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精气学说作用分析 赵立生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如何讲述人生命的根本——精、气、神

黄帝内经如何讲述人生命的根本——精、气、神

黄帝内经如何讲述人生命的根本——精、气、神《黄帝内经》认为关于人的生与死的因素是:精、气、神和经络。

人的生命不仅具有一般生命的内容,如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

《黄帝内经》还强调下面两点:一是生命活动的三要素——精、气、神;二是生命进程的基本规律——生长壮老已。

关于人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归纳为精、气、神三个方面,正如《灵枢·本藏》所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精、气、神是维持生命并贯穿生命过程始终的三大要素。

后世医家把精、气、神称为“人生三宝”的理论渊源。

而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依赖人体的经络。

何谓精?精是指生成人的形体并供养全身以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血、脑、髓、津液等,乃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中说:“生之来,谓之精”,“夫精者,身之本也”。

何谓气?《黄帝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又指这些精微物质及其形成的脏腑、组织等所具有的能量和功能,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雾露之溉”是指气是肉眼看清的微细的流动物质,“熏肤、充身、泽毛”是指气具有温养等功能。

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生命的活动。

人生所赖,唯气而已。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所以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亦如《灵枢·脉度》所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气的流行不已,才能对身体各组织器官发挥滋润濡养作用。

何谓神?神是由先天之精生成的,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

“神”在人身中居于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泛指人的生命及其外在的表现,《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狭义者专指在精和气基础上产生的最高级的生命活动,如意识、思维、情感对外界变化的灵敏反应及对全身各部分功能活动的自我调控等。

探究《黄帝内经》中的“精气”,了解人体气机的奥秘(附增强精气方法)

探究《黄帝内经》中的“精气”,了解人体气机的奥秘(附增强精气方法)

探究《黄帝内经》中的“精气”,了解人体气机的奥秘(附增强精气方法)导语今天我们从天、地、人的角度来了解一下《黄帝内经》中所讲的精气。

地球的外周有一层大气,我们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包裹着地球,按照传统说法,这个大气层就是天,地球本身是地。

所以古人讲天包地外,就是讲地球这个世界本身的天地。

从人的角度来看,脚下是地,头上是天。

人处于天地之中,人的身体,是天地二气结合的一种状态。

古人所说的三才,就是天地人。

如果只讲天地的话,那是两仪,即阴阳两仪。

最大的阴阳就是天地。

天地二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运动。

当天气下降,遇到地的阴气,二者就会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起来的状态就是"精气"。

1“精气”是阴阳二气结合的产物阳气,本身具有能量,可是无法存留,始终在运动之中;阴气本身没有能量,但是可以贮存能量。

阴气吸纳阳气之后,自身也就有了能量,阳气被阴气吸纳后也就不再动荡,它的能量可以慢慢释放。

这样就可以被万物所利用了。

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内经》中讲,人生于"气交"之中。

人"吸"进来的是天之阳气,"吃"进来的是地之阴气。

当然这里的天地阴阳已经是后天阴阳了,后天阴阳就是水火。

中医常说,古人以水火立极,就是这个后天阴阳。

先天阴阳是乾坤,是"清气上升,积阳为天",这是乾卦;"浊气下降,积阴为地",这是坤卦。

这里乾坤就是纯阳和纯阴。

先天阴阳也会相交,乾坤相交之后,天上也就有了阴气,地下也就有了阳气。

此时的天地二气已经不是纯阴纯阳了,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后天阴阳。

后天阴阳,就是水火。

我们所处在天地,已经是后天阴阳了。

那么人体上,水火就是肾和心,心就是火,肾就是水。

心就是人体的天,水就是人体的地。

2肾是人体精气的仓库天气和地气,二者进入人体,结合起来才是人体的精气。

所以,人的饮食,经过消化吸收,成为精微的物质,输送到上焦,与肺吸纳进来的"天之阳气"结合,就形成了人体的精气。

这部分"精气"除了供给身体利用之外,多余的精气会收藏到肾中。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精选6篇)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精选6篇)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黄帝内经》曾指出,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

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

这就强调要采用一种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形式,经过换算相当于一呼一吸6.4秒,是古人呼吸养生的最佳节奏。

下面为大家带来《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学术特点,快来看看吧。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及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一、《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一)形成条件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理论的产生、学科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样与当时社会的变革、哲学思想的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的影响不可分割,当然,作为医学论文的汇编,《内经》的形成与当时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关系更为密切。

1.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春秋战国时代是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法律、度量衡制度。

在思想战线上,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诸子蠢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借助于朴素的世界观解释自然界诸多现象。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们和自然界斗争的记录,它表明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控制在逐步地深化和提高,自然科学有利于人们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抵御巫术等有神论思想的侵袭。

巫术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认为巫术是先民们应对自然中所产生的行为反应,也是科学不发达的标志。

战国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逐步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的日益发达,使巫术逐渐衰落。

医学的事实教育人们,人患病之后,求助于巫术、占星问卜,乞望上帝、神灵解除疾病的痛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样,医学的发展成为时代的需要。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健康养生理论。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健康四要素的概念,即精、气、神、体。

这四个要素被认为是构成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只有这四个要素充分协调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四要素。

一、精精是人体内的基本物质,它包含了人体的遗传信息和生命能量。

《黄帝内经》中认为,精的主要来源是父母所传,受孕时的精气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精的充沛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免疫力等方面,因此精被视为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要素之一。

精的充足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养生方法来保持精的充盈。

比如在饮食方面,应当选择鲜嫩易消化的食物,如鱼、肉、蛋等;在性生活方面,应当适度节制,避免过度耗散精气;在运动锻炼方面,应当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增加体内的气血循环,促进精气的生成与运行。

二、气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活动动力,它包括了两种气,即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指人体天生所具备的生命能量,它主要储存于肾中,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后天之气是指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获取的生命能量,它包括了人体内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的生成运行等方面。

三、神神是人体内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活动,它包括了情绪、意志、思维等方面。

《黄帝内经》中认为,神的活动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只有保持神的平衡和稳定,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方法来保持神的平衡和稳定。

比如在情绪调节方面,应当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在生活作息方面,应当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在调养身心方面,应当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四、体体是人体的肉体和躯体,它包括了人体的形态结构、骨骼肌肉、皮肤等方面。

《黄帝内经》中认为,体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只有保持身体的健康,才能保证人体其他要素的正常运行。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影响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

1、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等理论的产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作为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成了表达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强调其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

《黄帝内经》对于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就《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进行介绍。

1.1 精神病因理论《黄帝内经》主张:“精气神三者一体,精是血液之精华,气是血液之动力,神是气之运动”(《灵枢·本神》)。

这说明了人的身体与精神是相互关联的,身体是精神的载体。

在《素问·调经论》中则认为情志是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情志的变化应及时调整。

1.2 阳虚阴虚理论《黄帝内经》中有“阴阳之气逆则为病”之说,意味着健康的身体必须是阴阳平衡,如阴虚、阳虚易生病。

此理论进一步解释了情绪及其消化和吸收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1.3 情志病理理论《素问·刺禁论》中指出:“五脏之所喜,五脏之所悲,五脏之所恐,五脏之所怒,五脏之所忧。

”表明不同五脏对情感的不同反应,因此情感的失调易导致相应器官的受损,即情志病理。

《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风,邪之长也,其所先得者,必先得其阳。

盖阳气者,诸邪所先袭也。

”意味着风(指外部因素,如疾病、压力等)因素的作用,易使人体阳气受伤,导致身体虚弱或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和营养来保持身体健康。

2.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根据五脏之所喜、悲、恐、怒,中医针灸师使用不同的针灸手法来调整情感。

比如,情绪失衡表现为郁闷、抑郁,可采用“心主神之论”中的针灸点位,以促进身体的平衡,并最终改善心理状态。

2.2 草药治疗根据中医药理学,每种中药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作为辅助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例如,丹参能补血定志、当归补血补血,熏衣草能舒缓神经,藏红花可以消除抑郁等等。

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可以弥补心理治疗中的不足。

2.3 健康生活方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神仙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以上……久视则眼盲,久听则耳聋,长者失其真,少者失其宗。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
《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这篇文章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篇章,它阐述了中医治疗的“气”的重要性,以及“精”和“气”之间的关系。

这篇文章深刻地解释了中医理论,让我对中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首先,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医学中的“气”的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气”的流动和存在,而人体的健康状况正是通过“气”的畅通与否来体现的。

文章中强调了中医治病的重点在于调理“气”的流通,让身体回复正常的“气”状态,才能真正达到治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中的治疗方式非常不同,更加注重调节身体的自然平衡状态,达到身体自愈的效果。

其次,这篇文章还提到了中医理论中“精”和“气”的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的“精”和“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如果人体的“气”出现了不畅通的现象,那么就会影响到“精”的生成和运输,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调理“气”的流通也可以达到调理“精”的目的。

最后,这篇文章强调了中医治疗的综合性。

中医治疗不仅仅是对症下药,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病人的身体状况、生活
习惯、饮食等等,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方法不但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阅读《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强调调理身体内部的“气”,通过调节“气”的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注重身体的自然平衡状态,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

在我看来,中医学是一门不断演化和发展的学科,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创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医学会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20170228长大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20170228长大
刻诊: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垂头俯身,言语 低微,未见喘促气急之状; 舌淡体小少苔,脉来 左右沉细弱。 询知患者平素身体尚可,平日里为 全家十数口人理家做饭,甚为操劳。
询知患者平素身体尚可,平日里为全家十数口 人理家做饭,甚为操劳。
胸中大气失其所居,陷走于下所致的大气 下陷证。
治宜升举大气;
“因此,调养生命,治疗疾病,不效法天气 演变的规则,不遵循地气化生的机理,那么灾害 就会降临人体啊!”
生命源于天地之气
天人相应
天食人以五气, 天食人以五气 天气 —— 肺 地气 —— 嗌 风气 —— 肝 雷气 —— 心 谷气 —— 脾 雨气 —— 肾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按语;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 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 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 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 》、《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 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 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 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 规律。表现在人与天地万物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气,以及具有相似的阴阳五行结构,并遵循 相同的规律。
原文1201、1202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 长,阴杀阳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 四肢,浊阴归六腑。

《内经》里的精气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里的精气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里的精气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内经》里的精气学说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

管子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指出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万物。

“人之生,气之聚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认为,无形物质是有形物质的本源,万物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无中生有”的本源在于精气。

庄子这种生死“气化”观点含朴素的唯物论元素。

《内经》“气合而有形”的生命观,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内经》认为,生命活动是“气”在体内运动变化的外在表现,并从气的存在方式、运行模式、作用机制等多个层次,建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机理论。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提出不同致病因素,或通过改变气的存在状态;或影响气的多少,导致疾病发生的病机理论。

道家的精气学说是《内经》“气”学说的滥觞,《内经》气相关病机理论经过后世医家的发挥,逐渐演变成为中医病机理论基石。

宋元以降,脏腑病机、气血病机、经络病机等病机理论日臻完善,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内经》的精气病机学说。

《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首先由阴阳家提出,但被稷下派道家所借用,经管子等人的大力倡导,道家形成用五行盛衰推衍天道和人事变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种唯物主义哲学使中医摆脱神学的束缚,促进了中医与巫神的决裂,导致了医学概念产生、医学理论框架建立和中医知识系统化。

反映在《内经》的病机理论中,则是以脏腑的五行生克规律及天地五运六气之变,来推演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

阴阳盛衰的病机观。

《内经》认为人体阴阳运动必须符合天地阴阳运动变化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如果人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疾病会发生,出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内经笔记之“精气学说”》

《内经笔记之“精气学说”》

《内经笔记之“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内经》生命唯物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内经》生命唯物观的核心内容。

“精气学说”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精气”是万物的本源。

对宇宙万物有根源的探索,是战国时期哲学思想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战国初期,《老子》提出了“道”的学说,并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用于说明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

《中国哲学史》中说:在《老子》“道”的内涵中,一方面提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真”,指的是带有物质属性的实体。

而另一方面所说的“道”,又是一种恍惚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虽说其中好像有某种形象,又好像有某种细微的实务存在,但这只不过是形容“道”的恍惚幽深情况而已(《老子-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以上关于“道”的内涵,虽然在《老子》书中说得含糊不清,陷于精神与物质没有明确区分的混沌状态,带有自我矛盾的两重性,从而为道家学派向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奠定了分化的基础。

现存《管子》书中《心术》等篇所代表的稷下道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而庄周一派则通过相对主义走向主观唯心论。

道家学派的分化,是封建制形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分化在哲学上的表现!稷下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学说”,就是稷下学派的宋钘、尹文学派所倡导的,它说:“凡物之精,比(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民)气。

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萃(卒)乎如在屺(已)。

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为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一声,而可迎以意(音)”(《管子-内业》)。

《中国哲学史》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这段话说明,作为物质的“精气”结合起来就能产生万物。

五谷、星辰甚至鬼神都是“精气”的产物,怀藏于胸中就能为圣人。

《黄帝内经》养生如何养精、气、神

《黄帝内经》养生如何养精、气、神

《黄帝内经》养生如何养精、气、神养不可盲目,“胡子眉毛一起抓”,更不可本末倒置。

养生也有主有次,需要抓重点。

在中医学看来,养生的关键是养精、气、神,毫不夸张地说,养生就是养精气神。

(1)养精。

《内经》中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种: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存在与否的关键所在;后天之精为水谷所化,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如果精受到损害,则会导致身体疲意、气血虚衰、外邪入侵,损害人体健康。

所以,养生不可忽略养精。

五脏为藏精化气之处,因此,要养精,需要调养五脏,保证精旺盛,常见的养生方法有起居养生、调摄七情等;节欲也是养精的一个重要方式,房事虽然是人的正常的生理需求,但过犹不及,不可过于沉迷其中,纵欲过度,也能伤精。

(2)养气。

气的种类很多,包括元气、卫气、宗气等,元气是人的生命根基,如果元气充足,则人体富有生命力、气机运行顺畅;卫气能够抵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宗气是肺吸收的气体和水谷化成的精气的合成体,它能够调节人体内各个组织的生理活动。

养气就是养元气、卫气、宗气等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由此可见,顺四时变化养生可以养元气;《类经?摄生类》曰:“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调息可以调畅气机,使得气血运行通畅;另外,调节饮食可以调养脾胃,使得水谷充足,有利于气旺盛。

(3)养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协调着人自身各项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如果神受到损耗,则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神也需要养,养神需以静养之,正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所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养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注意调摄七情,避免情绪波动太大,尤其不要过度思、虑;保持一颗平常心,摈弃各种私心杂念;在日常生活中,顺应四时,调节睡眠。

精气学说范文

精气学说范文

精气学说范文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的精和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对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气学说认为,精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它来源于父母的遗传,主要存在于肾脏之中。

精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可以生发肌肉、骨骼和脏腑,调节生殖和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精的作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还与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是精的辅助物质,它来源于人体的呼吸和饮食,主要存在于脾胃之中。

气在人体内具有推动血液循环、调节水液代谢、保护人体免受外界侵害等重要功能。

气的作用也非常广泛,它可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状态。

精气学说认为,精和气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们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人体内,精和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

如果精气失衡,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调节精气的平衡,使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精气学说对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患者的精气状况,进而确定病情和辨证施治。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通常会通过针灸、草药、按摩等方法来调节患者的精气,使其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精气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精气学说认为,精和气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们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精气学说,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精神《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理论精神《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①“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

②“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

③“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④“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⑤“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⑥“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⑦“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

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 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

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

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与外环境的联系等等之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2 。

当然有关解剖学之内容还远不止此,但更重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断认识、反复论证而使此学说逐渐丰富起来的,最终达到了指导临床的高度。

《黄帝内经》充分认识到“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辩证法则,使脏象学说系统而完善3 。

脏象学说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

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精气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的水谷精 微,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3
精气的分类
根据其功能和来源,精气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 之精,前者主要指生殖之精,后者则指水谷精微 和呼吸之气。
精气的性质
精气的无形性
精气是无形的,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可以通过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命现象来体现。
精气的活力性
调节人体的生理功

精气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来调节 人体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内部 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精气与中医的关系
02
精气与脏腑
精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依靠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精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 脏腑的功能状态。
脏腑功能失调与精气关系密切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精气生成、运行和分布的异常,进而影响全身的生理功能。 调理脏腑功能是维护精气的重要手段。
全身各处,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精气的运行与气机升降密切相关
02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精
气的运行也与之密切相关。
精气的运行受情绪影响
03
情绪的变化可以影响气机的运行,进而影响精气的运
行。
精气的分布与功能
精气分布于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各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而精气则是维持这些功能正常 发挥的物质基础。
精气与经络
经络是精气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是精气运行的主要通道,通 过经络的调节,精气得以输布全身, 发挥其滋养和调节作用。
经络不通与精气失调
经络不通会导致精气运行受阻,引发 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针灸、推拿等 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调节经络,以调动 机体内在平衡,恢复精气的正常运行。
精气与气血

《内经》中精气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内经》中精气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内经》中精气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徐宁;孙广仁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30)6
【摘要】对《内经》中40处“精气”二字连读者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一种无形可见、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有时专指宇宙本原之气中的精粹部分,是化生人类的精微物质。

精气在中医学中,有时指人体之精,有时指人体之气,有时是人体之精与气的合称。

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在概念上有别;在其来源先后上,有精在前、气在后之别;就其联系来说,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是精化生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或能量。

【总页数】3页(P472-474)
【关键词】精气;精;气;古代哲学;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徐宁;孙广仁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发展及其在《内经》精气理论构建中的作用 [J], 刘寨华;于峥;杨威
2.精气学说与《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 [J], 杜文东
3.精气学说与《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 [J], 赵立生
4.精气学说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J], 张登本;孙理军;李翠娟
5.《内经》中精、精气的涵义及几个相关问题 [J], 孙广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2-2精气学说之人以天地之气生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2-2精气学说之人以天地之气生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2-2精气学说之人以天地之气生为什么要以人以天地之气生作为标题呢?生就是生存,人之所以能够正常生存,就是凭借着天地之气而存在的。

这句话体现了气这个理论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关系,也就是《内经》构建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思想。

《内经》全面的利用精气理论来揭示人类存在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体具体结构,揭示人体的生命运动,揭示相关病理变化,广泛应用精气理论来指导疾病的防治,使哲学中的精气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1、《内经》认为人类是宇宙之气演化到特定阶段而生成的一种物种。

《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

”抟,扭结,凝聚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气,就是形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源。

德就是道,规律,是万物包括宇宙发生和存在的本源。

“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是有相关的宇宙和万物形成的本源这样一种规律,也有物质的气律相互作用,于是产生了万物,万物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生命。

生,是其他的生物体。

“故生之来谓之精”的生,是指人类的生命,人类的生命是万物中最精髓的部分所以说“故生之来谓之精。

”其构成是由精气中的精华构成。

两精是男女两性之间男精女卵相互扭结,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一个人的新的生命。

谓之神的神是广义的,是指生命活动规律。

从原文阐述天地万物演化的规律可以看出,先有天地的气和德。

气是由宇宙万物形成的本源,物质基础。

德是它的规律。

有气,物质,也有相对万物形成的规律存在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天地之间的万物,有了万物,才可能产生生物,有了生物体,又经过若干万年演化才出现了人类,这一过程是对上边原文的表达。

从而告诉我们,构建人与天地万物,人与四时气候,人与五方地域相关的天地人三才的整体医学模型。

2、《内经》中在气论指导下,形成人与自然相通相应的整体生命观念,即形成了整体观。

《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合气……万物生焉。

”指出了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演化而成的,在气的作用下,使万事万物成为广泛联系的统一体。

六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精气”概念之商榷

六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精气”概念之商榷

六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精气”概念之商榷
张沁园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1998(18)3
【摘要】六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精气”概念之商榷张沁园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主题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精气中医名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发行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第一章中第一节精气学说对精气所作出的概念是“...
【总页数】1页(P149-149)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精气;中医名词
【作者】张沁园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
【相关文献】
1.《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刍议 [J], 潘毅
2.《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与教学 [J], 吉凤霞
3.《中医妇科学》(六版教材)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J], 贺稚平;陈艳
4."三焦"概念的再认识--与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商榷 [J], 王志红
5.“阴阳消长”形式刍议——与六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商榷 [J], 詹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精炁学说

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精炁学说

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精炁学说来自地:2019-12-10 雪莲红利现在中医西医都在摸着黑地为病人治病,还不知道人体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医学还没有找到真理—没有找到人体真正的东西—精炁⑴qi。

精炁才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东西。

《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都说到精炁的重要性!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精炁学说。

治病必须用精炁才能治好各种病症!治未病也是要用精炁的!精炁是什么?精炁就是男人的睾丸和女人的卵巢产生的精液,此精液运行全身!精液炁化的炁就是精炁!正文:一、精炁是什么?死人与活人差什么?什么都不差,就差一口炁!是医学就应该研究这口炁是什么?这口炁就是人身上的精炁,精炁一断,人马上死掉!精炁人人都有。

但是,病人的精炁很少!精炁对治病是非常有用的!有的人身上的精炁很足,足的可以从手上发射出去!这个炁就是中医讲的阳中之阳炁。

病人身体里病炁很多,病毒炁多了就形成了黑炁,黑炁就是中医讲的阴炁,阴炁多了人就要得病或者死亡!精炁是什么?精炁就是男人的睾丸,女人的卵巢产生的精液以及各细胞代谢出的精炁。

精液炁化的炁就是精炁!身体中有好炁也有病炁,病重的人精炁是很少的,病重的人身体里都是黑炁!黑炁越多精炁越少病人的生命越是危险!《黄帝内经·本神第八》说:“针灸者,必本于神”。

是中医人都可以针灸,但是,不是人人针灸都是有奇效的!原因就看你手上有没有精炁了!手上有精炁,不管是针灸、点穴还是按摩、发功都好使,如果手上没有精炁了,针灸作用就不大了!为什么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讲:“古人曰不用药为中医”,说的就是用精炁治病。

《皇帝内经·移精变炁论篇第十三》中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炁,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说的也是治病用精炁!使用精液化成的炁!这个才是中医!精炁外放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想发放外炁必须做到:自身的精炁要足、心肾相交、心脏与劳宫穴要通,这样才能发放外炁!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少欲!精炁是可见到的:当人发放外炁时,在发炁的时候用胶片照相就可以感光!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到这个炁,这个炁与大气的气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精气学说作用分析
赵立生
满洲里市扎区中蒙医院内蒙满洲里021410
摘要:作为我国古代哲学之一,精气学说对中医学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的是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能够对宇宙万物形成变化规律做出哲学解释。

《黄帝内经》在构建医学理论时,采用精气学相关概念、思维方法等对生命现象予以解释,并逐渐将其渗透到医学生理、病理、治疗等多个理论层面,为祖国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精气学说;作用
作为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不仅吸取了黄老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病因学说,而且还将精气学说相关理论融入其中,打破了传统纯哲学的思想轨迹,受到了人以天地之气生等精气生命观的影响,从精气学角度对人类及天地万物关系以及病理变化等进行相应的解释,并逐渐成为我国中医理论体系核心。

1.精气学说相关概述
精气学说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其也被称作是气一元论,主要是对精气内涵、规律、宇宙变化规律等的研究,秦汉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且逐渐渗透到《黄帝内经》等医学理论中。

从哲学角度来看,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万物形成的本原是气[1],后来受《管子·水地》液态水成万物的影响,将男女媾合流溢的水质样物质成为精,精与气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春秋繁露》中将元作为万物的本原。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气、精、元等都是用来对宇宙万物本质的哲学解释。

从医学角度来看,《黄帝内经》将气、元分论进行统一,称为元气。

基于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体系体现了气、精、精气及元气等方面医学概念,其在原有哲学背景基础上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2]。

中医其实是一套思维模式,追求的是从表象看到本质。

以感冒为例,西医看病症,做的是灭菌、杀毒;中医则认为人是由阴阳两股能量聚合而成,感冒是寒气入体因此处方是热药出汗。

由中国古老的养生智慧来理解世界,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说,运用这套系统,则不为良相为良医,在各领域均可发挥。

2.《黄帝内经》精气理论建构及作用
《管子·水地》后,精作为万物本原的观念逐渐得以确立。

《淮南子·天文训》中强调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气中的精华部分逐渐演变成人。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天地之镇,极为珍贵,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解释。

从哲学角度来讲,精也是气,这两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经过多年演变、发展,《黄帝内经》未能摆脱精亦是气的思想观点,其认为气中蕴含有精,精中也包涵着气,大多时候还将精、气混做精气。

而基于医学发展的实际要求,《黄帝内经》将精与气分开论述,认为精与气有所不同,其是人体内另类物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精气的相关理论。

2.1精气是形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黄帝内经》中提出精是胚胎形成、构成人形的最原始物质,其先于人体身形存在,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的结合是新生命诞生的起点。

精之后才有脑髓、骨、脉等;气则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精、血、津、脉等共同形成了气,其可以用于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解释。

天地之气进入人体后,经过脏腑的作用,生成津液、气等,与人类生理活动息息相关。

人类的情感活动也由五脏之气运动产生。

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3]。

2.2精气是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
《黄帝内经》认为,父母的先天之精、自然界的清气以及五谷精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精气中最为纯粹的部分,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精气。

该理论能够用于对人体消化机
能。

、物质输布的解释。

在胃肠的消化作用下,饮食中的营养成分能够通过肝、心、肺等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确保全身各个脏腑器官对水谷之精的需求。

中医学认为房事无度所致伤精的表现为两眼无神,眼下青瘀,眼圈发黑。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肾同源,肾气不足,肾水便不能滋养肝木,两眼便无神,眼圈发黑。

肾气充足的人,眼睛清澈明亮,奕奕有神。

有些脑子里面一天都在想乱七八糟的人,眼睛是无神的,是浑浊的,肾气不足,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呈现出一种精神气,都会很差的病态,男怕伤精,女怕流产、精气损伤后脾气变大,身体急于恢复自己,会开始贪食厚味来补充自己、饮食上口味变重、腰椎间盘突出、脱发、记忆力减退、以及过早的衰老。

2.3精藏于肾理论学说的构建
精气学说构建了病因概念及相关理论。

《黄帝内经》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是气,此气对人体健康有害,被称为邪气。

而与人体脏腑器官、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产生机能活动,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则被称作是正气。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正气失常引起,百病生于气。

且在五脏六腑、肾藏生殖之精理论下,提出肾及肾藏之精与人体生长发育、生命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黄帝内经》中还探究了疾病与季节的关系。

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渐盛的时节,天气较烦闷,加之工作压力大,易引起烦闷忧郁。

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可导致精神疾患,如《黄帝内经》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夏季养生,心宜静,心静清凉,没有过多杂念,行为就会不急不躁。

适当赏玩花鸟虫石,鉴赏书法音乐以移情养性,心情舒畅;还要用豁达、微笑来面对周遭之事,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同时早睡早起避免伤津耗液,阴液存,则阳燥无,机体阴阳平衡,则无烦热、骨蒸潮热之虞。

眼睛、面部是内脏精气的敏感部位,当其出现异常反应能够提示内脏精气或其他功能出现病理变化,这也便是中医学望、闻、察色的诊断机理[4]。

结束语
精气学说在《黄帝内经》理论形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其不仅保留了原本所有的哲学印记,而且还融入了更多医学内涵,对于彰显中医学理论特色及研究中医学病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青松, 王庆其. 略论三才思想在《黄帝内经》养生学说中的体现[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16(9):3067-3069.
[2]谭烨, 田永衍, 任红艳. 先秦"自然"精神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影响[J]. 西部中医药, 2016, 29(8):46-48.
[3]姜青松, 王庆其. 论三才思想在《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中的体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18(9):1057-1058.
[4]唐哲, 鞠宝兆. 从方法论角度看《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26(6):98-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