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困境和“诗经六义”探讨《诗经》篇目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论坛2019年第5期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主要反映了西周初期至周晚期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它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材一直都有《诗经》作品的选编。
一、《诗经》在高中教材的选录情况和教学困境
虽然《诗经》作品的选录在不同年份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均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其入选篇目存在重复率高、篇目集中的特点。
据研究,从1952年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到现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甚至即将全国通行的部编版教材,60多年间,教材《诗经》的选文统计起来主要有以下篇目:《伐檀》《硕鼠》《关雎》《氓》《黍离》《蒹葭》《无衣》《采薇》《静女》,一共9篇作品。其中《硕鼠》《关雎》《氓》《蒹葭》这几篇作品的重复率最高,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均可看到这些篇目。
《诗经》的作品共有305篇,但多年来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却纷纷集中于这9篇作品,9与305比起来,似乎差距有点大,教材编写者此举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了预测的是这些入选的作品必须具备解读完善、文学艺术价值高以及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等特点。
同时,我们不难发现,高中教材对《诗经》的选文具有篇目集中的特点。历年来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诗经》作品,除了《采薇》属于《小雅》,其他7篇都属于《国风》部分。这样的选文特点其实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只学习教材中十分有限的篇目,根本无法让学生对《诗经》这部作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相反还可能使他们对《诗经》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
那么,在《诗经》篇目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克服以上教学困境,进而探索出一套适合《诗经》篇目的教学方法呢?我们可以从《诗经》这部作品的本身特点出发,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
二、《诗经》“六义”及教学侧重点
《诗经》在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最能概括《诗经》作品特色的当属“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关于“六义”的解释历来也颇多说法,不过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郑玄的解释。郑玄注《周礼》“六诗”云:“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一)风雅颂——重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对于“诗经六义”的具体释义,我认为聂家伟先生所言较
为合理,聂家伟先生根据历代学者对“六义”的不同解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颂”,指的就是宗庙祭祀的歌曲;“雅”就是指西周王朝所在地的歌曲;而“风”指的是各诸侯国的地方民歌。由此,本质上聂家伟先生与郑玄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从《诗经》作品的内容和主题的纬度解释“风雅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诗经》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把握。
但是,由于《诗经》作品的年代距今久远,很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都存在不确定性,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是《诗经》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因此,在教授《诗经》篇目时,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多方查阅资料,在涉及主题有争议性的作品时,不应该执着于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应该把争议点抛出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共同讨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赋比兴——重视作品的表现手法
根据郑玄的解释,“赋、比、兴”指诗的表现手法。我们大体上可以将“赋比兴”理解为:“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既然这三种表现手法是《诗经》作品的总体风格,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三种表现手法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诗经》篇目的教学策略
(一)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兼顾内容和手法
对于《诗经》篇目的教学,传统的做法往往会将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分开来教,互不相容,把内容和手法当做诗歌的两张皮,内容和手法讲解过了,教师便觉得主要任务完成了。这种将一首诗歌割裂成若干个互不相关的小模块进行教学,实际上无形中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是不可取的行为。
《诗经》篇目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应视作一体两面,它们是构成一首完整诗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容和手法是相互交融,相互体现的。在教授的时候,应该同时推进,在讲解内容的同时也应该分析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它的表现手法。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句诗用了“兴”和“比”的表现手法,劝诫女子不要受到男子花言巧语的蒙蔽,要慎重选择。学生理解了“比”和“兴”两种手法在此处的运用以后,对内容的理解自然也就完成了。
(二)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加深理解
在《诗经》篇目中运用“群文阅读”的关键是教师在教授某
从教学困境和“诗经六义”探讨《诗经》篇目的教学策略
陈荣荣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先河。由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诗经》一直都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诗经》距今年代久远,教学中存在重重困难,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诗经》在高中语文教材的选录情况和《诗经》自身的特点,探讨出一条适用于《诗经》作品的教学道路。
关键词:教学困境;诗经六义;教学策略;群文阅读;个性解读
(下接第12页)·
·6
语言与教学2019年第5期
课文内容进行意义磋商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建构活动,它将目的语知识教学与认知能力整合起来,在有意义的文化教育情景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语言互动来完成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提高的双重目标,达到整体教学效果超越语言教学与知识教学的简单相加。这一模式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这一理念和实践必将成为今后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改革的趋势。
参考文献:
[1]Mehisto,P.,Marsh,D.,&Frigols,M.J.Uncovering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in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M].Oxford:Macmillan.2008:9.
[2]郑丽钦,洪明.欧洲多语语境下双语教学模式的新进展—“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性质、特点、发展及启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6:63.
[3]郑丽钦,洪明.欧洲多语语境下双语教学模式的新进展—“课语整合式学习”的性质、特点、发展及启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6:64.
篇诗歌时,事先从《诗经》中挑选出若干篇与所教篇目主题、内容或者风格相近的诗歌,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原材料。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充分学习教材的篇目后,给学生出示所选作品,并组织学生将这些作品同教材的篇目进行对比,对比的角度可以是写作手法,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语言风格等。通过“群文阅读”的学习模式,学生不仅积累了更多《诗经》作品的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共同学习、深入探讨的学习习惯。
(三)走进情境
走进情境,,个性解读
《诗经》篇目教学中做到“整体把握、群文阅读”两者还不够,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个性解读文本是建立在“整体把握”和“群文阅读”的基础上的,前面两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初步的理解之后,“群文阅读”又让他们了解了同类的文章,通过对不同篇目的探讨和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疑惑,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的同时,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列举出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论据。比如历来学者对《卷耳》的主题也争议颇多,到底是“后妃之志”,是“思古君子贤官人”,还是理解为“思妇征夫”呢?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实际完成了一个深层次、有限的学习。“敢于质疑,个性解读文本”这样的学生,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四、小结
尽管《诗经》篇目在教材中存在选文数量少、重复率高的问题,在教学中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个性体悟的弊端,但是我们可以抓住《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的主要特点,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探讨主题时,采取“整体把握、群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一主题,进而创造情景,让学生走进诗歌意境,完成个体感悟和个性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的教学理念作出改进,找到适合《诗经》篇目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秋实.解放以来人教版高中课本《诗经》选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
[2]林尹.周礼今注今译[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3]聂家伟.也谈“诗经六义”[J].昭通卫生职业学院,语文学刊,2018(2).
[4]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李伟.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困境与突围[J].语言文学研究2017(22).
(上接第6页)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