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短歌行》,该诗歌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所作。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短歌行》的背景及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品鉴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了解曹操及其诗歌背景。

2. 分析并欣赏《短歌行》的韵律美、意象美、修辞美,提高审美能力。

3. 体会诗人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短歌行》的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的艺术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曹操及其诗歌背景,让学生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3. 诵读诗歌:全班同学齐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分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短歌行》的鉴赏题目,讲解答题技巧。

7.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短歌行》的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内容:作者:曹操背景:建安文学意象:秋、露、月、星修辞:比喻、对仗、夸张情感:珍惜时光、奋发向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短歌行》的内容,分析其意象特点及修辞手法。

2. 答案示例:诗歌通过描绘秋夜星空、霜露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仗、夸张等,如“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短歌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建安文学的特点,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2024年曹操《短歌行》教案(通用

2024年曹操《短歌行》教案(通用

2024年曹操《短歌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短歌行》,该诗歌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所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短歌行》的篇章结构,详细讲解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以及了解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短歌行》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2. 分析曹操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曹操的写作技巧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分析《短歌行》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

2. 学具:教材、《短歌行》课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片段,引入曹操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曹操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短歌行》,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整体感受。

3. 诗意解析:分析诗歌的篇章结构,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人生几何”、“对酒当歌”等。

4. 情感分析:结合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分析《短歌行》中的一句诗句,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意,仿写一句诗句,并进行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短歌行》2. 章节内容:诗意解析、情感分析、写作技巧3. 重点:忧患意识、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短歌行》的诗意,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

2. 情感分析,尤其是曹操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3. 例题讲解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短歌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短歌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是《琵琶行》、《长恨歌》并称唐代“三大名篇”的其中一篇。

全诗由十个二句联组成,语言纯朴,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流露出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2.学习《短歌行》的基本知识,如题目、形式、结构等;3.掌握《短歌行》的诗歌鉴赏方法;4.理解《短歌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5.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短歌行》的诗歌鉴赏及情感表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1.导入讲解唐代白居易和他的诗歌创作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

2.了解《短歌行》的基本知识通过介绍《短歌行》的题目、形式、结构,引出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思考。

3.诗歌鉴赏(1)音韵特点:用最简单、最朴素、最自然的语言,缀合韵脚,显得十分流畅自然。

(2)运用词汇:如“天上人间”、“金戈铁马”、“万里长城”等,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3)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不易。

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像呼喊着自己的人生。

(4)意境营造:诗中有很多生动的意象,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都让读者产生了画面感,而且情感交流十分丰满。

4.引导学生反思学生们自己阅读完《短歌行》之后,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

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是什么?如何自如之发展?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人生?五、教学总结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诗歌阅读视野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启发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对于人生的反思和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基本知识、音韵特点、词汇运用和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短歌行教案(多篇)

短歌行教案(多篇)

短歌行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短歌行的概念与特点1.1 短歌行的定义介绍短歌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解释短歌行的定义和特点1.2 短歌行的形式与结构分析短歌行的常见形式和结构强调短歌行中的押韵、对仗等技巧1.3 短歌行的主题与情感探讨短歌行常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短歌行中的意境和情感第二章:短歌行的创作技巧与方法2.1 选取题材与创意介绍短歌行创作的选题方法和创意来源强调短歌行创作中的观察和感悟2.2 运用修辞手法介绍短歌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短歌行的表达2.3 押韵与节奏的运用讲解短歌行中的押韵规律和节奏特点练习创作中运用押韵和节奏,增强音乐性第三章:短歌行的鉴赏与分析3.1 欣赏经典短歌行作品选取经典的短歌行作品进行欣赏和解读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3.2 分析短歌行的主题与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歌行的主题和情感练习解读和分析短歌行的深层含义3.3 短歌行的创作实践与评价学生进行短歌行创作实践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创作水平第四章:短歌行的文化背景与影响4.1 短歌行与传统文化探讨短歌行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和影响介绍短歌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4.2 短歌行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分析短歌行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强调短歌行在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重要性4.3 短歌行的现代发展与创新探讨短歌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五章:短歌行的教学与应用5.1 短歌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介绍短歌行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5.2 短歌行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短歌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设计短歌行教学活动和教学计划5.3 短歌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讨短歌行在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应用前景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在多元文化中的交流与融合第六章:短歌行的音乐性与表演6.1 短歌行的音乐性特点探讨短歌行与音乐的结合,分析其音乐性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短歌行的韵律和节奏对音乐性的影响6.2 短歌行的表演技巧介绍短歌行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练习呼吸、音调、情感表达等表演技巧6.3 短歌行的音乐创作与实践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创作短歌行,提高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结合练习创作并表演自创的短歌行作品第七章:短歌行与名家的交流与传承7.1 短歌行名家的创作经验与感悟介绍短歌行名家的发展经历和创作心得引导学生从名家经验中汲取创作灵感7.2 短歌行的传承与发扬探讨短歌行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短歌行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7.3 短歌行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分析短歌行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短歌行第八章:短歌行的评价与批评8.1 短歌行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介绍短歌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短歌行作品进行评价8.2 短歌行的批评与讨论组织学生对短歌行作品进行批评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8.3 短歌行的改进与提高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和批评意见,改进自己的短歌行创作提高学生的短歌行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第九章:短歌行的综合与应用9.1 短歌行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应用探讨短歌行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运用,如诗歌、散文等引导学生进行短歌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结合创作9.2 短歌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短歌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将短歌行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文学素养9.3 短歌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探讨短歌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用短歌行进行跨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第十章:短歌行的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短歌行课程的总结回顾整个短歌行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成长10.2 短歌行学习的展望引导学生对短歌行学习进行展望,制定后续学习计划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关注和创作短歌行10.3 短歌行的未来发展分析短歌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性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在个人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短歌行的定义与特点需要重点关注短歌行的定义和特点,以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短歌行的基本概念。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选读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

其中,唐代辞赋《短歌行》是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篇目,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而且具备深刻的社会和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短歌行》的授课进行详细阐述。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的目标如下:1、使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掌握该文本的基本思想和表达方式;3、使学生能够通过专题分析,深入剖析《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修辞手法和其它文学元素,进一步提高阅读解读能力;4、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学鉴赏,深刻理解《短歌行》的社会背景与当代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5、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文学美感。

二、教学思路要达到以上目标,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通过PPT展示、讲解课堂板书、提供阅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文学特征。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热、教学案例、课堂辩论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本的基本思想与表达方式。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配合阅读、课外文学碎片、文学鉴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短歌行》是唐代辞赋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结构与形式都极为精妙。

探究这一文本必须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1、文本基础知识: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辞赋概述、作品特点及《短歌行》作者、背景等。

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阐述《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比如隐喻、比喻、对句等。

2、文本主题解析:强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浓缩了轻轻的相思之情,但更流露出唐代士人高洁兼有人文情怀的主题。

从诗歌表达手法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绍唐朝兴废原因与士人精神追求。

短歌行教案(共25篇)

短歌行教案(共25篇)

篇1:短歌行教案【目标】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教学重点】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1、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总结范文]短歌行教案6篇

[总结范文]短歌行教案6篇

[总结范文]短歌行教案6篇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

2.背诵本诗歌。

3.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透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情绪。

教学方法:①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②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教学用具:磁带、录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就应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老师总结,并启发他们去联系:我们学过他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必须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1.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2.作者简介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短歌行》教案优秀4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4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4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 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 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 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功业未成小结:诗人心中有忧,何以解忧呢?杜康能解吗?要解忧,必须求得贤才。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短歌行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

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

短歌行的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章《诗海泛舟》中的《短歌行》。

内容包括诗的朗读、理解、鉴赏以及创作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增强对文学史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和鉴赏《短歌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短歌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短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短歌行》中的难点句子,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背诵要求:流利、有感情。

(2)鉴赏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曹操的其他诗作,如《观沧海》、《龟虽寿》等。

(2)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短歌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注重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为学生的诗歌学习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的把握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的深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短歌行》的基本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菁选优秀7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菁选优秀7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菁选优秀7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设计的说明《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

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短歌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歌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歌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歌行教案教学设计1短歌行教案教学设计短歌行是一种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短歌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欣赏能力,认识文化传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下面是一份短歌行的教案教学设计,带领同学们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短歌行。

选择范围为唐代及以下,也可参照明清时期的创作方式等。

本单元突出音乐性和韵律感,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2.掌握短歌行的构成和表达技巧。

3.感受短歌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有哪些学生想过发言?请提一提,提一提关于唐代的一些知识以及古诗词类知识。

随着同学的发言,导入短歌行中国古代的诗歌形式。

第二步:引入(15分钟)介绍短歌行的定义、历史背景和特点。

※ 传统意义上的短歌行,在中国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一种唱词的形式,主要表现青春文、婚嫁、美景、离别等方面的感情。

其特点是传唱广泛,曲调流畅,音调起伏较大,韵律紧凑。

※ 现代意义上的短歌行,是指古韵律诗的一种,主要尝试推翻传统韵律并保留极简,通俗的韵词和韵律结构,以及弱化态度和形式上的复杂性。

这种诗体形式流行于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流派。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组数根据情况而定。

提供几篇优秀短歌行的诗歌,让同学们自主分析和讨论一下这篇诗詞的诗学特色和表达方式。

鼓励同学将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再次表达,且每一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代表,将此次小组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呈现,并在完成呈现之后分享对方发言的感想。

第四步:语句互通(35分钟)假设每个学生都写一句五言短歌行,随后教师将会挑选其中几句,让同学们以此为素材各自组合,再共同合成一首短歌行诗,以上一句五言续用四言的方式结束。

短歌行教案(优秀6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6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精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当怎么写教案呢?这次秀丽的我为您带来了短歌行教案(优秀6篇),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挂念,请共享给最好的伴侣。

短歌行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找到本诗的诗眼“忧”,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诗人人物形象和诗歌情感(2)简洁了解建安风骨和歌行体的特点,学习并把握诗歌鉴赏中常用手法:比兴、用典等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新旧学问联想、师生共读、反复吟诵等方式进行文本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领同学感受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的豪情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引导同学树立时不我待、应有担当的人生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的“三忧”(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难成),体会诗人对时间易逝的感慨,对贤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使用的用典、比兴的手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了解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习过曹操的哪些诗句?《观沧海》《龟虽寿》结合你之前的阅读经受,曹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名著、电视剧等分析)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简洁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看曹操的真实方法。

”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确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我们必需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当年曹操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这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解题:1诗歌体裁:歌行体“行”是诗歌体裁的一种,常与“歌”并称,可配乐唱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依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通常长歌吵闹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所以我们可以从音律节奏和风格来推断长短歌行。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精选6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精选6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短歌行》课文原文篇一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篇二一、说教材地位与内容《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是高一新生继必修1第一单元学习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

而《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

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

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优秀9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优秀9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优秀9篇)短歌行篇一教学设想:1、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

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诵读、听音乐)。

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教学过程:(课前先发“补充阅读材料”,板书题目、作者)?一、熟悉诗歌1、导入:导语:(指黑板)这个人大家认识吗?我们在初中的课文《青梅煮洒论英雄》中曾和他见过,《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频频见面了。

《短歌行》大家听过吗?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就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场面,唱的就是这首《短歌行》;同学们谁会唱这首歌吗?――我会,我给唱唱看好吗?自唱《短歌行》。

(过渡语:遇到古诗文,我们怎样进行学习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来再说)2、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来背诵全诗,之后齐声背诵。

(过渡语:……接着再来解决古诗文中的疑难问题)3、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4、叫2个学生个读诗歌。

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

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渡语:……之后,我们再来领悟古诗文的思想感情)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结合板书,提问: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13篇)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精选13篇)

高中语文短歌行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

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

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 《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

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 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精选9篇】《短歌行》教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3、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学习他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课前预习(课前印发资料)(一)看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幻灯片)譬(pì)如朝露青青子衿(jīn) 呦呦(yōu)鹿鸣何时可掇(duō) 契(qì) 阔谈?(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二)了解曹操,知人论世(三)曹操“横槊赋诗”的背景(四)解释题目板块二:品析诗歌(怎一个忧字了得)(一)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哪一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2、文章几次写“忧”?分别是什么?(二)品读师生合作,品析诗歌。

在品析诗歌过程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作者何以写忧呢?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最为精彩的当属用典和比喻。

可分类归纳诗文中用典句及比喻句,可要求学生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例句——释义——效果。

解读:引用典故不着痕迹,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成就一番伟业的雄心壮志。

(三)美读1、基本二二节拍。

2、注意节奏与轻重的变化。

3、注意停顿与延长的变化。

板块三:课外延伸结合学习过的《奇妙的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撰写一幅评价曹操的对联。

教学难点:篇二1、背诵全诗。

2、理解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短歌行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背诵本诗歌。

2、过程与方法: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教学难点:①《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②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②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体会曹操四言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分析、品读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

3.学习、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4.理解诗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短歌行》。

教学重点:1.分析、品读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曹操的真挚感情与高尚情操。

2.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与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品读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语: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纷争不断,各路英雄各显神通,意欲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建安十三年,即公元 208 年,正值赤壁大战的前夕。

曹操带领文武将士,陈兵江上。

这天夜里,月光皎洁,风平浪静,澄江如练。

曹操与诸将士饮酒狂欢,纵论天下。

此情此景,曹操来了兴致,取槊立于船头,满饮三杯,在将士面前慷慨高歌,他所唱的就是后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短歌行》。

二、老师范读:(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老师亲自上场,如陶醉状,深情诵读)三、学生齐读:这《短歌行》本来是古乐曲的名称,属于汉乐府旧题。

曹操的《短歌行》,虽然借用了乐府旧题,抒发的却是自我的情感。

这种运用乐府旧题来补做新词的诗歌,就是所谓的“拟乐府”。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其中,这一首名气最大,流传最广。

全诗一共四节,每一节八句,层层递进,情感浓烈,含蓄婉转,意蕴深长。

下面有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四、分节品读:1.品读第一节:(教师点评并提问)诗人一开篇就表现出一副愁苦不堪的样子。

一边享用美酒佳肴,一边慷慨高歌。

此情此景,按理说应该让人感到快乐,可是曹操却以悲凉的情调发出了“人生几何”的感叹,情绪的这个陡转,好像有些突兀。

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八句的呢?明确:其实,诗人的这种心理很好理解,因为越是快乐的时光,越容易让人产生时光易逝的感慨。

人生苦短,不经意中,日子一天天就过去了。

正如早晨的露珠,常常无声无息地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
曹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理
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2、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脑筋急转弯:2008年奥运会上谁跑得最快?博尔特。

那世界上又是谁跑得最快呢?
曹操——说曹操,曹操就到
(二)关于曹操
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曹操,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三)题解
这是一首乐府诗,《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四)初读
1、说明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点名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五)悟读
1、说明要求:读一句诗歌,读一句注释,理解诗歌含义。

未读懂之处标记出来。

2、小组合作探究未读懂之处的意思。

3、教师巡视,并视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导。

对于学生提问较多的问题可进
行全班性的交流。

(六)情读
“三分诗,七分读”“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学习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朗读,而读不仅要读对、读懂,更要读出感情。

1、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是什么呢?
提示: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明确: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2、学生阅读诗歌,思考后回答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
①忧——人生短暂(读出“忧”以及“忧”中蕴含的积极向上之情。

) 学生先练习朗读,再点名感情朗读。

②忧——渴慕贤才(应读得情意绵绵,还应读出诗人求贤若渴的诚恳之情。

) 学生先练习朗读,再点名感情朗读。

③忧——贤才难得(“忧”之情更进一步,想象与贤才畅谈之处应读出“喜悦”之情。


学生先练习朗读,再点名感情朗读。

④忧——功业未就(读出对人才的渴求之情,还有一种一统天下的霸气。

) 学生先练习朗读,再点名感情朗读。

3、“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志——一统天下。

4、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5、欣赏《三国演义》片段,并请学生评价。

(七)总结
(八)作业
1、结合关于曹操的资料及《短歌行》中诗人的形象,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练笔。

2、选择《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

参考话题:“人生的意义”、“立志与成才”、“机遇与成功”、“科教兴国”、“尊师重教” 、 “礼贤下士”等
(九)板书设计: 人生短暂
忧 求贤不得 志一统天下
功业未就
英雄的慷慨悲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