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老师和学生反映,初中地理课上要记的知识点很多,而且知识点显得很散乱,学生对地图又往往缺乏分析能力,感觉地理学习困难重重,地理课堂有些枯燥乏味。
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殊不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含有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多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有意识地挖掘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来进行教学,就可以为我们的地理教学增添许多情趣,吸引学生爱学地理,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在农村初中进行地理教学多年,为了提高学生学生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率,我在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教学资源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在此与大家共享和探讨。
一、运用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所有这些地理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知识的一部分。
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例、图片展示、提问等方法,把这些生活知识引入到地理课堂,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知识,建构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能力。
如:利用学生已有的有关天气的生活知识,学习‚天气‛概念。
天气是人们熟知的地理名词,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天气‛。
因此,对预备年级学生来讲,学习‚天气‛概念
是很难的。
众所周知,观看天气预报几乎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上海市民每天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内容,并且学生对天气预报中所采用的表达术语耳熟能详。
我在‚天气和气候‛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天气预报非常熟悉的情况,呈现最近的几次天气预报。
学生利用‚天气:多云,转阴,有时有雨;风向:偏北;风力:3—4级;最高温度:今明14℃;最低温度:今6℃,明7℃‛的生活知识,来建构天气是‚短时间‛的‚风雨、冷热、阴晴‛的‚大气状况‛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长一双‘地理眼’多观察生活,把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
大家知道,学生观察世界的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较强,有的则相对较弱。
如:我在‚对流雨‛的教学中,要用到这样一个知识:在热带地区或温带夏季的白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达到过饱和,从而成云致雨。
由于底层空气受热上升,因此,周围上空的冷空气会下来补充。
学生往往不了解‚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时,周围上空的冷空气会下来补充‛的事实。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一类现象:冬季,当浴室的门窗开启一个小缝隙时,我们常常看到温度较高的水汽总是从缝隙的上方飘出浴室,而洗澡的人总是感到冷空气从缝隙的下方钻进浴室。
上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都有的这一生活体验,让学生回忆、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我发现有的学生日常观察能力很强,能准确描述以上浴室现象;有的学生对这一现象有模糊的认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加深;还有一些同学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到这一类地理现象,对老师的提示和同学的交流感到疑惑,渴望通过自身体验来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观察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二、运用学生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产生各种生活体验。
由于这些生活体验是学生自身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非常熟悉。
其中某些生活体验与某些地理过程有相关之处,而这些地理过程是复杂的、遥远的,学生难以想象。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引入这些生活体验,采用类比、比喻等教学方法,来建构新的地理知识,认识地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车辆向前行驶时,乘客常常产生‚车辆不在向前、而车外固定景物在向后移动‛的错觉。
乘船也是如此。
由于船只航行平稳,乘客常常感觉不到船只已经起航或正在航行之中,可以通过观察码头是否向后倒退来判断船只是否已经起航。
在地理学科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看到的只是‚太阳围绕地球自东向西转动‛,即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在‚地球自转‛教学中,引入以上生活知识,引导学生寻找‚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与‚车、船行驶‛的生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球好比船只,人是地球这个‚船只‛上的乘客,太阳是恒星,是地球这个‚船只‛外面‚固定的景物‛。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以上生活体验来建构地球自转的地理知识:由于地球转动很平稳,人们感觉不到它在转动,可以通过观察地球外面‚固定的景物‛太阳的东升西落,来推出地球在宇宙中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的地理本质。
三、运用古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类在悠久文明发展历史中,用自身的智慧,不断观察、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用游记、诗词等各种文学形
式记录下来;劳动人民把对自然环境的了解,以谚语、歌谣、歇后语等形式在民间流传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因此,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民间谚语、歌曲、歇后语中都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
而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总是伴随着文学作品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周围流传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现代歌曲更是学生的至爱。
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引进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古诗词、游记、民间谚语、歌词等文学作品,进行联系、欣赏、分析,来建构新的地理知识是切实可行的。
例如,在古诗词中,‚高处不胜寒‛揭示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地理规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阴山脚下温带草原的壮丽景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既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观,又从中解读出长江上游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河流才能水更清、源更长;‚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城市与乡村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异、分析导致城乡人口密度差异的经济因素就变得有理有据。
在谚语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无晴却有晴‛‚西北风,天开锁‛,‚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等等。
这些民间谚语都反映了当地的天气变化,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例如:讲‚河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
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较高的山区;从‚你向大海奔去‛的歌词中,学生可以得出外流河大多顺地势流入海洋的特点。
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挖掘诗词、谚语中的地理知识,进行联系、欣赏、分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扩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思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鼓励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越来越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而青少年学生是这些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媒体的最积极的接受者,阅读报纸、观看电视、浏览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也因此成为学生生活知识的重要来源。
电视、网络媒体的应用使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信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
其中地理信息是不可或缺、甚至是大量存在的。
上课时,可以通过师生回忆有关的电视内容、阅读剪报或网络下载内容等方法,把相关的生活知识引进地理课堂;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收集文本、图片、多媒体等资料,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有关生活知识与课堂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式探索。
例如:学生观察到黑色人种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宽鼻、厚唇、大嘴巴的主要人种特征,从课本上了解到黑色人种的起源地是非洲的中南部,又从互联网上查阅了该地区气候干热文字描写和图片景观。
上课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黑色人种形成与环境的关系,得出黑色人种特征的形成,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暗黑色的皮肤,能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卷曲的头发,能防止头部被晒得过热;宽鼻、厚唇、大嘴巴便于散热等结论。
我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对白色人
种的特征及成因进行的搜集、分析,学生理解了白色人种的形成原因: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温和的地带,高而窄的鼻子,是为了使冷空气较慢地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以防止冻伤。
在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不同周围环境、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理解了世界各地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地理背景,从而形成了对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懂得了应该尊重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点;懂得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懂得了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才能明白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几年来,我通过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在进行地理教学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多学科的知识,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