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辨证施护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238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2024年1月第11卷第1期January.2024,Vol.11,No.1作者简介:朱彦名(1998 04—),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脑病,E mail:979063903@qq com通信作者:马进(1976 08—),女,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脑病,E mail:18940158872@163 com综 述Review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朱彦名1 马 进2(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沈阳,110034)摘要 失眠作为一种睡眠障碍疾病,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西药治疗中风后失眠虽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但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如药物成瘾、焦虑不安状态等,故无法进行长期口服药物治疗。
古代医家对中风后失眠有较多极具特色的辨证认识及治疗理念,包括调节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等。
现代中医学者采用中药、针灸及穴位敷贴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失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且经济适用性高,操作简单,患者治疗依从性高。
通过对近年相关研究报道进行梳理与归纳,为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失眠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中风;失眠;辨证施治ClinicalResearchProgressofTCMSyndromeDifferentiationinTreatingInsomniaafterStrokeZHUYanming1,MAJin2(1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yang110032,China;2DepartmentoneofEncephalopathy,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yang110034,China)Abstract Insomnia,asasleepdisorder,isacommoncomplicationofstrokepatients AlthoughWesternmedicinecanimprovepatients′insomniasymptomsafterstroke,therearemanyadversereactionssuchasdrugaddictionandanxiety,solong termoralmedicationtreatmentisnotfeasible Ancientdoctorshadmanydistinctivedialecticalunderstandingandtreatmentconceptsforin somniaafterstroke,includingregulatingthebalanceofyinandyang,andfillingqiandblood ModernChinesemedicinescholarshavedevelopedandinnovated,anduse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cupointapplicationandoth ermethodstotreatinsomniaafterstroke 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ofpatientshasbeenreduced,andithashigheconom icapplicability,simpleoperation,andhighpatienttreatmentcompliance Bysortingandsummarizingrelevantresearchreportsinrecentyears,reliablebasisisprovidedforthetreatmentofinsomniaafterstroke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ifferentia tionofsymptomsandsigns.Keywords Stroke;Insomnia;Treatment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中图分类号:R338 63;R743 3;R2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4.01.068 失眠属于一种睡眠障碍,主要特征为持续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1]。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摘要: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中医药在中风治疗方面优势独特。
关键词:中风;中医药;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脑梗死等,是各种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特征。
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等特点,我国中风患病率持续上升,并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风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疾病负担日益增加[1]。
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优势独特。
唐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阐述了中风当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前者温阳通脉,后者清热通里,选方以续命汤类为主。
刘完素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心火暴盛而肾水亏虚,其火热的产生源于“五志”“六气”,治疗以寒凉方剂为主[2]。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以《金匮要略》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并吸收历代医家的,在临床治疗中注重四诊合参,以脉测证,祛风兼填空窍,养阴保津并祛风,为后世治疗中风提供了思路[3]。
近现代医家认为中风病机总为清窍滞闭,细分有瘀阻脑络、痰浊腑实、痰热闭窍、风邪闭络等,治疗上以石菖蒲、郁金、安宫牛黄丸等醒脑开窍,以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活血化瘀,以大黄、芒硝、厚朴等承气汤类通腑泻浊,以天竺黄、全瓜蒌、鱼腥草、黄芩等清热化痰开窍。
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类。
1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单味中药水蛭制剂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中药桑白皮提取物桑黄酮上调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下调基质金属蛋白的表达,减少基底膜损伤,从而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改善了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感觉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脑水肿情况,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45例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
45例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摘要】本文对45例中风病人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由于积损正衰、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气血邪中等而致僻不遂。
通过辨证将中风病人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两大类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从而收到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中风中脏腑中经络辨证施护中风,又明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也是老年人的多发病。
本病多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似风性善行数变。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的病症。
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等病,均属本病范畴。
我院近两年来共收治中风45例,经中医中药治疗及辨证施护,好转率有所提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45例中风病人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除1例年令最小27岁外,其余均为44岁以上的中老年,治愈2例,死亡3例,40例好转出院。
2 中风的病因病机本病多发生于老年,由于平素气血亏虚,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暴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侯。
2.1积损正衰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烦劳过度,气血亏虚,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上逆,上蒙元神,突发本病。
2.2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心火暴盛,或素体阴虚,水不涵木,复因情志所伤,肝阳暴动,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逆,心神昏冒,遂至卒倒无知。
2.3饮食不节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痰生湿,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挾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突然昏仆,僻不遂。
浅谈中风的辨证施护
浅谈中风的辨证施护标签:中风;辨证施护中风是一种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或跌仆而致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为主症。
相当于西医学的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疾病。
1临床资料本科2006年1月~2008年9月收治中风患者92例,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29~84岁;西医诊断脑出血24例,脑梗塞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后遗症23例。
中医辨证中脏腑25例,中经络67例。
2辨证施护中风者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多种因素均可引起反复发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尤其中脏腑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其变化趋势,把握病情变化的关键,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和治疗。
2.1中经络护理原则:滋阴潜阳。
熄风通络。
辨证施护: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清静,不宜过多过猛搬动病人;严密观察神志、血压变化。
根据病情每日定时测量血压。
注意大小便失禁,保持臀部干燥及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保持患肢功能位置,防止肢体受压,病情稳定后配合被动功能锻炼,如推拿、肢体伸展运动。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半流质,忌辛辣甘肥。
进食细嚼慢咽,可选用萝卜、冬瓜、桂圆、鱼、瘦肉、蛋、甲鱼等。
中药少量多次频服,防止咳呛呕吐。
做好精神护理,消除恐惧、急躁、忧虑情绪,特别强调制“怒”尤为重要。
言语蹇涩者,逐步加强语言训练。
生活护理:病室空气新鲜,保持大便通畅;若有呕吐,可将头侧向一侧,呛咳时取半卧位,防止吸人性肺炎。
2.2中脏腑2.2.1闭证护理原则:阳闭宜清肝熄风,辛凉开窃;阴闭宜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辨证施护:备齐一切抢救药品和器械,以备急用。
昏迷者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做好各项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生活护理: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新鲜、光线宜暗、温湿度适中。
昏迷者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对颅内压增高者,如无禁忌,可采取头高足低位,头部抬高15~30度。
浅谈中风患者的辩证施护
浅谈中风患者的辩证施护:目的:探讨中风患者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171例中风患者进行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基础护理、临证施护及功能煅炼。
结果:158例患者经过上述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13例因病情危重未愈出院。
结论:精心的护理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关键。
标签::中风;辩证施护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其临床特征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1]。
中风常于急性期病情迅速变化,进而威胁生命。
因此,及时采取救治措施,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关键。
我院从2009年1月—2010年2月共收治中风患者171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1例,男98例,女73例;年龄51—89岁,平均71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
158例康复出院,13例未愈出院。
2辩证施护2.1一般护理病室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患者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床边加床栏,以防坠床,协助患者翻身,床铺要平坦、整洁,以防发生褥疮。
2.2中经络2.2.1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常识,并积极劝导,减轻思想负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则伤脾,忧愤伤肝”。
可见患者有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使患侧肢体得到充分的气血濡养。
以利尽快恢复。
2.2.3饮食上禁烟酒,忌食肥甘厚唯之品。
宜多食水果蔬菜,清淡饮食。
2.2.4注意饮食起居,避风寒,不宜浴后当风,或当风而卧。
2.3中脏腑2.3.1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并记录,并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观察病人呼吸的节律、深浅及是否有间歇、停顿。
2.3.2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神昏患者,更要注意被动更换体位,观察局部皮肤受压情况,避免发生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汤华【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中风患者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风的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护,两组患者在出院时和出院后进行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两组的护理效果,调查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院时,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stroke.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February 2009 were randon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mmon nursing of strok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nursing based on the common nursing.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a mark when the patients left hospital and after leaving hospital,nursing effect of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the satisfaction o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familie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ADL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hen patients left hospital (P<0.05), the effectual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group were more obvious than the in that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atisfaction o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tamili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elusion: Giv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nursing to patients with strok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are skill, enhance and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to their satisfaction in nursing, it is worthy to us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application.【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1(008)026【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中风;中医;辨证施护【作者】汤华【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重庆,401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常见急性病症,属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以及脑血管痉挛及其后遗症等脑血管意外范畴[1-2]。
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
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法研究进展中风在现代医学中又称脑血管疾病,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死亡率高于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其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喁僻不遂,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病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风病病因病机中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病理变化机制较为复杂,通过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对中风病症候的观察分析和辨证求因,总结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风邪入侵,中于经络,脉络瘀阻,筋脉失于濡养关于中风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
如《素问?风论》提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在《灵枢?九宫八风》指出,邪风“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
”与今天的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描述颇有相似之处。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说:“风半身不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
”强调中风病由气血偏虚,风邪入侵所致。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指出“皆因风邪中于经络”所致。
近代医家张山雷也指出:“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同时现代学者对于上呼吸道感染与中风发病关系的研究表明,气候突变是中风病的好发之时,尤其好发于冬季;在低温的环境中,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些均为风寒外邪是中风的发病的主要病因,是其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提供了证据。
中医药在中风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中风康复中的研究进展中风(cerebral stroke)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灌注不足或出血性病变所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综合症。
它是世界范围内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风后以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如瘫痪、失语、认知障碍等。
目前,中医药在中风康复中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中医药在中风康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理论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中医药理论独特地将中风归类为脑中风,并将其视为“痰浊瘀症”的范畴。
在中医药理论中,中风被认为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痰浊瘀滞,导致脑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起脑组织缺氧、营养不良等症状。
因此,中医药在中风康复中主要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痰祛瘀等方法,以促进脑血流的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
二、中医药药物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中医药药物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中草药和中药制剂。
中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康复中。
例如,川芎、丹参、桑枝等草药被认为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常用于中风康复期的治疗。
此外,中医药制剂也被广泛用于中风康复中,如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这些中药制剂具有提高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和抗氧化作用等,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症状和康复情况。
三、针灸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针灸作为中医药康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中风康复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气血平衡,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
研究表明,对于中风康复患者,针灸能够提高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等,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因此,针灸在中风康复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四、中医药康复方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中医药康复方法是指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技术,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在中风康复中,中医药康复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脑血流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及护理
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及护理摘要】目的加强重视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及护理,为进一步康复奠定基础。
方法正确辩证施护,对患者急性期、康复期功能锻炼及饮食正确指导。
结果 75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54例,死亡3例。
结论加强辨证施治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中风中医辨证护理中风属古代“风、痨、鼓、膈”四大证之一,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发病年龄偏高,严重影响国人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做好中风病人临床护理的同时发挥中医特色,加强辩证施护,对减少死亡及病残率很重要。
1 一般资料本科2008年至2011年共收治中风患者75例,其中男43例,女32例。
中经络37例,中脏腑38例,年龄在40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岁,其中治愈18例,好转54例,死亡3例。
本组病例全部经CT确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昏迷、嗜睡,加强了中医辨证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中医辨证及护理介绍如下:2 中风的辩证分型2.1 肝阳暴亢型: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2.2 痰热腑实型:证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脉玄滑。
2.3 风痰阻络型: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弦,苔白腻,脉弦滑。
2.4 气虚血淤型:证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噻,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淡,苔薄或白腻,脉细缓。
2.5 阴虚风动型:证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
3 辩证施护3.1 肝阳暴亢型:平肝泻火,熄风通络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凉爽,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噪声和不良刺激,解除因突然发病而产生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
中风的辨证施护(一)
中风的辨证施护 (一)【摘要】中风病以意识丧失、偏身麻木、突然发生口舌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转危的先兆,可为及时处理提供信息,对患者的正确处理可以大大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通过辨证施护对中风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中风辨证施护中风是在世界上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引起残疾的最主要原因。
中风也叫脑血管意外即脑卒中。
最常见的症状有:面部麻木,活动力减弱,面部、手臂、腿麻痹,通常发生于一侧肢体。
将对中风患者的辨证施护探讨如下:1辨证分型1.1 中经络1.1.1 肝阳暴亢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燥,脉弦有力。
1.1.2 风痰阻络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肢体麻木,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1.1.3 气虚血瘀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1.1.4 阴虚风动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1.2 中脏腑1.2.1 痰火闭窍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痪,昏聩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1.2.2 痰湿蒙窍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痪,面色晦垢,痰涎壅盛,四肢厥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1.2.3 元气衰败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瘫痪,面色苍白,瞳孔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2一般护理急性期卧床休息,中经络者去枕平卧,中脏腑者头部略高,避免搬动头部。
中医药在抗中风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抗中风中的研究进展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严重程度常常导致病患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中风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
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在抗中风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
一、中医药在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早期干预是中风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中医药在早期干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医药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以达到改善病情的效果。
例如,灸法和拔罐疗法可以通过热刺激和负压作用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并促进脑部的血流循环,有利于缓解脑缺血或缺氧的状态。
此外,中草药也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改善炎症反应,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例如,丹参等中草药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二、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康复治疗对于中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平衡和谐,因此能够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疗法,以促进中风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
例如,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阳气,从而改善中风的病情。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辅助康复训练,如中草药可以改善患者的气血状态,促进脑部神经功能的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三、中医药在预防复发中的作用中风的复发性很高,因此预防复发也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中医药在预防复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强调治病而不治症,注重调节整体健康状态,通过调整体质、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来预防中风的复发。
例如,中医药可以通过草药组方的方式,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草药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减少中风的发生。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睡眠等来预防复发。
中风病研究进展
中风病急性期
通 治
辨 治
针 灸 比较研究
西 医
基 础 治 疗
出血性中风三种治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针灸治疗方案
83
60
3
1
8
0
合计
522
18
25
复发病例
治疗方案 随机号 发病时间 发病部位 复发时间 复发部位
缺血综合中医 缺血综合西医 缺血综合西医 出血综合西医 缺血通治组 缺血西医组
10201 10213 10016 75 11164 11190
2003-3-25 2003-6-30 2003-11-17 2003-5-12 2002-9-18 2003-6-3
28d
-1.682 -1.224
0.092 0.221
3m
-1.952 -2.066
0.051 0.039
总有效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4 28 90
通治组 辨治组 西医组
时间(天)
缺血性中风三种治疗方案平行比较各组NIHSS总有效率
120
通治组 辨治组 西医组
发病7天
发病14天
相关临床检查 填写CRF表
发病28天
相关临床检查 填写CRF表
内科基础治疗 辨证论治口服中药 ★ 针灸 护理,防治合并症 康复训练
3个月
随访: 一般内科评估:中医症舌脉观察 神经内科评估:NIHSS评分表、 MMSE、ADL、QOL-BREF表 中风复发
中医辨证护理在脑中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护理在脑中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护理在脑中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5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脑中风患者。
将50例脑中风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n = 25)常规护理;在给予观察组患者(n =25)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护理。
采用Barthel 指数评价两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的平均Barthel指数为75.35 ± 10.45,其中0~20分有1例,20~40分有5例,40~60分有7例,60~100分有12例;对照组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的平均Barthel 指数为62.35 ±13.46,其中0~20分有1例,20~40分有7例,40~60分有7例,60~100分有10例;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常规护理:(1)脑中风患者容易伴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同情和理解,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自我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留意患者的病情,当患者出现侧肢麻木,面色潮红、舌红苔黄、大便干和血压高等症状可能是由于血栓造成,给予患者溶栓、抗凝治疗,避免出血现象。
(3)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细嚼慢咽,避免呛咳。
(4)恢复期的患者在静心休养的同时要进行适当锻炼以助功能恢复。
病情稳定后宜及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康复训练。
中医辩证护理:将25例患者辩证分型。
(1)阴虚风动型患者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红或暗淡等,给予护理原则是育阴息风活络,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给予吸氧;准备好急救药品。
(2)肝阳暴亢型症状表现为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和太黄或燥,给予护理原则是平肝熄风泄火,病房要保持安静,护士护理动作轻柔避免刺激患者。
(3)风痰阻络型的症状为舌强言謇、口舌歪斜和手足拘急,給予护理的原则为祛风化痰通络,应多安静卧床休息,避免转为痰热腑实症。
中风患者辨证施护论文
中风患者的辨证施护关键词中风辨证施护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面神经麻痹等都属于中风的范畴。
此病如治疗及护理不当,轻则遗留后遗症,重则死亡。
笔者通过对本院中风患者进行辨证施护,收到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般护理、康复教育绝对卧床休息,定时翻身拍背,1个月后可坐起并下床少量活动。
饮食清淡,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为宜。
早期宜服流质,若持续昏迷可予鼻饲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止血压急升而再次出血,可定时给予开塞露以软化粪便,或给予清洁灌肠以帮助排便。
保持精神愉快,加强心理疏导,安抚患者,防止激动而出血。
为积极有效控制高血压,饮食宜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原则。
老人要防止血容量不足,血压降低幅度过大过快,血黏度增高和血流缓慢。
为对恢复期患者调控血压,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精神愉悦,保健用药,避免情绪过于波动,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服用中药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药物。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脑出血发生主要为患者情志不调,心肝气郁;素体肥胖,酒食不节;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若再见饮食起居失常,情志失调,则易诱发中风。
若为肝风夹痰,横窜经络,气血运行失畅,瘀血阻络,则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中风中经络之症。
若风阳暴升,痰火相夹,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冲于脑,阴阳平衡失调,痰热内蒙心窍,则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是为闭证。
若肝阳痰火炽盛,正气亏虚,正不胜邪,则见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出现脱症。
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痰、火、瘀、虚、气六端相互影响,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病初多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后期则多从实转虚。
病位主要在脑,涉及肝、肾、脾等脏器。
辨证施护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室内安静,避免强光刺激。
消除患者不良因素。
眩晕严重者,闭目静卧,慎下床活动,以免摔倒使病向中脏腑发展。
中医辨证护理在中风38例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护理在中风38例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对中风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取中风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92.11%高于对照组7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中风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标签:中风;中医辨证;护理中风具有较高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等特点,表现为猝然昏迷、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是目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1]。
中风给老年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尤其是半身不遂患者生活基本无法自理,时刻离不开家人的照顾。
由于导致中风的病因很多,除了必要的临床治疗外,科学周到的护理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研究不同护理措施对患者在治疗期间及出院后的护理满意度,笔者对76例中风患者不同的中医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至2013年12月经MBI或CT检查确诊为中风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证实患者为脑梗死、神经肌肉性病变,无意识障碍及一侧肢体偏瘫。
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8例。
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为(57±3.52)岁,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有肝阳暴亢型12例、痰热腑实型10例、风痰阻络型9例、气虚血瘀型7例。
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22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为(56±2.2)岁,其中肝阳暴亢型10例、痰热腑实型11例、风痰阻络型10例、气虚血虚型7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脑脉复原汤(黄精、杜仲、五加皮、赤芍、菊花、石菖蒲、黄连、海藻、红花、胆星、白附子各10g,水蛭、寄生、丹参、葛根、茯苓、地龙各15g,灵芝、全蝎各6g,黄芪20g,川穹12g,青皮9g,珍珠3g,白花蛇1条)加减治疗,使用方法:水煎成500毫升,早晚两次服下,每日1剂。
复发性脑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
复发性脑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在中风复发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意义。
方法通过对59例中风复发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情志、饮食、生活起居调护、康复指导等中医辨证施护。
结果 59例中风复发患者均不同程度好转出院,患者及家属掌握了防止中风复发的相关中医知识。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施护对复发性脑中风的康复效果良好。
【关键词】脑中风复发辨证施护脑梗死、脑出血中医称脑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阻痹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为10% -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1]。
本文通过对我科2011.8-2012.8收治的59例脑中风复发住院患者施行中医辨证施护,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防止了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康复,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11年8月-2012年8月本科收治的59例脑中风复发住院患者,男性27例,女性32例,年龄52-8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确诊[1]. 脑中风复发标准:患者以往有中风病史(距本次发病1个月以上),本次发病是经头颅CT或 MRI证实的新病灶。
2.辨证施护2.1 情志调护中风患者常因病程缠绵漫长,肢体活动不利且易复发,致情绪不稳,焦虑悲观抑郁。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可直接影响相应脏腑,使其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故对中风复发者尤因重视情志调护,避免七情内伤[2]。
(1)通过推心置腹的交谈,给予疏导、解释、安慰、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2)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保持情绪稳定。
(3)“悲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对于情绪低落或悲观失望的患者,应多予鼓励和帮助,保持情绪乐观。
2.2 饮食调护饮食以富营养、易消化、低盐、低脂、低糖为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及瘦肉、鱼类、蛋类,少食动物脂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辨证施 护 , 能提 高临床 治愈率 , 少合并 症 , 减 降低病 死率 与致残 率, 促进康 复 。 锦华 卢 为促使 中风 后遗 症患 者尽早 康复 。 5 例 对 8 中风患者 利用 中 医的辨 证施 护 给予 饮 食 、 药物 调理 , 采用 中 医 并 的传统疗 法 如按 摩 、足部药 浴 以及 各 种功 能锻 炼 和精 神上 的安 慰、 鼓励 等综 合性 的护 理措 施 。结果 : 通过 采 取综 合性 的护 理措 施 , 7. 使 9 %的 中风 后遗症 患者 得 到 了康复 和基本 康 复 。提示 中 3 风后遗症 患者 的康复必 须采取 综合 性的 护理措 施 , 越早 效果 而且 越好 。朱萍叫每7 例 中风 中经络 患者 随机 分为对 照 护理组 3 例 8 8 和 辨证施护组 加 例 。 照组 给予 常规护 理 , 对 辨证 施 护组 按不 同的 分 型有针对 性施 以中医护 理技 术。如 针灸 、 摩 、 按 中药 外敷 、 饮食 指 导等方法 。结果 辨证施 护组有 效率 为 9 %, 照护 理组有效 率 1 对 为 5 . 辨证施 护组 明显 优于 对 照护 理组 。故 中医护 理技术 可 21 %; 明显 降低患 者死亡 率及并 发症 的发 生。卢 萍 5 例 中风 ( 对 0 脑梗 塞) 患者 进行 基础 护理 及辨 证施 护 , 果治 愈 1 例 , 结 8 显效 3 例 , 1 无效 1 , 例 总有效 率为 9 %。 8 以此说 明在 临床工 作 中 , 用 中西医 采
全 部患 者发 病后 均 有不 同程 度 的神 经功 能 障碍 ,其 中语 言不清 1例 , 9 吞咽障碍 2 例 , 1 肢体偏瘫 9 例。全部病例经中医康复护 8 理 后 , 得较 为满意 的效果 : 均取 根据 Bunt m评价方法 m rnso r 进行 患 侧 上下肢 体功 能分级 , 上肢 肌力 t3 > 级有 3 , 例 下肢肌力 ≥3 级有
虚所 致 1 例 , 7 火所 致 4 例 。结果 显示 : 3 好转 出 院 1 1 , 5 人 死亡 1 2 人 , 院期 间发 生再 次 出血 4人 , 坠床 、 伤 、 疮 、 住 无 烫 压 足下 垂 、 关
生理, 心理 等多方 面 因素影 响 , 因此 护理 干预应该 注重整 体观念 , 从 生理和心 理均 给予患者 适 当的护 理干 预 。 罗春志【J 回顾 8 1 1 】 结 9 例 中风患者 的临床 和护理 资料 , 以分析 总结 。 加 结果 : 在中医治疗
剂, 以免更进 一步耗 伤津 液。 出现尿潴 留时 , 利尿 穴 , 指逐 指压 拇 渐加 压 , 到尿排尽 。 直 口苦 、 干 , 其多饮 水 ; 气虚血 瘀者 的护 咽 嘱 ② 理, 大小便 失禁 时 , 时处 理 大小 便 , 持臀 部皮 肤 清洁 干燥 ; 及 保 如 有 留置导 尿时 , 注意 避免 泌尿 系感 染 , 针灸 肾俞 、 并 足三里 等 穴 , 以助 排尿功 能的恢 复 ; ③风 痰阻 络者 的护理 : 痰液 多时 , 及 时吸 应 出痰 液 , 以免引 起窒 息或 咳 喘 ; 体麻 木 者 , 肢 慎用 热水 袋 , 以免 烫 伤 。且 中风患 者病情 常有反 复 , 于所 有 中风 患者 均应 认真观 察 对 病情 变化 。 召英呶 寸13 中风 患 者进行辨 证施 护 , 中 中经 络 马 6例 其 者9例, 9 中脏腑者 6 例 。 病症 分 : 4 按 风所 致 3 例 , 所致 7 例 , 2 痰 l
中 圄 分 类 号 : 4 /2 8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6-9 9 2 1 ) 0 0 0 — 2 10 - 7 ( 0 12 - 1 4 0 0
中风是 中 医临床 常见 病 、 发病 之一 , 以猝 然 昏仆 , 省人 多 其 不 事, 伴有 口眼 歪斜 , 言 不利 , 身 不遂 , 不经 昏仆而 仅 以喁僻 语 半 或 不 遂为 主症 的一种 疾病 。中风属 于本 虚标 实之证 , 临床 上将 中风 分 为 中经络和 中脏 腑两 大类 , 中经 络者 , 位较 浅 , 病 病情 较 轻 , 一 般 无神志 改变 , 表现为 口眼歪 斜 , 言不 利 , 身不 遂 ,中脏腑 仅 语 半 ; 者 , 位较深 , 病 病情较 重 , 主要表 现为神 志不 清 , 啊僻 不遂 。 病死 其 率 、 残率均 较高 。因而密 切观察 病情 和认 真细致 的护 理显 得格 致
6 例; R A L 8 按 N D 评定 量表 评 定 生活 基本 自理有 2 , 5例 , 生活完 全 自理有 6例 。通过 语 言训练 , 随访 3 , 1 例 患者能 做到 日 年 有 2
常 交流无 障碍 。 惠冰【针对 5 例 中风后遗 症患者 的具体情 况 , 李 a l 6
14 0
内蒙古 中医药
中风病 辨证 施护研 究进 展
曹永 菊
摘 要: 中风是 中医临床 常见病 、 多发 病之 一 , 病死 率、 其 致残 率均较 高。因而密切 观 察病情 和认 真细 致的 护理显得格 外重要 。本文就 近 年辨证施 护 中风 患者 的研 究进 行 综述 。 指 出 : 证施 护 中风研 究 中存 在一 些不足之 处及 相应 的改进 措施 : 缺 乏多 中心 大样 道 均 为单 位 或个 人经 验 总结 , 病例数 较 少 , 分研 究 未设 置对 照 组 , 回顾 性 总结 较 多 , 瞻性研 究较 部 且 前 少: 今后 研 究应 当进 行严 格 的科研 设计 , 守 随机 、 遵 对照 、 法 、 中心原 则 ; 多数 研 究未将 中风 分 为 出血 性 中风及缺 血性 中风进 行 盲 多 ② 研 究, 于疗效 的判 定具有 相 当的影 响 。今 后 的研 究中应分 类进 行研 究 , 于总结和推 广研 究成 果 。 对 刺 美 键词 : 中风 ; 辩证 施护 ; 综述
节强 直 、 肉萎 缩发 生 , 秘结 、 便 闭塞 及 时解 除 , 1 患 肌 大便 小 无 例 者因 此而加重病 情 。护 理效果 好 , 患者 及家 属的满 意度 调查显 对 示, 平均 满意 度达 9 . 4 %。刘萍 { 6 3 1 中 医理论 指导 6 例 中风 患 应用 0
者 的辨证施 护 。其 中 中经络 3 例 , 3 中脏 腑 2 例 。结 果 : 7 治愈 2 6 例, 显效 l 例 , 3 有效 1 例 , 2 无效 9 , 例 无并 发症 发生 。并指 出 , 中 风病情 重 、 病死 率高 、 残率 高的特 点 。 致 故临 床运用 中医理 论指 导
外 重要 。本 文就近年 辨证施 护 中风 患者 的研 究综 述如下 : 采取 功能锻 炼指 导 , 言恢 复指导 。饮食 护理 以及 心理 护理等多 语 1 临床研 究 种 护理措 施促 进患 者 的康复 。结 果 2 例患 者痊 愈 出院 ,9 1 2 例好 白雪 梅【 出 : 阴虚 阳亢 患者 的 护理 , l 】 指 ① 出现便 秘时 , 服缓 泻 转 。 例无 效 。 6 总有 效率 达到 8 . 提 示 中风后遗症 患者病 因受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