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认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认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多样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关乎到全球文化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之中,文化成为了连接人们的纽带,也推动了全球文化发展的进程。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1.1 全球化的概念与意义全球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它包括贸易、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全球化即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尤其是全球市场的形成。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流动,它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
同时,全球化对于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既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也会对文化进行同化。
1.2 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文化会不断变化和更新。
换句话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更加突出。
因为跨国交流与渗透还要加剧已经多元化的文化趋势,这将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都有望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2.1文化认同的概念与形成文化认同是一个人所接受的某种文化的认同程度和意识。
文化认同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历史、宗教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紧密相关。
文化认同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理解和接受。
2.2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受到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
跨国交流与交流使得人们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的文化,这将会对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文化多样性将会促进文化认同的发展。
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元化,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作者:杜小安当前,随着西方垄断资本的不断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以现代性扩张为本质特征的全球化已成为有目共睹的客观现实。
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并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全球化语境下,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文化的西方化、商业化,致使东方的中国文化逐步被全球性商业文化所吞蚀和严重边缘化。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和民族文化本土化的尖锐矛盾,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为中国文化提供发展机遇全球化对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但它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只要我们从战略上认清形势,把握住这个发展的机遇,中国文化就能够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扮演更加耀眼的角色。
全球化为中国文化提供的发展机遇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全球化为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和自我更新提供了丰富的世界文化资源和参照系统。
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结构完整的独立文化系统。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已经站立起来了,在经济上也已经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文化上能否站立起来还有赖于我们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关键在于中国文化自我创新和现代化的成败。
全球化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密切相连的地球村,这为中国文化实现自我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世界文化资源和参照系统,尤其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努力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变革,就一定能够推陈出新,实现“旧邦新命”,再造中国文化的辉煌。
其次,全球化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空前广阔的空间,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随着以交通、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通用语言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各文化圈之间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成为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华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旨在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构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将从文化共同体的概念、构建方式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文化共同体的概念文化共同体是指在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人们因为共同的文化认同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在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是社会和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
中华文化共同体就是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群体。
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核心。
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就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得到充分尊重,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1. 强化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首先要强化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诚信、和谐、孝道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让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人们坚守传统文化的底线,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2.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传统医药等领域。
构建中华文化共同体需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展览、开展传统文化节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 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需要满足当代人文化生活的需求,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也是重要的工作。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意、推广新型文化产品,让中华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拉近中华文化和当代人的距离,使中华文化共同体更具吸引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变得愈发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我们个人身份的核心,也是我们与他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文化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认知和接受,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许多人在面对新旧文化的碰撞时,感到迷茫和困惑。
他们不知道该坚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个人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产品,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如何维护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也是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记忆,是我们身份认同的基础。
但是,文化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需要在与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的问题。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有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文化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和民族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成为了个人和社会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是我们个人身份的核心,也是我们与他人和社会联系的纽带。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也要开放地接纳其他文化。
全球化对民族认同的挑战
全球化对民族认同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变得愈加紧密相连,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对民族认同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全球化对民族认同所带来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首先,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互联网、航空交通等方式穿越国界,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
这种广泛的交流带来了各种新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对传统的民族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例如,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年轻人开始放弃传统的民族服饰,选择西方的时装,甚至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这种文化冲击对于一些民族身份感强烈的人来说是一种挑战,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民族认同面临巨大的压力。
其次,全球化还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人们可以选择在世界各地追求教育、就业或生活,这也导致了更多的跨国婚姻和混血儿的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民族认同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
例如,一个在英国长大的华裔孩子可能同时具有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征,这种多元性对于传统的民族认同观念提出了挑战。
然而,尽管全球化给民族认同带来了挑战,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首先,我们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共存。
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可以减少对传统民族认同的冲击。
我们可以通过推广多元文化教育来培养人们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
例如,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入跨文化交流的内容,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魅力。
其次,我们应该推动本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必然会被淘汰。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与时俱进。
例如,可以在传统舞蹈中加入现代音乐,或者在传统手工艺品中融入现代设计。
这种创新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能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坚持自己的民族认同。
最后,我们应该鼓励个体对自己民族认同的思考和探索。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认同方式,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空间与机制:论当代书法场域中“书法家”身份的建构
空间与机制:论当代书法场域中“书法家”身份的建构
冉令江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8(34)5
【摘要】“场域”是一个具有社会空间和结构机制属性的概念.“书法家”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身份,是对从事书法艺术创作或理论研究具有一定造诣且得到书法场
域认可的“社会人”的称谓.本文突破传统书法本体研究的视角、理论和方法,运用
艺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当代书法场域中“书法家”这一身份建构的过程和机制进行探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书法家”这一
社会身份,而且对构建书法社会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总页数】7页(P180-185,242)
【作者】冉令江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城市空间和大学场域中的学生生活——1930年代北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与身份建构(1930-1937) [J], 王丽媛
2.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J], 刘莉
3.玫瑰易名,馨香亦改——公共舆论场域中"名"的身份建构和想象 [J], 王锦丽
4.微信朋友圈:"互联网+"r场域中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表达 [J], 廖杨;蒙丽;周志荣
5.监管主体与对位罚则——电子竞技场域中假赛惩处的机制建构研究 [J], 刘福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及其治理路径浅析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及其治理路径浅析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下,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密切,民族认同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和敏感。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民族认同危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移民问题、文化差异、宗教问题等。
本文将就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及其治理路径进行浅析。
一、民族认同危机问题1.移民问题移民是全球化时代中最大的民族认同问题之一。
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深入交流,许多人移居到不同的国家工作生活,形成了大量的移民群体。
然而,在新的国家文化、语言环境中,移民常常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立和排斥。
同时,新移民还可能与当地居民产生文化差异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民族认同危机。
2.文化差异在全球化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然而,文化差异也成为民族认同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不同点可能会导致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3.宗教问题宗教信仰也是造成民族认同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宗教信仰极易引起种族、地区之间的对立。
在不少国家,由于宗教差异,导致社会分裂、社会隔离等问题。
二、民族认同治理路径在全球化时代,民族认同危机问题需要得到更好的治理,以下是可能采取的治理路径。
1.包容性政策政府应该实施更加包容性的政策,尊重不同文化、民族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群体的权益和利益,减少和遏制恶性循环和冲突。
2.提高文化认同和认同度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培养民众的文化认同度和认同感。
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向新移民传达当地文化及有关价值准则,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增强归属感。
3.推动文化交流与深入融合推动文化交流和深入融合也是治理民族认同危机的关键路径之一。
政府可以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加强文化的深入融合,同时推动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全球化发展。
4.民主和法治推进民主和法治也可以有效缓解民族认同危机。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自信的建设与实现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自信的建设与实现一、引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文化是每个国家的精神载体,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文化对外交往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文化自信成为国家行为的重要指向。
本文将从国家文化自信的定义、背景、意义和实现方面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自信的建设。
二、国家文化自信的定义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护自己的文化,同时积极推广本国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与国际社会进行文化交流,增强自身软实力的过程。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自信的背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家的文化表现越来越明显。
全球化加速了国际文化交往的频率和程度,同时也对多元化文化的边界进行了挑战。
各国文化交融日益增加,文化主权面临挑战。
此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便成为国家的文化自信的表现。
四、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自信的意义1.强化民族意识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元化和整合化的文化体系。
文化多元性为民族增强自我认同和自尊意识提供了机会。
加强文化自信,重视文化传承,也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强化民族认同感,维护和发扬民族文化。
2.加强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加强文化自信,弘扬并宣传本国文化,才能够在国际上获得更好的形象认同。
当国家具有自信的文化,充分展示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能够吸引和带动国际社会,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促进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关系都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
加强国家文化自信,可以让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深入交流,促进文化交流。
加强文化的相互传播和学习,也能够拓展文化所涉领域,打破原有的国界,开阔国家的视野。
五、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自信的实现方案1.推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是一个国家富有魅力的独特符号。
论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
论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基础。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文化成为了他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方式。
因此,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紧密关联。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民族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认同的来源。
它是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是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传承,是民族意识形态的表现。
民族文化对于身份认同的结构和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不同人群根据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背景认同不同的社群,形成他们的身份认同。
首先,民族文化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首要标志。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不同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考方式。
例如,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家庭、孝道、崇尚高尚的道德准则等。
这些文化元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形成了偏好和行为的基础。
因此,人们通常通过内心的情感对来自其他社区的人进行区别,这种情感联系形成了身份认同。
这些文化对民族的意识和民族性的认同形成了基础。
其次,不同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保持民族认同。
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往往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比如以中国的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风情万种的服饰和瑰丽多姿的文艺表现,各种节庆活动都有其独特的标志和意义。
这些文化代表了一种传统和文化的积淀,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意义。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对于维护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新兴的国家,特别重要。
最后,民族文化是以民族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是对其他社群的文化模式产生不同情感的基础。
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对其他社群进行区别,这种情感联系和内部分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峙现象”,使得不同社群在认知和情感层面难以沟通。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应尽可能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减少各个文化之间的冲突。
以多元文化身份解析中华文化板块学说
以多元文化身份解析中华文化板块学说中华文化板块学说是一种以多元文化身份解析中华文化的理论框架。
这种理论认识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的进行学术探讨,最初是以抗衡旧的文化传统为目的的,主要观点是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以多元文化之身份观中国文化,那么这就是多元文化身份问题出现于中国这一国家范围内的中华文化板块学说。
在这个文化解构背景下,全球化时代给中华文化的传统固有性文化安排带来了挑战,中华文化的认同身份问题成为了热门话题。
此外,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国际体系、价值观问世,都让公众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越发关注。
中华文化板块学说主张提倡少数文化和民族提倡自己的价值和价值观,反对多数文化和民族的文化沙漠,也就是反对全球化的同一文化的消费习惯。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板块学说以多元文化身份反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殖民主义,并反对以实质化、单一的“中华文化”来界定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它主张广开视野,倡导平等、交流和共生的多元文化体系,让不同文化的民族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融合优势,走向共同发展。
多元文化的身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作为中华文化板块学说的追随者,人们可以将自己划入多种传统文化范畴。
在这些中华文化里,存在着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美洲文化等等。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形式,都值得被尊重和弘扬。
没有文化的边界,文化的身份是可以多元的,每一种文化身份都可以被认为是同等重要的,没有高低之分。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身份框架下,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成为了相对较宽泛的概念。
它并不指代具体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而是一种综合的文化身份,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历史传统、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等。
这种文化身份的特点是多元而开放的,不仅在中国国内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包括了海外华人和其他国家的中国文化影响。
多元文化身份的存在,既表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也引起了对文化自恋的反思。
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身份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和交融的,这使得中华文化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纯粹的存在。
民族伟大复兴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民族伟大复兴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在民族伟大复兴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每个民族都面临着文化自信的课题。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自信的要求更加迫切。
本文将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建立起文化自信,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自信自强地展示自己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念等。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只有建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才能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文化自信与全球化的关系全球化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交流和融合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涌入,对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只有建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独立性和独特性。
三、中国的文化自信之路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之路也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的文化自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弘扬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2.创新发展现代文化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还应该注重对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竞争力。
可以通过发展电影、音乐、时尚等现代文化产业,提升中国现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文化交流与对话文化自信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内部事务,更需要与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与对话。
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增进。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文化交流团等形式,与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文化成果,同时接纳和吸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元素。
四、建立全球文化自信在实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中国应该积极建立全球文化自信。
论国家认同_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_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_韩震
①
[ 作者简介 ]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 基金项目 ]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 “十一五” 项目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06BaZX023) 。 ① ② [ 荷兰 ] 克里斯 • 洛伦兹: 《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 , 《山东社会科学》 , 2009 年第 7 期。 英国学者安东尼 • 史密斯指出, 冷战结束之后, “种族民族主义取代了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地 位, 成为全世界社会运动和政治理想的基础和语言。 ” ([ 英 ]史密斯: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 龚维斌、 良警宇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版, 中文版序, 第1页) 约瑟夫 • 奈也指出: “散布全球、 并经常发生在国家内部的对立种族间冲突有可能成 为冲突的主导形式。 冷战结束以来发生的近 30 次较大冲突几乎都爆发在国家内部。 这些冲突最有可能出现在固有帝国崩溃的地 ” 他还说, “亨廷顿认为, 地方自治主义和相互竞争的认同是冷战后冲突的一个主要根源, 此 区— 如非洲和前苏联的边缘地带。 言非虚。 但是, 他只抓住了认同冲突分析的一个维度或一个层面。 宏大文明内部的认同冲突远远多于它们之间的冲突。 例如, 两伊 战争是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国家间冲突。 ” ([ 美 ]约瑟夫 • 奈: 《硬权力与软权力》 , 门洪华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77、 87 页) 另外, 任由民族主义泛滥, 也会危及世界安全和秩序。 借用美国前国务卿沃伦 • 克里斯托弗1993 年在 《纽约时报》 所说的话 讲, 如果当代民族主义的激情未加抑制地一直燃烧下去, “那么我们就会有 5000国家, 而不是现在我们拥有的100 多个” 。 (转引自 [ 美 ]弗格森、 曼斯巴赫: 《过去是未来的前奏? 全球政治中的认同与忠诚》 , 载拉彼德、 克拉托赫维尔: 《文化和认同: 国际关系回归 理论》 , 金烨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53页) 因此, 在全球化的时代, 我们不能不警惕台湾的独立倾向, 也不能不关 注在新疆、 西藏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问题。
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n 多 民族 同 家 内部 , 民 族 文 化 身 份 和 民 族 认 分 为 了 两 个 层 次 : 一是 族 群 (ethnicity) 认 同
(民族 认 同 );二 是 民 族 一 国 家 认 同 。 中 华 民 族 这 个 概 念 的 真 正 形 成 ,是 在 晚 清 时 期 中华 各 民族 遭 到 西 方 列 强 入 侵 之 时 。 面 对 国 家 主 权 倾 丧 、领 土 覆 灭 的深 刻 危 机 ,历 史 上长 期 持 续 积 淀 而 成 的 王 朝 意 识 ,经 由 本 土 精 英 知 识 分 子 的 阐 发 、教 化 和 引 领 ,蜕 变 成 了 国 家 认 同 意 识 ,人 们 在 灾 难 面 前 团 结 成 一 个 价 值 共 同 体 。 在 与 西 方 强 大 民族 的 “怨 恨 交 往 ” 中 , “我 们 ” 确 定 了 自 己 的 文 化 身 份 并 在 “他 者 ” 俯 视 的 目光 中 强 化 着 “我 们 ” 的 身 份 认 同 。在 民族 危 机 爆 发 时 ,是 外 在 压 力 应 激 性 地 强 化 着 “我 们 ” 的 民 族 认 同 。 但 是 在 当 前 的 全 球 化 场 域 中 ,暴 力 侵 略 空 间减 退 ,隐 形 的 西 方 文 化 扩 张 和 各 文 化 的 平 等 交 流 并 存 ,如 何 在 全 球 化 场 域 中来 书 写 中华 民族 的 新 文 化 身 份 ? 中 华 民 族 认 同 的 整 合 逻 辑 在 经 历 着 什 么 变 化 ?
思想 战 线
2011年第6期 第37卷No 6,2ol1 v。l 37
全 球化场域 中中华 民族 文化身份 与民族认 同的建构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价值观尤其是XX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渗透,已经侵入到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得大学校园文化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日渐凸显。
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大学;校园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扩大,文化需求的品味逐渐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也趋向过分看重外国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
当然适时的模仿、学习是必要的,但是过份地崇尚、依赖,就会渐渐漠视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这使得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出现。
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掌握着国家的命运,是中国未来的代表,如果大学生们成为民族文化的“卖国贼”,大学校园成了西方文化的“贩卖厂”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不堪设想。
一、民族文化认同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的开放环境是全球化背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间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成为了一个整体。
汤林森指出,“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和生计越来越不受其母国机构制度的影响,本来使他们得到安全和安定的文化归属感,一步步地被吞噬了”。
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利用跨国公司、吸引留学人才等将其文化扩散到其他国家,并逐渐渗透到其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淡化人们对国家的热情,弱化国家民族意识,从而冲击着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所谓的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
在当前尤其是处在现时的大学生们,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不定型的时期,很容易陷入这种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化的抉择之中,迷失了方向,做出一些缺乏理智和思考的事情。
关于课文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
关于课文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已经超越了国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接触、了解、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影响和应对之道。
一、文化冲突的背景全球化时代,由于全球交流的便捷性和频繁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变得更加频繁。
这种接触当然带来了巨大的交流机会,但同时也使得文化差异更加明显。
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容易产生冲突和碰撞。
二、文化冲突的影响1. 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的冲突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往往有着显著的差异。
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和自由价值观被广泛接受和推崇;而在一些东方国家,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被强调。
当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流时,这些差异容易导致冲突和矛盾。
2. 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冲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这些新的元素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冲击。
许多人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引发了对身份认同的困惑。
三、身份认同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身份认同问题成为文化冲突的一个核心。
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陷入两难境地: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新文化,但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坚守传统文化,但又感到与现代社会的脱节。
身份认同问题既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层面的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个体的身份认同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生活和行为,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团结与发展。
四、应对之道面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应对之道。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尊重和包容尊重和包容是解决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重要基础。
在不同文化之间,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差异,不把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人。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_范可
世界民族 2008年第2期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范可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论证,文化概念可以导致一种对文化本质主义意义上的理解。
因此,重新领会美国人类学独创的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日益全球化的今日世界意义至关重大。
基于同一文化基础上所产生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现代性语境下各种力量互动的产物。
在建构认同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对 他者 的建构,因为认同必须通过对 他者 的排斥而得以体现。
正因为在对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产生歧义,以及认同所具有的 排他性 ,本文赞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文化自觉 ,因为该理念所具有的文化之间相互欣赏的态度,正是我们这个日益多元的世界所必须的。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全球化与 克里奥尔化 的世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日益卷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
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开始于地理大发现的15世纪, 其间历经了几个世界霸权的兴衰,渐次发展到今日的多极世界。
学者们给出了关于全球化的诸多定义,其中的许多定义都集中在经济层面,把全球化定义为一种单面向的、伴随着殖民地争夺而来的经济扩张。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渐次卷入,形成一种全球性的世界经济体系。
当今的一些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则关注高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交通成本的降低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提出全球化更多地体现在资讯的四通八达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
因此,有人将全球化定义为世界范围内不同地方之间社会关系的 密集化 ,即发生在某一地方的事情很可能是因为距离遥远的某一地方所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所致。
这种说法虽然无法带给我们对全球化之本质的理解,但却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上不同地方之间的空间距离因全球化的推进正在日益失去原有的一些意义。
这种状况将最终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这是引发当今国际学术界聚焦全球化及其相关现象的本质问题。
尽管原先有些西方思想家对全球化持有某种乐观的信心, 但是, 9 11 惨剧的发生,使得许多人不再作如此想。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建立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大学生在接触到多元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自信的考验。
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要树立起文化自信的信心,首先要有良好的文化认同。
恰当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
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文化自信。
例如,中国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诗词书画等,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大学生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大学校园内相互碰撞,大学生要学会包容与接纳他人的文化,同时也要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点。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组织跨文化活动和与外国学生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培养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最后,大学生还应积极传承和创新自己民族的文化。
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大学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推广本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不仅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还要形成独特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特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大学生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必须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使其在整体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塑造自己的文化认同。
无论是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还是民族服饰、习俗,大学生可以选择其中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和传承,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认同。
后亚文化视域下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例
后亚文化视域下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以文艺青年群体
为例
朱居悦;张平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6
【摘要】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
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
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
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总页数】6页(P55-60)
【作者】朱居悦;张平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包容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嵌入视域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
2.亚文化视域下青少年群体认同建构研究
——以B站宣传片《后浪》为例3.亚文化视域下青年国家认同建构的策略研究——以“共青团中央”B站账号为例4.网络音综的青年亚文化群体身份认同探析--以《乐队的夏天》为例5.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建构——以熊猫头表情包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刘莉2012-5-4 10:43:49 来源:《思想战线》(昆明)2011年6期内容摘要: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
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
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
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关键词:全球场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民族认同作者简介:刘莉,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Identity具有“身份”和“认同”两种基本含义:当它被译为“身份”时,它侧重的是个体对“我(我们)是谁”的外在标识的回答;当被译作“认同”时,指的是个体追寻、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心理追寻过程,回答的是“我们何以、如何成为我们”的内在心理归属问题。
人作为多重的社会存在,有着包括性别、阶级、种族、民族、地域宗教等多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认同结构。
随着人类实践的变化,文化身份和认同处于不断的流变中,但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认同结构中始终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全球化这一人类新的实践场域中,全球化带来的“时空浓缩”、“空间扁平化”,无疑影响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身份,①使得“人们对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感情依赖于历史象征物的认同也将趋于淡化”。
②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身份的破碎化、认同的危机化,我们必须定位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新价值蕴涵,找寻强化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
一、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分为了两个层次:一是族群(ethnicity)认同(民族认同);二是民族—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真正形成,是在晚清时期中华各民族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时。
面对国家主权倾丧、领土覆灭的深刻危机,历史上长期持续积淀而成的王朝意识,经由本土精英知识分子的阐发、教化和引领,蜕变成了国家认同意识,人们在灾难面前团结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在与西方强大民族的“怨恨交往”中,“我们”确定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在“他者”俯视的目光中强化着“我们”的身份认同。
在民族危机爆发时,是外在压力应激性地强化着“我们”的民族认同。
但是在当前的全球化场域中,暴力侵略空间减退,隐形的西方文化扩张和各文化的平等交流并存,如何在全球化场域中来书写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身份?中华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在经历着什么变化?(一)民族文化身份:集体记忆和新价值蕴涵文化身份是人对“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一种追问,民族文化身份关联着民族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显示出延续性和变异性。
文化身份随着民族的历史境遇不断流变,“文化身份既是‘变成’,也是‘是’,既属于未来也属于过去”。
同时它总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情境中表述出来,“总是在可能的实践、关系及现有的符号和观念中被塑造和重新塑造出来”。
③从晚清开始,在“歌唱”、“小说”、“神话”、“仪式”、“新闻”中,形形色色的中华民族的身份表述被书写、表现(重现)出来,成为我们的集体身份建构。
民族文化身份分为两层:一是外在的象征身份表述与民族形象;二是内在价值蕴含与民族价值观。
外在的象征身份表述也被称为“表述民族主义”。
在歌曲、小说等叙事中,中华民族成员的文化身份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种生理共同特征的基础上,被表述为“古老”、“东方”、“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醒狮”、“东方的巨人”……并成为中华各族的整体文化身份的集体象征。
在反复的传唱、重现中,从古到今、天南地北、众多分散的“我”被逐渐聚合起来,组成了具有血缘共性的“我们”。
这些象征性的身份表述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去寻找和拣选文化符码,并经由历史参与成为人们记忆系统中的“回忆”、“想象”、“积淀”,成为“我们”的集体认同和集体记忆。
为回应西方强大民族在民族形象上对我们的扭曲和丑化,我们不断寻找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光荣与辉煌形象来重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说过去我们侧重于从过去的历史中“拣选、提取、重塑共享资源”来形成“初级的事实性认同”,以建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文化形象,那么在今天我们还需要从社会主义中国的“真正的现在”出发,在全球各民族的“现实交往”的历史环境中来更新我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形象,作为国族的整体的“中华民族”还需要寻找统一的凝聚和表征。
④民族文化身份的内在意蕴是在象征性身份表述背后呈现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用来与别的民族进行深层区分的尺度和特征。
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被表述为“勤劳”、“善良”、“勇敢”,在这表述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整体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意义框架”,如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崇德重义、仁爱胸怀的道德情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资源”,使我们能在“过去的叙述中来使自己定位并定位于其中”。
⑤在全球化的场域中,我们要将民族文化身份的价值蕴含放在社会主义环境和全球交往环境下进行新诠释,形成“建构性认同”。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公共性价值,如“文明”、“责任”、“和平”、“宽容”等,赋予民族文化身份新的价值蕴含。
(二)民族认同:应激型向聚合型的变化逻辑“认同”是指确认和归属,指个体或群体辨识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属的活动,表达个体或群体的归属性⑥认同强调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以及集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某种(些)共同性和相似性。
中华民族认同就是在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实体框架下,各民族成员能凭借文化相似性特质,在互动中,心理上联结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过程。
因此,中华民族认同实质是一种国家认同,既包括了文化认同、历史认同,也包括了政治认同。
与中华民族由于遭受外在侵略而形成的“外在压力情感应激型认同”逻辑不同,在全球化场域中更强调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利用行政机构、司法体系、教育和通讯网络等手段进行政治动员”⑦的“内在动员理性聚合型认同”逻辑。
民族“认同”和“认异”是一个双向过程。
在中华民族遭受外族侵略、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急关头,“外在压力情感应激型”认同逻辑占据主导地位:一是情感认同逻辑显现。
中华民族认同更多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认同,背后呈现的是一种中华民族“是我们的母亲”、“母亲伤痕累累需要我们去拯救”的情感认同逻辑;二是应激型认同逻辑。
人们的心理上呈现的是一种西方“他者”/“我者”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人们心中的怨恨被激发出来,这种外生的压力使成员之间密切联系起来,强烈地认识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
这种“外在压力型”认同逻辑在今天的中华民族认同中也产生着重要作用,比如,当发生中国在国际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应激型民族主义”就会迅速兴起;当我们遭受到类似汶川地震的大灾带来的外在压力时,民族认同感也会瞬时激发出来,产生“与被视为兄弟姐妹的祖国同胞的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依恋之情”。
⑧但是在今天,我们面临着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外在压力应激型认同”逻辑不应是民族认同产生的常态,国家和政府应根据常态的“内在动员理性聚合型认同”逻辑来聚合社会成员:一是内聚型认同逻辑。
国家维护政治上的“公正”和“权威”以保护各成员的利益,缓解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塑造“文明”、“进步”的国家对外形象和政府形象,利用政治机构、意识形态教育机构来传承和创新各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二是理性认同逻辑。
这种内在的政治动员不仅能吸引社会成员在情感上忠诚、归属于国家,而且在理性上确认“我为什么爱这个国家”,是因为“我”赞同政党领导、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政治价值以及政治过程,形成对国家理性的理解、赞同、支持和追随。
二、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一)中华民族认同是最高序位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是“国族认同”,也就是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指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与国家发生情感上的结合,对国家表现出忠诚、热爱,责任和义务。
当前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个体与国家相联系的情感联结和归属意识,表现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情感;二是对国家共同体政治制度、国家法律规范的遵守及公共生活准则的践行;三是对国家统一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和分享。
⑨国家认同是人的最集中的政治性存在,其他如性别、阶级、宗教、种族、民族等多重认同都是人丰富性的自我确认,用以标识自己多方面的社会存在,都是人生存和发展丰富性和深刻性的体现。
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层次来看,多重认同可以并行不悖。
虽然中华民族认同是在其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上升而来,但并不试图消除其他认同。
中华民族认同应是最高认同,且能整合包容其他认同,为其他认同的存在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是社会成员确认自己的情感归属、忠诚、义务和价值的最高体现,使人获得力量、安全、温暖、保护和福祉。
(二)中华民族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和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宗教、神话、文化传统,并在长期的与其他民族的交互中形成自己多样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心理认同。
在国家认同中必须处理好“一”与“多”的多元一体的认同关系,整合认同层次结构、处理好民族间异质性要素和差异性要素与国家统一性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核心问题。
⑩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何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冲突论。
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视为非此即彼的对立矛盾思维,认为两者是对立和相互冲突的。
二是共生论。
共生论持一种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共同发展的包容性思维,居于不同序位的两者可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用最高级序的同一性整合下一层级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在同一性下建构一个异质性和差异性发展的可能空间。
在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和各民族认同的关系上,应该持一种共生论观点,建构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框架下各民族认同的认同空间。
首先,要充分发展各民族认同以强化中华民族国家认同。
各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民族的历史记忆、历史叙事、祖先、习俗、土地本身也是国家认同形成的资源,随着民族间交往的扩大,各种局部性的民族认同基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形成了交往网络,这是国家认同形成的基础。
因此,发展各民族的构成民族特质的文化差异性,如民族语言、宗教、习俗、历史叙事,尊重各民族成员的心理选择,本身有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
其次,包容差异性、整合共同性以提升中华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