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高考语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要点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要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要点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则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二、记叙文的线索和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线索的分类包括人线、事线、地线、时线、物线和情线。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并推动情节发展。
寻找线索的方法包括查看文章标题、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三、记叙的顺序和作用。
记叙文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
XXX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最的片段提前叙述,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先的叙述,插入一部分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情节更完整,可以丰富、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中心,内容更充实。
四、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记叙文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xxx),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起来比较自由开阔。
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亲切感,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五、记叙文主旨的归纳。
记叙文的主旨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主旨的归纳的具体方法是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文章主要讲述了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描写分类及作用。
语文高考阅读理解知识点

语文高考阅读理解知识点精要语文高考阅读理解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重中之重。
掌握好阅读理解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成绩和应对高考阅读理解题目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语文高考阅读理解的知识点。
一、文本理解文本理解是阅读理解题目的核心,也是考察考生对文章理解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主旨理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是解题的关键。
在阅读时,要把握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并能够归纳总结出文段的主旨。
2. 推理判断:阅读理解题目中常常涉及到推理判断,要根据文章提供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事实和信息,可以推断出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3. 词义猜测:掌握好词义猜测的技巧是解决阅读理解题目的关键之一。
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可以推测出生词的意思,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文章结构掌握文章结构对于解读文章和理解文章意图非常重要。
常见的文章结构有以下几种:1. 顺序结构: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常见的有记叙文和说明文。
这种结构按照时间、逻辑或空间的顺序展开,通过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将事件进行安排,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好文章的脉络。
2. 对比结构:对比是文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解题时,要注意把握住对比的对象,理解对比的目的和意义。
3. 因果结构:因果关系是文章中常见的一种逻辑关系,通过描述事件和原因之间的关系,起到引出、解释或说明的作用。
在解题时,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因果关系,并能够正确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1. 比喻:通过将事物进行比较,帮助我们更加形象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意义。
2. 排比:通过将事物列举出来,起到强调、修辞和对比的作用。
3.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起到烘托氛围和加深理解的作用。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高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项考试内容,特别是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考试主要针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察考生对散文文本的理解、解读和分析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如何提高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以此提高高考语文的得分能力。
一、散文阅读知识点1、了解文体特点散文是指代表散而不成章、具有韵律美、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表达自由、话题广泛、辞藻丰富、思想性强、语言简洁且具有美感等等。
2、阅读注重重点部分散文文本中,有些部分比较重要,读者应该发现并注重阅读。
比如主题,结论,连接词,段首、段尾、首尾段、段落层次等等。
3、语言表达技巧散文文本中还有很多语言表达技巧,比如借照,对比,借助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对于了解文本意义和阅读理解非常重要。
二、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了解考察类型散文阅读考察主要是理解能力,比如文段的主旨、意图、结构、细节信息、段落层次、语言表达等等方面。
考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方面,以便更好的理解文本。
2、分析文本结构散文阅读需要掌握分析文本结构的技巧,比如通过段落层次的分析,找出文章的主题和结论,抓住高潮部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推动阅读理解的关键所在。
3、运用事实证据散文阅读考察的内容就是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事实证据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钥匙,往往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文章中的相关事实证据,以此作为自己的阅读理解材料。
4、加速阅读速度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时间通常比较紧张,考试时间内要阅读大量文本,要在时限内完成题目要求。
因此,考生无论是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还是在考试当中,都需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
总结散文阅读是一项需要注重细节和答题技巧的考试科目,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分值也比较高。
理解文本和答题技巧对于提高高考语文的得分能力至关重要。
考生可以根据上述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进行系统性学习,在备考中走得更为稳健,有了充分的准备,面对高考散文阅读考试也将更有信心。
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

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一、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分类1.1 诗歌- 骚体诗- 雅体诗1.2 散文- 传记- 杂记- 骈文2. 古代文学流派2.1 文言文2.2 白话文2.3 活字印刷术的兴起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二、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1 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2 文革对现代文学的影响2. 现代文学流派2.1 现代诗歌2.2 现代散文2.3 现代小说2.4 现代戏剧三、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的特点1.1 字义上的多义性和歧义性1.2 语法上的繁复和严谨2. 文言文的解读技巧2.1 对逻辑关系的理解2.2 对修辞手法的分析2.3 对古代人物、事件的背景了解四、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的特点1.1 语言生动、贴近生活1.2 描述细腻、情感丰富2.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2.1 情感分析2.2 文章结构分析2.3 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的联系五、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的形式特点1.1 字数要求1.2 韵律要求1.3 修辞手法的运用2. 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2.1 唐诗的“风华正茂”2.2 宋词的“豪放痛快”六、现代诗歌鉴赏1. 现代诗歌的形式特点1.1 自由诗的特征1.2 现代诗的意象与意境2. 现代诗歌的主题与风格2.1 现实主义诗歌2.2 浪漫主义诗歌七、古代散文鉴赏1. 古代散文的形式特点1.1 散文的篇幅1.2 散文的写作风格2. 古代散文的内容与主题2.1 清明上河图的社会观察 2.2 骆宾王的人生哲理八、现代散文鉴赏1. 现代散文的形式特点1.1 记叙性散文的特点1.2 抒情性散文的特点1.3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2. 现代散文的文化内涵2.1 鲁迅的社会思考2.2 老舍的人生感悟九、小说鉴赏1. 小说的发展历程1.1 古代小说的起源1.2 现代小说的兴起2. 小说的分类与特点2.1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2.2 现实主义小说与奇幻小说十、戏剧鉴赏1. 戏剧的分类与特点1.1 男女角扮演规则1.2 台词与唱词的运用2. 戏剧的演绎技巧2.1 肢体动作与神态表演2.2 舞台布景与音效的运用以上所述,是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细目表的一些探讨。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文本特征》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小说的文本特征》知识点总结1. 常见的小说题材的特点及阅读要点题材特点阅读要点革命(红色)小说①以革命抗战为小说背景。
②人物主要是革命志士(战士、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
③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军民鱼水情等。
①了解革命斗争发生的具体时代。
②把握革命者的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及革命人格。
③领悟主旨内涵。
乡土小说①内容上,以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绘诗意的田园风光,叙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②主旨上,多表现农村、农民生活,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或对乡土社会的愚昧、落后进行批判,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①抓住乡土特点。
②立足社会现实,建立与文本的内在联系。
③思考作品内涵,抓住作品主题。
历史小说①历史真实与虚构相统一。
②虚构程度不等。
①了解史实,把握历史真相。
②领悟借历史所表达的主题。
外国小说常见母题:人性、英雄、爱情、死亡、寻根、战争与和平、欲望与异化。
两种类型:①传统型。
重点向外,直面社会生活。
②现代型。
重视内心展示、情节处理陌生化。
①传统型。
同阅读中国小说一样。
②现代型。
注重梳理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原因。
对采用了跳跃、省略、变形、荒诞、魔幻及象征手法的小说,要发挥想象,明确其意义。
散文化小说①情节。
淡化叙事,情节舒缓。
②环境。
注重景物描写,营造意境。
③人物。
虚化人物,不过分刻画。
④语言。
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
⑤描写。
注重细节描写。
⑥主题。
往往隐去或淡化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
①领悟小说主题。
②关注叙述视角,把握叙述特色。
③分析“物象”,把握内在意蕴。
④分析人物,挖掘主旨意蕴。
对话体小说以对话为主体,靠对话的内容来推进情节,表现人物。
抓住对话,体会对话内容及特点。
把握对话在推进情节、表现人物和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2. 小说文本的多种元素特征文本元素解读故事与新编(历史与虚构)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在“故事(历史)”之上的创新。
效果:①保留下的“故事(历史)”,富有历史韵味、传奇色彩、浪漫色彩等;②“新编(虚构)”的方式充满想象力、创造性,赋予小说现实意义和深刻内涵。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讲解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讲解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和评价能力。
阅读理解题目通常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类,每类文本都有其特定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
首先,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在阅读这些文本时,学生需要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语言艺术的运用。
解题时,要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依据,同时要能够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
其次,实用类文本阅读则包括新闻报道、科技说明文、议论文等。
这类文本的阅读重点在于理解作者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分析作者的论证逻辑,并能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学生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这一步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深入阅读和答题打下基础。
2.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在阅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这些词汇往往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3. 定位原文,寻找答案。
根据题目的要求,回到原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点。
这一步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所在的段落或句子。
4. 组织答案,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答案既准确又清晰。
同时,要注意答案的逻辑性,确保答案能够自圆其说。
5. 检查答案,确保无误。
在完成答题后,要再次检查答案,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这一步是提高答题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避免因为粗心大意而失分。
总之,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基础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语文考题知识点讲解

高考语文考题知识点讲解高考语文考试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一道大关,语文作为高考的三大科目之一,考试内容涉及到语文的各个方面。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一些重要的考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对高考语文考题的一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阅读理解类高考语文考题中,阅读理解类的题目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章进行阅读,并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首先,要学会把握文章的大意。
一篇文章通常会在开头或者结尾给出主旨句,考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这些句子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其次,要学会辨别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态度。
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态度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内涵非常重要,因此考生需要通过细读文章的内容来把握作者的意图。
最后,要善于总结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逻辑关系。
文章通常会有一个总体的结构,段落之间也会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二、古诗文阅读类高考语文考题中,古诗文阅读类的题目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理解并解读所给的古代文学作品。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首先,要熟悉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古代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考生需要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其次,要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考生需要通过细读文学作品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意义和内涵。
最后,要懂得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鉴赏其美学价值对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写作类高考语文考题中,写作类的题目同样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写作,如图文写作、提示性作文等。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首先,要学会分析写作材料的主题和要点。
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把握其中的主题和要点,才能准确地进行写作。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归纳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考点归纳一、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①铺垫。
②衬托。
③细节描写。
④对比。
⑤象征。
⑥渲染气氛。
⑦制造悬念。
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之理解与赏析重点词语+课件24张

(二)请赏析下列句子中重点字词的妙处。
1. 赏析下列划线字词的妙处。
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 如小型的佛手。
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 终于要怒放了。 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 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1.请理解下面这个句子中“卧”的含义。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参考答案〗“卧”本义是“躺”,文中“卧”来写村庄,写雪,就使“村庄” 和“雪”具有了人的状态和情态,把它们写活了。
2. 请理解下面这个句子中“慢慢地,稳稳地”的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 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比喻义
〖参考答案〗“老黄牛”原指耕田的老牛,句中比喻妈妈勤劳朴实,任劳 任怨,无私奉献。
3. 他一笑,眼睛就没了。
夸张义
〖参考答案〗“没了”本义是消失,句中形容他的眼睛非常小。
(二)理解重点词语
指代义 象征义
【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技法:】 ◆◆◆原义是……,在文中是指……(修辞义、象征秃”原指什么都没有。运用形容词 ,描写出来三 峡青草和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表达了作者对这些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 情。
(三)赏析重点词语例题精讲
5. 赏析下列划线字词的妙处。 (本义+手法+文中义+情感特点) 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学问点总结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读文章时要找到文章的主线,答题时结合语境分析写作技巧。
以下是学习啦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学问点总结的相关资料,期望对您有所帮忙。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学问点一、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其次人称:增加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沟通。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敏捷自由。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学问点二、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挨次(时间或空间)较清晰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大事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晰,照应得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学问点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详细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大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进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别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学问点四、修辞比方:化平淡为生动,化浅显为浅显,化抽象为详细。
比拟:给物给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增加联想;制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知识点总结一、分析人物形象特征: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是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历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①全面、恰当、实事求是;②注意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③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特征;④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性格)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刻画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考生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作者的议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具体做法上,考生首先要在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然后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回答问题时,考生要尽可能地分点作答,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同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确保要点齐全。
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1.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2.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阅读基础必学知识点

阅读基础必学知识点
. 词汇:学会识别并理解文本中的生词和短语,通过词汇的理解来推测句子和段落的意思。
2. 主旨:能够确定一段文本的主要观点或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目的或意图。
3. 细节: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细节,理解具体的事实和信息。
4. 推理:能够通过文本中的暗示或线索来进行推理,理解作者的观点或意图。
5. 结构:理解文本的组织结构,包括段落顺序、转折和连接词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6. 上下文:能够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或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文本中的隐含信息。
7. 排序:能够根据文本中的时间顺序、重要性等因素对信息进行排序和组织。
8. 比较对比:能够识别文本中的比较和对比关系,理解事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9. 评价:能够对文本中的论点、证据和观点进行评估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10. 解释说明:能够解释文本中的复杂概念、事件或现象,以及提供相关的例子和解释。
通过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可以帮助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类文本。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论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
一、现代文阅读概述现代文阅读是指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部分通常包括对文章主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理解与考察。
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知识点对于应对高考非常重要。
二、现代文阅读的主旨把握1. 阅读大意:阅读文章时应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
2. 细节分析: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分析文章中的重要细节,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观点的支持理由。
3. 词语解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语应该积极解读,通过解读词语的意思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现代文阅读的写作手法1.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现代文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学生需要熟悉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够准确地辨析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2. 反问与排比:反问和排比是现代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反问和排比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四、现代文阅读的语言表达1. 词义猜测:在阅读时,遇到不熟悉的词语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猜测词义。
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对于整体理解文章非常重要。
2. 词语搭配:在现代文中,词语的搭配非常重要。
理解词语的搭配关系可以对整体语义进行准确的把握。
3. 修辞运用:现代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学生需要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语义。
总结: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知识点对于高考语文考试来说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理解现代文的主旨、掌握写作手法以及语言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的熟悉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考试。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一、高考语文知识点概述高考语文试卷分为四大板块: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
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文学作品和论述类文本,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观点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理解、鉴赏和翻译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考查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解题能力。
作文则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检验。
二、高考语文题型及解题技巧1.现代文阅读:在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考查的重点。
然后回归原文,寻找与题目相关的信息。
最后结合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进行合理推断和分析。
2.古诗文阅读:解答古诗文阅读题要注重对诗文内容、背景、作者观点态度等方面的理解。
在翻译诗句时,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3.语言文字运用:此板块的题目多样,解题时要结合上下文,运用语法、修辞等知识进行分析。
在做成语题时,要了解成语的意思、用法和误用类型。
4.作文:写作时要把握题目要求,立意明确,观点鲜明。
注意行文结构,合理运用表达手法。
内容要充实,语言要生动,力求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针对不同知识点的复习策略1.现代文阅读:多做阅读练习,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古诗文阅读:熟读经典诗文,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掌握鉴赏方法。
3.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学习,多做相关练习。
4.作文:多读优秀范文,学习写作技巧,多进行写作实践。
四、提高语文成绩的建议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有益书籍,拓宽知识面。
2.加强基本功训练:掌握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注重平时练习:多做各类题型,总结经验,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4.学会总结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五、总结高考语文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检验,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努力。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语文的高考重要知识点总结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科目的备考也进入了紧张的阶段。
其中,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掌握。
在考试中,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取得好成绩。
今天,本文就带大家来总结一下语文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课文理解类语文高考中的大题型之一是阅读理解,这一题型往往需要考生对课文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课文的理解。
1.寓言类寓言类作品是高考中比较常见的考试内容。
寓言作品通常都有一个明显的寓意,并且这个寓意往往与我们生活中的现象有着直接的联系。
因此,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寓意,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2.古诗文类古诗文是语文高考中必备的考试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古诗文的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诗文的结构、体裁、意境等方面。
另外,我们还需要能够独立完成古文翻译、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等内容,这些内容非常重要。
二、语言表达类除了课文理解类的知识点,语言表达类的知识点也是语文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将其分为以下方面进行学习。
1.修辞修辞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使用场景以及使用方法。
另外,我们还要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改进自己的文章,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2.文体文体是指文章的类型和结构。
我们需要能够区分不同的文体类型,并且掌握每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在考试中,能够熟练掌握不同的文体类型,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
3.写作写作是语文高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写作方法。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写作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法错误、句子不流畅等问题。
三、文化常识类文化常识也是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识点。
1.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我们需要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
最全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

最全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一、阅读理解1.文章类型判断和主旨概括2.归纳概括3.事实细节4.推理判断5.观点态度6.修辞手法7.修辞效果8.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二、相关修辞手法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设问6.反问7.对仗8.插叙9.补充说明10.并列11.托物抒情12.借代13.旁征博引14.象征15.比拟16.对称17.夸张与写实关系三、作文写作1.作文的写作类型(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2.作文的体裁3.作文的主旨思想4.作文的框架结构5.作文的开头结尾6.作文的段落写作7.作文的语言表达8.作文的修辞手法运用9.作文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10.作文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四、古代文学1.古代诗歌流派和代表作2.古代诗歌创作技巧3.古代词曲流派和代表作4.古代小说流派和代表作5.古代散文流派和代表作6.古代文学家和作品7.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思想8.古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的关系9.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赏析五、现代文学1.现代诗歌流派和代表作2.现代诗歌创作技巧3.现代小说流派和代表作4.现代散文流派和代表作5.现代文学家和作品6.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思想7.现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的关系8.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赏析六、修辞学知识1.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3.修辞手法与表达意境的关系4.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七、古代学术和文化常识1.古代文化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基本情况2.古代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3.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及其价值八、现代语言知识1.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3.现代汉语的词语运用和表达技巧4.现代汉语的语义、语用和语感九、现代语言文字常识1.现代汉字的基础知识2.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和规范化3.现代汉字与表意、表音的关系4.现代文字的特点和应用以上是一个超详细的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清单,希望对同学们备考高考语文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天津卷各题知识点

高考语文天津卷各题知识点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高考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阅读理解题分为短文阅读和长文阅读两种形式。
短文阅读主要包括阅读材料和选择题,考生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阅读材料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考生需要抓住主题,并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识别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修辞手法。
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他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考生需要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结构特点来回答这些问题。
3.掌握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对于回答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生需要能够准确地识别和理解这些信息。
长文阅读主要考察考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阅读技巧。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长文通常会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具有特定的目的和信息。
考生需要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每个段落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的论述逻辑和论据。
长文阅读中,作者通常会使用一些论述逻辑和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考生需要能够识别和分析这些逻辑和论据。
3.运用阅读策略。
长文阅读一般会包含一些相对复杂的信息,考生需要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如划线标记、摘录关键句等,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完形填空完形填空是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上下文来选择正确的答案。
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不能只看到局部的句子,需要通过理解上下文来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
2.掌握一些常见词语和短语的用法。
有些选项中会出现一些冷僻词汇或用法,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
3.注意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作者在写作时通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和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考生需要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高考语文知识点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
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4.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排比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7.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8.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