始试播电视节目。
当时的电视节目内容主要是政府公告和音乐表演,观众也只有个别富裕家庭才能收看。
到了1930年代,电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电视信号传输的距离也有所增加。
1936年,德国柏林举办的夏季奥运会上,世界上第一次以电视直播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比赛过程。
这一事件标志着电视台开始从试播转向正式运营,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二战结束后,电视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电视设备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购买电视机。
电视台的节目内容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有新闻、体育赛事,还有电视剧、综艺节目等。
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电视台的发展。
彩色电视为电视台制作精美的节目提供了更好的表现手段,也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同时,电视台开始尝试国际合作,通过节目交流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电视台进入了全面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技术不仅提高了电视信号的质量,还使得电视台能够提供更多的频道和交互式的内容。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电视台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观看电视台的节目。
如今,电视台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清晰度和高清晰度的时代。
高清晰度的图像和声音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节目内容,提高了观看体验。
同时,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也让电视台能够更好地进行内容生产和分发。
电视台的发展历程是科技和市场经济的结晶,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电视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电视新闻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报道,通常由新闻主持人在摄像机前念稿子,没有现场采访和直播。
这种形式持续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电视技术的进步,直播和录播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报道方式不断创新。
20世纪50年代,电视新闻开始加入采访、专题报道和实地探访等元素,使新闻更加生动和多样化。
1960年代,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新闻报道更加便利,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世纪70年代,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有线电视的普及使得频道数量大幅增加,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新闻节目。
此外,即时新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电视台开始在主要新闻发布会上进行现场直播。
到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视新闻更加多元化和交互式。
观众可以通过网上新闻平台实时获取新闻信息,并直接参与讨论和评论。
新媒体的兴起还带来了手机新闻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新闻的方式。
如今,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提供了及时更新的新闻内容,还通过图像、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形式向观众传递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新闻和社交媒体的竞争,电视台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观众的关注和信任。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发展历程经历了技术、内容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
从最初的纯文字报道到现在的多媒体直播,电视新闻始终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新闻信息。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电视新闻将继续演变和发展。
地方电视台发展历程与转型思考
地方电视台发展历程与转型思考1. 引言1.1 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性地方电视台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传播媒体的一种,地方电视台承担着向社会传递信息、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
地方电视台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是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窗口。
通过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和报道,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新闻资讯、文化风情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增进民众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地方电视台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报道当地的产业发展、优秀人才以及文化资源,地方电视台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电视台还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产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带动当地文化的创新和传播。
地方电视台的重要性不言而喁。
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地方发展、凝聚地方认同的重要力量。
在新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的作用不可替代,应该不断发展壮大,适应时代变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2 地方电视台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地方电视台作为传统媒体形式之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地方电视台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内容单一、缺乏创新。
许多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新闻、综艺节目上,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意和内容,导致受众对其失去了兴趣。
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逐渐下降。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观众转向了更加便捷、多样化的媒体平台,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逐渐受到冲击。
地方电视台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电视台数量增多的情况下,地方电视台需要更加努力地争取观众的关注和认可,而这需要更加具有竞争力的节目内容和策略。
地方电视台在当前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并寻求转型升级的路径。
【字数:231】2. 正文2.1 地方电视台的历史发展地方电视台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电视广播刚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地方电视台作为地方政府传播政策的重要平台逐渐崭露头角。
电视台发展历史
电视台发展历史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电视台的发展历史,这可真是一段超级有趣的旅程啊!你们想想,以前没有电视台的时候,大家都只能靠听广播、看报纸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多单调啊!就好像每天都只能吃白米饭一样。
但电视台一出现,哇塞,那可就像打开了一个满是美味佳肴的大厨房!最开始的时候,电视台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小娃娃,摇摇晃晃的,节目也没那么丰富。
不过那时候,只要有个电视节目看,大家就高兴得不得了啦。
就像好不容易得到一块糖果,宝贝得不行。
慢慢地,电视台开始成长啦,技术也越来越好。
黑白电视变成了彩色电视,画面变得鲜艳亮丽,就像给我们的眼睛开了一场盛大的派对!而且节目类型也越来越多,什么电视剧啊、综艺节目啊、新闻啊,应有尽有。
这就好比我们从只有一种口味的冰淇淋,一下子有了几十种可以选择,多棒呀!再后来,电视台的竞争也激烈起来啦。
就像一群小伙伴在比赛谁跑得更快一样,各个电视台都使出浑身解数,想要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的电视台推出了超级精彩的电视剧,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有的电视台打造了超有趣的综艺节目,让人笑得肚子疼。
这时候的电视台,就像是一个超级大舞台,各种精彩的表演都在上演。
现在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视台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就好像原本走在一条小路上,突然面前出现了好多条岔路,得好好选择走哪条呢。
但不管怎么变,电视台始终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呀。
想想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喜欢的节目,一起欢笑,一起感动,那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电视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娱乐,还有陪伴和回忆呢。
所以说呀,电视台的发展历史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有起有落,有欢笑也有泪水。
它见证了我们生活的变化,也陪伴着我们一路走来。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电视台带给我们的这些美好,不是吗?它可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好伙伴呀!不管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我相信电视台都会继续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你们说呢?。
数据见证辉煌——新中国成立60年江苏发展回眸
数据见证辉煌——新中国成立60年江苏发展回眸
张卫东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起点。
60年披荆斩棘,60年风雨兼程。
回首整整一甲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曾经是满目疮痍、百业凋零的江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张卫东
【作者单位】江苏省统计局局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
【相关文献】
1.辉煌60年——见证新中国科技奖励工作60年发展历程 [J], 曹健林
2.沧桑巨变谱华章——新中国成立60年江苏城乡建设辉煌成就 [J], 周岚
3.新中国成立60年江永县水果产业发展历史见证及对未来的启迪 [J], 伍兴甲; 何懿平
4.新中国成立60年江永县水果产业发展历史见证及对未来的启迪 [J], 伍兴甲; 何懿平
5.沧桑巨变奠宏伟基业铸就辉煌谱崭新华章——新中国成立6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工作回眸 [J], 李玉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电视节目是指在电视上播出的各种类型的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节目形态也不断发展与创新。
早期的电视节目以新闻、政治宣传、戏剧节目为主,节目类型单一、形式简单。
然而,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和电视广播业的快速发展,电视节目的形态也开始逐渐多样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新的电视节目在全球范围内涌现,包括电视游戏、真人秀、选秀节目、综艺节目等。
这些节目吸引了广大观众,并为电视节目创新带来新思路、新方向。
电视游戏节目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节目形式,其以“互动娱乐”为主要特点,通过参赛者的互动和答题竞赛等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
电视游戏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简单易懂、寓教于乐的特点,同时引入了互动技术,在娱乐的同时观众还可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更新。
真人秀节目是另一种流行的电视节目形态,其以现实主义为主题,通常以真实生活、真实人物和真实情感为素材。
真人秀节目的制作方式与电影纪录片相似,剧情真实、感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选秀节目是近年来热门的电视节目形式之一,大规模、开放式的选拔模式使其尤其适合各种文化背景的节目主题。
选秀节目常常给观众带来惊喜,而且通常会引起异常强烈的反响,其背后具有的社会和文化的问题也倍受关注。
综艺节目是电视节目的另一形式,它的内容通常包含一系列娱乐、文化、知识、体育等多种元素,呈现出非常好的大众化特性。
综艺节目的种类丰富,不仅讲述人物故事,展现景观,也包括音乐会、时尚秀、综艺演出等等,时间分布在每天、每周或计划发布的一段时间之内,通常被认为是确立观众归属感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总之,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视工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个多元化的节目肆意盛行的时代,电视节目不仅要追求观众的娱乐享受,还要具备可塑性和深度,发挥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让观众在娱乐之外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20 世
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为
国家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0 年,我国在西安发射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始了国家广播电视的历史,并于 1962 年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发展的机构。
1969 年 7
月份,中央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在西安正式开播,拉开了我国电视台的开播序幕,中央
电视台后来发展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台。
1973 年,中央电视台开播全国联播,使
中国电视节目覆盖了全国。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
1987 年,第一套教育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1991 年,新世纪九一一视频技术及联播卫星电视技术于中国首次
使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此外,随着直播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国家有线电
视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收视者的数量持续增长,2016 年有线电视收视率已达到 98.7%。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媒体,推进电子媒体的生产、出版和播放的规范化
管理,积极推广多媒体应用,形成了以网络电视为核心的新型媒体传播体系,让公众更多
的有效获取社会资讯。
近两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完整的电视发
射覆盖网络,给全社会带来全新的信息次元。
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还
将继续加快发展,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快社会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各大卫视发展历程
各大卫视发展历程中国的卫视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
当时,电视节目集中在中央电视台,这是唯一的全国性电视媒体。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技术的改进,中国的卫视发展也逐渐开始。
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1980年代标志着中国卫视的发展新时期。
198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省级卫视,即北京电视台。
同年,广东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也相继成立。
这三家省级卫视的创立,为中国卫视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在90年代初,随着中国电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卫视的发展进一步加速。
各大城市陆续设立了本地的省级和市级卫视台。
例如,在1992年至1994年期间,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级电视台相继成立。
这些卫视台的设立为中国电视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内容选择,也促进了中国电视产业的竞争和发展。
在2000年代初,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引入,中国卫视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200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起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DTMB)的建设,并启动了全国范围的数字电视改造。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电视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也为卫视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卫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网络平台,提供直播、点播等服务,使得电视节目能够通过互联网传播到更广大的观众群体。
同时,卫视也加大了与电视剧、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的合作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高品质、高口碑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卫视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除了国内市场,中国卫视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众所周知,中国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在海外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
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外观众,中国卫视在海外设立了海外频道,通过卫星和有线电视平台向世界各地播出中国电视节目。
这使得中国卫视的影响力不仅覆盖国内,也逐渐扩大到国际舞台。
可以说,中国卫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化、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发展历程,积极推动了中国电视产业的进步。
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电视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工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特点。
本文将从中国电视媒体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发展演变和特点。
中国电视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在起初的几年里,电视节目主要以政治宣传和教育为主题,通过电视传输政府的政策和思想理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视媒体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商业化的道路。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电视媒体经历了电视内容的扩展和多样化的阶段。
除了政治和教育节目外,电视剧、电影和娱乐节目逐渐成为电视台的主要节目类型。
同时,电视机的普及也为家庭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节目内容的大规模扩张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
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中国电视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这个时期,中国电视媒体开始出现私营电视台,也开始引入国外的电视节目。
随着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的电视媒体形成了一个繁荣和多元化的市场,媒体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也逐渐趋向于国际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媒体进一步发展壮大,数码技术的出现使得电视媒体拥有了更灵活和便捷的制作和传播方式。
数字高清电视的出现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和观看体验,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和互动性。
与此同时,新兴媒体如网络视频和移动终端等平台的兴起也在改变观众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
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演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电视媒体在起初阶段注重政治宣传和教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了节目类型和受众群体。
其次,中国电视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竞争导致了节目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由于观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口味的不同,电视媒体在制作和选择节目时更加倾向于商业利益和受众需求。
最后,中国电视媒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多样化,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电视节目和资讯。
江苏广电_精品文档
江苏广电江苏广电:传媒产业的引领者引言:江苏广电是江苏省的一家大型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成立于1983年。
多年来,江苏广电一直致力于成为全国领先的传媒机构,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积极推进新闻报道、文化传播、影视制作及数字传媒等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业务概况、主要成就等方面对江苏广电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作为江苏省的重要文化产业,江苏广电的建立源于江苏省政府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视和发展需求。
1983年,江苏广电正式成立,成为江苏省广播电视事业的主导力量。
此后,江苏广电逐渐壮大,完善了自己的业务体系和组织结构。
二、业务概况江苏广电的主要业务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输、广告业务、数字传媒业务等。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方面,江苏广电拥有多个优秀的节目制作团队,制作的节目涵盖了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电视剧等各个领域。
同时,江苏广电还通过自有的频道和网络平台将这些节目传输给观众。
广告业务是江苏广电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江苏广电拥有自己的广告销售团队,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广告服务。
数字传媒业务是江苏广电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江苏广电在新媒体领域进行了创新尝试,推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传媒产品。
三、主要成就江苏广电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在新闻报道方面,江苏广电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多次获得各类新闻奖项。
其次,在影视制作方面,江苏广电制作的电视剧和纪录片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奖项。
此外,江苏广电积极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为江苏省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江苏广电在不断探索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四、未来展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江苏广电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核心能力、加强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首先,江苏广电将加大对数字传媒业务的投入,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其次,江苏广电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合作,在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中国电视史1958-2008
中国电视史1958-2008中国电视史始于1958年,至2008年已经走过了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这段时间里,中国电视行业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技术、内容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电视史的发展轨迹。
一、技术的发展在1958年之前,中国电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电视节目的播出仅限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然而,自1958年开始,中国电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年,中国电视台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电视迈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在技术方面,中国电视业经历了多次重要的突破和进步。
首先是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的转变。
1978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彩色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接着是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数字电视的试点工作,并于2008年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字电视覆盖。
二、内容的丰富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电视节目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
在1958年至1978年间,中国电视节目主要以新闻、文艺晚会和影视剧为主。
这一时期的电视节目以政治宣传为主导,内容相对单一。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节目的内容开始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各种类型的节目相继涌现。
其中,《西游记》、《红楼梦》等一系列经典剧集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各类选秀节目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也创造了一批明星,推动了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
三、影响力的扩大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内容的进步,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力。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形式,具有传播信息、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功能。
电视节目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通过新闻节目,观众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新闻动态;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电视节目对社会风气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引领了时尚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一些具有社会关注度的话题也通过电视节目的报道和讨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关注,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和思考。
中国早期电视栏目发展回顾
中国早期电视栏⽬发展回顾2019-08-13要想翻开中国电视节⽬的历史,毫⽆疑义,要从中央电视台启程。
中央电视台创⽴于1958年,当时的称谓是北京电视台。
这年的5⽉1⽇,北京电视台(央视前⾝)开始对北京市仅有的50台电视机试验播出,播出串联单如下。
19:00播出台标和开始曲,并预告节⽬。
19:05《⼯业先进⽣产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座谈》19:15纪录影⽚《到农村去》19:25诗朗诵《⼯⼚来了三个⼤姑娘》、《的号⾓》19:30舞蹈《四⼩天鹅舞》、《牧童与村姑》19;50苏联科教⽚《电视》我们从以上节⽬单可以看出,雏型的中国电视是从⽆栏⽬状态开始的。
对于电视栏⽬,我们不仿有个明确的定义。
那就是指在固定时段、固定时长、固定名称、固定对象播出的电视节⽬。
当时的北京电视台,还没有受众市场,更没有竞争市场,甚⾄没有形成稳定的制作队伍,所以节⽬的编排结构为随意性编排,属于有什么编什么,有多少编多少的状态。
观众的接受⼼理也处于对新鲜事物的亢奋状态,有什么看什么,看什么爱什么。
随着电视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电视受众规模的⽇益扩⼤,电视制作队伍的⽇趋稳定,1960年1⽉1⽇,北京电视台开始试⽤固定时间表,并⾸次设置⼗⼏个电视专栏固定化的栏⽬,如《电视新闻》、《科学常识》、《医学顾问》、《国际知识》、《少年⼉童节⽬》、《体育爱好者》等。
内容涉及⼯业、商业、以及⾸都建设、祖国各地、新⼈新事等。
这⼀举措,预⽰了中国电视栏⽬化的启动,从频道结构分析,这些栏⽬既有新闻类,⼜有知识类,还有娱乐类,表现了我国初期电视节⽬的多功能趋向。
接下来,六⼗年代⾄⼋⼗年代中期,是中国电视节⽬栏⽬化的创型时期。
这个时期的明显特征是以中央电视台为主⼒军,⼀统天下,推动中国电视栏⽬化的前移。
在这个时期,有⼀批为当时⼴⼤观众和社会所欣赏和关注的电视栏⽬脱颖⽽出,成为中国电视史上⼀个⼜⼀个的亮点。
开办于1961年的《⽂化⽣活》,是当时北京电视台(央视)的主时栏⽬。
我国电视晚会节目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电视晚会节目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电视晚会节目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历史节点:
1958年:第一台电视晚会节目《元旦联欢晚会》在广州电视台播出,标志着我国电视晚会节目的起步。
1960年代:电视晚会节目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如歌舞表演、相声小品等,逐渐吸引了大量观众。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电视晚会节目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了更多样化、更富有创新的节目。
1983年:央视推出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成为传统节目,每年都吸引亿万观众收看。
1990年代:电视晚会节目开始引入国际元素,与国外电视台进行交流与合作,丰富了节目内容。
200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晚会节目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2010年代:网络直播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电视晚会节目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观众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实时观看节目。
以上只是我国电视晚会节目发展的部分历史轨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电视晚会节目将继续不断创新和发展。
从戏剧化的新闻到新闻化的戏剧
从戏剧化的新闻到新闻化的戏剧摘要电视栏目剧兴起已有数年,本文对其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也试图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演变的内在逻辑,并对它今后的可能走向做了预测。
关键词栏目剧形态演变内在逻辑栏目短剧的兴起是近年引人注目的电视现象。
这样一个介于电视栏目和电视剧之间,介于新闻与艺术之间,以真实自命却以虚构为本的节目形态,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目前呈现的走向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此略作分析。
一、栏目短剧的兴起及形态演变1.早期形态:戏剧化的新闻电视栏目剧是一种杂揉了电视新闻、电视剧、情景喜剧等电视形式中的多种元素而形成的新的电视节目形态。
在这类节目的早期阶段,故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重视。
这在湖南经视《新闻故事会》中有明显的体现。
节目以模拟再现的方式讲述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中间穿插的对事件原型的访谈,拍摄方式上有明显的纪实风格,如多用近镜头,不注重修饰。
这种“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具有极强的虚构性和修饰性,它有助于以图像的方式完整地展现真实拍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叙事任务,使事件的真实性再现得到了细节上的补充和结构上的自由安排,从而完成一个经过极大修饰的新闻叙事文本。
这是早期的栏目剧形态,在结构上,一般以主持人或记者讲述+故事模拟再现+真人访谈+现场报道+最后点评为基本形态,但除了前面两个环节必需之外,其余环节可根据叙事的需要灵活处理。
可以看出,它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掺杂了很多新闻元素。
2.第一次转型:新闻化的戏剧但这样一种新闻戏剧化的节目形式近年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逐渐淡化事件,突出故事。
节目所讲述的故事与真实事件不再具有对应关系,原型被悄悄地从节目中剥离出去,每一个具体的故事,都可以被视为生活中的一种现实的人际关系或抽象观念的演绎。
这时候,故事与新闻事件已经毫无关系,但真实性仍然是号令观众的不二法宝。
可以说,这是一个戏剧新闻化的形式。
《新闻故事会》的改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4年5月,《新闻故事会》改版为《故事会》,以“最耐看的单本电视剧”定位,在体裁上也重新进行了定位:形式不是新闻中的报告文学,而更接近文艺作品中的小小说和说唱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年来江苏电视台节目形态的发展和变革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设计的基本模式,它受到传播环境的综合影响。
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江苏的电视节目形态及其创新和发展,在国内电视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该台1960、1968、1979、1989、1999这5个年头以10月份为主的节目进行考察,梳理60年来江苏电视台节目形态发展的大致脉络,以及节目形态创新的一般规律。
一、1960:电视化是创建时期节目形态的努力方向1960年5月1日,南京电视实验台(江苏电视台前身)正式开播,江苏电视事业进入了创建时期。
在此阶段,电视新闻报道处于初始模式阶段。
图片新闻、胶片新闻和口播新闻是该台电视新闻报道的三种形态。
在胶片新闻方面,由电视台记者拍摄的新闻影片,比如“江苏处处春”、“盐城赶江南”、“春到梅花山”、“南化新姿”等,在选题上更贴近本省、本市情况,制作周期相对短一些,针对性、时效性也就相对强一些。
在隶属关系上,南京电视实验台是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视部,从领导到采编播人员,大多来自广播电台,因此早期电视教育节目带有很深的广播印痕。
主要有脱胎于广播讲话的电视讲话、电视座谈会,受邀嘉宾的身份一般都是先进人物和劳动模范。
不过,电视的特质毕竟是视听兼备。
“电视被认为是一种大众娱乐休闲方式,通俗性、大众性而非艺术性、文化性,才是电视的本质特征。
”[1]为此,在早期的电视社教节目形态上,江苏电视人做出了可贵的努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策划上尽量贴近群众的娱乐需要。
著名运动员和著名艺术家,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或曰明星效应。
为此,南京电视实验台邀请的讲话嘉宾,既有登上珠峰的藏族男女运动员,也有著名的影剧演员。
由于嘉宾的明星效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讲话和座谈节目的枯燥感。
二是资源整合上尽量做到教益与娱乐互补。
比如邀请著名影剧演员张辉来到电视台,讲述自己的成长史。
电视讲话结束后,播放他担任主要角色的《家》、《铁窗烈火》等影片,使观众既受到了思想启迪,又得到了艺术享受,力求做到“寓教于乐”。
三是节目样式上积极摸索视听兼备的途径,出现了类似情景剧的节目形态。
电视台请来优秀青年女理发师讲述她热爱理发工作、热情为顾客服务的事迹。
在这档节目中,电视台的演播室被布置成理发厅一角,嘉宾边讲解边操作,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
四是“乌兰牧骑精神”在电视文艺节目中呈放异彩。
在演播区只有8平方米的条件下,电视文艺节目形式有:独唱、独奏、小演唱、诗朗诵,这是在“乌兰牧骑精神”鼓舞下形成的独特形态,是根据简陋的物质条件“设计”出来的一种模式。
根据这一模式,节目内容必须十分凝练,形式上必须通俗易懂,民族化、大众化的特征必须十分鲜明。
由此可见,按照电视规律办事,是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必要条件。
二、1968:思想僵化的必然恶果是节目形态同质化1968年10月1日,在停办了三年之后,南京电视实验台以南京电视台名称恢复播出。
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转播成为规避政治风险的节目形态,并呈现出内容僵化、形式单一的特点。
“样板戏”是最常见的文艺节目,“江苏省京剧团在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智取威虎山》,一连上演12场,我们也一连转播了12场。
”[2]由于这场灾难严重的内乱,江苏早期的电视事业首次遭遇到节目形态同质化局面。
思想僵化,排斥“异端”,必然缺乏创新活力。
为了缓解这一恶劣状况,该台技术部门曾设法接收北京台和上海台的电视信号,试图以转播上述台的节目来丰富自己的荧屏内容。
但由于技术条件所限,这一尝试未果。
[3]三、1979:改革开放是节目形态创新的划时代动力1979年6月30日,南京电视台改名为江苏电视台,一周播出两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伴随着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浪潮,江苏的电视事业迎来了发展时期,在节目形态上也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划时代特点:民生特色曙光初现。
此时的电视新闻,在技术上仍然沿用电影手段,采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
但是在选题和叙事手法上,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更加贴近群众兴趣。
比如在选题上,报道与群众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生产较多。
1979年10月份播出“江苏电视新闻”8次,其中4次首播,4次复播。
从4次首播的情况来看,共播出新闻17条,其中轻工业生产的相关报道6条,占35%;农业生产报道2条,占11%。
此外,还专门开辟时段,播出介绍电子表和电视机生产的专题片。
在11月3日的“江苏电视新闻”中,共播出4条报道,分别是“苏州市公审严重污染环境的重大责任事故案件”、“故事片《爱情与遗产》在南京拍摄外景”、“空军南京医院解剖一具怪胎”、“东海县农业全面丰收”。
在内容上,社会和娱乐新闻不仅占据主要篇幅,而且在编排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一贯处于显著位置的农业生产报道却安排在最后播出。
“在禁区里迈出谨慎的一小步,实际上折射出政治观念、新闻观念的一大步,电视新闻由此变得有些个性了。
”[4]由于国民经济的复苏,电视行业的电子设备得以不断完善,电视节目类型随之明显增多,实践比理念更为活跃、超前。
在解放思想之初,电视传播理念仍然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当时仅将节目从内容上划分为“政治节目、知识节目和文艺节目”。
[5]随着对电视节目特性的认知不断发展创新,对松散的节目类型加以整合,出现了电视音乐片、电视风光片、电视访问记等节目形态。
根据受众需求,设置了三个固定栏目:《音乐欣赏》、《文化生活》、《体育与卫生》,出现了栏目化播出的雏形。
1979年10月17日晚,中央电视台“庆祝建国卅周年全国电视台节目联播”,播出了江苏电视台《音乐欣赏》栏目制作的“江苏民歌与‘三笑’”和“江南丝竹”两档节目。
这说明,“中国影视的民族特色可以概括为民族化的叙事风格和致力于审美意境的营造。
”[6]思想解放复苏了优秀的传统艺术,也唤醒了受众对优美意境的向往,民族风格浓郁的文艺节目为荧屏平添亮色。
四、1989:群众意识是转型期节目形态改革创新的支撑理念在新中国迈向第40个春秋的时候,江苏的电视事业也进入了繁荣时期。
不过,电视节目的增量发展,如果不能适时进入深度发展轨道的话,将会面临困局。
根据1988年的一项调查,“江苏地区电视观众有3600万,11%的观众认为电视宣传在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方面做得不够。
”[7]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电视台的栏目化改革,受到了群众欢迎。
首先,全台实现了栏目化播出,栏目名称“虚实结合”。
在栏目化播出的改革实践中,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做法,即:栏目名称很实,例如《科学宫》、《法与大众》、《衣食住行》等,表面上具有很强的社会约定性;然而实际上,这些栏目的观众定位却很宽泛,以便争取更大规模的观众群。
因为各行各业都要学科学,都要知法懂法,都很关注“衣食住行”。
其次,适时引入“杂志型电视栏目”概念。
在栏目化播出之初,大多栏目都是在专题片前面冠以片头播出,“不仅内容单一,信息量有限,而且节目常常被做得拖沓冗长。
”[8]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江苏电视台提出“坚持内容小块化,把栏目办成杂志型”,[9]建议有些社教节目借鉴晚报的风格,在栏目内设置子栏目,使观众能从不同侧面了解全貌。
对新闻性的专栏节目,则应以深度报道为特点,多侧面、多层次、多视角地展现事物,揭示本质。
同时,主持人节目崭露头角。
《荧屏与观众》的主持人原是一名节目编导,并未受过播音专业训练。
但是她以平和的姿态、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亲和地为江苏电视荧屏代言,受到电视观众的热捧。
再次,真人秀节目的初始形态已经出现。
这一阶段,各类电视歌曲大赛层出不穷。
从形态上看,它们既不同于早几年公益性的歌咏比赛,也不等同于纯粹欣赏性的电视文艺,而是兼具以下特性:一是功利性。
因为社会上商业演出已成气候,谁能在电视台的造星节目中脱颖而出,谁就将名利双收。
二是竞争性。
比如1989年“国庆优秀歌曲、戏曲电视大赛”的大奖得主,经过了五轮淘汰、3500人次的角逐。
三是选秀性。
真人秀节目元素已经出现,比如普通人参与、设置游戏规则和物质奖励。
不过就其总体形态而言仍属于电视晚会,因为这些节目都有明确的政治主题,以及围绕主题进行的节目编排。
五、1999:后现代语境是节目形态转型的物质基础世纪之交,是江苏省改革开放和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国际性后现代语境日益弥漫,商品化的形式无处不在。
“经济这只强有力的‘手’终于出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影视的产业性和商品性被承认,影视单位的企业属性被承认。
”“转型后的大众文化审美以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和感性经验为特征,它注重感官享受,视听感官的刺激。
”[10] 不过,截至1999年10月份,江苏电视台卫星频道、二套节目共有栏目四、五十个,有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电视杂志、社教、文艺、文献纪录片等,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电视节目形态。
栏目主要以对口宣传为设置依据,这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电视节目,门类齐全,规模庞大,已呈巅峰状态,处于求新求变的临界点。
此时,江苏省“九五”计划提出的“到本世纪末,有线电视实现全省联网”目标的实现,使江苏有线电视台一套、二套节目逐渐为广大观众所熟悉。
江苏有线电视台以及江苏电视台部分栏目,凭借其新锐的节目理念,推出了一批更加适合转型期受众需求的节目形态,主要包括:(一)着重体现人情味和亲和力的故事化新闻节目。
这一时期出现了故事化新闻栏目,比如江苏有线台《新闻故事》之“体验人生”,讲述农家女来到广州寻求自己的梦想,在饱经各种艰辛之后,终于在广东首届模特明星大赛中跻身十优模特之列。
《新闻故事》消解了传统新闻理念中的政治化色彩,开始把新闻视角向平民百姓靠拢,具备了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
(二)全民参与、双向互动、纯粹搞笑的娱乐节目。
江苏有线一套的《非常周末》,经过两年的发展,到1999年已经成为江苏地区最火爆的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率一度奇高。
《非常周末》的节目形态既保留了请明星当嘉宾的共性特征,还呈现出降低门槛、全民参与的节目理念。
比如1999年9月18日《非常周末》之“鹊桥相会”,请来香港歌星柯以敏、笑星韩兰成、歌星金学峰和李茜,分别扮演七仙女、玉皇大帝、牛郎和王母娘娘,共同演绎一段“新编牛郎织女”。
同期的“A计划幸福家庭”的任务也是“鹊桥相会”:家庭中的一对夫妇,各手执一玻璃杯,从桌子的两端分别推出,且在桌子中间相会。
“碰在一起,即算成功。
如错过了,就算失败。
”[11](三)TV1.0时代的电视谈话节目。
江苏有线一套的《地球村》“是一档具有前瞻性的新闻性节目”,“一个个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会让你怦然心动”。
“场上的热烈气氛和思想的激烈碰撞会让你忍不住要开口说话,说天、说地、说人和事,这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电视现场互动节目。
”[12]自大众传媒诞生之日起,大众传播者与受众只见就天然地存在着一种距离。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之中,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