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益肝肾山茱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补益肝肾山茱萸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的干燥成熟果肉。又名:枣皮、药枣、萸肉、山萸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以经霜后采者质量较好。原植物山茱萸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本品药材性状: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

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水试鉴别:抽取样品,取果肉于温水中浸泡15~20分钟,待果肉完

全鼓起时取出观察。山茱萸单粒呈破裂中空的椭圆形囊状物,淡紫红色或淡紫黑色,略呈半透明状,长1.2~1.8cm,宽0.6~1.2cm,外表面(外果皮)光滑,内表面(中果皮)呈肉质状,布有纵向排列的凸起棱线8 条(维管束),起于柄、蒂端,汇合于顶点。

果核特征:拣取残余果核,除去残肉及附着物,可见完整果核呈长椭圆形,直径约4~6mm长约8~10mm表面黄白色,通常可见有7~8条浅纵沟。核壳坚硬,难切开,断面类圆形,可见多数类圆形小腔,排列成环,小腔内有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有光泽。核壳厚约

1.5mm壳含有白色种子1枚,形似柏子仁,富油性。

一般认为浙江杭州栽培者品质较佳,有“杭萸肉”、“淳萸肉” 之称。

本品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中医临床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休克,抗菌,抗癌,抗氧化,抗衰老,禾I」尿,降血糖作用,能降低全血比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对免疫功能、对碳性粒廓清速率、对血清抗体有影响。张兰桐等药效学及心肌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山茱萸提取液中的总有机酸和一种未知的微量成分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山茱萸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 《本草图经》曰:“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子初熟未干,赤色,似胡蘈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吴普云:一名鼠矢。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与此小异也。旧说当合核为用。而雷敩《炮炙论》云:子一斤去核,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半,其核八棱者名雀儿苏,别是一物,不可用也。”据刘晓龙等本草考证证实魏《吴普本草》所载的山茱萸应是蔷薇科植物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 。《名医别录》、《本草图经》、《本草衍义》及《救荒本草》等

文献所载的山茱萸,确为现今药用的正品山茱萸。经核实,宋代《图经本草》所附的“海州山茱萸”图,其特征与山茱萸不符,究系何物,需待进一步研究;“兖州山茱萸”则可能是芸香科花椒属Zanthoxylum L. 或吴茱萸属Evodia Frost 植物。明代《本草纲目》附图所绘花、果特征与山茱萸不符。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所附二幅图,其中一幅有花植物图是蔷薇科樱属Prunus L. 植物;另一幅与山茱萸吻合。

山茱萸果实含熊果酸、山茱萸苷即马鞭草苷、当药苷、番木鳖苷、鞣质、新环烯醚萜类如莫罗忍冬苷、7-0-甲基莫罗忍冬苷、獐牙菜苷、皂苷等;尚含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及维生素A 等。据尚遂存等预试及TLC 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的果肉与果核含有非常类似的化学成分。鞣质和油脂在核中含量较高(分别为16%和8%),而在肉中含量很少。从核中分出7 种单体成分,其中5 种分别被鉴定为白桦脂酸、熊果酸、B -谷甾醇、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甲酯。其中白桦脂酸、 B - 谷甾醇和没食子酸甲酯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出。另外,通过TLC对照

还证明核中同样也存在苹果酸。含量测定表明它们在肉和核中的量有差别。用薄层扫描仪测定结果,果肉含没食子酸0.0623%,含(dl )

-苹果酸0.907%;果核含没食子酸0.1276%,含(dl )-苹果酸0.544%。另对果肉与果核水煎剂的急性毒性及体外抑菌作用进行了对照试验,结果二者毒性都很低;二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等均显示相当的抑制作用。另据张广强等以气相色谱法从山茱萸核中分离测定出6 种脂肪酸,即月桂酸、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油

酸、亚油酸、亚麻酸),其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90.58%,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为70.799%,此酸有降低人体血中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可考虑综合利用。

山茱萸的药用部位,古代多论及果肉果核之取舍,上自南朝刘宋,下至清末民初,将近1 500 年间,对山茱萸果肉果核入药之取舍,医药诸家,众说纷纭。但纵观古代主要医籍本草的记载,以取肉舍核之说较为多见。故此,传习至今山茱萸在现代中药专著文献中均注为果肉入药。山茱萸的果核,虽然现代国家药典未列入药,但是古籍本草屡见记载,这起码说明果核亦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去核之说是出自雷敩,而宋代官府立为规范的《和剂局方》则明确规定“和核使亦得” 据此,无论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观点来说,还是从当前人民用药的需要来讲,对山茱萸果核的入药,实有研究的必要。

山茱萸果核经过药理、药化、临床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如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即可变废为宝,使其药源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上增加一倍之多,从而对山茱萸的长期紧缺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解决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炮制学》(1985 年版)讲:“山茱萸核能滑精,去核免滑精”。吴振杨根据一长期患遗精的患者服用含山茱萸肉与核的处方,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利害的病历认为,山茱萸肉与核不能混用。而戴亚明根据一例临床观察,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肉与核可以同用。王寿春等亲自做了服药试验,并找了6 名健康男性自愿受试者,均未出现滑精和

其它不适感,说明山茱萸核对健康人无致滑精的副作用。对一目疾(肝肾阴虚)患者进行观察,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无山茱萸和用山茱萸核之方无明显差异,而用山茱萸肉之方效果显著。对一滑精(肾虚不藏)患者,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用山茱萸核虽滑精好转,但效果不如用山茱萸肉者明显。说明山茱萸核虽无滑精之弊,但无涩精之功,也无补肝肾的作用。故认为临床用药还是以去核为好,若为省工省时而不去核,必须加大药物用量。因此临床应用还是应以《中国药典》为准。

山茱萸的其它部位,如根、皮、叶等是否可以入药用,历代本草很少言及,近据日本学者报道:“山茱萸其根皮可入药,为收敛补药,还可代金鸡纳以治疟疾。”又据《浙江中医杂志》报道:用山茱萸根皮试治传染性肝炎10 例。关于山茱萸除果实以外其它部位药用价值的研究,自20 世纪30年代已有学者报道,但还只是一鳞半爪,而且

至今仍处于探索之中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红瑞木,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河北、陕西、山东、江西有栽培,树皮、枝条、叶用于泄泻,痢疾、目赤;东北称其为红瑞山茱萸;(2)川鄂山茱萸,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功效与山茱萸相似;宋良科等提出山茱萸果皮与果实的紫外光谱十分近似, 但与川鄂山茱萸有区别,用石油醚样品溶液紫外光谱区别川鄂山茱萸和山茱萸最为有效;(3)穿鱼藤:为小梾木的全株,又名疏脉山茱萸,核果卵形,黑色;(4)毛梾,又名红梗山茱萸,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枝、叶用于漆疮;

(5)酸枣(鼠李科),干燥成熟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扁筒状,果皮破裂,皱缩,形状不完整,外表面暗红棕色(成熟),肉薄,内表面色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