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德育方法之比较
德育作业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
德育作业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
德育作业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点:
家庭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更为重要,强调家庭和谐和集体主义。
教育方式:西方文化中,教育方式更倾向于竞争和自我展示,而中国文化中,教育方式更注重谦虚和尊重。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强,强调效率和计划性,而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灵活,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道德观念:西方的道德观念更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中国的道德观念更注重社会和谐和集体利益。
宗教信仰: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等宗教信仰较为普遍,而在中国文化中,宗教信仰较为多样化,包括佛教、道教等。
在德育作业中,可以通过对比这些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
中外德育教法比较
中外德育教法比较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
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腿小凳》、《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
用“三条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
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与美国教材相仿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
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
(二)活动教学与“满堂灌”通过对中外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例如英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课,本身就设置了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
而我国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
国外学生用书,许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多种教具与一支笔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国外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像带、中英文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
例如,新加坡编写的《他们走过的路》,介绍优秀的古代名人故事,他们还选用歌星演唱课文内容,灌成录音带引入教学。
另外还有专门的教学录像。
这些教学用具的普遍采用,使他们的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的插图、照片。
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授课方法手段方面,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关于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
发,学生可以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发挥联想、迁移、类比等形象思维方法去对音乐形象的诠释甚至进一步的再以具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唤起内心深处的形象记忆,从而取得对音乐更深刻的理解和逐步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将音乐欣赏与其他学科的理解融合一体,达到真正的艺术学习目的。
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音乐本身的特征,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特征在视觉因素的介入下更为得以扩展。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这些特性,也成为我们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和方法的基础,相信在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音乐教育改革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肖殷平#谈音乐教学中的视听结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第五期$"阎春#视觉与音乐欣赏教学#音乐天地,$%%&第六期[责任编辑:文哲]关于中西方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孙"林"许振红"赵"林(辽宁行政学院,辽宁沈阳!!%!’!)""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兰普顿教授说:“有几个因素显示,中国将会越来越重要。
中国拥有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储蓄金,中国正在改善高等教育系统等等。
$%年后中国虽然在军事上比美国还要稍逊一筹,但将在经济和人才上成为美国最强劲的对手”实践证明,经济和军事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最直接的前沿阵地就是高等学校。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为此,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仅限于国内的传统模式,需要跨出国门面向世界,以大德育的视野来研究探讨我国当今的德育教育改革,促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更加主动地进行人才交流与合作。
这可能也是我们进行中西方高校德育教育研究的目的。
中西德育方法比较探析
中西德育方法比较探析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和特征,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高校的德育在进行内容和观念变更的同时,必须进行方法和途径的创新。
对中西方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研究后,提出建议:从单向灌输型转向双向交流型;学校德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进行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式教育。
关键词:德育;途径;方法;创新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95-0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使德育教育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现实德育的发展状况,对于国内外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取长补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的主渠道,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强调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给人以机械灌输、空洞说教的印象,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是造成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德育课程变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应试工具,应有的教育价值渐渐丧失。
虽然近年来,高校德育在实践中开始不断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但大体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路径仍是以“灌输法”为主导模式,运用课堂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高校的两课设置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在内容上,各高校实行统一的德育大纲,具有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并将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积极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再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不断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中。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别
中西方教育的优劣及启示
西方教育的优势
中国教育的优势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批判性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 人才。同时,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参 与和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社交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 应试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 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学术上的发 展和深造。同时,中国教育注重集体 主义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能够培养学 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谢谢
自由精神
西方教育强调学生的自由和独 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想法。
社会参与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 和公民意识,鼓励学生关注社 会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02
CHAPTER
教育模式
中国的教育模式
考试导向
教师为中心
中国教育以考试为导向,注重对学生 知识的考核,尤其是语文、数学和英 语等主科。
强调记忆和应试能力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通 过大量的记忆和练习来掌握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03
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相对
较弱。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西方的教育内容
04
CHAPTER
教育结果
中国的教育结果
学术表现优异
中国学生在国际学术界表现出色 ,尤其在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科
方面。
考试导向
中国教育注重考试成绩,这使得学 生在记忆和应试技巧方面较为出色 。
重视教育投入
中国家庭普遍重视教育,愿意为子 女的教育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通过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
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
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
中国则不然。
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
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
中美两国德育课程比较
中美两国中学德育课程比较德育课程作为德育内容的系统化载体,是德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重要中介,其性质、内容及存在的合理性等问题一直是各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在我国,德育通常是相对于智育、美育和体育来划分的,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政治、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的培养等;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德育专指伦理学体系中的道德教育。
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道德教育的界定存在相当的差异,从而导致中外德育课程在内容,范围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
作为世界发达国家,美国中学德育课程和我国的有着很大不同,通过了解国外中学德育课的特点,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吸收国外德育课程的合理成分,对我国德育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美国中学德育课程概况总的来说美国的中学德育课程分为三种:品德教育课、社会科、公民学。
美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国家,在专门设德育课的学校,德育课有的被称为“社会”或“公民”的,也有直接被称为“政治”或“民主主义原理”的,不一而足。
由于教育体制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地方分权制,美国各州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统一的德育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各州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灵活的教学,许多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直接的德育课。
因而,各州各校的德育课程及相关大纲和教材不尽相同,但在繁多的名目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如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同时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一直以来,美国的德育始终没有被放松,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为了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塑造具有凝聚力的“美利坚精神”,美国的一些州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编制品德教育课程并进行试点,到1990年,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了该课程,目的在于:一是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三是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四是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3德育理论比较(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LOGO
3.群居合一论
“群居合一”对教育的追求 黄帝 :修德振兵、万邦和合 尧舜禹:以徳聚民、协和万邦 夏、商:以天制人、君权神授
LOGO
4.神道设教论
《易·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 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国语.楚语下》: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 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观射父对曰“„„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 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 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 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 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 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 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LOGO
观点:中世纪并没有那么黑暗!
经年累带的研究业已证实,中世纪社会仍在持续发 生变化,而且变化甚大,乃至1300年的欧洲已经大 大不同于公元600年的欧洲了。史学家们现在熟悉到 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1500年左右, 中世纪邻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的结 构已经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中占有决定性的上风 ”。
师夷制夷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 变法维新思想 民主科学思想 革命图强思想 制宪立国思想
LOGO
(五)中国现代专题化德育理论
实践德育论 生活德育论 主体德育论 生态德育论 交往德育论 虚拟德育论 情感德育论 和谐德育论
LOGO
中国古代德育理论特色分析
德教为先的德育理念 修身为本的德育起点 家国一体的德育体系 纲常礼教的德育内容 学思结合的德育方法 尊师重教的师承关系 自律慎独的修养境界
及至十二世纪,粮食生产和人口在欧洲都有 了显著的增加。随着生产率和人口的增长, 工业、工匠的技艺、商业贸易以及城市中心 都发展起来了。
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摘要:中西德育传统有着较大区别。
西方德育传统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性化和尊重个人意志,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中国德育传统以整体为本位,强调整体价值,注重个体对整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强调德育目的的合理性与致用性相统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个体本位意识的加强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德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中国;西方;德育传统;比较一、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区别1.在德育本体论上的区别西方德育在本体论上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这与西方道德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分不开的。
西方个人本体论的基础是个人至上哲学,即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认为个人大于整体,个人高于一切,并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突出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独立,推崇个人建树,追求个人享受,完善个人人格。
因此,西方人有强烈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要求。
中国德育传统在本体论上则是以整体、群体为本位,以集体为中心,认为整体不仅高于一切,而且就是一切。
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强调由整体来决定个体,通过追求整体的价值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几千年来,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是视天下国家为个人生命的延伸和个人价值的展现,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更是把崇尚整体、压抑个性的思想推向高峰。
奉行个人价值至上与奉行整体价值至上,是西方德育传统与中国德育传统的根本区别。
这种根本区别派生出其他各方面的区别。
2.在德育价值观念上的区别在价值观念上,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德育价值观念与中国以整体为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
个人本位价值观念认为,整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整体存在的目的,个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本质。
因此在德育中注重个体的存在与发展,认为整体的存在正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幸福和利益。
中西方德育方法之比较
他 山之 石
中西 方德育方法之 比较
陈 文津 ( 四川职 业技 术 学院 四川 遂 宁 6 2 9 0 0 0 )
【 摘 要】 由于 中西方不 同的文化 、 历 史背景 , 中西方德育方法存在着或 多或 少的差异 。“ 灌输”和 “ 因材施教”是 中西方都共 同采 用 的德 育方法 , 然而却对德 育活动产生 了不 同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 中西方德育 方法中 “ 灌输”和 “ 因材施教”的 比较 , 来分析 当代 中国德育
教 育中存在 的问题 , 并为中国德育改革提供思路。
【 关键词】 中西方 ; 德育方法; 灌输; 因材施教
道德是一定社会、 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调整人、 社会、 自然之 间关 系 的行为 规范 。道德 教育则 是教 育者 对受 教育者 有 目的 、 有 计 划地 施 以道德 影响 的活动 。由 于中 国和西 方有 着不 同的文 化背 景 、 历 史传统 和价 值观 , 这 就 使得 中西方 的德 育方 法会有 或多 或少 的差 异 。通过 比较 , 我们 可 以取 彼之 长 补己 之短 , 为 改革 和完 善 我 国的 道生 自己从 问题 中发现 真理 。“ 产婆 术 ”要从学 生所 熟知 的事物 出发, 这 就 必须 对学 生 的个 体 情况有 充 分的 了解 , 才 能达 到 “ 以此 知 彼 ”的 目的 。古 罗马 教育 家 昆体 良 的教育 思 想也 体现 了 “ 因材 施 教 ”的原 则 。他 认为 教师 在教 学 过程 中要 善于 观 察学 生能 力 的 差异, 按 照每一 位学 生 的具体 情况来 安排课 程 。对于智 力较 弱的 学 生, 在 教学 进度 和 教学 内容 方面 可 以适 当放 低要 求 : 对于 有天 赋 的 中西 方德 育方法 中关于 “ 灌输 ”的 比较 学 生贝 要尽 力 培养 。美 国心 理学 家 科尔 伯格 的道 德 发展 阶段 理 论 无 论 中 国还 是西 方 , 都 采用 了 “ 灌输 ”这一 道 德教 育 的方 法 。 同样包 含 了 “ 因材 施教 ”的思 想 。他认 为道 德发 展 水平 与认 知 结 只 是在这 两种 不 同的社会 中 ,“ 灌输 ”在 德育 中所 占的地 位有 所不 构 密切相 关 , 因而 随着年龄 的增 长 , 认 知结 构的逐 渐完 善 , 道 德水 平 同。 也 会随 之提 高。据 此 , 科尔 伯格 提 出应当根 据学 生的年 龄 和实 际情 1 、 西方道德教 育 中的 “ 灌输 ” 况 来确定德 育 目标 和内容 。 早在 古希腊 , 人们 就 认识 到 “ 灌 输 ”在道 德教 育中 的作用 。古 2 、 中国道德教 育 中的 “因材 施教 ” 希 腊教 育 家安 提西 尼认 为 : “ 如 果在 青年 人 的 灵魂 中灌 输 高尚 的教 说到 因材 施 教 , 不得 不 提孔 子 的教 学方 法 。首先 , 孔 子认 为 对 育, 那 么开出来 的花 朵也就 能耐久 , 不 为雨水 和干早 所摧 毁 。 ”… 进 智力 水平 不 同的 学生 应采 用不 同 的教 育 方法 。他根 据 学生 的智 力 入 中世 纪 以后 , 宗 教教 育成 为 学校 教 育最 重要 的 内容 ,“ 灌 输 ”教 水 平 , 将 学 生大致 分为 “ 上智 ” 、“ 中人 ” 、“ 下 愚 ”三 类 , 在 教学 时 , 育 法也 逐 渐 占据 主导 地位 。 向学 生灌输 宗 教 教义 成 了学校 道 德教 只 能 教 与他 们 智 力水 平 相 符合 的知 识 , 否则 , 欲速 则 不 达 。其 次 , 育 的主 要 任务 。到 了近 代 , 随着 资 本主 义 的发 展 , 自 由、 平等、 民主 他 认为 对个 性特点 不 同的学 生应采 用不 同的教 育方 法和教 学 内容 。 等 价值观 深入 人心 , 教 育学 家们开 始对 “ 灌输 ”的 教育 方法进 行反 “ 求 也退 , 故进 之 ; 由 也兼 人 , 故退 之 。 ”冉 有 为人 懦 弱 , 孔 子 激励 他 思, 认为 “ 灌 输 ”忽视 了受教 育者 的主体 性 。卢梭 在 《 爱 弥儿 》一 的勇气 ; 子路 好勇过 人 , 孔子就 让他 谦退 。再次 , 他认 为应根 据学 生 书 中提 出要 尊重儿 童天 性 的发 展 ; 杜威 倡导 “ 以儿 童为 中心 ”的教 的年龄 特征 和兴趣 爱好 进行不 同的 教育 。“ 少之 时 , 血 气未 定 , 戒 之 育 理念 , 主张学 生在 “ 做 中学 ” , 反对 “ 灌输 ” 的 教育方 法 。之后 , “ 灌 在 色 ; 及其 壮 也 , 血 气 方 刚, 戒之 在 斗 : 及其 老也 , 血 气 既衰 , 戒之 在 输 ”在西 方道德 教育中 的比重逐 渐下降 。 得” 。北 宋教 育 家胡瑗 提 出了 分斋 教学 的思 想 , 根据 学 生的 爱好 和 2 、 中 国道德教 育 中的 “ 灌输 ” 专长 分斋 而 教。宋 明理 学 的奠 基人 程颢 、 程颐, 以 及明 清时 期 的王 我 国在 封建 社会 , 统 治 阶级 为 了维 护社 会 的稳 定 , 将 道 德 教育 守 仁 、 颜 元的教 育思想也都 体现 了 “ 因材 施教 ”的原则 。 作 为教 化 和灌 输其 政 治要 求 的重 要 工具 。比 如大 家熟 知 的三 纲 五 通过 以上 的论述 , 可 以发现 中西 方都认 识 到 “ 因材 施 教 ”在德 常 就是 被 长期 灌输 的思 想。建 国 以后 , 我 国的 教育 深 受苏 联 影响 , 育中 的重 要作 用 , 并试 图将 其 运 用于 教学 实践 中 。然而 , 不论 是 从 在 德 育 方 法 上 以列 宁 倡 导 的 “ 灌 输 ” 为主 。列 宁 在 《 怎 么 办 ?》 德 育价 值观 还是从 德育 过程来 看 , 我国对 “ 因材 施教 ”的运用 都远 书 中提 出 了灌输 的 理论 。他 指 出 : “ 工人 本来 也不 可 能有 社会 民 不 及西 方 。首先 , 在 德育 价值观 方 面, 西方 国家 推崇个 人主 义 , 强调 主 主义的 意识 。 这 种意识 只能从 外面灌 输进去 , 各 国的历史都 证明 : 个 性 的发展 : 而我 国推 崇集体 主义 , 个人 必须服 从集体 , 从 而抑 制了 工 人 阶级 单靠 自己本 身 的力 量 , 只 能 形成 工联 主 义的 意识 。 ”在 这 个 性 的发展 , 不利 于学 生特殊 才能 的发挥 。其 次 , 在德 育过 程中 , 西 种 观念 的影 响下 , 课堂 成为道 德 “ 灌输 ”教育 的主 渠道 。学生 通过 方强调 学 生 的主体 地 位 , 这 有 利于 教学 从学 生 的实 际 出发 ; 而 我国 不 同 阶段 的学 习 , 获得 了程 度 不 同的道 德 知识 和道 德 规 范, 但 是道 则 强调 教 师 的主 导地 位 , 没有 看到 学 生的 主体 性 , 这 必 然会 影 响教 德 教育 的成 效甚微 。不少 学 生很好 地掌 握 了道德 知识 , 却 并没 有获 师对学 生的了解 。 得 相应 的道德 品质 。在这 种教 育模 式下 , 造成 了重 知识 、 轻能 力; 重 三、 我 国道德 教育 的现状 书本、 轻 实践 的状 况 。改革开 放以 后 , 由于西 方自 由、 民主思想 的影 我 国在德 育理论 界早 已认 识到 “ 灌输 ”的 弊端 , 重新 定位 了受 响, 我 们开 始反 思 “ 灌 输 ”的德 育 方法 , 并 借鉴 了当代 西 方的 德育 教育者在 道德 教育中的作 用和地 位 , 提 出了 “ 主体性 德育 ”等理 论 。 模式, 提出了 “ 活 动德 育 ” 、“ 主体 性德 育 ”等 理 念 。但 是 , 这种 变 然而在 实际 的道 德教育 中 , 德 育方 法仍 旧以 “ 灌输 ”为 主 。这 主要 化 更多 的 还停 留在 理 论层 面 , 在德 育 实践 中 , 依然 以 “ 灌输 ”作 为 是因 为 “ 灌 输 ”是 一种 便捷 的教学 方法 , 教师 可 以在较 短的 时间 内 主 要的德 育方法 。 灌输大 量 的德育 内容给 学生 。在 目前的 考试 制度下 , 对道 德教 育的 二、 中西方德 育方法 中关 于 “因材 施教 ”的 比较 评价 , 主 要是通 过德育 课的卷 面成绩来 评定 。因此 , 学 生能记住 、 “ 理 因材 施教 是指根 据 受教育 者 的兴趣 、 能力 等具体 情况 来进 行不 解 ”多 少德 育 内容成 为 了教 师最 重 要的 任务 。而 “ 灌 输 ”则 成为 同的 教育 。 因材施 教 最早 是 由我 国 的大 教育 家 孔子 提 出 。西 方 虽 应付德 育考 试 “ 行之有 效 ”的教学 方法 。当然 , 德 育效 果是让 人堪 然 没有 “ 因材施 教 ” 的提 法 , 但是 在具体 的德育 实践 中却 体现 了 “ 因 忧的 。学生 可能 会掌握 很多 道德 知识 , 却难 以培养 他们 的道德 判 断 材 施教 ”的原则 。 能力和 良好 的道德 品质 。 1 、 西方道德 教育 中的 “ 因材施教 ” “ 因材 施 教 ”在我 国一 直备 受推 崇 , 在 具体 的 德育 实践 中 却做 芬格 拉 底 的教 育方 法 就是 “ 因材施 教 ”的体 现 。苏格 拉 底 著 得不 够好 。有人说 : “ 德 育 出现一种 本末 倒 置现象 , 小学 在抓 学生 的 名的 “ 产 婆术 ” , 即从 学 生所熟 知 的 事物 开始 , 不 断地 提 出问题 , 引 共产 主 义理 想教 育 , 而大 学 生 、 高中 生则 在 搞 日常( 下转第 1 6 6页 )
当代中西方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
当代中西方德育模式与德育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一次世界范围的师生联欢活动,主题是“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说道了这个一个事例:15岁的杰克兄弟家住30公里外,上学很远。
父亲为此买一辆车供他们上学用。
但由于没有养成时间观念,上学老是迟到。
一次,老师告诉他们明天考试,并再三叮咛不能迟到。
杰克兄弟满口应允,并作出保证。
但结果还是迟到了20分钟,说是路上汽车爆胎。
考试后,老师独自查看并没有那么回事。
韩国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并决定怎么办。
新加坡老师:少废话,让他们自打耳光。
美国老师:如果今天不是考试而是橄榄球赛,你们还会迟到吗?俄罗斯老师:带到办公室,先讲说谎有害的故事,后启发他们今天有没有说谎行为。
埃及老师:回家后每人给真主写一封信,将今天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真主,信的内容不用告诉老师。
巴西老师:查明你们撒谎,必须接受惩罚,半年内不得在学校球场踢球。
以色列老师:考试后每人加试,题目是:1.哪一个轮子爆胎?2.在哪一家店子补的?3.共花了多少钱?老师微笑而不作声地凝视着两人作答。
中国老师:严厉批评,责令作检查;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取消三好学生评选资格……一、国外几种德育模式及其理论这本书发行75年间,1.22亿册,影响美国几代人。
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1927-1987)。
他继承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较完美的理论体系,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该理论源自本世纪初杜威的进步主义德育研究。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并提出道德能力发展阶段的思想。
尔后,皮亚杰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儿童道德判断力进行了专门研究,以公正观念发展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但由于太过于理论化而被人忽视。
直到50年代,科尔伯格面对战后的学校道德问题,深入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并实施不同的德育实验,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西方学校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中美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学校德育目标的比较及启示[摘要]中美两国的德育目标体现了各自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情况,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对中美两国学校的德育目标作出比较分析获得启示,有利于改进和加强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学校德育目标中美比较共性和差异启示德育的目标定位,是由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情况所决定的,对德育目标定位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加强,是各国加强德育工作的共性。
从这一角度看,中美两国的德育目标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但中美两国毕竟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迥然不同的国家,德育目标必然受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因而其德育目标又存在一些本质差异。
本文尝试着对中美两国的学校德育目标作出比较分析,从而更好的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一、中美学校德育目标的共性分析中美学校德育目标的共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把培养民族精神和为国家献身精神作为德育核心目标虽然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迥异,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两国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旗帜下对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效忠祖国的教育却是共同的。
但相对来说,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大道理多些,而具体的教育显得有些薄弱。
美国则注重通过具体形式渗透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本国的成就教育以及西方文明史等历史教育来实现,力图使生活在本国的公民特别是青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
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
在教育活动中,要求学生须背诵“我爱这个国家,我保卫这个国家”等誓词和祝词,以此激励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树立为国家而奋斗的信念。
2.为政治服务德育与政治联系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德育目标和内容都要合乎社会的统治者规定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要依据政治目标来确定德育目标和选择德育的内容。
在这一方面,我国向来明确提出并把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邓小平同志说:“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比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第2卷第2 9 期
江西理 工大学学报
v1, . 。 9 0 .N 2 2
.p . 0 8 Ar 2 0 _
2 8年 4 月 J U N LO J G U I E ST FS I N EA DT C NO O Y 0 0 O R A FI AN XI N V R IYO C E C N E H L G
内化为 自己的态度 、 信念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的活动和过程 , 是教师进行教育实践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
德规范 的总和。由于受社会经济 、 政治、 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 我国和西方对教师道德的认识存在差异。 有关
教师伦理道德的思想通常被归纳为两个源头 , 古代中国的伦理型和古代西方的科学型 。
文章 编号 :07 12 (0 80 — 05 0 10 — 2 920 )20 5 — 3
中西方教师德育传统对 比及其对 当代的启示
胡 青, 杨 柳
(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 院, 昌 3 0 2 ) 南 302
摘
要: 中国是 一 个有 着优 秀文化 传 统 的 文 明古 国, 些文化 传统 也渗 透 到教 育领 域 。教 师这 一 这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古代传统 的教育主要是一种道德教育 , 中国古代 的教育家也主要是强调道德教育, 他们建立了中
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思想体系 , 形成 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师德观。 教师的道德修养就是指教师个人在热
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基础上, 基于对教育活动的 内在要求和各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把教师职业规范 自 觉地
传统师道中的教师都注重 自 我道德修养 的追求 , 强调教师以身作则 、 为人师表的“ 表率” 用。“ 作 其身 正,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不能正其身 , 如正人何? 、先 自治而后治人之谓 大器” ”“ 都要求教师在 教育学生 的过程 中要加强 自我道德教育, 以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作 出榜样 , 应 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 威信 。教师在学生心 目中往往是真理、 知识 、 正义的化身 , 其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影响学生 的世界观 、 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 在 现实生活中, 【 教师淡泊名利 , 安贫乐道 , 在理想人格的修炼与完善过 程中力求使 自己成为道德上的“ 完人” 。 对知识价值 的追求方面, 中国的教师更是讲究真才实学 。“ 圣人之于天下 , 耻一物之不知” 教师必须具 有广博 的知识 , 要精专卓识 , 融会贯通。 强调谦虚谨慎的求实态度, 培养“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的学风。 “ 学而不厌” 的品德和“ 学高为师” 的观念让我 国古代 的教育家把求知当成终生 目 。“ 标 仁爱” 和谐 ” 与“ 的文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摘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比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历史背景、目标、实施方式、特点等方面,发现两者在德育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学校德育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中西方在具体的实施方式和特点上有所不同。
中西方学校德育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中西方学校德育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有助于培养全球化时代的优秀人才。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共赢局面。
【关键词】德育重要性、中西方学校、比较、启示、历史背景、目标、实施方式、特点、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合作、全球教育、发展。
1. 引言1.1 德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塑造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合格之人、道德之人的重要手段。
道德品质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和境遇,一个人无论才华再高,知识再渊博,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道德败坏,最终也难以获得他人尊重和社会认可。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道德情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能够关爱他人,积极投身社会事业,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中西方学校也正是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品德高尚、道德卓越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意义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当代东西方德育发展的比较与反思_王小飞
68
中国教育科学·2014 年第 1 辑
更好地将问题展开,并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德育的未来发展带来有价值的思考与启迪。
一、东西方德育形态发展:从知性到理性
道德或德育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从混沌与蒙昧的生活中走出,因而德育在一 定程度上代表了生活的本质形态。因此,道德生活与教育的发展,又与人类文明的进 步息息相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德育的发展成熟度成为了人类文明或文化发展状态 的 “风向标”。这一点几乎同时反映于东西方人类社会与生活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纵观人类历史中的各种道德教育,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开启认知的生活蒙养、维持 信仰的宗教教化、祛除蒙蔽的理性启蒙以及培养公民的价值教养等不同阶段、不同形 态及不同重点的德育形式。 (一) 开启认知的生活蒙养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东西方文明、文化的发展,在特征上虽然表现 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但从发展的最终方向与结果来看,却又体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效 果。比如,大约在中国的春秋时期 (前 770—前 476 年),东西方世界不约而同地出 现了文化井喷及百家争鸣的现象,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观,诞生了很多 思想巨人。他们的教育理论也都具有穿透时空的影响力,深刻地左右着东西方社会与 文明的发展轨迹,分别成就了东西方伦理学及德育理论的人文思想基石。其中最大的 一个共同点就是,苏格拉底和孔子两人都主张人本位或以人为本,注重对伦理、道德 的讨论和研究,主张德行一致、社会和谐等理念。 以公元前 300 年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人类文明处于蒙 昧期,之后则走出了蒙昧,进入到文明的自觉自醒阶段。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公 — —希腊和中国,人类几乎是同时走出了文明的蒙昧 元前 300 年左右,在地球的两端— 期。人类文明的开蒙,同时也标志着东西方德育发展的肇始。从最初社会意识的口耳 相传的德育开始,直到后来的宗教教化,基本上都没有仔细划分彼此的界限和范围, 是一种综合的德育。但这种德育实际上也包含了众多学科中的知识启蒙教育,教育的 过程就是传授与生活常识、习俗与准则等相关知识的过程,这可以称作 “知性蒙养” 或 “生活蒙养”。尤其是自苏格拉底时代开始,“知识即美德”成为了 (西方)道德 教育的一大传统。东方虽未见到明确 “提法”,但以生活常识为主的各类蒙养教育, 也一直承担着相同的德育功能。知性启蒙开始受教育者的基本认识,启发智慧、摆脱 愚昧、祛除成见。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自我认识,不断自我启蒙的 历史。 虽然在学校教育出现后,东西方都出现了初级 “分科”形式的各种教育,但其 最终目的仍然是为德育服务的,将德育寓于知识的启蒙教育过程之中。例如中国古代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由于历史起源、地理环境、经济形式的不同,中西方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相对更注重伦理道德上的内省,而西方道德更多是来自于法律法规的约束。
除此之外,西方也在学校道德教育、结果时效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标签:道德;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当今社会,全世界都在关注知识和人才的问题。
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关键靠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即道德教育。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德行。
一代人的德行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乃至民族兴亡。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道德教育上的差异、产生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这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比较二者差异,取对方所长。
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腐倡廉,八荣八耻,都给人们了一个道德标准,我们也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
但是仍会出现一些道德滑坡事件。
大到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小到乘客为了破例下车妨害司机开车。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一些令人咂舌的事件平常了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1.1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能追溯五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儒学,本质就是道德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之四断等等[1]人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分是因为人有仁义道德和自我反省的智慧。
因此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规范。
虽然有些指导过于片面,但依然为我国的道德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道德与政治分不开。
虽然我国的道德重人伦常理[2],但还是为了政治服务。
中国传统道德有“治国,平天下”的特点,为了更好的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因此道德多牵扯政德。
其次,道德与个人素质相结合。
道德是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
对于国家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于正义,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把道德视为第二生命。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摘要:道德教育作为塑造灵魂的科学,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科技突飞猛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愈来愈显示出其重大意义,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由于中西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道德教育也各具特色。
认真比较中西道德教育的异同,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字:道德道德教育中西比较启示灌输渗透开展中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世界各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模糊观念,有助于解决国内的某些争论。
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是夺取和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阶级接班人和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的重要过程。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也普遍重视大学德育工作,把德育置于大学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研究和加强德育工作。
诚然,西方高等学校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明确地规定德育有关课程,给人的印象好像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没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
但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从未放松过,为培养接班人的目标从未动摇过。
他们所采取的德育,形式上丰富多样,方法上潜移默化,通过渗透,使学生确立起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信念及伦理道德观。
一、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差异由于种种原因,中西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通过各自的学术阐述和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稳固的文化积淀,在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已经不自觉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作用于过去,乃至当今、未来。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不同:1、中国道德教育重人性,西方道德教育重神性。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文化。
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中国文是重人而轻神。
这就势必在教育上重视人性,发扬人性,轻视神性。
中西方道德教育模式分析-教育文档
中西方道德教育模式分析一、西方道德教育模式西方道德教育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再到近代经历了道德教育与生活的逐渐分化、完全分离、再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回归、分离的交织,涌现出很多的道德教育理论学说和教育模式,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美国最有影响的德育模式之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的皮亚杰是该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之后对该理论继承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劳伦斯. 科尔伯格,理论强调发展学生认知判断的能力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科尔伯格把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的阶段)、阶段二(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的阶段);水平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的阶段)、阶段四(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的阶段);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的阶段)、阶段六(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的阶段)。
[1] 科尔伯格认为只有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道德教育才能获得成功;帮助学生的道德认知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是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任务。
第二,詹姆斯. 谢弗的理论建构模式。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詹姆斯. 谢弗,他认为判定价值的标准与准则是具有相对性的价值观,倾向于把教师作为哲学家而不是策略家来看待,认为教师应致力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该德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民主与多元社会这个广阔的背景为基础来进行道德教育的论述,使人们明白道德教育在民主与多元社会背景中的重要性和总方向,进而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阐述的道德教育理论,使学生在发展中学会认识、识别、分析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并对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逐渐明了。
第三,路易斯.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模式。
美国的路易斯. 拉思斯、梅里尔. 哈明等人是该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儿童身处在日益多元的社会中,在处理问题时都面临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选择,而实际上人们并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2] 。
中西方学校德育
中西方学校德育
中西方学校德育各有特点。
在中方学校中,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道德观念,侧重强调礼貌、尊重、纪律等方面的教育。
学生会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如班会、学校
活动等,以增进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在西方学校中,德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思考能力。
学生教育主要通过
讨论、互动和个人研究来实现。
学生被鼓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独立思
考和创造力。
无论是中方学校还是西方学校,德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种教育方式在培
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和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促
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德育方法之比较
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西方德育方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灌输”和“因材施教”是中西方都共同采用的德育方法,然而却对德育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德育方法中“灌输”和“因材施教”的比较,来分析当代中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德育改革提供思路。
标签:中西方;德育方法;灌输;因材施教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调整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教育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由于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这就使得中西方的德育方法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中西方德育方法中关于“灌输”的比较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采用了“灌输”这一道德教育的方法。
只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中,“灌输”在德育中所占的地位有所不同。
1、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灌输”
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识到“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古希腊教育家安提西尼认为:“如果在青年人的灵魂中灌输高尚的教育,那么开出来的花朵也就能耐久,不为雨水和干早所摧毁。
”[1]进入中世纪以后,宗教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灌输”教育法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向学生灌输宗教教义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深入人心,教育学家们开始对“灌输”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认为“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要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反对“灌输”的教育方法。
之后,“灌输”在西方道德教育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2、中国道德教育中的“灌输”
我国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将道德教育作为教化和灌输其政治要求的重要工具。
比如大家熟知的三纲五常就是被长期灌输的思想。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深受苏联影响,在德育方法上以列宁倡导的“灌输”为主。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了灌输的理论。
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课堂成为道德“灌输”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获得了程度不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但是道德教育的成效甚微。
不少学生很好地掌握了道德知识,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道德品质。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造成了重知识、轻能力;
重书本、轻实践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我们开始反思“灌输”的德育方法,并借鉴了当代西方的德育模式,提出了“活动德育”、“主体性德育”等理念。
但是,这种变化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德育实践中,依然以“灌输”作为主要的德育方法。
二、中西方德育方法中关于“因材施教”的比较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力等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最早是由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
西方虽然没有“因材施教”的提法,但是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却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西方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就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即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开始,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从问题中发现真理。
“产婆术”要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出发,这就必须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达到“以此知彼”的目的。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按照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课程。
对于智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适当放低要求;对于有天赋的学生则要尽力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同样包含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他认为道德发展水平与认知结构密切相关,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的逐渐完善,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据此,科尔伯格提出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
2、中国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说到因材施教,不得不提孔子的教学方法。
首先,孔子认为对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将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在教学时,只能教与他们智力水平相符合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其次,他认为对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有为人懦弱,孔子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好勇过人,孔子就让他谦退。
再次,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教育。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北宋教育家胡瑗提出了分斋教学的思想,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专长分斋而教。
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以及明清时期的王守仁、颜元的教育思想也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中西方都认识到“因材施教”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并试图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然而,不论是从德育价值观还是从德育过程来看,我国对“因材施教”的运用都远不及西方。
首先,在德育价值观方面,西方国家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的发展;而我国推崇集体主义,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从而抑制了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特殊才能的发挥。
其次,在德育过程中,西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我国则强调教师的
主导地位,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必然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三、我国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德育理论界早已认识到“灌输”的弊端,重新定位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了“主体性德育”等理论。
然而在实际的道德教育中,德育方法仍旧以“灌输”为主。
这主要是因为“灌输”是一种便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灌输大量的德育内容给学生。
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对道德教育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德育课的卷面成绩来评定。
因此,学生能记住、“理解”多少德育内容成为了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而“灌输”则成为应付德育考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德育效果是让人堪忧的。
学生可能会掌握很多道德知识,却难以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材施教”在我国一直备受推崇,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却做得不够好。
有人说:“德育出现一种本末倒置现象,小学在抓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而大学生、高中生则在搞日常行为规范训练。
”德育要求过高不行,因为学生无法理解高于自己水平的德育要求。
德育要求过低同样不行,学生往往会对低于自己水平的德育要求不屑一顾。
比如对大学生,你经常向他们强调“捡到东西要归还”、“不打架、不旷课”,有多少学生会乐于接受教育呢?
四、西方德育的启示
“灌输”和“因材施教”同为中西方的德育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当代西方不再将“灌输”作为主要的德育方法,转而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注重活动在德育中的作用。
“因材施教”在具体实践中也没西方国家做得好。
要改变我国德育的现状,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其次,要改革教育评级体系,不能仅仅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要让德育回归最初的本质——培育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培养一个只会考试的机器。
【注释】
[1] 彼得斯著、邻冬星译.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