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背后的诗性表达——孙洪敏

合集下载

宏大叙事与女性角色_王琳

宏大叙事与女性角色_王琳

社会科学研究 2001年第3期宏大叙事与女性角色王 琳 〔摘要〕 宏大叙事试图对社会历史提出一种全知的权威的解释。

通过对《古船》、《白鹿原》、《丰乳肥臀》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部作品的宏大叙事框架里,女性角色是一群没有主观的人生吁求,没有主体的心理体验,被充分“性化”与欲望化,游离于社会文化层面之外的非人的存在,说明这个叙事系统本身对于女性是排斥的。

〔关键词〕 宏大叙事;女性角色;排斥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1)-03-0131-06曾几何时,史诗般地、全景式地再现社会历史风貌,成为当代文学品评“大家”的固定标准,也是作家呕心沥血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旦达到这种“宏大叙事”的境界,便获得了对历史阐释的权威。

所谓“宏大叙事”,利奥塔德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包括它伟岸的英雄主角,巨大的险情,壮阔的航程及其远大的目标”〔1〕。

在我国当代文学里,“宏大叙事”的这几个要素体现为高大(全)的英雄主角;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对于重大社会历史题材的驾驭以及题材的深度与广度;社会全景式的再现;叙述者的“史家的眼光”,一种历史的观念,即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处理宏大的社会题材。

也就是说宏大叙事对社会、对历史试图提供一种全知的权威的解释。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时段里,女作家们除丁玲而外,鲜有达到这种境界。

男作家们的宏亮高歌远远盖过了她们的切切低语。

因而,文学长廊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是男作家们提供的。

那么,根据上述几个要素,宏大叙事中女性会得到怎样的表现,小说中英雄男主角与女性角色的关系如何,女性角色能否进入与如何进入重大社会历史题材,史家眼光中的女性角色等等,本文将予以探讨。

《古船》、《白鹿原》、《丰乳肥臀》三部作品堪称是这十余年宏大叙事的代表作,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几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或许对其中女性的真实处境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古船》是几部作品中写得最早的。

论“宏大主题”写作与文学审美的渗透

论“宏大主题”写作与文学审美的渗透

论“宏大主题”写作与文学审美的渗透作者:王玉兴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4期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战略不断推进,“宏大叙事”类作文题的“宏大主题”写作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从写作实践看,由于中学生社会阅历尚不丰富,驾驭“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还不够娴熟,他们极易写假、写大、写空。

“宏大叙事”类“宏大主题”写作的选材、立意和写法瓶颈,是高考作文备考必须要面对的,又必须非突破不可。

高考作文题作为高考的“指挥棒”之一,承载着对青年进行教育引导的重任。

然而,写作毕竟是语文学科的写作,表情达意方式与政治、历史等学科有别。

笔者以为,“宏大叙事”类“宏大主题”的写作,应从学校资源、班级类型和学生兴趣专长出发,有针对性地渗透文学审美要素,这是当前高考作文备考的重要抓手和有效策略。

一、“宏大叙事”原材料样式、特征与“宏大主题”写作倾向要写好一类作文题,首先要了解一类题目的类型、特征及其历史渊源。

这是审好题、写好文的前提条件。

“宏大叙事”指什么?它是就作文题原材料而言的。

我们考察近三年全国卷作文题原材料,“宏大叙事”类题目的原材料呈现样式、特征有两种,一是名词短语并列式隐性叙事,往往是事物、文化、群体行动目标或结果,命意、态度大多隐含其中,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原材料;二是大事年表式显性叙事,命意、态度倾向一般比较鲜明,如2018年全国卷Ⅰ、2019年全国卷Ⅱ作文题原材料。

“宏大叙事”功能又是什么呢?功能在于圈定作文讨论对象的范围(其实是有限选择)。

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就作文题原材料样式而言,那么“宏大主题”又指什么呢?我们考察以上高考全国卷作文四题的写作任务,就会发现,在作文题写作任务中,“宏大主题”之所以称为“宏大”,往往更倾向于倡导正面、正能量内容,写作要求与人生、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具体到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社会生活诸方面密切相关的“联想与思考”,总关乎“青年人生”“文化理解”“历史认知”“劳动价值”“科技创新”“生态意识”“国家观念”“国家发展”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抒情·废墟·怀旧——理解孙频近作的三个关键词

抒情·废墟·怀旧——理解孙频近作的三个关键词

艺文志无论是以代际群体被概括,还是以创作关键词被总结,作家总是无法避免被标签化的命运。

孙频亦是如此,她的创作被冠之以“80后写作”“底层叙述”“女性写作”“苦难叙事”等标签。

众多的标签说明孙频创作的多重面向,也说明孙频在有意识地进行叙事的实验和创作风格的转向。

在孙频202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孙频有意打破以往“生猛酷烈”的叙述惯性,代之以平和而忧伤、素朴而诗意的叙述笔调。

从《我们骑鲸而去》到“山林三部曲”(《以鸟兽之名》《骑白马者》《天物墟》),再到《海边魔术师》《天空之城》《棣棠之约》,孙频持续书写着对自然的重返与复归,并不断扩展叙述的限域:将写作的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山林湖海之中,而是让笔触伸向了更遥深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一、诗性的叙事与抒情的面向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处理“情感”与“现实”、“抒情”与“叙事”、“内倾”与“外涉”之间的关系,如何使个人的情感世界获得广泛而普遍的经验,以及如何使历史与时代的记忆书写更具审美性,抒情·废墟·怀旧山东大学 纪水苗——理解孙频近作的三个关键词Y O U T H是中国小说在对传统叙事进行“创造性转换”而进入“现代”之后无可避免的问题。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视野中,小说一直存在着抒情倾向,而这种内倾的抒情性在不同作家那里又有不同的风格体现。

20世纪20~40年代,鲁迅小说既抒“哀而不伤”之情,又有文化批判的反抒情倾向;郁达夫的感伤浪漫主义小说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萧红以纯粹而沧桑的笔调书写“小城春秋”的诗篇;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则执着于用“温暖与真挚的情感”塑造审美乌托邦。

20世纪50~70年代,革命浪漫主义激情高涨,当代文学中强烈的抒情性主要表现为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和刘白羽、杨朔、秦牧的抒情散文。

进入新时期之后,知青文学带有强烈的情感抒发和个人诉求,或书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或反思历史和人性:知青文学的不同面向无一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美术史写作立场的转换: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

美术史写作立场的转换: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

美术史写作立场的转换: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作者:杨树文邬建华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8期摘要:美术史写作立场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的转换归根到底是对艺术发展目的性和指向性的反思,这不是反叛而是意在丰富历史的尝试。

宏大叙事在构建我们对“通史”的基本认知的同时,也对历史写作产生负面影响:它隐藏的文化目的性与文化权力会伤及历史学的客观性原则。

而“微观叙事” 更看重各种历史元素的本身的真实性,不仅讨论历史的所谓“必然”,也关注偶然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决定性作用,往往在那些被传统叙事方式忽略的材料中同样可以侦破出更丰富的历史事实。

具有“新艺术史”特点的《庵上坊——口述、文字、图像》从研究对象的非精典性、“微观叙事”的温度、对传统历史概念的反思三个方面体现出美术史这种写作立场转换的意义。

关键词:宏大叙事;微观叙事;美术史写作中国大陆美术史学界对“后现代叙事”的讨论是伴随着思想史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展开的,其直接促动来自于历史学书写立场中“解构宏大叙事”的思潮,在艺术类别史中,文学史延伸出的“文化研究”显然是走在最前面的。

而对于美术史而言,当面对那些传世作品不多、也绝够不上经典美学标准的考古材料的美术考古学(也即夏商周至汉唐的早期古代美术史),已经在非宏大叙事立场上的“视觉文化研究”中获得了广阔的空间。

因为这些研究对象,往往不是与传统美术史标准直接相关,但那些民间的、底层的、与经典标准相去甚远的视觉文化对象(如墓葬美术材料)对于讨论特定时代、地域、人群的社会文化问题却能提供可信和丰富细致的信息。

几乎基于相同的原因,在现当代美术史中,如何丰富近现代美术史以形式风格演变为核心的宏观书写,尽可能展现出具体的艺术家、艺术品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不仅是美术史学者应对“解构宏大叙事”的思考,也符合现当代艺术由艺术本体递变逐渐转向关注艺术社会性的潮流。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美术史书写立场中的“宏大叙事”与“非宏大叙事”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立场转换在具体的美术史研究中又将呈现出怎样的作为?1 “宏大叙事”的美术史逻辑“宏大叙事”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宏大的叙事”,虽然很多人经常把后者当作前者。

宏大叙事下的个性化取向

宏大叙事下的个性化取向

弘大叙事下的个性化取向弘大叙事最初是西方后现代哲学家推出的术语,其内涵正如这一理论的重要建构者罗斯所阐释的那样:“弘大叙事一定是一种神话的构造,它也必定是一种政治构造,一种历史的希望或惧怕的投影。

”(程群:《弘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今世美国史学的波折放映》,《史学理论研究》 [J]2005 年第 1 期)中国学者联合中国的文艺实践,将弘大叙事理论运用到文学、影视、戏剧甚至美术等研究领域,使之迅速成为文艺研究中的重要术语。

在这里,弘大叙事被描绘为“以其弘大的建制表现弘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乎义,是一种追求完好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表达方式”。

(邵燕君:《“弘大叙事”解体后怎样进行“弘大叙事”》,《南方文坛》[J]2006 年第 6 期)也就是说,弘大叙事是一种社会历史叙事,是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叙事,它以虚假的、艺术的方式整合一整套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对话关系,包含歌剧《夏明翰》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历史题材文艺作品都在这种关系的关照之中。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诗意表达常宁市歌舞剧团的《夏明翰》就是一个革命历史题材,它以歌剧的形式真切地显现了夏明翰的革命人生。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列强簇拥而入,军阀混战,民生凋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五四”运动的热火朝天睁开,预示着中国历史进入崭新的进度。

在这个大背景下,夏明翰等有志青年开始奋而投靠革命事业。

夏明翰二十岁入选为湘南学生联合会总做事,同年离家出走; 1921 年经毛泽东和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个衡阳籍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在长沙领导黄包车工人停工斗争; 1924 年任湖南省委委员兼中共湘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与郭亮共同主持召开了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1926 年调武汉任全国农协秘书长,兼任毛泽东的秘书;1927 年参加领导了秋收起义中的平(江)浏(阳)暴乱; 1928 年年仅 28 岁的夏明翰勇敢就义于湖北武汉,刑前留下了振聋发聩的就义诗:“砍头不重要,只需主义真。

重构“宏大叙事”(T)

重构“宏大叙事”(T)

重构“宏大叙事”(T)作者:郑工来源:《中国美术》2016年第02期(上接2016年第1期)3.吴山明:1987-1995年吴山明的阅历较深,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59年考入学院本部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

其毕业创作为连环画《罗镇豪家史》,1977年又创作《星星之火-毛泽东在古田会议》。

他是继周仓谷、李震坚、方增先之后“浙派水墨人物画”的代表。

因此,他在改革开放后的绘画转型就更加引人关注既说明传统中国画笔墨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又可证明中国画转型在现代与当代之间的关系。

可能性问题或许只是可供选择的众多路向之个别性,而就现代与当代关系的讨论就会涉及到普遍性问题。

据吴山明自述,改革开放后他在绘画上的变革实践有两次:第一次始自1987年,第二次在1995年。

他是浙江人,从附中到本科都在浙江美术学院,一学就是9年。

那段时间正是传统中国画的改造时期,学院有一批中国画的画家成功地进行了现代变革实践,即从写生入手,注重素描与速写的基础训练,进行主题性创作,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盛行。

当然,因为黄宾虹的存在,因为潘天寿、吴弗之等人的坚持,中国画传统中的笔墨问题一直在这所美术学院延续着。

1980年,吴山明赴新疆写生,画了大量的毛笔速写和“意笔人物写生”。

之后数年,他又陆续到西北写生,特别是甘南藏族地区,那里风干物燥,砚台上的墨也容易干。

墨干了再加水画,就有了“宿墨”的效果,尤其是加水多了之后,“淡宿墨”的效果就出来了。

那只是一次偶然的发现,关键在于回杭州后的整理创作。

吴山明开始舍弃原先“浙派”的那一套用笔方法,改枯笔为湿笔,探讨线条与水渍的组合方式。

如1987年画的《高原一瞥》,他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新境界。

其实,写生环境的改变只是偶然的因素,而他从“宿墨”的传统中发现现代变革的可能性,才是转换之必然。

正是这一点,他将自己从“新水墨”的现代实践中划出去,自行归入传统一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词语的使用与分析)专项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词语的使用与分析)专项练

语言文字的运用(词语的使用与分析)专项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泰州与一个人的名字:孔尚任。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以水利官员的身份抵达泰州。

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座水城修改了他的身份——当他离开这里时,他的官职已经,而他在这里完成的戏剧却使他名噪天下,他为这出戏起了一个动人魂魄的名字——《桃花扇》。

对于最重要的写作阶段——在江苏泰州的写作,孔尚任,即使在《湖海集》这些诗文信札里,也对此守口如瓶,这表明了他对官场潜规则的深深忌禅——浑浊的官场,从来都不需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只需要审时度势的经营者。

悖论也正是在此时出现——孔尚任最初是带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来到泰州的,他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地,试图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但是,他的书生意气很快就失了锋芒,官场以强大的韧性不动声色地对付这位钦差的雄心勃勃。

来自官僚系统的围追堵截,把孔尚任逼回到书案前。

孔尚任穿透现世的浮华看穿了它溃烂的核心。

于是,孔尚任挖掘出了一个讲述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的故事,并将之纳入一个悲剧性的国破家亡主题中。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道”的原则就是“仁爱”,它是儒家的道德理想;②是通过完善自我,施才于社会,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③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与精神夙愿。

④古代书院从人道出发,秉持以“人”为本位,以人而非课程为中心,以道而非“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

⑤正如孔子强调的“因材施教”,古代书院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师生质疑问难,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体现了的特点;学术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注重不同学派的会讲,提倡、自由讲学,体现了包容、民主的学术精神;无论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明朝的“王湛心学”,还是清代风靡的“乾嘉汉学”都提倡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的基础上去伪存真、,使学术在鉴别、取舍中不断向前发展,而这种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养料。

内江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内江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内江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视角——1949 年以来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形象建构

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视角——1949 年以来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形象建构

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视角——1949 年以来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形象建构作者:陈明来源:《艺术评论》 2021年第3期【编者按】当下,诸多艺术门类在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创作中都出现了宏大叙事与个人话语、个人经验相结合的变化。

这一变化乃以小人物书写大时代,既呈现波澜壮阔的宏大题旨,又在个体视角的凸显与个体命运的呈现之中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产生了特别的艺术效果。

本期专题以革命历史画与新主流电影的创作为例,探讨“微宏叙事”转变在这两种艺术门类中的表现,解读创作中的这一转变如何对艺术接受者产生影响。

同时,本刊也意在以革命历史画与新主流电影为起点,开启在艺术创作之中更为广泛的关于“微宏转向”的思考。

陈明【内容提要】 1949年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自宏大叙事的模式建立后,经过多次的修正完善,逐渐触及个人化的视角和个体经验的叙述方式,在历次重大题材创作中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创作路径与语言形态。

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视角的表述,革命历史画创作在“宏大叙事”与“平民史观”的共同影响下,最终构建出中国样式的主题性创作模式。

以多元化的艺术视角、形象与手法来表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既在宏大叙事的层面上全面呈现出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又在个体视角的关注下表现出深刻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叙事方式的变化,使革命历史画中的形象更具多元化视角,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固定模式,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当代艺术形态。

【关键词】革命历史画;宏大叙事;个体视角;形象建构任何一种历史叙事都离不开文本和图像,单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图像则更为重要。

古今中外的历史画都依赖图像及其隐含的复杂意义传递给观者精神的维度,这些图像的家族组成所谓的形象。

形象的建构是历史画创作中的核心课题,它担负的双重任务在美国艺术理论家W.J.T.米歇尔的著作《图像学:形象、文本和意识形态》中已有清晰论述。

米歇尔认为:“形象既可以指一个物质客体(一幅画或一尊雕塑),也可以指一个精神想象的实体,一个心理意象,即梦、记忆和感知的视觉内容。

孙文波诗歌的“任性叙事”及其诗性

孙文波诗歌的“任性叙事”及其诗性

何琪,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

学东,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导。

孙文波诗歌的“任性叙事”及其诗性在孙文波的诗歌写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对生活更加具体和真实的“触及”,即如何将个体的日常生命经验进行诗性改造。

而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叙事”不仅是他诗歌写作的手段,更成为他诗歌的一种标志性风格。

在孙文波看来,“叙事”是他将“日常生活”融入诗歌的工具,是诗歌重要的构成部分。

对于“叙事”本身,孙文波曾说“使一切具体起来,不再把问题弄得玄乎”,使“像‘日常经验’‘诗意的扩大化’这样的所指,能够容纳进去”。

进而,他系统地把诗歌中的“叙事”归纳为“对具体性的强调”“对结构的要求”“对主题的选择”三个层面,并将“叙事”体系化。

正如冷霜所评论的那样:“在90年代后期所有论及‘叙事’的诗人中,孙文波很可能是唯一将之全面上升和建构为一种‘体系’性诗学的诗人,在他那里,这一概念总是与一种以具体、准确、生动地呈现为其原则的诗学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孙文波的诗歌中的“叙事”,为90年代以来诗歌的“叙事化”发展,以及诗歌中的“日常化”题材与诗性之间的平衡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贡献。

而孙文波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历程中,他对“叙事”的呈现和表达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又使孙文波的诗歌有着更为丰富的个性面貌。

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诗歌实践中,孙文波对“日常经验”在诗中的融入更多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建立与“时代”的联系,以个体的生命经验去观照历史的整体性,这也正印证了他从生活“具体”出发对诗歌“叙事化”呈现的思考。

孙文波坚持“站在生活上进行文学虚构”,做一个“在现场”的诗人,而他的“在现场”更多是在“叙事”中捕捉诗意,用叙事的口吻去思考时代与历史,成为“这个时代”的诗人。

如孙文波早期的诗歌创作《口腔医院》:“这些身着白衫的人,目光严峻,动作果断准确,没有一丝犹豫/对病人的眼泪,他们置若罔闻/对坏牙齿,更是这样……我由此想到了一些以说话为业的人/政客、演员、教师和诗人。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高三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三联生活周刊: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成。

文博界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具体定义是什么?高蒙河:要谈如何定义考古遗址博物馆,我们首先需要将其解构为两个核心:博物馆和遗址。

遗址,尽管是一个出现在《辞海》等工具书中,已经常识化并被广泛接受的考古术语,但大众可能对其含义尚未完全明确。

许多人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比如去看兵马俑、石峁或殷墟,通常是出于观赏文物的目的,对遗址本身的理解和认知较浅,也不知道这类遗址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遗址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看宝”的地点,而且是了解和体验遗址本体的场所,遗址本身就是个“大宝”。

遗址博物馆的主旨在于让观众意识到他们所参观的是遗址本身,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文物。

虽然文物也是展示的一部分,但它是次要的,遗迹和现场本身才是主角。

在传统博物馆中,我们经常可见的是“可移动文物”,如国家博物馆中的后母戊鼎,它们被展示在玻璃展柜中供人欣赏。

然而,遗址博物馆不同,它不仅展示文物,更重要的是展示遗迹和现场本身。

遗址博物馆是一个“考古地带”,按照考古的术语解释,它是一个可能有闭环的空间区域,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自然角度来看,是人造物和自然物共同结合的杰作。

遗址一定既有遗迹又有遗物,但观众到遗址博物馆主要就是看遗迹、看现场。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基本前提是它必须是考古发掘的,得有考古遗产或遗存,是专题性博物馆,包含文化景观、自然环境、考古遗迹和博物馆等多个元素。

博物馆只是在这个考古地带中为访客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故宫是不是遗址博物馆?首先,我们得确定故宫本身是否是一个遗址。

这个问题引发了对遗址博物馆与考古遗址博物馆之间差异的探讨。

《现代汉语长诗经典》随笔

《现代汉语长诗经典》随笔

《现代汉语长诗经典》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书籍简介 (2)1.2 阅读意义 (3)二、长诗的艺术特色 (5)2.1 长诗的篇幅与结构 (6)2.2 长诗的语言特点 (7)2.3 长诗的表现手法 (8)三、经典长诗分析 (9)3.1 《有的人》- 臧克家 (11)3.1.1 诗歌背景与创作意义 (12)3.1.2 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 (13)3.1.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4)3.2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5)3.2.1 诗歌背景与创作意义 (16)3.2.2 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 (17)3.2.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19)3.3 《雨巷》- 戴望舒 (20)3.3.1 诗歌背景与创作意义 (21)3.3.2 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 (22)3.3.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23)四、长诗的价值与影响 (25)4.1 对现代汉语文学的影响 (26)4.2 对后世诗人创作的启示 (27)五、个人阅读感受与思考 (29)5.1 阅读过程中的感悟 (30)5.2 对长诗艺术特色的理解 (31)5.3 对未来长诗发展的展望 (32)六、结语 (33)6.1 读书总结 (34)6.2 对长诗的热爱与期待 (36)一、内容概括《现代汉语长诗经典》是一本收录了现代汉语诗歌创作巅峰之作的文学选集。

读书随笔关于此书的部分,主要围绕这部经典诗集展开,概括了诗歌的主题、风格、语言特色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

在这篇文档中,将详细介绍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书中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生活、人性等多种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

语言优美流畅,富含现代感,兼具中国传统诗歌韵味与现代诗歌的特质。

每一首诗都在探索不同的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美的享受。

在内容概括部分,首先会简要介绍书中各篇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会阐述诗歌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探讨诗歌在现代汉语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宏大叙事的艺术特征

宏大叙事的艺术特征

宏大叙事的艺术特征《宏大叙事的艺术特征》我记得有一次去看一场大型的历史舞台剧,舞台上展现的是一个王朝的兴衰。

从宏伟的宫殿建筑到大规模的战争场面,那一幕幕场景真的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宏大叙事的魅力。

这种宏大叙事就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在观众眼前,将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漫长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空间范围融为一体。

分析这种宏大叙事的艺术特征,对我们理解很多艺术作品、文学创作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主要特征分析1. 规模宏大的时空架构- 特征的名称和来源:这一特征就是在叙事中构建非常庞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就像我们看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为了展现一个时代的全貌,会从很多年前开始讲起,可能跨越几代人甚至几个朝代,空间上也会涉及多个地域,这是为了能完整地叙述整个故事。

比如《战争与和平》,它描写了1805 - 1820年的俄国社会,从宫廷到乡村,从贵族到农民,空间和时间的跨度都极大。

- 特征的作用和表现:从我的阅读体验来说,这种大规模的时空架构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世界的广阔性。

就像我们去旅行,走过的地方越多,看到的风景越多样,对世界的认识就越丰富。

在文学作品中,当我们看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时间的人物命运变化,就仿佛经历了很多不同的人生。

例如在《百年孤独》里,从布恩迪亚家族的建立到最后的衰败,时间跨度上百年,空间上围绕着马孔多这个小镇及其周边,通过这种宏大的时空,我们感受到了家族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

- 特征的优缺点:- 优点:它能承载丰富的内容,展现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类历史的演进。

在这样的叙事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人物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生存、挣扎或者崛起,让我们对社会和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 局限性:对于读者或者观众来说,有时候可能会因为过于庞大而觉得难以把握。

就像面对一幅超级大的拼图,我们可能会迷失在众多的碎片中,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拼凑。

- 特征对事物性质或使用体验的影响:这种特征让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性质。

首开先河的“宏大叙事”——评黎族作家龙敏的长篇小说《黎山魂》

首开先河的“宏大叙事”——评黎族作家龙敏的长篇小说《黎山魂》
涉 猎 , 是 最 早 涉猎 。也 就 是 说 , 敏 创 作 了 最 早 的 短 篇 更 龙
头传播的民间文学阶段 。至 7 0年代 末期 , 一批 以书面形
式 进 行 文 学 创 作 的 黎 族 作 者 相 对 集 中 地 在 文 坛 崭 露 头 角, 黎族 文 学 史上 才 首次 出 现 了 “ 家文 学 ” 概 念 , 作 的 当代
艺 术 构架 和厚 实 的 内 容 呈 现 ,成 为 人 们 认识 黎 族 生 活 和 历 史 的一 部 不 可 多 得 的作 品 。
的最早 开创 , 了中篇小说 《 乡月》 其 出版之时确 属 除 黎 在
无可争 议 的“ 一枝独 秀” , 外 短篇小 说《 同饮一 江水》 和长
在 黎 族 作 家 中 , 敏 是 起 步 较 早 的 一 位 。2 世 纪 7 龙 O O 年 代 初 期 , 已开 始 创 作 尝 试 , 过 一 些 诗歌 、 文 , 表 他 写 散 发
陆续问世 ; 而在 《 黎山魂》 出版 的当年 , 另一位黎族作 家黄
仁轲 的长篇小说《 张氏姐妹》 已出版 。但是 , 同一时间 也 在 段 内出现 的作 品中 , 合其质量和所 产生的影 响而论 , 综 龙
敏这 三 个 不 同体 裁 的 作 品 显 然 是 当之 无 愧 的 “ 一 ” 因 第 。
表 了 《 芒果》 《 卖 、年头夜 雨》 《 、老蟹公》 《 、忏悔 》 《 、路遇》 、 《 山情》 《 青 、同名》 《 等一批 在特定范 围内备 受关 注 的 、桥》
短篇小说 , 于 18 并 9 6年 4月 由 云 南 人 民 出版 社 出 版 了 黎 族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部 中 篇 小 说 《 乡 月 》 于 20 黎 , 0 2年 1 0月

超越孤独--读《从困惑走向超越》

超越孤独--读《从困惑走向超越》

超越孤独--读《从困惑走向超越》
孙洪敏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1994(000)006
【摘要】@@ 青年时代,处在轰轰烈烈的"文革"之际,曾有过许多的孤独和困惑.人近中年,那时的孤独和困惑似乎未来得及完全理解就已淡忘了.然而,近读<从困惑走向超越--当代青年审美心态面面观>(王德胜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一书,断弦又续,惜日的孤独与困惑重上心头,最是困惑于当代青年与我们那一代知青有着相似的孤独和困惑,以偶然性解释这种相似,恐怕难以消除内心深处产生的神秘的宿命感.或许相似的人生阶段产生相似的孤独感,但这种近乎实证的答案也并不令人感到新异,作者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孤独,从而把其视为人类共有的审美超越境界,这才是对困惑和孤独的一种深层解释.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孙洪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超越存有的困惑--牟宗三超越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内在缺陷 [J], 杨泽波
2.自我超越及超越的有限性--探析《小王子》中人类普遍孤独的原因 [J], 高庆
3.超越中的孤独者孤独中的悲歌者--《百年孤独》中乌苏娜之形象分析 [J], 毛林
4.自我超越与超越的有限性——探析《孤独者》中人类普遍孤独的原因 [J], 高庆
5.困惑与超越的美丽——读《滕王阁序》 [J], 黄艳;陈会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洪敏和她的青春期女孩

孙洪敏和她的青春期女孩

孙洪敏和她的青春期女孩作者:暂无来源:《上品Choices》 2014年第2期文/皮道坚自2002年孙洪敏的粉画作品《少女》在“中国首届粉画展”获该展最高奖项银奖以来,她的以青春期女孩为题材的作品就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04年她的油画《女孩·女孩》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银奖。

接下来她的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又频频在一些展事中获奖,并在最近入选“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与此同时,一些收藏家也对她的这类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很能说明圈内圈外对其青春期女孩作品的重视程度。

虽然这与时下流行文化圈中常见的一些大红大紫现象风马牛不相及,却也用得上“人气指数上升”这句时髦用语。

当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所谓的“人气指数上升”,而在于这“人气指数上升”背后文化的与审美心理的原因。

细读了她的包括《女孩·女孩》、《青春期》及《发呆》系列等在内的许多作品之后,又读了她的一些创作随笔和杂记,发现其作品风格与其女性艺术家身份有某种程度的反差.其创作初衷与其作品的视觉叙事空间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距离。

——这只是就艺术家自身而言。

如果与当今写实油画画坛的一些流行画风相比较,孙洪敏的描绘风格和艺术处理手法与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更是明显。

孙洪敏笔下的青春期女孩,没有迷人的甜美优雅,矜持纯情,她甚至也从未曾着意刻画青春期女孩的含真未凿。

更没有像画坛流行的一些以年轻女性人物为描绘对象的写实油画作品那样去刻意表现理想的女性美、人性美、生命美。

她的人物塑造表面细密结实,内里粗犷有力,一些硬边线的处理大胆概括而形式感强,她的这种很有现代意味的画法,比一些男性画家更男性。

色彩的使用显然并不唯美,有教养的、沉着稳重的灰色调子,令情感含蓄内敛.红、白、黑等色块的精心搭配是为了加强艺术的强度和力量,无不显示出画家胸有城府的艺术洞察力。

西方的古典写实油画从文艺复兴以来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以复兴希腊、罗马为旗帜,致力于表现理想的女性美和理念,然而其中绝大多数几乎都带有取悦男性欣赏者的倾向。

时代美感与形式意味——从吴冠中的《绘画形式美》一文说起

时代美感与形式意味——从吴冠中的《绘画形式美》一文说起

作者: 孙洪敏
作者机构: 广东画院
出版物刊名: 美术大观
页码: 36-3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形式美;吴冠中;绘画;意味;美感;形式感;艺术美;美展
摘要:广东青年美展我看了三遍,我发现凡是能抓住观众、吸引人眼球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形式感突出,而且这形式感的意味往往新鲜而别样。

这让我想起了吴冠中先生在他的那篇当年曾引起极大争议的文章《绘画的形式美》结尾的一句话:"我不知道从抄袭对象的‘写实’到表达情绪的艺术美之间有没有吊桥!"吴先生的意思其实相当明白,。

红色叙事与当代史诗类电视剧——以《闯关东》、《走西口》为例

红色叙事与当代史诗类电视剧——以《闯关东》、《走西口》为例

红色叙事与当代史诗类电视剧——以《闯关东》、《走西口》
为例
严前海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7)002
【摘要】从秩序渴望与凝聚力生产、崇高(高大)形象--审美观照的焦点、突出宏大
冲突(斗争)抹去平常困境等三个方面将当代中国史诗性的电视剧与红色经典文学作
品拿来类比,分析出中国当代电视剧如何展开了一段对红色经典文学精神和美学特
征的义无反顾的复制史.
【总页数】6页(P57-61,69)
【作者】严前海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论中国电视剧家族叙事的现代视野——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例 [J], 王丽丽;王桂清;梁丽丹
2."类史诗"·"类成长"·"类传奇"——中国当代革命历史叙事的三种模式及其叙事美
学 [J], 张清华
3.史诗化民族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以《草原春来早》为例 [J], 郝凤彩
4.电视剧中的地域文化倾向研究——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例 [J], 马薇妮
5.宏大叙事史诗品格
——以天津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 [J], 王艳玲;霍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大叙事背后的诗性表达
孙洪敏
港珠澳大桥建设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项目,是必要载入中国建设史的伟大创举,从建设之初就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然而,最早以艺术的视觉和场域自觉介入这一宏大历史事件,同时又能如此多角度、全方位、长时间地持续关注和阐释这一创作主题,并最终通过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赋予港珠澳大桥以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的,在我们这一文化圈艺术界,毫不夸张地说,画家陈许算是第一人。

我由衷赞叹画家陈许的艺术直觉、创作勇气和能耐。

早年作为交通系统的宣传干事的陈许,出于职业习惯,他对路桥等交通建设的关注向来敏锐和醒觉,而后作为专业画家,他对此类题材的捕捉和追踪,同样表现出路桥人吃苦耐劳的职业修养。

港珠澳大桥总工期计划为八年,陈许亲自跟踪研究了八年(这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他用数万张影像如实、客观地记录了宏伟大桥建设的全过程。

不难想象,在每一个日照当空或风雨交加的日子里,那些深入建设基地的采风毫无诗意可言,甚至可以说是一件苦差事,风尘仆仆,风餐露宿。

在坚持八年的调研和潜心创作中,在今年大桥落成通车之际,陈许拿出了自己奋战了八年的三十多幅油画作
品,其中一部分是大尺寸画作,作为这个伟大时代和历史时刻的献礼,这真是一件值得一书的喜事。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家描绘自己熟悉的生活和题材,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和偏好。

陈许画港珠澳大桥是对其早期工业题材的延续。

说延续,当然并非概念化的“旧瓶装新酒”或者是简单的自我重复。

相反,这批画作迎面而来的是一种破茧而出的新鲜感和爆发力。

这巨大原动力源自画家开拓的视野和魄力,源自画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除了记录这个时代,画家应该如何解决当代油画本体的问题。

这正是陈许这几年反复思考的重心——我怎样才能在(主题性)创作中画出自己的风格,而不赋予画作更多艺术之外的功利性内容。

港珠澳大桥系列作品的诞生和展览,正是陈许多年思考并努力实践和探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这题材本身就很容易将画家局限在主题性创作的范畴里,很难在艺术表现上有所突破。

然而,敢于挑战宏大叙事,又能超越自我回归艺术本原,陈许毫无压力地做到了。

在绘画的过程中,陈许在理解自身所处时代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发现和感动,大胆尝试新的油画表现形式,非常果断、坚决地将个人的观察、领悟、文化倾向等用真挚热烈的感情融入到油画创作中,力求达到对宏大叙事的升华认识与诠释事件的可
能性。

这正是陈许的作品有别于过去和他人的创新之处,也是他个人风格日渐清新的烙印。

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如果画画只是如照相机一样
真实还原现实,那么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如果画画只是为政治中心服务,做意识形态的传声筒,那么艺术的审美价值将难以实现。

所幸,陈许选择了艺术的标准,在油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上走得更加彻底,大胆,有力,勇猛。

他的港珠澳大桥系列作品个性鲜明,色彩响亮,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论是构图还是色彩,早已经超越了人们常说的主题先行、自然主义倾向和写实主义风格的作派。

他在反复的实验中探索画面的形式语言,如肌理、质感和点、线、面的构成,以及如何将自己对港珠澳大桥的感受、想象、情绪通过色彩和线条等技法表现出来,最终营造出如国画般大写意的肆意挥洒和恢弘气度。

在画作中,陈许没有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也摒弃红、光、亮的中心构图模式,色彩的运用更加自由奔放,宽厚的笔触相互交织、穿插、重叠,使画面充满动感的诗意。

在他的笔下,每一位参与建设的劳动者都是这一宏伟蓝图的功臣,他们影影绰绰,忙忙碌碌,被工地蒸腾的热气、扬起的灰尘、挥洒的热汗以及天光云影所笼罩和包围,繁忙的身影被简化、概括甚至抽象成一个轮廓,被画家巧妙地交织在
暗黑色的背景里。

画幅中涌动着炙热浓烈的红色,犹如海上日出喷薄而出,黄色明亮渲染其间,犹如刺眼的光芒直逼人眼,还有那大面积布局的蓝紫色和白色,犹如滚滚浪涛的激荡直击人心,还有那在波浪中激荡前行的轮渡、高耸入云端的脚手架、还有望不到边际的桥梁等等,都被有序地安排在画幅宁静、热烈、朦胧、抑或梦幻的意境中,既渲染出一种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快节奏、高强度、紧张有序和日新月异的氛围,也见出画家对明天美好生活的诗意向往。

这正是陈许所追求的艺术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的真实。

祝贺画家陈许在艺术探索的路上迈出了如此坚实的步伐!
孙洪敏广东画院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青年画院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