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写作真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写作真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写作真题及答案(开头段落)(正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高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语文作文作为高考的一大考查项目,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202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的写作真题及答案,希望对备考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一段:写作真题)202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写作真题选自社会热点话题,题目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该题目要求考生就当前的教育现状,围绕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观察,提出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段:分析)这道题目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贴近实际的,也是一个关系到广大学生和教育公平的重要议题。

城乡教育差距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难题,客观上导致了一些地区和学生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批判原有现象的同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段:观点一)针对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一些考生可以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的观点。

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教师培训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进入农村学校;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鼓励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等。

(第四段:观点二)另一方面,一些考生可以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例如,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培养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技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学校的教育事业,提供志愿者支教、助学金等形式的帮助。

(第五段:总结)通过以上的观点和建议,我们可以看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结尾段落)以上就是202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写作真题及答案的内容。

通过解析这道作文题目,我们可以看到,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既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又要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高考语文辽宁试题及答案.doc

高考语文辽宁试题及答案.doc

20XX高考语文辽宁试题及答案2017高考语文辽宁试题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

金、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

历代文学各有胜擅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

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

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

”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

不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递嬗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人的判断却出了错。

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卓人月才、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歌并列的提法。

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

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被现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心。

辽宁公布高考试题和答案

辽宁公布高考试题和答案

辽宁公布高考试题和答案****一、语文试题及答案1.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B.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C. 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影响力和作用。

D. 文章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答案:C(2)文章中提到“文化自信”,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6分)答案:略2. 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踌躇:犹豫不决。

B. 怅然:失意的样子。

C. 矜持:骄傲自大。

D. 蹉跎:时间白白流逝。

答案:C(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答案:略二、数学试题及答案1. 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若函数f(x)=x^2-4x+3,则f(1)的值为()A. 0B. 1C. 2D. 3答案:B(2)若a>0,b>0,且a+b=1,则下列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A. ab≤1/4B. ab≤1/2C. ab≤1/3D. ab≤1/6答案:A2. 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若x,y∈R,且x+y=1,则x^2+y^2的最小值为()答案:1/2(2)若直线l:y=kx+b与圆C:x^2+y^2=1相交于A,B两点,则|AB|的最大值为()答案:√2三、英语试题及答案1. 阅读理解(本题共4篇,每篇5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4分)A.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echnology will replace human beings.B.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echnology and human beings can coexist harmoniously.C. The author is worried about the future of human beings.D. The author is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答案:B(2)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4分)A.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in our daily life.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human beings.C.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environment.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答案:B2. 完形填空(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In the first paragraph, the word "struggle" most probably means()A. fightB. effortC. competitionD. hardship答案:D(2)The author uses the example of the "robot" to show that()A. robots can replace human beings.B. robots can work with human beings.C. robots can think like human beings.D. robots can feel emotions like human beings.答案:B四、综合试题及答案1. 物理试题及答案(1)若物体A的质量为2kg,物体B的质量为3kg,它们之间的摩擦力为10N,则物体A的加速度为()A. 5m/s^2B. 10m/s^2C. 15m/s^2D. 20m/s^2答案:A2. 化学试题及答案(1)若1mol的氢气与1mol的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热为-285.8kJ/mol,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A. 2H2(g) + O2(g) → 2H2O(l),ΔH = -285.8kJ/molB. H2(g) + 1/2O2(g) → H2O(l),ΔH = -285.8kJ/molC. 2H2(g) + O2(g) → 2H2O(g),ΔH = -285.8kJ/molD. H2(g) + 1/2O2(g) → H2O(g),ΔH = -285.8kJ/mol答案:A3. 生物试题及答案(1)若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其中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该生物的配子种类数为()A. 2B. 4C. 6D. 8答案:B以上为辽宁高考部分试题及答案,供考生参考。

2024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2024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验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探讨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养分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最终适量B.鉴别色调最终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调最终适量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和善的人,但性格软弱、小心翼翼,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假如,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意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阳关大道.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固步自封C.固步自封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故步自封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C3.B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D7.C8.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辽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辽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辽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高考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语文科目,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考生和家长们的关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辽宁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语文高考。

一、阅读理解题目: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骨文,是第一批中国古代书面文字。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龙、鱼等兽骨和龟甲上,被当时的人民用于卜卦、祭祀等活动。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字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甲骨文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距今已有约3400年的历史。

这些甲骨文字随着商代王室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主要用于记录祭祀活动的对象、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

甲骨文的内容多为宗庙祭祀文书,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商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甲骨文的解读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工作,需要深厚的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知识。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学者们逐渐揭开了甲骨文背后的秘密,使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1. 甲骨文主要被用于哪些活动?A. 农业和畜牧业B. 商业和贸易C. 卜卦和祭祀✓D. 文学和艺术2.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商朝✓C. 唐朝D. 隋朝3. 甲骨文的研究需要哪些学科知识?A. 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B. 数学、物理、化学C. 经济学、政治学、哲学D. 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答案解析:1. 甲骨文主要用于卜卦和祭祀活动,与选项C相符。

2.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朝,与选项B相符。

3. 甲骨文的研究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知识,与选项A相符。

二、完形填空题目: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恰当的答案。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智者治人”的理念,受到了后世的广泛传颂。

辽宁高考试题及答案

辽宁高考试题及答案

辽宁高考试题及答案**辽宁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瑶池,抚绥四方,观行天下之民,信可乐也。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B.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弃的事业都兴盛起来。

C. 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浩大。

D. 抚绥四方:安抚四方的百姓。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 请分析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 D(“抚绥四方”应解释为“安抚四方的百姓”)2. (1)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被废弃的事业都兴盛起来。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喜和悲伤。

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二、数学试题及答案**试题:**已知函数f(x) = 2x^2 - 4x + 3,求f(x)的最小值。

**答案:**首先,我们可以将函数f(x) = 2x^2 - 4x + 3进行配方,得到f(x) = 2(x - 1)^2 + 1。

2023辽宁高考语文卷子

2023辽宁高考语文卷子

2023辽宁高考语文卷子2023辽宁高考语文卷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星空下的思考》那天,我独自一人躺在田野上,仰望着星空。

在这宁静的夜晚,我被那无边的深蓝色星空所吸引,思绪也随之飘荡。

我开始思考,人类是否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还是我们并不孤独,只是无法察觉到宇宙中潜藏着的其他生物?于是,我沉浸在这个无限的想象世界中。

如果宇宙中有其他的生物存在,那他们是怎样的形态和特性呢?也许,他们就像我们一样,有着独立的思维和感知能力。

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又会是怎样的呢?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向往。

与此同时,我又想,虽然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但是在这无垠的宇宙中,我们人类却只能生活在地球上。

地球是我们孕育生命的摇篮,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爱护它。

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不再丰富,或者人类自己玩弄破坏,我们是否可以移居到其他星球上生活?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向往又充满挑战的未来。

思考之后,我渐渐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宇宙之大,人类又是多么渺小啊!但正是这种渺小,也让我对宇宙保持了一种虔诚的敬畏之心。

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同时也被宇宙的广袤所震撼。

我的渺小只是在宇宙的尺度下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去追寻,就一定会有无限的可能。

1.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 文章中有多少个问题?3. 你认为文章中最重要的一个想法是什么?4. 作者如何描述自己在星空下的思考?5. 你对文章的反思是什么?二、下面是几种文体的定义,请回答问题。

1. 散文:一种运用散文的修辞手法将作者的体验、思想、感情和观察展示给读者的文体。

你认为上面阅读文章属于哪种文体?2. 诗歌:一种通过修辞手法和韵律来表达形象和情感的文体。

你有没有你喜欢的诗歌,为什么?三、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自传,要包括以下内容:1. 你的姓名、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2. 你最喜欢的学科和课程。

3. 你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4. 你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

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以“文〞、“质〞二字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

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

“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必考语文知识总结【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杭州十门】涌金门、望江门、钱塘门、清波门、艮山门、武林门、清泰门、凤山门、候潮门、庆春门【六欲】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高三语文重要知识点梳理归纳复习要点:①把握读懂诗词、体味诗人思想情感的方法。

②掌握常见的诗词艺术手法。

③掌握诗词鉴赏术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复习措施:①选择经典诗歌,在阅读中掌握读懂诗词的方法。

②将诗歌按内容(风格)分类鉴赏,掌握各类诗词的一些规律特征。

③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学会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

方法:①阅读——看有效信息(注释、题目、作家、诗眼、诗歌内容、问题提示),注意从“景”、“情”、“理”、“趣”几方面剖析诗歌。

②作答——问什么,答什么,贯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有什么效果”的答题规范要求。

牢记运用有关诗歌理论知识,用术语作答。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小编整理了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语文”的语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缩略为“语文”一词出现19世纪80年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023高考招生有哪些投档录取模式高考投档录取模式由各省级招生委员会确定,一般有两种模式: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和顺序志愿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

先按照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再依据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顺序、结合高校招生计划和投档比例依次进行检索,当检索的志愿有投档缺额时即进行投档,投档成功后不再检索填报的后续平行志愿。

在一轮完整的平行志愿检索投档过程中,每位考生最多只有一次被投出(投档成功)的机会。

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也称为梯度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采用“志愿优先、遵循分数”的原则。

即同一批次允许考生填报若干个按顺序排列的志愿,通常称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等。

在第一志愿投档时,凡第一志愿填报相同的考生,遵循从高分到低分按投档缺额进行投档;第一志愿投档录取完毕后,如所填报志愿有投档缺额,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

依此类推。

投档工作由省级招生委员会负责,考生电子档案投档到相关高校后,高校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

高考志愿怎样填报稳妥1、“冲”、“稳”、“保”要合理组合。

高考志愿填报之前预估学校调档线,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直接关系到“冲”、“稳”、“保”的合理组合。

在进行“冲”、“稳”、“保”组合时,不要全部填报同一层次院校,尽量保证所填院校之间有些梯度,可选择两三所院校在前面冲一冲;选择两三所院校在中间稳一稳;选择两三所录取概率大的院校保底。

2、建议考生应该将平行志愿填满,少填一个志愿就少一次投档机会。

辽宁高考语文答案

辽宁高考语文答案

辽宁高考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表达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表达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进展鲜亮地表达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究竟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唯恐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进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那么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味道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给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究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很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纳“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进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定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给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表达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妙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1.以下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表达“和”文化思想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需要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答案】C【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技能层级为C级【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解答此题,首先依据第一段,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选择支和文本对比分析,可以明确:A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中不同民族间饮食方式的“融合”;B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与亚洲其他地区在饮食品种上的融合;D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从国外引入的某一特定食材用途的扩大表达的“融合”而C项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那么,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自然就谈不上“中和”“融合”的意思了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今日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精确地辨别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亮的本土性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D.“胡床”“貊盘”带来了许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进展【答案】D.【考点】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技能【解析】D项“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的表述错误,由于第四段有这样的表述: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方法规律】回到原文,认真对比,留意说法不全都的地方,尤其是本质意思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选项,命题人有意转变说法,其实意思不变,不要被迷惑3.依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各民族的饮食都表达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亮的文化性格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进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表达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考点】考查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立场【答案】D.【考点】此题考查“把握全篇文章内容及观点立场”的技能【解析】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认真比对分析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由于其“将更多地表达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这一理解错误,由于最末一段的最末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由于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方法点拨】解题时肯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比,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假设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假设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其后遂以著令著:显著B.以释天下之疑释:清除C.多格不行格:搁置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阴:暗中【答案】A.【考点】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技能。

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doc

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doc

20XX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2017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和平都不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秩序安排是以一种高度分裂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

战胜国从未像130年前的维也纳体系一样,建立起一套涵盖所有国家的总体性和平安排;战败国在与曾经的敌人缔结和约时,也分成了多个阶段,遵循不同的条款。

美苏两国及其盟友之间形成了大相径庭的制度安排,并以“铁幕”为边界区隔开来。

短短两年之后,“冷战”的幽灵开始在欧洲上空徘徊,新的冲突似乎已经迫在眉睫。

然而正是这种复杂的、严重分裂的格局,最终被证明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空前的稳定性。

通过建立囊括贸易、金融、货币以及政治、安全等一系列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制度,美国成功地扮演起世界范围内的“自由领导者”角色;西欧各国则通过“邀请”美国建立霸权,并迫使后者承担制度运行的大部分成本,在领导者和利益关联方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双向约束。

而苏联以地理政治为出发点建立的经互会模式,同样有助于工业化在若干地区的扩散。

在以多元化的国际制度与苏联展开竞争,并通过“遏制政策”直接对莫斯科施加安全和经济压力的过程中,美国逐步建立起了作为今日全球化基础的开放政治——经济体系和协调框架。

如同19世纪的“英国治下的和平”建立在不列颠海外殖民帝国的基础之上,“冷战”结束之际形成的“美国治下的和平”正是通过制度化的权势分享体系为华盛顿积累起了足够的物质和威望基础。

甚至连美国本身也无法摆脱这一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令华盛顿连遭挫折的单边主义政策正是企图放弃对国际制度的依赖、完全靠无与伦比的物质优势实施直接控制。

它的失败再度证明:任何一种对权势的过度迷信都将导致无休止的义务扩张和不堪重负。

在“二战”爆发之前20年,也曾有两派政治家试图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建设一个理想的新世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迷恋往昔的历史,认定原样移植19世纪的均势体制和惩罚性和约便足以返回黄金时代;另一部分人则陶醉于对大众舆论和“民主革命论”的迷信,以至于不愿提供足够的经济资源去促成实际的变革。

辽宁大连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辽宁大连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辽宁大连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2. 以下哪位诗人被尊称为“诗仙”?()A. 杜甫B. 李白C. 白居易D. 王之涣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吴承恩C. 罗贯中D. 施耐庵4.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出自《左传》?()A. 画龙点睛B. 亡羊补牢C. 退避三舍D. 纸上得来终觉浅5. 下列哪个作品是老舍的话剧?()A. 《茶馆》B. 《雷雨》C. 《日出》D. 《屈原》二、判断题1.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毒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日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

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敷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乏,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

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移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

“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差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柞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 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D 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古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

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 “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 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摧的动人风貌.D 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蘼丽了。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

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

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

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

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

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

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

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

”谦退遣其妻。

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及融死,以礼殡葬之。

众咸服其行义。

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3分)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

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

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

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

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寺,谦开厅事以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

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2)千古江山,____。

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受中赏;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

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

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

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

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

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

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

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

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

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

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

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

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

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

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

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几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