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
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 想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 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 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二.从世界方面看: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思想) 2.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科技)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线索1:从时间看,分为古代文化史、近代文化史、现代文化史 线索2:从范围看,分为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 线索3:从内容(领域)看,分为思想史、科技史、文学艺术史、 教育史
2、主要思想 (1)思想核心:仁
①含义:“爱人”(人与人的关系),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有等级的爱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2)行为规范:礼
①含义: “周礼”—西周宗法等级制 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正名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 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 名家、杂家
•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小说家
2、形成原因
铁器 生产力发展 (1)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私田增多 牛耕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3)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
(一)创立——春秋时期:孔子 1、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3岁丧 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曾先后担 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成为 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 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 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 张,然屡遭冷遇。于是开始专心从事文化 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 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 《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 “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 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燕 (4)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 赵 学兴起 齐 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大变革 齐 晋 宋 韩 思维拓展 :从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出什么历史发展规律? 秦 秦 魏
历史规律: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 吴 楚 越 治发展的反映。
楚
3、表现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三者有何联系?
三个模块间的联系:
经济的发 展、飞跃 政治上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 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结 成政治联盟或政党,宣传 符合自己利益的思想文化。
制定政策发展经济
巩固政权:
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设
进行政治斗争、宣传 思想文化,夺取政权
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6)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重人事,远鬼神) (7)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
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3、评价
(1)积极影响:①开创儒家学说,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 ②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对 后世有深远影响。 (2)局限性: ①实质: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 主贵族利益。 ②违背历史潮流,思想具有保守性。
必修三知识目标
知识与能力:要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史实, 把握思想文化科技史的基本线索。
必修三知识体系
一.从中国方面看: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与文艺)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思想) 5.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科教文艺)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
历史。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政治文明史、
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个部分。
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精神文明史:包括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符合周礼的标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贵 贱有序。
问题探究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是什么?
“仁”是内在自觉; “礼”是外在约束;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 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 非 子
商 鞅
墨子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及其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 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 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孟荀 1、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仁政”
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起码的生产资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②“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 ③“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④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礼 √ 仁 Χ ——激化社会矛盾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3)哲学思想:“中庸”之道
①含义:不偏不倚,既不保守也不过分,恰到好处的处理问题。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拒绝苟同,在相互争百度文库辩解中达成共识
(4)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包含了民本思想;
(5)伦理观:性相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