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20)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浮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掌握浮力的测量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掌握浮力的测量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浮力测量。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浮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掌握浮力的测量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浮力测量。
四、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浮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器材,如水槽、溢水杯、测力计、泡沫块等。
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一些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不同的表现,引出浮力的概念。
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基本特点。
2. 讲解新课:通过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浮力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浮力的测量方法。
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和例子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验证浮力的测量方法。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4. 问题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一些与浮力相关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如何提高物体的浮力等。
通过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浮力原理。
5. 总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浮力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通过实验和讨论,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浮力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
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1浮力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1浮力苏教版浮力是我们周围的现象,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小船漂浮在水面上,到气球被气体浮力所支持,浮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1浮力苏教版的教学内容,我们将深入探讨浮力的概念、原理和实际应用,并结合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首先,我们将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浮力的概念。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
我们可以给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在水中放入一个小球,小球会浮在水面上并不断上下浮动。
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通过提问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产生的压力差异。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自主地构建对浮力概念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浮力的原理。
在液体中,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会挤走对应体积的液体,使得液体对物体的支持力增大。
而物体受到液体的重力与浮力的作用,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在气体中,浮力的原理与液体类似,但是气体的密度远远低于液体,因此气体对物体的浮力较小。
通过展示一些实验装置,比如容器中放置不同形状的物体,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感受到浮力对物体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讨论和实验。
比如,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海水中游泳会比在池水中容易?通过了解海水的浮力更大,学生能够明白浮力对于人体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漂浮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学生能够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和形状对浮力的影响。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和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还需注意科学教学的原则。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通过提问和讨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最终形成对浮力的深刻理解。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
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2023秋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浮力(表格教案)
(1)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浮力原理、浮力应用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如《浮力的原理及其应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
(2)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关于浮力实验、浮力原理的科普视频,如《浮力实验演示》、《浮力的奥秘》等。
(3)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浮力实验,如制作浮力模型、进行浮力实验探究等。
3.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体的重力概念,对本节课的浮力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同时,学生在数学课上也学习了力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的浮力计算提供了知识支持。通过对生活中浮力应用的探讨,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可以进行的实验有:物体在水中漂浮实验、物体在水中下沉实验等。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水槽或水池、测量工具(如尺子、电子秤)、浮力计等。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可以将教室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区域配备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必要的实验器材。同时,设置一个实验操作台,用于进行浮力实验和演示实验。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浮力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浮力内容,强调浮力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场景的重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浮力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4.鼓励学生探索浮力的相关问题,如浮力的大小是否只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等。
2020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浮力》优秀教案
《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第四课。
本课从感知浮力开始,逐步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感知浮力,揭示概念。
通过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的概念。
通过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暗含可利用测力计测出浮力。
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通过结构性材料,选择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以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对比发现那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第三部分,综合运用浮力。
从理论层面讲,阅读曹冲称象的科学故事,尝试解释其中的科学奥秘。
从实践层面讲,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活动,进一步理解浮力。
二、学习目标1.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2.能根据结构性的材料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3.能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实验,更好地体验浮力的大小。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感知浮力并初步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难点:通过结构性材料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四、教学准备水槽、玻璃球、塑料尺、苹果、土豆、泡沫块、铁夹、蜡烛、测力计、小石块、天平、空心塑料球、橡皮泥、A4纸、1元硬币。
五、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揭示浮力概念1.将一些物体(木块、金属、塑料、玻璃、石头、泡沫)放入水中,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先预测后实验)2.提问:物体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3.揭示概念: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意图解析】由物体的沉浮现象,揭示浮力概念,从感官表象到科学概念,由表及里,便于学生接受。
(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1.提问:如果浸没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如果浸没在水里的石块受到浮力,测力计的读数会发生变化吗?2.实验: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第11课时《浮力》,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浮力的作用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并通过实验设计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b. 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如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b.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状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浮力的作用,以及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教学难点:设计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用一个水杯和一块小塑料片进行演示)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力,它可以让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
你们知道是什么力吗?学生A:浮力!教师:非常好!就是浮力。
让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
我用一个水杯装满水,然后放入一块小塑料片。
你们猜浸入水中的塑料片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B:塑料片会浮起来。
教师:没错!让我们看一下。
(教师将塑料片放入水杯中,观察塑料片的浮力现象)教师:你们看到了吗?塑料片浮在水中,这就是浮力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2、概念讲解(教师展示实验器材:不同材质的物体、容器、水和天平)教师: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将研究两个因素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第11课浮力(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
苏教版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浮力授课时间:月日【课标学习内容与要求】【教材分析】本课紧紧围绕浮力展开,中间穿插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为初中进一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铺垫。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
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概念;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暗含可利用测力计测出浮力,同时纠正学生头脑中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通过结构性的材料,选择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以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对比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第三部分是综合应用,综合应用浮力知识,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活动。
【学情分析】浮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且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对浮力的现象已经有了简单的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有些是片面的,本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对于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同时用“称重法”,认识浮力并定性探究,为后面顺利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提供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常见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知道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举的力即浮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和科学知识。
2.通过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知道浮力受质量和体积的共同影响,初步建立密度的概念,提升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应用浮力知识,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活动,促进拓展迁移。
【教学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教学难点】设计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的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学生材料:空心塑料盒、水槽、矿泉水瓶、水、钩码、电子秤、弹簧测力计、泡沫板、塑料直尺、水果块、小石子、燕尾夹、蜡烛、木块、细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请同学们用“把...放入水里,它会...”造句。
预设:把食盐放入水里,它会溶解。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1《浮力》教案
11浮力教学目标:1.认识到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通过小组合作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小船,承载尽可能多的垫圈。
3.在实验和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玻璃球、螺帽、泡沫块、小木块、乒乓球、塑料瓶、沉浮球、配重沙、水槽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把材料轻轻放入水中,观察这些材料的沉浮情况。
2.通过对乒乓球的操作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方向。
(板书揭题)二、研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过渡:浮起来的物体受到了浮力,沉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让我们进入活动一。
1.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2.教师强调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师追问:我们发现放入水中拉力变小了,为什么呢?4.总结:浸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板书)三、探究沉浮原因过渡:浸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浮力,但为什么有沉有浮呢?请结合桌上的材料,在小组讨论讨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影响沉与浮的因素。
(板书:质量、体积)3.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4.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5.出示实验材料,学生选择材料,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
(重点交流为什么选这组材料,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7.领取材料,完成实验验证,师巡视指导。
(单号组研究体积,双号组研究质量)8.交流总结:体积一定的时候,质量小,容易浮;质量一定的时候,体积大,容易浮。
(完善板书)四、进一步认识质量和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1.过渡:出示巨轮的图片。
追问:为什么巨轮装了那么多的货物却仍然能浮在海面呢?2.师:让我们利用这个原理,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小船,看看谁的小船承载的货物多。
3.出示活动单,学生读活动要求,了解活动的步骤。
4.领取材料,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的发现。
5.借助潜水艇进一步认识到质量也会影响沉浮。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浮力》教学设计
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浮力【教材分析】本课紧紧绕浮力展开,中间穿插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为初中进一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铺垫。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
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概念;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暗含利用测力计测出浮力,同时纠正学生头脑中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通过结构性的材料,选择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以及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对比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第三部分是综合应用,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综合应用浮力知识,做A4纸在水中承载硬币的活动,这是实践层面;活动二,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这是理论层面。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课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了解浮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而且对对比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明确实验的关键点,比如:改变的因素、不变的因素等,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仔细观察、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在生活中存在浮力。
2.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不论沉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能够根据结构性的材料探究质量、体积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浮力的应用。
2.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并初步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苏教版(2020新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1.浮力(第一课时)
11.浮力(第一课时)【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力的作用。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准、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教材分析】《浮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四课时。
通过对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和弹力,能感知到力的方向,而且还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课将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另一种力——浮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这一概念缺乏合理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初步认识浮力。
第二部分为研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教材中分别测量空气中和水中石块的重量,在测量前先让学生对结果做出猜想,如果不受浮力测力计的读数会怎么样,如果受到浮力读数会怎么样?除了可以测量石块,还可以让学生测量其它物体,从而纠正学生对于水下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1.浮力教学设计
11.浮力(第一课时)【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力的作用。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准、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教材分析】《浮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四课时。
通过对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和弹力,能感知到力的方向,而且还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课将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另一种力——浮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这一概念缺乏合理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初步认识浮力。
第二部分为研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教材中分别测量空气中和水中石块的重量,在测量前先让学生对结果做出猜想,如果不受浮力测力计的读数会怎么样,如果受到浮力读数会怎么样?除了可以测量石块,还可以让学生测量其它物体,从而纠正学生对于水下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浮力(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巩固物理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师:想想乒乓球是否上浮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多媒体显示
师: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看屏幕,有一个正方体在水中,我们刚才已经学过了为什么物块会停在水中?正是由于它受到了……
生:不是
生:下表面是否有水
生: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师:大家都知道物块所受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师:看一下这个图,有没有人可以找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与施教策略:1、教学重点:称重法测浮力
2、施教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做相应的引导。
(2)难点及突破策略:1、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不能
生:因为上下的压强不等,也就有压力差。
师:受到向上的压力大
师:上下压力差
+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进行相应的补充,讲解
小结
作业
反馈
教学
反思
教学资源
多媒体、石块(26)[系上绳子]、乒乓球、烧杯(26)、弹簧测力计(26)
饮料瓶(上半部分)(1)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1浮力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1
浮力教案
本文介绍了关于浮力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研究。
教学目标包括认识浮力,了解浮力的作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
教学重点在于认识浮力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在于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活动一:认识浮力。
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的现象,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出示相应的实验图和文字,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和要求,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包括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水槽、测力计、一些常见的物体、天平、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A4纸等等。
通过实验操作和阅读故事《曹冲称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同时也探究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分小组进行实验,尝试在水中让一张A4纸承载更多的硬币。
2、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让纸张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3、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比如将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或者使用不同的硬币等等。
4、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下
承载硬币的数量,以及使用的方法。
5、实验结束后,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方法。
6、教师可以总结一下学生
们使用的不同方法,以及哪些方法效果更好。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方法能够让纸张承载更多的硬币。
2020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1浮力教案
jiàole
xiǎohóuzizhǐhǎokōnɡzheshǒuhuíjiāqù
没有追到兔子。 最后什么也没得到。源自根 据 课 文 内 容 填 一 填 。 地点
做了什么 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结 果 怎 样 空 着 手 回 家 去
小 猴 子 捧 着 几 个 桃 子 , 走 到 一 片 瓜 地 里 。 他 看 见 满 地 的 西 瓜 又 大 又 圆 , 非 常 高 兴 , 就 扔 了 桃 子 , 去 摘 西 瓜 。
小 猴 子 抱 着 一 个 大 西 瓜 往 回 走 。 走 着 走 着 , 他 看 见 一 只 小 兔 子 蹦 跳 的 , 真 可 爱 , 就 扔 了 西 瓜 , 去 追 小 兔 子 。
shùěnkuàilèxǐqy
杂 乱 细 碎 的 声 音
没 有 一 点 儿 声 音 有 邻 居 , 不 孤 单
词语积累(ABAB式词语) 叽喳安静热闹开心冷清日夜快乐明白风火
xiǎotùzipǎojìnshùlínlǐbújiànle 小 兔 子 跑 进 树 林 里 , 不 见 了 。 小 猴 子 只 好 空 着 手 回 家 去 。
3.11《浮力》(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 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浮力大小的操作方法。
-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如测量不同体积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力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2. 科学概念理解: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并能用浮力的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科学态度培养: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
4. 科学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合作和分享。
2. 教学方法方面: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可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反思改进措施(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对学生的预习和作业管理,确保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适当增加讨论和实验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引入更多与浮力相关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图书资源:介绍与浮力相关的图书,如《浮力的奥秘》、《物理实验与探索》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入了解浮力的原理和应用。
- 网络资源:介绍与浮力相关的科普文章、动画视频等,如《浮力原理动画解析》、《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 实验资源:介绍与浮力相关的实验设备、器材和实验方法,如浮力计、液体密度计等,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流程,培养实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浮力(第一课时)【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力的作用。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准、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教材分析】《浮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四课时。
通过对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和弹力,能感知到力的方向,而且还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课将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另一种力——浮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这一概念缺乏合理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初步认识浮力。
第二部分为研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教材中分别测量空气中和水中石块的重量,在测量前先让学生对结果做出猜想,如果不受浮力测力计的读数会怎么样,如果受到浮力读数会怎么样?除了可以测量石块,还可以让学生测量其它物体,从而纠正学生对于水下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三部分为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实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想,明确实验方法后再实验,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第四部分,应用实验一的结果,通过展示浮沉子和潜水艇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浮力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力的方法,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到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影响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的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前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要点,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地记录,为高年级的实验设计与探究做好准备。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也逐步对一些问题有理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通过推理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初步认识浮力。
2.知道水下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3.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2.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
科学态度:1.在对物体沉浮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 通过实验,收集证据,纠正水下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应用浮力的知识,制作浮沉子并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1.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控制变量法验证相同体积物体的沉浮与质量有关。
【教学难点】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
学生材料:泡沫板、苹果、羽毛、石头、直尺、玻璃小瓶3个、水槽、不同材质的橡皮泥、弹簧测力计;【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浮力1.师:在上两节课中学习了弹力和摩擦力,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力,相信大家对这个力都不陌生,请看老师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底,乒乓球浮起来了!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生:因为有浮力存在。
2.师:是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浮力,不是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像乒乓球一样浮在水面,请看PPT上的这些物品的图片,若将它们放入水中,你预测一下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物品有:泡沫板、苹果、羽毛、石头、直尺、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小瓶3个)生:学生填写实验活动手册,组内汇报,相互交流讨论。
3.师:有些物品很好判断,但有些物品大家却有争论。
你的预测是否准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
(教师演示实验:将准备的物品依次放入水中)生:学生观察,在实验活动手册上填写实验结果。
4.师:泡沫板、苹果、羽毛、空玻璃瓶浮起来了,因为它们受到了水的浮力,我们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手分别压一压浮在水面上的这些物体,说说感受。
生:压的时候感觉有一种向上的力阻碍物体往下,而且压不同的物体用的力也不一样。
5.师:是的,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浮力有大小,也有方向。
那它的方向是怎样的呢?生:向上的。
6.师:我们一起来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浮力的方向吧。
(教师演示实验:在水槽底部固定一个带线的乒乓球,随后往水槽中加水,观察棉线的方向;再倾斜水槽,观察棉线的方向)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不论水槽是否倾斜,棉线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可验证)实验结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而且浮力有大小,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品,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
让学生通过压一压漂浮的物体,感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带线乒乓球漂浮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浮力的方向。
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1.师:泡沫板、羽毛和苹果在水中上浮是受到浮力的作用,那沉入水底的铁夹子、石头和回形针是否受到浮力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思考,组内讨论)生1:我猜想是不会受到浮力,如果受到浮力的话,应该会浮在水面上。
生2:我不同意上面的观点,我认为会受到浮力。
我以石块为例进行分析,石块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有石块的重力和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石块的重力大于水对它的浮力,所以才会下沉。
而泡沫板上浮是因为受到的浮力比自身的重力大,所以才会上浮。
生3:我猜想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2.师: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谁的猜想正确呢?只能通过实验来证明。
我们以沉入水底的石块为例,请大家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底的石块会受到浮力?生:可以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
3.师:如果石块在水中受到浮力,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生:如果水中的石块受到浮力,那么此时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比物体在空气中的读数小,因为此时石块受到的浮力+在水中的拉力=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
3.师: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的,那么测力计的读数是什么样的?生:如果过水中的石块不受浮力,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读数,因为此时在水中的拉力=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
4.师:是的,同学们的分析很准确,这个实验中准确测量物体质量非常关键,所以必须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师演示使用方法)5.师:熟悉了实验方案和测量工具,在做实验的时候还需要注意:(1)先想清楚你要测量哪种物体,并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2)先测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测物体在水中的重量。
(3)将物体要缓慢的放入水中,等平衡后再读取测力计的读数。
(学生齐声朗读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理清做实验的思路。
6.师:做完石块的实验,可以再用其它下沉的物品来试一试,看是否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生:学生分小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的受到的拉力比空气中的小,说明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小结:物体在水中不论上浮还是下沉,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即浸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会上浮。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则会下沉。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发现实验中隐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设计相应的办法得以证明,让学生知道水下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通过分析水中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深刻理解物体上浮和下沉的原因。
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1.师:请大家观察水槽中的这些物品的特点,思考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想,并说明原因。
生1:我猜想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质量有关,石头、铁夹子比泡沫板、羽毛重。
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对,苹果比回形针要重,但苹果浮在水面,而回形针却沉入水底。
生3:我猜想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有关,因为苹果的体积比回形针大,所以才浮在水面上。
生4:那三个玻璃瓶的体积是一样的,沉浮情况却不相同,说明体积也不是决定因素。
生5:我猜想体积和质量都会影响物体的沉浮,.......2.师: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值得表扬。
你们猜想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有了猜想就应该怎么做呢?生:通过实验来验证!3.师:是的,通过刚才的讨论,猜想质量和体积都会影响物体的沉浮,这里出现了两个探究因素,回忆上节课中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方法,这次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呢?生:控制变量法4.师:是的,在遇到探究多个变量的实验中,我们要控制变量只有一个,其余量因素不变,才能有效地研究出单一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师:如果要探究质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那应该保持体积这一因素不变。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空心塑料小球、橡皮泥、水槽),根据这些材料,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应选用体积相同的塑料空心小球,往这些小球内加入不同质量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后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6.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理清了实验思路如PPT上所示,为了方便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要在小球上写上数字作为标记。
做实验前,请你先预测几号小球会沉在水底?几号小球会浮在水面?生:我预测1号小球会沉在水底,3号小球会浮在水面,2号小球不太确定。
7.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做好记录后分析结果,看看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在做实验前老师给同学们一些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一、1号小球内的橡皮泥要装满;二、每个空心小球内装入的橡皮泥的材质要相同;)8.师:请各小组代表领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