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散文阅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启迪世人;或感慨身世,关
照自我 。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进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寓情于景、拟人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寄予了忧国伤时的感慨。
越中览古 李白
• 文化散文,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 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作者以 敏锐的、现代的眼光去观照、思考和 发掘已知的史料,给予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历史生活以新的认识、新的 诠释,体现作者因历史而触发的现实 感悟。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 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 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 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 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 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 《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 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 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 《战争与和平》与《安娜· 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 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 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 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 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 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 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 鲜明的对比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借景抒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 酬的的感慨。
历史是昨天的生活,是走向 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 丧失了通向未来的立足点。
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长河中 的先贤圣哲的背影,打捞失落的 民族精神,为当下生活提供精神 养分。
历史文化散文阅读 之
人物篇
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 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 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 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 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 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角来关照 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 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 浑然一体的气度。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文章的题目是“流放出生命的 精彩”,这里的“精彩”包括哪些 具体内容?
飞泻的生命更精彩
----对历史人物林则徐有个性的解读
•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 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 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抒 发感慨,感伤兴衰;或借古讽今, 别有寄托;或或是理性分析,独抒 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
㈢对照“参考答案”,取长补短,做出修订。 参考答案: ①“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 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 认同。 ②表达了作者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 和人生态度。 ③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 坛的不满。
我读托尔斯泰
也许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因为没有 谁能像耕作一样写下自己的诗行,没 有谁能够始终如一地走进自己的耕作 之中。 大多数人都想改变世界,但很少 有人想改变自己。
耕作的诗人
作者为什么称托尔斯泰为耕作的诗 人?细读文段,找出相关的句子(依 据文中隐性或显性的有效信息,找出 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 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 社会背景的词句)。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意图: ①点明托尔斯泰“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从而正凸现 了他的生活态度与文学特征。高度赞扬托尔斯泰永远不离 泥土,眷恋耕作,并以此为文学根本的创造精神。 ②揭示出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关注生活、体察生活”和 “脱离生活、背离生活”两种观念、两条道路。作者反对 虚假的“房间艺术”;赞同“耕作诗人”托尔斯泰所代表 的真实与真诚,认为这是文学创作成功的必由之路。 ③阐释托尔斯泰坚持的文学道路对现实的警示和启示, 在对比中,揭示出现实中一些写作者将日常劳作与写作绝 然分开的致命错误和深远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