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杨孝军)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杨孝军)

四、皮肤黏膜
盗汗:人体睡眠时出汗,醒时汗止,多为阴虚。 自汗:人体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白昼时时出汗,
动则更甚,常因气虚所致。 冷汗淋漓:汗出身冷,淋漓而下,多为亡 阳。(亡阳,证名,阳气失亡,主要表现 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精神萎靡,畏寒 蜷缩,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畏寒,手足 冷,呼吸微弱,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
三、寒热
发热恶寒:发热怕冷。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 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畏寒,手脚发冷。
三、寒热
四肢厥冷:四肢冰冷。 手足心热:指手心、足心热,多为阴虚生 内热。 手足不温:手足扪之较凉。 恶寒潮热:发热、怕冷,如潮水般有定时。 寒战鼓傈:冷得发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海口市中医医院 杨孝军
一、面容表情
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 红。(两颧潮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2
一、面容表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 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 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 言。
解。 癃闭: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 遗溺:指小便不能随意控制(约束)而排 出。
九、饮食
食己即吐:进食后片刻即呕吐。 胃纳呆滞: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 呃逆: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症
状。 朝食暮吐:指早晨吃的东西,黄昏时吐出。
九、饮食
食后昏困:又称“饭醉”。指进食后困倦,神昏欲 睡。因脾气虚弱不胜食气所致。
四、皮肤黏膜
斑疹:点状成片,扪之不碍手,不高于皮 肤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 丘疹:色红,如米粒大小,高出皮肤,扪 之碍手。 泡疹:疹子高出皮肤,呈水泡状,里有水液。 紫癜:皮色紫,成片状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卫生专业知识—常见中医名词术语解释(下)

卫生专业知识—常见中医名词术语解释(下)

卫生专业知识—常见中医名词术语解释(下)中医也是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考题类型,不少考生对这部分知识望而却步。

下面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就为大家整理了中医常见的名词术语解释。

助大家顺利备考!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

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

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

淋病: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沥。

相当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病。

淋病分为气淋、劳淋、血淋、膏淋、石淋、热淋。

淋浊:①淋病与浊病的合称。

淋:通常是指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的病证。

浊:指小变混浊。

②性病之一种。

症见尿时阴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

痔瘘: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

初生肛门不破者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称瘘。

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是其三大主症。

多由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梅核气: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咽部痰气互结所致。

患者自觉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麻风:因体虚感受暴疬风毒,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

初起患部麻木不仁,次成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症。

本并为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

脱疽:又名脱骨疽,脱痈。

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

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交情,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

(完整版)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医学:中医学即中国医药,亦称祖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延长寿命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统一性的整体认识。

(此概念的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种对立表现为相互间的制约。

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是讲阴阳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相对的稳定状态是靠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来维持的。

生克制化:生克,即指五行“相生”和“相克”,它是指五行间正常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克制的关系。

制化,指五行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作用。

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制即制约,化是化生,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四种联系方式,才保证了制化关系的正常,维护了事物的存在和正常的活动变化。

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克制太过的表现,也称作“倍克”。

相侮:又称为“反侮”或“反克”,即恃已之强,凌彼之弱,侮所不胜的异常克制现象。

藏象:指脏腑虽藏于机体之内,但其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征象表现于外。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奇恒之腑:奇,异常、不同之意;恒,是常、通常的意思。

奇恒之腑不同于脏和腑,功同脏,形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其为奇恒之腑。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中医护理学是指基于中医理论和方法,运用中医知识开展护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中医护理学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现代护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如下:1. 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和中药治疗为主要特征,强调平衡和谐,注重预防和调理。

2. 护理:护理是指对病人进行照顾和管理,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工作,旨在维护和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3. 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神心理学说等,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核心思想。

4. 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的诊断方法、中药的使用与配伍、针灸和推拿等常用疗法的原理和应用等。

5. 基本技能: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包括中医护理常规操作、中医手法按摩、中医巡诊观察等,这些技能是中医护理的基础和核心。

6. 中医护理工作:中医护理工作是指在中医医疗机构中进行的护理服务和管理工作,包括病人的饮食起居安排、康复护理、中医药配合治疗等。

7. 中医护理评估:中医护理评估是指根据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判断,为后续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8. 中医护理计划:中医护理计划是指在中医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以达到促进病人康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9. 中医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是指根据中医护理计划,运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干预,促进病情的恢复和康复。

10.中医护理评价:中医护理评价是指对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护理效果的好坏,并对后续的护理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中医护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理解中医护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

1.辨证施护——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等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施护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遵循辨证的理论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症——是指疾病的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等。

3.证——是指在疾病发展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4.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

5.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

6.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木火土金水8.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木土水火金9.相乘:意为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10.相侮:就是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1.乘侮: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12.神:广义的神,泛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体现;狭义的神则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13.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14.脾主升清: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15.脾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功能16.肾阴:对人体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的称肾阴。

17.肾阳:对人体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的称肾阳18.天癸:是指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肾中精气逐渐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了一种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

19.宗气:又名大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20.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营气属阴,又称营阴21.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卫气属阳,又称卫阳22.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2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24.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25.虚实真假: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疾病的现象与本质完全不一致的假象26.阴偏胜,阴气偏胜,功能低下,热量不足,以及阴寒性物质积聚的病理状态27.阳偏胜,阳偏胜是指阳气亢盛,功能亢奋,热量过多的病理状态28. 阳偏衰:阳偏衰是机体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阳失温煦的病理状态29.阴偏衰,阴偏衰事指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阴失濡润滋养的病理状态.30.血虚证,是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31.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流不畅,经脉受阻,血液淤滞所引起的证候32.出血证,是由多种病内所致的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的证候33.丹毒:皮肤大片红肿,边缘清楚、赤色如丹者。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扰):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中医护理是一种综合的医疗模式,它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在中医护理过程中,有许多常用术语被使用,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实施中医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术语。

1. 脉诊(Mài Zhěn)脉诊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表现,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的趋势。

2. 按摩 (Àn Mó)按摩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通过按揉患者的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气血畅通,起到舒筋活络、消除疲劳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3. 针灸(Zhēn Jiǔ)针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将细针插入患者的穴位,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4. 艾灸(Ài Jiǔ)艾灸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燃烧艾草,将产生的热气熏烤患者的经络和穴位,温通经络,疏导寒湿,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5. 推拿(Tuī Ná)推拿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它通过用手在患者的体表施加力量和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起到治疗疾病和增强体质的作用。

6. 排毒 (Pái Dú)排毒是中医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疾病常常是由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所致,因此通过中药、饮食和其他方法来清除体内的毒素,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健康。

7. 手法疗法(Shǒu Fǎ Liáo Fǎ)手法疗法是中医护理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包括按摩、推拿、针灸等手法,通过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身体部位,调节气血,调整阴阳平衡,起到治疗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8. 中药疗法(Zhōng Yào Liáo Fǎ)中药疗法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患者的体质、平衡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4. 脏腑(Zang Fu):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器官系统,包括脏器(如心、 肝、脾、肺、肾等)和腑器(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5. 经络(Jing Luo):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 道。
6. 病因(Bing Yin):中医理论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病因(如风、寒、湿 、热等)和内因(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10. 脉诊(Mai Zhen):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人体脏腑功 能和疾病情况。
这些术语是中医理论和实践中常用的概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对于理解和学习中 医学非常重要。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术语及其解释:
1. 气(Qi):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对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起着 重要作用。
2. 血(Xue):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指循环于人体血管中的液体,具有营养和滋养作 用。
3. 阴阳(Yin Yang):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对立统一概念,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 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常用中医术语大全
7. 辨证(Bian Zheng):中医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望闻问切等手段,分析病 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位。
8. 中药(Zhong Yao):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 制成的药物,具有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9. 针灸(Zhen Jiu):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 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1。

辨证施护-—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等加以分析、综合、概括,诊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施护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遵循辨证的理论确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

症——是指疾病的单个临床表现,即症状,如发热,咳嗽等.3.证—-是指在疾病发展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4.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

6。

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木火土金水8。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木土水火金9.相乘:意为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10.相侮:就是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1。

乘侮: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12。

神:广义的神,泛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体现;狭义的神则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13。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14.脾主升清: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15.脾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功能16.肾阴:对人体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的称肾阴。

17。

肾阳:对人体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的称肾阳18。

天癸:是指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肾中精气逐渐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了一种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19。

宗气:又名大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20.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属阴,又称营阴21。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卫气属阳,又称卫阳22。

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2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24。

中医常用术语之欧阳歌谷创编

中医常用术语之欧阳歌谷创编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欧阳歌谷(2021.02.01)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

2.反治与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护法。

3.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4.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5.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护法。

6.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7.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症证,应该使用相同的护法。

8.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使用不同的护法。

9.未病先防:使之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10.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1.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使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12.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指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温法:亦称温阳法。

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方法。

14.刮痧法:又称“挑痧”,是指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5.药熨法:是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内,在患处或特定穴位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已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6.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种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7.拔罐法:又称“吸筒法”,是以罐或筒为工具,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或筒吸附于腧穴部位皮肤上或应拔部位,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产生刺激以调节脏腑功能,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名解: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医学:中医学即中国医药,亦称祖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延长寿命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一元论(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完整性以及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统一性的整体认识。

(此概念的内涵有两个要点,一是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物质势力,这种对立表现为相互间的制约。

阴阳平衡:所谓阴阳平衡是讲阴阳双方的势力或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种相对的稳定状态是靠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来维持的。

生克制化:生克,即指五行“相生”和“相克”,它是指五行间正常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克制的关系。

制化,指五行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作用。

所产生的调节作用。

制即制约,化是化生,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四种联系方式,才保证了制化关系的正常,维护了事物的存在和正常的活动变化。

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克制太过的表现,也称作“倍克”。

相侮:又称为“反侮”或“反克”,即恃已之强,凌彼之弱,侮所不胜的异常克制现象。

藏象:指脏腑虽藏于机体之内,但其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征象表现于外。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奇恒之腑:奇,异常、不同之意;恒,是常、通常的意思。

奇恒之腑不同于脏和腑,功同脏,形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其为奇恒之腑。

中医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的名词解释1. 中医护理学:这就好比是中医领域里照顾病人的魔法!比如说,当你感冒了,中医护理可能会用艾灸来帮你缓解症状呢!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等方法来护理患者。

2. 整体观念: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就像组装一个复杂的拼图,要考虑所有部分。

比如在照顾病人时,不能只看局部的病症,还要综合考虑病人的整体状况呀。

就像头疼可能不只是头的问题呢!3. 辨证施护:嘿,这就像是为每个病人量身定制护理方案!如果两个病人都咳嗽,但是病因不同,那护理方法也得不一样呀。

就好像一个喜欢吃甜,一个喜欢吃辣,不能一概而论嘛!4. 阴阳学说:哇哦,这可是中医的大秘密呢!把万物都分成阴阳两面。

就像白天和黑夜,人也有阴阳平衡呀。

如果阴阳失调了,身体就会不舒服呢,那护理就要来帮忙调整啦!5. 五行学说:嘿,这就像一个神奇的循环系统!木火土金水相互关联。

比如肝脏属木,心属火,它们之间也有联系呢。

要是肝脏出问题,对心也可能有影响哦,护理时就得注意啦!6. 经络学说:哎呀呀,这就像是身体里的秘密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呢。

比如按摩一些穴位,就可以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呀,多神奇!7. 情志护理:哇,这可是关注病人心情的重要部分呢!病人心情不好,病也好得慢呀。

就像你不开心的时候做事也没劲儿,所以要好好照顾病人的情绪呢!8. 饮食护理:这很容易理解呀,就是通过饮食来帮助病人康复嘛!吃对了东西,身体才有力气对抗疾病呀。

就像给汽车加对了油才能跑得快,对吧?9. 生活起居护理:这就像给病人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比如房间的温度、湿度要合适。

就像你自己也喜欢待在舒服的地方呀。

10. 中医护理技术:哈哈,这可是中医护理的法宝呢!像拔罐、针灸、推拿等等。

这些技术用好了,能解决好多问题呢,你说厉害不厉害?我觉得中医护理学真的太神奇、太有价值啦!它用独特的方式照顾着人们的健康,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疾病,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学习呀!。

中医护理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一、中医护理学介绍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医理论与护理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在中医护理学中,有许多常考的名词,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的含义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考的名词。

二、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

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精气神活动,与呼吸、运动等息息相关。

而血则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主要载体,能够滋养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气血的平衡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护理学注重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人体的健康。

三、脏腑脏腑是中医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医护理学中也常常被考察。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脏器和器官,包括肺、心、肝、脾、胃、肾等。

通过中医的观察和诊断,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学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脏腑的功能,促进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四、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传导系统,通过经络可以有效地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护理学注重通过调节经络的通畅,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康复。

五、针灸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

中医护理学注重针灸的应用,在护理实践中能够有效地缓解病痛和改善病情。

六、药膳药膳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是中医理论和中草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药膳通过选用特定的食材和中草药,调配成具有特定疗效的食品,通过进食调理人体的健康。

中医护理学注重药膳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体质和增强抵抗力。

七、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中医护理学中常考的名词之一,是一种通过按压、揉捏和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

中医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缓解疼痛和改善身体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一、面容表情形容消瘦:体貌肌肉消减瘦弱。

阴虚面红:指阴虚火旺,面部升火而见面红。

唇焦口燥:唇干燥成焦色,口中干燥。

目睛斜视:指眼珠偏斜,视一为二的眼病。

面赤潮红:面红发热如潮水般有定时,有虚实之别。

身重蜷卧:指肢体沉重,活动不便,蜷缩而卧。

倦怠乏力:精神疲惫,浑身无力,少气懒言。

表情呆滞:表情呆板呆滞。

面色苍白:面色淡而带青。

失去红活容润之感。

面色晦暗:面色灰暗而失去光泽,表情为容貌憔悴。

二、意识形态角弓反张:病人头项强直,腰背反折,向后弯曲成角弓状。

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服或抚摸床缘的症状。

手足躁动(扰):指手足扰动不宁。

心中懊烦:胸膈间自觉有一种烧灼嘈杂的感觉。

烦躁不安:胸中热而不安叫“烦”,手足扰动不宁叫“躁”。

神昏谵语:患者在神志不清时妄言乱语。

撮空理线:指病人意识不清,二手伸向空间,像要拿东西样的症状,称“撮空”。

如二手向上,拇指和食指不断捻动,称“撮空理线”。

目睛上视:指病人在神志不清情况下二眼向上凝视,目睛无神之状。

意识模糊:指神志不清程度较浅唤之能醒。

目合口张:指两目闭合,口唇张开的现象,常见于昏迷脱症。

牙关紧闭:指牙齿咬紧不张开的现象。

嗜睡:指病人在昏昏多睡,难以自制。

精神恍惚:指神志似清非清,恍恍惚惚。

狂躁怒骂:指病人狂言妄语,手足躁扰,动而易怒,善骂终夜不休之神志逆乱状态。

昏迷不醒:指病人在昏厥状态下意识不清,呼之不应。

闭目呻吟:病人在高热或剧痛情况下,闭着双眼痛苦地低声哼叫。

精神萎靡:精神痿软,疲乏无力,懒于言行。

喜笑不休:指癫狂病人精神失常的一种表现。

手撒尿遗:指中风脱症病人四肢撒开,小便自遗。

口吐涎沫:口中吐出白色黏涎与泡沫。

辗转不安:病人卧床翻来覆去,烦躁不安的一种的一种状态。

谵妄:意识模糊、胡言乱语、有错觉幻觉、情绪失常,或有兴奋激动等症状。

神不守舍:指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神志失常及精神昏乱。

表现为无神、失眠、惊悸、不安,甚至谵妄。

三、寒热发热恶寒:发热怕冷。

恶寒:病人有寒冷的感觉,虽覆被加衣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

寒热往来;发热与发冷交替。

形寒肢冷:畏寒,手脚发冷。

四肢厥冷:四肢冰冷。

手足心热:指手心,足心热,多为阴虚生内热。

手足不温:手足扪之较凉。

恶寒潮热:发热、怕冷,如潮水般有定时。

寒战鼓傈:冷的发抖。

烦热:发热的同时又有心烦,或烦躁而有闷热的感觉。

壮热:指实证出现的高热,,即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可见面脸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

一般温病在气分的热型。

身热不扬: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

热重寒轻:发热较发冷重。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的规律。

四、皮肤黏膜盗汗:人体睡眠时出汗,醒时即止,多为阴虚。

自汗:人体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白昼时时出汗,动则更甚,常因气虚所致。

汗出如油:疾病垂危时,汗出不止,且汗的症状如油样黏腻。

冷汗淋漓:汗出身冷,淋漓而下,多为亡阳。

动则汗出:稍活动后汗出较多。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病症。

白疒咅:指湿温病过程中出现在颈,项,胸,腹等处皮肤上的白色粟米状水泡,状如水晶。

斑疹:点状成片,门之不碍手,不高于皮肤称斑;形如粟米,高出皮肤为疹。

丘疹:色红,如米粒大小,搞出皮肤,扪之碍手。

泡疹:高出皮肤水泡状,里有水液。

紫癜:皮色紫,成片或点状,不高出皮肤。

痈疽:痈分内痈外痈,内痈相当于西医各脏器的脓肿,如肺痈;外痈相当于西医各脏器的脓肿,如:肺痈;外痈相当于急性化脓性炎症,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无头疽相当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疔:突起根浅,色红而痛,出脓即愈者为。

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者为疔。

鼓胀:腹大腹胀如鼓,腰腹青紫暴露。

一身尽肿:全身水肿。

五.疼痛目赤肿痛:眼睛发红,眼睑肿胀疼痛。

头项强痛:头部和颈部疼痛,板滞而不灵活。

头重如裹:头部自觉重坠,并觉头如被布带捆裹的感觉。

头痛绵绵:痛势不剧,但持续疼痛。

头昏目眩:头晕眼花。

项背强硬:颈项连及背部强直不适。

胸闷胸痛:胸部闷胀疼痛。

胸胁胀痛:胸胁部胀满疼痛。

胸腕痞闷:中上腹部胀满发闷。

心痛彻背:胸部疼痛向背部放射。

腹痛喜按:腹部疼痛,用力按之,感觉舒服。

腹痛拒按:腹部疼痛因按,摸而疼痛加重或不舒而拒决按之。

痛无定处:疼痛无固定的位置。

乍痛乍止:疼痛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腹部板硬:腹部坚硬如板状。

绕脐而痛:环绕脐周疼痛。

嗳腐泛恶:消化不良,嗳出酸臭味或有恶心。

腹痛肠鸣:腹部疼痛,肠道蠕动作声。

少腹急痛:下腹部疼痛较剧。

腰酸背痛:腰及背脊部酸楚作痛。

腰膝酸软:腰部酸软,膝软无力。

屈伸不利:关节屈伸受限,活动不便。

六.咳嗽与痰痰多喘息:痰多同时出现张口抬肩,呼吸短促。

咳嗽气促:咳嗽伴有呼吸急促。

咳嗽痰多:咳嗽伴痰多。

咳嗽不利:痰不易咳出。

痰气雍塞:因痰多,咳出不爽而造成呼吸困难。

痰黄黏稠:咳出的痰色黄,质稠.厚。

喉中痰鸣:喉中有痰声鸣响。

痰延雍盛:痰液唾液甚多,向外涌出。

咽燥声嘶:咽喉干燥,声音嘶哑。

七.呼吸动者喘甚:活动后气喘加剧。

少气:即气虚不足。

表现为气息微弱,说话时感觉气不够用.懒言.倦怠,脉弱。

短气: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之意。

气急发喘:呼吸急促而张口抬肩。

呼吸微弱:呼吸无力而微弱。

点头呼吸:呼吸困难,吸气时头稍抬,呼气时头稍低,如点头样。

张口抬肩:呼吸时口张开,二肩抬起,是喘气的表现。

心悸: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八.二便便溏腐臭:大便溏薄有腐臭味。

里急后重:未大便前腹痛,欲大便时迫不及待,叫“里急”。

大便时窘迫,但排除不畅,肛门有重坠感觉,叫“后重”。

虚坐努责:便意频繁,但却排不出大便。

大便难行:有便意感但解不出。

泻下清稀:大便泻泄如稀水。

完古不化: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便冷不臭。

下利清谷:泻下的大便如请水,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无粪臭味。

大便脓血:大便中夹有脓血。

多见于痢疾。

五更泄:每于清晨天未亮之前畅鸣腹泻。

多有肾阳虚、脾阳不振所致。

小便清长:小便色清而量多。

小便短赤:小便短少,色偏深,或色红。

尿频尿急:小便次数多,而且一有尿意,既急迫想解。

癃闭:指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

遗溺:指小便不能随便控制而排出。

九、饮食食己即吐;进食后片刻既呕吐。

胃纳呆滞: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

呃逆: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症状。

朝食暮吐:指早晨吃的东西,黄昏时吐出。

食后昏困:又称饭醉。

进食后困倦,神昏欲睡。

因脾气虚弱不胜食气所致。

消谷善饥饿,进食量多。

饥不欲食:病人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

渴不欲饮:口渴却不想喝水。

烦渴不止:心中烦热,口渴不止。

食欲不振:胃口不好,吃食物没有味道。

泛恶吞酸:恶心吞酸水。

漾漾作恶:胃口常常泛泛恶心样。

纳后痞闷:进食后胃中感到胀闷。

嘈杂干呕:胃脘部感到嘈杂不适并有干呕。

十、夜寐卧不入寐:睡在床上而不能入睡。

彻夜不寐:整夜睡不着。

时寐时醒:一会儿睡着,一会儿醒着,形容睡的不深。

少寐梦多:睡着的时间少,而睡着是作梦多。

梦多易醒:睡觉时多梦而且容易醒。

少醒易睡:睡着时间少,一会儿就醒过来。

躁扰不卧:烦躁不安,不能入睡。

十一、舌脉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甚至全无血色者,称为淡白舌。

主虚症、寒症或气血两亏。

红舌:舌质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称为红舌。

主热症。

降舌:舌质较红舌更深的红色,称为降舌。

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在外感病若舌降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如营血;在内伤杂病,若舌降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痕,则是阴虚火旺。

紫舌:舌质色紫,即为紫舌。

主病有寒热之分,降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薄苔:正常或病轻浅、正气未伤、邪气不盛。

厚苔:主邪盛入里,有痰饮、湿食、积滞。

滑苔:阳虚、痰饮水湿内停。

腐腻: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主痰饮、湿热、湿浊、食积。

十二、脉象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痰饮、食滞、实热。

妊娠妇女多见。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

春季健康人也可见脉弦而柔和者,不属于病脉。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主表证亦主虚证。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相当于每分钟60次以下)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数脉: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于每分钟90次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病。

濡脉:浮而细软。

主诸虚,主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