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摘要: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反思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文明的理性回归。

余秋雨;文化散文;艺术特点上个纪末,中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追求经济利益几乎成了社会的主流,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文化似乎在逐渐被荒芜。

对文化潜存的爱与需求,使得社会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依靠,余秋雨的散文就在此时适时而出,成为社会的“心灵鸡汤”,余秋雨的散文不仅风靡国内,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广大华人读者所喜爱。

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一直都在苦苦的追索、思考与反问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文明,也有过一百多年被屈辱与侵略的经历,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历史沉淀。

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传统的文化是孕育现代人文精神的摇篮。

过多的利益追求,使社会躁动不安,文化的荒芜使得人们的心无处可安。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余秋雨痛心于当今学子对于民族历史知识的欠缺与对传统人文文化的欠缺。

同时,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一种使命感又使得他开始思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精神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文化“反刍”,用一种自由的随笔把沉重的历史做了一番新的阐释。

余秋雨的散文涉及到诸多的重大历史话题,也涉及到时代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更涉及到历史文化与当前文化冲突的种种现象,其涉及面之广,探索度之深,在我国当代散文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历史景观为题,他试图通过对文化的“反刍”来与历史对话,探索这些历史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求得与历史共鸣,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贏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髙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祕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体现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体现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余秋⾬散⽂艺术特⾊ 导语:当代⽂坛群星璀灿,优秀的⽂艺作品如⾬后春笋,层出不穷。

⽽余秋⾬的散⽂却恰似⼀株奇葩傲⽴苍穹,格外引⼈注⽬。

下⾯是⼩编整理的余秋⾬散⽂的经典艺术特⾊,希望⼤家喜欢。

余秋⾬散⽂集《⽂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的⼴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叹》、《⾏者⽆疆》、《⽂明的碎⽚》,创造了“⽂化散⽂”这⼀全新的形式,从⽽形成了“秋⾬⽂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中的⽂化批评、⼈⽂反思、⼈性溯源也引起了⽂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散⽂的⽂化魅⼒究竟表现在哪些⽅⾯呢?他的散⽂是什么原因如此引⼈关注和思考呢? ⼀、对散⽂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余秋⾬散⽂对于散⽂传统模式有了较⼤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等同于“⼩品⽂”,即所谓“⼀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情”, “以⼩见⼤” 是它在选材⽴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的发展固定在短⼩简约的模式,极⼤地制约了散⽂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的杨朔的《荔枝蜜》、《⾹⼭红叶》,冰⼼的《笑》、《⼩桔灯》等。

但余秋⾬的⽂化散⽂从全新的⾓度透视中国⽂化,选取⼤场景、⼤题材,表现⼤主题。

⾸先从篇幅上,给⼈的感觉就是磅礴⼤⽓、容纳古今、⽓象万千的鸿篇巨制,《遥远的绝响》14000余字、《苏东坡突围》有10700余字、《⼀个王朝的背影》近13012余字,《⼗万进⼠》26700余字,连《柳侯祠》最短,也有2800余字,这些篇⽬的特点是字数多、容量⼤、历时长。

情节复杂。

两者相较,前者仿佛温⽂尔雅的“⼩溪轻流”,⽽后者则为磅礴壮美的黄河泰⼭。

余秋⾬的⽂化散⽂吞吐古今、驰骋万⾥,仿佛他作品⾥的“三叠泉”,裹挟着⾃然的冲击⼒,雷霆海啸般翻卷⽽来,带给⼈审美的强烈震撼,仿佛长河落⽇的圆融⽓派,⼜仿佛黄钟⼤吕的磅礴⽓势,令⼈荡⽓回肠,从精神上为之⼀振。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特色赏析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散文长河中兀然崛起的一座奇峰。

他以一个文化史学者的深沉哲思, 以高瞻远瞩的宏观思路认识世界, 执着于人文山水的踽踽独行。

余秋雨的散文是“行走文化” , 构成自己散文的主要内容。

一、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一)气势恢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运用风格“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都江堰》)古老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 它都历历在目。

但华夏大地还有没有比长城更值得骄傲的工程?余秋雨以学者机敏的目光肯定了答案的存在, 果断地推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 而是都江堰”。

文章开篇出人意料而又大气磅礴, 这才有了下文长城与都江堰反复多角度的对比和都江堰千百年来的壮观胜景。

“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 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 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摘引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南京》)南京,作为六朝故都, 经历过风雨洗礼, 饱受过沧桑苦难, 创造过灿烂辉煌。

余秋雨却用如椽之笔高度浓缩了南京一千多年的历史, 把它作为第一节, 使文章开头先声夺人、气势恢宏, 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遐想, 为后文写寻找南京的奇崛怪异打下了基础(二)半谑半庄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语言表现特征“也怪法老, 他们什么话也没留下, 结果后代的口舌就彻底放松。

” (选自《千年一叹?元气损耗》)埃及的金字塔世界闻名, 埃及人对友人的友善也是有口皆碑。

余秋雨在谈到埃及人口舌之所以彻底放松的原因时用了亦庄亦谐的口吻进行推测, 虽然这种推测并不具有多少真实性,但这样的谐谑语言令人忍俊不禁, 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幽默智慧。

再看《白发苏州》的结尾:“于是,苏州, 背负着种种罪名, 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

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

反正已经老了, 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选自《文化苦旅》)结尾的反问句半庄半谐,不仅又一次扣住了题目, 使首尾浑然一体,而且细细品味, 此句颇有点“王婆卖瓜”的骄傲口吻, 暗示了苏州自有别人八辈子都学不到、赶不上、享受不了的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不断超越传统观念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应该说,余秋雨先生先生的散文,我最欣赏有三点:一是其语言,余秋雨先生的语言往往凝重而深沉,引人深思;二是对待文化与历史的严肃的思索,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感;三是能够走出象牙塔,不拘泥于史料,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和思索。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论余秋雨先生散文艺术特色,希望对你有帮助。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先生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余秋雨先生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余秋雨先生散文对于散文传统模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创新,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篇幅上得到了拓展。

在散文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古典散文等同于“小品文”,即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

由于传统文体篇幅的束缚,使得散文的发展固定在短小简约的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

例如被称为“范文”的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冰心的《笑》、《小桔灯》等。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篇: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

余秋雨散文特征浅探余秋雨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和喜爱。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下面就对这些特征做一简单的分析。

1. 描写细腻、情感丰富余秋雨的散文中,经常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他却能从中寻找出感人的情感细节,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春风十里不如你》描写了一次父子间的“蒙面”过程,这个小小的描写传达出的是亲情、爱情以及人生的意义。

2. 句式简洁、语言清新余秋雨的散文语言简洁、清新、易懂,不过分冗长,也不心理难懂。

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轻松愉悦。

比如他的《豆蔻岁月》中写到:“回忆是一时的寂寞,想你是永久的错过。

”3. 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余秋雨的散文手法多样、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人称借代等修辞手法,让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他用“他有一个梦想,有时在梦中,也做那呼吸急促、脸潮红的磨底漆的工作。

如果他的画布上有一道划痕,这意味着他的内心也留下了一道伤痕。

”这样的长句又复杂又有力度。

4. 人本、思想深邃余秋雨的散文多从人性角度审视问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

例如《芳华》中舞蹈老师激励孩子们去练习跳舞,从“现在”出发,以此寄托对未来的畅想,而他的散文作品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和期许。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深刻入微的思想,又简洁轻盈又意蕴丰富,脉络清晰,句式多样,表现出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

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有何独特之处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性、历史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风格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其一,文化内涵的深厚性。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文化为主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他能够将历史文化与当下社会紧密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在《文化苦旅》中,他通过对莫高窟、都江堰等文化古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这种将文化融入散文的写法,使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

其二,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余秋雨善于用生动的笔触讲述历史故事,让那些沉睡在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重新鲜活起来。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在《山居笔记》中,他讲述清朝的兴衰,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了解了过去,更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其三,情感表达的真挚性。

余秋雨在散文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他的情感不是空洞的呼喊,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霜冷长河》中,他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探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四,哲理思考的深刻性。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表面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行者无疆》中,他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比较,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这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作用。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关键词】艺术特色;文明;文人人格;人文色彩;历史与文化。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出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象。

与此同时,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

那么余秋雨散文的文化魅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他的散文是什么原因如此引人关注和思考呢?一、对散文传统模式的突破与创新2、从形式上,理性与抒情相结合;从内容上,诗化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①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苏东坡突围》“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中国几千年间有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一)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

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

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

浅探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探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探余秋⾬散⽂的艺术特⾊ 余秋⾬是我国著名的散⽂作家。

余秋⾬散⽂打破了传统散⽂⽂体的束缚,其散⽂素以⽂采飞扬、思维敏捷、语境如诗似画⽽备受⼴⼤读者喜爱,也受到许多评论家学者的好评。

浅探余秋⾬散⽂的艺术特⾊ 摘要:余秋⾬,作为学者散⽂创作的⼀员。

其散⽂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化取向、语⾔取向和价值取向⽽赢得了⼴泛的赞誉,并独步⽂坛。

关键词:散⽂艺术 余秋⾬,作为学者散⽂创作的⼀员。

其散⽂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化取向、语⾔取向和价值取向⽽赢得了⼴泛的赞誉,并独步⽂坛。

笔者在此对其散⽂的艺术特⾊发表以下拙见,供⼤家参考: ⼀、余秋⾬简介 余秋⾬的散⽂集有《⽂化苦旅》、《⽂明的碎⽚》、《秋⾬散⽂》、《⼭居笔记》,《霜冷长河》、《千禧⽇记》和《千年⼀叹》,尤其是《⽂化苦旅》和《⼭居笔记》在读者中产⽣了强烈⽽深刻的反响,颇受读书界的欢迎和好评,在台湾和海外华⼈⽂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轰动,其作品发⾏量之⼤令⼈⿎舞。

其读者上到学者教授下到平民百姓,可谓雅俗共赏。

⽂学作品有如此之⼤之⼴的效应,是当今许多学者难以望其项背的。

基于这⼀点,笔者认为余秋⾬的散⽂是成功的⽂学作品。

⼆、余秋⾬散⽂的艺术特⾊ 1、写作⼿法上以议论为主,⽽⾮抒情 纵观余秋⾬的散⽂,其核⼼成分是议论,但⼜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乳交融,使⽂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墩,是⽯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应该有⼏声胡笳和羌笛的,⾳⾊极美,与⾃然浑和,夺⼈⼼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们⼼头的哀⾳。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们反⾝⾃问,⽂明是什么?⽂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遗落?⼜怎样才能找回。

可以说,在余秋⾬的散⽂中,最具特⾊和最有魅⼒的部分,不是来⾃⽣动的场⾯描写,也不是来⾃温情脉脉的抒情,⽽是这种⽤抒情的笔法,进⾏理性思考的议论。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散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朴而深邃。

他不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比如在《文化苦旅》中,他描述莫高窟的经历时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了莫高窟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余秋雨的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

他常常将诗意的表达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优美文字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入思考。

他在《霜冷长河》中说:“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这样的语句充满了诗意的韵味,又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余秋雨善于将历史典故、文化传说巧妙地融入到散文之中,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文化长河之中。

在《山居笔记》里,他讲述清朝的兴衰时,旁征博引,将历史事件与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将历史与文化融入语言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懂得运用长短句的交替、排比和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行者无疆》中:“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浅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

浅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

浅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风格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著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

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

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

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 200 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

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有什么特点余秋雨,这位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

那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究竟有哪些特点呢?其一,文化内涵深厚。

余秋雨的散文常常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文化世界。

他善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其展现出来。

在《文化苦旅》中,他走访了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如莫高窟、都江堰等,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寻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智慧。

这种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其二,哲理思考深刻。

余秋雨在散文中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讲述故事,更是在思考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他常常从一个小小的细节或事件出发,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哲理思考。

比如在《霜冷长河》中,他通过对友情、爱情、婚姻等话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无常。

他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其三,情感真挚深沉。

余秋雨的散文中充满了他对历史、文化、人生的真挚情感。

他在面对历史的沧桑变迁时,会流露出感慨和惋惜;在面对人性的美好时,会充满赞美和敬意;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会表达出同情和关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山居笔记》中,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落感到痛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家园的缺失表示担忧,这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人文关怀。

其四,语言优美典雅。

余秋雨的语言功底深厚,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他的语言又不失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行者无疆》中,他对欧洲各国的描写生动形象,语言优美如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_文化散文_的艺术特点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

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

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

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

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

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

《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

《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探讨了世界上的文明兴亡宿命的疑问。

《行者无疆》则是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最后几天,余秋雨站在雪地里,喝上一口鹿血酒,抬头看星星,辨别方向,对着十五年前的自己,长长的思索,思索自己离开书斋的目的与意义,然后对比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

李白说,行路难。

但他一直在走,走到生命的尽头。

他把滔滔江水中明月的倒影,作为一生脚步的句号。

谁也不知道那天夜晚他究竟是酒醉还是失足,是主动还是被动,但谁也想不出另一种更好的结束方式。

他的明月就是他的故乡……①余秋雨从《文化苦旅》开始就呈献出关于行走的文章,但不管地点怎么变换,他的散文总是有那么一个向心力,指向中国文化,指向中华文明,这就是他的散文受到欢迎的原因——以中华历史为散文主题。

通过对文化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寻文明的踪迹和穴位,思考中国历史的重大难题,文明和野蛮构成的对应和传承等的探讨,余秋雨独立地发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历史、面对文化、面对山水、面对文明时内心真切的声音,发出了一种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批判,一种不露声色的批判,一种商量性的批判,一种构建多于破坏的批判,所以他赢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

余秋雨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引起的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褒贬皆有,但无论是崇拜他的人还是批评他的人,观点不免都会带上自己的情绪。

应该认识到的是余秋雨只是个文化的拓荒者,是个文化的建设者,要客观地评价余秋雨,就必须从他的作品入手,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的确是当代散文界中的一个闪光点。

1.中国历史是鲜明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是余秋雨散文鲜明的主题,“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

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翰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

这种寻找可以是精细的,也可以是鲁莽的,却都带有情感。

一旦寻找到,还需要长久地逼视、追索,并与之默默对话,最后就产生一种责任和关爱,情感愈来愈深,襟怀愈来愈阔,一旦有机会诉诸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因他而鲜活……”②显而易见余秋雨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把沉重的文化反思与沧桑的文化古迹、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如余秋雨最初是到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阳关雪》,透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余秋雨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阐述了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触摸了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山居笔记·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山居笔记·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山居笔记·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

可以感受到余秋雨用他巨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敏锐的艺术眼光赋予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以浓重的忧患色彩,而这些忧患色彩的落脚点却是活生生的现实,也就是说,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历史主题,不是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要正视现实,正是因此,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鲜的散文,是活的散文,是扎根于人心的散文,是能触动忧患意识的散文。

2.深刻的文化内涵纵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可以发现,余秋雨对几大文明的思考,并没有超出古往今来众多哲人的思考,不过,他确实已经用他的笔传达出了他的思考:文明如何衰落?文明又能否重新更生?我们要如何面对我们的文明呢?我们中华文明又如何参考别的文明?别的文明衰落了,而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强盛地挺立着,需要吸取些什么,需要我们这些子孙为它做些什么呢?余秋雨所触及的文化、人格、历史、民族、文明等等主题,在当代社会里面,可以说都是有待于重建、有待于重新审视的话题,而余秋雨就是在这个重建和审视的过程中用散文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这种呼唤,不是空泛的,而是带着实质性内容的;不是粗浅的,而是深入的;不是虚假的,而是诚实的;并且他声言己任,身体力行,为了文化跋山涉水,让目光穿透历史,从历史中寻找现实的对应,艰难地找出自己的支点,苟延残喘,而后又继续他的苦旅。

虽然他没有超越古往今来众多哲人的智慧高度,但他尽量在思考里面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和理性剖析来。

也就是说,他不仅仅是历史回顾而已,不仅仅是对文明失落的叹息和探索而已,他更重要的是寻找一种建设,一种建构,他探求的是一个向度,一个目标。

《文化苦旅·废墟》是站在现在人们对待历史遗留下来的废墟的态度的角度提出了废墟文化,审视了中国文化的断层,阐述了对废墟文化的深邃见解,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索,狠狠地批判了厚今薄古和厚古薄今两个对待废墟的极端。

《文化苦旅·笔墨祭》洞察了中国文人的交点——笔墨文化,揭示了笔墨文化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存在的自然性和必定性,提出了文化渗透,呼吁在当代或未来的文化交替中不可只留下文化的根而卷走文化的魂,而应该正视文化,用心去学习和感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从根本上去继承,从而将文化发扬光大。

可以看出,文化传承,文化人格的呼吁和建构设想,文明的思考和追求,在他的苦旅行之中总是与现实对应,而且都是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考虑的,有其现实意义和文化建设的意义。

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无论学者还是普通人。

3.“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这是散文创作所极力追求的,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从“形散”一面说,余秋雨的散文想象丰富、说理畅达、冲谈平和,这些因素构成放纵的张力,使他的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从“神聚”一面说,他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串着在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中。

在题材的剪裁、缝合和表现主题的过程中,散文的线索成为内在的凝聚力,使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归一,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

在他的每一篇散文中,都叙述着鲜为人知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同时又在大的背景里把主题收束在历史范围内。

在《文化苦旅·上海人》一文中,作者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举重若轻地把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融入了感性的叙述中,写了徐光启的文化性格和上海的历史等,其实却又是在阐释构建上海文明新形态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应该说《文化苦旅·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当今上海文明又作出的充分肯定。

《山居笔记·千年庭院》、《山居笔记·十万进士》等都是以思想的线索贯串全篇,并注意运笔的轻重浓淡,抑扬张驰,在波起云涌的变化中间取得结合的形神的统一。

“形散”与“神聚”的结合,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做到寓控制于放纵之中。

4.情与理的融合统一余秋雨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诗性的抒情和智性的议论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包含着情感色彩,情与理统一了起来。

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

《行者无疆·落伍的疯狂》中先是对纳粹与新纳粹的一番描绘,最后“理性的启蒙,良知的传递,文明的呼吁,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这类恐怕的灾难?”突出表达了对纳粹行为及思想的警醒,也包括对中国文革中的狂枉与愚昧的反思。

《霜冷长河·关于友情》中墨尔本海岸的“十二门徒”“长风残照下一个个独立在大海中,宣告着门徒们对师道的忠诚,对友情的挚守,宣告着一切崩坍总有例外……但这些门徒互相不能靠近,不知哪个夜晚在激浪的冲击下终于站不住,冲走一个,在冲走一个……”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残柱的沧桑,隐约流露出一种对友情的疑惑,思索友情的可靠性,最后才在“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

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以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中肯定人的情感是生存立命的基础。

《霜冷长河·关于善良》中余秋雨由签名、街市、书房引起关于善良的思考,在“人类伟大而又无奈。

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