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第二课时)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第二课时)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第二课时)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2)

一、引入课题

1、回忆策略

激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是什么策略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在分析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2、引入课题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找到有联系的条件,想先求出什么问题,再联系其余条件求出问题的结果。(板书:条件→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主要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策略

1、理解例题题意。

让学生独立读题,想想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画线段图: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样?(画线段)提问:你知道这里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吗?

引导: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4页,先按条件在图中填一填,再看图和同桌互相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填写后和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教师在线段图上表示)谁能看图把题里的条件和问题说一说?(学生复述条件和问题)

2、运用解题策略

交流:①看图思考,你打算怎样求出红花有多少朵?

②你是怎样想的?

③你准备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交流并理解:可以根据绿花有12朵和黄花朵数是绿花的2倍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再根据黄花的朵数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

3、列式解决问题

引导:想到了先求黄花朵数再求红花朵数,(点PPT)那每一步怎样计算呢?

交流:求黄花的朵数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求红花的朵数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数量关系式)

请大家在书上列式解答。指名说算式,判断,集体口答答句。

追问:你觉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哪一步计算?为什么?

说明:这里关键的一步是先求黄花有多少朵,它是找有联系的条件想到的。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再联系第三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

提问: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

指出:(指线段图)今天的这个问题可以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前两个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再根据黄花的朵数这个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从条件想起,可以很清楚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追问:线段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指出:线段图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辅助作用,用线段图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更直观。

4、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该怎么画呢?(指名回答)

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么想、怎样算呢?想一想,在书上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板演。

交流:要求红花的朵数,你是怎么想的?用了什么策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5、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点PPT)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想想做做1(口头回答)

(1)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出示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出示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

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想想做做2

读题。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指出:弄清楚条件的意思,根据条件就能知道谁最快,谁最慢,所以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很有效的策略。用线段图整理题中的条件来辅助思考,更直观。

3、想想做做3

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这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运用了什么策略呢?

学生列式解答。(完成在书上第75页)

4、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指名说算式和想法。

四、策略总结

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和想法呢?

指出:①在理解题意时,我们可以画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意思,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数量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在分析问题时,可以从条件想起,找有联系的条件,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确定解决问题的过程;

③在列式计算时,还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确定每一步怎样算,正确求出结果。

④在回顾反思时,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检验解题方法是否正确。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是苏教版2014年秋季改版教材的内容,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篇1 巩固应用,进一步内化策略,我在作业纸上设计了一组练习题,并且明确要求学生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理清条件和问题之后再来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到用这种策略解题的好处。 纵观本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学过程中还不够完全放手,例题教学时间有些偏长,导致后面学生做练习时间紧凑,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还应进一步明确核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进一步做到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且要及时抓住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挖掘。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教学反思篇2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是苏教版2014年秋季改版教材的内容,在本课的尝试教学中,我分一下几个步骤展开: 一、读一读——理解题意。本课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表达很

有个性,简单一句话,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都理解得比较透彻。 二、理一理——分析关系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尝试独立分析数量关系,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跟同桌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先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做“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做一做——解决问题 在学生理解题意,理清关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学生有的填表,有的列式,都能正确解决。 四、想一想——回顾反思 通过回顾反思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种策略在解题中的优势。 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读题,分清条件和问题,理解题意;接着就可以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然后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方案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数学组张爱丽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论水平、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对数学教学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传统教育的诟病依然存在,阻碍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发展,其机械、被动学习状态受到批判,于是人们开始改革传统教育,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提出了以解决问题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并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标准提了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因此,我们有必要抓住要点进行突破,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为抓手,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共同提高。 2、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解决问题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解决问题学习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解决问题学习的研究,不再只是对比发现学习与传统教学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而是对发现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发现学习的优势,促进解决问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71~72页的例1,第72~73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充分认识并感受“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 理解题意。 (1)说一说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想一想,哪个条件需要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3)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是什么意思吗? 3.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1)根据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同桌相互说一说。 (2)交流反馈: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3)小结: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像这样从条件想起,根据数量关系确定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自主解答。 (1)选择填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反馈、小结:不同的解答方法,求出的结果都符合题意,解答都是正确的。 5. 过程回顾。 (1)回顾一下,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是从哪里开始的? (2)总结: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先读题,边读边想,分清条件和问题,理解每个条件、问题的含义。接着就可以从条件出发,做出安排和打算,然后列表或列式找出答案。像这样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联系旧知,丰富体验 1. 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1)“从条件想起”这个策略咱们是第一次用吗?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2)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3)小结:其实我们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从条件想起”,“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策略。 2. 教学“想想做做”第2题。 (1)读题,怎样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下落高度的一半”? (2)学生独立解答。 (3)反馈、检验: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一半吗? 四、练习运用,加深感悟 1.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 (1)你能根据题意在图中做出标记吗? (2)展示交流:你是怎么确定芳芳和兵兵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的? (3)回顾:题目中画出的示意图也是条件的一部分,我们要仔细看图,读图,用图,边看边想,就能充分利用所有已知条件,顺利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十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1:画一个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 (1)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延长2厘米,宽不变,画出变化后的长方形,并用红色水笔描绘出它的周长,用黑色水笔涂出面积增加的部分。(2)再将这个长方形的宽缩短2厘米,长不变,画出变化后的长方形,并用红色水笔描绘出它的周长,用黑色水笔涂出面积减少的部分。(3)再将这个长方形的长延长1厘米,宽增加2厘米,画出变化后的长方形,并用红色水笔描绘出它的周长,用黑色水笔涂出面积增加的部分。 答: 宽3厘米 例2:一块长方形花圃,如果长减少6米,面积会比原来减少48平方米;如果宽增加4米,面积会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能算出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注意:本题叙述的是同一块花圃面临两种不同变化的结果,应该分别画图,再综合信息,分析题目各条件之间的关系解答。

分析:先看长方形花圃的第一次变化:(详见图①) (1)涂色部分的面积是48平方米,该长方形的一条边是6米,可求出另一条边的长,也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再看长方形花圃的第二次变化:(详见图②) (2)涂色部分的面积是48平方米,该长方形的一条边是4米,可求出另一条边的长,也就是原长方形的长。 解:原长方形的长:48÷4=12(米) 原长方形的宽:48÷6=8(米) 原长方形的面积:12×8=96(平方米)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96平方米。 例3:兵兵和军军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兵兵每秒跑4米,军军每秒跑6米,经过40秒,两人首次相遇,跑道长多少米(请用两种方法计算) 注意:正确理解题目中所说的“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并在途中正确表达。 分析: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而行,40秒后相遇,相当于两人合作跑了一整圈跑道的长度。 (详见图③)画图整理: 假如把这个环形跑道从相遇点处断开拉直,原问题就变成直到上行走的问题。(详见图④) 兵兵和军军两人同时从o点反向跑步,已知兵兵每秒跑4米,

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画图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课前黑板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生齐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能够从无声的语言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了解信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真观察”。 (评析:教师能够从课堂的一个小细节入手,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处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看看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一、呈现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小猴吉吉家的果园丰收了,吉吉帮妈妈摘桃但是遇到了问题,想帮助它吗?(课件出示) 出示课本第71页的改编题 (评析:将课本的案例进行了改编,把问题置于一个更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中,活泼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分析例1 师:同学们默读题目,找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条件是: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题是: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我们把找到的条件摘录下来(课件按照顺序出示) 师:你觉得要想解决题目的问题,哪个条件非常关键?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很好,这表明了2个量之间的关系。那我们该如何将这句话说的解释得更容易明白呢?(评析: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并加以解释,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分析题目的方法,学会整合信息,为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1)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

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反思 木镇镇中心小学李铜祥 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 一、从提问导入,初步感受策略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二、比较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低估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在解决例题和想想做做第2题时,都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有含义的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和“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理解这两个已知条件的含义的,所以我应该在理清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应该会说到从哪个条件得到什么等等,这样更能体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视了列表、画图辅助方法优势的渗透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本节课还渗透了列表,画图等多种方法辅助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解决完例题后,指名让学生上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列表这一方法,学生只是在运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之后把每天摘桃个数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没有体现出列表这种方法的优势,所以这里我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内容等等,让学生明白列表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时,由于教材中已经提供了18个圆圈,学生很快根据条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算式的方法再解决一遍时发现较多学生有困难。其实这里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画图方法优势的好机会,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应该适时地总结:有的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不尽人意的环节较多,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突出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

苏教版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 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用列表、画图、列式的方法整合题目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条件出发”的策略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数学思考: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信息提取、发现问题、画图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推理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策略的价值,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运用“从条件出发”来分析数量 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运用“策略”来解决实际的相关问 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作业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积淀素养 课前黑板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呢? 生齐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能够从无声的语言中了解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而了解信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真观察”。 (评析:教师能够从课堂的一个小细节入手,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处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看看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一、呈现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小猴吉吉家的果园丰收了,吉吉帮妈妈摘桃但是遇到了问题,想帮助它吗?(课件出示) 出示课本第71页的改编题 (评析:将课本的案例进行了改编,把问题置于一个更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中,活泼生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分析例1 师:同学们默读题目,找找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条件是: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题是: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师:我们把找到的条件摘录下来(课件按照顺序出示) 师:你觉得要想解决题目的问题,哪个条件非常关键? 生: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很好,这表明了2个量之间的关系。那我们该如何将这句话说的解释得更容易明白呢?(评析:让学生寻找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并加以解释,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验到分析题目的方法,学会整合信息,为解决问题铺路搭桥) 生1:我想的是,以后每天都比第一天多摘5个。 师:大家同意吗?他是意思是第二天、第三天都比第一天多摘5个……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又比第二天多5个……. 生3: 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就是第二天的 ,第二天的加上5就是第三天的……师: 刚才第一位同学你同意吗?(同意,师微笑点头示意坐下)按照后面这两位同学的意思,说明参照物是不断改变的, 符合题意,有道理!就按照你们的意思办. 师(板书: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师:条件分析好了,咱们该怎么入手去解决呢? 要求第三天要先求什么? 生:第二天摘的个数. 师:求第二天要用到什么条件呢? 生:要用到第一天的天数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5个. 师:怎么列式呢? 生:第二天是30+5=35(个) 第三天是:35+5=40(个) 师:大家帮他验证下是否可行? 生:35比30多5个, 40又比35多5个,证明他的做法是可行的. 师:课本上还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列表和填算式,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在书上.然后我们把成果展示给大家一起分享!同桌遇到了问题还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师:这位同学请说说你列表的答案是根据什么得到的呢? 生:根据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我得到了第二天的,又根据第二天的个数和这个关键条件求出了第三天的……. 师:你很会分析题目,知道组合条件.. 师: 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列算式”同学的成果。(师对照结果让同学们验证是否答案是否正确) (评析:学生在三年级是一次接触策略,无论是列表还是列式,可以说都是初步的尝试和体验,教师没有强加学生选择某种策略,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不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部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球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集合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这里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就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要画得比黄花的线段怎新条件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这样从条件想起,以很清楚地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那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 你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2.回顾反思收获。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了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用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先根据前两个条件

求出黄花有多少朵这个新条件,这是解决问题关键的一步,这样才能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二、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说第(1)题的条件。 你能根据条件提出哪些问题?(板书问题) 这里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相的引导: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呢? 三、策略总结 互相讨论一下,说说是怎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四、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i题的问题,第3题和第4题。 你是根据什么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 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年级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1、已经两个数的和(即两个数一共是多少),两个数的差(即一个数比另一个 数多多少),求这两个数。(线段图记在头脑里) 对应书本48页例1 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个各有邮票多少枚? 线段图: 解法:①(和-差)÷2=小的数小的数+ 差=大的数 ②(和+ 差)÷2=大的数大的数-差=小的数 (注:3个以上的数也是这样的道理,就是想办法使它们一样多,然后同理可求)2、已经两个数的和(即两个数一共是多少),大数拿8个(假设)给小数,这 样两个数一样多,求这两个数。(线段图记在头脑里) 首先明确:大数拿8个给小数是大数比小数多8个吗?不是,大数应该比小数多2倍的8个(也就是多2×8=16个),只有这样拿8个给小数,自己还有一个8,两个数,才会一样多。(请注意和两个数的差区别开来) 对应书本53页练习题10 张宁和王晓星一共有画片86张。王晓星给张宁8张后,两人画片的张数同样多。两人原来各有画片多少张? 线段图: 解法:一、①(和-2×8)÷2=小的数小的数+16(注意不是加8)=大的数 ②(和+2×8)÷2=大的数大的数-16=小的数 二、倒推法先假设大数已经拿8个给了小数,两个数已经一样多了 总数÷2=平均数 小数变成平均数是因为得到了8个,要求原来的,那应该把8个减去 平均数-8=小数 大数同理应该加上8个 平均数+8=大数

3一个数是另外一个数的几倍(假设7倍),把大数拿一些给小数,这样两个数一样多,应该先画出线段图,看大数应该拿多的倍数的一半(如果多6倍,那么应该拿给小数的应该是3倍),两个数一样多,再看一半倍数所对应的量是多少个,从而先求出一倍的量(一般情况下是小数),再求出大数 对应书本52页练习题3 一个双层书架,上层书的本数是下层的3倍。如果从上层搬60本到下层,那么两层书的本数正好相等。原来上、下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线段图: 4、已知长或宽增加了多少米,面积就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求现在或原来的面积。对应书本50页例2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首先应该能够熟练的画出示意图 可以先根据增加的面积和长或宽增加的米数,先求小长方形的长或宽(也就是原来图形的宽或长),然后再考虑求什么的面积,可以根据面积公式直接求或 图形间的面积关系间接求,方法要灵活多变。 5、已知长或宽减少了多少米,面积就减少了多少平方米,求现在或原来的面积。对应书本51页的练一练 首先应该能够熟练的画出示意图 可以先根据减少的面积和长或宽减少的米数,先求小长方形的长或宽(也就是原来图形的宽或长),然后再考虑求什么的面积,可以根据面积公式直接求或图形间的面积关系间接求,方法要灵活多变。 苏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一桶水有8(),一瓶饮料有250()。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3.纯数学。纯数学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 二、特殊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 1.列表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

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替换的策略。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3)抓住替换的关键,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4.转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

苏教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一、从提问导入,初步感受策略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二、比较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三、低估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在解决例题和想想做做第2题时,都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有含义的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和“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理解这两个已知条件的含义的,所以我应该在理清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应该会说到从哪个条件得到什么等等,这样更能体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四、忽视了列表、画图辅助方法优势的渗透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本节课还渗透了列表,画图等多种方法辅助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解决完例题后,指名让学生上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列表这一方法,学生只是在运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之后把每天摘桃个数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没有体现出列表这种方法的优势,所以这里我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内容等等,让学生明白列表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时,由于教材中已经提供了18个圆圈,学生很快根据条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算式的方法再解决一遍时发现较多学生有困难。其实这里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画图方法优势的好机会,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应该适时地总结:有的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不尽人意的环节较多,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突出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完整版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 策略练习一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一 姓名 一、计算下列各题: 252÷63=395÷79=641÷34=458÷26=465÷25=265÷27=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小磊逛了一天书店,买了3本工具书,10本连环画,8本故事书。已知每本工具书售价 18元,每本连环画售价3元,每本故事书售价5元。先根据下面的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1)买工具书和故事书一共用去多少元? 2、西藏路小学三年级有8个班,每班48人,四年级有9个班,每班46人。这个小学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个小组,篮球队有3个小组,田径队有6个小组,已知乒乓队每组8人,篮球队每组12人,田径队每组14人。请根据下面问题先列表再解答。(1)乒乓队和篮球队共有多少人(2)乒乓队比篮球队少多少人(自己列表解答) 4、要想山川秀美,要进行植树种草,小红家种了5行菊花,8行牡丹和4行月季,菊花每行6棵,牡丹每行7棵,月季每行5棵,菊花和牡丹共种了多少棵牡丹比月季多种了多少棵?(自己列表整理再解答) 3、小明到超市买了一箱12瓶的可口可乐,共花去36元,照这样计算,买5箱要花去多少钱? 4、琦琦做口算题,8分钟做了96道,照这样计算,她5分钟做了多少道如果要做84道,需多少分钟 5、学校买来一批体育器材,32元一个的篮球14个,18元一个的足球8个。共用去多少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二 一、计算下面各题:

40×(276÷6)56+53×2025÷5×496×10÷96×1075+225÷5 二、竖式计算。 358÷52=★601÷29=400÷47=734÷18=★720÷50= 三、解决问题:(先整理条件再解答) 1.第一小组12名同学一学期共收集废纸60千克。照这样计算,全班47人一学期能收集废纸多少千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4小时行了200千米。照这样计算,这辆车6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8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3.张师傅工作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生产零件50个,王师傅工作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生产零件36个。两人一共生产零件多少个? 4.城北小学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五年级有5个班,每班48人,六年级有5个班,每班50人。四年级比六年级少多少人五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5.同学们从那家劳动,王刚4次一共搬了20块砖。照这样计算,他接下来又搬了3次,又搬了多少块砖? 6.一个汽车修配厂原来做52个零件用刚才936克,技术革新后,做46个同样的零件只用刚才736克。现在做一个零件比原来节省了刚才多少克?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三 一、递等式计算: 480÷6×4518×(507-448)735÷7+240142+58×5 二、竖式计算: ★3800÷400=419÷22=162÷27=279÷48=★416÷52= 三、解决问题:(先列表整理条件再解答) 1.三江电厂运来一批煤,如果每天烧煤30吨,可以用20天。如果每天烧煤25吨, 可以用多少天? 2.小敏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5页,需要看12天;如果每天18页,几天可以看 完? 3.同学们排队做操,如果每排10人,则排成12牌;如果每排15人,那么可以排多 少排? 4.帽子每顶12元,上衣每件90元,鞋子每双48元。芳芳:我带的钱全部用来买裤 子,正好可以买4条;全部用来买鞋子正好可以买5双。红红:一条裤子多少钱芳芳:全部用来买帽子,可以买多少顶芳芳:帽子、上衣、裤子、鞋子,完整的买一套,我带的钱够吗 5.学校用445元买体育器材,其中买了8个足球,每个30元,剩下的钱买了5副羽 毛球拍,每副羽毛球拍多少元?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填空。 1、小红第一天写了5个毛笔字,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写2个字,第二天写了()个字,第五天写了()个字。 2、有3束月季花,每束10枝,玫瑰花比月季花多17枝,玫瑰有()支。 3、小明买了4盒水彩笔,每盒16支,圆珠笔比水彩笔少29支,圆珠笔有()支。 4、4个苹果是240克,一个梨比一个苹果重10克,一个梨重()克。 5、△○△○△○△○△ (1)如图,每两个△中间有一个○。图中一共有()个△,()个○,○的 个数比△少()。 (2)像这样一共摆20个△,那么中间一共要摆()个○。 6、 (1)如图,这段木料一共锯了()次,被锯成了()段,锯成的段数比锯的次数多()。 (2)像这样锯10次,这根木料要被锯成()段。 (3)如果要锯成10段,需要()次,若每锯一次需3分钟,用时共()分钟。 7、有18个小朋友排成一路纵队,每两个小朋友之间相距1米,这路纵队全长大约()米。 8、马路边上有一些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已知广告牌有25块,那么电线杆有()根。 9、如图,用★围成一个正方形,每相邻两个★之间摆两个○,一共要摆()个○。 ★★★★ ★★ ★★ ★★★★ 10、在跑道的一边每隔4米插一面彩旗,从头到尾一共插了20面彩旗,这条跑道长()米。 二、判断。

1、一根木头,锯了5次后,变成了5段。() 2、在马路的一边插彩旗,两端都插比两端都不插要多用一面彩旗。() 3、小明比小华矮6厘米,小青比小明高12厘米,三人中小青最高。() 4、甲、乙、丙进行100米赛跑,甲比乙多用3秒,乙比丙多用2秒。甲跑的最快。() 5、一个圆形池塘,周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需要树苗20课。() 三、选择。 1、车站每隔10分钟开出一辆公交车,1小时内最多能开出()辆公交车。 A、6 B、7 C、10 2、一条马路长500米,在路的一边每隔20米栽一棵树,起点和终点都是站牌,不用栽树,一共要栽()棵树。 A、24 B、25 C、26 3、小明过生日,买了一个圆形蛋糕,周长50厘米,每隔5厘米插一个小蜡烛,共需插()枝小蜡烛。 A、9 B、10 C、11 4、在一条25米长的走道一边,每隔5米放一盆花,一共要放4盆。正确的方法是() A、两端都放 B、只放一端 C、两端都不放 5、小明从一楼到家要走100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要走25级台阶,那么小明家住在()楼。 A、3 B、4 C、5 四、动脑筋,想一想。 (1)○=△+△+△+△(2)△+△+○=16 ○+△=30 △+○=14 ○=()△= ( ) △= ( ) ○=( ) (3)□+□=☆(4)●+●=△ ☆+☆+□=45 △+△+△+△+●+●=50 □=()☆=()●=()△=() (5)、1只兔子的重量+1只猴子的重量=8只鸡的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