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国学中“做人做事”的学问
国学中“做人做事”的学问作者:王运启来源:《财会信报》2018年第07期国学是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当下离不开“国学”滋养由于国学中蕴含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那些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国学名句更是凝聚了我国古代圣人、贤人、智者很多做人、处事、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孔子提倡的“为人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曾经提出做人的原则: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总之儒家要求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以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又如,老子提倡的“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再如,禅宗提倡的“死生之道”: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
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针对以上种种,更多更顺应时代的则是将国学中的儒家文化作为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国学文化孕育了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孕育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孕育了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孕育了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自强精神。
国学中关于做人、做事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今天仍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儒释道范文
儒释道范文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
儒家用来做具体的项任务事情,也就是做好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需要一个人独自完成的任务;道家则是用来与人打交道的,人际交往的,同时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佛家修心则是,儒家和道家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有太多的功利心,算计心,用佛家的语言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业力太多,业力影响着人的命运和运气,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正真幸福指数,所以要用佛家来修心来减小业力带来的影响。
儒家做事,做好个人领域的事。
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个人卫生,个人做的每个角色,做好个人的本职工作,是医生则要不断地提高医术水平,是教师则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是儿子回家就要帮助父母减轻压力尽孝心,是丈夫就要忠且顾家……。
个人领域是基础,做好了个人领域才能够进入下一步,进入公众领域—(这样你这个人才有价值,同时也是展现个人品德,别人才有结交的意义,所以它是基础,不可跳跃)。
要做好个人领域,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在做的同时要做好,就要以终为始,同时有很多的事时则要要事第一,给要做的事排个顺序,先把最重要的事先做了,一件件去完成。
儒家,儒学是基础,是时常常用的,也是为人处事的先决条件,不可逾越。
道家做人,做好公众领域。
“道”也就是规律,生而为人,则要遵循人道。
而人道的核心则是:洞悉人性,察觉人心。
不管是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还是法家的管理之术,还是斗争哲学,还是笼络人心,一切的基础都是从人性人心开始。
人性是生而为人,所共有的部分,也就是只要是正常人对待同一件事,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那么所产生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从而采取相同的行动方案,比如:一个人为了报杀父之仇,把仇人全家全杀了,一开始不知道杀人动机,则人们都是杀人的人是大坏蛋,有在大的错也不应该杀人全家呀,当人们知道杀人动机后,则对杀对方全家的表示理解,甚至赞同,有孝心,这就是“人性”。
要通人性,无需向外求,自己本身是人,只需时刻觉自心,察情绪,用于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聚光灯打在对方身上,关注对方的需求,也就能够察觉对方的情绪,—有点像王阳明的心学。
儒、释、道三家文化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差异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积极进步的文化儒家提议知识的获得和道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依照规律的文化道家依照自然规律,提议无为而治,自但是然,是一种敬爱自然,敬爱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包括了慈善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
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义原指 " 宜 " ,即行为适合于 " 礼 " 。
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围。
智同"知" ,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围。
信:指待人做事的诚实不欺,言行符合的态度。
恕是指宽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
孝是对父亲母亲的敬爱。
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开创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宽泛法规。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峙面以及对峙面的互相转变都是由道完成的,只存心会了“道”,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
别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是利用了转变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实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众望所归。
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
所以佛家提议信徒慈善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步、立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数。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正确阐释,人三十当立,应该立功立业。
道家文化——自但是然、自我完满道家的自但是然看法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平共处。
这绝非简单简单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虑观察和学习,自我完满。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究对人间万物都报以相同的慈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佛教禅宗影响下国产动画的美学建构
佛教禅宗影响下国产动画的美学建构摘要: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自中唐开始逐渐超越中国所有其它佛教宗派,形成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宗派,它逐渐渗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禅宗美学促进了中国电影美学风格的生成,佛教伦理思想的渗入也使得中国电影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旨趣。
国产动画从禅宗文化中汲取养分,其主题、叙事、视听等方面都形成别具一格的动画特征,建构了独具中国风格的美学文化,也是禅宗文化在新时代的延续与表达。
关键词:禅宗;国产动画;传统文化;儒释道“人类的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宗教艺术”。
近年来,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引发了“国潮”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尽管佛教意识没有像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那么广泛和直接,但它在这些动画电影中或显或隐的存在,反映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一、“净”——抑恶扬善的主题价值禅宗影响下,中国审美的主题的善恶观始终是偏向大爱人间,不止爱苍生,也爱身边的具象的人,始终展现出“净”的特征,卓然独立,展现出弃恶扬善的主题价值观,最后由通常意义上的同情上升到启悟众生、仁爱慈悲的哲理高度,充分表达对现实世界、人生百态的深度思考,在艺术和宗教文化之间寻找表达的张力,增强作品的创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缘起性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由众缘和合而生; 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
禅宗美学注重对自然和生命的探讨和思考,中国的影视风格也形成了一种崇尚哀伤优雅的思想,中国的国产动画作品中也体现出寄情自然表达对人物命运的悲悯和哀伤,并通过对人物命运的不断探索追求心灵的纯粹。
这一思想和儒家文化有些不谋而合,中国动画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出具有自己独特审美的风格。
国产动画《白蛇: 缘起》,片名“缘起”直接源自佛经,“缘起性空”是佛教禅宗中重要的思想教义。
此故事选材源于中国经典小说《白蛇传》,以流传千古的白蛇传说为题材,以佛教禅宗思想架构影视空间,描写了人、妖之间凄美的爱情,摒弃外象,只纯粹彰显人性的情感与美好。
师生联谊会议发言稿
师生联谊会议发言稿•相关推荐师生联谊会议发言稿(精选10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总不得不需要用到发言稿,发言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发言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
还是对发言稿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生联谊会议发言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师生联谊会议发言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在这春意盎然、充满希望的五月,我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届高中师生联谊会。
首先,我代表组委会,向前来参加联谊会的各位老师、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本次联谊会付出辛苦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三十年前,我们风华正茂,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带着老师的嘱托、学友的祝愿,走出母校——的校门,在恋恋不舍中开始了未来,从依依惜别中走向了希望。
今天我们抛开尘世的喧嚣,带着所有的真诚,带着彼此间的牵挂,带着久别从逢的喜悦,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我们毕业三十周年,这个难忘的时光。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
这三十年,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最精彩的三十年。
我们经受了生活的锤炼,积累了丰厚的阅历;这三十年我们成了家,立了业,践行了自己青春的梦想,谱写了人生精彩的篇章;这三十年我们承担起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经历和参与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历程。
我们与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一起走来,走出即平凡却又生动的人生。
思源知感恩,滴水报涌泉。
难忘三十年前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即传授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老师慈母般关心、呵护着我们,当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依然关注着我们,为我们在事业上取得的点滴成绩而欣慰。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届高中同学,对老师们辛勤培养和无私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师生联谊会议发言稿篇2老师们、同学们:新年好!“二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今天,适逢佳节,逢“六”大顺,室外严冬未去,室内春意融融,我们南极中学八八届百名师生欢聚一堂,“把酒话南中,联谊诉心声”,我感到非常高兴。
南怀瑾20句话,会做人,能做事
南怀瑾20句话,会做人,能做事南怀瑾,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他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
南怀瑾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话语能给我们带来极深的人生启迪。
今日我们选取了南怀瑾先生的20段话,相信大家读后必定受益匪浅。
1、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
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
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3、多为别人想一想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
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
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儒:社会之道;道:自然之道;佛:宇宙之道。
1、儒家的精髓:
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
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2、道家的精髓:
道家以“道”为核心。
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佛家的精髓:
无缘大慈,通体大悲。
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儒家和佛家、道家之间的关系
儒家和佛家、道家之间的关系佛家和道家到了⾼层次,也往中间⾛,因为中间才是⼤道▼低层次的儒家,他就是儒家,和佛家、道家不⼀样。
⾼层次的儒家,他是属于道家的。
儒家⾛中间,不往两边⾛,不管层次⾼低都这样。
佛家和道家不⼀样,佛家和道家,低层次的不⾛中间,到了⾼层次,才往中间⾛。
佛家和道家到了⾼层次,也往中间⾛,因为中间才是⼤道。
佛家和道家的理就是那样,是不能改变的,改变了宇宙就成不了宇宙了。
不是说中庸了,就什么都要中庸,不是这样的。
佛家就是佛家,道家就是道家,要求他们也中庸是不对的。
举个例⼦说,儒家是什么理都能兼顾⼀些的,不像佛家,⾮常注重善,不太注重真。
道家就反过来,⾮常注重真,不太注重善。
儒家是站在中间,每种理都会⽤,但都不过量⽤,适当地⽤,讲“中庸”。
⽐如说儒家认为,离民众近的官员要有善,君王要有智,这就是儒家的思想,不是佛家的思想,也不是道家的思想。
儒家⾃⼰没有什么理,只有中庸,但是却什么理都⽤。
并且法和理都能兼顾,既讲法也讲理,既有强制性也有灵活性,并且会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东西。
这就是儒家的特点,不⾛极端,不会因为“善”好就所有地⽅都⽤“善”,也不会因为“真”好就所有地⽅都⽤“真”。
有时候⽤⼀点善,有时候⽤⼀点真,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东西。
中庸讲智,道家不讲智离民众近的官员要有善,君王要有智,最准确地说,应该是君王和丞相要有智,离王近的百官要有真,离民近的百官要有善。
智是中庸讲的,道家其实还不太讲智,道家讲真。
中庸讲得最多的是智,因为中庸处于中间,要根据千变万化的不同情况⽤不同的东西,并且法和理都要兼顾,所以最需要的就是智。
⼀个君王如果不讲中庸,他绝对不能长久地治理⼤国和天下,只能治理⼩国。
百官不太需要讲中庸,讲也只是讲“和”就够了,所以离王近的百官要有真,要讲理。
⽽离民近的百官⼀定要讲善,要善良⽆瑕。
智、真和善不能搞混,否则天下会⼤乱。
中庸讲智,道家不讲智。
中庸⽣⼤智。
不做君王的⼈,如果想要有智,也要讲中庸,否则不会有智。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5
满怀一颗 好心,满 手都是慈 悲事
01
不急不急, 从容人生 靠自己
02
慢慢来, 忙中安心 立命
03
随心随缘 不随便
04
福来不容 易,惜福 看本心
05
忍苦忍辱 是一生的 修行
06
忏悔是福 分,吃 “悔”药 当做吃补 药
活在当下,解脱 在当下
财富源于内心的 富有
生死不挂心,泰 然度一世
感谢观看
06
功成身退, 如鱼得水
平凡心是智,逍 遥心是福
安贫乐道,身无 分文也是“贵族”
达生需无为,养 身先养心
中篇 儒家做事
01
清清白白 做人,明 明白白做 事
02
做人上人, 养浩然气
03
和而不流, 中庸为道
04
有所为有 所不为: 少管事, 多成事
06
对人圆融, 行事和气
05
进退自如, 在藏露中 求稳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上篇 道家做人
03 下篇 佛家修心
02 中篇 儒家做事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 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上篇 道家做人
01
见素抱朴, 本分做人
02
收好一颗 机心,放 好一颗初 心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的博客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的博客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僥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儔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儔者有为,佛者无为;儔者分别,佛者平等, 僥者治外,佛者治。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僅家重视人伦,主修身、齐家、治虱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Z主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僥、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儔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IX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列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 学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儔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 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 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 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
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 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入世,就是 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 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 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 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 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
儒家,道家,佛家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作文
儒家,道家,佛家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儒家,道家,佛家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作文篇1生命的小船就似一片秋叶,尽管已经泛黄,可它清晰的脉络俨然告诉世人:已经体验过的,就该放得下。
——题记生命之初孩啼声划破天际,我们便来到这个世界。
粉红的小拳头紧紧地握着,似乎想要拥有这世上所有一切,不得不说,潜意识中暴露出的野心让人生来就懂得拿起与掌握。
而这,究竟是上天赋予,还是人之本性?我说不清。
生命之央命中注定的成长是痛苦的,有时候不得不做出选择,因为你拿起这一个,另外一个就必须得放下。
而执着于如何同时拿起两个,就注定都会失去。
人是懂得向上爬的,可越往上爬,你承受得越多。
接受得多了,放下的`也就开始积攒。
而有些东西,一旦给丢了,就再也找不到了。
另外,有些拿起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变得炙手,可偏偏越炙手的东西,对人的诱惑就越大。
你不忍心放开,它就更加炙热。
此时就该思考了,究竟是放,还是继续拿着?“退一步海阔天空”。
它已经告诉了你答案。
既然会炙手,证明它本就不该属于你,那何必要等到两败俱伤才懂得割舍呢?毕竟,放下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而其实,在你放下的那一刻,收获的将是坦荡的胸怀,将是无边的壮阔。
生命之末最后一刻,回想起一生的味道,有苦有甜。
终于这一切都将逝去。
那些拿起的,终将一个个被抛开,剩下的只有释怀。
最后面朝天空,微微一笑,手掌已经摊开。
人生的难关太多,是舍还是得,我终究说不清。
而事实是,你学得会拿,也必须学会放。
拿得起,放得下,一种智慧,恬淡人生,有此足矣。
儒家,道家,佛家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作文篇2标题: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期盼已久的某件东西终于到手了,几天后却已经不那么珍惜它了?或是有时候为了某件小事而伤心、生气,但过了一段时间,早已把它抛之脑后?人生就是如此,有得有失,有欢有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学会"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先说拿得起。
儒家、道家、墨家的人生价值观!懂了它,就懂了中国文化!
儒家、道家、墨家的人生价值观!懂了它,就懂了中国文化!1.儒家人生价值思想。
中国文化基本上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思想组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核心是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就是有差别的爱人,他要求我们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去爱别人,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是兄弟、朋友等。
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更是人的最高价值标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道。
因此,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活着的责任就是彰显和发扬大道。
这一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得更加清楚,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古代的士,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曾子交给知识分子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担当和使命,就是弘扬大道,死而后已。
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
儒家认为,与弘道、行仁相比,富贵利禄不值一提。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整天想着吃香喝辣坐吃等死的人,孔子是看不起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也,未足与议也”。
人的价值是在成全道。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认为,在弘道与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要牺牲生命去成全“道”。
孟子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
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的不是个人的功名富贵,而是要为社会做贡献建功立业。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许多儒家的思想家,都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们带着强烈的济世安民的思想。
宋代著名思想家张载写的副对联,称为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状和宣言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大思想家顾炎武更是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
因此,我们可以说,儒家的价值观就是仁者爱人、报效国家。
2.道家的人生价值:回归自然,避世保身。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儒家重视人伦,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列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
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
为人处世,内用道家,外用儒家
为人处世,内用道家,外用儒家道家和儒家是中国本土先民创造的思想经典,它们一代一代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社会、哲学。
无论怎样申辩说:自己不是一个道家信徒,或儒家学者。
但是你的思维、言论、行动,无时无地不烙下道、儒两家思想的印记。
壹中华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世人有这样的评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儒家关心天下兴亡、倡导不计个人得失,道家不刻意为人为、追求自然完美。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
每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言而言之,就是“内用道家,外用儒术”。
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老子之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锁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1988年,95位诺贝尔奖获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尊老子为师,三次向老子请教。
对老子的评价是“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贰儒家以现实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这种思想特质,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
儒家人本主义传统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儒家主要经典著作有《论语》、《春秋》和《孟子》。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春秋》是中国较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是孟子晚年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写的,以纪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论语》给人的感觉是谆谆告诫,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它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
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仁是爱人。
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教化和规范人们的言行,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必要的。
儒家“拿得起道家想得开佛家放得下”
儒家“拿得起道家想得开佛家放得下”儒家“拿得起”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孔子、孟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就是找事干!他们忧国忧民,古道热肠,心怀天下,都是呆不住的圣贤。
孔子是个呆不住的人,暇不暖席,褥子垫儿还没有坐热乎,他又走了。
他积极地找事干,“知其不可而为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拿得起”。
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励人前进。
任何人都离不开粮食店,可谓须臾不可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
道家“想得开”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人白天干事,这是“张”;而晚上睡觉,需要“弛”,否则会失眠的。
人不能总是“张”,也不能总是“弛”:需要张弛有度,相互配合,各得其所。
古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主张把两方面统一起来,践行“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写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我们在诸葛孔明身上,可以看到儒道互补成功的范例。
他的人生信念是“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宁静”、“淡泊”体现出道家的趣旨,“致远”、“明志”则体现儒家的趣旨。
当你身陷逆境的时候,道家还会告诉你:不要陷入到精神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要想得开,要看得远,要明白“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倚”的道理,要掌握安时处顺的生存技巧,因而具有劝慰的功能。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
买药就得上药店。
佛家“放得下”佛家精神趣旨是“放得下”。
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放得下”是禅宗讲的一个故事。
佛道儒的三重境界:“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
佛道儒的三重境界:“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佛道儒的三重境界:“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三重境界,豁然开朗!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中国历史上还曾有过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说,其中三个最著名的,正好可以与儒释道这三大最高境界对照参悟。
跟儒家学拿得起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
什么是“拿得起”?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
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需要去获取。
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
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
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越大的事业,需要越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越大的磨难和困苦。
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
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
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跟佛家学放得下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
儒、道、佛三家思想及对我的影响
浅谈儒、道、佛三家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当为儒、道、佛三家。
以下我就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对三大家的一些浅见:一、儒家思想:儒家在中国的核心即:做人的原则要“仁”,处理家庭事物要“孝”,对待国家要“忠”,遇到冲突要“忍”,做事情要“中庸”,学习要“道统”。
而这种核心思想也构造了中国人的基本行为规范。
同时这种形成的基本行为规范也造就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仁孝忠忍的性格,当碰到逆境,或者新环境,中国人不会气馁,而是十分勤劳的一步一步的奋斗。
但是任何思想都是有利有弊,它接受事物一成不变,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是儒家学说在中国人身上留下的坏习气。
二、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老子把宇宙生成之初的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
其实《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
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天和万物在生成原理上,是一样的。
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
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
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三、佛家思想:佛家的思想精髓在于无缘大慈,通体大悲。
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四、三大家思想对我的影响:很多人说:现在的中国人缺少信仰,说古时,年轻气盛时儒家教你立志奋斗,中年时道家教你醒世脱俗,晚年时佛家教你修来生,人一生充实不会迷茫。
我觉得三家思想其实也有共同点,也是深深影响我的地方,即是做一个有爱心、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我也将坚持以这样的信条为人处世。
学习儒释道做人做事和修心
少年立志读儒家,格物致知;中年创业读道家,上善若水; 老年休闲读佛家,风轻云淡。
研习传统文化:研习进取文化学儒家;研习规律文化学道家; 研习奉献文化学佛家。
树立人生观:跟儒家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跟道家学顺应 自然、自我完善;跟佛家学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做人跟道家学”道法自然“,想得开,无为而无不为。做事 跟儒家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得起,立德、 立功、立言。修心跟佛家学放得下,超脱,净化心灵 。
儒释道既有差异,又有互补、和谐和圆融。传承中 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均不可或缺。如广为传播和使 用的《周易》中两个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的是儒家思想。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反映的是道家思想。
修心养性:跟儒家学正心,正心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强调的是“正”。就是要通过修养心性,让心变得端正、宽 广、包容。跟道家学静心,“静心”即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强调的是“静”,要“致虚极,守静笃”。跟佛家学明心, “明心”即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清静心,也就是人的 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强调的是“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56个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 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 根本的创造力,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学习三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学习三家如何做人做事和修心。
➢ 学习道家机敏做人、自然做事、“洗心炼性”
机敏做人讲不计名,不计利,不做作,不算计,做自自然然、 真真切切的自己,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但也不是一味圆滑 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自然做事讲“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意为效法、遵循。道即客观规律。 “道法自然”说的是,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 “道”的“自然而然”规律。要自然无为、返璞归真、天人 合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正所谓“曲则正,枉则直,洼 则盈,敝则新”。要“贵柔处弱”,相反相成。“洗心炼 性”,强调淡薄名利、调节情绪、生活有序、饮食有节、房 事有度。要“六然”,即“自处超然,处世荡然,无事澄然, 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乎】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
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掌握了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必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处处受欢迎,事事皆顺利,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学习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现代人最关注的许多人生问题。
诸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养生等诸多方面。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
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
(见习编辑杜洋编辑席锋宇实习生范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