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与行政法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如何区分民法和行政法的适用范围

如何区分民法和行政法的适用范围

如何区分民法和行政法的适用范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运行中,法律规范着各种行为和关系。

其中,民法和行政法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领域,但很多人对它们的适用范围感到困惑。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关键的区分要点,就能比较清晰地理解和分辨它们。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民法。

民法主要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这里的“平等主体”,指的是在法律地位上相互平等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比如说,你去商场买东西,你和商场之间就是平等的买卖关系,受民法调整;你把房子租给别人,你和租客之间的租赁关系也由民法来规范。

民法强调的是自愿、公平、等价有偿等原则。

在这些民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是否进行某种民事行为,以及如何进行。

比如,你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购买某件商品,价格多少,只要双方达成一致,交易就可以成立。

从具体的内容来看,民法涵盖了很多方面。

比如物权,它规定了我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债权,包括合同之债、侵权之债等;还有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行政法。

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规范政府及其行政机关的行为,以及它们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行政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一方主体是行政机关,并且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比如,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征税,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这些都是行政机关依据行政法履行职责的表现。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往往处于被管理的地位。

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那么,如何更清晰地区分民法和行政法的适用范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从主体上看,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双方地位平等,没有一方具有强制力或特权。

而行政法中,必定有一方是行政机关,并且行政机关拥有行政权力。

法律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常识大全

法律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常识大全

法律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常识大全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关键性制度,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了解法律常识,对于我们保护自身权益、遵守规则和参与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宪法、民法、刑法和行政法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大家对法律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法律宪法法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职权,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例如,在宪法中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分权制衡、宪法监护等原则。

二、民法民法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则集合。

它涉及个人和个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权益关系。

这些权益包括财产权、人格权、合同权、继承权等。

当我们购买商品、签订合同、继承财产时,都需要遵守相应的民法规定。

三、刑法刑法规定了各种违法行为和对应的刑罚。

它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如果一个人犯下了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刑法中规定了不同犯罪行为的类型、刑罚的程度以及刑罚的执行方式。

四、行政法行政法规定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和行政行为的规则。

政府行政机关根据行政法规定的规则制定政策、发布命令、处理行政案件。

行政法旨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益。

以上是对法律宪法、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的简要介绍。

但要真正掌握法律常识,还需深入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法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权益,合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结起来,法律宪法、民法、刑法和行政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规则。

了解法律常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行政法基本知识

行政法基本知识

行政法基本知识行政法是一门研究行政行为和行政组织活动的法律学科。

它规定了行政机关的权限和职责,保障了公民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本文将介绍行政法的基本知识,包括行政法的定义、起源和特点,行政行为的种类和特征,以及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要素等。

一、行政法的定义、起源和特点行政法是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法律规范体系,它以行政行为为研究对象,旨在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和行政活动。

行政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国家管理机构的建立。

在中国,成文行政法源自于清代的《大清律例》,而未成文行政法则在清代由皇帝制定的敕令和行册中得以体现。

行政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立性:行政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与刑法、民法等法律分支形成并列关系。

2. 公法性:行政法属于公法范畴,涉及到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公共利益,与私法有着明显的区别。

3. 垂直性:行政法规范的是行政机关的行为,所以它是一种垂直的法律规范。

4. 实践性:行政法是解决实际行政问题的法律工具,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行政行为的种类和特征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职权所进行的具体行动,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行政裁决等。

行政行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 具有强制性: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权力所产生的,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

2. 具有单方性: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单方面作出的决定,不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或者协商。

3. 具有处分性:行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被行政当事人的权益产生影响,包括保护或限制其权益。

4. 具有预例性:行政行为具有示范作用,为其他相似情况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5. 具有司法保护性:行政行为受到法律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方式进行司法保护。

三、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要素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对其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主要包括行政责任、行政赔偿和行政救济。

行政法律责任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法性: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违反了行政法规定的规则或者权利义务关系才会产生行政法律责任。

司法考试知识点大全

司法考试知识点大全

司法考试知识点大全介绍司法考试是一项重要的考试,用于选拔和评估法律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全面的司法考试知识点大全,帮助您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司法考试。

第一部分:宪法知识1.宪法的基本概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确立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2.宪法的特点: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基本法律地位、权威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宪法的原则:宪法包含了一系列的原则,如人民主权、法治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等。

4.宪法的修宪:宪法修正案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制定,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的程序。

第二部分:民法知识1.民法的基本概念:民法是规范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债权债务等内容。

2.民法的构成要素:民法包括人民币、民事行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等构成要素。

3.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他们在民事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4.合同法: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效力等问题。

第三部分:刑法知识1.刑法的基本概念:刑法是规范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包括犯罪和刑罚的规定。

2.刑法的要素:刑法包括犯罪、刑罚、刑事责任等要素。

3.刑事犯罪:刑事犯罪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涉及行为人、犯罪构成和犯罪责任等问题。

4.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刑事法律中的重要内容,规定了刑事诉讼的程序和原则。

第四部分:行政法知识1.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法是规范行政活动的基本法律,包括行政行为、行政组织、行政责任等内容。

2.行政法的特点:行政法具有行政性、单方性、强制性等特点。

3.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对特定情况做出的具体决定或处理。

4.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是行政法律中的重要内容,规定了行政诉讼的程序和原则。

第五部分:经济法知识1.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经济法是规范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包括市场经济法、公司法、合同法等内容。

民法基本知识

民法基本知识

第四章民法基本知识第一节我国民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一、民法的概念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二、民法的调整对象(一)民法“平等”之内涵:主体以平等身份介入具体的社会关系原则上:地位平等、适用规则平等、权利保护平等例外:身份法领域中的监护关系、合同法领域的强制缔约、格式条款与对弱者(消费者)的特殊保护、不动产的征收征用的补偿扩展:平等主体难以穷尽,亦可以反面举例“非平等主体”,例如行政合同(二)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人格与身份关系非财产性、专属性、人格关系的固有性(与生俱来)(三)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财产归属和流转关系第二节民法定位及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一、民法的定位(一)民法系私法(二)民法系市场经济(商品关系)的基本法(三)民法系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四)民法系权利法(五)民法主要是实体法(六)民法是平等者之法二、民法与其他部门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二)民法与商法相对民商合一主义: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三)民法与行政法私法与公法平等主体与非平等主体(四)民法与经济法(五)民法与社会法跨越公法与私法的法律部门(六)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第三节民法的渊源及适用一、民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为法源,民法的法源指的是民是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一)法源:正式法源与非正式法源1.正式法源: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司法解释、规章、习惯、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等关于政策:政策本身不是法源,如果国家政策涉及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诸如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相关的内容,民事法律行为严重违反该政策将导致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善良风俗的,则可以通过《民法典》第153条第二款作为认定民事法律事实无效的依据。

即公序良俗就是政策、其他规范性文件进入法源的通道2.非正式法源:法理、会议纪要等司法指导性文件、判决例(如指导性案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判决例:“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山东齐玉苓案裁判文书不得直接引用宪法裁决案件,但是宪法可以成为裁判中论证说理的依据,如果适用法律出现复数解释,可依据宪法的原则、价值、规则为依据,确定文本含义,作出合宪性解释(三)关于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1.习惯与习惯法。

司法考试三个月总结知识点

司法考试三个月总结知识点

司法考试三个月总结知识点一、刑法基础知识1. 刑法一般原则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犯罪行为和刑罚关系所作的规范性规定。

刑法的一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犯罪和刑罚的比例原则、法无不公等原则。

2. 刑法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包括国家刑法政策的基本原则,国家刑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3. 刑法基本概念刑法中的基本概念是指在实践中所认识的关于刑罚的性质、目的、法定等特殊概念。

4.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罚一定要在法律上所规定的,不得随便由裁判人员所处置,刑罚必须依法规定所执行。

5. 翻案检察权检察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所执行翻案检察权是用于确认职能部门动用减刑失效的职权。

6. 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罪侵害公民个人权利罪是指犯罪活动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名誉、财产等个人权利。

7. 职务侵犯罪职务侵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犯国家或集体组织的财产或者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

8. 贪污贿赂罪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盗窃国家或集体组织的财产或者侵吞、骗取的犯罪行为。

9. 评选罪评选罪是指以承诺批准为条件,向有关单位或个人索要或者接受财物的犯罪行为。

10. 权力、地位对腐败犯罪的影响权力和地位对腐败犯罪影响着腐败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11. 反腐倡廉法律制度反腐倡廉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借助法律手段,取缔腐败犯罪并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管理方式。

12. 审判决定程序规范审判决定程序规范是指在审判过程中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确保所作判决合法有效的程序规范。

二、民法基础知识1. 民法的基本概念民法是规范民事法律关系和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其基本概念指在民法中涉及的基本性概念。

2.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特征包括自愿性原则、权利平等、自愿性和合法性等特征。

3. 客观证据标准客观证据标准是指在法律审判中,判断事实是否存在所必需的证据标准。

法律(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常识大全

法律(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常识大全

宪法一、宪法概述(一)宪法的本质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所谓政治力量对比包括:1.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2.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

(二)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着最为严格的修改程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着国家的最根本、最重要问题;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系统全面地规定着公民的基本权利;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从法律的角度将民主成果定型下来。

(三)宪法的历史发展1.世界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性文件并实行宪政的国家,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政体制,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也是英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2)美国是世界上制定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国家,其1789年宪法在内容上确立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表现为统一的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著名原则,后根据该文件,制定出1791年宪法,这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2.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3)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该宪法颁布以来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过四次修订,分别作出重要变动。

二、国家基本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4.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与运用

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与运用

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与运用在法律领域中,民法和行政法是两个重要的法律分支,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与运用展开探讨,旨在深入探究两者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民法与行政法都属于法律的分支领域,均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

然而,它们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存在明显差异。

1.1 民法民法是以个人、家庭和财产关系为基本对象的法律分支,旨在调整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法的核心原则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和私权保护,主要涉及财产权益、契约关系、人身权利、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规则。

1.2 行政法行政法是以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法律领域,用于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行政法的核心原则是合法性、公正性和公共利益,主要涉及行政权力的来源、行使、限制以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尽管民法和行政法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实践中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形成了衔接与运用的关系。

二、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2.1 行政法规定的制度安排与民法的基本原则相衔接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行政程序、行政职权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这其中很多规定与民法中的法律关系有着直接的衔接。

例如,在行政法中,规定了行政机关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处罚的程序与权限,这与民法中的违约行为的补救措施有着一定的衔接。

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回应社会的公平正义诉求。

2.2 行政行为的效力与民法关系的衔接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为了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所作的具体决定,其效力和法律关系的产生也与民法有着密切的衔接。

行政行为的效力可能涉及到个人、家庭和财产等民法关系。

例如,行政处罚决定对个人或企业的财产权益产生直接影响,需要在民事诉讼中进行法律的审查与调整。

三、民法与行政法的运用3.1 行政法作为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的参考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民事纠纷时,民事法院通常将参考行政法的规定,根据行政法的原则和程序来判断案件的合法性及纠纷的解决方式。

大一法律必学知识点

大一法律必学知识点

大一法律必学知识点法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每位学习法律专业的大一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大一法律必学的知识点,帮助你对法律有全面的认识。

一、法律的定义和分类法律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调整公民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

法律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不同类型的法律。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确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组织形式、权力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并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治原则、责任原则等。

宪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职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三、民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民法是国家调整公民间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

民法的基本概念包括民事主体、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和义务等。

民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格权、财产权、合同、侵权责任等。

四、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刑法是国家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安全的法律。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等。

刑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和量刑准则等。

五、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行政法是国家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律。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行政行为、行政机关、行政责任等。

行政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诉讼等。

六、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经济法是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系。

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市场经济、经济行为主体、经济秩序等。

经济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法、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

七、法律教育和职业道德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法律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提高其法律实践能力。

法律职业道德则要求法律从业人员具备诚信、廉洁、专业等基本素质。

结语以上是大一法律必学的知识点,通过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可以打下扎实的法律基础。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行政法
1. 行政法是指调整国家行政组织和行政活动的法律体系。

2. 行政法规定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程序和责任,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3. 行政法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诉讼法等多个方面。

民法
1. 民法是指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体系。

2. 民法规定了合同、侵权、继承等方面的关系,保护个人的权益。

3. 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
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刑法
1. 刑法是指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以及公民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体系。

2.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处罚等方面的内容。

3. 刑法对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法律基础。

劳动法
1.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

2.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劳动法对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法
1. 知识产权法是指调整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法律体系。

2. 知识产权法规定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方面的内容,保护知识创造者的权益。

3. 知识产权法对促进科技创新、保护知识创造具有重要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法律支撑。

以上是法律法规常识的基本知识点,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法律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法律基础中需要掌握的必学知识点:
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法律的基本定义以及法律的分类,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2. 法律的来源和形式: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式,如宪法、法律、行政
法规、司法解释等。

3.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了解法律的效力和适用的原则,如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适用性原则等。

4. 法律主体和客体:了解法律关系中的法律主体和客体,如公民、法人、国家等。

5. 法律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范围,如人身
权利、财产权利、合同义务等。

6. 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了解法律程序和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如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审判程序等。

7. 法律责任和制裁:了解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如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

8. 法律保护和救济:了解法律保护和救济的途径和方式,如诉讼、仲裁、行政救济等。

9. 法律伦理和道德观念:了解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和界限,如法律
道德化、道德约束力等。

10. 法律文书和法律解释:了解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和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如判决书、决定书、司法解释等。

以上是法律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和应用法律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法律基础学习要点

法律基础学习要点

法律基础学习要点一、引言法律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其学习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介绍法律基础学习的要点,帮助读者快速入门并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二、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书,包括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宪法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宪法学习是法律学习的基础。

三、民法民法是对个人和私人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管辖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发生、变更和终止等问题。

民法主要包括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其学习对于个人的日常生活、经济交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刑法刑法是对违反社会公共利益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学科。

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幅度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等内容。

刑法学习的要点包括犯罪与非犯罪行为的区分、刑罚的种类和适用等。

五、行政法行政法是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法律规范,其目的是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同时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学习的要点包括行政行为的分类、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

六、诉讼法诉讼法是对民事争议和刑事犯罪案件进行审判的法律规则。

诉讼法规定了诉讼的程序、证据的收集和鉴定、判决的执行等问题。

诉讼法学习的要点包括诉讼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诉讼程序的步骤和特点等。

七、国际法国际法是国家间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国家领土、国际组织、外交关系、国际法律责任等内容。

国际法学习的要点包括国家主权的原则、国际关系的法律规则以及国际争端解决方式等。

八、劳动法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其内容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争议解决等。

劳动法学习的要点包括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以及劳动法的最新动态等。

九、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

知识产权法学习的要点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著作权的取得和维护以及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等。

十、总结法律基础学习是法律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法律原则和规范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法的基本知识

行政法的基本知识

行政法的基本知识行政法是指规范行政行为、授权行政机关行使公共权力的法律体系。

它是公法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政府机关的组织、职权、程序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介绍行政法的基本知识,包括行政法的定义、性质、来源、特点和功能。

一、行政法的定义行政法是以规定行政机关的组织、权限、工作程序和与公民权益相关的行政行为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

行政法的定义主要体现了其规范性质和对象,即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

二、行政法的性质行政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法性质:行政法是公法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的是政府机关的行为,涉及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2. 约束强制:行政法对行政机关具有约束力,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不能滥用职权或侵害公民权益。

3. 相对独立:行政法相对于其他法律分支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具有自己的特定规则和原则,与刑法、民法等法律有区别。

4. 程序性质:行政法主要关注行政程序的规范,包括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程序的公正性等方面。

5. 单方面强制性: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义务,其决策具有一定的单方面强制性。

但也要遵循法定程序,确保公民的权益不被侵害。

三、行政法的来源行政法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习惯法等:1. 宪法: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范围,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法律:行政法律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程序要求和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等。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政府机关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用于规范行政机关的管理和行政行为的实施。

4. 习惯法:习惯法是指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被广泛承认和遵守的一种规范行为,也可以作为行政法的来源之一。

四、行政法的特点行政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直接适用性:行政法是直接适用于行政机关和公民的法律体系,行政机关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公民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定义与分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定义与分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定义与分类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法律定义与分类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指被国家或其他主权机关制定并通过正式程序宣布具有约束力的规则或准则,用于管理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关系,并由国家强制实施和保护的社会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分类法律通常可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将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对法律进行概述。

1.法律的分类方式一:行政法与刑法、民法的区别1.1 行政法行政法是指用于管理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和职能,以及限制和保护公民、法人和组织等被行政行为直接影响的法律规范体系。

行政法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

1.2 刑法刑法是指用于惩罚违反国家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的法律规范体系,它规定了犯罪行为及其相应的法律后果,以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

刑法主要包括刑事犯罪法、刑事诉讼法等。

1.3 民法民法是指调整私人法律关系、保护私人权益的法律规范体系。

民法主要包括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继承法等,用于规范个人、家庭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2.法律的分类方式二:宪法与法定法、习惯法的区别2.1 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制度的基本规范,它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权力的运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基本法律原则。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都必须依据宪法而制定。

2.2 法定法法定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宪法进行立法,并通过特定的程序产生的法律。

法定法是国家权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规范。

2.3 习惯法习惯法是指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并被普遍遵循的一种法律规范。

习惯法通常适用于无法通过正式立法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一般是在特定地区或特定群体中得到应用。

3.法律的分类方式三: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区别3.1 国际法国际法是指以国家之间的关系为对象,调整国家行为以及国际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国际法由国家间的条约、公约、国际习惯和国际法院的判例等组成,用于规范国家间的行为和处理国际争端。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题库2023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题库2023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题库2023
第一部分:民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民法?
答:民法是规定和保护公民、法人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特殊法律体系。

2.公民的权利能否被剥夺?
答:除非经过法定程序,否则公民的权利不能被随意剥夺。

3.什么是合同?
答:合同是相互间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

4.民法典规定的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
答:未成年人享有适应其年龄、能力和智力的民事权利。

第二部分:刑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犯罪?
答: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2.什么是故意犯罪?
答: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主观上明知,而且想要实现违法的目的而犯罪的行为。

3.刑法规定了哪些刑罚?
答:刑法规定了主刑、附加刑和刑事责任制度等刑罚。

4.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
答:刑事责任能力是指人的行为能够适用刑法规定的刑罚的能力。

第三部分:行政法基础知识
1.什么是行政法?
答:行政法是以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法律规范体系。

2.行政机关的职责是什么?
答: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执行政府的职能,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3.什么是行政裁量权?
答:行政裁量权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权力时,自主决定具体行动的自由度。

4.公民如何维护自己的行政权利?
答:公民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起诉行政机关等方式维护自己的行政权利。

结语
以上是关于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的题库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行政法三部分内容。

希望能够帮助你加深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法知识点大全

民法知识点大全

一、民法概述(一)民法的概念1、民法的概念民法,是指一定社会调整特定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主要内容包括: 财产关系方面:权利的种类归属行使救济途径人身关系方面: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法律人格);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及身份关系;民事主体的行为(法律行为);民事主体违反义务时的法律责任等。

民法的地位:是国民生活的基本法。

2、民法的起源(二)民法的特征(调整对象)1、民法调整的是民事关系(属私法)民事关系是指自然人、法人为私利而实施的生产、生活、处分权利、履行义务等活动所引发的财产和人身关系。

民事:即私事,是与国事无关的私人事务。

如,投资、合伙、劳动力的雇佣,订立遗嘱、签订合同,婚姻的结合与离异,亲属间的扶养,遗产的继承等等。

国事:即国家公共事务。

如,国家机关的设置对市场的干预。

2、民法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在法律上,财产关系是指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这两类。

财产关系财产所有关系是指因占有和支配物质资料或精神财富而产生的经济关系。

如,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占有使用处分权等等。

财产流转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因交换劳动成果或其他财产而发生的财产由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经济关系,即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如,因转移所有权而发生的财产流转:买卖、赠与。

因转移财产的使用权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出租物品、借贷。

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又不具直接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

如,姓名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等。

对财产所有关系的调整包括四个方面。

确定所有权的内容;确定所有权的归属;所有权的取得方式,确定所有权的保护方法对财产流转关系的调整,主要是设立债的制度。

对人身权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

规定人身权及其保护范围;确定对他人人身权应当遵守的义务,规定保护的方法。

3、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平等主体:是指双方或多方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的人。

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如,买卖、借贷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行政法规范行政行为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行政法规范行政行为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行政法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法律规范。

它通过行政法规来界定和约束行政行为,确保政府的行政活动合法、公正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及行政法规范行政行为的原则和方法。

一、法律基础知识1.法律的分类根据法律的性质和作用,法律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其中,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体系,它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法律责任法等。

2.法律的层级法律有不同的层级,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规范,行政法规是政府制定的具体规范,用于指导和约束行政行为。

二、行政法规范行政行为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行使,即必须依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来进行,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

2.公正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公正无私,不能有任何歧视和偏袒,要保证公民的平等权利和利益。

3.公开性原则行政行为应当公开透明,政府和行政机关的活动对公民应当透明可见,同时公民也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4.效率性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高效便捷,政府应当及时解决公共事务,给予公民应有的便利。

5.责任追究原则行政行为必须承担法律和社会责任,政府和行政机关应当对不当行政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行政法规范行政行为的方法1.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政府依法对符合条件的主体进行许可和授权,允许其从事某种特定行为。

行政许可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和标准,不能随意干预和限制。

2.行政处分行政处分是指政府依法对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惩罚和制裁。

行政处分必须依法进行,不能超越法定的权限和程序。

3.行政裁决行政裁决是政府对行政争议进行裁决的一种方式,以解决公民和机构之间的争议。

行政裁决必须依法进行,保障公民和机构的合法权益。

4.行政奖励行政奖励是政府对优秀行为予以肯定和奖励的一种方式,以促进良好行为的发展。

行政奖励必须公平公正,不能有任何偏袒和歧视。

行政法学考试知识点总结【2024版】

行政法学考试知识点总结【2024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行政法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1. 行政法学的概念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行政法规范和行政法实践,研究内容包括行政法源、行政法体系、行政法理论等。

2. 行政法行政法是国家及其机关、组织、公民之间行使行政权力和行政职权的规范的总称。

它是指导国家机关、组织及公民行使行政权力和履行行政职责的一系列规范。

3. 行政法的特征行政法是以规定国家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体系。

行政法的基本特征包括:专属性、强制性、相对性、公共性、不完全性等。

二、行政法的基本理论1. 行政法的基本理论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律性、自由原则、行政法治原则、行政监督原则等。

2. 行政法的法律性行政法法律性是指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行政法律性的具体体现包括行政权力的合法性、行政权力的有法律依据性、行政权力的限制性等。

3. 行政法的自由原则行政法的自由原则是指国家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进行保障和限制时,应当遵循最大自由原则。

4. 行政法治原则行政法治原则是指行政活动应当依法行使,并且行政机关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法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合法性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

5. 行政监督原则行政监督原则是指要保证行政机关的合法行使行政权力和履行行政职责。

行政监督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民主监督等。

三、行政法的体系1. 行政法的层次结构行政法的层次结构包括宪法层次、法律层次、行政法规层次、行政规章层次、部门规章层次等。

2. 行政法的构成要素行政法的构成要素包括行政法规范、行政机关、公民、法人等。

3. 行政法的关系行政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包括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行政法与刑法的关系、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等。

四、行政法的行政权力1. 行政权力的概念行政权力是指国家机关、组织和公民按照法定程序,以规范的方式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调整和处理的权力。

2. 行政权力的性质行政权力的性质是指行政权力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包括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法律性、相对性、专属性等。

法律基础知识全面总结

法律基础知识全面总结

法律基础知识全面总结作为一个法律的门外汉,我们时常会因为自身的无知而在生活中出现各式各样的疑惑和困扰。

所以,了解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分类、法律的特征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面,全面总结法律的基础知识。

一、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的总称。

它是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一套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分类根据国家法律体系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国际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等大类。

这些法律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1. 国际法: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行为规范。

它规定了国家间的权利义务、领土主权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国际协议的方式进行落实。

2. 宪法:国家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原则,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运作方式。

3. 行政法: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的关系。

包括行政管理法、行政执法法等方面,旨在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和行政行为。

4. 刑法:调整公民的犯罪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责任。

它规范了违法行为及其犯罪行为的种类、要素、量刑等方面的问题。

5. 民商法:调整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

包括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方面,旨在规范民事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三、法律的特征1. 强制性:法律具有强制性,其规范和要求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

任何人都不能无视法律的规定,否则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2. 相对稳定性: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频繁变动。

这使得人们可以根据法律的规范进行预见和行为。

3. 公平正义:法律要求公平正义,对每个人平等地适用。

任何人都可以依靠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包括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等几个方面。

1. 适用条件:法律的适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法律的规定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基础。

行政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资料

行政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资料

行政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资料行政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资料1. 行政法律法规的定义行政法律法规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效力,强制性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法律性文件。

它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履行职责、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规范的重要手段。

2. 行政法律法规的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律法规分为下列几类:行政法规:国务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规。

部门规章:国务院下设部委、各省级地方政府及其下设机构制定的规章。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适用于所在行政区域范围内。

地方性规章:由地方政府及其下设机构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章,适用于所在行政区域。

3. 行政法律法规的特点行政法律法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行政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论其特殊身份或地域。

具有强制性:行政法律法规的内容具有强制性,违反法规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可变性:行政法律法规可以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进行修订和调整。

补充性:行政法律法规通常被用于补充国家法律的不足之处,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行为。

程序性:行政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会涉及配套的程序和程序性要求。

4. 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研究阶段:由有关部门进行立法研究,收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立法经验,对立法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起草阶段:由立法机关的法律顾问或专业人员起草法律草案,并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

审议阶段:由立法机关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代表进行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

通过阶段:在立法机关的会议上,代表们对法律草案进行表决通过,并经过领导签署公布后生效。

实施阶段:行政法律法规在颁布后由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并对不遵守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

5. 行政法律法规的加强与完善为了更好地推进行政法治化建设,加强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加强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强立法调研:对于重要行政管理领域的立法,应开展合理、全面的调研,了解社会情况和立法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与行政法基础知识民法与行政法基础知识感谢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啸提供课件Ⅰ导论一、组成部分1、分为两部分:⏹民事法律基本知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知识2、理由⏹一方面,不动产登记是为了维护民事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而建立的制度,服务于民事活动。

因此,必须了解规范民事活动的民法知识。

⏹另一方面,不动产登记机构性质上应属于行政机关,其从事的登记活动为行政行为,针对登记机构提起的诉讼为行政诉讼。

因此,需要了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知识。

二、民事法律基本知识的主要内容五个部分(1)民法总论;(2)物权法;(3)合同法;(4)婚姻家庭法;(5)继承法。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知识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七节1、概述;2、行政主体;3、行政行为;4、行政法律责任;5、行政复议;6、行政诉讼;7、行政赔偿。

Ⅱ民事法律基本知识一、民法总论1、意义⏹民法是私法的核心,而民法总论是民法的基础理论。

通过学习民事权利、主体、客体、法律行为等最基本的知识,可以为掌握物权法、合同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

2、主要内容(1)民法概述⏹主要对民法的概念、性质、特征进行了介绍。

需要了解的是“民法的概念与特征”。

(2)民法基本原则⏹三个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这三个原则都需要熟悉。

⏹尤其是意思自治原则,它在不动产登记非常重要,体现为依申请原则,即除非法律规定,否则登记机构不得依职权进行登记;在登记完成前,当事人有权撤回登记申请。

(3)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这是应当掌握的内容(4)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类型。

特别重要的内容,必须掌握。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不动产登记中经常接触的民事法律行为中,双方法律行为是合同,如买卖、赠与等。

单方法律行为就是遗嘱。

(5)代理⏹代理的概念、特征;法定代理、委托代理与指定代理;代理与行纪、居间、委托的区别;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而使其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

表见代理:《合同法》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根据民法通则四十六条规定,代理被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以上内容应当熟悉.(6)监护⏹概念、特征与类型。

⏹由于涉及到父母等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财产的处分,因此监护制度尤其是法定监护,必须掌握。

法定监护有关规定见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十七条。

(7)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等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民事权利能力:它是指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即成为权利主体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交往,从而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可能性。

依据民法通则,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状态可以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能完全其次,区分为动产物权的变动与不动产物权的变动。

⏹其中,基于法律行为与非基于法律行为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指由法律行为(如合同、遗嘱等)引发的不动产物权或动产物权的设立、转让、变更或消灭。

(不动产物权变动须经登记生效,动产物权变动须经交付生效。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主要是指因法律行为之外的原因而导致的物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法律行为之外的原因主要包括法定继承、生效法律文书、政府的征收、合法建造房屋、拆除房屋等。

物权法规定因以上事实导致物权变动时,自该法律事实发生之时,物权变动就发生效力。

注意:由此取得不动产物权的人,想要处分该物权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未经登记的,其处分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4)所有权⏹所有权的概念、特征、类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共有(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

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内容.1、概念民法通则: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物权法: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3、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物权法第一百零三条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5)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指对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加以使用、收益的有限物权。

⏹《物权法》中规定的用益物权就是四种: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

其中与房屋登记关系最为密切的用益物权,首先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其次是宅基地使用权,最后是地役权。

故此,前两种权利必须掌握,地役权则应当熟悉。

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了解即可。

(6)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有三种:抵押权、质权与留置权。

后两种权利与房屋登记无关,因此需要掌握的是抵押权。

具体来说就是:房屋抵押权、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权。

——根据担保法和城市房地产低压管理办法的规定,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的房地产拍卖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抵押权: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九条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

注意:物权法对抵押权的实现较担保法有所变动:不局限于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增加了当事人约定实现抵押权的情形。

3、配套学习的法律规范(1)《物权法》(2)《担保法》(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4)《房屋登记办法》、《土地登记办法》三、合同法1、意义⏹合同是最为常见的登记原因证明文件之一。

因合同而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是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情形,这些不动产物权的变动基本上都以登记为生效要件。

2、主要内容⏹合同法的内容非常多,能够全部掌握,当然最好。

但目前来说,还不现实,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合同概述⏹合同的概念、特征、类型。

其中,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必须掌握。

这是最基本的知识。

合同是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

(2)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合同的成立要件、合同的生效要件、合同的效力与物权登记效力的区分。

必须掌握.1、合同的成立:根据合同法规定,A、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B、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2、合同的生效: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3、合同的效力与物权登记效力的区分:《物权法》第十五条: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担保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以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设定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3)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合同的条款(必要条款与非必要条款)⏹合同的形式:口头、书面、电子形式。

⏹以上知识应当掌握.(4)合同的效力⏹合同的无效、效力待定与可撤销。

⏹尽管房屋登记审核人员无权判断合同的效力,但是掌握合同效力的各种类型及其原因,非常重要。

(5)不动产登记中常见的几类合同⏹借款合同、买卖合同、赠与合同、抵押合同、委托合同。

应当熟悉。

3、配套学习的法律规范(1)《合同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四、婚姻家庭法1、意义⏹房屋的夫妻法定共有是最为常见的共有类型,实践中由此产生的问题也相当多。

2、主要内容⏹需要掌握夫妻财产关系制,确切地说就是,《婚姻法》第17、18、19条。

⏹需要了解的是夫妻人身关系,即结婚和离婚的程序与要件。

3、配套学习的法律规范(1)《婚姻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五、继承法1、意义⏹遗嘱、遗赠、法定继承而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较为常见。

此外,《物权法》第29条规定:¡°因继承或受遗赠而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

⏹2、主要内容⏹继承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其中,需要掌握的是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

——《继承法》第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A法定继承: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转继承与代位继承)B、遗嘱继承和遗赠: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C、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遗产中的有关部分按照法定继承办理:(一)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二)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三)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的;(四)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五)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3、配套学习的法律规范(1)《继承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基本知识一、行政法概述1、需要掌握的内容⏹就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比例原则、行政信赖保护原则与行政应急性原则。

其中就房屋登记机构而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行政合法性原则。

2、需要熟悉的内容⏹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

二、行政主体1、需要掌握的内容何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具有什么特征。

行政主体:是指独立拥有行政职权,能够以自己名义对外实施行政活动,并承担由此而引起的法律后果的机关或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A、行政主体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B、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并实施行政活动。

C、行政主体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

D、行政主体能够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

2、需要熟悉的内容行政公务员的职责3、需要学习的配套法律规范(1)《公务员法》三、行政行为1、知识点⏹不动产登记的性质,究竟是民事行为还是行政行为,究竟是行政确认行为,还是特殊的行政行为,这些都有很大的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