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合集下载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

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不论跑龙套式的次要人物,还是主要人物,作者对其姓名的处理蕴含妙意。

一、人物外貌特征的勾勒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即直接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特征而省略其姓名,使其人物特征更鲜明。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人物性格特征的揭示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药》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药铺老板于明府给死去的少年开药的故事,
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残酷和人性的可悲之处。

在人物取名方面,鲁迅运用了精妙的手法,使得人物名字具有深刻的寓意。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在选择人物名字时,还善于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象征
意义,以夸张和夸大的手法,突显出人物的某些特征。

比如,药铺老板于明府的妻子名叫“秋实”,“秋实”是指秋季丰收的果实,暗示她是一个贤惠勤劳、心地善良的贤妻良母。

而“于百忙”这个名字,则比较生动地表现出这个人一直在百忙之中,充满了生活的压力
和困苦;而他的儿子,一个被社会冷落、自卑多疑的小人物,却有一个乡土气息十足的名
字“二狗”,这也揭示出他的嘲讽意味。

总体上,《药》中每个人物的命名都尽可能符合他们的性格、地位与特征,同时也充
分体现了鲁迅对于传统文化和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这种深刻的人物塑造,为读者深入了解
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感情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1、《狂人日记》——狂人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

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

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2、《孔乙己》——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孔乙己被封建意识腐蚀,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觉悟。

不思振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作者鲁迅虽寄以无限的同情和哀怜,但不得不把他作为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挞。

3、《风波》——七斤七斤是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

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乡》——闰土闰土是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

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5、《药》——华老栓华老栓是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精准的人物命名: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给人物命名十分考究,往往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例如,“阿Q”的名字就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讽刺,这个名字既代表了人物的卑微地位,又揭示了人物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

生动的人物描写:鲁迅在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言行进行生动描绘。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狂”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上,这种反抗在作品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独特的环境描写:鲁迅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和性格形成的根源。

例如,《故乡》中闰土的生活环境,贫苦而悲惨,这种环境既让人同情他的处境,又让人理解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麻木。

精炼的文字和白描手法:鲁迅的文字精炼而有力,他运用白描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在鲁迅的笔下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对比和衬托: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

例如,《药》中的华老栓和夏四奶奶,他们的愚昧和迷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差异。

象征手法: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经常运用象征手法。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吃人”象征着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而“狂人”则象
征着对这种礼教的反抗。

这些塑造方法使得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浅析《药》人物命名,管窥《药》深刻主题

浅析《药》人物命名,管窥《药》深刻主题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个华夏民族的悲 剧吗? 再者 ,“ 夏”和 “ 秋 ”是 相对 的,也 同 样是 中国百家姓之一,“瑜”字 在 《 左传・ 宣公十五年 》上的解 释是 “ 高下在 心 ,川泽 纳污 ,山薮藏疾 ,瑾瑜骸瑕” 。“ 瑾”是 指美 玉, 亦喻美德 , 《 楚辞 ・ 九章 ・ 怀沙 》 日 :“ 怀 瑾握瑜兮 , 穷不得余所示 ” 。“ 瑾瑜也 ,世之 珍宝 。 ” 所 以 “瑜”对 “ 瑾” ,都是 比喻人 的美德 ;秋瑾死于告密 。 被 害于古轩亭 口, 而鲁 迅写 夏瑜说 他因为 本家 夏三告 密而 被 抓 ,后被杀害于古 ?亭 口,再结合本小说写 于 1 9 1 9 年 4月 2 5日。发表于 1 9 1 9 年 5 月 《 新青年 》 第6 卷第 5 号 ,我们就不难 得知 小说 中的夏瑜其实暗指真 实的革命 者秋瑾 。 在《 药 》中 ,“ 夏瑜 ”这个 人名虽 短 , 但意义却是非常深刻 , 华 夏本应 该是一 家 , 但鲁迅先生把 “ 华 ”和 “ 夏”分为两家人来 写, 揭示 了他们一分为二 的隔膜状况 , 。夏 瑜本应该依靠华老栓 ,但他却没有; 华 老栓 应该支持夏瑜 , 他非但没有 ,反而为了 自己 的儿子 。自私地让儿子吃 了夏瑜 的血 ,他们 以互不关心 , 以同归于尽为结束 , 因此说 “ 夏 瑜”这一个名字含蓄巧妙 地暗示 了社会 背景
富的信 息。还暗示着深盎 4 的社会背景 ,本文尝试通过浅析华老栓 、华 小栓、夏瑜、康大叔 等人 物的名字,来探讨 小说 深刘的社会背景 .从而理解小说的深刹主题 。
关键词 :人物 ;命名 ;主题
拉丁语有所谓 “ 命名即规定 ”的说法 , 法 国符号学家罗兰 ・巴特也 曾指 出: “ 专有 名词 始终值得小心对待 , 因为可 以说, 专有 名词 是能指之王, 其伴 随意义十分 丰富, 是 有社会 意义和象征性 的” ,而小说人 物名也 属专有 名词之列,因此小说 家们对 小说人物 的命名可谓要苦思冥想一番 , 鲁迅先生对于 这一 点是颇有体会的 , 他在晚年是 曾感叹过 “ 创作难 , 就是给人起 一个称 号或浑 名也不 易” 。他笔下 的人物名 字绝不是 随便 贴上标 签的 , 而是联系当时的社会 背景 , 人物 的特 征和心理等 , 深刻地反映小说的主题。俗语 说 :大师手下无 闲笔 , 一枝 一叶总关情 。而 在本小说 中 ,这个 “ 情”主要是指小说 的主 题。 经过多次阅读后 , 细心琢磨人物 的名字 , 更能理解小说深刻 的主题 。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

论述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真实感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鲁迅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1)极其深刻的艺术化人物命名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艺术,对人物的塑造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暗示情节等作用,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联想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还有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作品人物“人如其名”,《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如“华大妈”“夏四奶奶”等。

(2)揭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动作形态描写鲁迅喜欢通过描写人物的形态动作,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药》的主人公华老栓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

华老栓是一个小茶馆的主人,勤快、朴实、谨慎而又愚昧。

他每天“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地给人冲茶”。

辛勤劳动积攒了一包洋钱,准备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却寄希望于人X馒头。

当得知人X馒头即将到手时,他半夜里“忽然坐起身”,“一面听着”儿子小栓咳嗽,“一面应着”老伴的问话,“一面扣着”衣服,“伸手”向老伴要钱。

接着作者有一个出色的动作细节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出门遇上几个人,他又“按了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这里的一“抖”一“按”的两个细微的动作,比较细腻的展示了华老栓的性格特征,一个老实巴交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形象,他一方面心疼来之不易的洋钱,一方面又爱子心切的心理跃然纸上。

(3)独特而成功的心理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

鲁迅小说《药》人物取名的深刻内涵(人教版高二必修)邢台市第一中学宁晓伟鲁迅的小说《药》里面的人物不下十个,鲁迅先生在给他们取名方面是很有讲究的,这些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名字到底有什么深刻内涵呢?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有那些作用呢?以前我们读《药》,知道鲁迅写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华家,一是夏家,而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正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悲剧,华夏两家只是那个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缩影。

正像鲁迅所说,“我的取材多来自那个病态社会的病态的人们,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看来鲁迅要医治的不是一两个家庭的病苦,而是整个中国人的病苦。

“华”“夏”两姓氏的选择,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唤醒民众,就必然出现《药》的悲剧的题旨夏瑜是有原型的,作者用夏瑜来影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而且都从玉旁;夏瑜被杀的地方有四个暗淡金字“古口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显然暗指秋瑾就义之处--古轩亭口。

用夏瑜影射秋瑾表示了作家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

华老栓、华小栓以及那些茶客的取名也很有寓意。

说到“栓”我们会想到像牲口一样被拴住,想到堵塞、不通,取“栓”字反映他们的精神麻木,愚昧落后。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作者用他们的特征来代指,二十多岁的青年用年龄来代指。

说到“驼背”我们会想到佝偻病,这是因缺钙造成的,驼背五少爷体质缺钙,精神不同样缺钙吗?一个缺钙的民族,不是一个健全的民族。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代表了老年、中年人,他们思想迂腐,精神麻木,整日游手好闲,不关心政治,不理解革命,甚至仇视革命,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更值得一说的是那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为什么用年龄来代指,而不用特征(比如“黑头发”或“小哥”)来代指,因为“二十多岁的青年”,本应该风华正茂,思想进步,是社会的生力军,可面前这位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朝气,说话老气横秋,跟不上趟,年龄不大,却跟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一样精神麻木,充当无聊的看客。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药》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集中于一个老中医和一个年轻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这个小说中,鲁迅通过对人物的取名,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和思考,并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话,探讨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我们来谈谈老中医的名字“周太满”。

这个名字有着很明显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是一项深受尊重和崇敬的医学传统,被视为一种智慧的象征。

而在这个名字中,“周”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而“太满”这个名字则表达了老中医对中医学的热爱和执着。

太满的意思是充盈、满溢,这恰好表达了老中医对于中医学的极高热情和满腔热血。

与老中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学生的名字“杜十娘”。

这个名字的意义略显复杂。

杜十娘是一个女性名字,而年轻学生是个男孩,这可以视为对传统医学中的性别角色定位的一种否定。

杜十娘是一个历史上的京剧人物,她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女性,自己愿意吃苦,且是民间的英雄角色,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意志和民间英雄主义精神。

鲁迅可能通过取这个名字,意味着年轻学生不同于老中医的观点和态度,并有追求个人主义和民间英雄主义的倾向。

除了正式的名字,鲁迅还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给予了这两个人物一些绰号,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形象。

老中医被称为“装睡”,这个绰号暗示了老中医的老辣和精明,也说明了他对传统医学的自信心。

而年轻学生则被称为“瞎子”,这个绰号表达了他对传统医学的不了解和对现代科学的盲目崇拜。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取名,鲁迅巧妙地展现了他对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之间冲突的理解。

他通过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争论,传达了他对传统医学的质疑和怀疑,并痛斥了一些中医行业内的陈规旧习和现象。

他也并不完全否定传统医学的价值,通过老中医的形象和思考,展现了传统医学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这种刻画和对比,鲁迅展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复杂态度,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关系的思考。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他的作品笔触犀利,深入剖析社会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鲁迅作品中的全部人物进行归纳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艺术之美。

一、《狂人日记》系列人物归纳1. 狂人:狂人是鲁迅作品中一个具有突破传统观念与道德束缚的形象。

他代表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约束和压抑的反抗精神。

2. 科举一等功:科举一等功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角色,他通过鲜明的形象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与世俗。

3. 财神:财神是寄托人民渴望富裕与繁荣的形象,也是对社会贫富差距的讽刺。

4. 旁白:旁白是狂人日记中的叙述者,他以中立外观的角色观察和评论社会现象,为读者提供了冷静而客观的视角。

二、《阿Q正传》系列人物归纳1. 阿Q:阿Q是鲁迅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农民,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自嘲和悲观情绪的形象。

他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底层群体的压迫和歧视。

2. 老头子:老头子是一个具有封建传统意识的形象,他代表着封建社会对底层民众的残酷和不公。

3. 陈涉:陈涉是一个典型的革命者形象,他以反抗封建制度为己任,代表着鲁迅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4. 讨债人:讨债人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复仇者形象,他以残忍的手段为社会不公平主导的阶级进行报复。

三、《药》系列人物归纳1. 老黄:老黄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在社会的沉重压力下生活,最终选择自杀。

2. 阿念:阿念是老黄的女儿,她的生活境遇揭示了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3. 医生:医生代表着社会中只关心个人利益而对他人苦难充耳不闻的冷漠态度。

四、《孔乙己》系列人物归纳1.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天生被边缘化的形象,他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无情。

2. 饭店老板:饭店老板是一个尖刻和贪婪的角色,他代表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经济剥削。

3. 游客们:游客们是孔乙己作为艺人的观众,他们以冷漠和嘲笑的态度看待孔乙己的表演。

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取名艺术

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取名艺术

魯迅小說作品中人物取名藝術“文學即人學“,好的小說站著的必然是鮮活的人物形象。

姓名是人物的形式符號,但是,名字又決不是隨意貼上的標籤,而是聯繫人物社會經歷、個性特徵、故事情節甚或小說主題的或隱或現的意蘊符號。

魯迅先生不愧是藝術大師,他的小說中的人物取名,往往是匠心獨運,小說中人物名字與鮮活的人物形象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一、運用摹形手法,給小說人物命名,揭示主題意蘊魯迅先生在給小說人物命名時,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小說人物取名的摹形手法,不但形象地勾勒人物外在的相貌特徵,而且考慮到“形”和“神”的關係,摹形命名深入人物內在靈魂,從而使人物的取名,形神兼備,涉筆成趣,見其名如見其人。

魯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傳》,為什麼給一個舊中國農村的流浪雇農取這麼一個怪趣橫生的名字呢?從外形看,阿Q頭上除了幾處喇疤瘡外,還有一條黃辮子。

“Q”正是腦袋後面拖根黃辮子的絕妙漫畫肖像。

往內裏說,他本來姓趙,被趙老太爺打得不敢姓本姓;名是“桂”,還是“貴”?不能確定,只好用洋字拼音“Quei”的第一個字母來代替。

他的地位低得連姓名也不配有。

再引申說,腦袋後拖根小辮子的寫照,點明了特定的時代背景。

“Q”又是英語“Question”(問題)的開頭字母,庶幾藉以表明小說要反映的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系列問題,這就蘊寓了作者所說的要創造出一個現代國民的魂靈,來探求改革中國國民性的創作意圖。

再如小說《故鄉》中的“圓規”取名,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圓規”正是她外在形象的絕妙畫像。

從內裏看,“圓規”的取名,揭示了當時社會小市民的市儈和尖刻,從而表現了人際之間的隔膜,社會的世態炎涼。

二、通過語義的聯繫給人物取名,揭示社會生活魯迅先生筆下的在魯鎮鹹亨酒店“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是封建社會倍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讀書人。

對這麼一個為禮教和權勢所戕害的腐儒,作者從描紅紙上大人孔乙己這半通不通的話裏壓縮後替他取下這個名字,蘊含著魯迅先生對孔孟之道的輕篾和揶揄.•.魯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說《藥》,是以華老拴和夏瑜兩家的不幸遭遇為線索,反映清末舊民主主義的革命現實。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8· 4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曾睿涵【摘 要】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人物姓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上学习鲁迅的小说时,首先就应该理解他小说中各个人物名字的深远意义。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修辞手法的讨论,并对人物姓名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对我们深入理解鲁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时代意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鲁迅 小说 人物姓名 意义鲁迅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他主张行文简洁,作品从不拖泥带水,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信息。

这一点,从他对小说人物姓名的选取上就可以看出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名字不是随意而来的,无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他们的名字都取得自有其奥义,都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色,经过严肃的审查后决定的。

因此,深入理解先生小说中人物名字的意义,对我们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和寓意有很大的帮助。

一、从修辞角度看人物命名鲁迅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在小说中善于运用修辞书法。

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让他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式:一是反语。

比如《药》中的阿义、康大叔和《祝福》当中的祥林嫂等。

阿义的“义”字取仁义之意,但阿义这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他剥光了夏瑜的衣服,对夏瑜极尽毒打,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康大叔一名给人以和蔼、亲切的感觉,但小说中的康大叔不但杀害了夏瑜,而且利用封建迷信去残害劳动人民,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反面人物,与“康”字大相径庭;祥林嫂的“祥”一字,本是吉祥之意,但祥林嫂悲哀的一生没有任何吉祥可言,最后甚至在“祝福”的时候死亡;二是象征。

比如《长明灯》中的疯子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们并不是真的疯子和狂人,他们在那个时代是异类,所以“疯”、“狂”,实际却是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斗士的象征;三是双关。

比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又被人叫做“四叔”,又有“四书”之意,用谐音来双关,因为他满脑子都是封建主义思想,是被封建思想奴役的代表,是封建思想的忠实捍卫者;四是借代。

鲁迅小说中人名的取名艺术

鲁迅小说中人名的取名艺术

槛 以求赎 “ ” 罪 。照理 ,祥 林嫂 这下生前 可平安度 日死后 也不 用 锯开 了 ,可鲁 四老爷 仍然不让 她 碰那神圣 的祭器 ,也 就是说她 的 “ 罪孽 ”是 永 远赎 不 了的 了 。这 是给祥林 嫂 的致命 一击 ,在 封建
“ 四权 ” 的 绞 杀 之 下 ,祥 林 嫂 走

..
.。
. .
..
。.
广
鲁 迅 小 说 中人 名 的取 名 艺 术
回 吉 旁
内容摘 要 :鲁 迅先生在 ( 介 亭杂文二集》 中曾说过这样 一句话 : “ 徂 创作 难 ,就是 给人起 一个 称号或 诨 名也不 易。 ”这就说 明 了鲁迅 小说 中的人物名 称决不是 信手拈来 ,随 意而 “ 安” 的 ,而是 蕴含着作 者独 具魅 力 的艺术构 思。 关键词 :暗示背景 揭示 主题 表现形 象
终 ”的封 建 “ 道 ” 妇 ,思想 基 础 恪守封建 宗法 。因此 ,她们 的命
运也就是必然 的了。
2 下层 知识 分 子 的命运 《 孤
独 者 》 中 的 主 人 公 叫魏 连 殳 , “ ,古代一种 兵器 。连 殳 ,就 殳” 是接 连不断 的打击 。魏连 殳她受 新思想 的启蒙 ,喜欢发一 些没有 顾忌 的议 论 ,讥 评时事 。于是他 被 视作 “ 类 ” 异 ,先 是在 小报 匿 名攻 击 ,学界 留言诋毁 ,接着又 丢了教员 的工作 ,甚至他 最关爱 的、 “ 天真 ”的 , “ 以中国的可
人家 依照儿 女的生 辰取名 是很 正常 的 。可 细加 玩味 ,这正 表 明封建 习俗
的积 淀 已经深 深地淤积在 中国 民众 的思想里 ,毒 害着一代又 一代 的农 民。
“ ”搬 家 时 ,闰土要 了一 幅香 炉 和烛 台便是 最好 的证 明 ,二 者 相互 呼 我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药》是鲁迅先生为中国文学史贡献的一部重要作品。

小说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荒诞和迷茫。

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富有特色,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药》中的人物取名。

小说中的主人公,即医生刘峰的名字,可以说是十分有寓意的。

在中国文化中,“刘”字有“劝说”之意,而“峰”则是高山之巅。

这样的名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刘峰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他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人,常常站在道德的高峰上劝说并影响他人。

这种人物取名的想象力和精准度都值得我们深思。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刘峰的妻子名叫翠翠,看似平淡的名字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翠”是一种颜色,给人以清新、美好、安宁的感觉,而“翠翠”则传递出她人品的美好、性格的清新以及对家庭的温馨。

这个名字为人物赋予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从而更好地凸显了她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小说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雨果。

他是一个具有才华和思想的文人,对刘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他的名字来源于法国作家雨果(Victor Hugo),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对他的崇敬和敬意。

雨果这个名字在小说中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刘峰的内心世界,使他从迷茫和困惑中重新找到了方向。

这个角色命名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名字的选择,鲁迅先生对读者展示了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不同形象,并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除了刘峰一家的人物取名,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如死于吗啡的少女“小梅”以及吸食鸦片的老人“老爷子”,他们的名字也都具有一定的含义。

少女“小梅”这个名字,看似温柔和柔弱,实际上暗含着社会的黑暗和无奈。

而“老爷子”这个名称则体现了他丧失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权利。

这些名字的选择,直接展现了小说中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通过对《药》中人物取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对于人物取名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为人物取名时,充分考虑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活。

鲁迅小说的人物命名艺术浅探

鲁迅小说的人物命名艺术浅探

作者: 何振球;袁雪洪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8-50页
主题词: 鲁迅小说;康有为;命名艺术;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劳动妇女;历史背景;
人物命名;人物形象
摘要: <正>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谁也忘不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当然,这主要是来之于作者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但也与作者高超的人物命名艺术密切有关。

对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命名,要赋予一定的艺术性,既合乎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同整个作品的内容风格相一致,同时还要含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乃至主题思想的表达,成为整个艺术作品的一个有机的组合部分,这就不是容易做到的。

它与作家的思想水准、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这个方面,艺术大师鲁迅又以他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下面,我们就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命名艺术作一个初浅的探讨。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名及称呼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名及称呼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名及称呼作者:张嘉楠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7期摘要:在人类社会中,名字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名称呼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人物的命名手法及对人们交往过程中称呼的描写进行研究,发现作者揭露现实、改造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同时这些人名与称呼也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人名;称呼“人们对起名非常重视,他们把人名、地名、品名、点名等不仅仅看作是单纯的名称符号,而且赋予它们种种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就拿人名而言,普遍认为,名字作为个人符号,不但代表着人的名誉和人格,而且象征这人的理想和运气。

”[1]同样,在鲁迅的小说中,人物的名字亦是如此,它不仅增添小说的表现力,还有助于作者抒发对旧社会的控诉、对未来新社会的希冀。

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能从中窥视出当时代的文化状况。

一、以字母命名,意图改造国民劣根性鲁迅对于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命名都是有花心思的,他想透过这些人名反映小说的主题,最后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阿Q的命名了。

在《阿Q正传》中,鲁迅讲到“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

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从语言学角度看,“语音是与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2],因而Quei这个语音也不例外,在《阿Q正传》中,“我”曾想过:“阿Quei,究竟是阿桂还是阿贵?但是另有一个说法使我更加信服,就是日本学者丸尾常喜说道:‘‘阿Q’这个人物的名字的全称‘阿Quei’,实际上是‘鬼’的意思。

’”丸尾先生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基于两个依据:一个是鲁迅故乡绍兴的鬼文化;另一个是鲁迅在谈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时所说的“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3]。

也有学者认为“我们认定阿Quei就是阿鬼,也就是有了坚实的依据,这个鬼很显然不是女吊似的鬼,而是无常似的鬼,这个鬼所负载的不是绍兴的优良传统和积极的文化精神,而是消极的国民的劣根性。

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取名艺术琐谈(网友来稿)

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取名艺术琐谈(网友来稿)

鲁迅小说作品中人物取名艺术琐谈(网友来稿)浙江嘉兴高级中学教科室薛万霖邮编 314001“文学即人学“,好的小说站着的必然是鲜活的人物形象。

姓名是人物的形式符号,但是,名字又决不是随意贴上的标签,而是联系人物社会经历、个性特征、故事情节甚或小说主题的或隐或现的意蕴符号。

鲁迅先生不愧是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往往是匠心独运,小说中人物名字与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一、运用摹形手法,给小说人物命名,揭示主题意蕴鲁迅先生在给小说人物命名时,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取名的摹形手法,不但形象地勾勒人物外在的相貌特征,而且考虑到“形”和“神”的关系,摹形命名深入人物内在灵魂,从而使人物的取名,形神兼备,涉笔成趣,见其名如见其人。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为什么给一个旧中国农村的流浪雇农取这么一个怪趣横生的名字呢?从外形看,阿Q头上除了几处喇疤疮外,还有一条黄辫子。

“Q”正是脑袋后面拖根黄辫子的绝妙漫画肖像。

往内里说,他本来姓赵,被赵老太爷打得不敢姓本姓;名是“桂”,还是“贵”?不能确定,只好用洋字拼音“Quei”的第一个字母来代替。

他的地位低得连姓名也不配有。

再引申说,脑袋后拖根小辫子的写照,点明了特定的时代背景。

“Q”又是英语“Question”(问题)的开头字母,庶几借以表明小说要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就蕴寓了作者所说的要创造出一个现代国民的魂灵,来探求改革中国国民性的创作意图。

再如小说《故乡》中的“圆规”取名,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圆规”正是她外在形象的绝妙画像。

从内里看,“圆规”的取名,揭示了当时社会小市民的市侩和尖刻,从而表现了人际之间的隔膜,社会的世态炎凉。

二、通过语义的联系给人物取名,揭示社会生活鲁迅先生笔下的在鲁镇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是封建社会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读书人。

对这么一个为礼教和权势所戕害的腐儒,作者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半通不通的话里压缩后替他取下这个名字,蕴含着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轻篾和揶揄..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药》,是以华老拴和夏瑜两家的不幸遭遇为线索,反映清末旧民主主义的革命现实。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药》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取名,鲁迅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和批判意识。

以下是对《药》中人物取名的详细讨论。

一、宋朝《枪政策》人物取名1. 田荨:田荨是农民,他的名字“田”暗示他与土地与农业密切相关,而“荨”则表示他是社会底层人物,苦于贫困。

他沉迷于《枪政策》,体现了他虚无的生活和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无能。

2. 金岷:金岷是田荨的朋友,名字中的“金”代表了权力和金钱,他追随田荨玩弄《枪政策》,象征着对权力和金钱的迷恋。

二、解放战争时期人物取名1. 老万:老万是田荨的朋友,名字中的“老”表示他的年龄较大,经历较多,有着一定社会地位和威望。

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对武装起义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杨超:杨超是田荨的邻居,他名字中的“杨”字暗示了他是普通农民的标志。

他逃荒归来后,成了一个“虚伪英雄”,体现了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的普通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对英雄的理解和追求。

3. 大姑娘:大姑娘是一个名叫杨兰的女农民,但在文中并没有给她起一个真正的名字。

这样的取名方式使她成为一个普通农民女性的代表,没有个性化,凸显了她的普遍性和普通化。

4. 稻香:“稻香”这一名字通过描写小村庄的醇香感和平静美好的生活,代表了乡土中国的美好和纯朴。

她是一个对田荨导致母亲自杀感到愤怒的伪善的寡妇。

5. 黄毛子:黄毛子是一个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现的杀人犯罪分子。

这个名字“黄毛子”带有贬义,暗示他是地痞流氓,行为糜烂,伦理沦丧。

三、现代社会人物取名1. 药店老板:这个人物并没有正式的名字,通过只称呼他为“药店老板”来强调他的社会角色,象征着冷漠的现代社会。

2. 医生:医生是药店老板的朋友,名字中没有提及。

这种取名方式使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医生代表,暗示了他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3. 护士:护士是医生朋友的女儿,同样没有给她起一个具体的名字,突出了她的普通性和功能性,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

谈鲁迅《药》的人物取名《药》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艺术功力。

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药》中的人物取名。

首先出场的人物是药店老板“夏建业”。

夏建业一词暗示了他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小的药店,生意还算不错。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名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他的事业也是兴盛发达,这和他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通过对夏建业这个角色的命名,鲁迅先生展现了药店老板这个行业的特质及其职业地位。

接着登场的是一位卖力的工人,名字叫“黄财”。

黄财这个名字预示了他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他为了温饱糊口而辛勤劳作。

取名的用意,最能体现出鲁迅先生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他通过细致的人物命名展现了对社会底层人群的深刻洞察。

接着又有一位人物登场,他叫作“陈水”。

陈水这个名字暗示了他飘泊无依,犹如水一般流荡不定。

值得注意的是,陈水这个名字还暗含着水患之意,这也是鲁迅先生隐喻角色所处境遇的一个象征。

然后登场的是一个卖力的女劳动者,“赵合”。

赵合这个名字也预示了她不会因为缺少劳动力而停下脚步,她会坚持不懈地为了生活而奋斗。

赵合这一角色的取名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于勤劳朴实的人们的赞誉。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还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角色,“宰牛郎”。

宰牛郎一词意味着他是一个以宰杀牛为生的人,由此可见他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

通过对宰牛郎这一人物的命名,鲁迅先生再次展现了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并表达了对这些人们艰辛生活的同情和敬意。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小说中的医生,“益堂”。

益堂这个名字意味着他是一个善良又有医德的医生,他通过自己的医术为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

益堂这个名字不仅展现了医生的职业特质,还暗示了他在医疗道德上的崇高追求。

通过对《药》中的人物取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创作中深刻挖掘了每个人物的性格标签及其社会角色,并通过巧妙的命名手法体现了对不同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也是鲁迅先生作为鼓舞人心的革命作家的一种创作手法。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鲁迅先生的作品里的人物命名呈现出多样性,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美感,是我们一个深入观照鲁迅文化的起点。

首先,鲁迅的作品的人物大多采用弥尔顿式的名字,其中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拉丁化的名字,如在《狂人日记》中的“谷令”,“谷言”,“狂令”,“狂言”等,这些
名字代表了鲁迅对古希腊文明的深刻理解,有着深远的文化含义。

其次,鲁迅作品中的名字相当敏感,姓名和职位经常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朝花夕拾》中的“高翠兰”,“高昆仑”,“兰官贡”,“昆仑瑞”等,由此可见,作
者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以示某种共性的艺术精神,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多情的内心世界,衍生出空前异常宽广的文化氛围。

再次,作者还把中国神话传说的神灵被融入到作品的人物命名中,如《革命的潮流》里的“范蠡”,“樊稠”,“项羽”,以及《香火》里的“燕山云”,“洪水庆”,“海棠春”等,这表明,鲁迅在给人物赋名时,并不刻意追求变换新颖,而是旨在增加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发挥神话故事的娱乐功能。

最后要着重强调的是,鲁迅不仅注重文字的意味,而且注重词语的节奏和韵律,如《一天》里的“白衣巨擘”,“妈妈筒子”,“老爹油纸”等,它们都凑成了悦耳的歌谣,增添了作品的魅力。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集中体现出其大胆独创的文字架构能力,他把神话传说、拉丁文字等多种文化元素完美地糅合到一起,用唯美的音节和颇具生命力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正是我们钦佩鲁迅文化的原因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命名
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1934年11月,鲁迅先生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人名也一样,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

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我就用‘赵太爷’、‘钱大爷’,是《百家姓》上最初的两个字……还有排行,因为我是长男,下面两个兄弟,为预防谣言家的毒舌起见,我的作品中的坏脚色,是没有一个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

”其实,我们仔细读一读鲁迅的小说,认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难发现,它们绝不仅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谣言家”“穿凿”的作用,不论跑龙套式的次要人物,还是主要人物,作者对其姓名的处理蕴含妙意。

一、人物外貌特征的勾勒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征的漫画。

即直接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特征而省略其姓名,使其人物特征更鲜明。

比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赵白眼”等,都极其省俭地活画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光秃秃的头的后面,拖着一根小辫子,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写照吗?读着这些名字,我们就仿佛见到他们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传精神”。

二、人物性格特征的揭示
鲁迅小说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征,使得“人如其名”,高度个性化了。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中的“狂人”和“疯子”,一“狂”一“疯”正是他们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伤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样,非常清晰地勾画出一副爱慕虚荣、不务正业而多嘴的无聊面孔。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假洋鬼子”,这一名字正好把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混合在一起。

从这一名字中,我们似乎看见了他那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丑恶嘴脸。

三、时代色彩的涂抹
一般说来,姓名是用以从芸芸众生中识别某个人的标志,但往往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即从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般生活背景、时代特征等等。

妇随夫姓,如“华大妈”、“夏四奶奶”;妇从夫名,如“祥林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

按照命中“五行”所缺来取小名,如“闰土”、“水生”……这些名字,无不深深涂抹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鲁迅笔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类,无不从市井村坊拾取,极其俚俗,而又反映了当时的时代
风貌。

四、阶级印记的打烙
鲁迅小说中的人名,还往往有深刻的阶级印记。

小说中诸如“赵太爷”、“夏三爷”、“鲁四老爷”、“钱大爷”、“赵七爷”等等,一个个都是当时的权贵。

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爷”字。

在旧社会,“爷”是对有身份有特权的人的称呼。

《故乡》中就有这样一幕情景:“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战;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这段文字分明告诉我们,在旧社会,一旦为“官”了,就得以“爷”相称。

五、主题思想的蕴含
《药》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夏对秋,瑜对瑾嘛。

但是,当我们将其与另一个人物姓名华老栓联系起来,我们就不禁脱口叫绝了。

《书·武成》疏云:“华夏为中国也。

”原来,鲁迅将“中国”这个古称“华夏”分别作为两户人家的姓,既显示了他们之间合二为一的亲密关系,又揭示了他们之间一分为二的隔膜状况。

夏瑜应该依靠但却没有依靠华老栓,华老栓应该支持但没有支持夏瑜。

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

以互不关心始,以同归于尽终。

仅仅研究人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愚昧麻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

总之,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鲁迅力求用较少的文字传达丰富的信息。

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他对人物的命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