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发展报告——协同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一、背景介绍京津冀城市群是指北京、天津、河北省内的一部分城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群之一。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核心城市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城市群自2014年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发展规划之一,以推动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和重大规划,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为实现协同发展目标,需要制定有效的发展路径,同时应针对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开展具体的协同发展规划。

二、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现状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京津冀城市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邻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地理优势为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 气候和资源条件京津冀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区域内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

这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

3. 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人口集聚、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紧密,但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也影响了协同发展。

4. 环境问题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特别是雾霾问题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地区内存在的污染和生态问题,是限制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如何通过协同发展路径,促进区域内各城市的协同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分析1. 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规划和布局是协同发展的基础。

各城市的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合理的城市网络,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的交通联系十分紧密,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至关重要。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面将列举一些主要成效:
一、交通互联互通
随着京津冀地区快速发展,交通成为了影响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京津冀地区加强了交通的互联互通,建立了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大大方便了人员、物资的流动,也为地区的商业贸易、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二、产业协同创新
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也成为了近年来的重点工作,地区内的企业之间加强了合作,共同研发、生产,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附加值。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地区内企业的协同创新效果明显,有效提高了地区整体经济水平。

三、生态环境联动保护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地区间加强协调,共同推进生态环境联动保护,加强环境监管、治理,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扶贫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四、人口流动和城市规划
京津冀地区人口流动较为频繁,为此,地区加强了人口流动的管理和服务,推进了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了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动,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便利的城市生活。

总之,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交通、产业、环境、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为整个地区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专项指南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专项指南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专项指南1.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首都地区城镇化方向与路径研究2.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研究3.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4.京津冀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研究5.京津冀商贸流通服务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研究6.基于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的京津冀制造业集群转移与升级路径研究7.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研究8.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河北省产业园区政策对接京津研究9.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首都地区城镇发展突出问题研究10.京津冀区域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及机制研究11.京津冀区域城市协同发展研究12.京津冀区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13.京津冀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估14.京津冀区域金融业竞合态势及协同发展研究;15.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平台构建16.京津冀区域产业链条与金融服务策略研究17.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风险管理研究18.京津冀农业灌溉效益分摊系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19.京津冀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

20.不同农业土地利用地下水消耗过程及其差异性研究;21.京津冀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研究;22.京津冀农业水资源协同管理研究;23.京津冀主要作物灌溉供水时空最优分配方案研究。

24.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功能整合研究;25.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效果研究。

26.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聚集区现状调查、发展潜力及承载力研究27.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及制约因素研究28.京津冀三地产业共同升级策略研究29.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30.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与区位选择研究31.京津冀产业协同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研究32.京津冀人口优化配置研究33.基于京津冀人力资源一体化的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研究34.京津冀协同背景下京津冀劳务协作研究35.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思路36.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37.京津冀地区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38.京津冀产业投资效率的比较研究39.京津冀区域营商环境比较研究40.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驱动力研究41.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平台共享机制研究42.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金融如何支持北京非核心产业疏解4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北京贫困带的消解44.京津冀制造业与区域资本配置效率比较研究45.京津冀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研究46、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平台共享机制研究47、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工业企业创新研究48、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需要解决,并且需要明确发展方向。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区域协同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区域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明确发展方向。

包括加强产业合作、拓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路径。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重要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和未来展望。

2. 正文2.1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构建更加协调高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配置和互补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京津冀地区相邻紧密,交通便利,一体化发展可以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经济整体效益。

京津冀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实现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仅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

(二)产业结构失衡京津冀三地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地产业间的协同合作。

从表2可以看出,2007—201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产值呈现明显的“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并且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第一产业从2015年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对北京的经济发展起到表11997—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指标演化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现状及动力机制研究刘晓萌,刘妮雅,胡叶星寒,丁利杰(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071051)摘要: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产业空间布局失衡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现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失衡原因,主要有区域性协调机制不足;要素配置不合理;协同创新能力差;公共服务不均等。

并研究了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1)06-0106-04收稿日期:2021-03-16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Q201019)作者简介:刘晓萌(1982-),女,河北保定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刘妮雅(198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胡叶星寒(1983-),女,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丁利杰(1990-),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首批试点就包括了京津冀地区,战略要求京津冀地区联合环渤海地区实施区域合作,共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产业和人口布局优化,提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进行了近四十年,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境,尤其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合作成果,还有明显的差距。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报告范文一、现状分析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协同发展区域。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区域之间的竞争和相对独立发展导致的不协调问题,京津冀地区在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挑战。

二、经济发展1. 高端产业集聚: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高端制造业企业,如华为、小米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 区域协同:京津冀地区通过建设高速铁路和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体化的市场。

三、环境保护1. 治理雾霾:京津冀地区雾霾问题长期存在,但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投资和政策支持,逐渐改善了空气质量。

2. 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实施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四、人口流动与社会保障1. 人才流动: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人才密集的地区之一,吸引了众多高级人才和优秀人才的流动。

这也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创新。

2. 教育医疗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人口流动的需求,京津冀地区加大了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

五、城市规划与建设1. 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地区通过推进“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智能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智能化的城市,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2. 工业园区建设:京津冀地区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端产业,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

六、区域协同创新1. 科技合作:京津冀地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了区域内知识与技术的流动,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

2. 产学研结合:京津冀地区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七、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现代化:京津冀地区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2. 乡村振兴:京津冀地区通过振兴乡村经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协同与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协同与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协同与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旨在推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协同发展。

在这一进程中,产业协同与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协同与合作机制。

一、共建产业协同共同体产业协同共同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产业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在共建产业协同共同体过程中,各地区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完整闭环。

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还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

二、建立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建立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是推动产业协同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各地区可以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活动,共享科研资源和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通过建立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可以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产业链合作与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强产业链合作与协同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地区可以共同打造产业链合作平台,促进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无缝对接,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资源的共享利用。

加强产业链合作与协同可以有效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实现规模效应,推动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构建政府产业合作机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政府应构建有效的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与协同。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措施,引导各地产业间加强合作,推动各地产业的互补发展。

构建政府产业合作机制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协同与合作的深入发展。

五、促进产业要素交流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促进产业要素交流共享是产业协同与合作的重要内容。

各地区可以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要素的交流与共享,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实现要素资源的整合利用。

促进产业要素交流共享可以有效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问题与路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问题与路径研究

商业2.0 管理观察146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问题与路径研究李 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东省青岛市 266500)摘要: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战略。

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入手,分析战略特点,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京津冀协同可持续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路径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沿革本世纪初,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1.产业协同创新京津冀地区不同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活跃度差异较大,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培育了以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能源装备为主导的高端装备产业群,构建了以飞机、火箭、卫星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群,涌现了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企业。

此外,三地间产业对接协作模式日益成熟,以“总部—生产基地”模式和跨区域布局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实现产业升级。

2.科研协同发展科技园区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等地设立分支机构超过6100家,津冀地区与北京中关村共建了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11个协同创新共同体。

京津冀高校院所、创新联盟等主体跨区域组建了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服务平台。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趋势与协同创新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趋势与协同创新格局

Ab s t r a c t  ̄C l a r i f y i n g t h e b a s i c p a t t e r n a n d t r e n d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B e i j i n g — T i a n j i n — H e b e i c i t y c l u s t e r ,n o t o n l y i s t h e b a s i c s t a r t i n g
7 8
中国科 技论坛
( 2 0 1 5年 1 1 月 )第 1 1期
京津 冀 城 市群 发 展趋 势 与 协 同创 新 格 局
王 书 华
( 中 国科 学技 术发 展 战 略研 究 院 ,北 京 1 0 0 0 3 8 )

要 :理 清京津 冀城 市群 的基 本 格 局 和 发展 趋 势 ,是 下 一 步推 进 京 津 冀协 同创 新 战 略 的基 本 出发 点 ,
K e y w o r d s :B e i j i n g — T i a n j i n — H e b e i ;C i t y c l u s t e r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i n n o v a t i o n ;T r e n d s

般来 说 ,科 学 技 术 支 撑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由
格 局及 规 律 性 的 基 本 趋 势 ,是 破 解 京 津 冀 协 同 创 新 的基本 出发点 。
于产 业要 素 的空 间集 聚 与 地 域 布 局 形 态 ,往 往 受 地 区主体 功 能 定 位 和 城 市 ( 群 ) 空 间 战 略 格 局 的 影 响 。因此 ,地 方 实 施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战 略 ,除 探 讨产 业技 术 层 面 、制 度 层 面 的 创 新 内容 之 外 ,需 明 晰 国家或 地 区经 济 在 地 域 空 间 上 的 基 本 格 局 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相邻,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河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在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逐步向津冀地区转移,如部分制造业、批发市场等。

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建设了一批产业承接园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天津则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北京和河北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三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例如,京雄城际铁路、京张高铁等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方便居民出行。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同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推进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京津冀地区也在逐步推进一体化。

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办医等方式向津冀地区辐射,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虽然产业转移和承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产业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摘要】这篇文章通过基于推拉理论视角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探讨了推拉理论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应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路径探索和政策建议。

在总结研究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这篇研究,可以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 产业协同发展, 推拉理论, 研究, 政策建议, 现状分析, 问题, 路径探索, 结论, 展望, 局限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水平与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不相适应。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跨界融合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与实质。

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对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有必要开展基于推拉理论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探索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核心,通过对基于推拉理论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集聚区,其产业协同发展对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均衡、产业协同不够紧密、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路径和方法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路径和方法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路径和方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是指京津冀三地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上共同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的路径和方法,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路径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来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需要进行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确定各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其次,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盟,共同开展创新研发和技术转移。

最后,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路径二:建设创新基地和园区为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需要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和园区,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科研和创新环境。

首先,要依托京津冀各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创新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提供创新资源和技术支持。

其次,要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和项目,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最后,要加强园区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办公场所和生活配套服务,吸引企业和人才落地。

路径三: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交流合作、科技创新项目合作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实现。

首先,要加强三地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难题。

其次,要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项目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最后,要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引进,鼓励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实现技术共享和共同成长。

方法一:政策协同和政府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创新产业合作需要政策的协同和政府的支持,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首先,要制定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产业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合作。

其次,要加强三地政府间的协商和合作,形成统一的政策导向和合作机制。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三)围绕京津冀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整体产业链
京津冀各地区应凭借自身的创新资源和区位功能优势,在汽车、石油、电子信息、冶金、制造等领域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以加快促进区域的产业协调发展。北京拥有在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的集聚优势,应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信息等这些较高层次的产业。天津在港口方面具备优势,应充分发挥金融、物流产业的辐射能力,凭借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物流产业等。河北在传统产业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抓住北京和天津两地区产业大量转移的机遇,顺利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同时,促进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
(三)区域自主创新水平相对较低且差距大
相比国内外先进地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内缺乏传统产业升级技术以及在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而这些都是创新力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同时,在资源流动共享、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功能定位等方面,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主要表现为京津周边一些地区的技术承接能力较低,科技成果大多流向区域外,比如2013年,北京流向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合同约为72000项,而流向京津冀区域内约为59000项。另外,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层次及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特别是京、津、冀区域的科技梯度系数分别约为43.3、5.3、0.2,显然,京津冀三地区的科技梯度水平的差距比较明显,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的科技梯度水平是最低的,天津次之,北京最高,这会导致区域内的科技资源流动和共享程度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产业创新分工、科技资源共享、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京津冀地区科技协同创新不仅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各区域的现实条件约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仍存在科技创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不高、产学研关联互动少、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作者:何恬刘娟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20期[提要]本文论述区域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对京津冀创新资源的分布状况、协同创新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重点阐述京津冀协同创新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并就如何保障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创新;产业技术路线图;协同创新联盟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3年6月6日一、引言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科技的创新,创新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实现区域协同创新不仅能够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京津冀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承担着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核心动力作用,但其一体化进程一直落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探寻通过区域协调创新来实现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进而推进京津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二、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及发展经验(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区域协同创新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主体进行信息、技术、资金和劳务等资源的交流,通过协作互动促进创新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可以说,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及创新要素协同整合的结果。

协同创新这个复杂过程的顺利实现依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各主体之间的有效分工,不同的主体在此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处于关键环节和主导位置,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需求者也是创新的主要受益方,企业为科研机构或高校提供研究项目和一定的研究经费以支持其创新活动;同时,企业与企业间也可以通过合作进行技术研发。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汇聚地,是创新的来源,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原生的素材。

高校、科研机构通过与重点行业和一些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企业的项目、资金支持下进行科技研发活动,以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高校与其他高校间可以通过人才、知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知识、技术的跨区域转移。

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旨在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协同创新,推动三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与意义(一)背景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长期以来,三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

北京面临着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环境压力大等“大城市病”;天津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河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京津存在较大差距。

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二)意义1、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

3、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推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一)交通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1、铁路方面,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线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

2、公路方面,多条断头路、瓶颈路的打通,使得公路交通更加顺畅。

3、机场方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成投运,进一步完善了区域航空运输网络。

(二)产业协同发展稳步推进1、北京的部分非首都功能产业向津冀有序转移,如一些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

2、三地在产业合作方面不断创新模式,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3、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在三地的协同布局逐渐形成。

(三)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加强1、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明显成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

3、共同推进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区域环境。

1、教育领域,通过合作办学、师资交流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

2、医疗方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医疗合作项目增多。

3、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体制机制障碍仍待突破1、三地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存在差异,影响协同发展的效率。

浅谈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对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现状;解决对策1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我国领土总面积中,京津冀的土地面积的比重约为 2.3%,在我国总人口数量中,京津冀的人口数量比重约为8%,在我国经济总量中,京津冀的经济量比重约为12%。

在京津冀区域中,具有非常雄厚的科技力量,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具有非常高的科技研发能力,具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均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不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尚未制定统一的规划设计、超越行政区划的统筹协调机制;第二,京津冀具有比较高的协调发展难度,制定的规划目标,过于追求大而全,存在极为严重的无序竞争现象;第三,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非常大的落差,存在极为严重的产业同构化、同质化问题,同时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割裂问题;第四,产业合作中的密切性偏小,不能高效对接。

针对北京主要行业的配套,主要局限在北京本地,和津冀的合作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第五,周边人口不断聚集到北京地区[1]。

2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2.1 对政策藩篱进行打破,对环境条件进行优化针对完善的区域创新政策法规框架进行构建,对能够对活力进行有效释放、便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法律环境进行营造。

对最后一公里、最先一公里政策进行彻底落实,将政策对接进行有效打通,对不同政策藩篱进行着力破除,对政策落地、政策对接体制机制中的障碍进行彻底消除,必须要将地方保护主义进行坚决打破。

将合作创新作为主要载体,以高效配置、自由流动区域中的多种要素,如资金要素、技术要素等,促使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形成。

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力建设和完善,将行政区划对基础设施的垄断予以打破,尤其是要对京津冀三地全部城市之间的交通一体化进行有效推进,将京津冀区域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如中梗阻问题、断头路问题等[2]。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2017年12月22日,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研讨交流会在石家庄举办,来自京津冀的专家学者、文化企业负责人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围绕“新时代”京津冀文化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未来前景等话题,从总体布局、特色资源、企业实战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上,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更好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不但是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以及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对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过去了两年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协同步伐明显加快。

三地在明确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对接机制;民间组织通过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三地文化产业在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企业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投资合作。

但也要看到,目前京津冀三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做到统一步调、协同发展,三地出台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之间也缺乏沟通和协调,难以形成合力。

一方面,三地都根据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固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各自发展,客观上造成了竞相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等,重复建设形成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较为低端的重复建设导致各地难以携手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产品开发,不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要,而且还进一步分流了对文化产品的有效需求。

还需注意的是,三地文化市场中体制性、行业性壁垒较为突出,文化产品和相关生产要素难以在三地自由流动,行业和企业间的优势难以实现互补,统一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直接影响了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展、面临问题与建议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展、面临问题与建议

一、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最新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实施四年来,京津冀加快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为协同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三省市在共同推动知识创新、共建创新合作平台、科技企业跨区域布局、创新资源流动、科技服务协作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有力支撑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展、面临问题与建议(一)创新改革为协同创新提供动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积极进展。

《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及三省市各自改革试验方案经国务院批复后正式实施。

目前18项改革任务已实施7项,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涵盖103个国家和地区的文献数据近1亿件;京冀积极运用跨地区医药研产分离试点政策,共建北京·沧州生物医药摘 要: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本文全面梳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对接、平台建设、产业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提出京津冀深化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共同体注:本文主要内容根据“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研究”项目提炼编写。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研究”是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项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承担完成。

产业园,允许入园企业沿用北京的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并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在沧州建立直属京外分局,对转移到园区的京籍药企进行异地监管。

国家层面开展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提出符合条件的整体迁移企业所实现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三税地方分成部分,由迁入地和迁出地五五分成。

该办法踏出了破除跨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间财政收入利益藩篱的第一步。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京津冀范围内纳税人办理跨省(市)迁移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简化京津冀范围内纳税人跨省(市)迁移手续,打破京津冀区域间税收征管壁垒,为企业跨区域合理流动提供便利。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比较分析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比较分析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比较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不断推进,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氛围逐渐浓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北京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聚集了大量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

天津以制造业和海洋科技为主要特色,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河北则以资源型经济为主,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京津冀三地之间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各地政府也积极推动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

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各方合作共同推动着该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的不断提升。

本文旨在对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协同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协同机制、政策对比、合作案例和未来趋势,为提升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提供参考与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协同能力的比较情况,探讨各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劣势和差异,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协同能力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京津冀地区各省市在科技创新投入、创新成果、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和特点,为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比较分析京津冀地区各省市在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建设方面的差异和亮点,探讨各地区在科技创新合作、资源共享、技术转移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构建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协同体系提出建议。

3. 对比京津冀地区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扶持措施,分析其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为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供政策建议。

4. 深入挖掘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合作的案例,分析成功的合作模式和经验,为促进跨地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全面了解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和特点,为提升协同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可从六个方面推进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
推进协同创新首先要找到“短板”和制约。京津冀区域交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超大城市市内轨道交通密度不够,市郊铁路发展不足;交通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断头路”问题严重,铁路和公路单中心放射式明显,城市间缺乏直接运输和微循环;区域机场群、港口群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海港、空港之间也缺乏整合,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多种运输方式间更是衔接整合不够等。 因此,协同创新的思路和路径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整合与对接,通过“联”促进“流”。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实现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力争到2020年实现“五个一体化”:公路网络一体化、交通运输枢纽一体化、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物流发展一体化。二是打通大动脉,完善微循环,加强超大城市市内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实现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互联互通。促进铁路、公路、空港、海港、管道、轨道交通等交通枢纽相互对接,打通断头路,提高交通通达性和和服务水平。三是构建“一小时”交通圈、半小时通勤圈,实现区域公交一卡通、客运服务一票式、货运服务一单制。四是加强区域内国际机场群建设,共同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打造一个区内整体的 “分布式大机场”,优化区内航线布局,建设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中走廊”,逐步形成规模、功能、布局合理的机场体系。五是加强区域内港口群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组建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等港口战略联盟,形成集装箱枢纽港、工业港、能源港和地方港协调发展的区域港口群。六是呼应“一带一路”战略,打造12小时交通圈,加强国际铁路和公路系统与周边国家主要城市的衔接,向西衔接第二欧亚大陆桥。
传统能源难以为继,应在京津冀地区全面推行太阳能入户
预计2015~2050年,京津冀地区年能源消费总量仍将持续增长,依靠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难以为继,必须走多元化的能源发展道路。在确保能源供需平衡的前提下,构建以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主,外购电力为辅,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为补充的多元化、清洁型能源供给体系十分必要。需要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京津冀地区新能源赋存丰富,据统计仅河北省新能源年可开采量就达1.55亿吨标准煤,其中太阳能3000万吨标准煤、陆上和近海风能20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能1500万吨标准煤、地热能9000万吨标准煤。因此,应在京津冀地区全面推行太阳能入户、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核堆供热工程,建成分布式能源发展最发达的地区。
协同的实质是通过推进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产生超越各自功能综合的更大能级。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打破原有秩序,形成创新要素“新组合”,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协同创新与协同发展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以实现协同发展为目的,突破发展壁垒,推动要素和结构“新组合”,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区域协同创新应把握好“三个环节”、实现“四个协同”
201平均水资源量计算,京津冀三地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42.5立方米、119立方米、210.3立方米,京津冀区域为人均170立方米。2013年,京津冀三地人均水资源分别为:118.6立方米、145.8立方米、195立方米,均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极度缺水标准。从供给角度看,北京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4.8亿立方米(2001-2013年),但用水总量在35.4亿立方米左右,用水缺口约10.6亿立方米;天津市正常年景下水资源量约13.8亿立方米,用水总量约22.1亿立方米,用水缺口约8.3亿立方米,主要依靠地下水超采和从周边省份调水来弥补。
京津冀区域连续干旱,降水减少,密云、官厅水库来水锐减。北京城市应急水源地已接近开采极限。自2003年以来,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陆续建成,开采初期地下水埋深在10米左右,开采以来年均下降3—5米,目前埋深超过40米,已接近设计开采值。北京第八水厂水源地取水能力从48万立方米/日衰减到18万立方米/日,衰减60%。城市应急水源地开采以来,周边农用机井50%以上出水不足,严重影响当地农民用水,城乡供水矛盾突出。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每年10.5亿方长江水进京,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缺水矛盾。
协同创新是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根本引擎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肩负着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我国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大历史使命。但是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整体,与世界其他著名大都市区及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产业水平和综合实力存在较大差距,自身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而要实现协同发展,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通过协同创新来开辟发展新道路,开创发展新局面。
区域协同创新,不仅仅指科技协同创新,而是包括微观层面的要素“新组合”、中观层面的结构优化、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内的多层次协同创新。区域协同创新是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的,突破发展壁垒,推动要素和结构“新组合”,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区域协同创新要坚持整体性(目标的统一性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性)、开放性(打破各种壁垒);结构性(促进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集成性(按照集成创新的理念,对跨界的生态建设、交通、产业、城镇、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政策进行有机衔接和优化整合)。
总之,跨省流域协同发展、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都需要京津冀统筹规划、共建共享。
连年超采,地下水位急剧降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达到近3米
北京地下水水位每年以1.1米的速度持续下降,从1999年到2013年已经降了20多米。2012年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年沉降速率超过45mm/a的区域面积达到854平方公里,年沉降速率超过30mm/a的区域面积达到1538平方公里。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依据的水准点失准、路基及桥梁不均匀沉降,增加其建设与运行维护费用,不均匀沉降超过高铁的路基安全限制时,将可能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地面沉降达到近3米。
天津正逐步取代北京成为区域货运中心
蓝皮书指出,2004年到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成的货运量从153777万吨增长到312932万吨,年均增长9.2%,北京、天津和河北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3.0%和13.7%。北京货运总量为负增长,其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所占份额由2004年的20%下降到2012年的8%;铁路、公路货运量所占份额分别由2004年的8%和25%下降到2012年的2%和10%;天津铁路、公路货运量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北京,尤其是铁路货运的地位大大提高;随着河北港口的发展,天津水运货运量所占份额以及增长率均有所下降。
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找准制约发展的障碍或“短板”、发现潜在利益和合作空间、整合资源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四个协同”,即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协同、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的协同、高端协调与地方作为的协同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协同。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影响和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交通设施方面,京津核心区域内设施覆盖力度较大,外围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和北部山区相对较弱,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京津两地的铁路网密度分别为7.78公里/百平方公里和9.2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为5.62公里/百平方公里和7.26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河北则仅为2.98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68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城市群平均水平;在运输强度方面,北京客运强度较高,而天津则货运强度较高;在路网空间布局方面,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向全国放射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这一模式使大量跨区过境交通与区域内短距离交通高度重叠,给各种运输体系造成巨大压力,降低了区域整体运输效率,对北京的交通组织造成很大影响。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口、产业及功能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也是导致超大城市人口过于膨胀、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难以形成多中心城镇格局的重要原因。从更深层次来看,京津冀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是由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过大造成的。北京、天津为中央直辖市,经济发达,财力雄厚,政府有较强的能力供应公共服务,而河北经济实力较弱,财力不足。公共资源配置与现有的“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直接相关,与地方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有关。因此,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创新,应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完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区域功能、区域人口和面积等客观标准,建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务分担与统筹体系。
北京城市水源地库区周边存在几百座垃圾场,八成为非正规式垃圾填埋场
京津冀各大流域水生动物数量明显减少,且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水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并呈加剧趋势。由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线建设相对滞后,水体纳污能力接近极限。以北京市为例,无论是密云水库还是官厅水库,地下水还是地表水水质问题都比较严重。库区周边及水源地存在着几百座垃圾场,垃圾场80%是非正规式垃圾填埋场。当降水后部分垃圾可能随着雨水直接进入地下水造成影响。丰台区域的垃圾场,下面的一处地下水监测,氨氮超标29倍。另外,加油站用了15年以后,也有可能往地下漏,大量的石油再生水对地下水构成一定威胁。农业方面,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已进入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在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背景下推进跨省际的区域一体化,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将创新贯穿到交通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布局、城镇布局以及社会政策等方方面面,通过思想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来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公路强、铁路弱”不利于京津冀区域交通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内城际间交通运输结构单一,各城市间的客、货交流主要由公路承担。从2008年到2012年,公路客运量一直占整个区域客运量的近90%,货运量占70%以上。京津冀区域总面积在21万平方公里以上,结合速度、运力和成本等因素,铁路在150—300公里范围内中短途客货运输应该占一定优势,但铁路运输能力不足,只能分担少量客货运量,加重了对公路的压力。公路运输过分依赖国家高速公路,其他层次公路总量较低,导致高速公路交通量逐年上升,超载超限屡禁不止,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拥堵严重,同时车辆的增加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噪声、粉尘、废气排放等,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