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期台湾人前往大陆的原因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据时期台湾人前往大陆的原因探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求发展
日据台湾时期,总督府高级官吏都是日本人,各县市高官职位也由日本人垄断,人数更多。
台湾人不仅在日本帝国议会没有代表,而且也没有机会参与台湾的立法或行政机构。
台湾人要进入官僚系统,必须参加普通文官考试、高等文官考试。
若非经由上述管道,就业机会非常有限,尤其在军校毕业或学飞行者,更是求职无门。
如谢文达虽毕业于日本千叶县伊藤飞行学校,但因参与台湾民族运动,因而不得不投入中国河南的空军任务;又如同工不同酬,如任职教育界,但日人的薪水比台人多六成,同毕业于台北工业学校,但分发到电力公司服务后,所领到的津贴,台湾人也要比日本人少,至于找不到职业的更是比比皆是。
而此时,日本采取“以汉制汉”的方式在大陆各地成立伪政权,再加上日本为控制中国在各地设的特务机关需要人手,部分台湾人因此在各伪政权、特务机关中担任职务。
如跟随“满洲”皇帝溥仪在东北的人,如邓孝婿、谢介石及其部下陈文山、林景文等一些台湾人。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仍然有着贸易往来,因此有大量的商人活跃于大陆,战时他们大发横财。
也有一些到大陆地区求学而后就业的人,比如在满洲就学,在大同学院、建国大学毕业的,这些人大都是台北高商、高工毕业在台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向大陆发展。
同时,还有因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前往大陆的知识分子。
此外,还有从事于其他各种行业的台湾人。
二、战争期间台湾总督府的征召与招募
在台湾人前往大陆的过程中,有些人是自愿前往,有些则是被日人征召无法拒绝。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了协助将攻陷南京而受伤的军人送医,12月台湾总督府第一次在台招募军夫。
随着日军在我国战线的深入,日本殖民当局继续在台征召台湾青年充当军夫。
1942年4月公布招募“陆军特别志愿兵志”,当时共录取1000多名台湾人,分两期入伍。
日本海军在1943年战争陷入困境,在不得已情况下,1943年8月1日开始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第一次募集海军志愿兵多达31600余人。
1944年8月22日台湾总督府宣布台湾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9月1日正式施行征兵制度。
根据日本厚生省于1973年4月14日的报告记录,昔日征调参战的台湾军人有80433名,军属和军夫则有127750名,共计207183名。
到1945
年台湾光复时有七万多台胞滞留在大陆各地,其中被日本征召从事军事活动的台籍日本兵等占主要,主要分布在海南、广州、厦门等地区。
那时,日本规定只有日本本国臣民才有资格成为军人,故日本殖民当局屡称台人没有兵役负担,因此应在别的方面多做贡献。
然而对台人而言,不服兵役并非恩惠,故让台湾人担任地位远较军人低的军属或军夫。
军夫仅能在战场上搬运粮食、武器、伤兵及打杂勤务的工作。
故人们讽刺日本军队内的排列顺序为军人、军犬、军马、军属与军夫。
日本依照其战略,对满洲国、华北、华中、华南及东南亚等地进行侵略计划,虽然日军以短暂时间攻下城池,但如何维持其优势及应付游击队的偷袭,军事物资的补给线成为一个大问题,因此,日军就想出了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办法,企图在占领该地期间耕作所需的粮食,所以就必须征调农业专才到上海、华南等地,农业义勇团就此产生。
主要目的是到日本设在中国的农场中工作,以确保日本军方取得新鲜的蔬果,故在台湾各地招募200名,共计1000名,任期1-2年。
后来日本也征调了不少人去广东、海南当兵或军属等,其中包括新闻记者,如王诗琅等这些被征调去海南岛、南洋当兵的人也有拓南战士,其成员的
出身包括农、工等职业出身的台湾人。
海南岛被日本在二次大战期间,列为“南进政策”中重点规划的地方。
在战时被调往海南岛的,除军人外还有征调土木、建筑、水电、农产、畜牧等人才,投入建设海南岛行列。
”
三、求学
日据时期,台湾在教育领域经历了两个时期,以1919年为分界点。
1898年台湾设立公学校招收台湾儿童,设立小学校专门招收日本儿童。
原住民儿童进入“蕃童教育所”。
在台日人与台湾人儿童就学率有显著差异,1914年台籍学生就读于学习的人数为60040人,就学率为%,该年日籍学生就于小学校的就学率却高达%。
1917年台湾人适龄儿童就学率男子为%,女子为%,平均为%,而日本儿童就学率男女分别为%和%。
后来,日本宣布这项政策失败,宣布其最终目标是推进台湾人的日本化,将其变为日本帝国的忠实臣民。
此前,台湾人的教育完全被忽视,但此后学校支出增加,学生人数增加。
1922年确立了“日台学生共学制”。
台湾总督府一再标榜其“同化政策”,实则仍然实施民族歧视政策与差别待遇。
据资料显示,到1936年台湾儿童平均就学率艰难的上升到%,日人则高达%,二者相差甚远。
面对台湾总督府对台湾教育的控制,台湾人无法得到公平的教育。
无法在台湾受教育者另有
两条管道,一是赴日留学,虽受到的差别待遇少,但因学费高,多半是有钱人的子弟;二是到大陆求学,如较穷困的人家子弟、厌恶日本统治者,或较具民族意识者。
虽然大陆教育品质不一定好,但可选择的名校多,学费低,甚至免费,何况也有日本人办的学校,如医学校方面,有奉天的满洲医科大学、青岛东亚义学专门学校、平壤医学专门学校以及厦门的厦门博爱医院附属医学校等(1929年结束)。
然而那时有不少台湾青年赴华求学,均经历过日本殖民当局对其的百般阻挠与刁难。
当时日警或将赴华求学的台湾青年召至警察局训斥,或推断其赴华不是为专心求学,或赴华也不会用功等理由,拒发台民赴华旅券,以阻其前往中国大陆求学。
日本当局甚至宁可容忍有反日倾向的“问题学生”赴日本本土求学并策划反日运动,也务必全力阻挠台湾学子赴中国大陆求学。
那时,台湾学子甚至因无法获台民赴华旅券,而取道日本再转赴中国大陆求学。
20世纪20年代,许多台湾青年或受文化协会民族启蒙运动的影响,或不满日人据台、或仇视日人虐待台民、或怀亡国之思且以中国四千年多传统文化为傲,甚至憧憬之故,从而放弃赴日本求学,等待日后进入日台两地上层社会的机会,毅然返回祖国大陆求
学。
四、反抗日本人统治
由于饱尝殖民统治的辛酸,部分心存汉室的台湾人往往前往祖国大陆,希望减少来自台湾总督府的压力。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许多台胞先后返回大陆,支持祖国的革命和抗日斗争,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挑起中华民族联合抗日之势,参与祖国抗战运动,才能达成大陆、台两地最后的胜利,也成为台湾志士心向往之的任务。
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殖民统治已久的台湾人,纷纷返回大陆参加抗日战争,据估计一年之内有五万余人。
其中包括谢南光、李友邦、宋裴如、丘念台、黄朝琴、游弥坚、连震东、蔡培火、柯台山、张邦杰等人。
从1921年到抗战军兴,台湾同胞在祖国的反日团体至少有40个以上,依照地方的分布,则以上海、厦门为活动中心,其后随抗战转移到华南及重庆。
其中除了以知识启蒙为导向的台湾学生社团以外,居留在大陆的台湾志士争取以台湾光复为目的的台湾抗日革命组织,诸如台湾民族革命总同盟、台湾革命党、台湾青年革命党、台湾独立革命党、台湾国民革命党、台湾光复团。
由于这些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力量分散,难于集中,为整合在大陆的抗日组织,中国国民
党中央组织部出面斡旋,最终在1941年2月10日,在重庆将各分散的台湾抗日革命组织合并成台湾革命同盟会。
五、其他原因
此外,除以上原因之外,日据台湾后,由于台湾籍民拥有日本国籍,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拥有治外法权,这种特殊的地位,引起当地居民中一部分不孝子弟的羡慕,这部分人想尽办法,通过购买台湾人旅券等方式混入台湾籍,假冒台湾籍民随之在各地产生。
台湾籍民借此享用日本帝国的“恩惠”,在中国形成特权,这也是台湾人前往中国大陆的原因。
在厦门,出现了黑社会的籍民团体,发生诸如台纪事件、台探事件等轰动一时的涉黑刑事案件。
厦门本地人指出厦门的台湾无赖汉,做了种种坏事,由于其以日本国籍为护身符开设赌场,设吸鸦片房、开勾栏院,甚至靠其所有的武器,串通中国的盗贼,演出抢劫中国良民的丑态,中国官宪也奈何他们不得。
他们既敢带武器在市中逞凶,又有日本国籍做护符。
”就华南地区而言,台湾人既是日本籍,因此不必接受中国官方的审判(日本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此外,台湾人在厦门,除了向台湾公会交会费外,可以拒缴地方卫生费、巡逻费,即使是妓女也可以不交乐户印
花税,台湾籍民甚至可得长一尺,宽七八寸之椭圆形木制徽章,将之挂在家门口,表示自己为日本籍民的身份,以减少来自中国方面不当的干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