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老子_反义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反义词研究
王琴
(西南师大文献所03研究生重庆 400700)
[摘 要]反义词丰富是《老子》语言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在一定的标准下,穷尽列举《老子》一书的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多角度的
描写、分析,并发现《老子》的语言特色以及反义词的存在对表现老子的哲
学思想的意义。通过这种尝试,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关键词]反义词、反义复合词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老子喜欢讲事物的相反相存,所以反义词极为丰富。本文特针对《老子》语言的这一大特色,对其反义词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总结。语料取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
一、《老子》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
反义词是客观现时中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现象等在词汇中的反映。它是词的一种特殊的聚合关系,是指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畴内,在一定的义位上,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所谓“相反”,是说反义词所体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所谓“相对”,表示客观事物彼此相互对峙的两端。
(一)反义词的判定原则。反义词是在同一性前提下的对立;是在词的一定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词的意义来讲的;就专书研究而言,它们必须在一定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老子》一书中反义词的对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错见,即把一对反义词分开用在句中相应的位置上,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三十六章)。一种是连用,即一对反义词紧紧连在一起使用。如:“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二章)。
(二)反义词的统计和分类
统计说明:
1、一个词分别与几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分别计算对数。如:“大—小”、“大—细”计为两对。
2、一个词及其通假字或古今字或异体字,分别与同一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只算作一对。如:
“善—祅”、“善—妖”,“祅”与“妖”是通假字,只计一对。“曒—昧”、“皦—昧”,“曒”与“皦”是异体字,只计一对。
3、两个同义连用的词与另一同义连用的词构成反义词时,按双音节反义词对待,只计一对。
如:“柔弱—刚强”。
4、形式相同的一对反义词,由于词性或词义的不同,分别列为一类。如:“上下”这对反义词,在“其上不曒(皦),其下不昧”中,表示方位名词,意思是“上面、下面”;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中,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意思是“高尚、卑下”。这样,“上下”计为两对。
根据以上原则和统计方法,考察《老子》全书,共得反义词182 对,其中单音反义词165对,复音反义词17 对。
(三)反义词的类型
1、根据词性分类。反义词大都是同一词类的。分类如下:
a、单音节反义词
名词:(36对,57次)
天—地(12)始—母 音—声 前—后 心—腹 志—骨 后—先(3) 外—
存 营—魄 户—牖(2) 上—下(2)首—后 古—今 父—母 母—子 象—物
风—雨 朝—日 天—人 雄—雌 牝—牡(2) 道—兵 左—右 偏—上 死—寿
乐—饵 耳—目 阴—阳 名—身 身—货 怨—德 主—客 民—上 正—反 动词:(56对,88次)
无—有(14)乱—治 居—去 处—去 持—以 开—阖 去—取(3)宠—
辱(4)得—失 迎—随 安—生 生—灭 生—死(8) 生—已 杀—活 明—妄
作—复 作—归 亲—畏 誉—侮 废—有 见—抱 负—抱 唯—阿 逝—反 救
—弃 闭—开(2)塞—开 结—解 行—随 嘘—吹 恃—辞 歙—张 废—兴 取
—与 作—镇 进—退 始—成 损—益(3) 得—亡 辩—讷 出—入 拔—抱 抱—脱 除—芜 亲—疏 成—败 终—始 宝—弃 保—弃 贵—弃 战—守 抑—举 损—奉(2) 损—补(4)往—来
形容词:(66对,87次)
美—恶(2)难—易(4)长—短 高—下(2) 上—下(4) 虚—实 弱—强(3) 强—羸 柔—强 柔—刚 冲—和 冲—盈 盈—竭 同—异 曒—昧 明—昧 澹—飂 浊—清 浊—安 静—动 清—生 敝—新(2)余—遗 曲—全 枉—直 直—屈 洼—盈 少—多(2) 少—得 寂—寥 重—轻 静—躁(2) 智—迷 明—愚 白—辱(2) 载—隳 壮—老 吉—凶 小—大(4) 大—细(3)害—平 害—太 厚—薄 实—华 宁—废 贵—贱(2) 轻—贵 清—裂 灵—歇 正—奇(2) 正—蹶 夷—颣 夷—径 建—婾 质—渝 柔—坚 成—缺 巧—拙 寒—热 利—害(3) 善—袄(妖) 贼—福 乐—厌 慈—勇(2) 俭—广 尚—病 信—美
代词:(1对,3次)彼—此(3)
介词:(1对,1次)自—及(1)
b、复音节反义词:(17对,21次)
名词:(3对)天地—万物 圣人—百姓 圣人—天下
动词:(4对)多言—守中 为学—为道 兼蓄—入事 被褐—怀玉
形容词:(10对)昭昭—昏昏 察察—闷闷(2)柔弱—刚强 柔弱—坚强(4) 柔脆—枯槁 珞珞—录录 淳淳—朴朴 有余—不足(4) 熙熙—沌沌 熙熙—儡儡
个别反义词的词性不一致,如动—静,“动”是动词;“静”是形容词。
2、根据概念间的关系分类。
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表达概念的内涵。根据反义词(双方)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可将反义词分为以下三类:互补关系。具有互补的反义词在逻辑上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词义的边缘清楚。例如:雌—雄 动—静 有—无 牝—牡 生—死 同—异
极性关系。两词所表示概念各处于相反方向的顶点,在意义上有鲜明的对照,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极端状态的反映,有居间概念存在。例如:上—下 长—短 难—易 美—恶 弱—强 虚—实 多—少 枉—直 前—后 左—右
c、相对关系。两词相应相称,意义既不矛盾也不相背。如:音—声 心—腹 志—骨 外—存 营—魄 母—子 天—人 主—客 战—守
3、根据对应关系分类。
反义词的对应关系复杂,通常认为是词的多义性和同义词使用的灵活性造成的。这在《老子》中能够得到证明。反义词的对应关系,就词来讲,既有一对一的,又有一对多的;就义位来讲,有的只在一个义位上形成反义关系,有的是在几个义位上形成反义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一的有77对,占反义词总数的42%
音声、心腹、志骨、外存、营魄、户牖、古今、自及、雌雄、牝牡、朝日、道兵、左右、死寿、乐饵、耳目、阴阳、怨德、主客、乱治、持以、宠辱、杀活、明妄、澹飂、誉侮、唯阿、结解、嘘吹、恃辞、歙张、辩讷、出入、除芜、战守、抑举、往来、美恶、难易、长短、同异、敝新、余遗、曲全、洼盈、寂寥、智迷、明愚、载隳、壮老、吉凶、厚薄、宁废、灵歇、建婾、质渝、巧拙、寒热、利害、善妖、贼富、乐厌、慈勇、俭广、尚病、信美、彼此、天地—万物、昭昭—昏昏、察察—闷闷、珞珞—录录、为学—为道、淳淳—朴朴、兼蓄—入事、被褐—怀玉、有余—不足、熙熙—沌沌、熙熙—儡儡
有些反义词是在行文的过程中临时构成的,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就无所谓是反义词了。如:外存 志骨 慈勇 贼富等。
外存:从词性上看,“外”是方位名词,“存”是动词;从意义上看,“外面”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就两个词本身不是反义词。但在“外其身而身存”句中,“外”与“存”都是动词,意义上有联系,并且呈对举形式,可以构成反义词。
志骨:就两个词本身没有多大的联系,既看不出它们的同一性,又看不出它们的相对性。但在“弱其志,强其骨”句中,它们的同一性是,都表示人身体的部分,并且意义相对,“志”指心志,“骨”指体魄;一个指精神,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