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一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微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投影:地图投影是将地球表面的曲面转换为平面的过程,常见的投影方法有墨卡托投影、兰伯特投影等。

4.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地图符号、颜色、注记等解读地图信息,学会使用指北针确定方向。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地球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

- 气候类型: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现象。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调节、渔业资源分布。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 内外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

-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层、褶皱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 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功能区划分、交通规划等。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 农业类型与布局: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等。

-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工业集聚与分散。

- 工业布局与环境: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

- 交通网络布局:交通干线、枢纽、终端。

- 贸易与经济全球化:贸易模式、贸易政策、经济一体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六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六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六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

3. 地图的分类与应用: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以及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中的应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 世界洋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地貌形态与地质作用:- 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 地质构造与板块构造理论。

- 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及其分布。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 植被的分布规律与生态环境。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分布与生产技术。

-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产业结构。

- 农业与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布局。

- 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流向。

- 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旅游与文化:-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开发。

- 文化景观的形成与保护。

- 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遥感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构成与功能。

- GIS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定位方法。

- GPS在导航和测绘中的应用。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策略。

3.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

高中地理选修之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全)

高中地理选修之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全)
一、资源问题(主要是短缺)与资源利用、保护 (一)淡水资源短缺
原因 自然原因:1、总量丰富,淡水少 2、有限的淡水资源在陆地上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很不均匀。 人为原因:1、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与管理不善――水浪费严重 2、水体污染严重 3、人口激增和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增。
①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粮食的产量②影响生态环境 ③损害人体健康④引起国际冲突
1、开发水源:修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开渠引水,合理开
(二)我国耕地资源短缺
表现 各地耕地不足和人均耕地少
自然原因:1.山区占2/3,耕地比重小, 2.耕地地区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地区差别很大,尤其是南方山 原 区人均耕地特别少 因 3.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占2/3 人为原因: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 4.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人均耕地的减少(如城市建 设,交通、水利、工矿业等建设用地) 5.土地退化,污染严重 如次生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层变薄, 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工业污染等使土壤污染 6.生态退耕,耕地减少 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一)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赤潮和水华)
海洋水体污染
水体毒害 (如日本水俣病)
赤潮、水华产生原因:
污染源:近海石油开采、加工;运 化工厂排放有毒
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生活 输中石油泄漏。及城市生产、生活 (如汞化物)的

污水,农业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的N、 P等营养物质。
污水排入
主要污染物: 污水,有毒物质
开采、运输和存放中产生: ①破坏地表,②占用土地,③污 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④破坏景 观。 利用中产生: ⑤大量污染气体,造成大气产生 可吸入颗粒、酸雨、烟雾和全球 增温
1.大力发展替代资源,如新能源 1.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1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1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1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

地图可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学会识别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颜色,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表示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方法。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以及各自的特征和分布。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寒流和暖流的形成原理,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质作用与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 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

- 区域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原因。

3.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方法和在各领域的应用。

结语:高中地理选修1的学习不仅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3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要素表达地理信息。

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如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海洋的地理分布、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因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地质时代与地层的划分。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等。

-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全球化:- 工业的分布特点与工业区位理论。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的作用。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 环境保护政策与公众参与。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 GIS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高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至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知识要点: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因素①资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②科技发展水平③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




四时间Βιβλιοθήκη 主要特点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注入了 工业革命 新的活力,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城 以后 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 速扩大,很快便形成了一大批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图表导读教材图1.12 美索不达米亚灌溉平原上出现的古代城市 城市的产生需要有足够的农业剩余产品的供应,而灌溉等农业生 产技术的发展是农业增产的保障,中低纬大河流经的平原地区有利 于实施灌溉。本图片则说明了古代城市的形成与河流和灌溉农业 之间的密切联系。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拓展延伸如何区分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聚落特点也不同,突出反映在以下几点: (1)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无院落,房前屋 后都是农田、菜地。(2)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北方多为大型聚落, 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较大;西部多散居,密度较 小。(3)聚落形式不同。北方多团状聚落;南方分散型聚落和带状 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多散居、流动性村落。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 点一
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哪些?不同地理 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1.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条件 有足够的生活和生产 河、湖、泉附近的向阳高 水源、地形 用水,防范洪涝灾害的 地或台地 侵袭 气候、地形、土壤、水 自然 气候、 地形、 原始采集、 渔猎时期,分布 源条件良好,成为天然 因素 水源、土壤 在山林、河湖、海滨等地 的“食物仓库” 农耕社会,选择在地形平 地形、 土壤、 适宜农耕,可获得足够 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 水源 的食物 良好的平原地区 乡村聚落的区位

高中地理选修4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选修4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选修4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城市的形成条件;城市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和特征;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发展和特征。

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举例说明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及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从工业化开始逐步扩展,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出现的问题(早期城市问题严重,城市空心化,老城区经济萧条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二次大战后加快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不相适应)、出现的问题(滞后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新涌入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差,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较差等)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村落的含义;村落分布的主要形态(集聚型:团状、带状、环状;散漫型);影响村落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近人口密集区,近交通便捷的开阔地、道路两旁、特色物产的分布地等);乡村集市分布的因素(人口密度、交通、场地、物产等)。

2.城乡分布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从人口规模、建筑密度和高度、功能区、基础设施等方面比较城市与乡村的景观特色及差异;城市的空间形态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城市分布的类型:均匀型、集聚型、随机型;影响城镇密度的因素。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含义);城镇体系的形成条件;构成城市间联系的城镇体系的形成条件(城镇间相互联系及其主要方式,距离邻近且交通便捷,城镇之间有稳定的社会经济联系,各城镇之间有主次、等级序列);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与城镇作用的关系;城镇体系职能的含义;城镇体系职能与各城镇性质、职能的关系;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应考虑的因素及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精品干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精品干货)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地轴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四同步辅导与检测课件:4.3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四同步辅导与检测课件:4.3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

1.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目的是保障________。
2.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可分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综合考虑________和 ________。 由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所组成的城乡教育设施,在各类服 务设施中占地面积较大,服务对象特殊,社会影响面广,需 要精心规划和布置。 1.居民身心健康 2.大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区服务设施 小型社区服务设施 3.城乡环境的实际状况 服务对象的需求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中级社
保证幼儿的健康生 幼儿园 活与成长,也便于 家长的接送 保证学生能就近上 学 中小学 避免噪声干扰
要注意学校对居民 正常生活的干扰 金品质•高追求
沿途一般不应穿越铁路、城市 交通干线,不穿越厂矿生产区 和市中心人多车多的地段
要远离城市交通繁忙的铁路、 公路沿线 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 设计在居住区的边缘,沿次要 道路比较安静的地方
第二级 菜店、综合商店、小吃店、 400米~500米 中级社区 物业管理、幼儿园、中小 (居住小区级) 学等
第三级 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 小型社区 老年活动室等 (居住组团等)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150米~250米
返回
◆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配人教版)◆
2.城乡教育设施的布局要求及位置 教育设 施类型 布局要求 布局位置 一般宜建在居住区内环境安静、 接送方便的地段
返回
◆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配人教版)◆ 重点突破 1.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 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等级大致可分为三级, 列表比较如下: 级别 服务设施举例 服务半径
第一级 大型社区 (居住区级)
专业性商业服务设施和影 剧院、俱乐部、图书馆、 医院、邮电局、银行、街 道办事处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选修2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缩影。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分类与应用: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地图可用于空间分析、规划决策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结构: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以及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寒流与暖流,对气候和渔业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河谷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有机质、矿物质的组成。

- 土壤分布的规律:纬度、海拔、母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2.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等。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全球化:- 工业类型与分布: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与影响:跨国公司、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等。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等。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电磁波的反射、辐射。

- 遥感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展示。

- GIS的应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灾害预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2、过程的不可逆性:3、规模的全球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关系:人地对立基本观点:征服自然后果: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新的环境观:人地关系:天人合一,人地归一保持平衡与协调。

后果:良性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河流>湖泊>地下水(原因从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考虑)重金属污染: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海洋石油污染1、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2、污染物:石油3、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海底栖息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4、常发区域:世界的主要港湾、主要航线附近、海上油井周围5、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1)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2.技术性控制对策。

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2)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城市废水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城市垃圾的特点1、数量大2、品种多3、变化大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例如沙土掩埋、微生物分解等,使垃圾回归土壤2、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堆肥,使有机质回归土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注意: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处理所有的固体废弃物。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①污染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一)固体废物减量化1.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2、对工业固体废物: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1.物质回收利用,如从废弃物中回收提取有用成分,如纸,重金属等2.物质转换利用,如废渣生产建筑材料、水泥,进行堆肥,产生农肥,取代某种工业原料等3.能量转换利用,如能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主要污染物主要来源危害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50%来自汽车尾气有毒氮氧化合物,NO和NO2 汽车尾气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碳氢化合物汽车尾气与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氯氟烃化合物制冷剂,发泡剂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颗粒物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SO2)含硫煤的燃烧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③长期过量吸入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

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气多▲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臭氧层破坏1、原因:①自然: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氯氟烃类化合物)2、后果:①影响人类的健康。

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

②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会直接引起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

3、治理措施:①减少破坏臭氧层的有害气体的无度排放,如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的排放,(改为无氟制冷剂)②寻找新的替代品,对替代品的研制要加大力度。

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2、影响:(1)不利影响:①冰川融化(主要是大陆冰川融化影响),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②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③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2)有利影响:积温增加,可能使农业增产,中纬地区水热条件可能得到优化.冰川融化使冰盖下面的生物得以被发现,增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3、措施: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的清洁、可替代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③进行大量的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宣传;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2、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②开发洁净煤技术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淡水资源短缺: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

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㈠世界淡水资源短缺1、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人类对水的需求可分为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

农业部门用水量最大,占世界用水量的2/3以上。

2、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㈡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⑤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2、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4、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中国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二、耕地日渐减少1、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㈡、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3、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4、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㈢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耕地的利用与保护1、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我国土地利用核心问题--------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3、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定义――-土地资源的质量的降低,自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3、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4、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