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之人物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散文之人物篇
一导入
二,百度对文化散文的解释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
结合我们做过的一些文章我们给他具体归纳一下:
文化散文,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作者以敏锐的、现代的眼光去观照、思考和发掘已知的史料,给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生活以新的认识、新的诠释,体现作者因历史而触发的现实感悟。
在这里,我们与传统相遇,又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它,于是历史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为我们思考当下,思考自身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历史与文学是人类的记忆,又是现实人生具有超越意义的幻想的起点。只有在这里,人类才有了漫长的存活经历,逝去的事件才能在回忆中获得一种当时并不具备的意义,成为我们当代人起锚的港湾。
三,进入正课
1,你了解的托尔斯泰
2,读文本《耕作的诗人》,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题目意义的重心何在?
3,作者是怎样围绕“耕作”二字来表现托尔斯泰的?
“耕作的诗人”是文章标题。“诗歌”是传统认为最富浪漫色彩的文学形式,而托尔斯泰却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扎根于“耕作”的泥土。
文章在第一段: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开门见山,点明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从而凸现了他的生活与文学特征。
文章在第二段: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揭示出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关注生活、体察生活”和“脱离生活、背离生活”两条道路。作者反对“房间艺术”的虚假;赞同“耕作诗人”托尔斯泰所代表的真实,认为这是唯一可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以上两段文字提示我们,作者心目中的“耕作的诗人”托尔斯泰是与“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意识和思想的人”截然不同、鲜明对立的。
在第三、四段文字介绍托尔斯泰作为“耕作的诗人”的具体内容之后,第五段里又作了进一层对比:
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阐释托尔斯泰坚持的文学道路对现实的警示和启示,在对比中,揭示出现实中一些写作者将日常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的致命错误和深远危害。
作者在描述了托尔斯泰“踩出深深的凹痕”的“耕作”经历之后,结束时着力写出这位“耕作的诗人”“令人难忘”的结局: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托尔斯泰最终永久埋葬在朴素林间的泥土中。高度赞扬托尔斯泰永远不离泥土,眷恋耕作,并以此为文学根本的创造精神。
4,作者为什么称托尔斯泰为耕作的诗人?细读文段,找出相关的句子(依据文中隐性或显性的有效信息,找出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背景的词句)。
[提示]
①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
②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
③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④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
⑤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
⑥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⑦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⑧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
【学生质疑,讨论解答】
可能出现的疑问:
1、第三段中“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的“它们”指什么?
2、第四段中“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我们能从中聆听到怎样的故事?
3、第七段中“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提示]
①“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②(开放答题,言之有理即可)朴素无华的坟墓,更让我们感受到其中升腾出来的攫摄人心的力量,因为追求朴素,远离“可耻的奢侈生活”是托尔斯泰的幸福观,也是他思想情感的寄托。他最终沉睡的地方进一步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故事,等同于大地的故事。
③“深深的凹痕”寓意是托尔斯泰深深地扎根于土地,踏踏实实、身体力行地从事日常的劳作,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地和农人生活作品。
根据选出的关键词句,归纳总结作者称托尔斯泰为耕作的诗人的原因?
小结:托尔斯泰在土地上劳作,在劳作中寻求真实,激发激情。他在这样的生活中,情感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更加健康。耕作的生活状态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他也因此创作出了大量反映生活的优秀作品。
他一生与土地须臾不离,始终以耕作的状态生活,他从土地上获得了饱满的诗情,又将之注入自己的作品,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耕作的诗人!
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一方面是探讨作者对自己所写人或事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就是探讨作品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作品影响等方面探讨创作意图。先从文中搜寻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在关注文后注释(假如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事,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阐释托尔斯泰坚持的文学道路对现实的警示和启示,在对比中,揭示出现实中一些写作者将日常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的致命错误和深远危害。
5,连缀要点,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