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篇一:关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凯恩斯一生最为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
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凭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但成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而且他还能被置身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行列,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
《通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萨伊定律”与充分就业均衡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承认两个失业范畴:一是摩擦失业,一是自愿失业。
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
事实上,供给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
他提出的法则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不足——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
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
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
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
也就是说,社
会不仅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
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二、有效需求原则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
社会总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力不足,并由此导
致萧条。
凯恩斯给出了关系等式: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三、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
然而社会往往
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
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
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
还
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
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
向的客观、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
与净所得差别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人
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四、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
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
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
支之后的剩余额。
凯恩斯认为,因为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
也
可以这么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利益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
们对于未来种种情况的预期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是因
变量。
因此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
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
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
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五、利率与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
他说,一个
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
第一是消
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
来消费的支配权。
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
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
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
这便是“灵活偏好”,利
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
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
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
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
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
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
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
所掌握。
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
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篇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
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
《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
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
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
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共分6篇24章。
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
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
于普遍情况。
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
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
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
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
倾向与乘数的关系。
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
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
第
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
问题。
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
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
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
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
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
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
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
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
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
《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
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
因此,《通论》中有两
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
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
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
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
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
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
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
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
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
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
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
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
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
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
作来抵消的。
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
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
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
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
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
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
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
他提出这一点,
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
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
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
的方式完成了论证)。
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
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
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
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
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
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
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
因为
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
由于市场中各个利
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
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
因此,国家有
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
凯恩斯认为,“市
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
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
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
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
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
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
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
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
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
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
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
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
济学。
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
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
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篇三:凯恩斯《就业,利益和货币通论》读后感及读书
笔记】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经济学家以及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
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
这些思想而已。
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
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
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
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
……危险的倒不是既得
权益,而是思想。
”
——凯恩斯:《》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的判断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问题,凯恩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判断是有
效需求问题。
面对同一问题两位先贤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见解,所以
结合课堂在阅读过凯恩斯这位伟大经济学家所写的《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这本著作之后,我在他经济学的理论之下有了一点哲学
体会。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新事物的成长。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节俭消费观主张人们在消费时应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财富,减少甚
至杜绝浪费。
在中国思想史上,持节俭消费观的思想家和学派数不
胜数,节俭消费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在社会生
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物质资料极为匮乏的时代,正是凭借着对物质
资料精打细算的使用,人类才度过了漫长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息
繁衍并发展至今日。
面对节俭这一话题,凯恩斯将个体与国家乃至社会分开也同时揭露
了一个哲学观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
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
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面对问题
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
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
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也希望这本书是我看待事物变得更加深刻
的起点。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稀缺性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配置
和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及其产品的相对价值的决定。
古典学派认为
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将很好地得
到配置,并给予两种要素以合理的报酬。
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非充分就
业问题,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利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了非充分就
业情况下的消费和投资的决定,从而得出和古典学派不一致的就业论、利息论、货币论和价格论,并对国民收入、失业和经济周期等
问题做出解释。
通过论证否定了西方古典学派的市场经济可以自己
维持着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状态下产出的观念。
关键词:有效需求非自愿失业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息率
流动性偏好
《通论》从消费和投资的决定去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就业、价格、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
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第一,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第二,萨伊定理和有效需求原理;第三,
消费倾向与消费的决定;第四,资本边际效率;第五,流动性偏好
和货币数量(货币供给与货币政策);第六,工资与物价理论;第七,四个重要问题,如高鸿业老师所概述的“经济周期、重商主义论
以及对资本主义和传统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评价”[1]。
关于古典经济
学就业理论的两个假设:“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2]、“2,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3]凯恩斯肯定了第一个假设,但认为第二个假设推理出来的就
业状态与现实不符合,现实中存在着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外的
其他失业,即凯恩斯定义的“非自愿失业”,他认为“总有一些人愿意
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却无工可做。
”[4]这些人的失业就是“非自愿
失业”。
凯恩斯认为:第一,在工资品“价格上升而导致实际工资下
降一般不会使得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
业量”[5],虽然生活费用略有上升,但是不会使得大量的人因此而拒
绝工作,因此此时的失业是“非自愿”的;第二,古典学派的工资协
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是错误的,“在既定的组
织结构、设备和技术的条件下,实际工资和产出数量(从而和就业量)是唯一相关的”[6],而产出数量由投资和消费共同决定,那么实
际工资不可能是由工人或者工会组织决定的。
因此第二个假设是错
误的,从而古典学派的劳动市场论中的供给曲线是错误的,最终的
结果是充分就业的劳动市场均衡点是不存在的,社会中存在着非自
愿失业。
凯恩斯认为作为整个古典理论基础的萨伊定律是错误的,总供给价
格和总需求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由此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是指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需求值,只有这个
时候的就业量才能持续存在,因此此时的就业量是均衡就业量,此
时的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
当就业从而收入增加时,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
速度慢于收入,因此只有投资的增加能够填补收入和该收入水平下
的消费之间的空缺的时候,才能增加社会总需求、就业量和产出。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投资和消费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
得均衡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量。
有效需求由消费和投资组成,消费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消费不
足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消费边际倾向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
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凯恩斯建立了消费和国民收入之间存
在一种正向关系的消费函数,并且根据人的基本心理规律认为边际
消费倾向是正的并且小于1,从而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这个基本
心理规律是“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
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样多。
”
[7]只有投资的增加才有可能弥补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因此“除
非消费倾向有所改变,就业量只能伴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增加”[8]。
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和客观因素
投资作为有效需求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
率的大小,企业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大于至少等于利息率的时候才
会增加投资量。
资本边际效率也是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
心理因素之一。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而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该资本资产的
供给价格”[13]。
这种资本边际效率是“由于其不确定性和处在未来的
状态而进行的贴现”[14]。
现在的市场价格部分地影响资本边际效率,而处于未来状态的预期被凯恩斯成为“长期预期状态”,预期收益取
决于基于包括既存事实和信心状态等所做出的判断。
随着在任何一
种资产上的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原因是“当该种资产的
供给量增加时,预期收益会下降;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一般说来,
该种资产的增加会使制造该种资产的设备受到压力,从而,它的供
给价格会得以提高”[15]。
因此,投资需求曲线,即总投资量与相应
的资本边际效率之间的关系,向右下方倾斜。
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
资本使用成本,即利息率,的时候,新投资不再增加,总投资量处
在均衡;当两者不相等时,新投资将继续增加或者减少。
投资数量
与利息率成负相关关系。
在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中,资本边际效
率受到预期的未来收益和购置投资资产的成本的影响,且随着投资
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增加,需要更多的交易性货币数量用于增加的消费和投资交易;利
息率下降,由于部分具有投机动机的人对债券市场的看法异于其他
人而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从而需要更多的货币数量。
这样我们得
到了货币的需求曲线,依旧是向右下方倾斜。
从货币的供给角度看,货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被假定不受利息率的影响,这样我们得到了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
联合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我们可以得到均衡利息率。
因此,均衡利息率受到了任何能够影响
货币流动性偏好的因素和货币供给(政府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关于工资理论,凯恩斯认为: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实际工资水平并
没有决定就业量,而是有效需求所决定的就业量决定着实际工资。
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均衡工资水平高于就业量的负效用,从而存
在非自愿就业。
而从价格的角度分析,古典学派使用古典二分法分
析价格的上涨和就业量、产出的关系,认为随着价格的变化,货币
工资紧随着价格的变化幅度而变化,从而使得实际工资保持在原有
的水平上,这就是古典学派所说的严格的均衡状态。
“在该状态后,
严格的均衡条件要求工资、价格以及利润与总产出做出同比例的增长,而包括产量和就业量在内的‘以实物衡量的’位置却没有任何改
变”[21]。
因此,货币数量的增加对产出和就业没有影响。
而凯恩斯
则认为,这种结论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有失业资源都
是相同的,而且在进行生产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同时又具有相同
的效率;(2)只要存在着失业的进入边际成本的生产要素,它们便
不会要求增加现行的货币工资。
在这个假设下,只要存在着任何失
业现象,生产的规模收益和工资单位均保持不变。
”[22]凯恩斯由此
认为,只要经济处于极度萧条之中,以至于失业严重、设备机器闲
置严重,增加货币数量对促进产出和充分就业是有利且,但是缺点
是价格同货币数量同时增长,可能造成恶性的通货膨胀。
而当上面
两个假设被放松以后,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就不再是正确的了,
在充分就业状态以前,价格的上升是缓慢而轻微的,只有达到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