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研究(摘要)
湘西特色经济报告
![湘西特色经济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ac057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6.png)
湘西特色经济报告1. 简介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地区。
湘西地区以其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本报告将对湘西地区的特色经济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探讨其发展前景。
2. 自然资源湘西地区地处大神农架山脉和湘西丘陵之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主要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2.1 矿产资源湘西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铜矿和铅锌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湘西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2.2 水资源湘西地区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湖泊、河流以及丰沛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水资源为湘西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森林资源湘西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湘西地区的森林资源被广泛应用于木材加工、药材采集和旅游业等行业。
3. 特色产业3.1 农业湘西地区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和蔬菜等。
湘西地区的农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受到市场的青睐。
3.2 林业湘西地区的林业发展也十分突出,木材加工和林产品的生产成为湘西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
湘西的花椒和茶叶等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3.3 旅游业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特色的土家风情和神秘的大神农架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4. 特色经济发展现状湘西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色产业逐渐壮大,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湘西地区的特色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4.1 产业结构不完善湘西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业和林业为主导。
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4.2 基础设施落后湘西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交通不便和缺乏现代化的工业园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腾飞。
4.3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经济相对滞后和发展机会有限,湘西地区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去大城市发展,导致了湘西地区人才的流失。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55ff51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40.png)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近年来,湖南省大力推进大湘西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区域规划与旅游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大湘西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以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域概述大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于中国东南地区的上游地区,是湘西、贵州、重庆、西南和中部地区之间的交汇处。
除此之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尤以张家界为著名代表。
二、区域发展规划为了加快大湘西地区的发展,湖南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规划,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实施计划和评估报告。
其中,2016年出台的《湖南省大湘西峡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了该地区的三个开发方向:旅游业、工业经济和特色产业。
同时,该规划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投资优惠、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和投资者进一步开展业务。
三、旅游研究旅游业作为大湘西地区的优势产业,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区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旅游研究得到了展开,并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中,以张家界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研究已经在国内外旅游业界具有广泛的人气和声誉。
此外,大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未来展望未来,大湘西地区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在政府规划和旅游研究的指导下,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政府和企业还将加强对大湘西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投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希望大湘西地区能够继续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逐渐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热点地区。
大湘西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大湘西产业集群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08aaeb524de518964b7dd9.png)
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这些群体在地理上分布集中,且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有利于形成规模
经济 。
二 、大湘西产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 .产业集群发展对生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收稿 日期 :20 —22 0 81-9
作者简介 :张铁生 (9 1 ) 18 一 ,男 ,河北南皮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列 的问题 ,这 些问题 制约 了大湘 西经济 的可持 续发 展 。
一
、
我 国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研究情况
我 国关 于产业 集 群的研究起 步较晚 ,基 于不 同学者对 产业集群 的定 义有不 同认识 ,先后 出现 了产业集 群或企业 集群 、新产业 区 、新产业 空 间 、地方 企业 集群 、地方 生产 系统 以及 区域集 群等 说法 。3曾忠 禄认 为 ,产业 集群指 同一产业 的企业 以及相 关产业 的企 业在地理 位置上 的集 中 ;4 李小 建评述 了上世纪 9 O年代 新 产业 区和经 济活动全球 化问题 ,并 提 出从 区域 的形 成时 间 、规模 部 门结 构 、联 系程度 和根植性等 方面来 判别 新产业 区 ; 王 缉慈认 为 :新产业 区是 一种 以地方 企业集 群 为特征 的 区域 ,弹性专精 的中小企 业 在一 定 地域范 围 内集 聚 ,并结 成密集 的合作 网络 ,植根 于 当地 不 断创新 的社 会 文化 环境 ; L 仇保 兴认 为集 群是 6 由一群彼 此独立但 相互 之间又有特 定关 系的 中小企业 所组成 ,集群 中企业 间 以合作为特 征的互动行 为 ,可 以产 生集 群 内的 “ 外部经 济 ” ,这类 互 动 行 为包 括 中小企 业 问 形成 交 易 关 系和 相 互 的行 为调适 。 王冰 、 顾远 飞认 为 ,簇群 是一种适 应知识 经济要 求 的面向未来 的组 织形态 ,它所具 有 的两种机 制— —知识共 享机 制 和信任机 制超越 了市场 和科层 组织 。 徐康 宁认 为 ,产 业集 群是 指相 同的产业 高度集 中 于某 个特 定地 区
湖南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湖南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cdc694e2cc58bd63086bd44.png)
湖南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为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十二五”时期,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挑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期。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农业现代化汇聚了强大推动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确保亿万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全党共识。
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环境更为有利。
二是“三农”投入持续加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物质保障。
新常态下中央更重视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并将“三农”作为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对象。
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增加,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将不断增强。
三是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为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夯实了基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等2主要农产品连年增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搭建了新平台。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交通大动脉的交汇点。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群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农业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释放了更大活力。
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生产要素进一步激活,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原动力。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湘西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湘西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a0775c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5.png)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湘西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8.06•【字号】湘发改西开〔2021〕611号•【施行日期】2021.08.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湘西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湘发改西开〔2021〕611号各有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相关单位:现将《湘西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8月6日湘西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湘西地区是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区域,是推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区域,也是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板块。
“十四五”时期,必须加快湘西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和湖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湘西地区,是指纳入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支持范围的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邵阳市、娄底市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共44个县(市、区)。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效“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抓手和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支撑,深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湘西地区产业总量快速壮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四五”时期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2020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84.4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6.4%,比2015年增加1987亿元、提高0.31个百分点;湘西地区GDP年均增长 7.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0.1个百分点。
湖南湘西机电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湖南湘西机电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b3ac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0.png)
湖南湘西机电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湖南湘西机电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将对湖南湘西机电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该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湖南湘西机电产业现状湖南湘西机电产业是该地区的重点支持产业之一,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湘西机电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产业优势。
首先,在机械制造领域,湖南湘西机电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
目前,该地区有一批以数控机床、农机装备、建筑机械等为主的重点企业,其中一些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同时,湘西机电企业也在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提升,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在电子信息领域,湖南湘西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湘西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以计算机软件、通信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等为主要产业方向,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湘西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最后,在装备制造领域,湖南湘西也在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湘西地区的装备制造企业加大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特别是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湘西的企业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
二、湖南湘西机电产业未来趋势未来,湖南湘西机电产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一方面,湘西地区的机电产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只有不断研发创新,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该地区还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技术创新的效果。
另一方面,湘西机电产业应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机电产业与能源、交通、数字经济等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加强产业链的衔接和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湘西地区应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湘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研究
![湘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e17a9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8.png)
湘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研究一、湘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一)农用地利用演变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加,耕地复种指数逐步提高。
②粮食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实现了同步增长,但比重呈现出粮食作物下降非粮食作物上升的趋势。
③茶园、果园面积和产量均有增长,果园大于茶园。
④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基本持平,水果单产则呈递增趋势。
⑤营林面积在高森林覆盖率水平下呈下降趋势。
(二)农业劳动力从业演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和乡村从业人员逐年递增,乡村从业人员在劳动力资源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人员从业产业构成呈现出非农从业人员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减少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及所占比重同步增长。
(三)主要农产品产量演变特征一是农业产品中稻谷、玉米、油菜、蔬菜、烟叶、水果、茶叶等产量处于增长趋势,豆类、薯类、油菜、中药材等产量出现下降趋势;二是林业产品中苗木和竹材等产量呈下降趋势,木材和油茶等产量处于增长趋势;三是畜禽水产品中,生猪、牛、羊和水产品等产量处于增长趋势,家禽等产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
(四)农林牧渔业产值演变特征农业总产值实现了连年增长,农业内部各业产值均有增长,但增长速度存在差异,年均增长率农业为13.74%,牧业为13.50%,渔业为10.93%,林业为8.03%,服务业仅有4.47%。
(五)农民人均纯收入演变特征表现为:湘西地区五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处于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下降,张家界市和湘西自治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湘西地区平均水平。
项目来源: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员:刘芳清、周克艳、陈俊宇、张晓杰、陈丽桦、胡任远。
起止时间:2013—2014年。
成果应用:成果被评为优秀成果,并被纳入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优秀课题研究报告汇编。
二、湘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分析评价(一)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1)主导产业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农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关联度最大,为0.9418,牧业产值、渔业产值、林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关联度依次分别为0.9227、0.8805、0.7521、0.7097。
湘西地区发展油茶种植促进产业扶贫的路径探究
![湘西地区发展油茶种植促进产业扶贫的路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1f3b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4.png)
湘西地区发展油茶种植促进产业扶贫的路径探究湘西地区是湖南省西部的一个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加上历史原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滞后。
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油茶种植成为了湘西地区的一项重要产业,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湘西地区发展油茶种植促进产业扶贫的路径。
一、油茶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油茶是湘西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该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非常适合油茶种植。
油茶树生长周期长,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因此在湘西地区的山区村庄广泛种植。
由于油茶的果实可以榨油,油茶树不仅可以提供油茶果供食用和加工,还可以提供优质的木材,树叶还可以饲料,枝叶可以当作肥料,可以说是一树多用,非常适合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农民的生产方式。
油茶种植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榨油、加工等,推动了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业,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助于促进当地的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由于油茶树有很好的抗旱性,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油茶种植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有很多社会效益。
油茶种植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的劳动力就业转移,缓解了农村人口过多的问题。
油茶种植提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农村的生态建设。
油茶种植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油茶种植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有利于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了推动湘西地区的油茶种植,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奖补政策,鼓励农户增加油茶种植面积,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
鼓励企业投资兴办油茶产业,扩大油茶加工规模,推动油茶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强化科技支撑发展油茶种植产业需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持,可以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引导农民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油茶种植效益,促进油茶的规模种植和现代化经营管理。
湖南“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研究(摘要)
![湖南“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研究(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921fad1bf78a6529647d53f0.png)
湖南“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研究(摘要)加快大湘西地区发展,促进全省四大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湖南实现“两个加快”和“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
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当前大湘西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特征,决定了加快发展必须突出产业发展这一关键。
本课题从剖析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深入、系统分析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大湘西地区的实际,提出在“十三五”新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加快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一、“十二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一)成效与特点“十二五”以来,大湘西地区抓住湘西地区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有利机遇,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以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为关键,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呈现出发展提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转型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集聚明显,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创新发力,产业后劲逐步增强等特点。
(二)主要问题但总体来看,目前大湘西地区产业总量小、层次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与其它三个区域相比差距较大。
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足,经济效益低;工业总量过小,粗放发展突出,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联动不足,大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等方面。
二、“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一)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政策叠加效应为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特色资源优势为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同时,大湘西地区也面临着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生产要素投入乏力,资金、人才、技术约束明显;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仍然突出等挑战与制约因素。
(二)总体思路“十三五”时期,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以资源和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形成特色、提高效益为目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边贸物流业,培育壮大优势工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构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大湘西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湘西调研总结报告
![湘西调研总结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ff08a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9.png)
湘西调研总结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湘西是湖南省的一个地区,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素有“湘、黔、桂砺剑之地”之称。
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湘西的经济发展现状、文化传承、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促进湘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经济发展现状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林业和旅游业。
农业方面,该地区具有适宜种植水稻、茶叶、辣椒等农作物的条件,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林业方面,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木繁茂,但林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林产品加工和利用能力有限。
旅游业是湘西地区的支柱产业,湘西的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尤其是凤凰古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备受游客青睐。
但目前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景点管理混乱等。
三、文化传承情况湘西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湘西地区部分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例如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歌舞等文化表现形式正在面临丧失的危险。
同时,湘西地区也存在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承问题,如传统乡土剧种的衰落、方言的消亡等。
这些问题需要重视和保护,以确保湘西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四、旅游资源分析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民族风情等方面。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凤凰古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吉首大峡谷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湘西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然而,湘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如道路交通、酒店住宿等方面的设施滞后。
另一方面,旅游景点的管理不规范,存在环境破坏、文物保护不力等问题。
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湘西地区发展油茶种植促进产业扶贫的路径探究
![湘西地区发展油茶种植促进产业扶贫的路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cda0a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0.png)
湘西地区发展油茶种植促进产业扶贫的路径探究湘西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而油茶是湘西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油茶具有多种价值,不仅可以提取油茶籽油,而且还可以制作油茶茶叶。
近年来,湘西地区积极发展油茶种植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湘西地区发展油茶种植促进产业扶贫的路径探究进行分析。
一、湘西地区油茶资源丰富湘西地区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油茶的生长。
据统计,湘西地区油茶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产量居全国前列。
湘西的油茶品种繁多,品质优良,而且具有较高的油脂含量,是优质的油茶资源。
二、油茶种植促进产业发展湘西地区的油茶种植产业发展不仅仅是种植油茶树,还涉及到了油茶油的加工生产、油茶茶叶的加工生产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在油茶种植的基础上,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油茶油加工、油茶茶叶加工等产业,打造出了一条完整的油茶产业链。
1. 油茶油的加工生产油茶油是油茶树的重要产品之一,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湘西地区积极发展油茶油的加工生产,建立了一批油茶油加工生产企业。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除了油茶油,油茶茶叶也是油茶树的重要产品之一。
与一般的茶叶相比,油茶茶叶具有更高的茶多酚含量和更佳的口感。
油茶茶叶也非常适合配制成各种附加值高的茶饮品。
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油茶茶叶的加工生产,并且还引入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茶叶品牌,提升了湘西油茶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 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油茶种植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油茶种植的基础上,当地农民还可以发展蜂蜜养殖、野生菌资源开发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油茶种植产业的发展不仅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湖南“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湖南“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74f43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4.png)
湖南“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一、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评价(一)发展基础经过长期的建设,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
2013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81%,汽车通村率达到97.57%,拥有农机总动力5436万千瓦,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634 亿元,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926 万吨、3604万吨、519万吨、234 万吨,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5044 亿元、3 0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72元。
(二)湖南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分析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3年为末期年,全国为参考区域,对湖南农、林、牧、渔、服务业产业结构和15种主要农产品结构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
①各产业部门均属于增长性部门,其中农业产值增长量最大,服务业产值增长量最小;②农业、林业和服务业属竞争力较强,结构较为合理,增长势头强劲的产业;③牧业和渔业属结构较好,但竞争力较差的产业。
(2)产品结构。
①15种农产品均属于增长性农产品;②油菜、水果、水产品、禽蛋和牛等5种农产品,结构较为合理,竞争力较强,增长势头也很强劲;③稻谷、茶叶、薯类、豆类、蔬菜、烟叶、油茶、生猪、玉米、羊等10种农产品,结构较好,但竞争力较差。
(三)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1.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由3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为:式中,Y 是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得分。
现代农业发展划分为准备阶段(Y<30)、起步阶段(30≤Y<50)、初步实现阶段(50≤Y<70)、基本实现阶段(70≤Y<90)和实现阶段(90≤Y<100)等5个阶段。
项目来源: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要完成人员:刘芳清、何宗旺、周克艳、陈俊宇、张晓杰。
起止时间:2015—2016年。
成果应用:成果主要内容已纳入湖南省“十三五”规划。
2.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湖南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南
![湖南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99f821b14791711cc79179f.png)
附件一:湖南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南一、综合性课题1、湖南“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研究。
重点研究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宏观经济走势对湖南省“十三五”发展的影响,“十三五”时期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趋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并对2025年的目标进行展望。
2、湖南“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研究。
重点研究湖南“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标体系和目标值测算,并对2025年的目标进行展望。
3、湖南“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重点分析湖南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和态势,研究促进湖南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提出“十三五”时期优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4、湖南“十三五”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互动发展研究。
重点研究湖南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主要区别和内在联系,分析“十三五”时期主体功能区战略下湖南省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提出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政策措施。
二、专题性课题5、湖南“十三五”构建开放开发新高地、打造中部崛起增长极研究。
重点研究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特点,分析影响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区域发展角度,研究提出新形势下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深化泛珠区域合作,承接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构建内陆开放开发新高地、打造中部崛起增长极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6、湖南中长期及“十三五”能源发展研究。
重点分析湖南能源供应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针对能源需求和供给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提出“十三五”和中长期湖南保障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https://img.taocdn.com/s3/m/10524439581b6bd97f19eaec.png)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自评报告【法规类别】专项资金管理【发布部门】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日期】2017.06.10【实施日期】2017.06.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自评报告根据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6年度省级财政资金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湘财绩〔2017〕6号)有关要求,我委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制定了绩效评价工作方案,于2017年3月至4月对2016年度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开展了绩效自评,根据评价结果,形成本评价报告。
一、专项资金基本情况(一)专项资金政策情况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决策,深入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确保产业发展在湘西地区开发中的龙头和核心地位,提升湘西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产业富民、产业兴县,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湘发〔2004〕12号)、《关于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意见》(湘发〔2010〕17号)、《关于继续深入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湘发〔2016〕5号)等文件,省政府于2004年设立了“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省财政新增专项资金、各部门专项切块资金和扶贫资金三块构成。
到2016年,专项资金规模为5亿元(因部门归集资金共有0.2亿元未到位,省扶贫办扶贫资金0.3亿元由省扶贫办安排,另有2015年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补助收回资金结转安排141万元,实际使用总额为4.51408亿元)。
其中,2015年提前下拨湘西机场建设资金1亿元,“135工程”创新创业园区专项划转0.5亿元,省发改委实际安排专项资金3.01408亿元。
支持方向和重点:主要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品牌、培育大市场,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突出规划引导、资源整合、精准发力,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专项扶持方式,重点扶持文化生态旅游、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区域造血能力。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3f0f2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b.png)
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进展【摘要】湖南大湘西地区是中国内陆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概况、旅游资源、发展规划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区域发展规划与旅游研究的最新进展。
研究发现,大湘西面临着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需要在保护环境和促进旅游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未来,应该加强区域规划与管理,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议政府和企业加大投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大湘西地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湖南大湘西区域、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研究进展、未来展望、发展挑战、发展机遇、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南大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湖南省最具特色的地域之一。
这一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湖南大湘西地区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前往的热门目的地。
尽管湖南大湘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规划和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本文将重点探讨湖南大湘西地区的区域概况、旅游资源分析、发展规划、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旨在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湖南大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湖南大湘西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历史而备受游客青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湘西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对于该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及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湖南大湘西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和进展,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潜力和资源优势,为地方政府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可以为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提供策略性建议,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研究
![湖南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713b1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8.png)
湖南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研究湖南省⼈民政府发展研究中⼼课题组受湖南省发展和改⾰委员会委托,湖南省⼈民政府发展研究中⼼课题组对湖南“⼗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进⾏了系统研究,现将研究成果择要发布如下:“⼗三五”时期,是我省全⾯深化改⾰的攻坚时期、全⾯建成⼩康社会的收官时期、全⾯推进依法治省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经济进⼊⼤调整⼤转型、国内经济步⼊中⾼速发展新常态的战略挑战期,更是我省迎接新⼀轮技术⾰命、加快转⽅式调结构、进⼀步激发市场活⼒、⼈均GDP突破10000美元的战略机遇期。
⾯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重⼤变化⽽产⽣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省必须以新的战略思维,紧密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准确把握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坚持⼀张好的蓝图⼲到底,围绕全⾯深化改⾰这⼀主线,努⼒实现全⾯建成⼩康社会的总体⽬标,充分发挥“⼀带⼀部”区位新优势,⼤⼒实施“五化两型”新战略,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评估(⼀)主要成就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量”同步提升。
2014年,我省地区⽣产总值(GDP)达到2.7万亿元,稳居全国前10位。
2011-2014年,GDP年均增长10.9%,⾼出全国平均2.9个百分点,其中,2011-2013年⼈均GDP、⼯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总额、财政总收⼊、地⽅财政收⼊年均增长10.4%、14.2%、27.2%、15.7%、19.7%、20.8%、23.4%,分别⾼出全国平均2.7、5.7、6.2、0.9、7.9、5.0、4.1个百分点。
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4.5:45.8:39.7调整为12.2:47:40.8,六⼤⾼耗能⾏业增加值占规模⼯业的⽐重⽐2010年下降3.6个百分点,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重提⾼1.7个百分点,⾼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业的⽐重提⾼7.8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47.96%,⽐2010年提⾼4.66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重达到57.9%,⽐2010年提⾼1.4个百分点;⾼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业的⽐重达到40.8%,⽐2010年提⾼7.8个百分点。
湖南“十三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湖南“十三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84f2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3.png)
湖南“十三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大省,在“十三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旨在分析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升级策略。
首先,本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湖南省的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如冶金、化工、建材等,这些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产业结构呈现出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的特点。
其次,本文分析了湖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技术升级缓慢、竞争力下降的问题。
其次,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
另外,资源配置不均衡,地区之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
此外,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挑战。
接着,本文提出了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策略。
首先,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其次,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提升其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
另外,调整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发展的均衡化,减小地区产业发展差距。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最后,本文总结了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义和挑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可以推动湖南省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
然而,湖南省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够等。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升级的策略。
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湖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推动湖南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湘西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湘西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31a6dba58da0116c17491a.png)
湘西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分析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产业结构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产业部门的出现,人们用于研究产业的变化而创立的经济范畴。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比例关系,主要包括区域就业结构和区域产值结构。
现代区域发展的过程表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值或收入等总量指标的上升,而且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
)区域产业结构规律性认识国外学者通过考察世界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发现,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呈规律性变化。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计算了20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二)、库兹涅茨法则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
其主要内容为(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一、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罗斯托基准: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他的《主导部门和起飞》一书中,提出了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对主导产业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前瞻、回顾、旁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关联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湖南“十三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摘要)
![湖南“十三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06448d223968011ca3009183.png)
湖南“十三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摘要)一、产业结构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主要成就1、产业调整加快,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产业格局由2000年的“三、二、一”演变为2013年的“二、三、一”,发生转折的时点是2007年。
2、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湖南省一直是全国农业大省。
在保持种植业和畜牧业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十二五”期间基本上保持20%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工业产值平均增幅的3倍多。
3、工业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湖南省工业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机械、食品、有色、石化、轻工等10个千亿元优势产业,工业实力明显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4、服务业发展迅速,对经济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2013年,湖南服务业增加值总体规模直逼万亿大关。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0.3%,保持逐年上升态势。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5、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节能减排形势向好。
长株潭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园区集聚水平、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依托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的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从节能减排来看,高消耗、高排放的形势初步扭转。
(二)存在问题1、与全国及中部其它省份相比,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湖南三次产业结构层次整体偏低。
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其中第一产业中农、牧比重仍然偏大;第二产业中重工业比重依然偏高;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比重仍然偏低。
2、从产业发展方式来看,亟待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目前,技术和知识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创新驱动发展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研究(摘要)加快大湘西地区发展,促进全省四大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湖南实现“两个加快”和“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
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当前大湘西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特征,决定了加快发展必须突出产业发展这一关键。
本课题从剖析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深入、系统分析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大湘西地区的实际,提出在“十三五”新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加快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一、“十二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一)成效与特点“十二五”以来,大湘西地区抓住湘西地区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有利机遇,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以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为关键,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呈现出发展提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转型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集聚明显,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创新发力,产业后劲逐步增强等特点。
(二)主要问题但总体来看,目前大湘西地区产业总量小、层次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与其它三个区域相比差距较大。
主要表现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足,经济效益低;工业总量过小,粗放发展突出,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联动不足,大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等方面。
二、“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一)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政策叠加效应为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特色资源优势为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同时,大湘西地区也面临着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生产要素投入乏力,资金、人才、技术约束明显;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仍然突出等挑战与制约因素。
(二)总体思路“十三五”时期,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前提,以资源和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项目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形成特色、提高效益为目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边贸物流业,培育壮大优势工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构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大湘西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思路的核心与实质是“抓住一条主线,坚持三个结合,处理好五个关系”。
即抓住产业提档升级这一主线;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坚持市场决定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处理好产业内部结构的关系,产业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三)基本原则“十三五”时期,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战略联动,协同推进原则;需求导向,效益优先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规划指导,项目带动原则;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原则。
(四)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目标主要围绕实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环境美化来展开。
具体来说:1、总量较快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地区GDP年均增幅保持在7.5%—9.5%的合理增长区间,到2020年GDP总量突破6900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7%,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0%,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0%,其中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
2、结构不断优化。
到2020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为15:41:44,其中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3、布局更加合理。
到2020年,力争建成47个产业园区,其中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
特色产业集群达到25个以上,逐步实现企业集群式发展和产业块状式布局。
三、“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生态性、战略性、惠民性和关联性原则加快大湘西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大湘西地区产业结构从“全面、分散”向“特色、集中”转变,由“粗放、低端”向“高效、高端”转变,逐步形成更加注重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结构。
1、依托三大核心旅游资源(张家界、凤凰、崀山等)、两大区域交通枢纽(怀化、娄底)和一个商贸流通集中区(邵阳东部),加快发展与提升旅游、物流和商贸流通业,构建以旅游、物流与商贸为支柱的服务业产业结构。
2、充分利用大湘西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坚持特色发展、绿色发展、精深发展,推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湘西农业品牌,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打造以特色种植和养殖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结构。
3、按照生态、循环、低碳、集中发展的原则,加快大湘西地区工业结构深度调整,有“保”有“压”,合理发展,逐步形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特种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
(二)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依托大湘西地区旅游、矿产、特色农林产品等资源优势和区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名优产品,形成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板块,提高大湘西产业竞争力。
1、依托武陵山片区自然资源禀赋,以神奇美丽山水为主题,融入历史、民俗、传统文化,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业。
2、突出“山地”特色,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发展以农林牧复合经营为特色的山地生态农业。
3、以靖州茯苓、隆回金银花、吉首青蒿、慈利杜仲、张家界五倍子、涟源天麻等为重点,依托大湘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中医药加工企业基础,围绕中药材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发展中药材加工及生物医药产业。
4、利用大湘西地区与多省市区接壤的地缘优势,发挥区域通往西南各省的交通优势和集散能力,以综合物流和专项物流为重点,以吉首、张家界、怀化、邵阳、娄底等区域性城市为中心,以桑植、龙山、花垣、通道、新晃、石门等边贸城镇为节点,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依托枝柳铁路、黔张常铁路、沪昆铁路、包茂高速、长渝高速、沪昆高速、国道206线、319线等过境干线,以区域中心城市和边贸城镇为基础,加快培育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省域边境现代商贸物流业。
5、充分发挥大湘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择优发展以黑色及有色冶金为特色的矿产资源加工业。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农业带状化、工业点状化(园区化)、旅游全域化原则稳步优化大湘西地区产业空间布局,避免浪费资源和同质竞争,在全区实现产业差异发展、互补发展、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1、构建大湘西旅游一核心(张家界国际旅游区)、三支点(湘西吉首-凤凰神秘风情文化旅游、怀化“鹤-芷-中-洪”古镇文化旅游、邵阳崀山原生态文化旅游)、一走廊(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黄金走廊)。
2、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生态化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引导,逐步形成大湘西地区北部精品水果、特色种养殖产业带,中部经济作物产业带,中部山地种植和养殖产业带,南部特色种植产业带,南部山地种植与养殖产业带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带。
3、按照精深发展、关联发展、集中发展、规模发展的思路,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型工业发展,积极推进资源型工业技术改造和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限制大规模工业开发,推进工业向重点地区、工业园区集中,培育形成湘西州中部、怀化东部、邵阳东部、娄底西部四大特色工业基地。
并以四大工业基地为支撑,形成特色鲜明、与主体功能区相匹配的工业布局。
(四)提质升级产业园区按照集约、节约、高效的原则,以区域主体功能为导向,准确定位园区功能、发展方向和产业目标,提升园区循环水平、绿色发展水平,突出园区特色和专业化,形成梯级分布合理的园区发展格局,推动园区从外延式开发战略向内涵提高式开发发展转变,全面提升大湘西园区竞争力。
1、培育特色产业园区。
重点培育形成绿色食品加工、新材料、非金属矿物加工、特色中药材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园区。
2、提升园区创新能力。
推动园区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构建以园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园区技术改造和升级,逐步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园区发展新模式。
3、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发展。
围绕集群核心企业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带动行业前景好、集群特征明显的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产业园区集聚。
积极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和项目入园,加快产业集聚,拉深、拓宽产业链,做活上下游产业。
4、加快园区绿色循环发展。
通过政府节能减排政策引导、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应用、园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改革创新、健全节能减排长效监管机制等手段,大幅减低产业园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突出园区环境管理创新,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健全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和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绿色发展水平。
5、推动园区跨区合作共建。
立足湘西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生态容量,采取援建、托管、股份合作、产业招商、异地生产等多种模式,缔结与发达城市“点对点、园对园”的合作关系,创新“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园区产业合作共建,有序承接先进园区产业转移。
合理推进毗邻地区产业园区多方位合作开发特色产业资源,通过构建相应的利益分成机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特色产业园或产业带。
突出园区自身产业特色,组建园区发展联盟,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联动发展。
探索新型“飞地模式”,大力发展“园中园”。
四、“十三五”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一)强化项目带动,支撑产业发展准确把握国家、省产业发展扶持方向,围绕大湘西地区区域特色、资源禀赋、主体功能,加快推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持续有效地推进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
1、以项目库为平台加强项目开发。
2、以工作机制为保障加强项目管理。
3、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加快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与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入大湘西地区产业发展项目和支持企业提质升级,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利用外资并举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二)培育特色集群,带动产业发展着力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环境,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培植策略,全力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本土企业家群体,完善产业集群竞争合作机制,培育壮大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发展。
1、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2、加快发展中小企业。
3、着力打造产业品牌。
在旅游产业领域,重点培育“神秘湘西”和“魅力湘西”旅游品牌,壮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主要以绿色农、畜、水产品资源为依托,扶持一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生物制药产业,积极开发医药原料和中间体,努力将中药材及其加工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形成以本地资源为主的特色生物制药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