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改革
中学历史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
中学历史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育也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推动教学改革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历史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历史也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然而,过去的历史教学却存在着知识点繁杂、乏味枯燥等问题,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厌倦和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它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历史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历史的魅力。
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1. 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置于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和集体讨论等方式来完成历史学科的学习任务。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实践性教学的体现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科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参观实地、讲座报告、社区参与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出台需要配合有效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供参考:1. 转变教师角色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知识的传授者。
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
历史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历史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历史学科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历史学科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对历史学科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往往以背诵和记忆知识点为主,缺乏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因此,我们应当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历史人。
一种可能的改革方式是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历史事件转变为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冲突,了解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对话,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另一个改革的方向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科书知识点和图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媒体资料的需求。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资源,如文献、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此外,互联网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通过在线讨论、博客和社交媒体等平台,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目前,历史学科的考试往往注重对知识点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引入开放性问题和综合性考试,通过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评价他们的历史素养。
此外,历史考试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当关注历史学科教师的培养和素质提高。
作为历史学科教育的推动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因此,为历史教师提供终身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非常重要。
历史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历史学科教学改革方案引言: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它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事件、人物为主要内容,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迁。
然而,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存在着课堂内容单一、学习方式枯燥、考试评价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主题及目标教学主题:引领学生通过历史的镜头观察世界,理解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探究欲望;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念。
二、活动安排1. 历史展览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同时,设置参观后的学习反思环节,鼓励学生整理思考参观所得,并进行相应的展示和交流。
2. 小组研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视听资源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视听资源,如历史纪录片、音频等,激发学生的视听感受,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观看相关历史影片、纪录片等,通过相关书写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
三、教材使用1. 开放式教材:引入多样化的教材资源,如历史课外读物、历史研究论著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解读和观点分析,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辩证能力。
2. 历史小说的运用:在教学中使用历史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历史文化,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科技手段的融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板书、多媒体教学等,进行教学过程的展示和互动。
通过图文结合、音像辅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方案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方案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尽管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但许多人认为现行的历史教学方法和内容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案,包括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变。
第一部分:教学方法改革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包括讲授、讨论、研究、实践等。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侧重于教师的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和记忆,无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引入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内容改革中学历史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往往以政治事件和名人事迹为主,忽略了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内容的不完整性限制了学生的综合性历史认知。
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教材内容,使其更加全面,覆盖更多的历史领域和维度。
除了传统的政治史,还应当包括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的多个方面,形成更加多元的历史观。
第三部分:历史学习资源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还需要改革历史学习资源。
传统的历史学习资源主要是纸质教材和课堂讲义,这种形式限制了学生对历史的深入了解。
现代技术为历史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历史文献、影视作品、历史档案等。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四部分:师资队伍建设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还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传统的历史教学师资主要以教龄和学位为评价标准,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应该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1.1 更新教材内容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依据,因此,更新教材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历史事件纳入教材体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历史发展的最新动态。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引入更多的历史案例和史料,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1.2 拓展课程资源除了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权威的历史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接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2.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2 强化实践性教学历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中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
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3.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
历史学科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历史学科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第一章:引言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依赖教科书、缺乏互动性和前沿性等。
因此,有必要推进历史学科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 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科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多元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可持续发展:将历史学科教学纳入长效机制,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材更新。
第三章:教学内容重构为了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前沿性和适应性,应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增加前沿性内容:将当代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思想等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时代的变迁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如文学、哲学、地理等,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注重地区特色:根据地区的历史背景,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当地历史的认知。
第四章:教学方法创新为了增强历史学科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应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就问题展开研讨,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视频教学: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利用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亲身感受历史文化,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第五章:评价方式改革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和能力,应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
1. 开放性试题:将问答题和讨论题纳入考试,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 项目作业:设立课程项目作业,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第六章:教师培训与发展为了实施历史学科教学改革方案,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
历史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历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下是我对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历史教育改革的主要成果1. 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历史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历史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一方面,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历史;另一方面,课程结构更加科学,将历史知识、历史方法、历史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2. 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育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历史教育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评价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态度和历史价值观。
4. 教育资源日益丰富随着历史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历史教育资源日益丰富。
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历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三、历史教育改革心得体会1. 增强历史教育意识历史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历史教育意识。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将历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
2.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历史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我们要不断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历史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 加强家校合作历史教育改革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我们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形成教育合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一、引言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充满了无数改革与创新,这些改革往往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改革史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理念以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以供同行参考。
二、改革史的启示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改革家都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才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明白,只有敢于挑战旧有的观念和制度,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那些勇于创新的人,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在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是由知识分子提出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知识分子的地位,鼓励学生们积极学习,增长知识,以便于在未来能够提出更多的改革方案。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注重教育改革历史告诉我们,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历史上的教育改革经验应用到现代教育中。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1.互动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实践式教学实践式教学是指通过模拟历史事件和场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
四、结论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改革史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不仅是一部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长卷,更是一部充满启示的教科书。
历史教学改革
历史教学改革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改革更是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历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目标以及实施策略,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改革的必要性首先,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以反映历史的全貌和时代的变化。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使得教学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和互动化。
改革的目标历史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历史知识。
-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评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 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实施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历史教学改革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教学内容的更新:结合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多元文化视角,反映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 利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互联网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 评价方式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论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公民。
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历史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探讨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部门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历史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政治历史和国家命运,忽视了人文地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不够全面。
教学内容设置繁琐、过于注重细节,使学生无法形成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我们应该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只是关注政治和国家历史,还要关注个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
在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更加简明扼要。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而不是只注重学生对细节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概念导图、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历史认识。
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性。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教学方法要更加多样化。
除了讲述、讨论等常规的教学方法,我们还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手段。
可以设计历史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角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一、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好历史可以培养他们的时空观念,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他们的高中阶段乃至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科技文化成就等,同时也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三、学习注意事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史料的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史证能力。
2.建立时间线索,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3.避免死记硬背,注重历史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 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记忆法,学生可以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人物等进行联系,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将皇帝、将领、文学家等与现实中的地名、建筑物等进行联系。
2. 图表法图表法是一种将历史知识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习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时间轴、人物关系图、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图等,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3. 讨论法通过与同学或老师的讨论,学生可以发现历史知识中的疑点、难点,并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
2.注重真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3.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六、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时间的充分利用。
2.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如阅读历史书籍、参加历史讲座等。
3.及时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第二篇范文:以具体例题为示范教学方法例题简介例题: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1362年的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9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教学也要适应新的要求,实现新课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师们有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启发。
高中历史教学需要突出批判性思维。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历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还应该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时,可以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让学生了解科技发明的背后原理及对社会的影响。
历史教学需要重视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
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来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导,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担当主体地位。
历史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新课改,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跨学科的整合,注重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希望广大历史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篇示例: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新课改的方法分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历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难以把握历史教学的全局性。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要全面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难度较大。
历史知识的传授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全面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做到有的放矢地传授历史知识。
对策是教师要不断学习、积累历史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把握历史教学的全局性。
历史教学材料质量参差不齐。
历史教学的材料主要包括教科书、教辅材料、多媒体资源等,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有一些教材内容不准确,甚至夹带私货,给学生传递了不正确的历史观念。
对策是要加强对教材的审核把关,对于不准确的或有问题的教材要加以淘汰,推广使用高质量的教材,确保历史教学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历史教学注重记忆而忽视思考。
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逐渐减弱,无法对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
对策是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重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应付考试的心态。
对策是改变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制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历史课程的连贯性不足。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历史课程的内容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历史课程的连贯性的把握。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不清。
对策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加强历史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综合把握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一、引言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改革1.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改革1. 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成绩评价:以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发展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实践案例以某高中历史课堂为例,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了“百团大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改革教学方法范文5篇
中学历史改革教学方法范文5篇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改革教学方法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改革教学方法范文1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殷实和谐、公平质优教育名市提供智力支持”为实践载体,自觉践行___,用___引领学科教研工作,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以强化网上教研为契机,实现教研方式的优化和互补;以提高教研水平与实效为目标,实现自身与师生的共成长。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1、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
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历史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改革。
历史教学改革不仅涉及到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更需要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以及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等方面。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等方面探讨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内容设计不合理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历史教学内容的繁杂和分散成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障碍。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多的内容,导致学习负担过重。
历史教材内容的更新落后、陈旧、过时也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策: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突出历史教学的主线和重点。
教师应该注重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筛选和归纳,突出历史教学的主题和重点。
在教学中注意串讲历史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加强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工作,确保历史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往的历史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出了挑战。
对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三、教学资源匮乏历史教学资源不足也是历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题。
历史教学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的开展。
教学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教材资源、多媒体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
在教材资源方面,由于历史知识庞杂,很多学校和老师难以获得最新的、优质的历史教学资源;在多媒体资源方面,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设施简陋,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由于历史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校和教师很难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资源。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引言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中学历史教学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包括教材、教法和评价等方面内容。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1.反驳单一视角:传统上,中学历史教材常局限于国家英雄和政治事件,需要更多关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等多元视角。
2.引入跨文化视野:通过引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化时代下的历史意识。
3.注重思辨能力培养:通过设计启发式问题和多元解释来激发学生思辨精神。
二、教法创新1.多媒体技术应用:利用互联网资源、图像和视频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直观的历史资料。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究活动,培养其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3.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互助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评价方法的革新1.多元化评价标准:不仅关注知识记忆和书面考试,还应考察学生的观点表达、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素养等方面。
2.可视化评价工具:使用图表、口头述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过程进行评估。
四、教师角色转变1.导师式教师:鼓励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领域。
2.教师团队协作:通过教研活动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水平,共同探索优质教学资源。
五、挑战与机遇1.技术条件限制:不同地区中小学在数字化设备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改革中需要解决技术条件限制问题。
2.教师培训需求:教师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3.教育资源支持: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历史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支持。
结论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培养他们的思辨精神、合作能力以及跨文化认知。
在此过程中,需要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并进行相应的师资培训与资源支持。
虽然存在挑战,但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推动中学历史教学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方案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方案引言: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内容过于繁杂、缺乏深度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想和人文情怀。
1. 调整课程内容和比例当前,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琐碎且纷繁,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因此,我们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突出重点,增加深度,减少不重要的细节。
同时,要增加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着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 强化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对于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研究中,通过阅读原始文献、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
3.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还需要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的认识。
通过案例研究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元视角的历史教学历史课程应该从多元视角来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们可以引入一些不同观点的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解读方式,培养他们的宽容和包容能力。
同时,还可以在课程中引入国际视野,展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
5. 历史与艺术的融合历史和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因此,我们可以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融入一些艺术元素,比如展览、戏剧表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历史中的情感和价值。
6. 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应该创新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虚拟实境等,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历史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历史课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一、引言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感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积极参与了教学改革,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以下是我在历史课教学改革中的心得体会。
二、教学改革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改革,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判断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
2.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历史。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1. 改革教学目标在教学改革中,我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目标转变为能力培养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2. 创新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4. 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四、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1.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教学设计
《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上重要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不同改革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同时使学生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明治维新等。
2、教学难点分析不同改革的共性和个性,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上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对改革有初步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改革的成败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改革案例,深入分析改革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革的本质和规律。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历史上改革前后社会变化的图片或讲述一个关于改革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2、知识讲解(1)商鞅变法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等。
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如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等。
(2)王安石变法讲述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如积贫积弱、土地兼并等。
阐述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
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其对北宋社会的作用。
(3)明治维新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改革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质、科学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
相对应试教育讲,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柳斌《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强调了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历史教育“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提高人民素质;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目标和任务与素质教育指向是一致的,应该把素质教育当作首要任务完成。
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表明,历史课堂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要把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主要任务;把以教师或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到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占主体地位;把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到注重学习的过程;把侧重学习的内容,转变到侧重学习的方法;把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转变到强调教与学方法的结合,尤其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注重学生识记知识的活动,转变到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活动;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到开放式教学形式。
这是教学观念的大转变。
从实践上说,则要抓好三个“注重”。
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即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把被动接受“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实施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参与要落实在整个教与学过程落实在课堂。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
所谓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动机的培养和探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史兴趣,使学生爱学历史,这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也就是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如果能不断爆发思维的火花,置疑、释疑、并能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精品文档性和参与的程度就越高,对学生的潜能开发程度也越高,越有利“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把传统的单一讲授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师生合作过程。
学生智力的技能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提高和发展。
不接触具体的材料,并加以观察和研究,不可能形成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不但需要教师本人在教学中倾注个人的情感,而且要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建立起情感的双向交流。
学习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决不是单纯的陈述和记忆,必须伴之以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才能使学生产生喜怒与爱憎,崇敬和鄙视。
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唱独角戏是不行的。
强化学生当学习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以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语界有个改革家魏书生倡导的教学民主,把自己的思想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知道教师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到师生思维的同步运行,师生合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是历史教学界教学可以借鉴的典范。
其次,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
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是整体性原则,有的学者将3 / 13精品文档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二是要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三是进行多种内容的素质教育必须取向一致,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以下分别说明。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的应有的发展,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根据人的素质培养过程规律看,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备学好历史科基础的潜力,虽然历史讲得是过去的事,但它和现实关系密切,故事性较强,贯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设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学好历史可以得到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增强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改革后的教材,图并茂,直观性强,这些都有利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从理论上说,没有学不好历史的学生,虽然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存在的。
当前,社会、学校、部分家长,对教育片面理解,认为历史科可有可无、可开可不开,可上可不上,形成误导,造成部分学生也认为历史科学好学不好一个样,不下功夫学,相当部分学生也就成了“差生”。
而教师用“应试”教育的尺度衡量,用老方法授课、老观念看学生,难免对他们存在有偏见,或视其为“障碍”,或认为无可救药,或者漠不关心,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成效,极大伤4 / 13害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这种做法既违背教育规律,又不利历史教学改革、不利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针对发展水平和特点各自不同、但却有巨大潜力的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用爱心、责任感,开发“差生” 的学习潜能,激活学史动机,并使之内化成学史动力。
区别对待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如知识掌握多或少的量关系上,而且体现在知识钻研的深与浅思维能力的高与低上。
如小字部分,方框中的原始资料,都可以有弹性地增减;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例,如果说差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些功夫。
区别对待不是降低对差生的要求,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他们引入正轨后,逐渐对其加码,促其赶上其他学生,使全体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策略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动机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受其动机的策略的支配。
因此,研究“学”是促使差生转化的关键。
特别是对初一学生,他们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学历史,纠正盲目死记硬背的思维定势,强调理解记忆十分重要,养成科学严谨的务实态度,把握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技能、初步的唯物史观都是为日后提高建立的基础。
我国目前仍有许多中下水平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这是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历5 / 13史教育工作者要从道义上、行动上、关心、探索这个问题,走出一条改革的新路子。
第二,要把素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应该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光有“一般学识”或只讲“培养能力”是不完整的。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即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谐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养出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学校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但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的意义极重要。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手段。
爱国之心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这是中华民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纽带。
祖国和爱国的观念在历史中形成,也需要历史认识巩固。
历史教学也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史学对人生的启示,在于激扬人的真、善、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理想观、历史观,使人成为品德高尚,乐观进取的人。
古代的苏武、张衡、诸葛亮、包拯、天祥,近现代史上的林则徐、谭嗣同、鲁迅、周总理、刘胡兰他们的人格力量至今仍激励6 / 13着我们。
总之,中学历史思想教育内容与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好好学习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
面向世界,着眼未,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1977年,邓小平在谈到我国的科技、教育状况时说:“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
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可能干得比他们好”。
“中日近代以没有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首先同二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有关,也与现代反动政府的腐败有关”。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尽管我们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明的进步起了伟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
“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从唯物辩证观点出发,从史学的角度给人以启迪和信心,引导人们向前看。
作为史学工作者,更应义无反顾以思想教育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德育思想。
第三,取向一致,以形成教育合力,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实施素质教育在人的认识观念上与应试教育有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家长、社会重视支持,全社会协调一致。
学生的教育主战场在学校,因此学校必须摆正各种学科的7 / 13位置,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功能。
教师可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访、倡议书等形式,晓之以理,阐明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历史的社会功能以及历史学科在人格塑造上的意义,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
再次,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培养提高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新大纲在历史课教学的目的中,明确提出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目的任务。
全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即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
大纲把能力培养放到中心位置,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培养能力的要求。
第一,再认和复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和基本线索。
第二,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第三,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四,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
第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对某些现实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
这五项能力概括了历史学科能力的整体结构。
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 并要求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应以本大纲为依据。
这就把能力8 / 13培养的目的与教学评估联系起,把能力测试的要求作为学校各类考试命题的准则之一。
考试学有个基本原则,就是只有在新材料和新情境下,才能考查学生的能力。
为适应这种转变,高考考纲改变了过去高考教纲“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原则,提出了以考纲为纲,一纲多本的原则,并提出历史学科基本的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