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偃竹,倾斜的竹子。
第三段段意:说明写作此文的 缘由。
文末作者借曹操与桥玄之事侧面反 映了自己与文与可的亲密。 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 乐,一倍增其哀乐。 有意识地通过昔日的嘻笑谑闹, 反衬出今日失去挚友的孤寂。前段写 得愈是热闹,后段的创痛感愈强。
四、课文分析:
1.文章体裁:这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 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我们既可看成是文艺 随笔,又可视之为悼念性的记人散文。 2.阐发的文艺思想:本文阐发了“胸有成竹” 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 “胸有成竹”:指对客观事物必须反复观察,凝 神结想,一旦构思成熟、灵感突发,就应一气呵成地 创造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心手相应”:指必须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将 心中意象化为笔下造型,而技巧的掌握只有通过不断 的学习、实践。 对从事艺术创作、乃至一切与技艺性相关的工作 依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解读第一段: 可分三层。 ①文与可的绘画理论。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③引用苏辙的话,进一步赞赏文 与可的绘画技巧的精妙、深邃。指出艺 与道的密切联系。 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 的体会和主张。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 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 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 以为口实。 不自贵重:不自以为了不起。 缣素:古人用来作画的白绢。 足相蹑:脚互相踩碰。形容前来求画的 人络绎不绝。 诸:“之于”的合音字。 口实:话柄。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 解牛者也,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 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 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 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遗:赠送,送给。 斫:砍,削。 与:肯定,赞成。 托于斯竹:寄托在画竹上的道理。托:寄托。 有道者:深谙事物规律的人。 并:一并,一起。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 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 乃:却。 累:加,积。 岂复有竹乎:怎么还会有(完整而有生气 的)竹子呢?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必须 有完整的竹子的形象。成:完整的。 熟:仔细。 乃:才。 所欲画者:想要画的东西。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 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从之:跟随脑子里的构思。 振笔直遂:动笔作画,一气呵成。直: 径直。遂:完成。 追其所见:追从、捕捉脑子里所见到的 形象。 少纵则逝:稍一放松,时机就消失了。 少:稍微。纵:放松。逝:消逝,消失。
古人非常喜欢竹子
把竹称为“岁寒四君子”之一。 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二、读准下列红色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wèi )
近语士大夫( yù ) ①告诉 ②告诫 萃( cuì) 寒梢(shāo )
喷饭( pēn )
斤斧何曾赦箨龙( tuò ) 畴昔(chóu )
三、课文串讲:
第1自然段
苏轼先后被贬岭南、海南,生活十分艰苦, 但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 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 美的散文。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柬 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 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 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 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tiá o]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 而有之也。 萌:萌芽,这里指初生的竹笋。 具:具备,全备。 蜩蝮蛇蚹:指竹子初生时像蝉壳、蛇 鳞的形状。蜩蝮:蝉壳。蛇蚹:蛇腹下的 横鳞。 剑拔:形容修长的竹子,如剑出鞘, 挺拔有力。 寻: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 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 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 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 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 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 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 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 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 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 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 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然:这样。 所以然:为什么这样的道理。 平居:平时。 了然:清楚、明白。 忽焉丧之:忽然不见了,忘记了。丧:丧失。 岂独竹乎:难道仅仅画竹是这样吗?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 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 “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 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绢,吾将 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妄:错。 实:证实。 许:这样,这般。 遗:赠送。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 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曰: “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 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 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 失笑喷饭满案。 斤:斧子的一种。 赦箨龙:放过,饶过。箨龙:竹笋的 别名。
第二段,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 俗的品德,回忆和文与可交往的情趣。
1、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 他们的画布当袜子 ——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 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 歌 ——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 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
——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 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 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 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 无间如此也。 没:通“殁”,死亡。 是岁:这年。 曝:晒。 废卷:放下画卷。 载:记载。 畴昔:昔日,从前。
3.记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作为记人散文, 作者叙述了文与可的轶事和两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了 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和两人之间亲厚无间 的情谊。作者睹画思人,忆旧伤怀,悼念之情十分感 人。 4.文章线索:全文以文与可论画竹始,中间写 两人关于画竹的交往,以曝晒文与可所画之竹结, “画竹”一线贯串始终。倒笔成文,卒章见志。 5.文章特点: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文 笔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文与可墨竹图
一、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 家,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称为“三苏”。 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自成 一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 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fu)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能画 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 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 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 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 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 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 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 已。” 萃:聚集。 拟:打算。 寒梢:竹子的别名。因竹耐寒,故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