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疗法大全(干货汇总,值得收藏!)

合集下载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64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头针皮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精神疾病 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状态 疼痛和感觉异常 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
65
1. 囟门和骨缝尚未闭合的婴儿及孕妇不宜用头针治疗 2. 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 3. 头皮进针时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行针时要注
正常的针刺方法
35
单式 补泻 手法
36
• 补法:左捻为主,即拇指向前时用力重, 向后时用力轻(轻轻退回)
• 泻法:右捻为主,即拇指向后时用力重, 向前时用力轻(轻轻退回)
37
• 补法:针刺得气后,反复重插 轻提(紧按慢提),下插时用力 大、速度快;上提时用力小, 速度慢,以下插为主
• 泻法:针刺得气后,反复重提 轻插(紧提慢按),上提时用力 大,速度快;下插时用力小, 速度慢。以上提为主
31
弹法
刮法
32
针刺得气
古代文献称“气至”,现在多称“针感” 得气的指征
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主要为酸、麻、胀、重,还有凉、 热、触电感、抽动、蚁行感、不自主地肢体活动等
医者手下的感觉: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未得气时的轻松虚 滑慢慢转变为沉紧;或感到肌肉跳跃、抽动
33
针刺得气
电针选穴
• 除辨证取穴外,通常还可用神经干通过和肌肉神经运动点选穴
电针刺激参数选择
45
46
与毫针相同
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 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 电针刺激量较大,需要防止晕针,体质虚弱、
精神紧张者,尤应注意电流不宜过大
47
毫针的针柄如经过温针火烧之后,表面氧化不导电,不 宜使用。若使用,输出导线应夹持针体
59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方式,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
效果,而针灸的手法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来详解一下中医针
灸手法。

一、插针手法
1.入针法
入针法是指针向皮肤穿刺并插入的动作。

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好针的
深度、角度和力度等。

2.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皮肤中拔出的动作,需要注意拔针的速度和方向,
以及对创面的处理。

3.工夫法
工夫法是指入针后针的停留时间和操作手法,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二、取穴手法
1.定位法
定位是指通过较特殊的解剖标志,如皮肤纹理、皮下静脉等,确定针
灸穴位的方法。

2.按摩法
按摩法是指在探测定位的同时,刺激穴位,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3.扎刺法
扎刺法是指手指指压穴位,用一定的力度扎入皮肤间断地进行刺激,
疏通经脉,除病强身。

三、操作手法
1.平插法
平插法是将针以平直角度插入皮下,该技法是针刺中最基本最容易掌
握的手法。

2.斜插法
斜插是指针向内侧倾斜插入,主要用在深部组织上,要注意斜度不可
过大。

3.旋转法
旋转法是将针头固定不动,而利用针柄进行旋转,疏通经络,加强刺激。

以上就是中医针灸手法的详细介绍,想要掌握好中医针灸的技巧,就需要认真学习、多加练习,并结合实际操作掌握好不同手法的运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带图)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带图)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 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 寸1 上肢病证2腹痛、腹泻3 齿痛,颊肿直刺0.8-1.2 寸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1 上肢病证2 热病3 高血压4 癫狂5 肠胃病5 五官热性病6 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直刺0.5-1.0 寸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肉上部中央,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陷处1 上肢病证2 瘾疹直刺0.8-1.5 寸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1 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2 胆道蛔虫症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 寸地仓口角旁约0.4 寸,上直对瞳孔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刺或平刺0.8 寸,可向颊车穴透刺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1 面口病2 耳部疾病直刺0.5-1.0 寸,留针时不可张口头维额角发际上0.5 寸,头正中线旁4.5 寸头目病(头痛,目眩,目痛)平刺0.5-1.0 寸听宫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张口呈凹陷处1 耳聋,耳鸣,聤耳2 齿痛直刺1.0-1.5 寸留针须张口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1 目部疾病2 头痛、眉棱骨痛3 呃逆向眉中或眼眶平刺或斜刺0.5~0.8 寸。

禁灸天柱肺俞后发际正中直上0.5 1 后头痛、项强、肩背寸,腰痛痹证旁开1.3 寸 2 鼻塞斜方肌外侧凹陷中 3 癫狂痫4 热病直刺或斜刺0.5 ~0.8 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第3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1 肺疾2 肺阴虚证(盗汗,骨蒸潮热)斜刺0.5-0.8 寸膈俞第7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第12 胸椎棘突下,胃俞旁开1.5 寸1 上逆证(呕吐,呃逆,气喘)2 贫血3 瘾疹,皮肤瘙痒4 潮热,盗汗胃疾斜刺0.5 ~0.8 寸斜刺0.5-0.8 寸肾俞第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 寸1 肾虚病证2 泌尿生殖系统病3 妇科病直刺0.5-1 寸第4 腰椎棘突下大肠俞旁开1.5 寸1 腰腿痛2 胃肠病证直刺0.8 ~1.2 寸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第2 骶后孔中腘横纹中央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脊旁开3 寸腓肠肌二肌腹凹陷的顶端处,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外踝直下方凹陷中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 寸1 妇科病2 小便不利3 遗精4 疝气5 腰骶痛、下肢痿痹1 腰及下肢病证2 腹痛,急性吐泻3 小便不利、遗尿4 丹直刺1-1.5 寸,或点刺出血毒。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用针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一、针灸的方法:1.穴位选择: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人体的脉络气血运行规律,选择相应的穴位。

人体有365个主要的穴位和数百个次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2.刺激方法:在选择的穴位上,用细尖的针插入穴位,然后进行刺激。

主要有以下几种刺激方法:(1) 刺入法:将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达到适当的深度后,轻柔旋转针头,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2) 点刺法:用针尖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快速拔出。

适用于一些局部痛、肌肉紧张等情况。

(3) 电针法:在针灸针上接通微弱的电流,通过电流的刺激,增加针灸的疗效。

(4) 灸法:将艾草燃烧为烟雾或火热的艾柱,在穴位上进行灼烧。

(5) 其他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刺激方法,如温针法、悬针法等,针灸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3.治疗过程:针灸治疗一般需要多次进行,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而定。

每次治疗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可以调整。

二、针灸的作用:1.调节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器官的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促进气血流通:针灸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畅通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气血不畅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缓解疼痛: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达到镇痛的效果。

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4.调整免疫功能: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针灸有良好的疗效。

5.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某些神经系统性疾病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

针灸治疗80穴位全解

针灸治疗80穴位全解

针灸治疗80穴位全解针灸治疗篇主治歌诀1.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6.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

7.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

8.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9.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10.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11.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

12.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13.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聤耳疾。

14.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

15.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

16.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

17.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

18.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

19.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

20.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

21.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

22.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

23.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

24.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

25.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

26.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

27.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28.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

29.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30.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

31.听宫:鸣聋聤耳与齿痛。

32.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

33.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

34.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35.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

36.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

37.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

针灸四百余穴位功效用针及定位大全

针灸四百余穴位功效用针及定位大全
人迎
咽喉肿痛、高血压、瘰疠、饮食难下,胸满气喘、头痛
直刺0.3~0.8寸,避开颈动脉
【定位】颈部喉结旁1.5寸,颈总动脉之后【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动脉三角
水突
咳逆上气、喘息不得卧、咽喉肿痛、瘰疠,瘿瘤、呃逆
直刺0.3~0.8寸
【定位】人迎与气舍联机的中点【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
【定位】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解剖】同天府
尺泽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掣痛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定位】肘横纹中,肱2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
肺经合穴
孔最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咳血肘臂掣痛、\痔疾
直刺0.5~1寸
气舍
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喘息、瘿气、瘰疠,呃逆
直刺0.3~0.5寸,深部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定位】锁骨内侧端上缘,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骨舌骨肌-颈动脉鞘
缺盆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瘰疠、缺盆中痛
直刺或斜刺0.3~0.5寸,孕妇禁针
【定位】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气管前筋膜-臂丛神经
乳根
乳痈、乳汁少、胸痛、咳嗽、呃逆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定位】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不容
呕吐、胃痛、腹胀、食欲不振
直刺0.5~0.8寸,过饱或肝肿大者慎针或禁针
【定位】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腹直肌-第7肋间结构-腹横肌
针灸四百余穴位功效用针及定位大全(表格)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

30个中医针灸治疗实例前言中医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档旨在通过30个具体的针灸治疗实例,为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分享,以期提高针灸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实例一:头痛症状: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二:颈椎病症状:颈部酸痛、肩臂疼痛、手指麻木。

治疗:选用颈夹脊、风池、肩髑、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弯腰受限。

治疗:选用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四:关节炎症状: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治疗:选用阿是穴、局部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五:中风后遗症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治疗:选用百会、风池、肩髑、曲池、合谷、太冲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六:面瘫症状:口眼歪斜、面部表情僵硬。

治疗:选用百会、太阳、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七:感冒症状:发热、头痛、鼻塞、咳嗽。

治疗:选用风池、合谷、太阳、列缺、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八:哮喘症状:呼吸困难、喘息、咳嗽。

治疗:选用肺俞、定喘、中府、合谷等穴位,采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九:胃炎症状: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治疗: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失眠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治疗:选用百会、神门、太溪、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一: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治疗:选用天枢、足三里、支沟、照海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实例十二:腹泻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肠鸣。

中医针灸特色技法

中医针灸特色技法

中医针灸特色技法
中医针灸的特色技法包括多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针灸技法:
1.天灸疗法:又称发泡疗法,是中医灸治疗法中的一种。

2.针刀疗法:使用仅一毫米直径,七至十五厘米长的针刀,对粘连、钙化、挛缩、僵硬、增生的组织进行松解、切割、剥离等项治疗。

具有见效快、痛苦小、疗程短、不易复发、不留手术创痕等优点。

3.耳穴压豆:采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4.电针疗法: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5.腹针疗法: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6.腕踝针疗法:用烧灼后的火针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洛络作用。

7.穴位埋线疗法: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8.自血穴注疗法:抽取患者自身静脉里少许血液,注射到患者特定穴位里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9.捏脊治疗:用于小儿厌食证等疾病的疗法。

10.透(经)皮给药系统理论:将中药姜、艾与经皮透入混合使用,既能发挥刺激局部穴位,激发全身经气,调节经络功能,又能通过微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药理作用。

此外,还有推按速刺法、复式手法等特色技法。

这些技法各有特色,针对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应用。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中医针灸专家或查阅中医针灸相关书籍。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1快速无痛进针法,26号不锈钢针,酒精消毒无菌操作。

2、“龙眼泻,凤眼补”:术者与患者对面位置捻针,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双手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法。

3、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有不同:因为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所以以男左女右分补泻。

男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左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女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右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4、捻转方向:因为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的作用而增强疗效。

5、补法:刺激力度较轻,捻转角度较小,捻补后不留针,不等针感消失即拔针;泻法: 刺激力度较重,捻转角度较大,捻补后需留针,等到针感消失方拔针。

6、烧山火与透天凉: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下按压(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温热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温补之功效;若烧山火用于温散寒邪,则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下按压,使之逐渐产生温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上提针(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清凉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清凉之功效;若透天凉用于滋阴清热,则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上提针,使之逐渐产生清凉感。

7、补泻时间及补泻的量: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分钟后拔针,即补法不留针。

施用泻法,需留针。

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一次,每次捻泻约0.5~1分钟,如此可以捻泻2~4次。

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分钟,待针感消失后方可拔针,若用补法配合烧山火,在连续捻补后即刻配用;若用泻法配合烧山火,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若用泻法配合透天凉,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中医针灸秘籍珍藏版

中医针灸秘籍珍藏版

(内科主穴破解版)头痛:(百会、太阳、风池、阿是穴、合谷)百态阿谷风。

腰痛:(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是伟大的。

中风:中经络,(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沟内三泉泽中。

中脏腑:(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井水冲龙宫。

脱证:(关元、神阙)元神缺少。

眩晕:实(百会、风池、太冲、内关)白痴冲关。

虚(百会、风池、肝俞、足三里)白痴干甚跑了三里路。

痿证:治痿独取阳明,加急。

不寐:(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二乔三神会安眠。

郁证:(百会、印堂、水沟、内关、神门、太冲)会堂关门冲水玩。

痴呆:(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太溪、悬钟)会堂关神!太悬,傻了。

心悸:(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心门关住了巨阙神。

感冒:(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裂谷风太大吹感冒了。

咳嗽:外感(肺俞、列缺、合谷)裂谷伤肺咳嗽了。

内伤:(肺俞、太渊、三阴交)太阴肺经受伤了。

哮喘:实(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肺中缺泽一定喘;虚(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二叔搞定三太太,累坏了,虚喘。

呕吐、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中三关。

泄泻: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天上泉水,喝了拉稀。

慢性,(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天神的三孙子拉稀。

痢疾:(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天上交合。

便秘:(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天上有支沟。

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肾三关。

消渴:(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特效+上中下+治本。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主穴破解版)月经不调:先期,(关元、三阴交、血海)三海关。

后期,(气海、三阴交、归来)三海归。

先后无定期(关元、三阴交、肝俞)肝三关。

痛经:实(中极、次髎、地机、三阴交)三地中聊。

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三三关。

崩漏:实(关元、三阴交、隐白)隐三关。

虚(气海、三阴交、肾俞、足三里)三三肾气海。

绝经前后诸证:(肾俞、肝俞、太溪、气海、三阴交)肝肾太娇气。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主治: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哮喘穴:鱼际。

操作:向劳宫方向刺,捻转,1寸。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4、退热穴:曲池。

操作:提插,1.5寸。

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6、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7、醒脑穴:太阳。

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

主治:神志不清,昏厥。

8、面抽穴:颧髎。

操作:直刺0.5-1寸,泻法。

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9、面瘫穴:下关。

操作:直刺1-1.2寸,泻法。

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10、偏瘫穴:率谷。

操作: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

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11、脑缺血穴:风池。

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

主治:脑供血不足。

12、尿频穴:太溪。

操作:刺0.-1寸,平法。

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13、降糖穴:胰俞。

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

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14、降脂穴:丰隆。

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15、偏头痛穴:太冲。

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主治:偏头痛。

16、失眠 I 穴:大陵。

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

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最全的针灸方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最全的针灸方法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针灸基础 • 针刺方法 • 灸法 • 拔罐与刮痧 • 其他针灸疗法
01
针灸基础
针灸的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 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 历史。在古代,针灸是治疗疾病 的主要方法之一,并传播到世界 各地。
皮肤针刺法
总结词
轻刺激的针灸方法
详细描述
皮肤针刺法是一种轻刺激的针灸方法,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的穴位,激发人体正气,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该方法刺激轻柔,舒适度高,尤其适合小儿和惧怕针刺的患者。
耳针刺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耳朵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详细描述
耳针刺法是通过刺激耳朵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耳朵上分布着丰富的经络和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 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方法操作简便,适应症广泛,尤其在治疗一些疼痛性 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方面疗效显著。
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刮痧虽然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疗法,但也有一 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刮痧时应选择适当的 体位,避免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刮痧力度 不宜过大,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对于有出血 倾向、皮肤过敏等情况的患者应慎用刮痧等 。
05
其他针灸疗法
穴位注射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注射药物至穴位,以刺激穴位并达到治疗目的。
其持续燃烧,对穴位进行熏烤 。
雀啄灸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快速 点触,如同鸟雀啄食般,一触 即起。
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在施灸部位周围 做均匀的旋转移动,使局部感 到温热。
摆尾灸
将艾条点燃后,在施灸部位来 回摆动,如同鱼儿摆尾。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

中医针灸手法大全针灸手法——艾条隔物悬灸法指将艾条点燃后在覆盖某种隔物的穴位进行悬起灸的一种灸疗。

此类隔物可采用艾炷间接灸的隔物,这在第二章中已作了介绍;也有艾条悬灸用的特殊隔物。

一般而言,艾条隔物悬灸与艾炷隔物灸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基本类似。

即具有温热剌激和药物透入的双重效果。

但因艾条悬灸时,其移动范围较大,火力较艾炷灸为弱,因此,隔物面积要求大一些,隔物的透热作用强一些。

隔物上,可以用和艾炷隔物灸一样,如隔姜灸,隔蒜灸及隔葱白灸等,其中有的已在艾炷隔物灸一章中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仅列述独特的艾条灸部分。

针灸手法——艾条压灸法艾条按压灸法,又称实按灸,为传统的艾条灸法之一。

本法与艾条悬起灸相对应,系指将艾条一端点燃后,隔布或绵纸数层按有穴位上,使热气透入肌肤的一种灸治方法。

按压灸法是艾条最早应用的施灸方法,首见于明•朱权的《寿域神方》:“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

当时,为单纯用艾绒。

之后又在艾绒中加入某些药物,亦即在艾绒中加入复方中药药末后卷制而成。

称之为药艾条。

药物处方颇多,因处方不同,而又分别称之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等。

近现代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一方面是对原有方法的革新,如出现雷火新针、赵氏雷火针等;另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艾条按压灸法,诸如:隔布按灸法(运动灸)、灸笔灸等。

在操作的方法上和应用的范围上孝有一定拓展。

针灸手法——铺灸法铺灸法,是指将艾绒铺摊在穴区,通过燃烧、温熨、热敷、日光照射等各种不同的方法,达到灸疗目的的一类灸法。

既有对民间方法的挖掘,也有对传统方法的革新。

这类方法与常规灸法有所不同,表现在,首先是加热的方式多样化,不仅仅是单一的燃点艾绒的形式;其次是其中有一些灸法,由于施灸的区域较大、施灸的时间较长、施灸的对象有一定限制,容易出现意外,故对灸疗操作技术要求较高;最后,铺灸法治疗的病证的范围一般较专一,但其效果却往往较为独特。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展开全文1.大椎、曲池、合谷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

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

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

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

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

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

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疗法大全(干货汇总,值得收藏!)头面疾患头痛:灸囟会。

鼻病: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针承泣。

喉病: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胸腹疾患奔豚: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灸肺俞、天突。

下痢: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灸肺俞。

腰背四肢疾患腰痛: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针肩髃。

脚气: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其他疾患尸厥: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灸关元、大敦。

肿满: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36绝招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

(60-70/分)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

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脉)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治:眼皮浮肿。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钟。

21、穴名:承浆(任脉)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治:小儿厌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手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治:喉头肿痛。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26、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结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治:麦粒肿。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名:冠心穴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名:元骏穴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治:失眠。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

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

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

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

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