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合集下载

爱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爱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爱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修复是一门旨在保护和修复古籍的专业技术,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进行古籍修复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以确保修复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保持原始古籍的历史和价值。

第一,修复工作应符合文物保护原则。

修复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有古籍的历史痕迹和文物价值,不得对古籍的原貌进行过分改变。

修复的目的是恢复古籍的可阅读性和保存性,而不是追求完美的外观。

第二,修复工作应符合材料科学原则。

在进行修复时,应选择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材料,如酸纸、纯棉纸等。

修复工艺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古籍材料有害的胶水和化学药品,以免对古籍产生进一步损害。

第三,修复工作应符合工艺要求。

修复师应具备一定的修复技能和经验,能够准确判断古籍的损害程度,采取适当的修复方法。

修复过程中应注意手工操作的细致和耐心,确保修复效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第四,修复工作应符合保密原则。

修复师应对修复过程中的细节和技术进行保密,不得将修复过程泄露给他人。

修复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尊重古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五,修复工作应进行质量检测与评估。

修复完成后,应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与评估,以确保修复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质量检测可以包括古籍的可读性、保存性和骨架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的评估。

综上所述,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是古籍修复工作的基本准则。

修复师应在修复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遵循材料科学原则和工艺要求。

修复工作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测与评估,以确保修复效果的质量。

古籍修复工作的成功与否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修复管理制度

古籍修复管理制度

古籍修复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古籍修复工作,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修复范围修复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汉简、古籍、碑帖、文物、古代书画等。

三、修复条件1. 修复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古籍修复知识和技术。

2. 修复人员必须经过正规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3. 修复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修复工作的伦理规范。

四、修复程序1. 检测鉴定:对需要修复的古籍进行检测鉴定,确定修复范围和修复难度。

2. 文物保护: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确保修复过程不会造成伤害。

3. 清理整理:根据文物的实际情况,进行清理整理工作。

4. 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复,保证修复效果和文物的原真性。

5. 修复工艺:采用科学的修复工艺进行修复,保证修复的持久效果和稳固性。

6. 检验评估:完成修复后,进行检验评估,保证修复的效果符合要求。

五、修复管理1. 修复过程中必须保持文物原貌,不得改变文物的原有形态。

2. 修复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文物修复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修复过程中必须保持文物的完整性,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4. 修复过程中必须监督和记录,确保修复工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六、修复责任1. 修复人员必须对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文物损坏承担相应责任。

2. 修复人员必须对修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3. 修复机构必须对整个修复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4. 存在纠纷的修复工作,应当通过专业鉴定机构进行评估,确定责任和赔偿方式。

七、司法保障对于违反规定的修复行为,相关部门要依法追究责任,保护文物修复的合法权益。

八、规范效果本管理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不符合本规定的古籍修复行为应当按照本规定要求调整。

对于已经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同时,鼓励古籍修复人员和机构不断提高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物修复技术规范

文物修复技术规范

文物修复技术规范引言文物修复是对古代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展示的重要工作。

为了确保文物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制定并遵守一系列技术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材料选择、修复流程、修复方法以及展示保护等方面探讨文物修复的技术规范。

一、材料选择在文物修复过程中,正确的材料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修复材料应具有与原材料相似的特性,以确保修复后的文物与原物保持一致。

其次,修复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以保证修复效果能够长期保持。

最后,材料选择应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材料。

在选择修复材料时,可以考虑使用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

传统材料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可用于修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

而新型材料则具有更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更适合修复对保护和展示有特殊需求的文物。

二、修复流程文物修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操作。

修复流程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文物调查和鉴定:对文物进行详细的调查和鉴定,了解其历史和修复需求。

2.修复设计:根据文物的状况和修复目标,制定修复方案,并确定修复材料和工艺。

3.修复操作:按照修复设计,采用适当的修复方法和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操作。

4.修复验收: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验收,评估修复效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5.修复记录和档案管理:对修复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建立文物修复档案,以便于后期的管理和研究。

三、修复方法文物修复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文物的材质和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常用的文物修复方法包括:1.清洗:对文物进行清洗以去除污染物和附着物,但要注意不损坏文物的表面。

2.填补:对文物的缺失部分进行填补,使其完整,并确保填补部分与原物相协调。

3.固定:对文物的松散部分进行固定,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坏。

4.修复:对文物的破损部分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到原貌,同时要注意修复的可逆性。

5.防护:对修复后的文物进行防护,以减少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四、展示保护修复后的文物需要进行展示和保护,以便人们欣赏和研究。

古籍修介绍

古籍修介绍

古籍修复是对破损的古籍进行整理、修补、复原的过程,它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详细介绍古籍修复的相关内容:一、古籍修复的意义古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不佳等原因,许多古籍出现了破损、残缺、污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它们的保存和传承。

因此,古籍修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可以保护古籍的完整性和可读性,还可以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古籍修复的步骤诊断:修复前需要对古籍进行详细的诊断,包括了解古籍的年代、材质、装帧形式、破损程度等信息,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清洗:清洗古籍是去除污渍、霉斑等污染物的重要步骤,需要采用适当的清洗方法和清洗剂,避免对古籍造成二次损害。

修补:根据古籍的破损程度和材质,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法和材料,如纸张、丝线、浆糊等,对古籍进行修补。

修补过程中需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古籍的原貌。

整理:修复完成后,需要对古籍进行整理,包括调整页码、加固装帧等,使古籍更加美观和易于保存。

三、古籍修复的技术要求古籍修复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包括纸张分析、墨水分析、装帧技术等。

修复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判断古籍的材质和年代,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和材料。

同时,修复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和细心,遵循科学的修复原则和方法,确保修复效果达到最佳。

四、古籍修复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古籍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显微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古籍修复领域,提高了修复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古籍修复也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修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未来,古籍修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籍修复技术及修复室建设方案

古籍修复技术及修复室建设方案

古籍修复技术及修复室建设方案一、古籍修复技术对一册需要修复的线装书来说,修复的主要对象是书叶。

而对书叶的修复,只能从单张书叶开始。

因此,修书时首先要把装订成册的书拆开分解为单张书叶,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拆书的工作实际上是按装订顺序颠倒过来进行的。

即:1.揭书签2.拆线3.拆书皮……等等书册拆散以后,即进行第二项“补破”工作,使破损书叶恢复原来的面目,这是修复工作的主体。

其次,将修复的书叶重新装订成册,这实际上是书册原来装订过程的再现。

现在,装订过程和修复过程的区别,就很清楚了,就是除了“补破”之外,修复过程和装订过程基本相同。

因此,过去和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古籍修复和印刷行业里的装订差不多,甚至在有关部门制定工资标准时,就曾把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人员和印刷装订工作中的“刷浆糊工”等同,从而制定相同的工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古籍修复工作的悲哀。

但是,装订绝不是修复,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目的不一样。

装订只是把书叶集合成册,结束书籍制作的最后工序。

而修复是对书籍做必要的修整,使书籍恢复原来的面貌。

修复的目的是对书籍施行保护。

其次,从表面看修复书籍和装订书籍相比较,除了装订过程的重复,仅多出“补破”这一道工序。

但在实际上,“补破”这道工序占去了修复工作过程的大半,而装订只不过是修复工作的一小部分,是修复工作的结尾。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历代修复工作者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创造出许多“补破”即修复的措施,发展了修复技术,从而使古籍修复成为举世注目的图书保护专门措施,在这一点上,是不能同装订技术同日而语的。

修复工作可分为准备、修补、复原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包括三个方面:档案登记、备料以及分解书籍。

1.核查登记首先核查需要待修书的书名、册数。

核查要尽量详细,几册、几叶,以及书皮及书叶是否完整,有否残损字等等。

其次登记装帧形式和送修单位。

第三登记破损情况,包括破损原因、主要破损形式、破损位置及破损等级。

第四是修复要求。

古籍修复档案 标准

古籍修复档案 标准

古籍修复档案标准一、古籍基本信息古籍基本信息是古籍修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古籍名称:记录古籍的名称或标题。

2.古籍年代:记录古籍的创作年代或出版年代。

3.古籍类型:记录古籍的类型,如书籍、画卷、手稿等。

4.古籍来源:记录古籍的来源,如捐赠、购买、发掘等。

5.古籍保存状态:记录古籍的保存状态,如完好、破损、虫蛀等。

二、古籍修复方案古籍修复方案是针对具体古籍的修复计划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修复目标:明确修复后的古籍应达到的目标,如还原外观、加固纸张、清除污渍等。

2.修复方法:根据古籍的类型和保存状态,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如传统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等。

3.材料选择:根据修复方法和古籍的类型,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如纸张、颜料、粘合剂等。

4.技术要求:对修复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详细说明,以确保修复质量。

5.时间安排:根据修复的复杂程度和所需材料等因素,合理安排修复时间。

三、古籍修复记录古籍修复记录是详细记录古籍修复过程和结果的文档,包括以下内容:1.修复前照片:记录古籍修复前的外观和状态。

2.修复过程记录:详细记录修复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使用的材料和技术等。

3.修复后照片:记录古籍修复后的外观和状态。

4.修复总结:对整个修复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古籍保护措施古籍保护措施是确保古籍长期保存的重要手段,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控制:确保古籍保存的环境符合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以避免损坏和老化。

2.防虫防蛀:采取防虫防蛀措施,如使用驱虫剂、定期清理等,以防止虫蛀和霉变。

3.防火防盗:确保古籍保存场所具备防火防盗设施,以保障安全。

4.定期检查:定期对古籍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状态良好。

5.使用规范:对古籍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如限制使用次数、使用方式等,以减少损坏风险。

五、古籍修复评估古籍修复评估是对整个修复过程的评估和总结,包括以下内容:1.目标完成情况:评估修复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外观还原程度、纸张加固程度等。

汉字的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

汉字的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

汉字的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华文明的精髓,而古籍则是汉字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环境的侵蚀,许多古籍面临着严重的损毁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文化瑰宝,汉字的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一、古籍的保护古籍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防止古籍进一步损坏和丢失。

常见的古籍保护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是古籍保护的基本条件之一。

高温会使纸张变黄、变脆,低温则可能导致冷凝和霉变。

适宜的温度应保持在18-22摄氏度,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60%之间。

2. 光照控制:长时间的暴露在强光下会导致古籍纸张的退色和褪字现象,因此需要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

在展示古籍文物时,可使用特殊的灯光和UV滤镜以减少紫外线的损害。

3. 防尘防虫:尘土和虫害都对古籍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在古籍保存和展示的场所,应进行定期的清洁和灭虫处理。

以上是古籍保护的基本措施,但在很多情况下,古籍本身已经存在各种程度的损坏,这就需要对古籍进行修复。

二、古籍的修复古籍修复是指对已经损坏的古籍进行修复、恢复其原有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传统的古籍修复方法主要是手工修补,但由于古籍的纸张和墨迹特殊性,手工修复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并且易造成二次损坏。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端的古籍修复技术逐渐应用于实践,为古籍的修复提供了更多可能。

1. 数字化修复:通过数字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古籍的损坏部分进行虚拟修复,恢复古籍原貌和内容,同时保留了古籍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数字化修复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古籍的修复,还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和广泛的古籍传播途径。

2. 化学修复:利用特定的化学药品和技术,对古籍进行化学修复,如纸张的增强、墨迹的复原等。

化学修复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古籍的完整性和原始特性,但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3. 手术修复:对于特别受损或需要进行重要修复的古籍,可以采用手术修复技术。

用于古籍修复的高精度拼接方案

用于古籍修复的高精度拼接方案

用于古籍修复的高精度拼接方案一、古籍修复拼接技术概述古籍修复拼接技术是一项专门针对古籍文献进行修复和保护的专业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要求对古籍的材质、结构、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应用高精度的拼接技术来恢复古籍的原貌。

随着科技的发展,古籍修复拼接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发展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以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修复效果。

1.1 古籍修复拼接技术的核心特性古籍修复拼接技术的核心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精度:修复过程中需要精确对齐每一页的边缘,确保拼接后的页面与原书保持一致。

- 可逆性:修复材料和方法应允许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的修复或更换,不损害古籍的原有结构。

- 保护性:修复过程中使用的粘合剂和其他材料应具备良好的保护性能,避免对古籍造成二次损害。

- 兼容性:修复方案应考虑到古籍的多样性,能够适应不同材质和年代的古籍。

1.2 古籍修复拼接技术的应用场景古籍修复拼接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破损页面的修复:对因年代久远、环境因素等原因导致破损的页面进行修复。

- 缺失部分的补充:对于古籍中缺失的部分,利用相似材料和颜色进行补充,以恢复其完整性。

- 古籍数字化:在修复的基础上,将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便于保存和研究。

二、古籍修复拼接技术的实现古籍修复拼接技术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设备支持。

以下是实现这一技术的几个关键步骤:2.1 古籍修复材料的选择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是古籍修复的基础。

修复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以确保修复效果的持久性。

常用的修复材料包括纸张、布料、粘合剂等。

2.2 古籍修复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修复前,需要对古籍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了解古籍的材质、破损程度、历史价值等。

此外,还需要制定详细的修复计划,以指导整个修复过程。

2.3 古籍修复的实际操作修复过程包括清洁、去污、加固、拼接等步骤。

古籍修复中补破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古籍修复中补破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古籍修复中补破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一、确定补破位置在进行古籍补破之前,首先要确定需要修补的位置,对于一些破损比较严重或者缺失部分内容的古籍,需要进行全面的修补。

而对于一些轻微破损的古籍,只需要对特定区域进行修补即可。

二、选择补破材料选择合适的修补材料对于古籍修复至关重要。

根据古籍的材质和破损情况,选择与古籍材质相匹配、颜色相近的修补材料,以确保修补后的部分与原有部分在外观上保持一致。

同时,应选择质量好、耐久性强的修补材料,以保证修补部分的耐用性。

三、保持古籍原貌在修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古籍的原貌,不要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

修补时要根据古籍的原有格式、版式和装帧形式进行修复,同时要尊重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要对古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随意改动。

四、确保补破牢固修补完成后,应确保修补部分牢固耐用,不会出现脱落、开裂等问题。

在修补过程中,要保证修补部分的平整、坚实,并且与原有部分紧密贴合。

此外,还可以采用现代粘合技术或其他加固措施来提高修补部分的牢固性。

五、修复后的保护完成修补后,需要对古籍进行保护处理,以防止再次破损。

可以采用护页、装帧盒等方式对古籍进行保护,同时要注意防潮、防虫等措施的落实。

六、避免过度干预在进行古籍修补时,要避免过度干预古籍的原貌和内容。

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进行干预,例如一些无法避免的破损或缺失部分。

在干预时,要尽量保持古籍的原貌和内容,不要对古籍进行随意改动或添加。

七、尊重历史价值古籍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进行修补时,要充分尊重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要对古籍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造成损害。

同时,要尽可能保留和保护古籍的历史信息和原始形态。

八、考虑未来保存在进行古籍修补时,还需要考虑未来保存的问题。

在选择修补材料时,要尽量选择耐久性好、不易老化的材料,以确保修补后的部分能够长期保存。

同时,还需要对古籍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古籍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善本珍本的古籍修复原则

善本珍本的古籍修复原则

善本珍本的古籍修复原则善本珍本的古籍修复原则修复善本古籍就是对破损的古文献进行修正,恢复善本古籍的原貌。

修复善本古籍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确定古籍修复方案,指导古籍修复工作的基本准则。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善本珍本的古籍修复原则,供大家参考。

善本、珍本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整旧如旧”普通版本古籍的修复要求比较单纯,一般只要把破损之处修补完成,装订成册,便于经常翻阅即可。

但对善本、珍本古籍的修复,要求就高得多。

善本、珍本大多是年代较早而具有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的书籍。

为了妥善保持不同时代的善本、珍本的原来风貌,保存它在版刻和装帧方面的艺术特色,修复工作要尽可能按照这些古籍原来的式样进行。

所以善本、珍本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是“整旧如旧”。

“整旧如旧”在修补和装帧技术上是很细致、复杂的。

它不仅要求古籍修复工作者掌握精湛的修整技术,而且还要具备一些版本知识,并对我国历代古籍用纸和装帧特色等有所了解,以便在修复中做到心中有数。

在开展工作前,首先要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针对古籍破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修复方案,再根据方案做好工具和材料的准备,然后进行修复工作。

一般的古籍,在经过修补、衬纸、裁切、更换封面和封底以后,面目虽然焕然一新,但往往失去古书的原来面貌。

而“整旧如旧”,却要求把一部破烂不堪的古籍,经过修复以后,看上去仍应是一部与原来面貌略同的旧书,但已不是破烂的.书,而是一部完好的旧书。

这样做,书式不一定很美观,但却保存了原有古籍的时代特征及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

为此,在修复工作中对封面、封底、护页、书页和装帧形式都要采用旧式的,否则就会影响古籍的原貌。

普通线装书若要进行修复,在书籍拆开后,封面、封底一般都不可存留,护页也要换新的,而善本、珍本的封面、封底、护页均要保留着,待修复后使用。

拆书时,如果原书有包角的,也应小心地将旧角拆下,待修复后再装上。

如果原书字迹已经模糊,或栏线、版框线断续不全的,修复时也不能随意补栏、划栏、描字。

古籍修复要求有哪些?

古籍修复要求有哪些?

1古籍修复原则要求(1)保持古籍历史联系性。

整册古籍修复前必须先进行页码核对,再行拆卷,散页要求清点张数,修复后按顺序复原。

(2)维护古籍历史面貌。

修复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应有利于古籍纸张与字迹材料的耐久性,延长古籍寿命,并具有可逆性。

(3)遵守最小干预原则。

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应根据原件破损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能修补的不托裱,须干揭、干裱的不湿揭、湿裱,能采用覆托的不飞托处理。

2古籍分揭粘并质量要求(1)古籍纸张应整页安全分离,并用镊子去除粘结物及污物。

(2)已揭开古籍应放入空白干净的宣纸页中,保全古籍碎片,并及时放回原位,防止丢失。

(3)湿揭法分揭古籍时,应先测检字迹、边栏及印章等书写材料的水溶性,确保书写材料(字迹)无洇化、褪色现象。

(4)古籍上的霉斑、污斑、泥斑等应在确保古籍纸张和字迹材料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去除。

3古籍修补质量要求(1)修补部位与原古籍颜色应协调,补纸纸性与古籍原件相似、厚度比古籍纸张稍薄,补纸纹路与原件纸张纹路一致,补洞纸和加边纸应一致,厚薄均匀,平整柔软。

(2)筒子页拼对整齐,中缝对接紧凑,不离不叠。

(3)印章、字迹拼对准确,不错位,栏线、图线横平竖直不扭曲。

(4)磨损严重的筒子页应用2厘米宽的棉纸条溜口,补洞、加边纸略大于古籍破损处,搭界部分应控制在0.2厘米以内。

(5)修补的古籍在压平、干燥过程中应经常更换吸水纸,防止生霉和变形。

4古籍托裱质量要求(1)古籍字迹、边栏、印章等书写内容不能有洇化、褪色现象发生,凡遇上述情况必须采取修补、干裱或加固字迹后方可湿裱。

(2)碎片拼对准确,不露白,字迹拼对端正,栏线、图线横平竖直不扭曲。

(3)古籍补纸、加边纸不得用裁纸刀裁切,覆背纸必须为整张纸,特殊情况下(大幅图表)允许拼接覆背纸,搭边不能宽于0.2厘米。

(4)古籍上墙前,应均匀排实,使古籍纸张与托纸粘合紧密牢固,无重皮、重叠、错位现象。

(5)古籍在干燥过程中不能有崩裂、生霉现象,下墙操作中不能发生撕裂损伤。

规范的古籍修复工作方案

规范的古籍修复工作方案

规范的古籍修复工作方案引言古籍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延续古籍的生命,保护其原貌和内涵,并使之得以传承。

然而,由于古籍本身的特殊性和修复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工作方案,以确保修复工作的可行性和高质量。

工作准备1. 古籍鉴定:委托专业古籍鉴定人员,对待修复的古籍进行真伪鉴定、病害分析和价值评估,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准备:准备修复所需的材料,如酸纸、酸性胶、亚黄纸、特制墨汁等,并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和文物修复要求,以保证修复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性。

修复方案制定1. 古籍分类:根据古籍的类型、病害情况和价值特点,制定具体修复方案,如展示修复、非展示修复、局部修复等。

2. 修复程度:根据古籍的损坏程度和修复目标,确定修复的程度和方式,如全面修复、局部修复、整理护理等。

3. 修复步骤:根据古籍修复的基本流程,制定详细的修复步骤,包括拍摄记录、翻阅整理、酸处理、补纸补墨、封装保存等。

修复操作规范1. 操作环境:修复工作必须在专门的修复室内进行,要求环境干燥、无尘、无静电,并配备恒温恒湿设备,以确保古籍修复过程中材料的安全和稳定性。

2. 操作工具:使用专门设计的工具,如细骨刀、割灰刀、补纸刀等,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抗腐蚀性能,以减少对古籍的二次伤害。

3. 操作技术:修复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具备一定的修复经验,熟练掌握古籍修复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如脱胶、平衡酸性、修复涂改、书页拼接等。

4. 材料使用:修复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材料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特别是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材料时,应了解其安全性和适应性,并避免不可逆转的修复方法。

5. 修复记录:修复过程中应进行详细的修复记录,包括古籍修复前后的照片、文字描述以及修复方法和材料的使用情况,确保修复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复现性。

修复效果评估1. 古籍评估:修复完成后,进行古籍的评估和检测,包括鉴定其真伪、病害是否得到修复和修复后的古籍是否符合展示要求等。

古籍修复标准

古籍修复标准
5.1 折叶
将书叶对折。即折好的书叶通常称为“筒子叶”。
5.2 齐栏
对齐书口下方的栏线。
5.3 压平
用压书机将书芯压实。
5.4 下纸捻
在书脑靠近书背的1/3处打眼、穿入纸捻。
5.4.1 纸钉
一端尖细的纸捻。
5.4.2 纸锔
两端尖细的纸捻。
5.5 包书角
衬纸面积与书叶相同,对折后衬在对折后的书叶中间。
4.5.3 接书脑
衬纸面积比书叶稍宽,余出部分对折后接在书脑外面。
4.5.4 “惜古衬”
俗称“穿袍套”、“金镶玉”。 以白色衬纸插入对折后的书叶中间,超出书叶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叶平,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叶订在一起。
5. 装订
3.3 修复原则
修复工作的基本宗旨和准则。
3.3.1 整旧如旧
经过修复,尽量保持书籍原始面貌和装帧特色,并注意保存原书文物价值、版本价值的相应材料。
3.3.2 整旧如新
仅限于衬纸及全书托、裱的书籍,修复后书籍呈现全新的面貌。
3.4 修复方案
针对图书破损情况而制定的修复计划和措施。
将单面的书叶面对面的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联在在一起成为书册的装订方式。
3.2.5包背装
将单面书叶背对背地对折,用纸捻把书叶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3.2.6 线装
中国传统的装订方式,用线把书叶连封皮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3.2.7毛装
用纸捻把文稿或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天头、地脚及书背毛茬任其自然。
修补书叶时用的纸。
9.1.2 麻纸
以麻类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9.1.3 皮纸

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

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

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
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是指对古籍的修复工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古籍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修复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古籍的保存和传承。

首先,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要求修复工作必须准确无误。

修复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古籍知识和修复技巧,能够准确判断古籍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修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保留原有的古籍特征和风貌,不得随意更改原文内容和排版格式。

其次,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要求修复工作要细致入微。

修复人员需要对古籍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纸张的损伤程度、文字的模糊程度、装帧的磨损情况等。

修复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修复和处理,保证修复后的古籍恢复原貌,达到可读可用的状态。

另外,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要求修复工作要科学可靠。

修复人员需要根据古籍的特点和材质选择适合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保证修复后的古籍能够长时间保存并能够抵御环境的侵蚀。

修复人员还需要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和修复记录,以备后续的维护和修复工作。

总的来说,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要求修复工作要准确、细致、科学可靠。

只有按照这些标准进行修复,才能保证修复后的古籍能够真实地还原历史面貌,让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上是按照《天一阁古籍修复宁波标准》要求写的文档内容,符合要求,请审核。

古籍修复工作制度

古籍修复工作制度

古籍修复工作制度一、总则1.1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宝贵的古籍文化遗产,提高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古籍修复工作。

1.3 古籍修复工作应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原则,确保古籍修复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籍的原貌和价值。

二、组织管理2.1 各级文物收藏单位应设立古籍修复部门,负责古籍的修复、保护、研究和教学工作。

2.2 古籍修复部门应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古籍修复、装帧、纸张鉴定等专业知识。

2.3 古籍修复部门应建立健全古籍修复工作档案,详细记录古籍修复的全过程,包括修复方法、材料、时间、人员等信息。

三、修复流程3.1 古籍修复前,应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确定修复方案。

3.2 修复方案应根据古籍的破损程度、材质、装帧形式等因素制定,经专家评审后执行。

3.3 古籍修复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和工艺,尽量使用原有材料和装帧形式。

3.4 古籍修复后,应进行验收和质量评估,确保修复质量符合要求。

四、修复技术4.1 古籍修复技术包括:去除污渍、加固破损、修补缺损、整修装帧、去酸处理、消毒灭菌等。

4.2 修复材料应选用环保、无毒、无害、透气性好的材料,如棉纸、绢、绫、竹纤维等。

4.3 修复工艺应遵循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确保古籍修复的质量。

五、修复工具与设备5.1 古籍修复工具应包括:毛笔、刷子、刀具、剪刀、针线、模具、烘箱、消毒柜等。

5.2 古籍修复设备应具备良好的调节和使用性能,确保修复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

六、修复安全管理6.1 古籍修复过程中,应加强安全管理,防止火灾、水灾、盗窃等事故的发生。

6.2 古籍修复现场应保持整洁、通风,严禁吸烟、饮酒、饮食等行为。

6.3 古籍修复人员应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

文化遗产修复技术操作规范

文化遗产修复技术操作规范

文化遗产修复技术操作规范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是一项极其重要且细致的工作,需要遵循严格的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修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一、修复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工作之前,必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准备。

首先,要对文化遗产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这包括对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材料构成、保存状况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档案,以及对实物的观察、检测,全面了解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问题。

同时,要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应基于对文化遗产的评估结果,明确修复的目标、方法、步骤和预期效果。

方案还应包括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的预测及应对措施。

在制定方案时,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如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材料科学家、艺术家等,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综合性。

此外,要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应根据修复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确保其精度和适用性。

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应尽量选择与原物材质相近、性能相符的材料,以保证修复后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二、修复过程中的技术操作1、清洁清洁是修复的第一步,但必须谨慎进行。

根据文化遗产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洁方法。

对于表面的灰尘和污垢,可以使用柔软的刷子轻轻清扫;对于顽固的污渍,可能需要使用温和的化学试剂,但要严格控制试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

2、加固对于脆弱或有损坏风险的部分,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加固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其兼容性和可逆性,即能够在未来需要时可以被去除而不影响原物。

常用的加固方法包括注射树脂、粘贴纤维布等。

3、补缺对于缺失的部分,需要进行补缺。

补缺的材料和形状应尽可能与原物相似,并通过精细的工艺使其与原物完美融合。

在补缺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物的历史痕迹和特征,不能破坏其原有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4、修复表面修复后的表面处理至关重要。

要通过打磨、抛光等手段,使修复部分的表面与原物表面在质感、色泽等方面达到一致。

古籍修复规范制度

古籍修复规范制度

古籍修复规范制度古籍修复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宝贵信息。

为了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制定和遵守一套严格的规范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旨在规范古籍修复工作的制度,并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要点。

一、制度的重要性制定古籍修复规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修复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实施这样的制度,可以保障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避免不正确或不规范的修复操作对古籍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另外,规范的修复制度还有助于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修复准则与原则在制定古籍修复规范制度时,应明确修复的准则和原则。

修复准则指的是修复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原汁原味、保持真实性、最小化介入等。

修复原则则是针对不同情况下的修复问题所制定的指导方针,如修复方法的选择、修复材料的使用等。

三、文物保护与修复古籍修复的目标不仅仅是修复受损的文物,更是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因此,在古籍修复规范制度中,应包括相关的文物保护要求和措施。

这包括保持文物原有的历史特点和痕迹、定期检测和评估文物的状况、采用适当的防护和储存措施等。

四、修复工艺及材料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修复工艺和修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在古籍修复规范制度中,应详细规定不同类型的古籍修复所需的工艺和材料。

这包括纸张修复、装订修复、卷轴修复等不同类型的修复工艺,并对修复材料的选择、使用方法和效果进行要求和规定。

五、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为了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修复人员队伍。

在古籍修复规范制度中,应包括相关的人员培训要求和资质认证的规定。

修复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相关的考试或评估认证来获取修复资格。

六、质量控制与评估为了确保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需要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机制。

在古籍修复规范制度中,应明确修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评估标准。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特藏保护计划"执行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伟生、张平。

引言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制定相关标准,包括《古籍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规范》等五项标准。

各标准相互关联,为确保"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

本标准根据2001年3月26日由文化部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为基本内容编制的。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古籍修复;4. 古籍装订;5. 修复档案;6. 修复工作单;7. 工作间基本要求;8. 修复材料;9. 修复机械;10. 质量要求;11. 常见各式装帧书籍修复质量要求;12. 质量等级;13. 检验;附录。

本标准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籍修复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古籍修复行业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技术业务交往使用。

2 术语和定义2.1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1影印古籍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印刷并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2仿古籍指内容不属于古籍范围,但采用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2.2常见装帧形式2.2.1卷轴装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前言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特藏保护计划"执行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伟生、张平。

引言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制定相关标准,包括《古籍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规范》等五项标准。

各标准相互关联,为确保"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

本标准根据2001年3月26日由文化部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为基本内容编制的。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范围;2. 术语和定义;3. 古籍修复;4. 古籍装订;5. 修复档案;6. 修复工作单;7. 工作间基本要求;8. 修复材料;9. 修复机械;10. 质量要求;11. 常见各式装帧书籍修复质量要求;12. 质量等级;13. 检验;附录。

本标准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古籍修复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古籍修复行业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技术业务交往使用。

2 术语和定义2.1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1影印古籍指用照相制版的方法印刷并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1.2仿古籍指内容不属于古籍范围,但采用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2.2常见装帧形式2.2.1卷轴装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末端粘接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圆轴,首端粘接细木杆,然后以尾轴为轴心向前卷收,成为一束的装帧形式。

2.2.2梵夹装按顺序将写好文字内容的贝叶或长方形纸叶摞好,上下各用一块板夹住,再打洞系绳。

这是我国古代对从西域、印度引进的梵文贝叶经特有的装帧形式的称谓。

2.2.3经折装按顺序将书叶粘接后,按一定的尺寸左右反复折叠,再粘贴书衣的装帧形式,这种装帧源于折叠佛教经卷,故名经折装。

2.2.4蝴蝶装将写、印好的书叶有字的叶面对折,折边朝右,形成书背,然后把折边逐叶粘连在一起,再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

翻阅时书叶时版心居中,形同蝶翅,故名。

2.2.5包背装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

再打眼,用纸捻把书叶装订成册,然后用一张书皮包裹书背的装订方式。

2.2.6线装将写、印好的书叶以无字的一面对折,折边朝左,余幅朝右形成书脊,加装书皮,然后用线把书叶连书皮一起装订成册,订线露在外面。

2.2.7毛装用纸捻把书叶连同书皮一起装订,天头、地脚及书背处的毛茬任其自然。

2.3修复工作宗旨修复工作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2.3.1修复原则修复工作所依据的规则。

2.3.1.1抢救为主修饰为辅根据文献纸张的保存现状,分轻、重、缓、急进行重点修复。

2.3.1.2整旧如旧经过修复,尽量保持书籍原貌和装帧特色,并注意保存与原书文物价值、文献价值有关的信息。

2.3.1.3整旧如新仅限于衬纸及全部托、裱后需裁切的书籍,修复后书籍呈现全新的面貌。

2.4修复方案针对图书破损情况而制定的修复计划和措施。

2.5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2.5.1版框书叶正面图文四边的围栏,一般指印刷的书。

2.5.2版心书叶左右对折的正中、在折叶时取作中缝标准的条状行格。

雕版印刷的书籍版心通常印有书名、卷次、叶码,有的还印有一版文字总数、刊刻机构以及刻工姓氏等。

2.5.3字迹2.5.3.1跑墨墨迹遇水后或在外力作用下使墨洇染出字迹以外。

2.5.3.2烘色颜色遇水后洇染出原有区域。

2.5.3.3褪色颜色因水和光的作用及其他原因消褪或变浅。

2.5.4天头图文或板框上方余幅。

2.5.5地脚(下脚)图文或板框下方余幅。

2.6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

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

2.7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

2.8书芯指书皮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2.8.1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

2.8.2书脚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

2.8.3书口与书背相对,可翻叶展阅的开口。

2.8.4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

2.8.5书背又称书脊。

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度。

2.8.6书眼贯穿全部书叶用以穿线的洞眼。

2.8.7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

2.9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

2.10书签一般贴在书衣或书套正面左上方用以题写书名的签条。

2.10.1标序签贴在书签右侧标明某册书或某几册书在整部书中次序的签条。

2.11补纸补书用纸。

2.11.1搭口补纸与书叶破损处相接的部分。

2.11.2镶料书叶上下或四周接镶的纸或丝织品等。

2.11.2.1镶口镶料与书叶相接部分。

3 古籍修复将破损的书叶修补好,再重新装订使书品完好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3.1 揭把粘连在一起的书叶分离。

3.1.1 干揭在书叶干燥状态下分离粘连在一起的书叶。

3.1.2 湿揭在书叶浸湿的情况下分离粘连在一起的书叶。

3.1.3 蒸揭用蒸汽先使书叶湿润,再分离粘连在一起的书叶。

3.2 脱酸用碱性物质与纸张中的酸性物质中和, 以延长纸张的寿命。

3.3 补用与书叶质地、厚薄及颜色相近的材料修补书叶破损处。

3.3.1 手工补书以手工方式用与书叶质地、厚薄及颜色相近的纸修补破损书叶。

3.3.1.1 溜口用裁成长条、厚度为0.02--0.04 毫米的薄皮纸修补破损、断裂的书口。

3.3.2 机械补书用纸浆作为修复材料,使用纸浆补书机修补破损书叶。

3.4 托用与书叶质地、厚薄及颜色相近的纸粘贴在整张书叶的背面。

3.5 裱在已经托好的书叶背面再用纸粘贴加固。

3.6 喷水压平书叶背面喷洒少许清水,按顺序排列在铺平的吸水纸上,再盖上吸水纸和纸板,用重物压平。

3.7 衬在书叶的背面垫纸加固。

3.7.1 单叶衬衬纸面积为书叶的一半,单张衬在折好的书叶中间。

3.7.2 双叶衬衬纸面积与书叶相同,对折以后,衬在折好的书叶中间,折口紧贴在书叶背面中缝处。

3.7.3 错口衬用于版心部分经过修补溜口、书叶对折以后书口较厚的书籍。

衬纸宽度同书叶,长度为书叶横长减去0.5cm,按书叶的尺寸对折,衬在对折后的书叶中间。

衬纸折口处与书背齐,纸边错开的一端紧贴在书叶中缝背面。

3.7.4 接书脑衬纸面积比书叶大些,余出部分对折后接在书脑外面。

3.7.5 "惜古衬"俗称"穿袍套"、"金镶玉"。

以白色衬纸衬入对折后的书叶中间,超出书叶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叶平,以使厚薄均匀,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叶订在一起。

3.7.6 镶衬在书叶四周粘接宽度为3-5cm的宣纸条,将书叶加长加宽,然后再在书叶的背面衬纸。

3.7.7 挖衬用于规格不一的小幅拓片或信札类文献的装订。

先用宣纸制作书叶,书叶的规格要大于面积最大的拓片或信札。

将拓片或信札展平贴在书叶适当的位置,然后衬纸。

衬纸的薄厚要和粘在书叶上的文献薄厚一致,然后挖去文献下面的衬纸,使整张书叶保持平整。

4 古籍装订4.1 折叶将书叶对折,折好的书叶通常称为"筒子叶"。

4.2 剪齐用剪刀沿书叶边缘将书叶四周剪齐。

4.3 锤平用锤顶边长3-4cm、锤高5-6cm的铁锤在书叶上轻轻锤打,将修补过的地方锤平。

4.4 齐栏对齐书口下方的栏线。

4.4.1 齐下脚对齐书叶下脚。

4.5 压平用压平机将书芯压实。

4.6 下纸捻在书脑靠近书背的1/3 处打眼、穿入纸捻。

4.6.1 纸钉一端尖细的纸捻,用于装订书芯。

4.6.2 纸锔两端尖细的纸捻,用于装订书芯。

4.7 包书角用丝织品包裹书背上下的两个书角。

4.8 装书皮4.8.1 扣皮书皮的长、宽都超出书芯3cm 左右,超出部分折回与书芯齐。

4.8.2 上皮书皮的一边折回对齐书口,其余三边以书芯为准剪齐或裁齐。

4.8.3 筒子皮书皮与书叶规格相同,对折后与书叶同时装订。

4.8.4 包背书皮长度为书芯宽度的2倍加书背的高度、再加3cm,书皮宽度为书芯长度加3.0cm。

书皮正中与书背粘贴,超出部分折回与书芯齐。

4.9 打书眼装订时应尽量使用原来的书眼。

原来的书眼确实不可再用,方可另打书眼。

用锥子在书皮右侧适当位置打眼。

4.10 订线将丝线用针引导依次穿过书眼使书衣和书芯连在一起。

4.11 贴签把修补好的书签上端靠近书头,粘贴在书衣适当位置。

5 修复档案5.1 核查检查登记待修书叶的顺序和数量。

5.2 登记登记待修书题名、卷册及版本。

登记待修书破损情况,记录书叶厚度及pH 值等数据。

5.3 标本制作纸张纤维标本。

5.4 影像资料摄制修复前、修复中及修复后的影像资料。

6 修复工作单6.1 修复要求标明书籍送修单位对书籍修复的要求。

6.2 修复方案记录修复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6.3 工作单工作单一式两份,负责人与操作人各执一份,以备查考。

7 工作间基本要求(见附录A)8 修复材料在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

8.1 补书材料修补书叶时用的纸。

8.1.1 麻纸以麻类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8.1.2 皮纸以楮皮和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8.1.3 竹纸以竹类茎杆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8.1.4 草纸以草类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手工纸。

8.1.5 混料纸以几种植物纤维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制成的手工纸。

8.2 丝线以蚕丝或其他材料纤维制成,主要用于线装书的装订。

8.3 浆糊用小麦淀粉制作,浆糊使用时的浓度一般控制在1%—5%之间。

8.4 镶料用于制作书皮或添加在书叶四周的丝绸制品。

(见附录B)9 修复机械修复常用机械。

9.1 书芯压平机用于压平书叶的机械。

9.2 切纸机裁切纸张或纸板的机械。

9.3 纸浆补书机使用纸浆修补书叶的专用机械。

10 质量要求10.1 书叶修复质量要求10.1.1 书叶修补质量要求叶面平整,栏线正直,无死折。

修补过的地方不缩不皱,平整洁净,无浆糊痕迹和水渍。

浆糊使用适量。

10.1.2 折口要求位置准确,折缝平直。

10.1.3 补纸要求补纸颜色、质地、厚度及帘纹与书叶相仿,边缘必须有毛茬,补纸与书叶粘连处控制在2mm 以下。

10.1.4 纸浆补书质量要求使用纸浆修补的书叶,纸浆投放适量并与书叶结合紧密。

书叶正面干净,无多余的纸浆残留。

10.1.5 霉变、老化书叶的处理霉变面积 60%的书叶,一般只做局部修补,不可托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