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学习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

每个中医都要掌握的脉象:28种入门必学脉象分类,太实用了!中医脉象形成的原理脉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气与血耳。
脉乃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
正如《医学入门》所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
气为阳。
血为阴。
气血的变化。
也就是阴阳的变化。
诚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察之有起。
从阴阳始。
”气血,是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
倘能悟彻此理,则千变万化的各种脉象,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而不必囿于众多脉象之分,划地为牢,死于句下。
中医的脉象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一、把脉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脉象
1. 把脉的方法
(1)取脉的位置:中医把脉主要取脉位包括两脉三关十二经主脉等等,最常用的是两脉(尺、搏动动脉)、三关(尺、关、尚)和十二经脉。
(2)取脉的方法:中医取脉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取脉、间接取脉、双手并用取脉等方法。
2. 常用脉象
(1)脉象的分类:中医脉象分为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脉、滑脉、长脉、短脉等
多种类型。
(2)脉象的诊断:通过观察脉象的频率、强度、和谐度、均匀度等来诊断疾病的性质、
部位和进展趋势。
如脉浮为表、脉沉为里等。
二、把脉的注意事项
1. 环境要安静:把脉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时间要充分:把脉时应该足够时间,才能观察脉搏的形态和变化。
3. 力度要均匀:取脉时用力度要轻缓均匀,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4. 饮食要控制:把脉之前患者应该避免饮食刺激,如饮酒、饮浓茶等。
三、把脉的临床应用
1. 疾病辨证:把脉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脉象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归类。
2. 病情判断:把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 药物选择:把脉可以根据脉象的不同来选择对应的药物,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观察疗效:治疗后通过把脉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中医把脉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把脉是一门高深的医
学技术,需要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中医知识来进行准确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多加
练习,掌握把脉的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

中医把脉手把手教,最全动图展示并心法口诀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
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健康人的脉要了生病的脉象,首先得了解健康人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脉理入门基础知识

脉理入门基础知识在中医学中,脉搏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而脉搏的变化则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了解脉理学基础知识,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一、脉象的分类关于脉象的分类,不同的学派和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
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正常脉象:脉搏规律,有力度,不过缓急、沉浮等有规律性的变化。
2.虚脉:弱无力、缓慢;应用于虚寒、虚火、真寒等。
3.实脉:强有力、缓急适度;应用于实热、实寒、实火等。
4.滑脉:脉搏规律显而易见,有力度,缓慢,滑利;应用于寒热错杂。
5.弦脉:脉搏有力度,弦紧有力。
常见于风痹病、脾虚等病证。
6.芤脉:感觉到的脉搏较窄弱,且停顿明显;可见于肝郁等病证。
二、脉诊的基本技巧脉诊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技术,需要医生通过手指感知脉搏的变化,对其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脉诊技巧:1.触诊位置:通常是在患者手腕的桡动脉处。
2.手法与力度:适当的手法应该是用拇指的指腹感知到脉搏。
力度应该适中,不要过于用力或过轻。
3.观察频率:通过感知脉搏的频率,可了解到患者的心跳情况,正常情况下为60-80下/分钟。
4.观察沉浮:沉浮又称沉浮缓急度,是脉象变化的一种表现。
轻盈、爽利、有弹性为浮脉,喜食油腻、重浊为沉脉,饮食偏寒、体质较寒也会导致脉搏沉。
5.观察长短:长脉又称长弦脉,多见于中风、痰饮等证,而短脉则可见于肝胆气郁等病证。
三、补、泻、平衡的方法根据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出疾病的类型,然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补、泻、平三个方面。
1.补法:补法指通过适当的药物或食疗,增强患者体质的方法。
常用的补法药物有枸杞子、人参等。
有些疾病因为体虚等原因导致,故需要采取补法。
2.泻法:泻法指通过适当的药物或食疗,逐渐将身体内异物排出的方法。
常用的泻法药物有火麻仁、枳实等。
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体内有毒素的情况。
3.平法:平法指通过适当的药物或食疗,调和身体内的阴阳两种能量的方法。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口诀一:一脉之理要记清,手腕寸关尺有名。
就像小路有三段,寸在最上近鱼际。
关在中间不偏离,尺部靠着手腕底。
左手心肝肾来应,右手肺脾命相依。
轻按为浮重按沉,浮取就像树叶轻。
风吹叶动飘又停,沉取好比石沉井。
仔细体会指下情,脉象不同病相异。
口诀二:把脉入门不犯难,首先知晓寸关尺。
寸关尺部像阶梯,一步一步往下递。
一寻浮脉如毛羽,轻轻搭手就觉起。
好似风吹浮柳絮,表证常常能触及。
二看沉脉力深沉,重按才把脉象寻。
仿佛水底石沉稳,里证可能把身侵。
缓脉四至平和态,不急不躁很自在。
若见数脉跳得快,一息六至病邪来。
口诀三:中医把脉有诀窍,一二三四要记牢。
一是脉象有部位,寸关尺部定位准。
好像地图标地点,找对地方才能诊。
二说脉象之形状,滑脉就像珠滚盘。
溜溜滚动很圆滑,痰饮食滞可能患。
涩脉恰与滑相反,往来艰涩不顺畅。
如同轻刀刮竹般,瘀血气滞要考量。
三看脉象之力度,有力无力意义长。
口诀四:把脉开始莫慌张,先找寸关尺地方。
寸关尺部似桥梁,连通气血之征象。
一观洪脉气势强,来盛去衰像波浪。
洪水滔滔奔流淌,热盛之证可推想。
二察细脉细如丝,丝线一般真纤细。
精血不足或湿痹,细脉出现要注意。
微脉更加微弱极,若有若无似游丝。
阳气衰微身体虚,看到微脉心忧思。
口诀五:学把脉呀趣味多,听我来讲小口诀。
寸关尺部先明确,如同家里三间屋。
一间住着心和肺,这是右手寸与关。
另一间里脾和胃,就在右手关尺间。
左手屋子肝肾连,寸关尺部各有专。
再看脉象怎分辨,一瞧弦脉像琴弦。
端直而长绷紧感,肝病常常现此弦。
二看紧脉如牵绳,左右弹手紧绷绷。
寒证疼痛它先行。
口诀六:中医把脉要入门,简单口诀心中存。
寸关尺部定好根,就像种树先挖坑。
坑挖好了苗才稳,部位找准脉才真。
一讲濡脉极细软,浮细无力水上绵。
好似棉花漂水面,虚证湿困会出现。
二谈弱脉沉而细,重按无力软兮兮。
像是小草被风欺,气血不足是根基。
散脉散漫无规律,浮散无根不整齐。
元气离散多危机。
口诀七:把脉入门有妙法,数字口诀来帮咱。
2024年脉诊学习心得(2篇)

2024年脉诊学习心得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其中我以为以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大夫的水平。
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
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
,然而我又确见不少家父同门,从医多年仍不能领会脉诊之精要,只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流,实在让我心痛。
又觉《中医诊断学》里脉诊部分实在不怎么样,遂在家父指导下潜心研读《濒湖脉学》,实践理论结合。
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特别写来希望大家探讨。
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
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
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
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
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
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
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
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
可是具体叙述____种(《濒湖》里是____种)|卖相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
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
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
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
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
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
三部俱滑呢。
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
临床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
下面是对中医脉象的详细讲解:1. 脉的位置:中医将人体上的脉搏按位置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左手腕、右手腕和双足背部。
脉搏位于腕关节尺侧两横指宽处被称为“关脉”,背动脉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的凹陷处。
2. 脉的基本特征:中医将脉象分为三个基本特征,即脉质、脉势和脉数。
- 脉质(脉象的品质):包括浮、沉、弦、细、滑、涩等不同质地的描述。
比如,浮脉表示脉搏紧绷而表浅;沉脉表示脉搏沉缓而较深。
- 脉势(脉象的力度):包括弦、细、滑、大、小等不同力度的描述。
比如,弦脉表示脉搏有力而紧绷;细脉表示脉搏虚弱而细弱。
- 脉数(脉象的频率):表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静息时一般为60-100次/分钟。
3. 脉象的变异情况:中医根据脉搏的不同变异情况,可以判断身体的病理变化。
以下是常见的脉象变异情况和对应的意义:- 洪大:脉搏有力、有势,常见于实热病证。
- 弦滑:脉搏紧绷而有力,表现为同时具备弦脉和滑脉特征,常见于肝气郁结等证候。
- 紧弦:脉搏紧绷而有力,常见于气滞、血瘀等证候。
- 虚细:脉搏虚弱而细弱,常见于气虚、血虚等证候。
- 滑涩:脉搏滑利而有阻滞感,常见于湿热、痰饮等证候。
- 虚滑:脉搏虚弱而滑利,常见于气虚、阳虚等证候。
4. 脉象的诊断与判断:中医医师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诊等综合信息,进行诊断和判断。
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的身体状况、疾病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象的判断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且脉搏的变异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最好寻求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有着千百年的历史。
对于初学者来说,把脉入门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一些把脉入门的必背口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艺。
一、1.1 了解脏腑功能,掌握经络走向在学习把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医的脏腑功能和经络走向。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脏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为把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1.2 掌握脉象特征,辨别虚实寒热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关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学习把脉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以便辨别虚实寒热。
例如:弦脉:紧绷而有力,多见于肝胆气郁。
滑脉:脉象流畅,多见于脾胃湿热。
涩脉:脉象滞涩,多见于血瘀证候。
濡脉:脉象湿润,多见于阳虚湿盛。
散脉:脉象散乱无根,多见于气虚血弱。
三、2.1 三指按脉,轻触重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寸口、关口、尺口,以获取准确的脉象信息。
按压时要轻触重压,避免用力过大或过小。
要注意手指的温度和力度,保持手部温暖,使患者感到舒适。
四、2.2 循经取穴,观察反应在把脉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进行循经取穴。
通过触摸相应的穴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多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下方凹陷处,多用于治疗颈肩痛、感冒等症状。
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端凹陷处,多用于治疗心悸、气短等症状。
五、2.3 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把脉不仅要依靠脉象特征,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把脉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伴随症状。
要全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表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脉诊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脉诊入门必背口诀中医脉诊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脉象可以反映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对于中医临床诊断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习中医脉诊时,掌握一些口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本文提供了中医脉诊入门必背口诀,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
1. 深度:浅如头发根,中如橡皮泥,深如富贵重。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深度,浅沉、中度或深沉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身体情况。
浅沉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中等的脉象可以表示体质正常,深沉的脉象则可能表示实证。
2. 轻浮数:玉琮无声铜佩响,轻闻细数八九常。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轻浮和数目。
轻浮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数目少则可能是阴虚,多则可能是阳虚。
3. 尺寸:弦状体虚紧如弦,钢丝沉弦实如鸣。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尺寸,也就是脉的粗细和紧张程度。
弦状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钢丝般的脉象可以表示实证。
4. 洪细:洪如潮湿血,细如筋络丝。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洪细。
洪大的脉象可以表示气滞,细小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
5. 韧硬度:韧则阴,硬则阳。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韧硬度。
韧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而硬的脉象则可能表示实证。
6. 滑数:滑则喜缠旋,数多亦分宜。
这个口诀讲的是脉搏的滑数。
滑的脉象可以表示气虚,而数多则可能表示实证。
以上几个口诀虽然简短,但涵盖了中医脉诊的一些基本概念。
初学者可以根据这些口诀加强自己的记忆,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医脉诊。
当然,要真正掌握中医脉诊这一技能,需要通过实践和时间的积累来逐步完善自己的能力。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中医把脉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技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学习中医把脉知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下面是一些关键的学习知识汇总:1.基本概念:了解中医把脉的基本概念,包括脉象、脉诊、脉理等。
脉象是指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脉诊是指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脉理是指通过脉搏的触感和变化来判断病情。
2.脉搏的基本分类:掌握脉搏的基本分类和分类标准,包括寸脉、关脉、尺脉等。
寸脉是从大腕部位置开始向患者的手指尖端进行触诊,关脉是从足部踝关节上缘向下至拇指底谷的近端进行触诊,尺脉是从大腕部尺侧向患者的小指尖端进行触诊。
3.脉搏的基本参数:了解脉搏的基本参数,包括脉率、脉搏强度、脉搏节律等。
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脉搏强度是指脉搏的有力程度,脉搏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
4.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学习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脉象类型与不同疾病的对应关系。
例如,浮脉可能与表证、阳证、气虚等疾病有关,沉脉可能与内伤、阴证、痰湿等疾病有关。
5.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触诊脉搏的手法、注意事项和判断脉象的要点等。
例如,需要注意触诊时的力度和速度,同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脉搏的表面特征等。
6.脉诊的临床应用: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疾病表现等,从而指导治疗和调理。
7.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了解中医把脉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如舌诊、问诊和观察等。
中医诊断通常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来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因此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学习中医把脉需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脉搏的分类和基本参数、脉象与疾病的关系、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等知识。
同时,在实践中需要加强触诊脉搏的能力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并辅助诊断疾病。
地理秘诀脉象讲解

地理秘诀脉象讲解标题:《地理秘诀:深入解读脉象的奥秘》地理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地理秘诀中的脉象知识,解读这一传统医学领域的奥秘。
一、地理脉象的基本概念地理脉象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疾病性质、病位、病情轻重等。
在地理脉象中,脉象的变化被赋予了丰富的地理象征意义,如山、水、风、雷等。
二、地理脉象的分类与特点1.分类:地理脉象主要包括二十八种常见脉象,如浮脉、沉脉、缓脉、急脉等。
2.特点:地理脉象具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特点,通过对比地理现象,使脉象更具辨识度。
三、地理秘诀在脉象诊断中的应用1.山脉脉象:山脉脉象多表现为弦脉、紧脉等,主要反映患者的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
2.水脉脉象:水脉脉象多表现为滑脉、濡脉等,主要反映患者的肾、膀胱等脏腑功能。
3.风脉脉象:风脉脉象多表现为浮脉、数脉等,主要反映患者的气血、筋骨等状况。
4.雷脉脉象:雷脉脉象多表现为促脉、结脉等,主要反映患者的心脏、肺脏等脏腑功能。
四、地理脉象的临床意义地理脉象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不同脉象,医生可以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地理脉象还可以反映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参考。
五、地理脉象的学习与传承地理脉象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地理脉象,需深入研读经典著作,结合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熟练掌握。
总结:地理脉象是中医诊断的瑰宝,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诊断方法为世界医学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脉口诀100句

把脉口诀100句一、脉象总诀1. 浮脉轻轻按即得,就像那水上的浮萍呀,轻轻一触就在水面漂着。
比如说感冒初期,身体刚有外邪入侵,这时候的脉象往往就是浮脉。
我有次感冒,去找老中医,他一搭脉就说:“哟,这浮脉,外感了吧。
”真的很准呢。
2. 沉脉需重按才知,好似那水底的石头,不使劲摸不到。
要是一个人身体里有寒邪或者里证比较重,常常就会出现沉脉。
我邻居大叔,老是觉得身体内部冷痛,老中医给他把脉说是沉脉,寒邪在里啊。
3. 迟脉一息三至间,就像是那慢慢踱步的老人。
要是身体阳虚或者有寒证,这迟脉就可能出现。
我爷爷身体阳虚,每次把脉,医生都说这迟脉很明显,就像爷爷那慢吞吞的生活节奏似的。
4. 数脉一息超五至,仿佛那热锅上的蚂蚁,急急忙忙的。
要是有热证,不管是实热还是虚热,数脉就容易出现。
我朋友上火了,满脸长痘,中医一把脉说数脉,体内有热啊。
二、部位脉象诀5. 寸脉主头胸之疾,就像那灯塔照亮着上部的海域。
要是头疼或者胸口不舒服,寸脉常常会有变化。
有一回我头疼得厉害,中医在我寸脉上按了又按,说这寸脉有点异常呢。
6. 关脉管中腹之情,如同那桥梁连接着中部的两岸。
如果肚子里不舒服,关脉就可能给我们信号。
我吃坏肚子的时候,中医把过关脉就说有问题。
7. 尺脉察下元之况,好似那树根滋养着地下的部分。
要是肾或者下焦有毛病,尺脉就会有体现。
我同事总说腰酸,中医一摸他尺脉就皱眉头,说尺脉显示下焦有虚损。
三、兼脉诀8. 浮紧脉,像那被寒风吹紧的旗帜,浮在外面又绷得紧紧的。
外感风寒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种脉象。
我冬天冻着了,去看中医,他说我这浮紧脉,就是外感风寒的典型脉象。
9. 浮缓脉,好比那春天里轻轻飘动的柳枝,浮而和缓。
这可能是伤风的脉象。
有一次我有点伤风,那中医搭脉后说浮缓脉,还真是呢。
10. 沉迟脉,宛如那寒冬里行动迟缓的乌龟,在深处又慢悠悠的。
这多是阳虚寒盛的表现。
我有个亲戚就是这样,身体阳虚,脉象就是沉迟脉。
四、脉象与气血11. 洪脉如波涛汹涌,那是气血旺盛的表现吗?也不一定呢。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脉诊中有经典的29种脉象,这里我们进行了记忆歌诀的汇总,希望大家在学习以后可以轻而易举的去记并实践。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医学教|育网整理。
中医脉象口诀

中医脉象口诀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节律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象口诀的详细内容。
一、脉象基本知识1·脉的定义:脉是人体动脉血液通过脉管输送而形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2·脉的分类:中医将脉象分为脉象有力与没力、浮脉与沉脉、滑脉与涩脉、数脉与迟脉、洪脉与细脉、代脉与结脉、弦脉与弱脉等。
二、脉象辨析1·脉象有力与没力:有力脉象主要有弦脉、滑脉、洪脉,没力脉象主要有弱脉。
2·浮脉与沉脉:浮脉主要有浮大脉、浮细脉、浮滑脉,沉脉主要有沉大脉、沉细脉、沉滑脉。
3·滑脉与涩脉:滑脉主要有滑细脉、滑数脉,涩脉主要有涩细脉、涩数脉。
4·数脉与迟脉:数脉主要有数大脉、数细脉,迟脉主要有迟大脉、迟细脉。
5·洪脉与细脉:洪脉主要有洪大脉、洪细脉,细脉主要有细滑脉、细涩脉。
6·代脉与结脉:代脉主要有代大脉、代细脉,结脉主要有结细脉、结数脉。
7·弦脉与弱脉:弦脉主要有弦大脉、弦细脉,弱脉主要有弱细脉、弱数脉。
三、脉象的意义1·脉象对脏腑辨证:中医将脉象与脏腑相应关联,观察脉象可以判断脏腑功能的强弱、病理情况的变化。
2·脉象对病证辨治: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辨别病证的性质、寻找治疗的方向。
四、常见脉象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虚脉:指的是脉象弱细无力,主要有气虚脉、血虚脉、阴虚脉、阳虚脉。
2·实脉:指的是脉象弦滑有力,主要有实热脉、实寒脉、实血脉、实痰脉。
3·长脉:指的是脉象细长狭窄,主要有肾虚脉、心阴虚脉、肺阴虚脉。
4·短脉:指的是脉象短缩,主要有实火脉、气短脉。
5·弦脉:指的是脉象有力而紧张,主要有肝气郁结脉、悲伤脉。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指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医药学说和医疗实践。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说脉诊(告诉你一点不传的秘密)2009-11-15 13:34:32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530次评论:8条祛痛健身膏说明书·逐水 | 十枣汤·中医皮肤科 | 面部外伤缝合术后护理·辨证论治 | 舌苔白膩·疾病食疗 | 甲状腺功能亢进食疗方·心血管内科 | 心悸3(植物神经功能素乱)在博里或Q上一些朋友问我脉诊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学会,其道理是深奥的。
必须要亲身实践,有时用语言是说不明白的。
但也不必懊丧,学习脉诊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别听那些二痦子中医瞎咧咧,也不要被所谓的名医、大医的玄乎其玄吓倒,上官告诉你一点不传的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
一个好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从我的老师老牛脉学里学的,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看!上官保守吗?学会了别忘了我,你看好了,请留下一言半语的,上官恭候了!切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008-08-16 15:41:57来源:岐黄中医网作者:邢锡波【大中小】浏览:1132次评论:0条祛痛健身膏说明书·逐水 | 十枣汤·中医皮肤科 | 面部外伤缝合术后护理·辨证论治 | 舌苔白膩·疾病食疗 | 甲状腺功能亢进食疗方·心血管内科 | 心悸3(植物神经功能素乱)切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选时间:诊脉以平旦为最好,《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早晨机体内外环境均较安静,脉象能如实反映病情,医者可获无内外因素干扰的资料。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由于体力活动、精神、饮食之干扰,都能使脉象出现一时性变化,如疾行、剧动后脉弦数有力,愤怒后脉多弦大,饮酒之后洪大弦滑,食后右脉浮滑等。
以上所述系诊脉理想时间,但非指其他时间不能诊脉。
明·汪机曾说:“若迂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可以‘平旦’为拘也。
”2.病人的体位:诊脉时,病人最好端坐,将前臂自然向前展平,在腕下放以松软的脉枕或布袋。
如不能坐可以仰卧,将手向前伸平,但忌侧卧,因为侧卧下面的臂部受压,或上臂扭转,都可以影响气血流通,可能影响脉搏变化,故古人诊脉强调平臂。
《医存》云:“病者侧卧,则在下之臂受压,而脉不能行,若复其手,则腕扭而脉行不利,若低其手,则血下注而脉滞,若举其手,则气上窜而脉驰,若身复则气压而脉困,若身动则气扰而脉忙。
’以上种种,皆因血行有碍,影响脉象之正常形象,故病者诊脉宜正坐或正卧,直腕仰掌,乃可诊脉。
3。
布指和单按总按:诊脉下指,首以中指端按掌后高骨内侧(桡骨头定为关部)关部,然后把食指放在中指之前,从关前至鱼际的适中距离的寸脉之上,然后放无名指于中指之后的尺脉部位上。
病人臂长者布指略疏,臂短者布指略密,总以适中为度。
部位取准后,三指用同样力量,按诊三部脉象,谓之总按,用以探寻寸关尺三部,和左右手脉的全部情况,为浮为沉,寸关尺三部俱沉,抑寸关尺的某一部沉;三部俱浮,抑某一都浮。
是尺盛于寸,或寸盛于尺,是左大于右,还是右脉大于左脉,都要通过总按,以比较左右和尺寸各部脉象的变化。
疾病影响整个机体时,则六脉发生相应变化,如外邪侵袭体表身发冷热,则六脉皆浮,而右脉浮大或浮滑,必较左脉为甚;如寸大于尺多为阴虚阳亢,高血压病、心脏病多见之。
加压时,三指用力要均匀适度,认真探索脉象变化,如脉搏至数的快慢,节律是否正常等。
然后再根据某部脉象的反常,采取单按法,即用中指和食指,或中指与无名指在反常脉的部位,反复寻按,认真探索脉象性状。
加右关脉独沉,知胃有宿疾;若右关脉沉滑,为食热塞滞;如右关脉现沉弦,为肝气犯胃;若右关脉独沉涩为脾胃虚寒。
若右脉偏沉,惟右寸浮大为风热犯肺。
若右尺浮滑,为湿热下注,或风火下犯膀肮,可有尿急尿频淋血等症。
这些情况,通过单按,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腹部独特的变化,以作为诊断时的重要根据。
4.脉象的齐变和独异不同,初诊与久按有别:人体受外邪侵袭,或情欲损伤,影响整体时,则两手之脉均将发生变化。
如外感风寒,或温热,则左右脉皆浮紧,或浮大、滑数,其脉皆右脉大于左脉。
如急性胃炎,身发冷热,恶呕不思食,是局部病变而影响整体时,其脉象多六脉弦数,或弦滑,右关较甚。
急慢性肝炎,脉弦大或弦数,六脉俱弦,以左关为甚。
脉象齐变,是六脉都发生变化。
独异,是六脉中某一部脉异常,如慢性病未影响整体,常某一脉独异。
如慢性胃病,右关脉多沉弦,或沉滑,或沉涩,慢性胃病发作时,未影响到整体者不发热,仅脘胀痛、灼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右关浮大弦滑较甚。
如脾虚胃弱,右关细弱,湿热壅滞下焦(泌尿系感染),尺脉多沉滑,或弦数,较寸关部为明显。
肺热咳喘,右寸多滑数,或沉滑,均说明脉象与脏腑之关系。
初按与久按不同,脉有初按大,按久索然,有初按濡软,按久搏指,亦有下指微弦,按久微缓者。
张登《诊宗三昧》载有初诊久按不同说谓:“诊客邪暴病,应指浮象可证。
若切虚赢久病,当以根气为本,如下指浮大,久按索然者,正气大虚之象。
”在初按时,其气血外趋抗病力猛,故脉现浮大,由于正气不足,后继无力,故久按索然,这种脉象,不论新病久病,虽现灼热烦扰,皆正气不足,虚阳外露之象。
如初下指脉象濡软,久按搏指,为里病表和之象,是里病初显尚未尽透。
如下指微弦,按久缓和,多为久病向愈之象,大抵病人之脉,初下指虽见乏力,或弦细不和,按之十余至,而惭觉雍容和缓,为病势缓解,气血调和之象。
如按久微涩,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多为正气虚损太甚,外邪未解之象,预后较差。
5,诊脉要专念虑、平气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平息即以正常一呼一吸的时间,数病人脉搏的至数。
古人以自己的呼吸测病人脉搏至数,故脉的迟数,均以一息几次计算,现在有秒表,对于诊脉有一定的帮助。
为练习诊脉的基本功,仍以争取不用表为宜。
平息另一意义具有平调之意。
古人谓诊脉应慎容止,专念虑,调鼻息,要达到思想集中,心平气和,全神贯注以诊脉象。
6.运指应注意举、按、寻:为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手法。
持脉主要有三:即举、按、寻。
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日寻。
初持脉时轻手以候之,脉见于皮肤之间者,用以察阳气之盛衰,重手得之脉于肌肉之下曰按,按法用以测阴气之盈虚。
不轻不重而取之,其应于血肉之间者曰寻,以候脾胃之强弱。
换言之,举是轻轻地按在皮肤之上,按是向下按至筋骨,寻是推寻,是体察脉搏的性状。
正常脉象平滑柔软,有弹性而不强硬。
设脉象搏动时,有坚硬如铅笔样感觉,或如绳索及蛇行样感觉,则多为动脉硬化象征。
体察这种脉象,非用寻法不能发觉。
持脉时,应注意脉搏的频率与节律。
正常人一息四至,即一分钟约60-80次,妇女与儿童较快,身体素弱者亦可稍快。
节律,包括脉搏的间隔,脉力的强弱,波幅的高低,一般间隔匀调,脉力一致,波幅上下整齐。
青少年与老年人在正常情况下,有时可发生呼吸性不整脉,就是在吸气时较快,呼气时较慢,诊断时一般容易忽略,而用机械描记较易发现。
另有挠动脉位置异常者,多在列缺上绕向手背(即反关脉,切之脉浮,无诊断意义)。
7.候脉必满五十: 《灵枢;根结篇》说:“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汉张仲景也十分重视五十动的说法,曾在《伤寒论》序言中批判那些仓卒持脉,随便作出诊断的医生:“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考其意义,一方面用以了解五十动中有无促,结、代脉,并可了解五脏的全部情况;另一方面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目的(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看不清楚,可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
一般时间,是五到十分钟,必要时可以多一些)。
8.指法的运用:人之三指参差不齐,持脉时必使指头齐平,节节相对,方可按脉。
又三指端之皮肉,食指感觉最灵敏,中指最厚,无名指更厚,故诊脉时必须用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方能脉象显然。
若指甲不加勤剪,指不能直立,以指端厚肉按脉,易生错觉。
诊脉以三指平按,或三指垂直下按,均不适当。
最好以35度斜按,不但指目感觉较灵敏,也便于推寻。
三部九候的诊法与配合脏腑目前,一般临床常用的是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寸口脉即桡骨动脉,分为寸、关、尺三个部位,以挠骨小头处为关部,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管脏腑。
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三部脉共九候,合称三部九候。
另有一种三部九候诊法,是一种全身性的诊脉方法,亦称“遍诊法’。
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中有详细记载。
上部(头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部)中部天:手太阴(寸口部)以候肺。
中部地: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气,中部人: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
下部(足部)下部天:足厥阴(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
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
附:寸、关、尺部位图诊脉运指图历代医家关于寸关尺的分配脏腑见解不同,据《素问·脉要精微论》:1.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