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d6047fe0b4e767f5bcfce13.png)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be1db584254b35effd3411.png)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https://img.taocdn.com/s3/m/c41b9001581b6bd97f19eaff.png)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2. 何谓“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3. 何谓“针法”、“砭石”、“灸法”?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4. 原始社会的婚配方式有什么特点?男女杂游,不媒不娉---血缘家庭---群婚状态---一夫一妻制5. 人类对于矿物药的认识开始于何时?原始社会末期6. 根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出土实物的研究,一般认为针灸术的起源于新时期时代7. 原始外治法包括哪些内容?止血法按摩治疗热熨法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1. 现存最早的关于疾病的记载见于古代文献甲骨卜辞。
记载多达40多种2. 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首见于甲骨文3. 《周礼·天官》中所载“五药”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草木虫石谷4. 《左传》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提出了哪些治法规范?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攻”“达”“药”5.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分别最早见于哪两部古籍?《周易》《尚书·洪范》6. “天人关系”包括哪两方面内容?顺应天地天人同构7. 受到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医学理论强调实用念,而缺少对纯粹知识的追求。
8. 《左传》中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的内容是什么?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眀淫心疾9. 成语“防患于未然”出自哪部著作?《周易·既济》10. 何谓“藏冰”、“变火”?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榨榴之火,冬取槐檀之火11. 应用“国人逐瘛狗”的方法预防狂犬病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12. 现存先秦文献中关于药物记载的两部非医学专著是什么?《诗经》《山海经》13.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哪几类?近似乎今日的哪类医生?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营养医生、内科医生、伤科医生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是《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_;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___;最早的导引术专著《引书》___;最早的诊断专书是《阴阳脉死候》_;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脉书》___;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_,书中对于胎教的记载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8edbd679dd3383c4ba4cd295.png)
中国医学史绪论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一周代至三国时期1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2春秋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药物麻醉3《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4三国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全身麻醉药二晋代至唐代1晋《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2南北朝《僧深集方》载有“五瘿丸”是最早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3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手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还记载了结扎血管止血等等4唐开创了世界最早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三宋代至元代1宋开办了世界上最早药局管理药事制剂管理的和剂局,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的药材所,销售药物的卖药所以及慈善机构的惠民所世界最早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了世界最早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2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四明代至清代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论(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8---30p)一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居住,衣着,食物与用火(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由原始舞蹈演化而,导弓丨是来,婚配二人们一般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三多种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时期的医学31---43p)1对疾病认识最早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周礼-天官》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最早记载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_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44—59p)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阴阳脉死侯》是最早的诊断专书《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疾病证候学专论二、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一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岀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成就: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的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用药经验,为古代药学奠定基础。
中国医学史整理填空
![中国医学史整理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c62f9b9db0717fd5370cdc0b.png)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af8948aeaad1f347933f26.png)
绪论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https://img.taocdn.com/s3/m/ab829d5f240c844768eaee71.png)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2. 何谓“导引”?3. 何谓“针法”、“砭石”、“灸法”?4. 原始社会的婚配方式有什么特点?5. 人类对于矿物药的认识开始于何时?6. 根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出土实物的研究,一般认为针灸术的起源于__________。
7. 原始外治法包括哪些内容?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1. 现存最早的关于疾病的记载见于______。
其中对于疾病病名的记载多达________余种。
2. 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首见于________。
3. 《周礼·天官》中所载“五药”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4. 《左传》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提出了哪些治法规范?5.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分别最早见于哪两部古籍?6. “天人关系”包括哪两方面内容?7. 受到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医学理论强调______的观念,而缺少对纯粹知识的追求。
8. 《左传》中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的内容是什么?9. 成语“防患于未然”出自哪部著作?10. 何谓“藏冰”、“变火”?11. 应用“国人逐瘛狗”的方法预防狂犬病的记载见于________。
12. 现存先秦文献中关于药物记载的两部非医学专著是什么?13.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哪几类?近似乎今日的哪类医生?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是_______;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______;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_______;最早的导引术专著_________;最早的诊断专书是________;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_______;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______,书中对于_______的记载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
3. 何谓“七损八益”?4. 名词解释:《五十二病方》、《导引图》。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20a3f9471fe910ef12df87c.png)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医学史3章
![医学史3章](https://img.taocdn.com/s3/m/923774c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1.png)
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 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王粲《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 野。路有饥女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 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 完…”
《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 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 居其七。”
史料记载,张仲景生存年代几十年中,自 然灾害就有20余起;从汉桓帝刘志到汉献 帝刘协的70余年中,流行性疫病17次。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 (同郁)于上,使人薄厥(昏厥)。”
考虑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2.重视脏腑经络
脏腑经络学说——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 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古人也是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内脏结构的。
《内经》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 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 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经络学说、脏腑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则在《内经》之上,有所阐扬和发展。
《难经》
三、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 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
“本草”:最早见于《汉书》,按着以草 药治病为本的经验,就用“本草”作为药 学著作的命名。
成书: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 集药物学资料,东汉时期成书。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事万物的产生、发 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的生理、病理 变化也不例外。
中国的医学史
![中国的医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2f3921fdfe4733687e21aadc.png)
中国医学史绪论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二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一周代至三国时期1周代出现了医学分科2春秋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药物麻醉3《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4三国华佗麻沸散是世界最早全身麻醉药二晋代至唐代1晋《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2南北朝《僧深集方》载有“五瘿丸”是最早也是有效的脏器疗法记载3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手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还记载了结扎血管止血等等4唐开创了世界最早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三宋代至元代1宋开办了世界上最早药局管理药事制剂管理的和剂局,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的药材所,销售药物的卖药所以及慈善机构的惠民所世界最早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了世界最早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2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四明代至清代明代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论(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18---30p )一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居住,衣着,食物与用火(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婚配二人们一般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三多种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时期的医学31---43p )1对疾病认识最早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周礼-天官》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最早记载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一病因、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44 —59p )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n—mrB-PTT—m—i-r—mrTii-arB-ST'rTiri—mrirH-m-m-rTTmri-?—i-arrin—sri-arammri-rinTTT—arsriTT"i-an—rT—s—rwar《阴阳脉死侯》是最早的诊断专书《脉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疾病证候学专论二、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 )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意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 )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岀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 )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 )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成就: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它系统的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用药经验,为古代药学奠定基础。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df8df1f5335a8103d22082.png)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精选推荐
![中国医学史——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b2cce93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b.png)
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医药的起源1.导引:是古代的⼀种养⽣术和健⾝法,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由原始舞蹈演化⽽来的。
相当于现在的⽓功或运动疗法。
2.针法:是借助⼀定的⼯具对⼈体的某些部位进⾏针刺治疗疾病的⽅法。
3.砭⽯:是⼀种锐利的楔形⽯块,最早是⽤来进⾏针刺治疗的⼯具,还可以⽤来破开脓肿和排脓放⾎。
4.灸法:是通过对⾝体的某⼀部位进⾏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减轻疼痛、治疗疾病的⽬的。
5.原始时期的外治法:⽌⾎法按摩法热熨法⼿术疗法6.⽕的使⽤对⼈类卫⽣保健的意义①⽕作为⼀种重要的⽣产⼒,促进了⼈类社会的发展进程;②使⼈类的饮⾷结构由“⽣⾷向熟⾷”转化;③改善了⼈类的居住条件;④为某些原始的治疗⽅法,如热熨法和灸治法的产⽣创造了条件。
第⼆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向1、酒的医学作⽤兴奋剂⿇醉剂消毒剂驱寒散瘀溶剂2、汤药的意义汤液的出现,使⼈们由习惯⽤⽣药转变为⽤熟药,由使⽤重剂量单味药转变为适量混⽤多种药物,这就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并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促进了中医复⽅的发展。
3.六⽓、六疾、六⽓致病学说的内容六⽓致病说:(《左传》)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候诊病时,提出“六⽓致病说”。
他说:“……天有六⽓,降⽣五味,发为五⾊,征为五声,淫⽣六疾。
六⽓⽈阴、阳、风、⾬、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疾4.“病⼊膏肓”典故出处与早期治法规范的提出《左传》:“成公⼗年(公元前576年)晋候有疾,医缓⾄⽈:‘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焉,不可为也。
’”(“病⼊膏肓”)“攻”和“达”有⼈认为指的是温熨和针刺。
提出了“攻”、“达”、“药”治法规范。
5.藏冰、变⽕藏冰:⽤储藏冰块的办法,调节四时⽓候变化给⼈带来的影响,从⽽达到预防疾病的⽬的。
变⽕:在不同的季节燃烧不同的燃料,以预防疫病的发⽣。
6.阴阳、五⾏概念的最早出处阴阳:始于《周易》五⾏:始于《尚书·洪范》7.天⼈关系的主流思想内容⼈顺应天地⼈和⾃然界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切⼈和事都应该顺乎⾃然规律,达到⼈与⾃然的和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8c8e5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e.png)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一先秦、秦、汉时期 ——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灵枢和素问
成书年代:战国至秦汉 作者:古代医家经验汇集 成就: 第一部医学典籍 医学之宗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难经
难有质难之意,即问答,全书共有81 个问答,称八十一难
4.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成书年代:汉代.托名神农所著 载药365种
特点: 最早的药物分类法三品 四性 五味
上品:补身养命 中品:养性补虚 下品:专用去病
寒酸
热
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甘
温
辛
凉咸
二魏、晋、隋唐时期
——实用经验发展时期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王叔和脉经我国最早脉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 机和 证候学专著
成书年代:不详,为后世医家著成后 托秦越人扁鹊所撰
成就:在内经基础上有所发展,尤以 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更详细.
3.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作者:东汉末年张仲景 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
成就: 1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 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2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 首,成为方剂学的鼻祖 3运用理、法、方、药一体辩证论治原 则,创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包括理、法、 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 时间:战国至两汉时期
《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83c2b5152d380eb62946d9c.png)
五年制、七年制中医、中药、针灸等专业本科《中国医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的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
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正文部分绪论[目的要求]明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内容要求]概括介绍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简要叙述中医学不同时代的主要历史成就。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目的要求]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内容要点]介绍有关医学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分析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和人文特点。
[课时分配]2学时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476年)[目的要求]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学:各章节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2e6686502d276a201292ebc.png)
导引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1、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2、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绪论-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b9e99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0.png)
概说中医
一、中国医学越来越走向世界 二、中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三、中医为什么管用 四、独特的疗法 五、学习中医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我国有不间断的文字记载的历史
中医为什么管用
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针灸
学习中医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医学”指中国传统医学(主要为汉医
2.中医具有完整的哲学框架和缜密 的理论体系
3.中医学是一种古代经验医学,几千 年发展使其完善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古 代医学
4.关于中医现代化问题
一、什么是医学史
概念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 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 科。
绪论
二、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原始 社会
“封诊式”: 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
四、战国至三国时代:
1. 发明了外伤创口的药物和酒剂消毒剂; 2.《五十二病方》
①水银制剂治疗癣疥; ②手术治疗痔瘘病。 3. 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发现三联律脉(《足臂十一脉灸经》) 5.腹腔穿刺放腹水(《黄帝内经》 6.华佗“麻沸散”
五、晋 代:
元代 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 发明了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
九、明代至清代: 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明末——世界上最早提取生物碱:乌头碱
十、近现代:
中医药事业、教育、科研取得长足进步 和发展….
八、宋元时代:
宋代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宋
·
八、宋元时代: 针
宋代
灸
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铜书局;
中国医学史整理详解
![中国医学史整理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5c05d01a76e58fafab00352.png)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医学史重点前四章
![医学史重点前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e88ed11628ea81c758f578c8.png)
医学史重点前四章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绪论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远古到春秋。
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2.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4.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着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着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住、衣着、食物和用火、导引、婚配(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与医学起源关系密切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三、针灸术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bd105ce518964bcf847c75.png)
中国医学史1401100022第一章医药的起源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用药物。
《山海经》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
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于商代(传说为伊尹)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五行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洪范》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一)马王堆汉墓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
2、外科尤为突出的《五十二病方》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共162篇。
主要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4、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2、《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作者有人认为是秦越人,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湿病,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3、《神农本草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
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2、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一)
教学目的①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
②了解诸汉墓医书内容;
③掌握早期的医学著作及其影响及成就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内经》《难经》的内容及成就。
教学难点阐释中医学术体系特点(医学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具CAI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进程
1.导言(时间)5分钟
战国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时
期,而医学理论的形成的标志为《内经》《难经》。
复习提问复方汤剂与单味药治病,其意义在中西医临床中有何异同,其本质原因如何?板书设计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诸汉墓出土医书
第二节四大经典的内容
一、《黄帝内经》
二、《难经》
2.讲授(时间)90分钟
课题内容①简述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
②介绍分析诸汉墓出土医书内容和价值;
③阐述《黄帝内经》《难经》的内容和意义。
掌握要点《黄帝内经》《难经》的内容和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举例汉墓出土实例
重点难点重点是《黄帝内经》《难经》的内容和成就;
难点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提问《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有哪几个方面?
3.小结(时间)5分钟
以上讲述了中医理论的形成,《黄帝内经》《难经》
为标志,尤其是《黄帝内经》指导着中医临床。
4.布置作业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有何不
同?为什么?
课题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二)
教学目的掌握药物学的发展概况及辨证论治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
教学难点阐释中医学术体系特点(药物理论及辨证论治)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
教具CAI课件、黑板
教学进程
1.导言(时间)5分钟
上一堂介绍了中医理论的两部著作,即《黄帝内经》《难经》,今天介绍药物学及辨证论治的确立及特点。
复习提问中医理论体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有何不同?为什么?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三、《神农本草经》
四、《伤寒杂病论》
第三节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
2.讲授(时间)90分钟
课题内容阐述《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及价值,阐述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特点和意义,介绍主
要医家。
掌握要点熟悉掌握《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成就,阐述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特点。
举例张仲景医德扁鹊华佗
重点难点重点是《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内容
与成就;难点是中医药学术体系的特点(药
物与临床)
提问《伤寒杂病论》在医学史上产生哪些影响?
3.小结(时间)5分钟
战国至三国时期,中医理论形成,而至今,这个理论
只有量的补足,没有质的突破。
4.布置作业“言必内经,法必仲景”,你对这个说法有何看
法?为什么今天的中医师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