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论述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论述题

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原因

1618年以前,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各国分裂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新教阵营主张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室对于其的干涉。而哈布斯堡王室支持旧教(罗马天主教)阵营,对新教阵营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其服从。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1618年两大阵营燃起战火。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

它结束了由于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捷克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一场长期而又残酷的战争。它确立了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陆确立了多极并立的均势状态,有效抑制了大规模冲突。

法国凭借该和约以及后来的《比利牛斯条约》壮大了自己,削弱了邻邦,为它后来称霸欧洲打下了基础。瑞典依靠和约弥补了战争的耗费,而且由于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一跃成为北欧强国。德意志虽然在政治上被分裂,在经济上受重创,但是它的民族利益和政治利益是不能抹煞的。它在和约中所受的压抑,只是延迟了德意志的统一。

奥地利虽是战败国,但依靠外交家特劳特曼斯道夫的手段避免其领土受到进一步肢解,保持了奥地利在中欧国家中的地位,使它在以后的欧洲政治舞台上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而俄国与东欧诸国并不安于和约所确定的政治现状。它们虽然较为后起,但国立已逐渐加强,开始向外扩张,而且已参与了欧洲的政治斗争。它们未能在和约中获得应有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战后欧洲的稳定。此外,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促进了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 1. 它开创了由国际会议形式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

2. 和约在实践上肯定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

3. 和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案例;

4. 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束缚;

5. 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增进了各国之间的邦交。

试评价拿破仑的外交

总体看来拿破仑推行的是一种霸权外交,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

追求“天然疆界”。为了追求自亨利四世以来鼓吹的所谓法国的“天然疆界”,实际上是为了追求欧

洲霸权或者世界帝国,拿破仑1798年远征埃及,在1806年奴役了普鲁士,在1809年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1812年发动了侵略俄国的战争。同时,拿破仑建立莱茵联盟作为法国东部莱茵河边疆上军事和政治的屏障以及他在德意志进行统治与实行掠夺政策的工具。尽管拿破仑曾经在短期内为法国赢得了“天然疆界”并接近于建立一个世界帝国,但是最终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2.

建立附庸国。拿破仑军队在追求“天然疆界”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附庸国,以巩固其政权稳定,并制造与其他列强大国的中间缓冲地带,减少直接性冲突。

3. 与英国争夺欧洲霸权。集中体现在1806-1814年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年到1810年,通过,颁布《柏林赦令》、《华沙赦令》、《米兰赦令》和《枫丹白露

赦令》,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后来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评价消极 1.

推行霸权外交。在其外交思想中,反干涉主义逐步转变为扩展主义,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旨。军事上侵略、长期征战、奴役各国;经济上对其奴役各国推行大陆封锁政策,对英国经济特别是在欧洲大陆的出口造成了一定打击,但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遭欧洲各国的反对,注定失败; 2. 长期征战造成了民众持续的痛苦,许多国家民不聊生

3. 霸权外交打破了欧洲均势的相对和平秩序,与欧洲传统外交背道而驰。积极:

1. 从法国的影响来看,稳固了法国国内政权。

2.

从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功绩看,广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促进了欧洲

主权国家意识的传播和民族主义的觉醒,打击了许多国家的封建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因此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什么是大陆封锁政策

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年到1810年,通过,颁布《柏林赦令》、《华沙赦令》、《米兰赦令》和《枫丹白露赦令》,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后来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引起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试评价维也纳体系

体系的形成:拿破仑帝国瓦解后,在巴黎和会上的《最后议定书》和两次《巴黎和约》确立的欧洲均势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巩固了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旧制;在正统主义原则下对欧洲进行了重新划分;瓜分了殖民地;解决了三个普遍的国际性问题:贩卖黑奴,国际河流航行管理规定以及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的和平环境。

体系中的矛盾与隐患:分赃会议,损害中小国的利益,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

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反动。但是这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同时,维也纳体系本身内部的民族矛盾、大国矛盾和阶级矛盾也使体系日益瓦解。

体系的瓦解:欧洲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引起了各国资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不满,19世纪20、30年代各国掀起了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如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比利时独立等,使“神圣同盟”名存实亡,使维也纳体系被动摇。1848年欧洲爆发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体系的评价:

1、是根据正统原则、补偿原则而建立的为了维持旧秩序的欧洲国际体系。

2、重建了欧洲暂时的和平与稳定,重新确立了欧洲均势,今后100年内没有大规模战争,各大国利益愿

望基本得到实现。但维也纳体系完全体现了一种大国政治,大国依据实力对整个地区实行强权政治。体系中达成的均势也只是暂时的,体系内部大国矛盾突出,在矛盾与冲突中维持着欧洲的和平。 3、提出了欧洲协调的概念,即欧洲大国定期外交会晤、交换信息。

4、维也纳体系客观实际上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反动活动,民族矛盾突出,它建立在大国协调与反对民主民族革命的基础上,压制了民主民族革命。

5、维也纳体系存在于工业革命已经在欧美全面扩展的时代。它的瓦解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必然结果,因此其内部的阶级矛盾也不能忽视。

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

1. 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并不取决于凝固的仇恨,而是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

来的损害或益处。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泰因;在攻击奥地利的行动中坚持不进攻维也纳以便为后来的对法战争中争取奥地利的同盟创造有利条件。

2. 大陆政策:德国的统一使其成为欧洲列强的众矢之的。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周缺少防卫屏障的地理

位置使其随时面临着可能被敌对的国家和同盟包围的危险。因此,俾斯麦结合当时欧洲大陆的实际情况,提出大陆政策。这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核心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德国在欧大陆已形成的霸权地位。外交战略布局为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力量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体系的关键。为实现这一战略布局,俾斯麦倡导了三个三国同盟,两个地中海协定以及一个再保险条约。

3. 均势外交思想:1871年德国的统一意味着维持欧洲均势、德国内部普奥相安无事、因保守理念而结合

的联盟体系等旧因素均告消失。于是俾斯麦主张在新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重建欧洲均势。为此他联奥,形成了纵贯欧陆的战略格局;拉俄,使普鲁士不必冒两面作战的风险;亲英,然后集中精力对付法国。这种政策尽管在短期内取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