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

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
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

第26卷 第5期2010年 5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 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 ure Vol.26,No.5

May ,2010?工程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10)05-0048-05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

李伯聪,海 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摘要:深入研究社会科学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科学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的哲学分析和反思,另一方面,社会哲学又是“社会工程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的理论体系中,“社会知识”是一个基本概念,必须大力加强对社会知识论的研究。本文对社会事实和社会实在、原因和理由、论证和说服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指出在社会工程哲学领域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有关规则、理由、说服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社会工程哲学;社会知识;理由;说服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9-10-12

作者简介:李伯聪(1941—

),河南省禹州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哲学和工程社会学;海蒂(1963-),女,北京市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程哲学。

最近几年,社会工程哲学〔1〕引起了愈来愈多的

关注,这不但是学术发展需要的反映,更是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反映。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

。所谓改变世界,其含义既包括改变自然界,同时也包括改变社会。人类主要是通过工程活动———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的方式来改变世界的。虽然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不是互不相关而是密切联系的,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工程”。在研究和发展社会工程哲学时,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1 社会科学哲学是社会工程哲学的

重要理论基础

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中,不但开拓和发展出了自然科学,而且开拓和发展出了社会科学。在哲学领域,以自然科学理论和实践为反思的对象而形成了“(自然)科学哲学”;而“社会科学哲学”则是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反思的结果。

特纳和罗思在《社会科学哲学》一书中说,虽然自然科学先于社会科学而产生,然而,科学哲学与社

会科学哲学却是在19世纪基本同时产生的〔3〕2

。可是,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科学哲学在20世纪下半叶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和学术成果丰硕的学术领域,而社会科学哲学却显得内容贫乏,相形见绌。与科学哲学领域内大师辈出(例如库恩、波普尔

等)和范式、证伪等新概念不胫而走相比,社会科学

哲学显得影响不大,成绩贫乏。对于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水平,特纳和罗思在《社会科学哲学》中说,

“社会科学哲学一直是围绕社会知识的科学地位问题而进行的松散探究”〔3〕1

;博曼在《社会科学的新哲学》中说,“几十年来,哲学家和方法论学者一直在努力把复杂多样的、被称为‘社会科学’的

活动统一起来,但这种努力并不成功”〔4〕

。总而言之,目前国内外对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视程度和力量投入都严重不足,研究水平和学术进展严重滞后。

现在,社会科学哲学学术发展滞后现象由于社会工程哲学的“异军突起”而显得更加引人关注了。关心社会科学哲学发展的学者应该充分利用当前这个有利时机大力促进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使其得以充分发挥作为社会工程哲学理论基础的重要作用。

从理论逻辑和学科相互关系角度看,社会科学哲学处于“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的“中间位置”上:它的“左手”牵着“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它的“右手”牵着“社会工程哲学”。这种学术位置和学科位置既是社会科学哲学发展的制约条件同时也是强有力的推动条件和牵引条件。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状况就要同时取决于它究竟能够在“左手方面”和“右手方面”得到什么样的支持、推动和牵引了。

由于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科性质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的哲学分

8

4

析和哲学反思,这就决定了它的核心内容是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操作工艺、价值论等角度对社会问题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进行哲学分析和研究,这就使人们有理由相信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可以在促进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我们期待这种积极作用能够随着“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而愈来愈突显出来。

另一方面,从理论逻辑上看,社会科学哲学本应该成为社会工程哲学的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可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社会工程哲学已经在缺乏社会科学哲学理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匆忙出场”了。在这样的环境和情况下,如果不能大力加强、加快和深化对社会科学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如果一直缺少社会科学哲学提供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基础,“匆忙搭建”的社会工程哲学的“理论大厦”就难免成为“沙滩上的房子”。从这个方面看,我们应该把“社会工程哲学”的“出场”作为促进“社会科学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拉力”。我们希望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能够在良性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推拉互动、共同繁荣。

2 关于“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

在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的理论体系中,“社会知识”是一个基本概念,围绕“社会知识”而出现的种种问题形成了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域”。

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是两类不同的知识,它们在性质特征、获取途径、建构方式、表现形式、结构功能、方法论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多不同。有理由认为:分别以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为研究对象,完全可能形成两个“并列”的研究领域———“社会知识论”和“自然知识论”。

“社会知识”的作用和意义不但表现在它是“社会科学”的分析对象和提炼社会科学理论的原材料,更表现在它是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社会工程活动———的必需前提。“社会工程活动”不是自发的活动,它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如果不以一定的社会知识为前提条件,任何社会工程活动都是不可能计划和实施的。于是,“社会知识”就成为了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共同关注的问题。

应该申明:虽然许多人都认为“认识论”就是“知识论”,epistemology就是t heory of knowledge;但本文所说的“社会知识论(t heory of social knowl2 edge)”却不等于许多人所谓的“社会认识论(social

epistemology)”。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所谓“社会认识论”乃是“对知识或信息的社会维度的研究”。根据这个解释,目前西方学者心目中的所谓社会认识论(social epistemology)仍然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那种以自然知识为基本对象的认识论,只不过强调了知识和认识过程中的社会维度而已。而本文所理解和界定的“社会知识论”的基本对象和内容是研究“社会知识”问题,而不仅仅是研究知识的社会维度,这就使它与西方学者所谓的“社会认识论”有了很大的区别。

努力从哲学上深入分析和阐明社会知识的本性、特征、构成和功能不但是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深入发展的需要。

社会知识论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以下仅对社会事实和社会实在、原因和理由、论证和说服等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

1)社会事实、社会实在和制度实在

无论从概念的逻辑关系看还是从现实问题的分析方面看,社会事实和社会实在都势所必然地要成为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的开端性范畴,起始性范畴。

从逻辑关系上看,“社会事实”是“事实”的一个子类。在我国哲学原理的传统教科书中,常常强调“事实”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于是,就形成了“客观事实”这个概念。对于“社会事实”,是否也可以同样地把它解释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社会事实和自然事实之间存在着许多深刻的差别。形形色色的社会事实(例如法律案件的事实、历史事实、经济事实等)之能够成为“社会事实”,就在于它无法脱离与主体的联系,社会事实必然与一定的制度联系在一起,可以说,离开了一定的制度关系和人的认识就无所谓“社会事实”存在和出现。

迪尔凯姆最早从社会学和方法论立场分析和研究了“社会事实”(social fact)这个概念,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分析和阐述“社会事实”这个概念而展开的。迪尔凯姆指出,社会事实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事实,它构成了“事实”的“一个新种”。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定义为特定的“人的行为方式”〔5〕34,社会事实“以社会为基础:要么以整体的政治社会为基础,要么以社会内部的个别团体,诸如教派、政治派别、文学流派或同业公会等为基础”〔5〕25。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固有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事实。他说:“社会学

94

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

不是其他任何一门科学的附庸,它本身就是一门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的科学。对社会现实的特殊感觉是社会学者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只有具备社会学的专门知识才能使他去认识社会事实”〔5〕156。在迪尔凯姆的理论框架中,社会事实是与人的行为方式和一定的人群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它与“并不与特定人群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事实有了根本的区别。

改革开放后,我国司法实践中强调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那么,这个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中的“事实”是什么意思呢?我国以往在“哲学原理教科书”中所宣传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的观点在这里遇到了“麻烦”。我国许多法学工作者认识到“传统证据法学中的‘客观真实理论’、

‘真相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一系列抽象的哲学命题是无法真正解决诉讼中认识和诉讼裁判问题的”〔6〕。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传统的“客观真实理论”被法学界“摈弃”,法学界对案件事实、事实认定、证据、根据等问题有了许多新分析和新认识,这就不但深化了对法学领域中的“案件事实”的理解,而且还将有力地启发哲学界对“社会事实”问题进行新的哲学分析和哲学讨论。

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和内容绝不仅仅是进行术语分析、

“语言游戏”,而是必须直接面对社会事实(例如历史事实、经济事实等),于是,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中,也都必然会有学者从本学科出发而涉及对“社会事实”这个概念的分析和讨论。而吉尔伯特在1989年出版的《论社会事实》〔7〕则反映了哲学界对“社会事实”这个范畴的新兴趣和研究的新进展。

与社会事实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实在”这个范畴。正像“实在”是科学哲学的核心范畴一样,“社会实在(social reality)”也是社会科学哲学———以及社会工程哲学———的核心范畴。

自塞尔于1995年出版《社会实在的建构》后,“社会实在”问题引起了愈来愈多的讨论和关注。塞尔提出应该区分原始事实(brute fact s,有人译为“无情事实”)和制度事实。前者的存在不需要以人类的意向性、语言和制度为前提,例如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而后者需要以人类的制度为前提,例如一张钞票。前者是不依赖观察者的现象,后者是依赖于观察者的现象。塞尔认为,制度实在是社会实在的一个子类,于是他也常常连称“社会和制度实在”(social and instit utional reality)。塞尔认为可以运用功能的归属、集体意向性和构成性规则———“在情景C中X算作Y”〔8〕———来分析和研究社会实在。根据这个观点和解释,钞票之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事实或社会实在,只能是与特定主体之间存在密切依赖关系的事实或实在,而绝不是什么不依赖主体的客观事实或存在。

如果说,传统认识论是在研究原始事实(brute fact s)和“自然实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社会知识论”就需要以研究社会事实和社会实在为前提和基础了。社会事实、社会实在〔9〕、制度实在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本范畴,我国学者应该高度关注和深入开展对这三个范畴的学术研究工作。

2)原因、目的和理由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两类不同的现象。自然现象是因果论现象,而社会现象是目的论现象。自然现象是无目的的现象,而社会现象中却渗透和负荷着行动者的特定目的和意图。自然现象是只有因果性而无目的性的现象和过程,而社会现象却是既有目的性又有因果性的现象和过程。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区别使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自身的学科性质、内容和作用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分野:在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哲学中,因果关系、原因范畴占据着核心位置;而在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中,理由和目的范畴占据了核心位置。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问“为什么”。可是,在自然科学中,这个“为什么”的真正含义是问“因为什么”,即“原因是什么”?而在社会科学中,这个“为什么”的真正含义是问“为了什么”,即“目的是什么”或“理由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和“目的是什么”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对于自然过程,要问“原因是什么?”对于社会活动,要问“理由是什么?”

布罗姆利说:“在机械性行动与目的性行为之间存在重大的区别———前者包含着原因,而后者包含着理由”〔10〕117。“我们如果想要理解经济制度的意义,并构建一套制度变迁的理论,那么就必须把我们的工作建立在充分理由这一概念的基础上”〔10〕118。理由“是那些给人带来信念和欲望、让他想象未来并据此行动的东西”〔10〕128。“理由关注于目的的范畴,而原因则属于机械因果的范畴”〔10〕132。

英语的reason是多义词,在翻译为汉语时,它可以被译为“理性”或“理由”。在哲学领域,许多人仅注意了reason的前一含义而忽视了其后一含义。

原因不同于目的,理由不同于原因。可是,对于社会活动过程来说,我们却可以说,目的和理由在社

05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6卷 第5期

会活动中发挥了与自然现象中的原因相类似的作用。“人们期望发生的未来状态既解释了他们的行为,也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10〕7。

对于因果关系,各门自然科学提供了说明各种因果关系的因果律,而逻辑学则提供了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布罗姆利认为,对于社会行为,则需要提供行动的理由———特别是充分理由———和运用“溯因法”。

与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中对于因果范畴和因果关系的大量哲学研究成果相比,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中对理由范畴和相关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就显得过于薄弱和关注太少了。

由于理由问题在社会行为、社会活动、社会科学、社会工程中常常位居核心位置,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意义,这就使加强对理由范畴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特别迫切的任务。

目前,在对理由这个哲学范畴的分析和研究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都还未引起充分关注,更不要说得到充分阐述了,例如理由范畴和目的范畴的相互关系问题、理由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问题、理由的作用机制和相关方法论问题、充分理由和不充分理由的定义和关系问题等等。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大概就是充分理由和不充分理由的定义和关系问题了。

行动需要有“理由”。当“理由”被公开说出时,它可能是真实的“理由”,也可能仅仅是“借口”。

“目的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致”,“理由不可能绝对充分”,这就是社会行动、社会科学、社会工程、

“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遇到的基本现实和极大难题。由于西蒙已经提出了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有限理性”的概念,我们似乎也就不必对于“理由不可能完全充分”这个问题过于忧心忡忡了。与“有限理性”论相“平行”,我们需要在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领域研究“有限理由”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限理由”和似是而非的“借口”绝不是一回事,“有限理由”不能变成可以使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借口”“合理化”或“理由化”的“挡箭牌”或“化装术”。可是,要划清这里的界限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分析理由范畴,可以发现这里有许多真假难辨、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意在言外、虚实掺半等形形色色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充分理由”和“不充分理由”的关系更是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11〕,理论工作者应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深化对理由、目的、原因等范畴的认识和理解。

3)论证、说服和修辞学

逻辑学和修辞学都是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在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中,更加重视逻辑方法和逻辑学,于是,“哲学逻辑”便与“科学哲学”“同步”地或“相互伴随”地发展起来了。可是,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活动中,却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修辞学和说服方法甚至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活动中,需要更加重视说服方法,而修辞学的实质乃是“说服的艺术”,于是修辞方法和修辞学就顺理成章地应该被突显出来了。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应该努力研究和发展“哲学修辞学”。

应该强调指出:修辞学的核心主题是关于“说服”的作用、意义和方法的问题。有人把它的实质理解为关于华丽辞藻和如何写作美文的艺术,这实在是一个绝大的误解。麦克罗斯基说:“修辞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使我们看清楚自己是怎么说服别人的”。“在不同的时期,说服的方式不是固定的。柏拉图使用对话体,现代哲学家则需要一阶谓词逻辑。事实上,从古至今,在任何30年内,我们说服别人的方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12〕。

在经济学哲学领域,麦克罗斯基对经济学的修辞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他说:“修辞学,起源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体良,它在文艺复兴时代获得新生,笛卡儿逝世三个世纪后兴起的笛卡儿主义教条———‘只有无可怀疑的才是真实的’———则把修辞学送上了十字架”。“新修辞学兴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立者是英国的I.A.理查斯和美国的肯尼斯?柏克”〔13〕。

麦克罗斯基倡导和呼吁开展对“经济学的修辞”的研究,罗蒂认为出现了“修辞学转向”,但实际上,他们关于修辞学问题的观点似乎都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应者寥寥。

当我们面对社会活动、社会工程和社会现实生活时,我们再也不能轻视和忽视作为“说服的艺术”的修辞学的作用和意义了。

在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中,必须加强对修辞学和修辞方法问题的研究。如果说逻辑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论证,那么,修辞学的任务和灵魂就是说服。论证方法和说服方法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差别的方法。

在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中,论证方法占据了一个核心性的地位。论证方法主要反映的是真理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而在现实生活中,论证的成功常常不等于说服的成功。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论证更充分而说服不成功”与“论证不充分而说服却相当成功”的事例。

15

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

怎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说服?说服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能够成功?这些都是修辞学关注的问题。在说服活动和过程中,必然渗透着价值、利害和感情的因素。在成功的说服活动中,成功的论证仅仅是说服成功的因素之一。

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工程过程中,虽然仍然必须高度重视论证方法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必须承认需要有论证作为说服的基础,可是,说服过程和说服方法的作用和意义在这里显然更加突出出来了。在谈到说服时,还必须注意“说服决策者”和“说服群众”往往又是两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事情,它们在性质、特征、方法、过程等方面都是各有特点的。

我国古代的“纵横家”在“说服决策者”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且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和方法论研究。在社会工程活动中,不但需要说服决策者而且需要说服群众。“说服决策者”和“说服群众”的作用、意义和方法论问题中,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在修辞学领域和“说服”问题上,必须高度警惕和反对诡辩论和诡辩家,必须划清“不可抗拒的说服”和“突破心理防线的蛊惑”的界限。然而,要想划清这个界限有时又谈何容易。

在研究社会活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工程哲学中修辞学问题时,不但应该注意继承古今中外的有关遗产,更应该努力面向现实情况进行新的理论总结和升华。

在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领域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有关规律和规则〔14〕、原因和理由、论证和说服的种种问题,应该在新语境、新范畴中努力开拓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的新边疆。

参考文献

〔1〕王宏波.社会工程研究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19.

〔3〕特纳,罗思主编.社会科学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2.

〔4〕博曼.社会科学的新哲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5〕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商务印书馆,2007.

〔6〕吴宏耀.诉讼认识论纲———以司法裁判中的事实认定为中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序”1.

〔7〕M G ilbert.On Social Fact s[M].London:Routledge.1989.

〔8〕塞尔.社会实在的建构[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

〔9〕李伯聪.略论社会实在———以企业为范例的研究[J],哲学研究,2009(5).

〔10〕布罗姆利.充分理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G oldman,B.Why We Need a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a Work in Progress[J].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2004(2):163-176.

〔12〕麦克罗斯基.有了修辞学,你将不再需要实在论,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M],迈凯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332.

〔13〕麦克罗斯基:“经济学的修辞学”,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M],豪斯曼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56.

〔14〕李伯聪.规律、规则和规则遵循[J],哲学研究,2001:12.

Some Issues of Philosophy of Social E ngineering and Social K now ledge

L I Bo2cong,HA I Di

(School of Humanities,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00049,China)

Abstract: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 is a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field.On t he one side,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 is philosophical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social sciences;on t he ot her side,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 is a t 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hilosophy of social engineering. Social knowledge is a basic conception of t he t heoretical system of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of social engineering.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reason and persuasion are supremely important issues in t 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social engineering.

K ey w ords: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philosophy of social engineering;social knowledge;reason;persuasion

(本文责任编辑 王建军) 25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6卷 第5期

《社会学概论》笔记三

第三章:文化 本章指导: 一、学习目的 文化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范畴,文化为一个社会提供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团结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必须要知道它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本章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 二、课前准备 1、阅读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化一章; 2、观看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主要演员:梁家辉蒋文丽); 3、就你所了解的其他社会里人们的风俗习惯或日常行为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是怎样的,试举一、两例; 4、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社会状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2、请尽量阅读本章的参考书目,这些经典著述将拓展我们的视野并提高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文化②亚文化③种族中心主义④文化相对性 四、学习重点 1、掌握文化的界定、构成; 2、文化分析的三个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 3、文化的本质,文化变迁的方式; 4、亚文化。 重要概念 1、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许多不同,而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的一种测试。 2、这里的文化有两个特点: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享。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3、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什么呢? 是语言,它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方式。 4、那语言对于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①通过语言,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表达方式。 ②没有语言,大部分的人类思想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对小孩而言,他们是通过语言了解了其父母、老师及朋友对他们的期待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被置身于一个无人与其交流的环境中,他(她)就不会成为一名社会成员。 总之: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建设和传递文化。 5、物质文化能折射出非物质文化的意义。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的人造制品,考古学家们就能重构当时社会中非物质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中的规范。

高一数学知识点梳理最新五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梳理最新五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 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α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平行或异面。 若直线a与平面α平行,那么在平面α内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无数条;平行。 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经过直线a的平面β与平面α相 交于直线b,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平行;因为a∥α,所以a与α没有公共点,则a与b没有公共点,又a与b在同一平面β内,所以a与b平行。 综上分析,在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结论?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2 集合常用大写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B,C…而对于集合中的 元素则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b,c…拉丁字母只是相当 于集合的名字,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将拉丁字母赋给集合的方法是用一个等式来表示的,例如: A={…}的形式。等号左边是大写的拉丁字母,右边花括号括起来的,括号内部是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1.列举法﹕常用于表示有限集合,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1,2,3,……} 2.描述法﹕常用于表示无限集合,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用文字﹐符号或式子等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 叫做描述法。{x|P}(x为该集合的元素的一般形式,P为这个集合的 元素的共同属性)如:小于π的正实数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0 3.图示法(venn图)﹕为了形象表示集合,我们常常画一条封闭 的曲线(或者说圆圈),用它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集合 自然语言常用数集的符号: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 作N;不包括0的自然数集合,记作N_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Z+;负整数 集内也排除0的集,称负整数集,记作Z-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称作整数集,记作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Q={p/q|p∈Z,q∈N,且p,q互质}(正负有理数集合分别记作Q+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正实数集合记作R+;负实数记作R-) (6)复数集合计作C集合的运算:集合交换律 A∩B=B∩AA∪B=B∪A集合结合律 (A∩B)∩C=A∩(B∩C)(A∪B)∪C=A∪(B∪C)集合分配律 A∩(B∪C)=(A∩B)∪(A∩C)A∪(B∩C)=(A∪B)∩(A∪C)集合德.摩根 律集合 Cu(A∩B)=CuA∪CuBCu(A∪B)=CuA∩CuB集合“容斥原理”在研 究集合时,会遇到有关集合中的元素个数问题,我们把有限集合A 的元素个数记为card(A)。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康德社会哲学翻译

3. Social Contract Kant provides two distinct discussions of social contract. One concerns property and will be treated in more detail in section 5 below. The second discussion of social contract comes in the essay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an a priori restriction on the legitimate policies the sovereign may pursue. The sovereign must recognize the “original contract” as an idea of reason that forces the sovereign to “give his law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ould have arisen from the united will of a whole people and to regard each subject, insofar as he wants to be a citizen, as if he has joined in voting for such a will” (8:297). This original contract, Kant stresses, is only an idea of reason and not a historical event. Any rights and duties stemming from an original contract do so not because of any particular historical provenance, but because of the rightful relations embodied in the original contract. No empirical act, as a historical act would be, c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any rightful duties or rights. The idea of an original contract limits the sovereign as legislator. No law may be promulgated that “a whole people could not possibly give its consent to” (8:297). The consent at issue, however, is also not an empirical consent based upon any actual act. The set of actual particular desires of citizens is not the basi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they could possibly consent to a law. Rather, the kind of possibility at issue is one of rational possible unanimity based upon fair distributions of burdens and rights in abstraction from empirical facts or desires. Kant's two examples both exemplify this consideration of possible rational unanimity. His first example is a law that would provide hereditary privileges to members of a certain class of subjects. This law would be unjust because it would be irrational for those who would not be members of this class to agree to accept fewer privileges than members of the class. One might say that no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could cause all individuals to agree to this law. Kant's second example concerns a war tax. If the tax is administered fairly, it would not be unjust. Kant adds that even if the actual citizens opposed the war, the war tax would be just becaus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war is being waged for legitimate reasons that the state but not the citizens know about. Here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might cause all citizens to approve the law. In both these examples, the conception of “possible consent” abstracts from actual desires individual citizens have. The possible consent is not based upon a hypothetical vote given actual preferences but is based on a rational conception of agreement given any possi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Kant's view is similar to th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of Hobbes in a few important respects.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does not involve a historical act. In fact it can be dangerous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tate to even search history for such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of state power (6:318). The current state must be understood, regardless of its origin, to embody the social contac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a rational justification for state power, not a result of actual deal-making among individuals or between them and a government. Another link to Hobbes is that the social contract is not voluntary. Individuals may be forced into the civil condition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新版)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也是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联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价格与供求相互关系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不同行业和地区得到配置)

高一生物重点知识点整理(必背)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pdf

人教版高一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 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 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 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 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 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篇二】 1.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 (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 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https://www.360docs.net/doc/7a12900066.html,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

哲学常识(上) 25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5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26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6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265、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266、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267、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268、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27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7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7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7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5、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7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7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79、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80、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81、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28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83、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84、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28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86、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8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2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9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293、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9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本文来自网上,帮助你理解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中会考是高考的通行证,只有通过会考,才能参加高考,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 高中政治会考必备知识点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较高的使用价值都有顺利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注:商品生产者从商品判断标准的中得到的启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上乘的商品,其价值容易实现。同时,产品质量越好,信誉越高,使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职能是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生活中表示为价格标签)——表现和衡量其他 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注1: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注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不是说货币只有这两个职能。注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货币参与交换的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手段的 职能;若交钱提前于交货或滞后于交货则表现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社会学必备哲学基础 有影响的主要是近代西方哲学 哲学的三类问题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 知识论分为经验论和理性论。 (马克思单列) 主要两大纠结点 经验论 在经验论与理性论(即唯理论)的长期论争中,经验论由盛而衰,理性论有抬头的迹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开始,由B.A.W.罗素发展起来的分析经验论(见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以及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哲学流派也倾向于经验论。这一时期,理性论仅仅在新经院哲学(见新托马斯主义)中还有点影响。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运动,力图恢复理性论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而对经验论最沉重的打击,是来自心理学方面。蓬勃发展起来的认识心理学派,给理性论提供了反驳经验论的最有力证据。按照认知学的看法,心灵完全不是一块白板,即使最简单的知觉也受认知作用的影响,决不是单纯接受来自外界的刺激。一个意象更是信息储存与检索的复杂操作,经验论者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经验或观察并不存在,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中,认知的模式或范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科学实在论根据新的物理实验结果对经验论所作的批评,也为理性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验论者不仅忽视了心灵或理性的作用,而且还否认或怀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的存在,并以可观察性作为实在性的标准。大多数科学实在论者反对经验论主张的这种观点,有些实在论者还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科学哲学中最后的裁判员不是理论,而是实验,不是我们怎样思想,而是我们如何行动。在他们看来,能够产生效果的理论对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们是实在的。经验论和理性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易位,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篇一】高一语文基础知识点整理 1、准确、生动而深刻的词语: ⑴能否将“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中“认识的”三个字去掉呢? 不行。我们要注意这句话的语言环境。一位艺术家被“造反派”批斗,毒打,游街示众,变得“半死不活”,这时候,稍有人性的人都会怜悯,救治他,更不用说“认识的”人了。现在连“认识的”人都“掉开头去”,揭示了“*”已将人的心灵扭曲,或者说人们慑于“造反派”的淫威,不敢救治艺术家。而就在此时,艺术家邻居的小狗却奔了过来,“亲热地叫”“扑”“闻”“舔”“抚摸”,是非颠倒的岁月,人的良知竟不如狗。所以“认识的”三个字万万不可去掉。 ⑵说说这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都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每次”和“都”说明了行为次数多,频繁,无一例外。“讨”,说明了行为者要付出尊严的代价,作者的夫人萧珊也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向服务员“讨”骨头是需要勇气的。这三个词合在一起,表现了萧珊对小狗包弟的爱,表达了人与狗之间关系的融洽。 ⑶“……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我”为什么“暗暗地”流泪呢? 因为红卫兵抄“四旧”,要杀狗,包弟变成了“包袱”,

有人建议将它送医院作解剖实验用。包弟的命运未卜,它却浑然不知,而“我”作为它的主人,自身难保,又怎样能救下包弟?所以“我”很伤感,但又不愿让包弟看出,所以只得“暗暗地”流泪。另外,“我”当时处于“半靠边”状态,言行受监视,不能明确地流露出对“宠物”的感情,也只能“暗暗地”流泪。 2、含义隽永的句子: 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分析这句话,要抓住“解剖”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大致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作者如包弟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专制者“解剖”。其二,这是作者为了自保而送走包弟后对自己灵魂的“解剖”,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解剖”,正是作者自己深刻的反思。 ⑵“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有什么用意呢? 第一句话是说“我”将包弟送上了解剖桌,十几年来一直内疚,一直在煎熬,为了“赎罪”,“我”必须给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欠债,”而“这绝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今后的日子“不好过”。但是与过去的十年相比,这“不好过”又算得了什么,那“十年”都挺过来了,还怕别的困难吗?第二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两句话表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