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8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小学学段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第3册备课 (泰山2018版)
信息技术备课第三册单位:教师:时间: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打造“自主、合作、探索、高效”的优质课堂为目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变革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制定各项教学指标。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更新最频繁、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
为此,从小学好计算机就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使每个小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的知识特制订计划如下:二、教材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共分六册,本学期四年级学习第二册。
本册分为两个单元:体验图形化编程和指挥机器人行动。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1、操作能力:学习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习常用scraino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习怎样利用scraino软件辅助于实用功能的实现。
2、思维能力:利用常用的scraino软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
3、想象能力:利用scraino软件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
4、创造能力:指导学生利用scraino软件创造出实用的小程序。
三、教学重难点:灵活应用scraino软件编辑程序。
四、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但相信只要想办法就会做的更好。
五、教学措施: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资源的学、主动的学。
2、采取边讲解,边上机实践的原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对于学生操作中的问题,教会学生处理的方法。
4、加强备课,特别是上机课的备课与准备工作。
5、发挥更多的自然优势搞好教学。
6、发挥学生的好动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机操作。
7、利用优生指导差生的方法进行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指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规定。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规范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首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就学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打字、浏览网页、使用常见办公软件等。
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
其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素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学生需要在小学阶段就学会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互联网。
他们需要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学会识别网络中的信息真假,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这些都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
此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思维。
编程思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编程学习,了解计算机程序的基本原理,培养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如何正确地利用信息,如何创造新的信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素养、编程思维和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4.25•【文号】教材厅函〔2018〕5号•【施行日期】2018.04.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材厅函〔2018〕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做好2018年中小学教学用书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1.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相关学科(除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之外)仍使用《2016年义务教育教学用书目录》(教基二厅函〔2016〕12号)公布的教材。
2.实施六·三学制地区,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和七、八年级统一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语文》教材;七、八年级统一使用统编《历史》教材。
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三科教材地区的三年级和九年级使用统编三科教材。
实施五·四学制地区,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和六年级统一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语文》五·四学制教材,初中历史课程起始年级统一使用统编《历史》五·四学制教材。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全部使用统编法治专册教材。
其他年级,可根据《2018年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变动部分)》(见附件)和本地教学实际,确定使用统编三科教材进度。
尚未使用统编教材的年级,应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版本。
3.义务教育一、二年级使用审定通过的增编小学科学教材,三至六年级使用现行教材。
因修订审查工作尚未全部结束,仍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其他版本。
二、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普通高中国家课程各学科仍使用《2011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变动部分)》(教基二厅函〔2010〕20号)和《2009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教基厅〔2008〕6号)公布的教材。
2023年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3年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基础。
教育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网络安全、信息检索和创新思维等。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培养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等。
2. 网络安全与使用:包括网络安全意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良好行为规范等。
3. 信息检索与利用:包括信息的获取、评估、组织和利用等。
4. 创新思维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创新和应用。
5. 信息技术与社会: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方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2.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4. 多媒体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和教具,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评价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2. 项目作业的评价:通过项目作业考察学生的信息检索、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3. 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本文档中所提供的2023年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希望能够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基础。
2018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养成良好习惯主题班会你相信吗??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在印度和泰国,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 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
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
.翁瑶瑶同学回答小象的启示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山村里,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
父亲较有经验,坐镇驾车。
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的眼神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生病没有下山,儿子独自驾车下山。
行至途中,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爹,转弯啦!”这头牛为什么会这样呢?尝试练习1.十指交叉握双手在眼前,看上一眼。
看看哪只手的大拇指压在上面。
松开双手,重握一次,这一次让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压在上面。
你注意到了什么?思考:从这两项练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小结:这是一些简单的行为习惯。
但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至少在动作方面,是按预定程序进行的。
经过有意识的努力,如果我们设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习惯就可以改变。
起初做,我们会感到笨手笨脚,甚至可能做错。
但是,经过接二边三的练习,我们就能形成新的习惯。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
”。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随着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中国也不断发展出新的课程标准,以实现“全面办学、深化教育”的理想。
2018年,中国开发出一套新的课程标准,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一、教育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将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
二、培养方案。
新的课程标准将更加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表达能力及关键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
三、教育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将把作业、实验、讨论、报告等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四、教学管理。
新的课程标准将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它将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也对各地教育工作者、学校和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遵循新的课程标准,正确处理好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指导,以提高综合素质。
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在充满希望和动力的课堂氛围中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同时也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
总之,2018年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为我们的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但是也应该提醒大家,我们必须以更加务实和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不断完善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又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能力的优秀人才。
2018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册教学计划
2018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册教学计划第一篇:2018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上册教学计划2018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打造“自主、合作、探索、高效”的优质课堂为目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变革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制定各项教学指标。
教学目标一、单元分析1.内容要点在第一单元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致力于学生编程思维的培养,按照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和知识技能的逻辑体系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同时也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基于国家层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也应秉承此课程标准,从教材、教法上突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STEM教育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动手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本单元要按照全省德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人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事,如制作节日贺卡、口算题快速测试等小问题入手,通过学生“搭积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图形化编程,通过巧手搭建各种具备不同功能.的“积木”程序,培养学生初步的编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制定算法快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采用的软件是Scraino,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公益类软件。
在第二单元主要运用Scriano与进行交互,认识传感器,搭建风扇,小车等实物。
2.知识结构过程与方法:通过“玩中学”的方式,学习体会图形化编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 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对信息技术的积极体验。
② 加强学科整合,体会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③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从学习习惯上来看,本年级学生遇到问题大都能积极动脑思考,学习风气比较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态度端正,上课专心听讲,学习目的明确,上课积极动脑,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勇于发言,勤学好问,但每班都有几个同学课上学习不够认真积极,对学习要求不高,对电子游戏有迷恋倾向。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2018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术课程标准,将会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教育体系。
此次全面更新的新课程标准将重点放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在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健康及文化的生活习惯。
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使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和文化,增强其责任感和道德感,把中国传统美德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教育部还将提供一整套课程和教学材料,以尊重和推广中国传统价值和美德,以及把中国社会创新发展的传播和弘扬。
二、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育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语文、英语、思想品德与职业技能等能力。
根据新的标准,教学不再以传统的文科和理科学习为主,而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步提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三、突出学生文化表达与沟通能力新课程标准还将重视学生的文化表达和沟通能力,并加强学生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不同文化领域的表达。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课程中开设的文化课程将集中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和时尚文化等,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外语能力。
四、关注学生自我管理和健康习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所重视,要求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部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健康和文化的生活方式的推广和弘扬中受益。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国的教育体系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它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全面发展,强调学生文化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和健康习惯的养成。
改革后的课程标准将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对提高中国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面临着质量提升和发展的挑战,因此,中国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了新的课程标准,以指导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主要着眼于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升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新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
新的标准强调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主张将教育从普通的知识传播转变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习与教学的深入结合。
新的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能够触及未知的领域,更好地利用实践活动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
新的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社会实践、审美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要求,努力让学生发展出复合素质。
为此,新的课程标准建议在学生的综合发展中,增加实践性活动,如体育、公益活动、实验、访谈、讨论和表演,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技能和文化素养。
此外,新的课程标准还要求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
新的标准提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素养,不断深入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科学的研究,提高职业教育的素质。
因此,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进行专业性培训,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最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升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新的标准要求学校要加大投入,建设具有现代特色的学习环境,如图书馆、实验室和网络资源等,以及其他活动设施。
此外,中国教育部还希望通过加强中国的教育宣传活动,提升中国的教育影响力,向全球发出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
总而言之,2018年新的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
新的标准旨在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优秀的学生,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受益终身,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中国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中国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中国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将详细描述中国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参考内容。
1. 早期教育体制的建立(1900-1949年)20世纪初,中国教育体制开始形成,但当时的教育主要由私塾教育和私人学派主导,并缺乏整体统一的课程标准。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有一些区域性的教育标准出现,例如《清文津字解》和《江苏率谱》。
这些标准为后来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2. 新中国成立与基础教育改革(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1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制定全日制小学教材标准的指示意见》,标志着国家开始制定全面的课程标准。
此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和教育文件,为全日制教育制定了基本框架和课程标准。
例如,1951年发布了《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决议》和195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
3. 课程体系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制定(1978-200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
1985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方向,旨在培养素质教育的人才。
1993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确立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框架。
随后,在2001年、2003年和2009年分别发布了三次修订版的课程标准。
4. 科学素质教育的推进(2000年以后)21世纪初,中国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强了对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视。
2001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试行)》,将科学素质教育列为重要目标,并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观念。
此后,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如《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2001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1年)等。
5.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综合素质评价(2004年以后)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并推动学校教育从知识传授为主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当中,伴随而来的是一个新的课程标准,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新要求。
2018年新课程标准旨在加强个人发展、综合技能和素养培养,强化新一代学习者对知识、技能、思维和行为的深入理解,致力于培养出全面、系统、综合的建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018年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包括:
首先,课程内容偏向于实践性的内容,突出实践与学习的关系,提倡经常的活动与游戏,以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
其次,学校的资源有限,课程中需要系统性地并且涵盖全面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全面的知识。
再次,注重任务教学,让学生练习和实践。
老师和学生应多以研讨和分组活动为主,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效果。
最后,强调尊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面临的挑战和改变。
让学生渴望学习,看到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2018年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学习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激发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并能用自己力量去实现。
2018年新课程标准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课程内容和实施范式,在这种新课程框架内,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知识,以及
丰富的实践性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他们学习赋予新的意义,激发其学习热情。
新课程标准可以让教育更加有效、更具创新性,凸显学生素养和技能的强化,促进学生反思和思维的拓展,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取得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建树。
新课程标准将有助于推动新一轮教育改革,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构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社会提供能力支持。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根据教学计划,随着我校各种条件的具备,已作为必修课开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使用北京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一册。
知识点要求:1、进一步学习“画图”软件的操作方法2、熟悉资源管理器,学会使用资源管理器浏览文件和文件夹。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求1、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学会使用简单的软件,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四、教学评价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五、教学措施我校大部分学生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
所以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
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内容安排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第18课使用橡皮擦工具12第19课使用复制粘贴13第20课使用变形工具14第21课绘制曲线图形15第22课绘制特殊效果16第23课绘出国画效果17第24课设计绘画作品18综合实践(一)19综合实践(二)1 10第25课:浏览文件和文件夹1 11第26课:使用计算机中的“库”1 12第27课:操作文件和文件夹1 13第28课:管理文件和文件夹1 14综合实践(三)1 15期末总复习一1 16期末总复习二1 17期末测试1吕振锋2018年2月23日。
2023版小学IT课程在义务教育中的标准
2023版小学IT课程在义务教育中的标准目标本文档旨在确定小学IT课程的标准,以促进义务教育中的IT 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和软件组成,并能够正确使用计算机设备。
- 学生应学会操作常见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如Windows、Microsoft Office等。
2. 网络和互联网应用- 学生应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共享,并了解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基本知识。
- 学生应学会使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网络工具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3. 编程与创意- 学生应学会基本的计算机编程概念和算法思维,能够使用简单的编程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 学生应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计算机编程实现创意和创新。
4. 多媒体技术应用- 学生应学会使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编辑工具进行创作和编辑,并了解版权和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 学生应了解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娱乐和传媒等。
教学方法1. 实践操作- 课程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 学生应有机会在计算机实验室或使用个人电脑进行实践,完成编程任务、制作多媒体作品等。
2. 项目- 课程可以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完成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自主能力。
3. 集体讨论- 课程应鼓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来提升理解和思考能力。
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评估学生的情况。
-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完成作业要求。
2. 项目成果- 学生可以通过项目成果来展示他们的成果和技能水平。
- 项目成果可以是编程作品、多媒体作品等。
3. 考试评估- 适当的考试可以用于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考试内容应涵盖课程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2018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小学学段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2018版的初中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2018年,国家发布了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旨在推动国家教育全面发展、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升学的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职业能力。
2018新课程标准基于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课程实施的通用性内容,以及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等。
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灵活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参与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升学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校全面实施七大学科的新课程,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
在新课程中,每一门学科都增加了新的主题,并强调了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习惯养成、实践学习、课后指导和辅导。
在理论知识部分,既要重点讲解核心知识,又要把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对于技能训练,新课程标准主要强调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信息技能、分析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
习惯养成,新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实践学习,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大胆创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实践、调研活动、实验等学习活动,以拓宽视野、丰富经历,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潜能,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创新思维。
另外,课后指导和辅导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开展系统而有效的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有效性,以达到及时反馈、有效改进的效果。
通过2018新课程标准,鼓励学校改革、创新,把学生成长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期达到学生学习更好、发展更快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8年版]
普通⾼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8年版]普通⾼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录⼀、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性质 (3)(⼆)基本理念 (4)1.坚持⽴德树⼈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4)2.设置满⾜学⽣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的个性化发展 (4)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撑学⽣信息素养的发展 (4)4.培育以学习为中⼼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4)5.构建基于学科核⼼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5)⼆、学科核⼼素养与课程⽬标 (5)(⼀)学科核⼼素养 (5)1.信息意识 (5)2.计算思维 (5)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5)4.信息社会责任 (5)(⼆)课程⽬标 (6)三、课程结构 (6)(⼀)设计依据 (6)1.以⽴德树⼈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6)2.按照普通⾼中课程⽅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6)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6)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特征 (6)(⼆)结构 (6)(三)学分与选课 (7)四、课程内容 (7)(⼀)必修课程 (7)模块1:数据与计算 (7)【内容要求】 (7)【教学提⽰】 (8)【学业要求】 (8)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9)【内容要求】 (9)【教学提⽰】 (9)【学业要求】 (10)(⼆)选择性必修课程 (10)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0)【内容要求】 (10)【教学提⽰】 (11)【学业要求】 (11)【内容要求】 (11)【教学提⽰】 (12)【学业要求】 (12)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3)【内容要求】 (13)【教学提⽰】 (13)【学业要求】 (14)模块4:⼈⼯智能初步 (14)【内容要求】 (14)【教学提⽰】 (15)【学业要求】 (15)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15)【内容要求】 (15)【教学提⽰】 (16)【学业要求】 (16)模块6:开源硬件项⽬设计 (16)【内容要求】 (17)【教学提⽰】 (17)【学业要求】 (18)(三)选修课程 (18)模块1:算法初步 (18)【内容要求】 (18)【教学提⽰】 (19)【学业要求】 (19)模块2:移动应⽤设计 (19)【内容要求】 (19)【教学提⽰】 (20)【学业要求】 (20)五、学业质量 (20)(⼀)学业质量内涵 (20)(⼆)学业质量⽔平 (20)⽔平1质量描述 (21)⽔平2质量描述 (21)⽔平3质量描述: (22)⽔平4质量描述: (22)(三)学业质量⽔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23)六、实施建议 (23)(⼀)教学与评价建议 (23)1.教学建议 (23)(1)领会学科核⼼素养内涵,全⾯提升学⽣信息素养 (23)(2)把握项⽬学习本质,以项⽬整合课堂教学 (24)(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式,加强学⽣探究性学习 (25)(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25)(1)评价的原则 (26)(2)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7)(⼆)学业⽔平考试命题建议 (29)1.学业⽔平合格性考试 (29)2.学业⽔平等级性考试 (29)3.命题建议 (30)(1)关注品徳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0)(2)以考查学科核⼼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 (30)(3)围绕学科核⼼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发展,突出能⼒考核 (30)(三)教材编写建议 (31)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31)2.教材的内容选择 (32)3.教材的内容编排 (33)(四)地⽅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33)1.关于师资 (33)2.关于基础设施设备 (34)3.关于教学资源 (34)附录 (34)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素养⽔平划分 (34)(⼀)学科核⼼素养内涵与表现形式 (34)1.信息意识 (34)2.计算思维 (35)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35)4.信息社会责任 (35)(⼆)⽔平划分与描述 (35)素养1:信息意识 (35)素养2:计算思维 (36)素养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36)素养4:信息社会责任 (37)附录2 项⽬教学案例 (38)“使⽤灯语交流信息”项⽬活动 (38)【学科核⼼素养】 (38)【内容要求】 (38)【学业要求】 (38)【情境设置】 (38)【项⽬主题】 (38)【项⽬活动】 (38)【拓展思考】 (39)【项⽬实施说明】 (39)【课时建议】 (39)⼀、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产⼒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柱和⽹络强国的战略⽀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小学学段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 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 学时,建议102 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 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
(2)学会用 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
(4)了解 LOGO简单编程。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完美WORD格式解读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 双衔接" ,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学段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 /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巩固兴趣初中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 " 玩中学" 做中学" 。
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
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
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
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解读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