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9-09-05T15:46:02.70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作者:蒋慧[导读] 笔者拟就语文审美主题,主要从情境教学、读写教学、朗读教学、想象教学和综合实践等方面,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蒋慧(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北仓路小学校四川广安 638500)
摘要:美育不仅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而且拥有无可替代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优势。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全面显现“美育”的价值和功能,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既有重要性又有必要性。笔者拟就语文审美主题,主要从情境教学、读写教学、朗读教学、想象教学和综合实践等方面,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审美教育;新课程教学;主导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8-143-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语文学科富含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美”的元素,如语言文字美、结构形式美、音律节奏美、人物形象美、精神道德美和情感意蕴美等。正是这些“芸芸众美”,让语文学科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大职责。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小学阶段是审美教育的原始黄金时期,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知美、体验美和表达美,既是语文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又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需要。“教无定法,却有章法。”如何以“审美教育”来有效主导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呢?
1.寓美育于情境之中,引导小学生不断地发现美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的敏感度欠佳,尤其对于孕育语言文字中的各类“美”还缺乏足够的“发现”能力。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引入或创设良好情境,帮助小学生借助“观察”等途径不断地“发现”美,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达成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以《三亚落日》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这一技术平台,不仅呈现了极其浓郁的三亚风情,而且借助“缓放、定格、回放”等功能,把三亚落日如何像“快乐孩童”、如何像“大红灯笼”以及如何像“跳水员”那样,先后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为他们提供了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让他们在“视文互动”中切实地“发现”到了“三亚落日”的美不胜收。
2.寓美育于读写之中,引导小学生不断地认识美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吸收。”阅读与写作既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基础项和常规项,而且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写作就是学生把习得语文知识进行“实体化”或“融合再现”的实践过程,这其实也是对“语文美”的一种不断认识与积累活动。换言之,积极开展“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的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小学生一方面不断地认识“芸芸众美”,一方面自觉主动地积累与积淀审美的意识与能力。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在教学结束后,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请结合实际认知来说说写写。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与发现”,小学生还从中“认识”了许多文本之外的大自然之美。他们把这些“绿色之美”梳理并充实到自己的“习作资源库”,这也是一种对美的“认识与强化”过程。
3.寓美育于朗读之中,引导小学生不断地感知美
自古即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书读百遍,其美自见”的一种实质性感知呢?比如,通过反复深入地朗读与体悟,可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切实感知杜甫的“欣喜若狂”形象和“渴盼归家”心理;从《示儿》中,读出到了陆游那“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强烈情怀。从对比朗读中,还可深切感知杜甫的“喜极而泣”和陆游的“终身悲憾”,同是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力量之美,更是涵养并滋润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优质基因。再如,反复诵读《黄果树瀑布》,让人感知大自然的天设地造与神赐壮美;反复诵读《最后的姿势》,让人感知谭老师的爱生如子与恪尽职守;反复诵读《天游峰的扫路人》,让人感知七旬老人的老当益壮与乐观豁达;反复诵读《我和祖父的园子》,让人感知“我”的无忧无虑与自由快乐……
4.寓美育于想象之中,引导小学生不断地体验美
如果“想象”是思维的有效训练活动,那么,“激情想象”自然就是美好思维的有效训练和人之情感的美好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情趣思维,有效训练并不断扩张他们的思维想象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攫取思维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双赢”效益和良好效应。比如,在《游园不值》教学中,引导小学生从“一枝红杏出墙来”想象“春色满园”的美好景色是什么样子;在《所见》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小牧童“捕鸣蝉”的经过和结果如何;在《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思考想象为什么会“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在《爱之链》教学结束后,引导小学生想象乔依醒来获取老妇人“悄然资助”后是如何想、如何做的……既可促进小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又能激发他们的美好体验。
5.寓美育于实践之中,引导小学生不断地表现美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它意在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语文学科还是审美教育,都具有综合性、能动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教师善于把两者寓于综合实践,能够引导小学生从“理论联系实践”中赢得善教乐学的“1+1>2”效果。比如,根据实际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有感情朗读与叙述、故事演讲、专题辩讨、读写互动、书法绘画、课本剧表演、社会观察与调研等语文实践活动,并且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良好效应。在“自我完美”心理作用下,小学生会把最好最美的一面充分地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德育、智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三大组成元素。我们应以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为有效载体和良好支撑,善于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意义和优势功能,切实全面推促小学生的健康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钰.童真与童趣——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保证学生“在场”[J].语文天地,2015(3).
[2]丘聪雄.阅读教学中构建文本生本多元对话平台[J].华夏教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