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酸锂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蒋 兵(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有色金属材料的检验和测试工作。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蒋 兵(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长沙 410015)摘 要:介绍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钒的氧化物以及导电高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LiCoO 2在今后正极材料发展中仍然有发展潜力,通过微掺杂和包覆都可使钴酸锂的综合性能得到提高,循环性能大大改善。
环保、高能的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为代表的新型正极材料必将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材料的首选。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三元材料中图分类号:T G146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540(2011)01-0039-04自日本Sony 公司于1990年首先推出以碳为负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产品后,因具有工作电压高、容量大、自放电小、循环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重量轻、体积小等突出优点,目前,其应用已渗透到包括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众多民用及军事领域。
另外,国内外也在竞相开发电动汽车、航天和储能等方面所需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对锂离子电池而言,其主要构成材料包括电解液、隔膜、正负极材料等。
一般来说,在锂离子电池产品组成部分中,正极材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正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最终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性能指标。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探讨。
1 正极材料的选择正极材料在性质上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1)在要求的充放电电位范围,与电解质溶液具有相容性;(2)温和的电极过程动力学;(3)高度可逆性;(4)在全锂化状态下稳定性好。
其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层状或隧道结构,以利于锂离子的脱嵌,且在锂离子脱嵌时无结构上的变化,以保证电极具有良好的可逆性能;(2)锂离子在其中的嵌入和脱出量大,电极有较高的容量,并且在锂离子脱嵌时,电极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不大,以保证电池充放电电压平稳;(3)锂离子在其中应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以使电池有良好的快速充放电性能。
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最新研究进展
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最新研究进展所以,前驱体的结构、制备⼯艺对正极材正极材料作为电池的4⼤核⼼材料之⼀,制约着电池的综合性能。
正极材料能继承前驱体的形貌和结构特点,所以,前驱体的结构、制备⼯艺对正极材料的性能有着⾄关重要的影响。
⽬前三元前驱体材料结构设计的改进⽅向主要包括类单晶型结构、放射状结构、核壳结构和梯度结构等,制备⼯艺的改进⽅向主要为前驱体预氧化⼯艺、间歇式⼯艺、连续结合间歇式⼯艺。
本⽂重点对以上⽅⾯的研究进展进⾏综述。
1、三元前驱体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元前驱体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的原料,决定着最终材料的性能。
前驱体的制备技术主要有溶胶凝胶法、喷雾热解法、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是⼀种常见的软化学⽅法,具有均匀性好、合成温度低等优点,可以实现材料组分分⼦或原⼦级的均匀混合,但也存在⼯艺复杂、成本⾼等缺点。
喷雾热解法将可溶性⾦属盐和沉淀剂在喷雾⼲燥器中进⾏雾化,然后⼲燥,此⽅法合成出的材料颗粒⼤⼩⽐较⼀致,化学成分分布⽐较均匀,⼯艺⽐较简单,容易实现,且耗时短,是⼯业⽣产正极材料的⽅法之⼀。
共沉淀法是前驱体材料的主流制备⽅法,可以精确控制各组分的含量,并且实现组分的原⼦级混合;通过调整溶液浓度、pH 值、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转速等合成⼯艺参数,可以制备不同粒度、形貌、密度、结晶程度的材料。
⽬前,国内外正极材料⼚家主要采⽤共沉淀-⾼温固相法来制备正极材料,即⾸先通过共沉淀法制得前驱体,然后混锂烧结,最终制得相应的正极材料,合成所得的材料通常为若⼲亚微⽶级的⼀次粒⼦组成的微⽶级球形⼆次颗粒。
但⼆次颗粒随着电池充放电次数增加,尤其在⾼电压下,⼀次粒⼦之间的界⾯极易产⽣微裂纹或粉化,提⾼了界⾯电阻,极化增⼤,⼆次球形颗粒内部孔隙多,接触⾯积⼤,副反应增多,产⽓严重,从⽽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恶化。
2、三元前驱体材料的主要合成⽅法2.1结构设计⽅向的合成⽅法2.1.1类单晶结构最早商业化的钴酸锂在脱锂量达到0.5时会发⽣相变导致材料的脱嵌可逆性降低,循环性能劣化。
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李安瑞;王春梅;王一飞;张若楠;宋振浩;苏丹
【期刊名称】《中国陶瓷》
【年(卷),期】2024(60)6
【摘要】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正极材料。
镍钴锰酸锂(NCM)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相对安全等优点
而备受关注。
但阳离子混排、界面副反应、不可逆相变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电池的循环和倍率等性能。
综述了NCM正极材料的结构特点、问题成因,并从掺杂、表面包覆、单晶和浓度梯度结构等角度探讨了其改性研究情况,对其未来研究方向
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2页(P1-12)
【作者】李安瑞;王春梅;王一飞;张若楠;宋振浩;苏丹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省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75
【相关文献】
1.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2.纳米磷酸铁锂包覆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金属掺杂改性及电化学性能
3.报废动力电池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高温氢还原-
湿法冶金联用回收有价金属4.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镍钴铝酸锂的改性方法5.层状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锂离子电池三元镍钴锰正极材料研究现状综述
三元系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摘要:综述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层状Li-Ni-Co-Mn-O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正极材料LiNi l/3Co l/3Mn l/3O其合成方法电化学性能以及掺杂、包覆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三元系正极材料的结果:LiMn x Co y Ni1-x-y O2具有α-2NaFeO2层状结构。
Li原子占据3a位置,Ni、Mn、Co随机占据3b位置,氧原子占据6c位置。
其过渡金属层由Ni、Mn、Co 组成,每个过渡金属原子由 6 个氧原子包围形成MO6 八面体结构,而锂离子嵌入过渡金属原子与氧形成的(MnxCo yNi1-x-y) O2层之间。
在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均有Li+与过渡金属离子发生位错的趋势,特别是以结构组成中有Ni2+存在时这种位错更为突出。
抑制或消除过渡金属离子在锂层中的位错现象是制备理想α-2NaFeO2结构层状正极材料的关键,在LiMn x Co y Ni1-x-y O2结构中, Ni2+的半径( rNi2+=0.069nm)与Li+的( rLi+=0.076nm)半径接近,因此晶体结构会发生位错,即过渡金属层中的镍原子占据锂原3a的位置,锂原子则进驻3b位置。
在Li+层中,Ni2+的浓度越大,则Li+在层状结构中脱嵌越困难,电化学性能越差。
而相对于LiNiO2及LiNi x Co1-x-y O2,LiMn x Co y Ni1-x-y O2中这种位错由于Ni 含量的降低而显著减少。
同时由于Ni2 + 的半径( rNi2 + =0. 069nm) 大于Co3+ ( rCo3+ = 0. 0545nm) 和Mn4 + ( rMn4 + =0. 053nm) ,LiMnxCo yNi1 - x - yO2 的晶格常数有所增加。
由于充分综合镍酸锂的高比容量、钴酸锂良好的循环性能和锰酸锂的高安全性及低成本等优点,利用分子水平的掺杂、包覆和表面修饰等方法来合成锰镍钴等多元素协同的复合正极材料,因其良好的研究基础及应用前景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
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领域的高性能电池。
它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往返迁移,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转换。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许多研究者开始探索新型的正极材料,其中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是一种备受关注的材料。
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主要由三个化合物组成,分别是LiNi0.5Co0.2Al0.3O2、LiNi0.6Co0.2Al0.2O2和LiNi0.8Co0.1Al0.1O2。
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能够稳定地嵌入和脱出锂离子,并且具有较高的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
相对于传统的钴酸锂和钴铝酸锂材料,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能量和比功率,可以为电池提供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高的输出功率。
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加出色的性能。
由于其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稳定性,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可以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的电化学性能,不会出现过早老化或自燃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对于某些特殊领域的电池应用尤为重要,例如电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
除了在普通的锂离子电池中应用,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还可以用于高能密度和快速充放电需求的锂离子超级电容器。
在锂离子超级电容器中,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可以作为正极材料,与高电导率的碳材料负极相匹配,实现快速的充电和放电,同时保证较高的电能密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并非没有缺点。
由于其中含有较高比例的锂离子非闭合失活,并且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与电解液中的阳离子发生反应,导致过早的失活和寿命衰减。
因此,在应用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时,需注意其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镍钴铝氧化物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较高的热稳定性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高性能电池材料之一。
未来的研究将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循环寿命、降低成本和适应多样化的电池尺寸和形状等方面展开。
废旧锂离子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回收研究进展
废旧锂离子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回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治理政策,环保压力与日俱增。
相关研究人员愈发重视开发合适的锂离子电池处理技术和电池部件的回收利用技术,特别是针对地壳中储量较低的元素(如Co、Li等元素)。
在近些年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高度概括,提出3R策略和4H原则,即再设计、再使用、再循环策略和高效、高经济收益、高环境效益、高安全性能原则。
锂离子电池的总造价很大程度取决于正极材料,因此合理、高效地回收废旧电池中的正极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回收引言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质量轻、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因此广泛用于移动电子设备、医疗设备和新能源设备。
但是,随着锂离子电池使用量的增加,锂离子电池也面临着巨大的再循环压力。
目前,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发展迅速,可以减少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很好。
在这方面,必须加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废旧钴酸锂回收的主要工艺LiCoO2在锂离子电池市场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
因此,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LiCoO2的退役量也会随之增加。
同时,考虑到Co是一种稀有元素,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但处理不当会对环境有不利影响,所以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回收和再生废弃的LiCoO2极为重要。
关于从废旧LiCoO2中再生LiCoO2正极材料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了许多。
按照回收结果分为两大类,回收“元素”和回收“材料”。
回收“元素”,即将废旧钴酸锂正极材料通过一系列回收工艺处理后得到的回收产品是含有价金属的离子化合物(如Co3O4、Co O、CoCO3等)。
回收“材料”,即废旧钴酸锂正极材料经回收工艺处理后得到的回收产品是可用于直接装配电池的再生正极材料(如LiCoO2、LiNi x Co y Mn z O2等)。
废旧钴酸锂正极材料回收的主要工艺路线有3种:①湿法冶金工艺,将废旧钴酸锂电池的正极材料进行粉碎并煅烧,然后经过碱浸、酸浸以及萃取等工艺得到有价金属化合物;②火法冶金提取金属元素工艺,主要是在高温熔融状态下通过添加碳还原剂获得有价金属合金,然后结合湿法工艺对其进行分离;③直接再生正极材料工艺,主要是通过添加一定的元素以及包覆材料对混合浆料进行焙烧,在修复废旧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的同时对其进行改性,使得到的再生正极材料满足电池的再次装配要求。
三元系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三元系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三元系锂电池是目前商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锂离子电池之一,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成本等优势,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正极材料是三元系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性能和性质。
本文将对三元系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介绍。
三元系锂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由锂镍钴锰氧化物(Li(NiCoMn)O2)和镍钴锰氧化物(NCM)两种材料构成。
以Li(NiCoMn)O2为例,目前已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型式:层状结构(Layered)、尖晶石结构(Spinel)和沙漠铁酸锂(LFMO),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化学式和晶格结构。
层状结构的锂镍钴锰氧化物(如NMC622、NMC622、NMC811等)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电化学性能,目前已经商业化应用较为广泛。
尖晶石结构的锂镍钴锰氧化物(如NCM811、NCM811等)具有更高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和较好的结构稳定性,但其合成工艺较为复杂,目前正在逐步推广应用。
沙漠铁酸锂结构的锂镍钴锰氧化物在结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方面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但其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除了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钴氧化物(LiCoO2)也是一种常见的三元系锂电池正极材料。
与锂镍钴锰氧化物相比,锂钴氧化物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但其价格较高且含有的有毒重金属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材料也被研究用作三元系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如锰酸镍钴(LiMn2O4)和锰酸锂(LiMnO2)。
锰酸镍钴具有较高的循环寿命和较低的成本,但其比容量较低,目前主要用于低容量应用;锰酸锂具有较高的比能量和较低的成本,但其结构稳定性较差,需要通过改性来提高其循环寿命。
总体而言,三元系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材料和改性方法。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提高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以满足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应用的需求。
锂离子电池正极三元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锂离子电池正极三元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储存和转换方式,已经在电动汽车、移动电子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的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三元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全面的综述,旨在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前景。
本文将简要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正极材料的重要性。
然后,重点分析三元材料的结构特点、性能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综述近年来三元材料在合成方法、改性技术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纳米化、复合化、掺杂等改性手段对三元材料性能的影响。
展望三元材料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锂离子电池正极三元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发展。
二、三元材料的基本性质三元材料,又称为三元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循环寿命等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般化学式可表示为LiNixCoyMn1-x-yO2 (NCM) 或LiNixCoyAlzO2 (NCA),其中x、y、z为各元素的摩尔比例,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优化材料的性能。
高能量密度:三元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这使得锂离子电池在相同体积或重量下能够存储更多的能量,因此适用于高能量需求的电子设备或电动车等领域。
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三元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迁移率,这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稳定性。
其结构稳定,能够在充放电过程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减少电池容量的衰减。
安全性:三元材料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够有效防止电池热失控的发生。
同时,其结构中的元素均为无毒或低毒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作为能量存储和转化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重量轻、体积小、储能量大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成为了当前最常用的电池类型之一。
而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便是正极材料,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性能。
因此,正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种类及其优缺点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中,最常见的是锂钴氧化物(LiCoO2)、锂镍钴铝氧化物(NCA)、锂铁磷酸(LiFePO4)、锂锰氧化物(LiMn2O4)和三元材料LiNi0.33Co0.33Mn0.33O2(NCM)等。
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能和成本等特点,它们的使用也会受到电池的应用领域和终端设备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锂钴氧化物作为第一代正极材料,具有高的储能量和较高的系统电压,但其价格昂贵,含有的钴元素资源匮乏,同时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能也有所欠缺;NCA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和优异的功率性能,并且所含有的材料成分也比较丰富,但其制备成本较高,同时在高温和高电压下易发生失稳和过热等安全问题;LiFePO4的循环寿命长,热稳定性好,同时价格较为低廉,但它的理论储能量低、电导率差,同时在高功率放电和低温放电等情况下其性能明显下降;LiMn2O4具有低成本、高电导率和热稳定性好等优点,但其含有锰元素,易受到水解和氧气氧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循环寿命也不如其他材料长;NCM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优异的耐热性和循环寿命等特点,但其价格较高,同时还存在着容量衰减快和失稳的问题。
总的来说,各种材料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正极材料十分必要。
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新能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锂离子电池在挑战和追求更高性能的过程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也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进。
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的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LIBs)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然而,这种增长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处置和回收。
其中,三元锂离子电池(NCA、NMC和LFP等)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因此,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我们将首先介绍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重点讨论目前主流的回收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技术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还将探讨未来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研究者、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技术的全面理解,并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实际应用。
二、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组成与性质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主要由锂、镍、钴、锰(或铝)等元素组成,这些元素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形成了具有层状结构或尖晶石结构的化合物,如LiNi1/3Co1/3Mn1/3O2(NCM)或LiNi5Mn3Co2O2(NCA)等。
这些化合物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通过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
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其电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方面。
电化学性能方面,废旧正极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充放电性能、高的能量密度和长的循环寿命。
物理性能方面,废旧正极材料应具有一定的结构稳定性,以抵抗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化学稳定性方面,废旧正极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避免在电池使用过程中发生副反应。
然而,随着电池的使用和老化,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会逐渐下降,主要表现在电池容量衰减、充放电效率降低、结构稳定性变差等方面。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进展
三大空间结构 层状结构- LiCoO2, LiNiO2, LiNi1-xCoxO2,Li(Ni,Co,Mn)O2 尖晶石结构-4伏LiMn2O4 与5伏LiMn2-xMxO4 橄榄石结构-LiFePO4以及掺杂衍射物
3、几种主要正极材料存在的基本问题
LiCoO2成本和安全性(动力型锂离子电池)
4、镍酸锂(LiNiO2)
20世纪 80年代 发现
20世纪90年代 掺杂研究 发现Ni-Co二元体系 Ni-Co-Al Ni-Co-Mg Ni-Co-Mn体系
镍钴铝酸锂(LNi0.8Co0.15Al0.05O2)概况
1、性能特点
2、松下18650电池在特斯拉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分析
3、镍钴铝型正极材料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
LiMn2O4敏感的高温性能
LiNiO2与LiNi1-xCoxO2敏感的热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
LiFePO4微量单质Fe或者Fe2O3引起循环过程中的电池微短 路、材料批次一致性与低温性能差 Li(Ni,Co,Mn)O2低压实密度、电极滚压时的二次颗粒破碎
4、基本解决方案
体相掺杂
成功案例: 1、镍钴铝以及镍钴锰体系的研发与应用 2、尖晶石锰酸锂中掺杂铝与5伏尖晶石结构材料的发现 3、磷酸铁锂中掺杂镁
一次单晶颗粒尺寸控制
钴酸锂:15 ~20um 锰酸锂: 8~10um 磷酸铁锂:纳米级 镍钴锰三元材料:4 ~ 6um 层状富锂高锰材料:亚微米 晶粒尺寸控制因素: 1、合成工艺与晶体生长(内在) 2、电极加工性能,特别是振实密度和压实密度(外在) 3、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倍率性能 (外在)
2、表面性质控制
德国巴斯夫和日本户田化学 1000万美元获得授权 主要特点: 高容量>250mAh/g 低成本- Co含量小于10% 需要解决: 倍率问题、 低振实密度和压实密度、产品一致性问题。 →
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高镍三元材料(NCA、NMC等)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代表之一,因其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等优点,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晶体结构、合成方法、性能优化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介绍高镍三元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基本性能,阐述其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优势与不足。
将重点综述高镍三元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固相法、溶液法、熔融盐法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高镍三元材料的性能优化策略,如表面包覆、掺杂改性等,以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等。
本文将展望高镍三元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够为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二、高镍三元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高镍三元材料,通常指的是NCA(镍钴铝)和NMC(镍锰钴)等富镍正极材料,其中镍的含量通常超过50%。
这些材料因其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
高镍三元材料的晶体结构通常为层状结构,属于α-NaFeO₂型六方晶系。
在这种结构中,镍、钴和锰(或铝)离子占据3a位置,氧离子占据6c位置,形成八面体配位。
镍离子因其较高的氧化态(+3或+4)而占据锂层中的部分位置,这有助于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
然而,高镍含量也带来了结构不稳定性的问题,因为镍离子半径较大,容易引起晶格畸变。
高镍三元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高的能量密度,这使得它们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理想选择。
例如,NCA材料的理论比容量可以达到275 mAh/g,远高于传统的钴酸锂(LCO)材料(约140 mAh/g)。
纯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纯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纯电动车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交通工具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作为纯电动车的核心能源储存装置,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纯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经历了三代技术的发展。
第一代是以钴酸锂为正极材料的电池,第二代则是以锰酸锂和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电池,而第三代则是以三元材料为正极的电池。
随着正负极材料向着更高克容量的方向发展和安全性技术的日渐成熟,更高能量密度的电芯技术正在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来看,动力电池行业在正负极材料、电池设计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最新动态和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
这些成果为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解决电池安全性、寿命和成本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也是推动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中应用的重要因素。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政府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和支持政策也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纯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锂离子电池有望在未来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纯电动车与锂离子电池的关联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最重要的动力源,与纯电动车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锂离子电池技术经历了三代发展:第一代以钴酸锂正极材料为主,第二代包括锰酸锂和磷酸铁锂,而第三代则是三元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不断改进,从而推动了纯电动车的市场化和普及化。
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使其成为纯电动车的理想选择。
相比于传统的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能够存储更多的电能,从而延长了纯电动车的行驶里程。
这使得纯电动车能够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减少了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综述1.引言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密度、长循环寿命和无污染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电子设备中。
在电动汽车、能源储存等领域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极材料的性能和结构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和开发更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过程中,正极材料的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以分为三类,即金属氧化物、磷酸盐和硫化合物。
2.1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历史最长,目前已有多种材料应用于商业电池中,如锰酸锂、钴酸锂、三元材料等。
其中,锰酸锂材料具有比较优良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但其容量和循环寿命较差。
钴酸锂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较好的循环寿命,但由于成本和安全性等问题,其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
三元材料是由钴、镍和锰等元素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是目前商业化程度较高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
2.2 磷酸盐磷酸盐材料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磷酸铁锂是目前最为成熟的磷酸盐正极材料之一,具有高循环寿命、低成本和较好的安全性等优点。
其容量和能量密度虽然不及钴酸锂和三元材料,但有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
此外,锂钒磷酸盐、锂铁磷酸盐等磷酸盐材料也得到了研究和应用。
2.3 硫化合物硫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点,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硫化亚铁(FeS)、硫化镁(MgS)、硫化钠(Na2S)等材料均已被研究和应用。
但硫化合物材料的循环寿命、安全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3.1 金属氧化物材料3.1.1 锰酸锂材料锰酸锂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正极材料之一。
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提高锰酸锂材料的性能,如提高其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等。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我们身边的许多电子设备都需要使用充电电池。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已取代了镍氢电池成为主流。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轻量等优点,正逐渐成为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锂离子电池有哪些特点,目前的研究进展如何呢?1.锂离子电池的特点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储存和释放能量的电池。
它的装置通常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组成。
其中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一个关键部分,它的种类和性质不仅影响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还影响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能。
实际上,所有的锂离子电池都存在着安全性的问题。
如果电池压力增加或温度升高,电池内部的电解质会变得不稳定,进而产生反应,并产生热量。
这种反应被称为“热失控”,它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释放,甚至爆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为了应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结构,以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1)新型电解液材料的研究:新型电解液材料的出现可以增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安全性和寿命。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使用具有高离子导电性、低挥发性和高热稳定性的材料来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从而改善了电池的电极分解和过电位成分,同时减少了电池的火灾和爆炸风险。
(2)新型正极材料的研究:目前主要使用的正极材料是氧化钴、氧化锂、氧化镍和氧化铁等。
但这些材料的成本较高,而且难以满足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要求。
因此,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新型正极材料,例如钠离子电池、锰酸锂、三元材料和钴酸锂钫等。
(3)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传统的负极材料是石墨,但它的能量密度不太高。
目前有很多选择,包括钛酸锂、硅、锆、铝等。
(4)新型电池结构的研究: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新型电池结构,例如针尖状电极、多维电极、纳米电极等,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此外,一些人也在研究新型锂离子电池,如锰电池、锌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等。
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最新研究进展
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最新研究进展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是一种广泛用于储能设备和电动车辆的重要电极材料。
它具有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寿命和较低的成本等优势,因此备受关注。
近年来,科研人员们不断进行对其性能的改进和优化,以期进一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本文将综述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材料的改性、表面修饰、结构优化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方面。
一、材料的改性为了提高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人员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材料的改性。
例如,通过钙离子掺杂,可以改善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导率。
研究发现,Ca2+可以进入材料的晶格中,稳定材料结构,提高电子和离子的迁移率,从而显著提高材料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
二、表面修饰表面修饰是改善材料电化学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人员们通过给镍钴锰三元材料进行负载/包覆一些具有高容量和优良电导率的材料,如碳、金属氧化物等,以有效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此外,表面修饰还可以抑制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减少材料的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的损失。
三、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指通过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研究人员们通过控制材料的颗粒大小、形貌和表面形貌等因素,有效地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例如,通过控制材料的晶粒大小,可以增加材料的表面积和离子扩散路径,提高材料的离子和电子传输效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
四、应用领域的拓展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不仅在储能设备和电动车辆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还逐渐拓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在光催化、超级电容器和电催化等方面的应用也引起了研究人员们的关注。
他们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调控其光学和电化学性能,实现了在这些领域中的高效催化和能量转换。
总结起来,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材料的改性、表面修饰、结构优化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不断优化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将进一步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摘要:针对锂离子电池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其能否是实现持续提高性能,主要受限于正极材料。
对此,本文将简要分析正极材料的有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研究进展;正极材料;锂电池引言:锂离子电池以往所采用正极材料,当前在此方面的研究愈发成熟,可依然有一些瓶颈问题无法克服。
面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廉价、新型正极材料的研发,已经成为一大热点研究课题。
一、研究进展分析(一)镍钴铝酸锂三元材料,其所呈现的晶体结构和类似,从属于型空间点群。
类似于,用于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在一定程度上电化学性直接和所含过渡金属相关,当中含量较高的为材料到来更高容量;主要发挥促进材料结构稳定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避免阳离子混排;虽然没有电化学活性,可是依然在材料结构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材料即使循环性能优良,而且当前已经成功运用于到电动汽车产业,目前依旧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处理,比如纯相结构获得难度大、较低的充电效率、不理想的高温性能等。
材料常见的改性方法体现出在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上。
前者基本原理为将现有生产工艺优化,例如搅拌的速度及方式、原材料浓度以及烧结时间等;后者基本原理针对材料实施表面改性、离子掺杂等方法,促进其电子、离子原有的导电能力与传输能力提高,由此使得电化学性能增强。
例如以固相反应进行材料制备,并且能够在表面均匀裹挟保护膜,通过这样的做法,正极材料避免由于和电解液过度接触而出现副反应,在温度是、时,通过检测得到其放电比容量超过,在1C下经过100次循环能达到超过63%的容量保持率。
也有研究人员通过固相低温烧结在纳米材料中掺入F元素,让其一部分用于氧原子的取替,在一定程度上表面离子降低原本含量,让其在高温、高倍率等条件下的循环性能均显著提高。
1.镍钴锰酸锂2.材料用作正极材料,其可以在实际放电中拥有更稳定的结构,一方面避免效应的发生,另一方面拥有更高的比容量高的同时相比成本更低,但存在的不足是电子较低的电导率以及振实密度等。
31、【胡国荣】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镍钴锰(铝)酸锂的产业化进展——中南大学
11/21/2017
报告人: 胡国荣 单位:中南大学
2017年11月18日 云南昆明
新能源汽车
l 预计2020年后,全球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汽 车将步入应用普及的发展阶段
l 预计至2050年,全球将有4400万辆纯电动汽车,内燃 机汽车市场将绝大部分被新能源汽车所代替
钴酸锂的充电电压太高,在电动汽车中使用存在安全风险。因此高电压钴酸锂目前只 能在小型电池如手机电池中使用。 2、在小型数码电池中的应用
由于NCA对湿度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在数码类小型电池中应用时,要求电池市场 环境严格控制湿度,与钴酸锂、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不同,NCA要 求在电池生产全过程均要控制湿度在10%以下,二其他材料目前只需注液工序对湿度进 行严格控制。
11/21/2017
3.3、NCA产业化进展缓慢的原因
(4)NCA的生产原料Ni0.8Co0.15Al0.05(OH)2 早形成胶体,直 至后来采用铝酸钠工艺才解决铝的共沉淀难题。
(5)我国NCA比国外(主要是日本)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 是国内对NCA的生产原料Ni0.8Co0.15Al0.05(OH)2 标准不确定, 直至日本某公司委托国内某公司代工才最终有了标准;
NCA完成烧结工序后最好在干燥环境下进行 粉碎包装,一般要求湿度低于10%。
11/21/2017
5.烧结设备 一般采用密封连续式全自动化辊道窑炉
3.6、NCA材料的应用
1、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NCA 在目前使用电压窗口(4.2-2.75)下,是商业化正极材料中比容量最高的材料,
1C放电条件下可以高达180mAh/g,特斯拉电动汽车采用NCA电池,续航里程高达500公里。 与高电压钴酸锂比较,尽管高电压钴酸锂的比容量可以达到NCA的水平,但高电压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作为当前主流的电池类型之一,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当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和钛酸锂等化合物上。
这些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高的工作电压,但同时也存在着价格昂贵、资源紧缺和安全性能差的缺点。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转向新型正极材料的开发,如锰基氧化物、钴基磷酸盐、钛基氧化物等。
这些材料具有丰富的资源、低成本和良好的安全性能,是未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次,未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循环寿命和提高安全性能三个方面。
在提高能量密度方面,研究人员将重点关注多元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以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和工作电压。
在延长循环寿命方面,研究人员将致力于减少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粒径变化,以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在提高安全性能方面,研究人员将着重于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以降低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型正极材料的开发和现有材料性能的改进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随着材料科学和能源领域的不断进步,相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将为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希望本文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有所帮助,也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为电池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酸锂研究进展1. 材料研究背景锂离子电池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科技、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
而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产品组成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
正极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最终性能,而且正极材料在电池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40%左右。
目前常用的锂离子正极材料有LiCoO2,LiNiO2,LiMn2O4,LiMPOx等。
LiCoO2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层状钴酸锂属六方晶系的α-NaFeO2层状结构,理论容量为274mAh/g,具有工作电压高、充放电电压平稳、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的特点,是最早用于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只有部分锂能够可逆的脱嵌,如果过充将导致容量衰减和极化增大,使其循环性能大大降低。
因此目前实际容量为155mAh/g,平均工作电压3.7V。
同时由于其价格高、容量低、毒性大的特点,极大地限制了其适用范围。
层状LiNiO2理论容量为275mAh/g,实际容量为180-200mAh/g,平均工作电压3.6V左右,具有自放电率低、污染小、与多种电解液有良好相容性等优点。
但是制备困难,材料一致性和重现性差,而且热稳定性和安全性差。
尖晶石LiMn2O4成本低,安全性好,但循环性能尤其是高温循环性能差,在电解液中有一定的溶解性,储存性能差。
而且在高温(50℃左右)下材料相结构极不稳定,导致其容量衰减迅速。
LiMPOx型正极材料主要有LiFePO4,LiMnPO4,Li3V2(PO4)3和LiCoPO4等。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LiFePO4。
其具有充放电平台平稳、比容量较高、循环性能优异、成本较低、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但是充放电平台低,导电性差。
[1,2,3,4]对于镍钴二元复合材料,兼有LiNiO2和LiCoO2的优点,既有较高的理论放电比容量,又有较稳定的层状结构,增强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但这种材料也存在耐过充能力差、热稳定性差、首次放电不可逆容量高等缺陷。
而铝的掺杂可以进一步稳定镍钴材料的结构,明显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的放热反应,使材料循环性能和耐过充性能明显提高。
[4]2. 材料简介2.1 制备方法(1)高温固相法高温固相法是一种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传统方法,一般是先将锂盐与过渡金属化合物按目标产物的比例称重,然后通过球磨等机械方式混合均匀,在高温下焙烧形成目标产物。
朱先军等[5]将分析纯原料LiOH·H2O,Ni2O3,Co2O3和Al(OH)3按一定的计量比分别称量、混合、研磨,预烧后再研磨、压片,于氧气中725℃焙烧24 h即得产物LiNi0.85Co0.10Al0.05O2。
江卫军等[6]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AlyCo0.2Ni0.8-yO2 (y=0,0.001,0.005,0.01,0.03)。
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产物均为α-NaFeO2型层状结构,大小均匀无杂质相。
固相法虽然操作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但是,该法焙烧温度高时间长,浪费能源;混合均匀性差,粒度和形貌难以控制;材料电化学容量有限,性能不稳定,难以保证批次与批次间的一致性。
此外,当合成二元或更多元体系混合物时,机械混合往往不能使多种反应物混合均勾,难以得到符合化学计量比的纯净物,容易引入NiO等杂质相,导致晶体结构存在缺陷,电化学性能不好。
[1,2,3,4](2)共沉淀法共沉淀法制备正极材料的重点主要在前驱体的合成上,可分为常规共沉淀法和改良型共沉淀法(或控制结晶法)。
常规共沉淀法一般是将过渡金属元素元素的可溶性盐配制成混合溶液,再往其中滴入沉淀剂,得到无定形的Ni-Co-M (M=Al,Mn等)氢氧化物前驱体或碳酸盐前驱体。
改良型共沉淀法则是加入氨水或碳酸氧铵等作络合剂,通过控制pH值合成球形Ni-Co-M前驱体。
沉淀经反复沉降以及洗漆后,干燥得到前驱体颗粒,然后将处理后的前驱体与锂源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最后将混合物进行高温煅烧制得目标产物。
常规共沉淀法制备的材料容易团聚,呈片状或多角形,物理性能不好,实用价值不大。
而改良型共沉淀法制备的材料,颗粒大小可控,振实密度高,流动性好,电化学性能稳定,重现性好,但是离子利用率比较低。
[1,2,3,4]谢娇娜等[7]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材料前驱体,然后与LiOH·H2O 混合在700-800 ℃下进行煅烧后得到结构为α-NaFeO2层状结构的球形正极材料LiNi0.8Co0.2-xAlxO2 (x=0.05、0.10和0.15)。
研究发现,铝掺杂促进了烧结,但掺杂过多会导致过度烧结和异形晶粒出现,降低材料性能。
H. Cao等[8]采用常规共沉淀法制备了LiNi0.8Co0.2-xAlxO2 (0≤x≤0.2)正极材料。
W. M. Liu[9]等对共沉淀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氢氧化钠为沉淀剂,氨水为络合剂,过硫酸钠为氧化剂,得到蓝绿色前驱体Ni0.8Co0.15Al0.05(OH)2。
周新东等[10]釆用二次沉淀法合成出正极材料镍钴铝氧的前驱体,具体做法是:先将镍钴过渡金属溶液与沉淀剂、络合剂混合进行沉淀,合成二元氢氧化物,二元氧氧化物沉淀经过过滤、洗漆再重新加入到反应釜中,缓慢滴加铝盐溶液和沉淀剂,进行二次沉淀,合成目标产物的前驱体。
最终合成成品材料的球型度高,振实密度高达3.02g/cm3,且循环性能较好。
伍斌[4]采用共沉淀法合成出球形前驱体后,将前驱体750℃下预处理5h后,再与锂源混合煅烧出正极材料,制备出的材料性能良好。
总的来说,共沉淀法属于原子水平的混合,具有合成温度低,产物组分分布均匀、重现性好等优点,目前已经有公司利用该方法对锂镍钴铝氧材料进行了工业化生产。
(3)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合成过程一般是将较低粘度的金属离子和具有络合作用的有机物进行混合,制成均匀的溶胶,溶胶经缓慢聚合形成凝胶。
在凝胶过程中或凝胶后对其进行成型和干燥,最后将其进行锻烧合成出微米甚至是纳米级的成品。
粉体材料经溶胶-凝胶法合成后,虽然具有元素分布均匀,颗粒较小(可以达到纳米级),粒度分布窄,流程简单且容易控制等优点。
但是,该方法在合成过程中需要消耗过多的有机溶剂原料,成本高,对环境污染大,烧结性能也较差。
同时当对样品进行干燥时,由于溶胶粘度大的原因,需要较长的干燥时间。
基于上述原因,导致合成材料时较低的生产率,较高的成本,很难实现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1,2,3,4]C. J. Han等[11]以丙稀酸为络合剂,锂、镍、钴的醋酸盐和硝酸铝为原料,80℃真空蒸发4h后,在140℃干燥4h形成凝胶,再于500 °C预处理6h,置于氧气流中在800℃焙烧24h获得LiNi0.8Co0.2-xAlxO2(x=0,0.01,0.03,0.05)。
实验表明,随着Al含量的增加,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减小,循环性能提高。
胡晨等[12]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LiNixCo1-xM0.05O2 (M=Al、Mn和Ti),粉末颗粒细小,粒径约为0.3-0.5µm。
在电流密度为1.0mA/cm2,3.0V-4.3V电压范围内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材料LiNixCo1-xMn0.05O2的初始容量较高,LiNixCo1-xAl0.05O2的循环性能比较好。
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各组分比例容易控制、化学均匀性好、粒径分布窄、纯度高、反应易控制、合成温度低等优点,但是原料价格较高、处理周期长,工业化难度较大。
(4)喷雾热解法喷雾热解法指先将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盐按目标产物所需化学计量比配制成前驱体浆料或溶液,然后将液体物料经过雾化、干燥、造粒、分解各过程,得到颗粒状粉体,最后对颗粒进行焙烧得到目标产物。
通过对合成液体物料过程的控制和喷雾分解工艺条件的改变,喷雾热分解法可以合成各种形貌的颗粒。
[1,2,3,4]S.H. Ju等[13]以镍、钴、铝的硝酸盐作原料采用喷雾热解法合成正极材料前驱体Ni0.8Co0.15Al0.05(OH)2,在此基础上合成出的球型成品材料具有高达200mAh/g的放电比容量,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高温性能和倍率性能。
文章同时证明了成品与前驱体之间有较强的继承性。
喷雾热解法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热量和质量的快速转移,制备的材料化学计量比精确可控,且具有非聚集、球形形貌、粒径大小可控、分布均匀、颗粒之间化学成分分布均匀等优点,因而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5)其他方法P. Kalyani等[14]采用溶液氧化法,将各离子硝酸盐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利用尿素作为燃料,400℃条件下进行氧化反应,然后在氧气气氛下750℃焙烧得到成品LiNi0.7Al0.3-xCoxO2 (x=0.0,0.1,0.15,0.2,0.3)。
汤宏伟等[15]将低共熔混合锂盐0.38LiOH-0.62LiNO3与自制前驱体Ni0.8Co0.2-xAlx(OH)2 (0≤x≤0.15)按一定比例混合,经 3 个阶段烧结(200 ℃恒温 3 h、600 ℃恒温 5 h、850 ℃恒温15 h),得到材料LiNi0.8Co0.2-xAlxO2 (0≤x≤0.15)。
不同制备方法对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方法不同,制出的材料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不同的制备方法有各自的优势,比如反应温度低、原料混合均匀、材料制备的重现性和一致性较好、化学反应进度容易控制等,都能合成出层状结构良好的正极材料,但是它们也有相应的弊端,因此,现有的制备方法需要继续研究改进。
2.2 材料性能问题高Ni系正极材料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在于其很难合成具有化学计量比的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相变以及Ni2+占据Li+的3a位置导致阳离子混排,从而造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急剧下降,这些缺点一直制约着它的商业应用[16-17]。
研究表明,通过阳离子掺杂可以改善上述情况,Al的掺杂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适量掺杂的Al以固溶体的形式存在,可以改变Ni系层状材料的晶胞参数,增大c/a,该值显示了材料层状属性,也有研究认为该值反映了阳离子混排的程度;(2)适量Al的掺杂可稳定层状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充放电性能;(3)适量Al的掺杂有利于形成稳定的α-NaFeO2型层状结构,降低锂镍氧的合成难度,可以在空气中合成具有良好的α-NaFeO2型层状结构的材料;(4)适量Al掺杂能有效提高电荷在电极界面间转移,并且能抑制高压循环过程中电荷转移阻抗的增加。
[16,18]制约Ni系层状材料广泛应用的因素还包括其在合成过程中条件较为苛刻,需要氧气气氛才能合成出结构优良的高Ni系层状材料。
LiNi0.8Co0.15Al0.05O2(即NCA)材料在日本、韩国已投入应用,该材料放电比容量大,具有良好的容量性能与倍率性能,但是也存在吸湿性高、循环不够稳定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