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自我_与_他人_萨特的人际关系异化论及其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意识的投射性: 人际关系异化的心理基础
人与人的关系 “异化”不能离开人的主观体 验,人的实践 是 心 理、意 识 伴 随 下 的 活 动。 在《辩 证理性批判》中,萨特发挥了前期意识论哲学的长 处,进一步分析了“异化”的心理基础。
意识的投射性是人际关系异化的心理基础,这 首先来源于对“他人”的哲学考察。所谓人与人的
收稿日期: 2012 - 01 - 20 作者简介: 陈慧平( 1969 -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 研究员,哲学博士,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技与人 文研究。
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而从历史上看,人类 的物质产品总 是 匮 乏 的,即 不 能 完 全 满 足 所 有 人 的需要,这就导 致 了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对 立 性 异 化 关 系。这三层关系层层递进,从最直接的基础上看, 可以说匮乏是人际关系的物质起源。
萨特认为传统哲学下的二元对立的道德观本 身就是匮乏的产物,善恶对立论的“惰性道德观” 包含了“一种 受 难 的 距 离、一 种 被 体 验 的 无 能,以 及建立在匮乏之上的命运,总之,是惰性的物质环 境对人进行的实实在在的控制”[1]134 。萨特认为, 从古至今,匮乏引起的冲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 渗透于一般性 的 对 立 斗 争 的 生 活 中,一 种 通 过 极 端化的暴力手段来表现。人类实践中的对立已经 超越了匮乏本身而成为“实体化惰性”,这种惰性 已成为实践的一般结构,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它甚 至在摧毁后也能获得再生。
摘 要:“他人是自我的地狱”贯穿于萨特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在后期的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 把匮乏作为人际关系异化的物质起源,把意识的投射性作为人际关系异化的心理基础,对“自我”与“他人”之 间的异化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企图通过“第三者”的设定来超越“他人即地狱”的困境。虽然这一“超越 设定”本身存在问题,但萨特的人际关系异化论有其深刻之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匮乏: 人际关系异化的物质起源
神圣的“自我”为什么不能总是被当做目的?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总是友爱、团结? 人际关 系为什么总是会被“异化”?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 判》中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存在 主义的语境,而 是 上 升 到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和 辩 证 唯 物主义的语 境 中。 他 认 识 到,人 际 关 系 的 异 化 是 在物质实践中发生的: 其一,物质实践的发端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 转 移 的 外 部 环 境,对 有 意 志 的 人 来 说,这本身就具有异化的性质; 其二,人在实践过 程中必然要从 事 对 象 化 活 动,要 根 据 工 具 的 特 点 组织人力,这同样会导致人的某种“不由自主”的 异化; 其三,人从事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生
互相依 赖。但 萨 特 看 来,共 在 中 的“共”是 虚 假 的,萨特认 为 对“他 人 ”的 这 种 理 解 是 空 间 的、外 在的,失去了时间性与运动性,海德格尔的共在所 依靠的本体论基础也和康德的抽象主体观相似, 没有达到真正的本体论,共在不是静态的,它要以 时间性的“朝向……”为前提,因为自为作为自在 的虚无化被时间化为“向……流逝”。
关键词: 萨特; 自我; 他人; 辩证理性批判; 人际关系异化 中图分类号: B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4937( 2012) 04 - 0011 - 04
存在主义 关 注 个 体 人 的 感 受 和 生 存 境 况,早 期的萨特 认 为 每 一 个“自 我 ”都 是 孤 立 而 神 秘 的 实体,是不 可 通 约 的 存 在,但 是“自 我 ”在 世 界 中 却总是 受 制 于 外 部 环 境,总 是 要 同“他 人”打 交 道,并在这一过 程 中 或 多 或 少 地 丧 失 个 性 的 独 立 和尊严,遭遇异化的命运,对“自我”来说,“他人” 即地狱。到了后期,萨特的思想有所转变,他试图 接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并把目光从“自我”转向 了群体,希望通过群体的实践获得个体的解放。
·12·
关系不 外 乎 人 群 中“你”、“我”、“他”的 关 系,对 “我”而言,“你”与“他”都是异于我的“他人”。在 《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有一句浓缩性的话: “人是 一个通过他人为了他人的他人存在。”[1]670“他人” 通过“我”的意识来折射,而折射总是相互的。没有 我就没有他人,没有他人也就没有我。“我们的身 体,其特性即本质上是被他人认识的: 我认识的东 西就是他人的身体,而我关于我的身体所知道的主 要来自他人认识它的方式,就像他人用来看我的方 式。”[2]我的身体的本性把我推向他人的存在和我 的为他人的存在。有身体就有相应的意识: 我对自 己的意识是与我对他人的意识,特别是与他人对我 的意识相联系的。只有认识到他人之将我认做客 体,我才会真正认识到我是主体。确切地说,当且 仅当我认识到我是为他人而存在的,我才在自我意 识的水平上为我自己而存在。
在 物 质 及 其 匮 乏 的 制 约 下,异 化 甚 至 表 现 在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上。人群的不同组织表面看来 是人们 在 实 践 中 的 自 觉 创 造,实 际 上 它 是 在 实 践———惰性场域内、在已给定条件下的被动适应。 萨特尖锐地指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的个体也是 不存在的,除非这种独立是为社会所需的。“人仅 仅在特 定 的 环 境 和 社 会 条 件 下 才 作 为 人 而 存 在”[1]97 - 98 。说到底,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物的制 约的结果,为使群体的实践正常运行,就要在功能 上来限制个体。功能对个体而言是限制性异化, 功能一旦确定,就不可能轻易变更。
萨 特 考 察 了 胡 塞 尔、黑 格 尔 和 海 德 格 尔 关 于 他人的理论: ( 1)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法则之 下,他人不仅作为空间经验而显现,而且作为时间 统一体的恒常条件而对这世界在场。意向性投射 消解了外在 的 他 人 观。 实 际 上,我 的 经 验 自 我 并 不比他人的自 我 更 可 靠,然 而 胡 塞 尔 在 意 向 性 理 论中还是保留了一个主体,它不同于他人的自我。 他人的存在和我的存在之间建立的唯一的联系, 是认识的联系,而不是存在的联系。( 2 ) 黑格尔 在精神现象学 中 阐 述 的 自 我 意 识 有 三 个 环 节,在 最后一个环节,意识拥有一个对象,自我意识分裂 为二,只有在双方相互承认的条件下,才有自我意 识的运动,在 这 一 运 动 中,每 一 方 都 试 图 消 灭 对 方,自我意识发展到主奴关系阶段。独立的、自为 的存在的一方是主人,依赖的一方是奴隶,但奴隶 在他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过渡到他的反面。他成为 自己返回到 自 己 的 意 识,并 且 具 有 了 独 立 性。 主 奴关系理论的深刻之处在于: 我是依赖他人的,不 是“我”和“我的意识”决定了他人的存在,而是他 人的存在 使“我 ”和“我 的 意 识 ”成 为 可 能。 萨 特 认为黑格尔的他人理论仍然存在问题,首先,黑格 尔过于乐观,他 认 为 各 种 意 识 通 过 他 人 对 我 的 认 识并通过我对他人的认识能够实现一种客观的统 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人作为对象与我作为主 体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尺度。其次,在本体论上, 黑格尔是站在大全的立场上来考察他人问题。他 把自己的意识确立在所有的意识之外,但“大全视 角”是不合法的、虚妄的。我和他人的关系仍然是 认识与认识的关系。( 3) 海德格尔认识到我和他 人的关系是本体论的,在《存在与时间》中他提出 了“共在”的概念,指出我的此在和他人的此在之 间的关系是本体论的关系,诸种“此在”在存在中
2012 年第 4 期 ( 总第 133 期)
·哲学研究·
黑龙江社会科学
Heilongjiang Social ScBaidu Nhomakorabeaences
No. 4,2012 General. No. 133
“自 我 ”与“他 人 ”
———萨特的人际关系异化论及其启示
陈慧平
(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萨特对“他人”的理解有以下几个要点: ( 1) “他 人之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结构,是始源性 的。( 2) 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与存在之间( 或 称为本体论) 的关系,而不是认识与认识( 或称为认 识论) 的关系。( 3) 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双 向否定,与时间性的流逝结构一致,而非空间的、静态 的“共在”。在辩证运动中,他人规定( 否定) 我,我又 规定( 否定) 他人。( 4) 他人不是我的经验中的一个 经验现象,而是在根本上能够推向一切可能经验之 外的现象。他人之在的本体结构决定了“我”和“他 人”之间体现为对立和冲突的关系。这种对立和冲 突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的底蕴,相互独 立的意识与意识间的困扰与不适存在于一切人类关 系之中。世界是一,也是多,人与人存在于一个共同 的世界,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世界。在从我的视角 出发,以“我”为中心的世界里,我是主体,“他人”是 客体,但在从“他人”视角出发,以“他人”为中心的世 界里,“他人”是主体,我是客体。视角与视角之间, 或者说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我不能成 为他人,他人也不能成为我,出于维持自己主体性的 本能,我把他人当做随自己的意向转移的对象,他人 也把我当做随他的意向转移的对象,意识中的“主奴 关系”结构使冲突和异化成为人际关系的本质。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提及马克思与黑 格尔的“异化”之不同: “马克思主义含义的异化 是同剥削一起 开 始 的,黑 格 尔 把 异 化 变 成 任 何 对 象化的固定特点。我们是否要回到黑格尔? 既要 又不要。必须 认 识 到,作 为 整 体 化 的 实 践 同 作 为 惰性物的原初 关 系,迫 使 人 在 非 自 身 的 环 境 中 对 象化,并 把 一 种 无 机 的 整 体 展 现 为 对 象 化 的 实 在…… 毫 无 疑 问,人 只 要 不 是 作 为 生 命 的 简 单 再 现,而是作为不断活动的生命体,他就会在对象化 的世界中被异化; 被作为惰性、被对象化,并因惰 性而存在,实际上,他是一个 非 人 ( non-homme) ,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 反 人 ( contre-homme) 。”[1]227 可 以看出,萨特是在广义上使用异化,在论述人与人 的关系时,他回到了黑格尔,把异化理解成为人际 关系的普遍 形 式。 按 照 萨 特 的 观 点,人 只 要 不 是 像动物一样简 单 地 再 现 自 身 的 生 命,人 的 实 践 只 要受制于物质 环 境,是 在 物 质 环 境 中 的 对 象 化 活 动,在实践中形 成 的 人 际 关 系 就 必 然 要 遭 受 异 化 的命运,因为 异 化 会 通 过 物 而 传 递 到 人。通 过 物 而传递到人的异化以匮乏为作用机制。世界由无 数个人组 成,从 每 个 人 的 角 度 看,世 界 是 为 他 存 在,但世 界 上 的 自 然 资 源 和 产 品 ( 物 质 的、精 神 的) 并不是均匀地分给每个人,“不平等”在外观 上成为人类持续不断的实践的特征。物的匮乏带
·11·
来了人与人关 系 的 排 斥 性,每 个 个 体 都 是 潜 在 的 被敌视对象。 “每 个 人 的 自 然 存 在 被 匮 乏 界 定 为 同时对另一个人甚至对每一个人经常性非存在的 威胁。”[1]129 匮乏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从“人性”出 发对待他人。 抽 象 的 人 性 并 不 存 在,人 与 人 之 间 的互相认知建 立 在 社 会 认 知 的 基 础 上,人 与 人 的 多元依附关系在一种胶质状态中保持为一个“社 会”,并贯穿 着 异 化 特 征。 萨 特 指 出,人 们 为 了 充 当操纵者而先操纵自己。起初操纵只是对待“他 人”的技术,最后变成了自身异化的普遍规律。总 之,为了应付 环 境,需 要 人 与 人 的 团 结 与 合 作,但 根本性的匮乏又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非人性 的异化。在萨 特 看 来,所 谓 异 化 关 系 就 是 不 由 人 自主的外在性 关 系,人 与 人 之 间 必 然 处 于 外 在 性 关系中,因 为“匮 乏 作 为 所 有 人 同 物 质 的 单 一 关 系,最终变成 物 质 环 境 的 一 种 客 观 社 会 结 构。 而 每个人都使这 种 结 构 内 在 化,他 同 他 人 的 关 系 由 于来自物质,所以是一种外在性关系。”[1]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