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四端、四德)
④提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一书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③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反对“是古非今”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墨子(约前468-前376)
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_2022年学习资料
2、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仁-①含义:“爱人”(人与人的关系,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有等级的爱-② 现方法:“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2行为规范:礼-①含义:“周礼”一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②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己复礼:克制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符合周礼的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形成原因-铁器-生产力发展-1经济:井-私田增多-牛耕-2政治:周主至衣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春 五霜,-图例-的活跃和受堂骨七雄-北-春执面主-古都-节从萄主国回-白我-各国需都-200-官-重见颗增本原因:黄着场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失变苹-盛大技索-思维拾晨:从原国的分析中你得出什園两史发最规律?-准轰 历史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孟子的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仁政”-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起码的生 资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②“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③“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 质生活条件,-④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3伦理观: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4价值观:主张先义后利, 生取义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 明史三个部分。-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 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史:包括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三者有何联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电子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三、道家
•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
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入从容,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 之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
四、法家
1、发展历程: 先驱:管仲、子产 发展:李悝、商鞅 集大成者:韩非子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唯君独尊的帝王术
(2) 荀子的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人性论(伦理观):“性本恶”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老子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 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①万物的本源:
②政治 :“无为而治”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运动、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2.道家-庄子
①万物是相对的 ②逍遥的精神自由
庄子,名周,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 子哲学为“老庄哲学”。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 称“万世师表”“至圣”。
孔子思想基本内容
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孔子等 人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 化。
壹 教材分析 重点 知识与能力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
历史意义。
确立依据:学生从思想到背后的原因的认识
需要一个过程;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的阐述 也为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 这一哲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说 课
教法学法
流
程
教学设计
优化反思
壹
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人教版高中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百家争鸣”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早 期儒学是儒家思想的开端,在封建社会不断赋予新 的内容。学会与掌握早期儒家思想及其主要代表, 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具有重要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共38张PPT)
2、思想主张:①“仁”、“礼” ②主张“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2、思想主张:
①“仁”、“礼” ②主张“德治” ③重政治和人事,远鬼神
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
⑤《论语》、“五经”的编纂
关键词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影响后世,惠泽中外。
课堂检测
1.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
是( A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只是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当仁不让于师也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
解正确的是(C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课堂检测
3.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 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 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 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B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二)庄子(名周)
1、* 战国时期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一)代表:李悝、商鞅、吴起、韩非
韩非子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
四、川流入海——从融合中感悟百家合流 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
隆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做法家, 还有人将其当做儒家。
——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其思想有何特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
百家争鸣
历史组:谭睿凤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历史组谭睿凤
春秋战国
三、思想篇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中国第一圣人 墨子:"摩顶放踵"的智者 庄子: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荀子:"先秦最后的儒者" 孟子:"亚圣"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儒学宗师 朱熹:理学大师 王守仁:一代完人 黄宗羲:"不下古之名家"的一代圣哲 顾炎武:"开国儒师" 王夫之: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儒
期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体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曲径探幽——从士的演变探百家争鸣的成 因
私学破除了等级、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使大量
贾人、贱人和农家子弟入学,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使文化知识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推动了新 的士阶层的形成。这些载有物质、能量、信息的 各种士人频繁地在各国、各政治集团,甚至各社 会阶层之间交换能量、信息,讲学之风、争辩之 风、著述之风一时遍及各国,“百家争鸣”的局 面形成了。
————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 期
据材料概括,诸子只有十家的原因?
一、拨开迷雾——解析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件(文科课件)
儒家
“克己复礼”
没落消极奴隶 主贵族 没落积极奴隶 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层 下层贫苦民众
法家
“君主专制、
以法治国”
墨家
“兼爱、非攻” “无为而治”
道家
道家的“无为” ——恬淡朴素,宽容谦逊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平等博爱 法家的“法治” ——以法治国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4 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仁” 与 “礼 ” 核心:“仁” (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 实现“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10 的方式 “克已复礼”(对自己)
“以德治民” (2)民本思想: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3)教育思想: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பைடு நூலகம்
孟子的思想
1 、政治主张: “仁政” 2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3 、人性论: “性本善”论
孟子
(三)荀子及其主张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 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 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 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 的丞相李斯。
荀子的思想
1 、政治主张: “仁义”和“王 道”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 人性论: 性本恶
荀子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足食…民信之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课件
酒”。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的入室弟子。
12
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 道”,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伦理想观:人性本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思想观 政治观 伦理观
仁,礼
仁义
仁义
仁,德治
仁政民贵 君轻
王道 君舟民水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后世主要 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方技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3 )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士俯””(一阶串腊层肉)的作为兴学费起,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思想自由活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庄子的思想 1、“道”生天地万物; 2、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3、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4、“齐物”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3、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 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 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 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 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 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 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 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 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 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 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 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 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 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 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 1 课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 4 课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百家 夏 商 西周 争鸣
东周
秦
汉
• 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 先秦—产生和初步发展;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 秦朝—沉重打击; 对传 程朱 • 汉朝—成为正统思想; 统儒 五代十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理学 •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新发展 学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高一年级历史课题一、百家争鸣课型新授第一章第1课时总第 2 课时主备人冯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1、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导学案、课件、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单元解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学的兴衰。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发展,出现了新儒学—理学;明清期,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中天由此导入新课第一课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含义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 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申 不 害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战国时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 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 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 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老子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道家学派
领域
思 哲学 想 思想 学 说 政治
主张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宇宙观唯心)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
面转化的规律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百家争鸣
关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名、 法、阴阳、纵横、农、杂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 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产生的原因
探究
问题 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的 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 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孟子的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荀子的思想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主张“性恶论” 唯物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孔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影响世界 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中位居榜首。
• 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 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 孔子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 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战国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治、权术、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古为今用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暴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剖析儒家思想的构成缘由,总结儒家思想的构成进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进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明方面的相关内容,启示先生思索〝百花怒放〞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拟法、列表法和剖析法指点先生对〝百花怒放〞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效果停止归结。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先生对儒学的存在缘由以及现代儒学复兴状况停止讨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的研讨讨论,让先生感遭到中华民族文明的胸无点墨,培育先生的民族自豪感。
(2)经过对〝诸子百家〞的剖析以及了解,培育先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肉体。
(3)看法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开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并且联络理想,使先生可以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明,发扬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比拟法,列表法,剖析法2.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念2.难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引言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惹起社会言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味。
关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21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不时到其73岁病逝这段阅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阅历停止改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 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 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 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
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
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
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 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 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具 有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3)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儒 道
法 墨
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哲学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请问: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当你们班有名学生 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你如何运用儒、法、道家的 相关思想来处理这名学生?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我会运用……家的思想,主张……因 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 ① 政治名思想轲:,将字“仁子”舆发,展为后“世仁尊政称”为、亚法圣先王。邹国
•
(今山“东民贵省君邹轻城”市()民人本,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
• “制民思恒想产”家、“、勿教夺农育时家”、、“省政刑治罚,家薄。税儒敛”家的主要代 • “民为表贵之,社一稷。次是之,儒君家为的轻。思”想主义流派
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1【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导学】一、梭伦改革的背景:(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1)环境优越:位于,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2)资源丰富:盛产、、优质陶土和等;(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港。
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1、城邦国家的雏形:(1)在“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①政治上,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
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
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
公元前632年,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从世界方面看: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思想) 2.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科技)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 线索1:从时间看,分为古代文化史、近代文化史、现代文化史 线索2:从范围看,分为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 线索3:从内容(领域)看,分为思想史、科技史、文学艺术史、 教育史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 非 子
商 鞅
墨子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及其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 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 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燕 (4)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 赵 学兴起 齐 根本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大变革 齐 晋 宋 韩 思维拓展 :从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出什么历史发展规律? 秦 秦 魏
历史规律: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 吴 楚 越 治发展的反映。
楚
3、表现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
(一)创立——春秋时期:孔子 1、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3岁丧 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曾先后担 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成为 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 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 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 张,然屡遭冷遇。于是开始专心从事文化 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 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 《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 “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 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 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 名家、杂家
• 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 小说家
2、形成原因
铁器 生产力发展 (1)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私田增多 牛耕 (2)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3)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6)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重人事,远鬼神) (7)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
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3、评价
(1)积极影响:①开创儒家学说,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 ②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对 后世有深远影响。 (2)局限性: ①实质: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 主贵族利益。 ②违背历史潮流,思想具有保守性。
2、主要思想 (1)思想核心:仁
①含义:“爱人”(人与人的关系),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有等级的爱
②实现方法:“忠恕”之道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2)行为规范:礼
①含义: “周礼”—西周宗法等级制 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正名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符合周礼的标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贵 贱有序。
问题探究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是什么?
“仁”是内在自觉; “礼”是外在约束;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范; 仁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
历史。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政治文明史、
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个部分。
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精神文明史:包括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必修三知识目标
知识与能力:要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史实, 把握思想文化科技史的基本线索。
必修三知识体系
一.从中国方面看: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与文艺)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思想) 5.现代中国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科教文艺)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
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 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 想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 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 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礼 √ 仁 Χ ——激化社会矛盾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3)哲学思想:“中庸”之道
①含义:不偏不倚,既不保守也不过分,恰到好处的处理问题。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
(4)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包含了民本思想;
(5)伦理观:性相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矣。”
(二)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孟荀 1、孟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政”
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起码的生产资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②“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 ③“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④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三者有何联系?
三个模块间的联系:
经济的发 展、飞跃 政治上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 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结 成政治联盟或政党,宣传 符合自己利益的思想文化。
制定政策发展经济
巩固政权:
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设
进行政治斗争、宣传 思想文化,夺取政权
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