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林专题讲座中小学教师礼仪的几个问题

彭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一、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礼仪教育是围绕着学校建设来展开的,我们不能就礼仪来谈礼仪,所以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在世界诸国文明中,中国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一点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就可以得到印证。根据《周礼》的记载,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有一个学校教育的网络。古代的行政区分为乡、周、党、族、旅、彼,至少在前面的五级,每一级都有对贵族甚至是民众进行教育的机构。而《礼记·学记》又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是立国之本,学校教育的宗旨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君子,进而成圣成贤,而不是进行纯粹的职业技术培训。人文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找出中国文化之魂,那么这样我们才能引领我们自己教育向上发展,而不是成为西方教育的一个附庸。

二、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在西方宗教文化里面,人心之恶是与生俱来的,不学而有,不教而能,所以称之为原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认为灵魂要交给上帝来管理,于是每天向上帝祷告,做错了就忏悔,忏悔后还是不断犯错的话,就让法律来制裁,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基本的逻辑。而中国文化则恰恰相反,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中国自古以道德立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天地之间有正气、有公理,人有良知,人心向善,因此人的灵魂要由自己来管理。那么如何管理自己的灵魂呢?要用道德来管。道德是一个抽象的范畴,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类却离不开它。可是要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来管理自己的灵魂,在操作上是有难度的。于是我们智慧的先辈就把抽象的“德”分解成许许多多个德目,比如“仁义礼智信”、“孝”、“忠”等等。再把它变成可以操作的体系,比如,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孝的,但这个孝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体现在日常起居中对待父母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德目都会有相应的行为来体现,这些相应的行为就统称为“礼”。

《礼记》中对“礼”有非常明确的解释,《礼记·仲尼燕居》里有这样一句:“礼也者,理也。”说明礼是一种符合道德理性要求的规范。《礼记·乐记》里又说:“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不可易”说明,礼是一种长久的道德理性。中国人把各种形式的规范都叫礼,礼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治国理念。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当时治理国家有两套思路。一种是导之以政,就是以政令、行政命令来引导老百姓,这样做老百姓有听的、不听的,有做的、不做的,表现出来就是不整齐。要让他们整齐,就要以刑让百姓听令。但百姓内在的羞耻之心没有建立起来,不犯罪只是因

为害怕刑罚。另一种治国理念是导之以德,就是以道德和礼仪来引导老百姓。由于这样做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所以这才是让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动力。

礼对于中国社会十分重要,是修身与教化之具。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每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残留一些动物的野性,比方无序、贪婪、残暴等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把身上的动物的野性彻底地消除掉或克制住。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用礼来对人的身心、言行做出具体的规范。而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行政部门,为政者也必须通过礼来推行自己的理念。

中国古代先祖认为刚性的、说教似的教育没有效果,而要以一种柔性的、能够让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礼。所以中国有一套很特殊的仪式,叫做人生礼仪,如成人的礼仪——冠礼,合二姓之好的礼仪——婚礼,礼尚往来之礼——士相见礼,尊贤敬老之礼——乡饮酒礼,充满哲理的体育比赛之礼——乡射礼,庄严送别亡者之礼——丧礼等等。

另外,礼在中国文化里还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法则。我们经常说的天人合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只有把自然界的生存的问题解决了,人类才能生活得好,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所以中国的礼和西方的礼完全不同,西方的礼仅仅限于人与人的交际,中国的礼还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治国的大经大法。

在中国文化里面,礼的重要性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比拟。儒家认为,人是一种按照礼仪来生活的一种动物,礼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也就是说,人是懂得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一切的。另外,在中国人看来,礼还是文明民族区别于野蛮民族的标志,礼乐对于政治与教育有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觑。

我国史学界的泰斗钱穆先生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礼,如前文所述,小到个人的修身,人与人的交往,大到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一个国家如何治理,都可以纳入“礼”的范畴。中国人的礼是无所不包的,这是中国文化特殊的地方。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从更高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核心思想——礼。

三、礼与中华人文精神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都是通过“礼”来体现的。中国礼仪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有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因而它对于提升教师的总体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依然有其积极意义。以下就几个方面来谈谈礼仪背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1.培养博爱之心

首先,礼是要培养每个人的博爱之心。提到博爱,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出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口号。但其实“博爱”一词在2000多年前的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孝经》里面就有。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爱的民族,中国古代提倡的孝就是爱父母。但是仅仅爱父母未免过于狭隘,还必须把爱父母的心和行为举止推广到天下所有人的父母身上。《论语》里有句话叫“四海之内皆兄弟”,在中国的称谓系统里面有一套非常特殊的称呼,比如我们见到父母亲的朋友,如果对方年龄相当,即使跟自己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都会管对方叫叔叔、伯伯或阿姨。

今天,每一个身处社会体系中的人都有社会分工,因此人类要分工合作,而且必须互相爱护,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我们被同一片蓝天所覆盖,被同一块大地所承载,我们是同类,没有理由互相仇视、残杀,所以凡人皆须爱。而这个爱不是抽象的,要体现在行为上,这就是礼。推而广之,博爱同样要通过礼才能展现出来。离开了礼仪谈博爱,那是空谈。

2.礼主敬

礼能让人养成一种恭敬心。《孝经》里对“礼”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概括:“礼者,敬而已矣。”我们经常讲人要低调,要有恭敬心,这也是通过礼来展现的。钱穆先生有句话说得好:“礼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前提的,而且是对对方多少怀有敬意的。”一个人的恭敬心要通过礼才能培养出来,一个教师的敬业之心、尊重学生之心也要通过礼来培养。

孔子经常教导学生要做君子。所谓君子,有一个判断的标尺。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君子跟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把仁和礼存在心里,他既有博爱之心,还懂得要尊重他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博爱的人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尊敬人的人能得到人民的尊敬,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中国人往往先以爱和敬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同时又希望对方能以同样的态度来和自己相处,所以中国的礼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平等。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尊重和被尊重的机会其实是均等的。作为一个教师,应该经常要想到将爱与敬存于内心。

3.内外兼修

礼包括礼法与礼义两大要素。前者是礼的形式,后者是礼的内涵。礼义是制定礼法的依据,礼法旨在体现礼义。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没有礼义的礼法,是失去了灵魂的空壳;没有礼法的礼义,成了无所寄寓的游魂。

《左传》和《礼记》中谈及礼、仪区别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今天在学习仪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仪背后的人文内涵进行内化,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懂得礼仪。而我们在学礼的时候也一定要牢记,不要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要把德作为礼的根基来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