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常用腧穴及定位

常用腧穴及定位

常用腧穴及定位方法2011.3 李冰一、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是人体上与脏腑器官和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

它从属于经络,具有输注气血、反映病痛和感受信息的特性。

腧穴又称孔穴、穴道、穴位。

二、常用穴位合谷:第1、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牙痛,面肿,咽喉肿痛,半身不遂等。

内关: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失眠,眩晕等。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等。

足三里:屈膝或平卧,在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约1横指主治:胃痛,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痢疾等。

曲池:曲肘,在肘横纹外侧中端凹陷处,肌肉隆起高点处。

主治:热病,咽喉肿痛,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等。

手三里:侧腕曲肘,外侧,曲池下2寸处。

主治:牙痛,面颊肿痛,偏瘫,手臂麻痛等。

风池:在项后枕骨下,颈部两侧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高血压等。

大椎:俯伏或正坐头略前倾,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咳嗽,肩背痛,中暑等。

三阴交:在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月经不调,为妇科常见病的特定治疗穴位之一。

腰眼: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处。

主治腰痛等。

神阙:脐窝正中。

主治腹痛,腹胀等。

关元:又名丹田,仰卧,腹中线上,脐下3寸处。

主治:虚劳乏力,小腹疼痛等。

是人体重要保健穴位之一。

中脘:仰卧,腹中线上,脐上4寸处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等。

膻中:于胸骨中线上,平第4肋骨间隙,两乳头之间。

主治:咳嗽,心悸,胸疼及乳腺增生等。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件
(3)手指比量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故又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称“指寸法”。
医者根据病人身材高矮和手指的长短粗细情部,适当做出 增减减比例,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此类方法较多, 临床常用的有以下3种:
精选ppt课件2021
12
1)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 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应用: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口噤不语。
精选ppt课件2021
18
梁门 定位:脐上4寸,旁开2寸。 应用: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天枢 定位:肚脐旁开2寸 应用:腹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痛经,水肿。
梁丘 定位:髂前上棘与髂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上缘上2寸的凹陷处。 应用:膝胫痹痛,胃痛,乳痛。
精选ppt课件2021
3
十二经脉四肢分部规律表
部位
经脉


阴经 (属脏)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经
循行部位
(属腑)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上肢
太阳小肠经
前缘 中间 后缘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下肢
太阳膀胱经
前缘 中间 后缘
精选ppt课件2021
(3)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每个腧穴都有 较广泛的主治范围。本经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 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而又有其 共同性。
精选ppt课件2021
10
2.腧穴的定位方法 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可分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 寸定位法,手指比量定位法和简便取穴法4种。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二-二-腧穴总论PPT课件

.
23
自然类(天文学)命名
上 星
.
24
自然类(地理)命名
以地理名称结合腧穴 的形象而命名:
.
25
物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命名
伏 兔
.
26
人体类(解剖)命名
乳中
.
27
人体类(生理)命名
.
28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
29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
57
临床应用
按时应用
按季节应用:“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 秋刺经,冬刺合。
-----《难经·七十四难》
子午流注针法
.
58
(二)原穴 (首见于《灵枢》)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
①诊断: 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
②治疗:脏腑病变。
.
51
分布规律: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井穴—手足之末端 荥穴—掌指、跖趾关节前 输穴—掌指、跖趾关节后 经穴—前臂或小腿部,腕踝关节附近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
52
五输穴与五行关系
井荥输经合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阴井木,阳井金
.
53
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71
(六)八脉交会穴(始见于《针经指南》)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 腧穴。

腧穴知识点总结

腧穴知识点总结

腧穴知识点总结腧穴的分类按照功能划分,腧穴可以分为经腧穴和奇穴。

所谓经腧穴,是指位于经脉上的穴位,能够反映出对应经脏腑的改变,是临床上常用的穴位。

而奇穴则是指位于经外、络外的穴位,灵活多变,经常被用于治疗难治性疾病。

按照解剖位置划分,腧穴可以分为头面穴、胸腹穴、四肢穴和背部穴。

不同的部位对应不同的脏腑经络,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

腧穴的作用1. 调和阴阳。

中医认为,腧穴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地方,通过调节腧穴可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 去邪通经。

中医认为腧穴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通经活络,消除病邪。

3. 调整脏腑功能。

各种腧穴与特定的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整相应的脏腑功能,促进健康。

4. 缓解疼痛。

刺激某些腧穴可以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缓解疼痛。

5. 提高免疫力。

适当的刺激腧穴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腧穴的常用方法1. 针刺。

针刺是中医最常见的腧穴刺激方法,通过插入细针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

2. 按摩。

按摩是常见的自我保健方法,可以通过按摩腧穴来改善身体健康。

3. 艾灸。

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来热疗腧穴的方法,常用于寒湿痹痛的治疗。

4. 推拿。

推拿是中医常用的腧穴刺激方法之一,适用于儿童、老年人以及特殊人群。

5. 拔罐。

拔罐是一种通过火力产生的负压效应,刺激腧穴以达到调理气血的方法。

常用的腧穴1. 人中穴(GV26)。

人中穴位于上唇中央的部位,是面部穴位中的一员,常用于急救昏厥、休克等情况。

2. 合谷穴(LI4)。

合谷穴是四合穴之一,位于拇指指间关节前1寸,是治疗头面部疾病和调和气血的重要穴位。

3. 太冲穴(LV3)。

太冲穴是肝经要穴,位于足背腘横纹头上3寸,是调理气血、平肝潜阳的重要穴位。

4. 三阴交穴(SP6)。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脾经、肾经、任脉的交点,具有调理气血、补益脾肾的作用。

5. 太溪穴(KI3)。

太溪穴是肾经要穴,位于足底凹陷处,具有调理肾气、益精补血的作用。

针灸腧穴总论

针灸腧穴总论
寸—同一部位为等分寸 最早的记载见于《灵枢·骨度》篇。 见P25“常用骨度分寸表”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自然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③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举例:听宫、后溪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指寸法)
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2、奇穴(extra points)
含义: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 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它们是在十四经外,临床逐渐发现有 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 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
3、阿是穴(Ashi points)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 规律。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 容。
3.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现代研究 概况。
一、腧穴的含义
腧穴(acupoint)是人体脏腑经络之 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中 “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 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俗称 “穴位” 。
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 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 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间关节的 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中节横纹处为标准, 四指的横度为3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
肾俞--治肾虚证
5、募穴(腹募穴)
含义: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共 十二募穴。

第五章 经络和腧穴基础知识

第五章 经络和腧穴基础知识
微屈肘,在肘横纹 中,肱二头肌腱桡 侧凹陷处
4.列缺
侧掌取穴。在前臂桡侧
缘,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1.5寸
5.鱼际

在第一掌骨中点,当赤白肉际取穴
2.手少阴心经

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共9个腧穴
主治概要 心、胸、神志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共9个穴位

8.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 右各67个穴位
主治概要 头、目、项、背、腰、下 肢部病及神志病,背部第 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 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 相关的脏腑病和有关的组 织器官病症

应力
9.足少阳胆经
1. 2. 3.
定义: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分类: 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 穴,共361个 经外奇穴:未归入十四经穴的腧穴,并有具体的位置和名 称的经验有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以压痛或其他 反应点来定的腧穴(压痛点) 腧穴多归属于不同的经络,经络又隶属于相应的脏腑,因 此腧穴、经络、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医 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机制认识的整体观念,为针灸、推拿 临床治疗中的上病治下、左病取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鼻尖---素髎 尾肛之间---长强 腓骨小头前下方---阳陵泉 眉间---印堂 两乳之间---膻中 脐旁二寸---天枢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活动标志法

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 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 为取穴标志 张口---耳门、听宫、听会



闭口---下关

腧穴学概述

腧穴学概述
返回
【特定穴 ·募穴】
募穴
基本概述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含义
分布
作用
含义: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首见于《素问·奇病论》、《素问·通评虚实
论》“胆虚……治之以胆募、俞”,只提及“募” 但无具体名称及位置。
《脉经》记载了除心包、三焦以外所有十个 脏腑的募穴。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脏会——章门:与脾之募穴合,五脏皆禀于脾——脾为
五脏之源,为后天之本。
腑会——中脘:与胃之募穴合,六腑皆禀于胃——胃为
六腑之首,为后天之本。
气会——膻中:膻中位于胸,为宗气之所聚。
血会——膈俞:膈俞位于心俞与肝俞之间,心主血脉,
肝主藏血,为血之会。
【特定穴 ·背俞穴】
背俞穴
基本概述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含义作用:来自分布与脏腑关系
作用
可用于诊断脏腑疾病和治疗脏腑官窍疾病。 ①诊断脏腑疾病:“阴病行阳,俞在阳”
说明五脏有病多反应在背俞穴,可诊断某脏有 疾(主要定脏腑)。
②治疗脏腑官窍疾病:“迫藏刺背,背俞 也”,“阴病治阳”说明五脏有病多刺背俞穴 治疗。亦常配合募穴应用,称俞募配穴。
腧穴定位法
腧穴学发展
含义
意义
作用
作用: 可用八会穴均可治疗八者相关的疾病。【例如】
返回
【特定穴 ·交会穴】
交会穴
基本概述
含义
分布
作用
腧穴的分类 和命名 腧穴作用及 主治规律 特定穴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这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玩意儿呢!你想想看啊,咱的身体就像一个超级复杂但又超级精密的大机器。

而经络呢,就像是这机器里的那些隐藏的通道,看不见摸不着,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经络就像是身体里的秘密高速公路,气血呀、能量啊就在上面跑来跑去。

那腧穴又是什么呢?嘿,这就好比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个站点呀!这些穴位可神奇了,通过刺激它们,就好像给身体这个大机器按了不同的按钮,可以调节各种功能呢。

比如说,有时候你头疼得厉害,是不是感觉脑袋都要炸了?这时候要是找对了穴位,按一按,揉一揉,说不定头疼就能缓解不少呢!这不比吃那些苦苦的药好多啦?再比如,你工作了一天累得不行,浑身酸痛。

这时候要是能按摩一下那些能缓解疲劳的穴位,哇,那感觉,就像给身体充了电一样,一下子又活力满满啦!而且啊,经络腧穴这东西,咱老祖宗可是研究了好久好久呢。

这可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呀!咱可不能把这宝贝给丢了。

你说咱身体里有这么多经络和穴位,是不是就像一个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呀?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穴位,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穴位就能解决大问题。

你看那些会中医按摩的师傅们,他们就知道好多穴位的秘密呢。

他们的手在你身上按一按,揉一揉,你就会觉得特别舒服。

这就是经络腧穴的神奇之处呀!那我们自己能不能也学会找找这些穴位,给自己按摩按摩呢?当然能啦!这又不难,只要你有心,多了解了解,多试试,肯定能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

咱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可以自己按按那些能让我们放松的穴位呀,这多好呀!既不花钱,又能让自己舒服,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呀,朋友们,经络腧穴基础知识真的很重要呢!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场呢!这可是咱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贵财富呀,咱可不能浪费了!大家都行动起来吧,去探索身体里的这个大宝藏!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针灸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背诵口诀(最全)

针灸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背诵口诀(最全)

基础知识骨度分寸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头面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直寸印堂—前发际正中3两额角发际之间9横寸耳后两乳突之间9胸腹部胸骨上窝(天突)—剑胸结合(中庭)9直寸剑胸结合处—脐中8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寸两乳头之间8背腰部肩胛骨内侧缘—后正中线3横寸上肢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尺骨鹰嘴12直寸肘横纹—腕掌/背侧远端横纹9下肢耻骨联合上缘—髌底18直寸股骨大转子—髌底17髌底—髌尖(平腘横纹)2臀沟—腘横纹14髌尖—内踝尖15阴陵泉—内踝尖13髌尖—外踝尖16内踝尖—足底3腧穴分类:经穴(362)+经外奇穴+阿是穴腧穴作用:诊断+治疗+特殊(双向调节、整体调整、相对特异)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顶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关内,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十五络穴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肠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络肾膀飞扬脾之大络名大包,任络尾翳督长强十六郄穴郄有孔隙意,本是气血聚。

病症相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当。

胃经是梁丘,脾应取地机。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

膀胱金门寻,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胱,阳维阳交胆。

阴跷交信肾,阴维筑宾为。

十二原穴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寻。

十二募穴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院,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中膻中觅浅深。

六十六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知识点总结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中医理论认为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生理通道。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经络是连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皮肤等部位的一种生理通道,是气血、精气的流动途径。

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主纵经络、络脉、经外奇穴等。

经络的形态特点:①经络分布:经络遍布全身,包括头、面、胸、腹、腰、背、四肢等部位。

②经络衔接:经络之间既有内部联系,又有外连接,相互交流、衔接。

③经络联系:经络与脏腑器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理调节系统。

④经络功能:经络能够输布气血、调节气机、防御外邪、联系脏腑、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等。

2.经络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经络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经络的纵横、经络的表里、经络的原始、经络的气血等。

根据经络的纵横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主经与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經外奇穴等。

根据经络的表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表里经络、五脏六腑经络。

根据经络的原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原始经络、经络。

根据经络的气血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气血经络、经络。

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经络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和描述,加深了人们对经络的认识。

3.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表面上的一些特殊穴位,能够反映脏腑经络病变以及治疗疾病的特殊部位。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腧穴是脏腑经络活动的特殊部位,是气、血、津液、营养、神经、循环、协调病理生理活动的关键部位。

腧穴的形态特点:①腧穴分布:腧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颈、胸、背、腹、四肢、指、趾等部位,共有361个腧穴。

②腧穴构造:腧穴结构复杂,包括经穴、络穴、络脉穴、奇穴等不同类型的穴位。

③腧穴功能:腧穴具有调节气血、通络活血、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等多种功能,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4.经络腧穴的关系经络和腧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0p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0p

经络腧穴的生物学研究
生物学研究主要关注经络腧穴与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关系 ,以及其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作用。研究内容包括 经络腧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 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生物学手段,可以深入了解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为 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 能在于调节消化系统,维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循腿外侧下行 至足中趾末端,下络脾属胃,主要分 布在腿外侧和胸腹部,其腧穴包括承 泣、四白、巨髎等,每个腧穴都有其 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
足太阴脾经与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阴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在于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保持身体健康。
腧穴的定位与取穴方法
定位方法
根据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和手指同身寸等方法进行定位。
取穴方法
基本取穴法、压痛取穴法、触摸法、触摸异感法等。
03
经脉与腧穴
手太阴肺经与腧穴
总结词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呼吸系统, 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详细描述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主要分布在手 臂内侧前缘,其腧穴包括中府、云门、天府、侠白等,每个 腧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
经络腧穴的物理学研究
物理学研究主要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 探讨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 包括经络腧穴的生物电、生物磁、红 外辐射等物理特性,以及其在能量传 输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通过对经络腧穴的物理学特性进行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作用原理,为 开发新的检测和治疗方法提供技术支 持。
THANKS
02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足太阳膀胱经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③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疝气等男科病证;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③腹痛,疝气。

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阳溪
曲池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 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
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
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01
02
03
04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要点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 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案例三
针灸治疗面瘫成功案例分享。针灸治疗可以促进 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使患者面部恢复正常。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经络腧穴基本概念和特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调控系统;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系统的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它们纵横交贯, 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

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
寒邪外客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
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
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2.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 二 经 脉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3)
手三阴:胸→手 手三阳:手→头 足三阳:头→足 足三阴:足→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少阳→中
太阳→后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十二经脉(正经) +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一、腧穴定义与分类腧穴,通常简称为“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身体内部的点,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对疾病产生疗效。

根据位置、功能和特点,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二、腧穴定位方法定位腧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

对于初学者,准确掌握这些定位方法至关重要。

三、特定穴分类与特点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治疗的腧穴。

它们主要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和八会穴等。

每种特定穴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主治范围。

四、腧穴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体现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上。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五、腧穴配伍方法在针灸治疗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常常需要将多个腧穴进行配伍。

配伍的方法有多种,如“俞募配伍”、“原络配伍”等。

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提高治疗质量。

六、腧穴刺灸技术刺灸技术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正确掌握刺灸技术,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七、腧穴治疗原则在选择腧穴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等。

遵守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八、腧穴不良反应与处理虽然针灸治疗相对安全,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应对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九、腧穴发展与现代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腧穴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现代医学的许多领域都在尝试将腧穴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治疗中,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可能性。

同时,深入研究和发展腧穴的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腧穴学笔记

中医腧穴学笔记

中医腧穴学笔记
中医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人体经脉上的特定穴位,通过刺激腧穴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笔记将对中医腧穴学的基本知识、分类以及常用穴位进行介绍。

一、中医腧穴学的基本知识
1. 腧穴的定义:腧穴是人体经脉上经气聚会的部位,是刺激经脉气血流通的关键点。

2. 腧穴的分类:按经脉分为经脉穴、络脉穴;按功能分为主穴、配穴、奇穴和俞穴。

3. 腧穴的作用:刺激腧穴能调节经脉气血流通,促进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缓解疼痛,改善疾病症状。

二、中医腧穴的分类
1. 经脉穴:包括手足三阴三阳经、任脉、督脉等经脉上的穴位。

2. 络脉穴:包括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络脉上的穴位。

三、常用的中医腧穴
1. 风池穴:位于颈椎与头骨的交界处,能通达头面部经脉,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状。

2. 太冲穴:位于足底涌泉穴后方,是全身经脉的起点,能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常用于治疗失眠、头痛、肌肉疲劳等症状。

3.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能通达胆经、胃经、三焦经等多条经脉,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4.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能调节全身经脉气血
运行,常用于治疗头痛、肩颈痛、失眠等症状。

以上仅是部分常用的腧穴,不同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

中医腧穴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重要学科,掌握中医腧穴知识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课件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课件
治疗效果。
经脉与腧穴的治疗作用与应用
治疗作用
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 ,腧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的作用。
应用
通过刺激经脉和腧穴,可以调节人体 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经脉和腧穴进行治疗。
04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手太阴肺经
总结词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中 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 。
详细描述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其中11个分布 于下肢内侧的胫骨后缘和足底,10个位于 胸腹部。这些穴位主治脾胃、妇科、泌尿系 统等部位的病症,如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等。
手少阴心经
总结词
手少阴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心中,下络小肠, 经过腕、臂内侧等部位。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分布于上肢内侧的 尺侧,1个位于胸前部。这些穴位主治心脑血管、精 神系统等部位的病症,如心悸、胸闷、失眠等。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 件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基础知识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 部等组成,它是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通道,是运行气血、传递信息的 重要系统。
腧穴的定位方法与取穴原则
总结词
定位方法与取穴原则
详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确定腧穴的位置是应用腧穴的基础,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 便取穴法等。在取穴时应遵循“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对症取穴”等原则,根据具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诸脉皆属于带脉”之 说。 冲脉→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 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 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 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经腹、 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躯干部 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离、
合、出、入” • 别络:为经脉源自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2)其他经络命名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总督 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又能主胞 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后,为一 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第一节 经络基础知识 第二节 腧穴基础知识 第三节 主要腧穴常识
一、经络学说概论
1.经络含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 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定义: 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建立起 来的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和体表相互关系的学说,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 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
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
础。该学说,即古人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
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
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经 络 系 统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3.经络的命名和脏腑属络关系
(1)十二经脉的命名 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个整体。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 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 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 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 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 寒邪外客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 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 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3) 手三阴:胸→手 手三阳:手→头 足三阳:头→足 足三阴:足→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3)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与阳经在体内与脏腑之间有络属关系,即阴经 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 大肠络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1.十二经脉分布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2.奇经八脉分布 任脉 → 行胸腹正中, 诸阴经之会,称“阴经之海”。
督脉 → 行腰背正中,诸阳经之会,称“阳经之海”。
“背为阳,腹为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2)阐释病理
(3)指导诊断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
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 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
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 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 据。
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 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 明经病有关等。
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
胁及小腹胀痛等。
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治疗预防 •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 位结扎等治疗方法。 •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 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 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 明目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