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及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前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
”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⑶辞:辞别。
⑷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⑸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⑹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于玄宗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一说作于开元十三年)。
该诗是李白颇具代表性的一首七绝,古往今来,备受推崇,明人陈继儒曾誉之为“送别诗之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希望能帮到大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黄鹤楼送别》
送别之情
在这首诗中,李白表达了对好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描绘黄鹤楼的美景和江水滔滔的场景,烘托出离别的 氛围和情感。
诗歌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
历史文化
诗歌反映了唐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体现了 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特点。
思想内涵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友情珍贵的思 考,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
想。
CHAPTER 04
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送别文化的背景及意义
1 2
送别文化
中国古代的送别文化是一种以离别、远行为主题 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离别的感伤和对远方 的祝福。
送别的历史
送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 悠久的发展历程,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CHAPTER 03
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昔日与现在 的景象进行对比,如“烟花三月”与“ 暮春三月”的对比,“此地”与“异乡 ”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伤 感。
VS
夸张修辞
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烟花三 月下扬州”,将三月的景色形容得如梦如 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深感伤。
第三句诗的解读与分析
要点一
总结词
描绘环境,烘托情感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第三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 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色,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情感氛围 。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句诗的解读与分析
总结词
表达深情,收束全篇
详细描述
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诗人 对故乡的深情表达,收束全篇,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黄鹤楼送别
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 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 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 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 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 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 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 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 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 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 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 吧!”
25 黄鹤楼送别
江苏省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顾唯娟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 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 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 的依依惜别之情。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 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 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 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 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 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 吧!”
清诗句句尽堪传
— —杜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 —选自《赠孟浩然》
风 流:胸怀磊落,飘逸洒脱。 弃轩冕:抛弃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 卧松云: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 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 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 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 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 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 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 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 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 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
小学三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黄鹤楼送别》记叙了年轻的李⽩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送别友⼈时⽆限依恋的感情。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原⽂ 暮春三⽉,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正在黄鹤楼上为⼤诗⼈孟浩然饯⾏。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李⽩和孟浩然⼀会⼉仰望蓝天⽩云,⼀会⼉远眺江上景⾊,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举起了酒杯说:“孟夫⼦,您的⼈品令⼈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从我结识了您,就⼀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才能再见⾯,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饮⽽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天涯若⽐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登上了船。
⽩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依然伫⽴在江边,凝视着远⽅,只见⼀江春⽔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按捺不住激动的⼼情,随即吟出了脍炙⼈⼝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故⼈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学三年级语⽂《黄鹤楼送别》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字,理解有⽣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
3、读通课⽂,初步了解课⽂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字,理解有⽣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初步了解课⽂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录⾳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诗⼈李⽩,⼤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起来看他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 幻灯出⽰该古诗 3、师范读 4、⾃由读,读准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意思及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全诗意思及赏析诗的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人物。
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位于湖北武汉的长江边,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
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他要乘船顺流而下,前往扬州。
“西辞”二字表明了孟浩然的行程,也暗示了诗人与孟浩然的离别之情。
“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烟花三月”指的是春天,这个季节里,柳絮如烟,繁花似锦,景色十分迷人。
扬州是当时的繁华之地,也是孟浩然的目的地。
诗人用“烟花三月”来形容春天的美景,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为下文的离别之情埋下了伏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诗的后两句,主要描写了送别的场景。
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友人的帆船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碧空之中。
他的目光随着帆船移动,直到再也看不见为止。
此时,诗人的心中充满了离愁别绪,但他的目光却被长江的壮丽景色所吸引。
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仿佛与天空相连,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人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来形容帆船的远去,用“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形容长江的广阔,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长江的雄伟壮观。
这首诗的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又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还展现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可谓是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此外,诗中的“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词语,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意象,被后人广泛引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充满诗意的送别诗,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不仅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及教案(通用17篇)五年级教案的编写还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要让学生在愉悦和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得到知识的获取和成长。
黄鹤楼送别诗
黄鹤楼送别诗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 《黄鹤楼送康太守》 - 卢纶(唐)迢递江天远,苍茫云雾浮。
送君黄鹤楼,帆影入江流。
3. 《黄鹤楼送史郎中迁沔州刺史》 - 刘长卿(唐)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催客醉,江色照人明。
4. 《黄鹤楼席上赠史郎中》 - 卢照邻(唐)黄鹤楼前江水东,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 《黄鹤楼送朱山人放归》 - 孟浩然(唐)故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晴川外,落日余晖古渡头。
6. 《黄鹤楼送客》 - 贾岛(唐)高楼送客去,千里远帆孤。
落日寒云起,平沙宿鸟呼。
7. 《黄鹤楼送友人》 - 崔颢(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 《黄鹤楼春望送客》 - 韦庄(唐)黄鹤楼前春水生,黄鹤楼畔柳条青。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9. 《黄鹤楼送客归吴》 - 刘禹锡(唐)黄鹤西楼月满时,故人此夜定相思。
孤帆欲去还留客,一棹归来载酒诗。
10. 《黄鹤楼秋送》 - 李中(唐)黄鹤楼头秋日斜,故人此去隔天涯。
西风漫漫吹黄叶,寒雁声声泣落霞。
11. 《黄鹤楼送陆侍御归京》- 张说(唐)占星应得使,传瑞且归京。
暮蔼孤云外,苍茫极海亭。
寒芜连楚塞,落木下江城。
共惜春光好,相送夜猿鸣。
12. 《黄鹤楼送友归楚》 - 张籍(唐)故人西辞黄鹤楼,楚云湘水共悠悠。
孤帆远影连天际,明月清风伴客游。
13. 《黄鹤楼春送》 - 白居易(唐)黄鹤楼头春风吹,故人此去几时回。
杨花飞尽子规啼,离愁别恨满江悲。
14. 《黄鹤楼送客归蜀》 - 杜甫(唐)黄鹤楼前蜀客归,故人此去泪低垂。
千山万水难相送,唯有孤帆伴落晖。
15. 《黄鹤楼秋夜送别》 - 高适(唐)黄鹤楼头秋夜寒,故人此去路漫漫。
明月孤灯照离愁,长江流水送君还。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一等奖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一等奖说课稿1、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202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诗
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
孟浩然:李
白的好朋友。
之:到达。
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
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
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
5.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
6.辞:辞别。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五首关于送别的诗
五首关于送别的诗五首关于送别的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典型代表。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5首送别的诗和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
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
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
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询问学生是否有过送别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解读诗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解释“黄鹤楼”和“送别”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3.初读全诗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分析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等。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这些意象所表现的画面。
5.理解情感教师提问: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学生通过分析诗句,找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如“送别”、“留别”、“遥望”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感受诗中所传达的哀愁与无奈。
6.背诵全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全诗,如接龙、默写等。
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7.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如《别董大》、《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诗人对送别情感的独特表达。
8.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选择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作者:孟浩然意象: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情感:离别、不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诗题、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黄鹤楼送别》中的离别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掌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和练习。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什么优秀1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诗仙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每每读起这首诗都能感受到当值不舍的离别之情。
山草香分享了13篇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是什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篇一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篇二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
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
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
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
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课文课文背景《黄鹤楼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王之涣生于唐肃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81年)。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曾任太常博士、左拾遗。
这首诗描述了送别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感伤之情和对友情的生动描写。
课文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渭城朝雨邑,潼關晨雪嶺。
匹馬當潮濕,披蒙拥磐登。
臨別殷勤重,擁護在彈冠。
已覺數行淚,清風何處響。
课文理解王之涣所写的这首诗,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视野开阔广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厚重和壮丽。
前四句勾勒了壮观的山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景色的喜悦之情。
而第五句开始,诗人将描写的焦点转向了人类,仿佛是想通过自然映照下的人类行为来表达对人情世故的反思。
“渭城朝雨邑,潼关晨雪嶺。
”这两句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最不和谐的环境里,也能看到一片和谐。
渭城朝雨邑,潼关晨雪嶺,这些烟火气息的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唐朝的文化氛围。
而“匹马当潮湿,披蒙拥磐登”更是对人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反观最后两句,诗人可不是只是单纯地在表达离别之情,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人情的渺小,挥别永远是不可能避免的:“已觉数行泪,清风何处响?”清风可能已经吹走了离别的痕迹,但人们心情中的伤感却无法轻易地抚平。
人们总是在黄鹤楼送别,凝眸长空,怀古思今。
课文翻译白天终于到了山之尽头,黄河奔向大海。
欲看更远的地方,就得更上一层楼。
在渭城下朝间的雨中,没过匹马背的水淋湿了我的衣襟;在潼关下早晨的雪里,红光山门近是看不见的。
我披着蒙巾,拥着石磐,边爬山边淌水。
臨別时别人辞别我常常很亲热,饯行时常将披巾捧着我的帽子。
我已经感到晕晕的了,有好几行泪水滴在了衣襟上,但清风在哪里响呢?课文赏析1.用“视野开阔”的描写方式,将自然描绘得尤为神秘美妙,让人感到无限的遐想。
2.诗人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将壮观的黄河和山脉描绘得淋漓尽致。
《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译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译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先来说说这原文的意思哈。
“故人西辞黄鹤楼”,老朋友孟浩然向我辞别,就在这黄鹤楼。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和孟浩然拱手作别,心里那叫一个不舍呀。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孟兄要去扬州啦。
扬州那可是个好地方,风光秀美,物产丰富,就像咱们现在说的旅游胜地。
“孤帆远影碧空尽”,孟兄乘坐的那艘船啊,孤单单的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李白就这么一直望着,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唯见长江天际流”,最后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这画面,多让人感慨啊!我记得有一次,我给一群小朋友讲这首诗。
有个小家伙特别有意思,他瞪着大眼睛问我:“老师,李白为啥这么伤心啊?”我笑着告诉他:“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好朋友要分开了,当然会舍不得啦。
”那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他们不能一起去扬州吗?”这问题把大家都逗乐了。
其实这首诗啊,把送别时的那种眷恋和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站在那儿,望着远去的船,心里的千言万语都化在了这景色之中。
就像咱们生活里,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心里酸酸的,有好多话想说却说不出口?再来说说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这译文是不是也挺美的?咱们来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
李白在写的时候,那心情肯定是复杂的。
他既为孟浩然能去扬州游玩感到高兴,又为即将到来的分别感到难过。
就好像咱们有时候,好朋友有了好机会去发展,咱们一方面替他们开心,一方面又因为不能常见面而失落。
而且啊,这首诗的意境特别美。
你想想,黄鹤楼那么高,李白站在上面,望着长江,江面上一艘船渐行渐远,那画面多有诗意!咱们平时送别朋友,可能就是在车站挥挥手,可李白这送别,多有气势!我还想起有一次出去旅游,在江边看到一艘船慢慢开走,当时就突然想起这首诗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主题,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课资料: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等。
(2)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黄鹤楼送别》,了解古诗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
(2)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
3. 分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正确、流畅、有感情。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朗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
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
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
诗与文浑然一体,相应成趣,旨在使学生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诗文对照学习,求融合,不割裂。
让诗成为学生进入文章的桥梁,促使他们在文章中探究与发现“诗的痕迹”,扮演文中人物进入诗的意境,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练说,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深一层地了解这首诗的成诗过程,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
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
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齐读这一句话。
㈡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
⑷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⑵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接下去齐读……(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
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⑶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
)(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
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