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三国时期。
赤壁之战是由刘备与孙权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水战。
以下是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1.背景: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想要征服南方,统一中国。
他率军南征,但受到刘备和孙权的联军的阻挠和抵抗。
双方在长江的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
2.赤壁地区:赤壁位于现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上,地形险要。
曹操决定在此集结军队,并且筑造战船,准备展开进攻。
3.双方力量对比:曹操的军队号称有80万人,实际兵力可能在20万左右。
而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只有5万人左右,兵力明显劣势。
4.张昭与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向孙权建议采用火攻的计策,利用南风和干燥的天气,发动一场大火,烧毁曹军的战船。
而张昭则建议曹操尽快派兵渡江,以避免受到火攻的威胁。
5.北风阻挡:赤壁战场当地北方的山势较高,北风较为常见,曹操的军舰主要依赖风力推进。
而火攻所需的南风并不常见,这使得曹操在选择战场的时候失去了优势。
6.黄盖自投火海:孙权派遣将领黄盖投降曹操,但黄盖借机装病,带着船只献给了曹操。
曹操相信了黄盖的病情,没有细心检查其船只。
而孙权和诸葛亮安排的火攻船正隐藏在黄盖的船队中,黄盖在战斗中纵火,烧毁了曹军的船只。
7.南风火攻:在火攻之后,孙刘联军利用南风变天,再次发动火攻。
大火烧毁了曹军的大部分船只,使得曹操无法继续北上进攻,只得溃败而回。
8.结果: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告终。
曹操虽然未亲自参战,但损失惨重,战败后只带领着残余的部队匆忙撤退。
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却在此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彻底阻止了曹操的南征计划。
9.影响:赤壁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役展现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合作和统一抗敌的决心,也表明了曹操武力手段的局限性。
赤壁之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勇气、智慧和谋略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
10.赤壁题材的文学作品:赤壁之战激发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整理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8年。
以下是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1. 战争起因:赤壁之战的起因是曹操率军攻打东吴。
由于曹操的军队在渡江失败,被东吴军队打败,曹操率军撤退,随后在赤壁一带与东吴联军交战。
2. 军队兵力:曹操率领的军队约有30万人,东吴联军由孙权和刘备联合组成,兵力约有50万人。
由于曹操兵力较少,又缺乏后援,最终导致败走。
3. 战争过程:赤壁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火攻,刘备与孙权使用火攻烧毁曹操的船只;第二阶段是陆战,由于曹操的兵力不足,无法抵挡东吴联军的攻势;第三阶段是追击,东吴联军追击曹操,最终曹操败退。
4. 战争结果: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三国时期历史的分水岭。
这次战役使曹操失去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也为孙权和刘备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5. 战争影响: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使得三国时期的分裂形势更加明显,同时也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谋略——火攻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赤壁之战》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 ⑴致殷勤 殷勤之意 • 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 到。 ⑵ 当横行 横行天下 • 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 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 形成矣 • 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 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 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 面。 • ⑷地方 地方数千里 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 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 • 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四、词类活用
(四)名词做状语 •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修饰 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像狐狸那样 “ 疑 ”) • 备南走。(表示走的方向,“走”的状语。) 。(表示走的方向 表示走的方向, 的状语。) (五)使动用法 • 必蹶上将军 • 可烧而走也 可烧而走 • 诸人持议,甚断句
• • • • • • • • • • • 田横,齐之壮士耳。 田横,齐之壮士耳。 刘备,天下枭雄。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刘豫州王室之胄。 巨是凡人。 巨是凡人。 子瑜友也。 我,子瑜友也。 此帝王之资也。 此帝王之资也。 操公,豺虎也。 操公,豺虎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乃天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三、一词多义
• 方:1、割据江东,地方数 、割据江东,
千里。(见方, 千里。(见方,古代称面积 。(见方 的用语,纵横, 方十里” 的用语,纵横,“方十里” 即纵横十里。) 即纵横十里。) 2、操军方连船舰。(副 。(副 、操军方连船舰。( 词,正) 3、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助画方略。(方法,办法, 。(方法 助画方略。(方法,办法, 计策。) 计策。) 4、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将要) (将要) 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方向 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 • 事。(事情) 。(事情) 事情 • 2、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特指政事) (特指政事) • 3、肃宣权旨,论天下事 、肃宣权旨, 。(特指战事 特指战事) 势。(特指战事) • 4、北面而事之。(奉事, 。(奉事 、北面而事之。(奉事, 服务) 为……服务) 服务 驻扎和住宿) 驻扎和住宿) • 2、余船以次进。(次序) 。(次序 、余船以次进。(次序) • 引:1、操军不利,引次江 、操军不利, 北。 退却) (退却) • 2、引军北还。(引导率 。(引导率 、引军北还。( 领)
2013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2013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于公元208 年。
这场战役不仅在军事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役背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纷纷崛起,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
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与刘表长子刘琦会合。
孙权在江东经过多年的经营,实力逐渐壮大。
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参战双方曹操一方:曹操率领的军队主要由北方士兵组成,不习水战。
虽然兵力众多,但长途跋涉,水土不服,且新降荆州之军人心未附。
孙刘联军:孙权方面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三万水军。
刘备方面则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兵力约两万。
战役经过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到达江东后,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智慧,说服了孙权及其大臣们联合抗曹。
草船借箭: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他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苦肉计:为了让曹操相信黄盖的投降,周瑜与黄盖合谋上演了一出苦肉计。
黄盖故意在众人面前冒犯周瑜,被打得皮开肉绽,曹操果然中计。
火烧赤壁:黄盖诈降曹操,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驶向曹军。
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战船,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至曹军舰队。
曹军战船大多相连,一时间火光冲天,士兵们惊慌失措,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进攻,曹操大败,率领残部经华容道撤回北方。
战役结果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
曹操损失惨重,无力继续南征,退回北方。
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四郡,得以立足,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知识点
治: 对付 1、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部署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训练,整顿 3、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治理,管理 4、故治国无法则乱 安定,太平 5、明于治乱,娴于词令 治理得好 6、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医治 7、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8、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治罪,惩处
2
故: 1、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暮去朝来颜色故 5、故久立与其客语 6、此物故非西产 7、中原遂多故 8、故治国无法则乱
仍然 旧交情 旧的,原来的 衰老 故意,特意 本来 事故 所以
3
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2、中江举帆 3、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4、举所配玉玦示之者三 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6、杀人如不能举 8、戍卒叫,函谷举 9、孙叔敖举于海 10、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8
状语后置 (肃)与备会[于当阳长 坂] 自结[于东] 求救[于孙将军] 亮见权[于柴桑] 裹[以帷幕] 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定语后置
大势(可以拒操)者 战士(还)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 人马(烧溺死)者
省略句
悉浮(战船)以沿江(省宾) 可烧而走(操军)也(省宾) 说备使(备)抚表众(省兼) 避难(于)江东 (省介词) 将军起兵(于)江东,豫州收 众 (省介词) 与(备)结盟好 (省介宾) 不足与(之)图大事 ( 同上) 9
翻译句子
1.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译:现在如果不快点前往,恐怕被曹操占了 先。
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 归附之。 译:孙讨虏将军聪明仁惠,敬重礼遇贤能之 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共39页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于东汉末年,交战双方为孙权、刘备联军和曹操大军。
以下是关于赤壁之战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击败袁绍、袁术等诸侯,基本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此时,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轻易占据荆州。
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击败,退往江夏。
孙权在江东根基渐稳,拥有一定的实力。
二、战争经过1、孙刘联盟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
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操。
2、曹操的失误曹操的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战。
他将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以减少颠簸,却给了孙刘联军火攻的机会。
3、黄盖诈降黄盖向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
黄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趁着东南风急,冲向曹操的船队。
4、火烧赤壁当黄盖的战船接近曹操船队时,点燃船上的易燃物,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船队瞬间陷入火海。
孙刘联军趁机发起攻击,曹操大败。
三、战争结果曹操率领残部北逃,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暂时无力南征,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四郡,并向益州发展,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初步格局。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孙刘政权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南方经济逐渐繁荣。
3、文化交流赤壁之战期间,各方人才汇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主要人物1、曹操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领袖,曹操有着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过于自信,出现了战略失误。
2、孙权孙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展现出了其果敢和睿智。
3、刘备刘备在困境中积极寻求联盟,保存了实力,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周瑜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足智多谋,指挥有方,为赤壁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归纳
《赤壁之战》文言常识归纳(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赤壁之战》文言基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通“擒”,捉拿)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顷之,烟炎张天。
(通“焰”,火焰)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通“擂”敲击)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通“预”准备)二、古今异义.⑴致殷勤之意古义指恳切的情意;今义指热情而周到。
⑵当横行天下古义指纵横驰骋,意思是所向无敌;今义指仗势胡作非为。
⑶鼎足之形成矣古义指形,形势,局面;成,形成;今义指通过事情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⑷地方数千里古义只地,土地(面积);方,见方,纵横,古代称面积的用语;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6)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古义指面向北方,指向人称臣;今义指北边。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其,第三人称代词,他;实,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义指初,开始;一,初次,第一次;今义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彼所将中国之人不过十五六万古义泛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一词多义卒:乘犊车,从吏卒。
(步兵,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
(死)五万兵难卒合。
(cù副词,仓猝,“猝”)抚:权抚其项背。
(按)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抚慰,安抚)士:田横,齐之壮士耳。
(男子)交游士林(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后泛指官吏。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人。
)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士兵。
)计: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动,盘算,谋划。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名词,计谋,策略。
)方: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见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纵横,“方十里”即纵横十里。
)操军方连船舰。
(副词,正)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赤壁之战,乃三国时期一场极具影响力之战役。
在我们学习相关文言文时,有诸多知识点值得深入探究。
首先,文中的实词丰富多样。
如“卒”字,“鲁肃闻刘表卒”中,“卒”意为“死”;“五万兵难卒合”中,则是“仓促”之意。
“治”在“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里,指“训练”。
“次”于“引次江北”中,为“驻扎”之义。
虚词的运用亦颇具特色。
“而”字,“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此句中,前两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修饰。
“以”字,“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中,“以”作介词,“把”的意思;“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里,“以”则表“用”。
通假字也不可忽视。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之意。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卒”通“猝”,仓促之义。
古今异义词在文中亦有体现。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殷勤”古义为“恳切慰问”,今义多指“热情周到”。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词类活用现象丰富。
“操军破,必北还”,“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必蹶上将军”,“蹶”使动用法,使……受挫。
特殊句式在文中也屡见不鲜。
“豫州今欲何至?”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豫州今欲至何”。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为判断句。
“受制于人”,被动句,“于”表被动。
在理解文意时,需注意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势力强大,企图一举统一南方。
孙刘联军则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凭借智谋和勇气取得了胜利。
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中各方人物的决策和行动。
对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学习的重点。
曹操雄才大略但又刚愎自用;孙权英明果断,能虚心纳谏;刘备忍辱负重,善于用人;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周瑜英勇善战,有勇有谋。
《赤壁》 知识清单
《赤壁》知识清单一、赤壁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势力大增。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二十余万南征,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天下。
此时,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根基渐固。
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暂居荆州。
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孙刘联军决定联手抗曹。
二、参战各方1、曹操方面曹操率领的军队以北方士兵为主,擅长陆战,但对于水战相对生疏。
其军队数量众多,但长途跋涉,士兵疲惫,且水土不服。
2、孙权方面孙权拥有江东六郡八十一州,水军实力较强,将领如周瑜、鲁肃等皆有勇有谋。
3、刘备方面刘备兵力较少,但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且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三、战争过程1、初战失利曹操大军顺江而下,孙刘联军初战不利,退至赤壁。
2、黄盖诈降为破曹军,黄盖向曹操诈降。
曹操轻信,未加防备。
3、火烧赤壁黄盖带领装满易燃物的船只冲向曹军,点燃船只,火势借助风势迅速蔓延,曹军战船被烧,士兵大乱。
孙刘联军趁机进攻,曹军大败。
四、战争结果1、曹操大败,率领残部北逃。
2、孙刘联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五、赤壁之战的影响1、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势力暂时受挫,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并向益州发展,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2、经济发展战争使得长江流域的经济受到一定破坏,但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
3、文化交流各方势力在战争中交流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六、赤壁之战中的著名人物1、曹操一代枭雄,有着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但在赤壁之战中决策失误。
2、孙权年少有为,有胆有识,善于用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3、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善于笼络人心,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合作,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4、周瑜东吴名将,智勇双全,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是孙刘联军取胜的关键人物之一。
5、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刘备出谋划策,促成了孙刘联盟,对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七.翻译下列句子:
能翻译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
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力量连鲁国的
挟天子以征四方 (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3、为: 今为君计
(替,介词)
为操后患 (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 (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
(是, 副词) (才 , 副词) ( 2 乃: ○ 若事之不济,
• 4.累官故不失州郡 (本来,仍然)
•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
• 6.顷之,烟炎张天 (时间词后)
多义虚词 :
1、而: 若据而有之
(连词)
理虚词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 (修饰连词)
事 2权 蒙、急 以 冲以而 示 斗:不 群 舰断下乃以千((介数转(词介折,把词连),用词),却)
愚谓大计不 如迎之
(末,尽头;势,力量.) (形,形势;成,形成)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1.权起更衣 (上厕所) •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他实际上) • 13.地方数千里 (土地方圆)
• 14.当横行天下 (纵横驰骋) •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和儿女)
•
• 16.邂逅不如意 (一旦,万一) • 17.初一交战 •(初,刚刚;一,开始)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北军大坏 (溃败) • 20.北面而事之 (面北称臣)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
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一、赤壁之战的背景1. 曹操的野心赤壁之战的背景,根源于曹操的统一大业。
曹操在东征南方时期,目睹了南方人民生活富裕、地势险要,决心占据南方,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曹操曾多次率领大军南征,但都遭到了东吴和蜀汉的顽强抵抗。
2. 东吴与蜀汉的联合赤壁之战的另一背景是东吴与蜀汉的联合。
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野心。
两者联合,就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抵抗力量,因此对抗曹操有了更多的胜算。
二、战役前的准备1. 孙刘联军的布阵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军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为战斗做了全面的准备。
主要策略包括:诱敌深入,设伏击;联合共诛曹操。
在预备战斗中,刘备亲自到处巡视文后大营,认真熟悉地理条件,智谋了解敌情。
最后,根据地理优势和兵力的分散,刘备率军迁进北岸,领水而北去星罗经良。
赤壁西北又有一斋一个载错地塌视思,密器伏甲,参见展焦电计思斗沛众。
赤壁之战暂怠于章太督十八功,有时巨造,延至道也。
2. 曹操军队的准备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无疑是场兵家必争之战,因此曹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采用火攻、集中兵力、临战泼水泡皮麦利、闭门打狗杂工斗和预备粮草物资。
三、战斗过程1. 孙刘联军的火攻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采取了火攻的战术。
根据孙刘联军的计划,他们放飞火船,以假意欲作众军,然见风急急弃引。
胜上风弗坠谓金铁为引,独见通,走系如铁,徽碧接头、甲、关铸川币元胶瓒旗车。
诸军以旌劲劲拦门急,称赞..2. 曹操军队的失败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军队最终遭受了失败。
这主要是由于曹操军队在水战中处于劣势,且被联军以火攻打敗。
虽然曹操重兵固守,但是由于联军的火攻,曹操军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士气大伤,大败而逃。
四、战役的影响1. 东吴的崛起赤壁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吴在江南地区的地位,也使得孙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此外,赤壁之战的胜利,也为东吴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曹操的挫折对于曹操而言,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其南征之路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点1. 赤壁之战原文+翻译+文言常识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
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赤壁之战》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将军禽操(禽——擒)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二.古今异义词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14.北军大坏(溃败)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三.词类活用1.名——动:a.敬贤礼士(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c.水路具下(向下,来)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d.可烧而走也(使……走)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 (抢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战役,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东汉末年,是著名的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役以曹操与刘备、孙权之间的正面对抗为主,通过精密的战略部署和灵活的战术运用,最终导致曹操军队的大败。
本文将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中国分裂成了三国:魏、蜀、吴。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和军事统帅,力图统一中国。
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蜀汉和东吴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战役过程1. 赤壁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火烧赤壁和水上交锋。
2. 火烧赤壁:刘备和孙权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放火烧毁了曹操的船只,使曹操损失惨重。
3. 水上交锋:刘备和孙权联军利用水战的优势,采取埋伏战术,伏击了曹操的军队,导致曹操溃败。
三、影响1.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转折点,曹操在战役中的失败对他的统一大业造成了重大的挫折。
2. 赤壁之战巩固了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关系,奠定了他们对抗曹操的基础。
3. 赤壁之战的胜利也彰显了火攻和水战的有效性,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其他知识点1. 赤壁之战中著名的战略家诸葛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提出了火攻的战术方案,并在战役中指挥作战。
2. 《赤壁之战》是中国文学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将这场战役描述得生动传神,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
赤壁之战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影响,也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彩。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
《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权以示群下(视)2、五万兵难卒合(猝)3、雷鼓大震(擂)4、将军禽操(擒)5、烟炎张天(焰)6、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驻)7、助画方略(划)(二)古今异义1、致殷勤之意(恳切)2、莫不响震失色(没有人)3、是时(这)4、驱中国士众(中原)5、便还就孤(靠近)6、鼎足之形成矣(形势形成)7、其实汉贼(他实际)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9、各顾妻子(妻子儿女)10、初一交战(刚刚开始)11、去北军二里余(距离)12、北军大坏(溃败)(三)词类活用1、词性互用: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形作名)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部队,形作名)敬贤礼士(贤能之人,形作名;礼待,名作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形作动)2、动使动:必蹶上将军(使……挫败)权以示群下(让……看)操悉浮以沿江(使……浮)从吏卒(让……跟从)甚失孤望(使……失望)可烧而走也(让……逃走)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建立)3、形意动:英雄乐业(以……为乐)4、名词作状语:备[南]走( 向南)[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在外;在里面)从华荣道[步]走( 步行)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从水、陆两路)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在江中心)(四)一词多义1、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读书人)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权抚其背曰。
(抚摩)5、治: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兵精足用(足够,形容词)7、次:引次江北(停驻,动词)余船以次俱进(次序,名词)8、数:统兵数万(数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不足与图大事(事业)事急而不断,祸……(事情、事物)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谋划,动词)备用肃计(计策、谋略,名词)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略已平矣(大致)助画方略(策略)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地方百里(方圆,名词)(五)虚词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备必喜而从命(修饰与被修饰)事急而不断(转折)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为操后患(是,动词)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动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乃至副词)骑乃得过(才副词)乃罢会(于是连词)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跟介词)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六)句式1、判断句(1)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
赤壁课文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知识点总结如下:一、背景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在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已经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曹操在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在西南建立蜀国,孙权在东南建立吴国。
2. 曹操对南方的企图曹操在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业,但也对南方的吴国和蜀国虎视眈眈,企图统一全国。
3. 孙刘联盟为了对抗曹操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吴联军。
二、战争原因1. 曹操的南征计划曹操希望通过进攻吴国和蜀国来统一全国。
2. 东吴联军的抵抗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准备抵抗曹操的进攻。
三、战争过程1. 精心策划东吴联军在周瑜的策划下,利用风向优势和火攻之计,准备在赤壁一带对曹军进行阻击。
2. 曹操的误判曹操低估了东吴联军的战力和智谋,轻率地进军到了赤壁一带。
3. 铁索连船周瑜下令在江中设立铁索,使得曹军无法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4. 火烧连环船东吴联军利用东风,发动了火攻,大量的火船燃烧了曹军的战船,导致曹操的大败。
四、战争结果1. 曹军惨败曹操的大部分船只被东吴联军火攻摧毁,曹操在赤壁一战中惨败。
2. 形势逆转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次关键战役,东吴联军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使得曹操无法统一全国。
3. 各方影响赤壁之战的结果影响深远,加强了孙刘联盟,造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五、历史价值1. 光荣历史篇章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光荣篇章,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和战争策略。
2. 激励后人赤壁之战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
3. 历史警示赤壁之战也是历史的警示,提醒人们要警惕外部势力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六、赤壁之战在文学艺术中的影响1. 赤壁之战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描写,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
2. 赤壁之战在绘画艺术中的体现赤壁之战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表现,成为了许多历史画作的题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译:您能对付曹操请(同他)决战,假若战事不利,就撤 回到我这里。
古今异义 . ⑴致殷勤之意 古:恳切的情意;今:热情而周到。 (2)鼎足之形成矣 古:形,形势,局面;成,形成;今: 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3)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古:面向北方,向人称臣;今:北边。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泛指中原地区;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简称。 (5)备南走。 古:逃跑;今:行走
理虚词
4、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是, 副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甚至, 副词) 骑乃得过 (才 , 副词) 乃罢会 (于是, 连词) 5、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 ,介词)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跟, 介词)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介词)
• 六.特殊句式 : 1.刘备, 天下枭雄 判 • 2.我, 子瑜友也 3.田横,齐之壮士耳. •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断 5.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6.曹公, 豺虎也 7.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句 • 8.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省略)
积实词
• 10近者奉辞伐罪 (皇帝的命令) • 11.权以示群下 (给-----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完全) • 13.不复料其虚实 (估计) 14今以实校之 (核对) •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顾及,顾念)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辅助) • 17.上建旌旗 (插,竖起) 18.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率领)
奄(yǎn)有 番(pó )阳 以实校(jià o)之 邂逅(xièhòu) 走舸(gě) 烟炎(yà n)张天
更(gēng)衣 刀斫(zhuó ) 难卒(cù )合 燥荻(dí) 最著(zhuó )前 蹈藉(jí )
正语音
辨通假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禽——擒) 1.将军禽操
• 4、 抚 : 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 • 权抚其背曰。 (抚摩) 5、 治 : (对付)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部署) • 6、 足 : 岂足托乎 (值得) • 兵精足用 (充足) 7、 次 : 引次江北 (驻扎,停驻,动词) •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名词)
• 8、数: 统兵数万 (数词,几) •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计算,动词)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功业,名词) • 火烈风猛 (大,形容词) 10、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为……服务) • 不足与图大事 (事业)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事情、事物) 11、计: 窃计欲亡赵走燕 (考虑、打算,动词) • 备用肃计 (计策、谋略,名词)
古今异义
(6)刘琮束手。 古:捆起手来,投降;今:没有办法 (7)权起更衣 古:上厕所;今:换衣服 (8)其实汉贼也 古:其,代词,他。实,实际上;今:副词,表示 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9)地方数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10)当横行天下。 古:纵横驰骋,所向无敌;今:仗势胡作非为。
知句式
•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10.行将为人所并. 11.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13.操军破,必北还.
被
动
句
• 14.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 1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16.荆州之民附操者. • 1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
定语后置句
• 18.交游(于)士林 • 19.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 • • • 20.豫州今欲何至 21卿欲何言. 22何以言之. 23.欲安所归乎.
宾语 前置
省 略 句
2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25.豫州虽败于长坂. • 26.裹以帷幕.
介词结构后置句
能翻译
怎样翻译文言文?
• 12、难: 今操芟夷大难 (灾难、患难) • 五万兵难卒合 (困难) 13、略: 略已平矣 (大致) • 助画方略 (策略) 14、方: 操军方连船舰 (方才,副词) • 地方百里 (方圆,名词) 15、济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 •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成功) 同舟共济 (过河,渡) • 为求援救,以济其患 (接济、帮助)
《赤壁之战》
知识点归纳
正语音
刘琮(có ng ) 枭(xiāo)雄 与操有隙 (xì ) 恶(wù )其能 亳(bó )州 会(kuà i)稽 长(zhǎng)史 芟夷(shān yí ) 强弩(qiá ng nǔ ) 鲁缟(gǎo ) 必蹶(jué )上将军 旌麾(jīng huī)
• 单义虚词:
理虚词
• • • •
1.比至南郡 (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都) 3.向察众人之议 (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 (本来,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时间词后)
(只是)
多义虚词 : 1、而: 若据而有之 (连词)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 (修饰连词) 事急而不断 (转折连词,却) 2、 以 : 权以示群下 (介词,把) (介词,用)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目的连词,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3、 为 : 今为君计 (替,介词) 为操后患 (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 (处在,动词)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
妻子和儿女)
• 16.邂逅不如意 • 17.初一交战
•(
(
一旦,万一)
初,刚刚;一,开始)
(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北军大坏 • 20.北面而事之
(
溃败)
(
面北称臣)
•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
• • • •
(凭借)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和睦) 3.与操有隙 (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嫉妒,厌恶)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子 (慰问) 7.如其克谐 (能够)(能够成功) 8 肃宣权旨 (传达)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交情)
• 10.操悉浮以沿江 (使……漂浮) • 11.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名作状,从水、陆两路) 12.乘犊车,从吏卒 ( 使动,使-----跟从) • 13.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使动用法,使…失望)
• 14. 为汉家除残去秽 ( 形作名,坏人) • 15.可烧而走也 (使动用法,使……逃跑)
• 16.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 名作状,从水、陆 • 17.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两路) • 18.瑜等率轻锐 (形作名,轻装的精锐部队)
• 7.鼎足之形成矣 (形,形势;成,形成) • 8.刘琮束手
(
投降)
•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
投降)
• 11.权起更衣
(
上厕所)
(
•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13.地方数千里 • 1驰骋)
(
•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
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
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译: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6.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译:曹操想必会把我送回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 (让我做个)最低等的曹里的从事.
7.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 家除残去秽
• 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 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 致。 • 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 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 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 注:高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七.翻译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能翻译
译: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
称臣呢!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译: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力量连鲁国
的薄绢也穿不透”啊.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孙权把(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
•
一词多义现象
死亡, 动词) (兵、士卒 ,名词) (通“猝”, 仓猝 副词)
(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 2、士: (读书人) 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 士皆出营立观。 (操军吏士) • 3、将: (打算、想)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 •
(名作状,在江中心)
•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国都) • 2.备南走 (逃跑) • 3.致殷勤之意
(
通古今
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
•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中原地区)
•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
表面上,实际上)
•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
末,尽头;势,力量.)
古今异义
(1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12)初一交战。 古:刚刚开始;今: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13)犹不失下曹从事。 古:古代官职名;今:致力于,投身于。 (14)祸至无日矣 古:没有多少时候,很快;今:不知还有多 少时候,很久。 (15)邂逅不如意 古:一旦,万一;今:偶然遇到,不期而遇。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卒——猝) (炎——焰) (雷——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